論壇回覆創建
-
http://210.91.253.201:100/viewthread.php?tid=115466&page=2
Originally posted by 太阳风 at 2005-10-2 01:17 PM:
谷洪先生是算命的吧——当然这是俗人的说法,而我就是个俗人。
本科专业哲学,先秦数理略知一二,皮毛而已。想靠这混饭吃自愧还没那本事。所以请教先生:
1、先秦祖宗是不是外星文明特使,一片混沌几块龟壳,怎么就整出个现代人看不懂十分之一的玩意儿?
2、受过尚好教育的现代人都不懂十分之一,有两种可能:现代人正在退化,正长出尾巴想上树;还有就是那玩意儿没价值被抛弃——咋咋乎乎算命除外。
3、屈指流年,先生什么时候用上电脑?我对这一点特感兴趣。
[ Last edited by 太阳风 on 2005-10-2 at 13:24 ]2005-10-2 01:17 PM
1、我是网上易学界为数不多的只研易理不算命的人。我不搞玄的。
2、我不认为先秦祖宗是外星人的特使,也不认为他们有多高的数理化知识,从数学上来说,很可能象我一样,只会正负数的四则运算,连微积分都不会。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对“数”本身的认识很可能更直观,更全面,却没有那么复杂。
例如:古人爱讲阴阳,按孔子“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说法,我们可以暂时把阴阳理解为某一昼夜日光的向背,这一昼夜之间日光的向背程度的大小是不同的。正午是向度的最大值,半夜子时是背度的最大值,我将这种不同称之为我们能感受到的阴阳度的不同。令正午的阴阳度的大小为A,半夜子时的阴阳度的大小为-A,那么正负A之间的除了0以外的所有用数字表示的阴阳度的大小,就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阴阳度”这个概念的有,在太极图中用黑白鱼身来表示。而大气层以外的阴阳度,都是我们感受不到的阴阳度,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阴阳度”这个概念的无,应当是这个概念中的数字0中的内容。其中白天所对应的大气层以外的阴阳度,是阴之无,在太极图中用白鱼中的黑鱼眼来表示,表示白天所对应的大气层以外的阴阳度的性质为阴;黑天所对应的大气层以外的阴阳度,为阳之无,在太极图中用黑鱼头中的白鱼眼来表示,表示黑天所对应的大气层以外的阴阳度的性质为阳。这样来理解太极图,还有玄秘的感觉么?
先民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日月的作用产生的,所以老子直接跳过有表示存在这一意义,直接说“有名万物之母”;而大气层以外的阴阳度的大小,是天地(太阳系)得以存在的初始,所以老子跳过无表示没有的意义,直接说“无名天地之始”。
而上述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正是现代数学观念所缺乏的,但却是很基本、很逻辑的,用不着太高深的知识,只要懂正负数,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就行了。正是由于现代数学观念没有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所以物理学理论从相对论开始,变成了现代玄学,谁也搞不懂,就是爱因斯坦本人也不能从概念上搞懂这个理论,所以找到了光速以后,再也不会找超光速了(相当于太极图中的黑白鱼眼)。
所以说,受过尚好教育的人都不懂十分之一,既不是现代人退化,也不是那玩艺没价值,只不过是学而不思的人没想到,不爱动脑而已。
3、用电脑大概三、四年了吧,但由于本人文化太低,岁数大了不爱学习,所以至今还是个菜鸟。 -
再论《周易》卦序(郭顺红)
郭顺红《易》为群经之首,乃中华文化的思想渊源,历代以来深受重视。历经百年之曲折,适逢国运昌隆,国势渐盛,民族文化复兴,作为国学经典中之经典的《周易》重又焕发新活力。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研究目前备受关注。对《周易》卦序规律的探索是易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虽多有探索,但没有根本突破。笔者结合易序的理、象、数特点,从易学中阴阳对等均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易序规律的新观点。笔者认为通行本卦序原本为周文王所推演,在两千多年前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个别卦位差错,其本具的象数规律被打破,卦序义理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通过研究重又恢复了其义理象数规律,相信对易学研究会有所促进。
《序卦》是《周易》十篇传文(十翼)中的一篇,是专门论述通行本《周易》本经卦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相承关系的论文。那么通行本易经卦序为什么按照这一次序排列?有什么排列规律?其深刻含义是什么?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对此多有阐述,尽管已发现其中的许多规律,揭示出诸多义理,但是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其根本规律仍未揭示。
历史上关于卦序的研究主要有两派:一是义理派,二是象数派。对于卦序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义理派主要依照《序卦》解释卦序的承接关系,象数派主要是试图发现卦序中卦与卦间的象数关系,从而揭示其规律。笔者认为理、象、数是《周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密不可分。象由理生,数由象设,有其理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数。卦序也应该是理、象、数的和谐统一。
笔者此前一段时间就通行本卦序作了初步研究,并于2004年初在孔子2000网站上发表了比较初浅的论文,即《周易卦序新解》(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zygxuxinjie.htm),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笔者对该卦序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发现《周易卦序新解》论文中存在个别不恰当之处,并且其内容相当不完备,经过更正和充实,从而写成了现在的《再论周易卦序》。
笔者不才,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望诸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通行本卦序分析
今天的通行本《周易》是由王弼(三国,226?249)注本流传而来,将六十四卦经文分为上下两篇,即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其排列顺序是:
上经: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
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孔颖达(唐,574-648)在《周易正义》中云:“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之类是也。”其所说的“变”,就是两卦卦形的阴阳爻相反,如乾变坤、颐变大过等。所说的“覆”,就是两卦卦形的六爻上下颠倒,如屯覆为蒙、同人覆为大有等。韩康伯将变卦称之为“错”,将覆卦称之为“综”,以下也沿用此称谓。在六十四卦序中,错卦有四对(共八卦),即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综卦有二十八对(共五十六卦),即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同人、大有;谦、豫;临、观;无妄、大畜;噬嗑、贲;剥、复;夬、姤;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萃、升;困、井;革、鼎;震、艮;丰、旅;巽、兑;涣、节;泰、否;随、蛊;渐、归妹;既济、未济。
其中后四对卦(共八卦)泰、否;随、蛊;渐、归妹;既济、未济既是错卦又是综卦,通常还是将其归于错卦之中。相综之卦上下六爻互为颠倒,可将其视为一卦,称为一个“卦体”,那么通行本六十四卦错综组合,共总可以排列成三十六卦,即三十六卦体,如图一所示。
为什么通行本《周易》上经为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而上下不均等?
俞琰(元,1258-1314)在《读易举要》中说:“李秀岩曰:‘上下篇卦数不齐,反复观之,皆为十有八。晦庵以为简帙重大,信斯言也,则诸卦自可平分为二,曷为多寡之不齐呼?’晁以道曰:‘古者竹简重大,分经为二篇。今何必以二篇成帙哉?’晁氏此说盖不知六十四约为两十八也。上经三十卦约为十八者,乾、坤、坎、离不可倒转,余皆两卦倒转,并为一卦也。下经三十四卦亦约为十八者,中孚、小过不可倒转,余皆两卦倒转,并为一卦也。”瑜琰认为《周易》划分为上下二经不是出于六十四卦的篇幅问题,而是依照卦序中“二二相偶,非反即覆”的规律将六十四卦错综简约为三十六卦体,以使上下经卦体均衡(各为十八个),这是上下经卦数不齐的根本原因。
这样,可以归纳出通行本卦序的两个基本规律:第一,卦序中两两相对,错综变化,组成三十二对卦;第二,上下经错综卦体数均衡(各为十八个)。按照“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规律,并依照阳爻递减、阴爻递增次序(即六阳爻、五阳一阴爻、四阳二阴爻、三阳三阴爻、二阳四阴爻、一阳五阴爻、六阴爻)由左向右、由下到上将卦序依次顺序排列起来,则形成了一个塔型结构的六十四卦错综排列图(如图二所示)。图中的数字,代表该卦体在原通行本卦序中的排列序号。
可以看出通行本卦序的前七组卦体(十二卦)排列次序有着很明显的分布规律:这七组卦体按照阴阳爻的递变顺序呈交错对称排列,并且以三阴三阳爻卦(泰否)为中心,呈两端对称状。后面的卦序是否也符合类似规律?我们发现,只有上经的无妄大畜和下经的夬姤两组卦体在排序中不符合这个规律,其它各卦都基本符合!下经除了夬姤卦体外也基本符合递变交错排列,只是没有象前十二卦那样在同一水平位置的错综卦体呈交错排列,而是呈现上下前后交错变化。不难发现,只需将渐归妹在图三的塔形图中下调两行,就可以使下经卦序也呈水平排列递进的规律。
笔者认为,图二显示的错综对待、交错递进规律就是通行本卦序的基本排序规律。在两千多年前《周易》是刻在竹简之上的,也许是错简所致,也许是因为人为的改动,《周易》卦序出现了差错。致使卦序象数规律被打破,以致后人难以识别其本来面目。关于卦序错位问题,笔者不善考据,敬请有关专家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二、通行本卦序的调整
根据笔者的思路,结合《序卦》传的卦义前后承续关系,现将通行本卦序调整如下:
1、下经夬姤卦分别移到大过卦之后,
2、上经无妄大畜卦移到临观卦之后
3、下经渐归妹卦移到遯大壮卦之后。
问题出来了,由于下经的夬姤被调到了上经,这样调整后,虽然卦序在塔形结构中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了,但是上下经错综卦体数出现了不平衡,上经为十九个,下经为十七个!不符合瑜琰所揭示的上下经卦体平衡规律。我们再接着分析《周易》上下经是如何划分的?
从通行本卦序六爻递变错综排列图(图二塔形结构)可以看出,六十四卦序中,上下经的拆分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图二塔形结构中上下经卦数和错综卦体数大体相均衡的位置,即在坎离、咸恒交接之处拆分的。在此处拆分上下经,可以使得上下经在塔形图中的排列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上经主要是五列结构(乾坤除外),下经主要是三列结构。上下经的划分正好在五列结构和三列结构的交界处,在此处划分上下经也正符合瑜琰所揭示的上下经错综卦体数平衡!
经上述调整的卦序为什么会出现上下经卦体不平衡呢?
可以设想,由于易序象数规律的失传,致使个别卦体在卦序中出现错位,特别是夬姤卦的错位,原本应位于上经而被移到了下经,传《易》者为了保持上下经卦体数的均衡,不得不将处于上下经交界处的咸恒和坎离互换,以保持上下经卦体均为十八个,这就是为什么通行本《周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的原因。三、卦序上下经的对等均衡
从图二也不难看出,卦序中所有的五阳爻卦和五阴爻卦共有12个(六个卦体),除了夬姤两卦外,其它八个卦都位于上经,且都分布于五列卦体的边缘列。《周易》中是讲求象数规律性的,从这一点来分析,夬姤卦在通行本卦序中错位的可能性很大。
如前所述,为保持上下经卦体的均衡:
将坎离、咸恒互换
这样调整后的卦序上经为三十二卦,下经亦为三十二卦;上经的错综卦体数为十八个,下经亦为十八个。上下经卦数和卦体数都达到了均衡。
易卦由卦爻组成,周易六十四中的每一卦都是六爻,全部六十四卦的阳爻和阴爻各半,均为一百九十二;三十六卦体阴阳爻数也各半,均为一百零八。就通行本上下经阴阳爻平衡问题,来知德(明,1525一1604)在其《周易集注》中做过分析:“上经阳爻八十六,阴爻九十四,阴多于阳者八;下经阳爻一百零六,阴爻九十八,阳多于阴者亦为八。是卦爻之阴阳平衡。若以综卦论之,上经十八卦成三十卦,阳爻五十二,阴爻五十六,阴多于阳者四;下经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阳爻五十六,阴爻五十二,阳多于阴者亦为四。是综卦之阴阳爻亦均平。”从来知德的分析来看,通行本卦序阴阳爻的平衡是不完备的,而仅仅是上下经的阴爻和阳爻差值相等,而该差值恰好为夬姤卦阴阳爻数的差(坎离、咸恒互换不影响上下经的阴阳爻数)。
而调整后的周易卦序上下经阳爻数为九十六,阴爻数亦为九十六;上经综卦十八卦体阴爻数为五十四,阴爻数亦为五十四。不论易卦阴阳爻数还是卦体阴阳爻数都达到了均衡!参见图四。(这更进一步证明了夬姤卦在通行本卦序中的错位!)
经过调整,新的《周易》卦序其上下经的易卦数、卦体数、阳爻数、阴爻数完全均等,是真正的上下经对等均衡!四、十二消息卦的分布
与通行本卦序相比,十二消息卦(辟卦)在调整后的卦序中也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分布规律性。消息卦在卦序中的分布都是成对出现的,在通行本卦序中上经有八个消息卦,下经有四个消息卦;在调整后的卦序中上经有十个消息卦,下经有二个消息卦。在通行本卦序中,十二消息卦的分布没有十分突出的规律(主要也是受夬姤消息卦的影响)。而在调整后的卦序中,上经各对消息卦相隔卦数呈偶数递减(八、六、四、二)。第一对消息卦乾坤与第二对消息卦泰否相隔卦数为八;第二对消息卦泰否与第三对消息卦临观相隔卦数为六;第三对消息卦临观与第四对消息卦剥复相隔卦数为四,第四对消息卦剥复与第五对消息卦夬姤相隔卦数为二,。上经最后一对消息卦夬姤与下经消息卦遯大壮相隔卦数为四。全经消息卦相隔卦数总和为二十四个,恰好为二十四节气数。相隔总数与十二消息卦数相和恰好为三十六周天数。
十二消息卦的次序在新卦序中较之通行本的分布也更有规律:纯阳乾和纯阴坤位于卦序之首,其后则是三阴三阳均衡的泰否;然后阳爻依次递减、阴爻依次递增,即三阳三阴泰否之后是二阳四阴临观,之后为一阳五阴剥复;阳爻减到一后,不能再减(六阴爻的坤卦已在前出现),所以从五阳一阴爻的夬姤开始递减,最后是四阳二阴的遯大壮,这些分布的确很有规律!除了二阳四阳爻的临观和二阴四阴爻的遯大壮外,其它八个消息卦均分布在塔形结构中十分特殊的位置上。五、卦序中相错卦的分布
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为八个相错之卦,在调整后的卦序中,作为四正卦的乾坤和坎离分别位于了卦序中上下经的起始,而颐大过、中孚小过四个卦体则在三十六卦体中仍然保持其原来的位置。六、卦序调整后的义理衔接
除了上下经的交界的咸恒、坎离外,新卦序与通行本卦序相比,有三组卦的前后衔接发生了变化,即夬姤、无妄大畜和渐归妹。卦序调整后象数关系更加平衡了,那么卦义衔接是否更趋合理呢?我们分析如下:
1、在通行本卦序中,夬姤卦的前卦是益,后卦是萃。夬是决出、决裂、断决之意。姤是相遇、遇合之意。益是增益、助益之意。萃是荟萃、汇聚之意。
《序卦》曰:“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在通行本卦序中,由益至夬,是将益引申为了溢,因溢而溃决。而在新卦序中,益之后是萃,增益必然能够汇聚,在这里益没有作任何引申,而是取益之本意,所以新卦序由益而萃的衔接更合理。《序卦》曰:“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姤之后接萃,是说遇合而汇聚,实际上姤强调的是二者相遇,而萃是众多聚在一起,两者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因果关系,因此卦序由姤而萃不甚合理。
在新卦序中,夬姤卦的前卦是大过,后卦是咸。大过,大者过也。大过就是大为过分、大为过头。咸是感应、沟通、交流之意。因为大为过分或过头,所以才导致分决或断决。例如直木承力过重会折断,池水蓄之过多就会决出,都是因大过而决。姤者,柔刚相遇也。刚柔两者相遇必然彼此感应,两者就会有沟通和交流。正如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亨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是说天地相遇而感,所以万物化生而能亨通也。因此姤之后接咸是合理的。
2、在通行本卦序中,无妄大畜卦的前卦是复,后卦是颐。无妄是至诚不虚,无有妄为的意思。大畜是积蓄、蓄积、充实之意。复是恢复、回复的意思。颐是颐养。
在通行本卦序中,复卦之后是无妄卦,大畜卦之后是颐卦。这两卦的衔接笔者认为都不是直义因果关系,都很勉强。
在新卦序中,无妄大畜卦的前卦是观,后卦是噬嗑。观是观察、观瞻之意。由观卦至无妄卦,卦义衔接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有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所以能够把握事物的变化之道,做事就会循其道而行,而不会恣意妄为。从大的方面讲,观之《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圣人通观天地之道,而立教化之道,“大观在上”,百姓敬服,所以能至诚不虚而不敢妄为。连接十分合理。
噬,啮也;嗑,合也,噬嗑,啮而合,是清除阻隔使畅通的意思。在新卦序中,由大畜卦至噬嗑卦,是说蓄积充实而不致否实,必然会沟通、交易而得以畅通。明而动,噬嗑,只有明察事理之变化,疏通阻隔,才会使积蓄的过程能够顺畅。所以大畜之后而为噬嗑。
今天的中国,经济文化正繁荣发展(大畜),各种矛盾和阻力也格外凸显,就必须健全法律法制体系,完善监督机制,疏通各种矛盾,促进对外贸易(噬嗑),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新卦序中,复卦之后为颐卦。恢复、回复的过程就需要颐养之道。譬如人生病恢复健康时(复),则需要身心调养(颐)。国家由弱至强的复兴时期(复),应当韬光养晦(颐)。
3、在通行本卦序中,渐归妹卦的前卦是艮,后卦是丰。渐是渐进、缓进之意。归妹,归者,还也,妇人出嫁谓之归。
在新卦序中,渐归妹的前卦是大壮,后卦是晋。大壮,即大为壮盛。晋,进也。《序卦》曰:“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渐者,进也。”晋和渐都有进之意,但是渐是缓进、渐进、不急进,与前面否定意义的“物不可以终壮”在含义衔接上能够前后呼应,所以大壮卦之后接渐卦更加合理。
归妹《彖》曰:“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以归妹也。”悦而动,所以能晋。社会实践证明,人心归向,则可勇往直前,人心齐而能泰山移,此其意也。
艮者,止也,静也。新卦序中,艮卦之后是丰卦。艮为止为静,有安止于某一点或某一处的内涵(“艮其背”、“艮其趾”、“艮其腓”等等)。丰为丰满、遍满、丰大的意思。事物不会总是安止于某一点,物极而反,由点及面,从而变为丰大、遍满。
综上所述,卦序调整处的新卦序卦义衔接与通行本比较显得更加自然、顺畅、合理。象数关系也更趋清晰、准确、圆满。
笔者认为,调整后的卦序才是文王推演的《周易》卦序的本来面目,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将调整后的卦序称之为文王六十四卦,与世传通行本卦序以示区别。笔者依照此卦序,对通行本《序卦》作了修改,称之为新《序卦》,参见本文附件一。
文王六十四卦次序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噬嗑、贲、剥、复、颐、大过、夬、姤、咸、恒;
坎、离、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萃、升、困、井、革、鼎、震、艮、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按照图二的规律,笔者对新卦序重新排列,并将其三十六错综图列于其下,即构成了文王六十四卦错综排列图(参见图三)。七、文王六十四卦序的象数关系
新卦序在排序上呈塔型排列结构,六十四卦简约成的错综三十六卦体,以乾坤为两底角,以泰否为中底,坎离为中腰,既济未济为顶组成卦序塔型排列图(参见图四)。乾坤、泰否、坎离、既济未济等这些特殊卦均在塔型图的特殊位置。
卦体(错综卦)的有规律的旁通(错综)是卦序塔排结构的特点。在泰否至既济未济这个中心轴上及其两边对称位置的卦,卦体有的相错,有的相错后再相综(错综)。
乾与坤、大过与颐、离与坎、中孚与小过这八个相错卦,巽兑与震艮、夬姤与剥复等在塔排图中也相错。这些卦都很有特点,且都处于塔排图中的同一水平对称位置。
同人大有与师比相错,小畜履与谦豫相错综,都在上经内。需讼与晋明夷相错,临观与遯大壮相错;屯蒙与革鼎相错综,无妄大畜与萃升相错综,都在上下经之间。这些都不在塔形图中的水平位置,而是左右上下交叉位置。家人睽与蹇解相错综,在下经的水平位置。
丰旅与涣节、咸恒与损益均为相错,噬嗑贲与困井相错后再相综。泰否、随蛊、渐归妹、既济未济自身相错后相综。这些都在塔排图的中轴上。
文王六十四卦排列图分为下面两横排的横排图和上面十层的塔排图。
文王六十四卦横排结构图见图四。横排图分为两排,第一排为上经,第二排为下经。除了乾坤和咸恒两组卦外,上经分为三节,每节五个卦体;除了坎离和既济未济两组卦外,下经分为五节,每节三个卦体。除了两个起始卦体和结尾卦体外,上下经分别都有十五个卦体。每节对应卦序塔排图中的一层(行)。
第一排和第二排(即上经、下经)易卦数均为三十二,阴阳爻数均为九十六;其卦体数均为十八,阴阳爻数均为五十四,上下经阴阳非常均衡。文王六十四卦塔排结构图见图五,十层卦序塔排结构的横向、纵向其易卦和卦体、易卦阴阳爻和卦体阴阳爻的分布都十分有规律。塔排图中每一层(行)即横向所有易卦的阴爻之和数与阳爻之和数都是六的倍数,而且阴阳爻均等(见图五右侧标示),所有卦体的阴爻之和数与阳爻之和数都是三的倍数,而且阴阳爻均等(见图五左侧标示)。这说明在卦序中,塔排图的每一层(横排图的每一节)的阴阳分布也是均衡的。
塔排图中每一列即纵向所有易卦的阴爻之和数与阳爻之和数也都是六的倍数,所有卦体的阴爻之和数与阳爻之和数也都是三的倍数。而且左右两侧的数字非常对称(见图 五下侧标示)。从卦形的阴阳爻来看,卦序塔排图共分为七列,两边对称排列。
全阳爻者一卦,全阴爻者一卦,一阴五阳者六卦(三组,六卦),一阳五阴者六卦(三组,六卦),二阴三阳者十五卦(九组,十五卦),二阳三阴者十五卦(九组,十五卦),三阴三阳者二十卦(十组,二十卦)。
所有相错卦都分布于二阴三阳和二阳三阴卦和全阳、全阴所在之列(奇数列)。
这十层结构的卦序塔排图,是以三阴三阳卦体为对称中轴,卦序在变化时总是以卦体为基点,从塔排图的阳卦向阴卦或者阴卦向阳卦对称变化,然后向上递进一层结构,再如此演进,最终达到顶峰,三阴三阳爻的平衡,即阴阳交合的和谐(既济未济)。即乾坤——泰否——咸恒;坎离——损益——既济未济。这说明该卦序排列法,一方面符合阴阳对待,即易卦本身的错综,同时也符合阴阳爻的对等均衡变化。即如乾与坤、屯蒙与需讼、师比与小畜履、同人大有与谦豫等。从卦序整体来看其规律是由过阳(乾)、过阴(坤)向阴阳相会(泰否),至阴阳交合(咸恒),阴阳相待(坎离),阴阳交融(损益),最终达到阴阳和谐交错(既济未济)这样的发展变化趋势。由阴阳的对待关系达到阴阳的和谐(既济),但是和谐只是相对的,变化永远不会终止(未济)。这就是通行本卦序象数规律的基本排列思想。
卦序塔排次序虽然简单,但其内涵极为丰富,其卦与卦、卦体与卦体、上经与下经之间结构纵横交错,下面作简单分析。
上经和下经可各四个区段(不同于前面的节)。上经的第2个区段和下经的第2个区段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关系。
上下经的第2区与各自的其它区有明显的区别:上下经的第2区中都是相综之卦,没有相错之卦,也没有八纯卦(乾、坤、坎、离、巽、艮、震、兑),上下经的第2区之间有交叉相错、相错综的关系。
所有上下经的第1区、第3区和第4区,在本区内水平对称位置的两边都呈相错关系。上下经的第2区之内只没有水平位置的相错关系,上下经的第2区之内和之间有交叉相错、相错综关系。
上经第2区有十个(偶数)卦体,共二十卦,是以泰否、随蛊为中轴;下经第2区有九个(奇数)卦体,共十八卦,以损益为中心。如果说上经论述天道变化,下经论述人道之变化,那么说明泰否、随蛊为天道变化之关键;损益为人道变化之关键。这与孔子赞叹损益之道也相符合(《帛书周易.要》篇载孔子研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尝不废书而叹”)。
由图六下方的卦序横排图可以看出:上经第2区的[师比、同人大有],[小畜履、谦豫],[泰否、随蛊]六对(三组)卦体与下经第2区的家人睽,蹇解,损益三组卦体有相互对应的顺序排列关联。而且,师比、同人大有两组卦体为相错关系,小畜履、谦豫两组卦体为相错综关系。与此对应,家人睽与蹇解两组卦体也呈错综关系。
上经第2区的首尾卦体(屯蒙、无妄大畜)与下经第2区的第三节尾和首卦体(革鼎、萃升)相错综;上经第2区的次首尾卦体(需讼、临观)与下经第2区的第一节尾和首卦体(晋明夷、遯大壮)相错综。
从图六卦序关系图可以看出,需讼与晋明夷相错,临观与遯大壮相错;屯蒙与革鼎相错综,无妄大畜与萃升相错综。塔图两边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这是为什么呢?由上下经第2区的结构可以观察到:上经的同人大有、师比;小畜履、谦豫呈水平交叉对称结构,下经的家人睽、蹇解呈水平反对称结构。因此与之相对应,屯蒙、无妄大畜;需讼、临观的关联也呈水平交叉对称结构;遯大壮、晋明夷;革鼎、萃升将呈水平反对称结构。上经第2区的结构特点是交叉,与其对应,下经第2区的结构特点是平行。
从整个塔排图可以看出,这种排序的《周易》卦序是有着整体的严密的组织结构的,每一卦体,甚至相错综的相邻两卦的位置都是唯一而不能互换的,任何一点改变都会影响卦序的整体和谐与规律性。由此可知,卦序中每一卦的卦位都很重要,如同六十四卦中的六爻卦象一样,卦有卦象卦理。文王六十四卦序整体上也是一种象,蕴涵着该卦序的深邃义理。八、文王六十四卦序的三才之道
文王六十四卦序分为上下两经,一般认为上经言天道,下经言人道。在通行本卦序中,坎离为上经结尾,咸恒为下经开始。历来学者认为,在卦序中,乾坤象征天地,坎离象征月日(或水火),所以上经言天道;咸恒象征夫妇之道,是谓人伦之始,所以下经言人道以咸恒为起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没有反映易序的真正内涵,原因是通行本卦序中夬姤卦错位,导致坎离、咸恒换位所致。
在通行本卦序中,乾坤为卦序之首,乾象天,坤象地,那么作为上经结尾的坎离象什么?坎离在卦序中起什么作用?其与乾坤的关系如何?通常认为坎为月(水),离为日(火),这与上经卦序中其它各卦(诸如屯蒙需讼同人大有谦豫随蛊等)的内涵关系不很协调。
魏伯阳(东汉,约100~170)在《周易参同契》开篇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又曰:“坎离者,乾坤二用。”魏伯阳将乾坤、坎离四正卦称之为“牝牡四卦”,同时将乾坤二卦视为阴阳之体,众卦之根源,而将坎离二卦视为乾坤之用。牝牡者,物之男女(阴阳)也。如果说以阴阳之体(乾坤)象天地,那么阴阳之用(坎离)象什么?《参同契》云:“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所以阴阳之用象人道之男女。人为万物之灵,位于天地之间,人是天地间之大用,因而能够参赞天地而化育。在卦序中乾坤象天地、坎离象人道之男女。
通过分析《周易》卦辞:乾,“元、亨、利、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离,“利贞,亨,畜牝牛吉”。可以发现乾坤和坎离这两个阴阳对卦中其阴卦《坤》和《离》都带有象征母(女)性的“牝”字,这在其它卦辞中是没有的。这也就是对乾坤坎离牝牡四卦的卦辞说明吧。
坎为险为陷,离为附为丽,说明人生多有艰险坎坷,只有相互依靠和支持,人生才会丰富多彩。在六十四卦的六爻卦中上爻、五爻为天位,初爻、二爻为地位,三爻、四爻为人位。“三爻多凶,四爻多惧”,同样说明人生多艰险。这与卦序中以坎离象征人道是相一致的。
关于乾坤坎离的体用关系,在周敦颐(宋,1017-1073)的太极图中完全揭示了出来。周氏太极图的第二圈为阴静阳动图(据传源自魏伯阳的水火匡廓图),在该图中阴静阳动并没有示以乾坤之象,而是代之以相环抱的坎离之象。《太极图说》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详细说明了乾坤、坎离的体用关系。六爻卦(六十四卦)的乾坤坎离是三爻(八卦)卦的延伸,所以其体用关系是不变的。
在文王六十四卦序中上经是以乾坤为起始,而终于咸恒;下经是以坎离为首,而终于既济未济。从卦象上来看,咸恒为乾坤的相包(乾坤三爻卦相包)之象,既济未济为坎离的相交(坎离三爻卦相交)之象。这说明上下经的结尾卦都是起始两卦的交合之象,只是上经以阴阳之体(天道)起,而下经则是以阴阳之用(人道)起。所以无论上经还是下经,卦序发展最终都是达到阴阳相合与和谐。前者是由阴阳之体(乾坤)达到阴阳交合(咸恒);后者是由阴阳之用(坎离)达到阴阳和合(既济未济),前后都是由阴阳对待的状态达到阴阳的和谐。这正是易道的阴阳对待和中庸和谐规律的体现。
上经以乾坤为始,以咸恒为终;下经以坎离为始,以既济未济为终,在卦序排列图中,坎离与咸恒处于同一层次,且咸恒位于坎离之中,说明人道之男女是天地交合的产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也应效法天地和合之德。所以咸恒既可象征天地合和之德,也可象征男女相合(夫妇)之道。正如《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从哲学意义上讲,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阴阳),其发展过程总是由矛盾的对立(乾坤)趋向于矛盾的相对均衡和平稳(咸恒),再产生新的矛盾对立(坎离),再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与和谐(既济),如此循环往复(未济),平衡和谐是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最佳状态。这种事物发展规律与文王六十四卦序的塔型排序规律完全相一致。
《系辞》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坤是阴阳之根本,万物变化之枢机。在卦序塔排图中,乾坤列于塔座底的两端,是众卦的基础。整个易经卦序起始为乾坤,终于既济未济,揭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以矛盾(阴阳)为变化之根源,以和谐共济为归根,生生不息而变化不止。任何事物的终结又是下一个事物的开端。九、卦序中各层次间的义理
在卦序横排图中,上经有三节,下经有五节(见图四所示);在塔排图十层中,则分为八个区段(见图六所示),与横排图的上下经各节有对应关系。在这八个区中,上经为四个区,下经四个区,每区的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涵义。下面简要分析卦序塔排图十层结构和八个分区的义理关系:
上经主要论述天道的变化规律:
第一区为乾坤二卦,论述天地阴阳之道。
第二区有两层,第一层为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象征事物由初生、初创发展至一定阶段(泰否)的过程;第二层为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象征事物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易卦卦义内涵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层的易卦(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其内涵主要是论述事物自然变化之“道”,而第二层(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无妄大畜)其易卦内涵主要是论述事物修养之“德”。所以概括起来,上经第二区主要是论述天道之“道”与“德”。
上经第三区(剥复、夬姤、颐大过、噬嗑贲)论述天道变化之法则。夬姤、剥复主要论述事物的分合与往复变化,颐大过、噬磕贲主要论述天道变化与治理的手段。颐,养晦之法;大过,过分手段;噬磕,武治与法治;贲,文治与德治。
上经第四区为咸恒,主要论述天地相合之德与人道相感相应与恒久之道。
下经主要论述人道的变化规律:
下经第一区为坎离,主要论述人道阴阳对待之关系,与上经第四区咸恒同处一层,说明人道法于天地阴阳和合之德,从而立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之道。
下经第二区分为三层,第一层为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第二层为家人、睽;损、益;蹇、解;第三层为萃、升;困、井;革、鼎。这三层主要分别论述人生“进退”、“得失”、“存亡”之道。
第一层的六个卦遯、大壮;渐、归妹;晋、明夷论人生进退之道。人生当依时势而进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了进退,自然有得失。所以第二层的六个卦家人、睽;损、益;蹇、解则论人生之得失之道。得失之道,乃人生之根本也。得失吉凶不是固定不变的,乃是互为变化的。孔子曰:“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 (《帛书周易.要》)。有了得与失,自然就会有存亡。第三层的六个卦萃、升;困、井;革、鼎则主要论人生存亡之道。萃升主要是讲人生处祥顺之时(萃,上悦下顺,悦而顺),应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困井主要是讲人处危亡困顿之时,应反省自身以培育德根,效法井养之德,居下安处等待时机。革鼎主要是讲当人生处变革时期,应顺时势革旧布新,而不是抱残守缺;效法鼎养之德,培育德能,善于创新,知人善任,与时皆行。
下经第三区分为两层,主要论述人生的身心安处及变化:
第一层为震艮、巽兑、丰旅,主要论述人生外在(身)之变动,即动(震)与止(艮),随顺(巽)与喜乐(兑),丰足(丰)与变迁(旅)的关系。
第二层为中孚、小过、涣节,主要论述人生内在(心)之变化,即诚信(中孚)与小有过失(小过),散乱(涣)与节制(节)的关系。
下经第四区为既济未济,也是全经的结尾,主要论述人道事业的成功与未竟,做任何事都应慎终如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尽管上经主要论述天道,下经主要论述人道,而天道、人道无非阴阳之道,天人万物是相通的,天道即人道即万物之道,人道即万物之道也即天道。十、文王卦序与伏羲卦序的关系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是自然生成卦序,其根据是《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伏羲六十四卦揭示事物整体的阴阳对待、消长和变化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的,所以古人以伏羲六十四卦序反映阴阳二气的变化,从而制定了卦气图。由一年卦气来看,冬至一阳复来,夏至一阴姤至,反映一年阴阳二气的消长情况。
道士陈抟(宋,?-989)传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邵雍将其应用于其先天易学和经世理论,他对先天卦序活学活用,将其扩展用之于一元消长之卦气变化,用经世理论推出的历史年表非常准确。先天卦序及圆图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术数推算、天文历法等。十九世纪德国数学家受先天次序图的启发创立了二进制数学,为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统而言之,先天易学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受此影响,近代出现了科学易。
先天六十四卦序其易卦卦义前后之间是没有相承关系的。而文王六十四卦序则不同,易卦成对出现,而且其卦义前后因果相承,并且附有《序卦》传文。通过前面对文王六十四卦序义理及象数规律的分析,可知文王后天卦序排列至简至易,却能深刻揭示天地人伦社会的变化规律,与《周易》经传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易道体系,通过参研易理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其外可用于兴邦治国、平天下,其内可用于齐家、处世、修身。
总体而言,文王六十四卦序是以易理为基础兼及易象和易数,伏羲六十四卦序则是以易数为基础兼及易理和易象。两者揭示的万物之理是一致的,只是各有侧重(用现代语言来讲,前者侧重于人文科学范畴,后者偏重于自然科学范畴),二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易序结构,是易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王后天六十四卦序本应有着严密而简洁的组织结构和精密的理、象、数关系,这种关系符合易理的阴阳对等均衡、至简至易的原则,只是通行本卦序在早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个别差错,以至于其基本规律被打破,其部分义理被掩没而难以揭示。经过调整后恢复了其本来面目,使整个卦序卦义衔接更加严密准确,整体规律更加直观、更加严谨,义理更加完整深邃,象数关系更加平衡,使易序与经文中易卦及其爻位变化构成了有机整体。在新的卦序中,依据卦象对卦义有了更加准确的厘定。最重要的是与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一样,文王后天六十四卦也有了完善的卦象图。通过参研卦象图能够揭示更加深邃的卦序义理及象数关系。
附件一:新《序卦》
序卦
(一)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必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而后则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相感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二)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终壮,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进,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物益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附件二:新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无妄矣,
大畜噬嗑贲剥复,颐大过兮又夬姤,
上经咸至恒为是。坎离遯兮及大壮,
渐与归妹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
萃升困井革鼎继,震艮丰旅巽与兑,
涣节中孚而小过,下经既济终未济。附件三:新《序卦》浅解
(一)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周易》六十四卦始于乾坤,序卦不言乾坤而言天地,是说乾为天,坤为地。天地间万物皆自天地而生,所以卦序以乾坤为起始。上经的结尾为咸恒,为乾坤包合(媾合)之象,乃天地氤氲和合、天长而地久之状态。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屯,充盈,积聚。有了天地,阴阳媾和,雷雨交作,草昧萌生,万物生灵开始产生而盈聚。“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乾坤之后为屯。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蒙,蒙昧,萌芽。万物生命初生之时必然幼稚而蒙昧。
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需,须待,需要。万物初生之时幼小而蒙昧,必须给与抚育培养。说明养育和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
讼,争执,争讼。需为饮食之道,为了获取饮食所需必然会引发相互争讼。说明万物生命生存竞争的必然性。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师,帅众,统领。为了饮食需要而产生争讼必然会兴师动众。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比,亲比,比附。众者之间,必然相互比附、亲近。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畜,积蓄,养蓄。彼此亲比、亲近就可以有一定的积蓄,但不丰盈,也就是达到小康社会。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履,践履,礼仪。“衣食足而知礼仪”,物质有了一定基础,人们就会遵守相应的礼仪制度。
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泰,通达,通泰。大家都遵守礼仪制度,人们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安泰。
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否,闭塞,不通。任何事物不可能始终通达。当否之时,人伦次序紊乱,社会不得安宁。
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同人,与人合同,同心同德。事物不可以始终是否塞,所以大家就会同心同德。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大有,有者大也,大为富有。能够与人同心同德,万物必然归顺,所以能够大为富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谦,谦逊,谦虚。谦受益,满招损。大为富有者不会自满,故而能够谦逊。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娱乐,愉悦。大为富有而能够保持谦逊,必然会愉悦。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随,追随,跟随。愉悦快乐必然会有人追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
蛊,事也,害也。因喜悦追随的人必然会带来事端,所以会带来害处。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临,大也,居高临下。整治事端可以成就大事业。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观,观察,景仰。事业崇高盛大,必受人景仰。
可观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无妄,无有妄为,不虚妄。人们以景仰之心敬事,必然不会恣意妄为。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大畜,所蓄至大,大为积蓄。没有妄为而规矩从事,必然会有大的积蓄。也就是物质文化得以富足。
物畜必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噬嗑,噬者,啮也。嗑者,合也。如口中有物啮而合之。有了大的积蓄,相互间得以进行沟通、交易。沟通、交易的过程必须公平、公正,所以必须完善法律体系。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贲,文饰,美化。社会中各种沟通、交流也不是随便进行的,必然会伴随着文明祥和的氛围,所以会带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
剥,剥落,败落。文饰过分失去了其本真,就会逐渐败落。隋炀帝整日歌舞升平,耽于酒色,乃至家破国亡。
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回复,恢复。事物不可能始终败落下去,物极必反,就会从至低点恢复生机。
复而后则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颐,养也。事物从至低点恢复时,阳气式微,就需要休养生息,颐养生机。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大过,大为过分,大的过失。事物经过养育而能够有作为,作为过大以至大为过分。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
夬,决断,决出。事物不可能始终大为过分,当大过之极必决而止之。有了大的过失必然承担其责而被决除。
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
姤,遇合。事物被决出必然会有所遇合。
物相遇必有所感,故受之以咸。咸者,感也。
咸,感应,交流、媾和。事物间相遇而互有所求,所以会相互沟通交流。
相感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恒,恒久,长久。事物间的相互感应和交流应保持长久。(二)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了万物然后有男女。乾坤以象天地,坎离以象男女。人道之男女效法天地之和合生生之德,续以夫妇人伦。所以有男女而有夫妇,有夫妇而有父子、君臣,而有上下尊卑之礼仪。下经的结尾为既济未济,为坎离交合之象,乃人伦上下尊卑和谐有序、生生而不息之状态。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
遯,退避,退让,隐退。事物不可能永久不变,无论什么状态都会隐退而发生变化。天道有生生之德,所以上经乾坤之后第一卦为屯;人道有进退存亡之道,所以下经坎离之后第一卦为遯。
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
大壮,至为壮大,强大而盛壮。事物不可能总是退避,必然会振作起来而变得强大盛壮。
物不可终壮,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
渐,渐进,缓进。事物不可能始终保持强壮,所以才会缓行渐进。
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
归妹,嫁妹,归宿。渐进总会有其归宿。
得其所归者必进,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
晋,前进,进步。有其归宿的就会有自信,所以必然能够进步。
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夷,夷灭,伤害。前进的路并不平坦,一味前进必然会受到伤害。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家人,家中之人。在外受到伤害,就会返回家内。
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睽,乖异,背离。家道穷困必然相互背离。
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蹇,蹇难,困难。大家相互背离,必然会有困难。
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
解,宽解,缓解。事物不可能总是处于困难之中,困难终究会缓解的。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损,减损。缓解困难必然会付出代价而遭受一定的损失。
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益,增益。当事物减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转化为增益。
物益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萃,聚集,荟萃。事物得到增益后必然会得到聚集。
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
升,上升,升进。事物聚集而能够不断向上升进。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困顿,困境。事物不可能永远升进,必然会有困顿之时。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井,井养,修养。遇到了困境就要反观内省,参井养之德,涵养德行。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革,革旧,改革,革命。井养之道在于革除旧的体制和旧的观念。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鼎,鼎养、创新,象征权力。革除旧体制要把握机遇,效法鼎养之德,任用贤才、更新观念、与时偕行。
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
震,震动,变动。改革创新应该师出有名、把握主导权,以威震四方之势付诸行动。
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艮,停止,静止,安止。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不停的动荡之中,必然会有所安止。
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
丰,丰满,丰大,遍满。事物不可能始终安止于一点,必然会从其一点而丰大起来。
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旅,迁旅,行旅。事物无休止地扩大的过程,就会失去其本来的位置(居所)。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巽,逊入,顺入。由于不断迁徙而失去了正常居所,就会顺从进入某一位置。
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
兑,愉悦,喜悦。能够顺入也容易被接受,自然会得到喜悦。
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涣,涣散,散漫。喜悦过后会变得涣散。
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
节,节制,节约。事物不可能始终处于涣散,自然会得到节制。
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中孚,诚信,信用。能够自我节制自然会保持诚信。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小过,小有过失,小的过失。能够守信者,做事至多会有小的过失。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
既济,圆满成功。矫正小的过失后就会圆满成功。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
未济,尚未完成。事物不可能终结,事情结束后会有新的事情在等待着。
终焉。
参考书目
1、[东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
2、[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3、[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4、[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5、[北宋]程颐:《易川易传》
6、[南宋]朱熹:《周易本义》
7、[北宋]邵雍:《皇极经世》
8、[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9、[元]俞琰:《周易集说》
10、[明]来知德:《周易集注》
11、[清]李光地:《周易折中》
12、[清]胡渭:《易图明辨》
13、尚秉和:《周易尚氏学》
14、金景芳:《周易讲座》
15、孙振生:《白话易经》
16、邓伯球:《帛书周易校释》
17、南怀瑾:《易经杂说》
18、南怀瑾:《易经系辞别讲》
19、王赣、牛力达、刘兆玖:《古易新编》
20、廖明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21、刘大军主编:《象数易学研究》一、二、三辑 -
下面引用由老平在 2004/04/12 08:56pm 發表的內容:
自古至今,一直困擾著易學(包括術數)大師的盲點,就是偶然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一直讓不相信易學,甚至反易學的道學先生有一個攻擊的藉口。
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帕O一個盲點所 …其实这就是认识问题的具体角度不同,从你不知各卦爻之间的转化规律的角度来看,下卦是何卦、下爻是何爻是偶然的;而如果你知道转化的必然规律,那么,下卦是何卦、下爻是何爻就是必然的了,而卦爻的转化规律本是先天的、必然的。
想起昨天我给哈尔滨来的一个学员讲了理论上应如何解决从偶然随机事件中寻找必然结论的方法,可他更关心的是如何现在就能具体测出哪天彩票的中奖号码,呵呵。我说我不研究具体的东西,怕分心,不过你现在知道了这个总的原理,用心去悟,没准哪天灵光一现,就找到测出彩票中奖号的方法了,不过意义不大。跟我走,你的灵光一现,可能成就一个传世的理论,跟算命的走,你的灵光一现,是100%算准一命或一卦,哪个意义大?跟谁走?他情不自禁地说:跟你走、跟你走。 -
[watermark]天圆地方浅谈
《周髀算经》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天圆地方的说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历来为文化雅界、民间风俗所尊奉。近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说法的意思就是天的形状是圆的,地的形状是方的。近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后,人们知道了地的形状肯定不是方的,说地球是方的,肯定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有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反对者,以此为据,证明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愚昧落后的,中庸者以古人的活动范围小,不能环绕地球旅行,所以认为地球的方的(甚至解方为平)来为古人开脱,狂热拥戴者也只好刻意回避这种说法,回避不过去时,就只好语焉不祥,将之玄之又玄,让你一头雾水。
那么,“天圆地方”真的是在说天的形状是圆的,地的形状是方的么?当然不是,我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睿智的,不象秦汉以后的腐儒们大师那般愚蠢。我们的祖先在高论“天圆地方”的经典说法的同时,也不乏对地球的形状是圆球状的记载。我们的祖先是知道地球的形状是圆形的,“天圆地方”不是说的天地的形状。那“天圆地方”是说的天地的什么内容呢?对此,曾子曾明确地说过,天“道”圆,地“道”方。那么,这个天地之“道”的“道”,又是个什么东西呢?该不会是现在的和尚老道、国学易学大师们总爱高谈阔论、却总也说不明道不白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个神秘的“道”吧?如果是那样,你谷洪岂不是刚把“天圆地方”这个概念从千古误解中拯救出来,却又把它送进了神秘王国,还是与我等众生无缘相识,不是在浪费俺等福缘不足的俗人的时间么?
谷洪当然不是那样的人,谷洪写的东西都是常识性的东西,以常识解深奥,浅出深入。我的特点是找到与发现科学与文化领域里的一般人都搞不明白,而有些人自以为搞明白了其实也没搞明白,所以说不清道不明的大家都以为是深奥之学的东西,然后用人类的常识性的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因为是常识性的解释,所以只要初中以上文化的人都能看懂。而我这些常识性的解释过去的那些深奥之学,既使那些深奥之学领域的理论权威看了,也得认可,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承认我的这些常识性的解释比他们原来的说不明道不白的深奥解释更本源,更正确,更深奥,更权威(当然,这些是他们的心里想法,嘴上不一定说出来)。我本身文化就不高,1981年高中毕业,那时文革余风,可以说没学多少知识。走上社会二十余年,思而不学,没读过几本书,学校学的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又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生活态度,不喜欢参禅悟道、卜卦算命,怎么可能写出高深的东西来呢?
费话少说,书归正传。古人所言之“天道”,最本源的意义就是日月星辰的作用,主要是指太阳的作用。所谓太阳的作用,就是释放能(热)量,太阳释放能量也就是天道的特点,就是以太阳为中心,立体球面均匀地向外释放,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我们能够到某个以太阳为圆心的圆球面上去感受,一定会感受到这个球面上的每一个点的温度都是均匀相等的。离太阳这个中心越远的圆球球面上的温度越低,越近的圆球球面上的温度越高,如图1(说明一下,我立体几何没学好,不会画立体图,想象不出立体图应该如何画,只好画平面图,以平面的圆周代替立体的球面),每个圆周各点的温度的大小都相同。如果现在有人问你,天道是什么形状的,我相信你一定会回答:天道当然是圆的。
也许您会问,天道就这么简单?不错,天道的本源意义就这么简单!但我们的祖先如果不能把天道的意义进一步引伸触类的话,岂不是连现在的物理学家都不如?又怎么会想到地道为方?我们还能为自己的自己祖先的聪明睿智而骄傲自豪么?呵呵。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现代物理学是怎么理解圆、怎么理解圆周运动的?物理学中把圆周运动的形成归因于动能与势能的守恒,作圆周运动的粒子的动能等于作用于粒子的向心力形成的势能,用运动粒子与圆心的连线CO,表示向心力,方向指向圆心,以经过运动粒子,并与CO垂直的切线AB表示粒子的运动,方向指向粒子运动的方向,如图1。对于天道以圆球的形式释放能量的作用,我们的老祖宗当然也会想到是由于图1中的CO所表示的量与AB所表示的量的守恒而形成的,当然会想到如果C点恰好与地球球面相交,那么可以想象,天道中的AB所表示的性质就会对地球产生作用,而CO所表示的性质,我们则可以不加考虑,对地球没有什么作用。至于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天道中CO与AB的性质作用,挖掘阐释发挥老祖宗的伟大的天道思想,我想,这个任务还是交给那些博学的学者权威,得道成仙了的大师们吧,不要让我这个自认为约等于文盲、无限趋近于科盲的蠢才劳神费力了,您说好么?
在《易》学中,地道的性质就是相对于天道的“顺”,老老实实、乖乖不耍驴地接受天道的图1中的AB所表示的性质对自己的作用,别弄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出来,搞得两口子不团结总打仗,呵呵。
如图2,红圆表示天道的某一个圆周,黑圆表示地表的某一个圆周,这两个圆周相交于AB两点,天道对地面A点的作用AF与对地面B点的作用BF大小相等,仿物理学中力的分解的方法,A点在接受天道AF的作用时,自然就把AF对自己的作用,分解成经过地球球心的AD与经过A点并且与黑圆表示的这个地表的某一个圆周相切的AE两个部分,B点在接受天道BF的作用时,自然就把BF对自己的作用,分解成经过地球球心的BD与经过B点并且与黑圆表示的这个地表的某一个圆周相切的BE两个部分。黑圆所表示的地表的某个圆周在接受红圆表示的天道对自己的作用时,形成的AD、BD、AE、BE四条直线,自然就组成了AEBD这们一个一个四边形,其中的角DAE与角DBE肯定都是直角,AD与BD在抽象出的理想状态下也会肯定相等,AE与BE在理想状态下,也肯定相等,角AEB与角ADB也可能是直角,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直角,但这两个角之和则肯定等于180度。现在再来看四边形AEBD,虽然可能不是完全的正方形,但说它是方形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我们立体地理解图2红圆表示的天道,黑圆表示的地道,那么,那么,这个黑地道接受红天道的作用一定会形成一个可能不一定正方的方体。如果现在有人问你,地道是什么形状的,我相信您一定会勇敢自信地大声喊出、而不是象当今的文化泰斗、易学大师们那样躲躲蒇蒇小声嘀咕出“地道是方的!”您一定会热血激昂地高呼:永远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一一哦,当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因为老祖宗说天圆地方的时候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一一老祖宗万岁万万岁!大海航行靠舵手,学文化、搞科研、参禅悟道靠得是先弄懂谷洪对深奥学说的常识性的绝对正确的胡批乱解!
天圆地方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如何将天圆地方说引伸触类,等我到浅谈太极图时再侃吧。
说明一下,我会在很多论坛发布本文,所以您如果有疑问,直接在下面回帖,我不一定会有时间及时回复您,如果您想与我交流,可搜索“谷子论坛”,网址是www点guzi64点com,到那里去与我交流。您在别的论坛上见到本文,既可以认为我是在广寻知音,往高尚里理解我,也可以认为我是在为我的网站招揽人气,而卑视我。如果您能对我的研究感兴趣而光顾敝坛,本人表示衷心的欢迎,如果我的研究成果能使您感到似有所得,那么,希望您能支持一下我这类民间学者的学术研究、创新思维,每次光临敝坛时,能随手点击几个广告,并把这个烂帖到处转帖,让这个烂帖变成滥帖,充满全球中文论坛的每一个角落。目前中国的学术刊物,只会刊登一些拉圾论文,方便那些拿高工资的官方学者、官科们评职称,争名钓誉,没有我们这些没工资的民间学者、民科们赚稿费的机会,所以只好以自己的研究心血换点广告费花,希望您能理解。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反对者,有支持者。乍看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反对并摒弃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建立在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天圆地方说,也就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所共同尊奉的一个说法。天是不是圆的先不说,地球现在则可以背定地说,不是方的,说地球是方的,是个常识性的错误,建立在这些个常识性错误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知识,能说是优秀的么?当然是应当反对并摒弃的。但如果您这样理解“天圆地方”这个概念,可以说您又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虽然近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绝大多数文化、学术权威、士子们都是这么理解与解释这个概念的。近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文化大师、易学大师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对“天圆地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但不这么理解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些大师们也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只好刻意回避,语焉不详,玄之又玄。构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多数最基本的概念,例如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经络等等,都为诸子百家、古往今来所有的文化人所共同尊奉,但是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权威答案、标准去解读,可以说大部分都让人感觉到是在犯常识性的错误,无理性的不知所云,只好认为你是卦建迷信、神神秘秘,正常人也只好敬而远之,退避三舍了。但中国的文人们按照他们常识性的错误理解,却偏偏在实践中能够实用,算卦的按这种理解能算对卦,修道参禅的按这种理解能强身,中医按这种理解能治病……这可真是莫名其妙了!其实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就如行驶中的汽车十个人用尽全力也拦不住,但没学过物理学的大老粗司机在驾驶室里,轻轻地一踩车闸,汽车就停住了,你可以承认司机刹闸能使行驶中的汽车停止,但千万不要相信司机信口开河谈论的物理学理论,他的物理学知识,比起没见过汽车的牛顿差得远去了;也不要相信司机一进驾驶室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高深的气功功夫。其实现在国学界的文化人对于中国古文化的理解,大多数也都象大老粗司机对汽车的物理学原理的理解一样,无论大老粗司机的驾技有多高、多么熟练,告诉徒弟的汽车的物理学原理虽实用,从本质上来说,却可能是错误的;国学界的大师们不论多么博学,能把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倒背如流,由于他们对于中国古文化的理解,就象大老粗司机对汽车的物理学原理的理解一个层次,其诲人不倦地对古文化的解读,从本质上来说,存在很多概念性的、根本性的错误也是不足为怪的。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易》为群经首,为正本清源,使大家能够理性地理解中国古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谷子论坛从即日起,在〔易理探微〕版,一个个地逐渐对中国古文化中的易学部分的常见概念进行理性地解读与讨论,初步计划先重新理性地解释阴阳、天圆地方、天如盖笠地如覆盆、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太易、太极、有无、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说卦传》卦序、天地大衍之数、六十四卦等,您会发现,这些概念都是很常识的,一点也不神秘,同时您也会发现,您现在的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常识性的理解,竟然会比那些国学权威、易学大师们的玄之又玄的解读,内蕴深奥得多。欢迎热爱古文化的朋友们、欲把古文化与现代观念结合起来的朋友们前来关注、参与、并积极讨论。
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id=2604
[/watermark] -
阴阳概念浅谈
阴阳概念最本源的意义就是日光的向背或寒暑的交替,为了理智、明析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就应该首先象物理学中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受力等情况那样,要先假定一种排出了一切外界因素干扰的理想状态,在理想状态下抽象出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振动等理想模式,由这些基本的运动形式铺展开来,才能形成整个物理力学理论。没有这些理想状态下抽象出来的理想概念,就不可能有物理学的理论。
下面我们以日光的向背为例,浅谈一下理想状态下的阴阳这一概念的一些本源上的意义: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作为地球上的一个日光向背的感受者,我们可以假定他在地球球面上的某一点来感受日光的向背效应的大小。正如在物理学中,只能区别出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而不能区别出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速度大小的数值不同,就不是物理学,而是百无一用、害人不浅的自然哲学的绕口令;在阳阴概念中,只会区别阴阳,没有想到不同的阴阳还有大小的不同,则是国学大师、易学大师们掩饰自己浅薄的故作高深,没有具体的大小作比较的易学理论,不是真正的易学理论,只有能够牢牢把握住不同的研究预测对象的阴阳度的大小的具体的不同,才是真正的易学方法论。在理想状态下,感受者在不同的时辰,会感受到自己所在的地球球面上的这一点的日光向背效应的大小不同,会感受到这一天的子时自己所在的地球球面上的这一点的背日效应的大小最大,然后背日效应的大小逐渐均匀减小,至这一天的卯时,背日效应的大小减小到0,向日效应的大小从0开始逐渐均匀增大,至午时,向日效应的大小增加到最大值,然后向日效应的大小又逐渐均匀减小,至酉时,向日效应的大小减小到0,背日效应的大小自0开始逐渐增大,至第二天的子时,背日效应的大小,增加到最大值。如果我们忽略掉这两天的日光向背效应的不同,在理想状态下,这一天的子时与第二天的子时,感受者所感受到的背日效应的大小,应当相同。
我们以直线HI表示照射感受者的太阳,画一圆周轨迹,轨迹上的每一个不同的点,表示感受者感受日光向背的一个不同的时辰,这一点离表示太阳的直线HI越近,向日效应的大小越大,离HI越远,背日效应的大小越大,如图1。图1中的点G、A、D、B分别表示感受者在子、午、卯、酉时,感受日光向背的大小,C、E、F三点表示任意的时辰大小,并且连接E、F两点的线段,表示这个圆的任意一条直径。
眼下,我们可以暂时以抽象、绝对的大小观念领悟出阴阳概念的下述三种意义:
1、太易:图1中的圆周各点,包括了感受者所能感受到的所有的日光的向背度也就是阴阳度的大小。太,多、丰也。
2、太一:太之一、多之一。感受者作为一个点,随地球自转作圆周运动,运行到不同的位置,感受到的阴阳度也就不同。
3、太虚:太之虚,太之无、太之0。我们假想图1的圆周上的各点都有确定的大小尺寸,所有各点的尺寸都是相等的,那么,这个圆周所有的点的数量也就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那么,感受者在所有的点感受到的阴阳度之和,再除以圆周上的所有的点的数量,也就是感受者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感受到的平均的阴阳度的大小,在上例中也就是0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0度,是我们随意规定的一个大小,是一个相对的大小,我们既可以规定感受者在这一天的卯酉时所感受到的阴阳度的大小为0度,也可以规定感受者在这一天的卯酉时所感受到的阴阳度的大小为任意一个大小。不论我们规定这一天卯酉时的阴阳度的大小是多少,感受者在这一天时间里,所感受到的阴阳度的平均大小,都是卯酉时的阴阳度的大小,都可以用卯酉时的阴阳度的大小的数值,来表示感受者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所感受到的阴阳度的平均大小。
以上谈了一些阴阳这一概念在理想状态下的一些本源上的意义,但阴阳这一概念的本源意义并不是指这些理想状态下的意义,而是指存在着风雨雷电等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的现实中的日光的向背、寒暑的交替的变化规律,风雨雷电等外界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对日光的向背、寒暑的交替的理想状态下的规律进行干扰,其干扰的规律是从把大的阴阳系统分解成小的阴阳系统,再把小的阴阳系统进行组合成卦的过程中寻求。
阴阳概念的本源意义并不是阴阳概念本身,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阴阳这一概念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具体对象的具体规律的具体科学了。而阴阳的观点,不仅适合于日光的向背、寒暑的交替这些具体的研究对象,而且适合于我们所要研究的任意的对象。所谓阴阳这一概念,就是指把日光的向背、寒暑的交替的规律应用于世界万物,把这一规律作为世界万物的普遍的根本的规律,适用于我们所要研究的任何对象。
说明一下,我会在很多论坛发布本文,所以您如果有疑问,直接在下面回帖,我不一定会有时间及时回复您,如果您想与我交流,可搜索“谷子论坛”,网址是www点guzi64点com/bbs/index点asp,到那里去与我交流。您在别的论坛上见到本文,既可以认为我是在广寻知音,往高尚里理解我,也可以认为我是在为我的网站招揽人气,而卑视我。如果您能对我的研究感兴趣而光顾敝坛,本人表示衷心的欢迎,如果我的研究成果能使您感到似有所得,那么,希望您能支持一下我这类民间学者的学术研究、创新思维,每次光临敝坛时,能随手点击几个广告。目前中国的学术刊物,只会刊登一些拉圾论文,方便那些拿高工资的官方学者、官科们评职称,争名钓誉,没有我们这些没工资的民间学者、民科们赚稿费的机会,所以只好以自己的研究心血换点广告费花,希望您能理解。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反对者,有支持者。乍看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反对并摒弃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建立在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天圆地方说,也就是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所共同尊奉的一个说法。天是不是圆的先不说,地球现在则可以背定地说,不是方的,说地球是方的,是个常识性的错误,建立在这些个常识性错误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知识,能说是优秀的么?当然是应当反对并摒弃的。但如果您这样理解“天圆地方”这个概念,可以说您又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虽然近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绝大多数文化、学术权威、士子们都是这么理解与解释这个概念的。近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文化大师、易学大师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对“天圆地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但不这么理解又该如何理解呢?这些大师们也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只好刻意回避,语焉不详,玄之又玄。构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多数最基本的概念,例如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经络等等,都为诸子百家、古往今来所有的文化人所共同尊奉,但是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权威答案、标准去解读,可以说大部分都让人感觉到是在犯常识性的错误,无理性的不知所云,只好认为你是卦建迷信、神神秘秘,正常人也只好敬而远之,退避三舍了。但中国的文人们按照他们常识性的错误理解,却偏偏在实践中能够实用,算卦的按这种理解能算对卦,修道参禅的按这种理解能强身,中医按这种理解能治病……这可真是莫名其妙了!其实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就如行驶中的汽车十个人用尽全力也拦不住,但没学过物理学的大老粗司机在驾驶室里,轻轻地一踩车闸,汽车就停住了,你可以承认司机刹闸能使行驶中的汽车停止,但千万不要相信司机信口开河谈论的物理学理论,他的物理学知识,比起没见过汽车的牛顿差得远去了;也不要相信司机一进驾驶室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高深的气功功夫。其实现在国学界的文化人对于中国古文化的理解,大多数也都象大老粗司机对汽车的物理学原理的理解一样,无论大老粗司机的驾技有多高、多么熟练,告诉徒弟的汽车的物理学原理虽实用,从本质上来说,却可能是错误的;国学界的大师们不论多么博学,能把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倒背如流,由于他们对于中国古文化的理解,就象大老粗司机对汽车的物理学原理的理解一个层次,其诲人不倦地对古文化的解读,从本质上来说,存在很多概念性的、根本性的错误也是不足为怪的。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易》为群经首,为正本清源,使大家能够理性地理解中国古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谷子论坛从即日起,在〔易理探微〕版,一个个地逐渐对中国古文化中的易学部分的常见概念进行理性地解读与讨论,初步计划先重新理性地解释阴阳、天圆地方、天如盖笠地如覆盆、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太易、太极、有无、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说卦传》卦序、天地大衍之数、六十四卦等,您会发现,这些概念都是很常识的,一点也不神秘,同时您也会发现,您现在的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常识性的理解,竟然会比那些国学权威、易学大师们的玄之又玄的解读,内蕴深奥得多。欢迎热爱古文化的朋友们、欲把古文化与现代观念结合起来的朋友们前来关注、参与、并积极讨论。
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ID=2596&page=1 -
晕,古今谁敢说把它弄懂了?
古人幼习一经,白首能言,目前南怀谨也只不过达到能言的层次而已,言得对不对?有多少对的?还是两说呢!
白话的我也没见过,推荐不了,歉歉。不过我不赞成看白话,只要认字,还是自己悟的实在。 -
以下是引用七星客在2005-5-17 10:18:08的发言:[BR]我的一点看法是:乾卦无论是一条龙还是“群龙”,都是既有“首”也有“尾”的,哪里有有首无尾、有尾无首或者无首无尾的龙呢?但从观察的角度看,人们是不可能直接看到龙的全貌的,只能是“见尾不见首”、“见首不见尾”或者“首尾皆不见”,要想见到龙的全貌,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跟着龙亦步亦趋,即在运动过程中观察考察;另一个是靠想象来补充缺少的部分,使之完整起来。这个看法不知是否妥当?
这个,说起来很麻烦。还是形象些,用圆周运动的自成至毁的过程来说吧。
圆周运动是由动、静两道组成了,动道即乾道,相当于恩格斯所言的斥力学,静道即坤道,相当于牛顿引力学。分开叙述就是乾卦与坤卦。
乾初爻潜龙勿用,相当于动之畜势待发,比坤上六龙战于野的畜势进一步;二爻的见龙在田,相当于发,惕龙是平抛出去的石头,还得掉在地上,惑龙是斜上方抛的石头,经过抛物线的轨迹还免不了落地,飞龙是人造卫星,虽已成圆周运动,但不补充能量,早晚还会掉下来,亢龙则是摆脱了地球引力的卫星,欲作直线运动,所谓物以群分,但终归还跑不出太阳系,所以,从太阳系来说,亢龙只不过还是坤卦的履霜坚冰至的前期而已。
作为龙,就应当是个线段,有首有尾,但一旦群龙首尾相接而成圆,则无首无尾了。 -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谷子论坛 (http://www.guzi64.com/bbs/index.asp)
— 义理探微 (http://www.guzi64.com/bbs/list.asp?boardid=16)
—- 【杂议乾坤】(53)乾坤“二用” (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id=1023)
——————————————————————————–— 作者:七星客
— 发布时间:2005-5-9 8:59:00
— 【杂议乾坤】(53)乾坤“二用”
【杂议乾坤】(53)乾坤“二用”所谓乾坤“二用”,系指乾卦在爻辞以外,另有一条“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坤卦在爻辞以外,另有一条“用六,利永貞。”
乾坤“二用”,也可以说是一个千古之谜,因为经过无数人的探索,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乾坤比别的卦要多出“二用”,说它们是爻辞吧,显然不是;说它们是卦辞吧,当然更不是。一不是卦辞,二不是爻辞,那么多出这“二用”又是什么意思呢?
当我们掌握了乾坤的数构成之后,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了。所谓乾坤的数构成,就是乾坤成卦的特殊条件。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乾坤成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每一个爻都包含着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二是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假定天数与地数是方向正好相反的矢量,那么每一个爻的量就是零,整个卦的量也是零,所以我们也把乾坤卦说成是“零状态”或者是“悬浮状态”,这种状态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各种作用力相互抵消,达到了一种完全均衡的状态。完全均衡的状态不等于就是绝对均衡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改变,那么这种状态就会解体。
这种条件是如何改变的呢?一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爻与爻之间会出现强弱的差别,比如乾二、五这两个爻位“利见大人”,随着强弱差别的出现,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也会发生变化,具体说就是由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变成了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再一个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个潜藏着的天数“上岗”,替换下一个地数,我们知道,如果是每个爻都是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那么整个卦也就是二十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显然是天数少用了一个。上面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乾坤也就不再是乾坤,而这两个条件的变化又是绝对的。
为什么坤卦“用六,利永貞。”呢?原来坤卦正是在上面谈到的两个条件下出现的,在这样条件下出现的卦完全均衡,所以极适宜稳定,“利永贞”的意思就是适宜长时间保持稳定。
乾卦也是在上述两个条件下出现的,但在发展到上爻时那个潜藏着的天数就要“上岗”,如果是这个天数上岗,那么乾卦的上爻就变成五个天数和四个地数,在这种情况下,爻与爻之间的均衡局面将会破坏,虽然以后还会出现平衡卦,但完全均衡的卦再也不会出现,不论是怎样调节天数与地数的比值。
如此看来,“二用”不是说的爻,而是说的数,如果是地数“在岗”,那么这就是“用六”,如果是天数“上岗“,那么这就是“用九”。“用六”是乾坤存在的必要条件,“用九”是乾坤解体的必要条件。
——————————————————————————–
— 作者:谷洪
— 发布时间:2005-5-13 15:02:08
—
七星先生此文如果再结合易、简;方、圆;聚、分、气、形……等概念则更专业了,此文所言,应是易理的入门功夫,非江湖术士所能道也。
我与七星兄对具体易数的表述方法虽有不同,但本质意义还是一致的。
用九是乾道的平衡数,按七星客先生的说法,是乾坤解体的必要条件,应该说似乎不太准确,乾道与坤道不能解体,解体也就无道可言了;用六是坤道的平衡数,按七星客先生的说法,是乾坤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个表述的意义还算比较接近。
乾道与坤道的关系,多品悟物理学中的圆周运动,就能获得通俗、浅显、形象地理解。向心力引起的诸物理性质象坤道,为方、为气,“方以类聚”、“坤以简能”、“简则易从”、“易从则有功”……离心力引起的诸物理性质象乾道,为圆(玄、习)、为形,“物以群分”、“乾以易知”、“易则易知”、“易知则有亲”……
——————————————————————————–— 作者:谷洪
— 发布时间:2005-5-13 16:41:44
—
补充一下: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乾道的平衡数用九之象,看到天上一群龙围成个大圈子,不见首尾,圆象。群龙围聚形成圆象,而不再是有首有尾的直线型,故形成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天道的运行规则,故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产生的作用,是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失为吉,所谓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失凶得。
用六,利永贞。坤道的用六之象为永久的方正之象。由于方为向心力所生,其反作用为离心力生圆为扩大之趋势,故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一点愚见,希望能对七星先生有参考作用。
——————————————————————————– -
下面引用由壬遁在 2005/05/06 05:29pm 發表的內容:
太极图说
周敦颐撰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 …如果周子说的是现在流行的太极图,应当说这段话没什么特别高明的意义,比较俗,属于故弄玄虚,自以为高深。除非它说的是别的太极图。
黑白二色所象征的最本源的象征是昼夜寒暑,不是动静。因为黑白阴阳可以象天地万物,从而可以引申类比到动静这个概念上来,但解惑不从本源上解,本身已掉了不知多少个档次了!
要了解太极图的本源的数理意义,可先参看拙作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76&page=1 -
我们的口号:如果你否定等光速,说明你算术没学好;如果你找不到超光速,说明你正负数没弄通;如果你不懂《相对论》,说明你初中没毕业。
我们的任务:使仅懂得正负数四则运算及匀速直线运动的初中水平的人,能从数本源上搞通《相对论》理论,从而引导您步入《易》理的殿堂,前提是您要有足够的耐心。
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50&id=494
四、相对性原理令某甲观测到某乙及其所在参照物A相对于自己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 千米/秒,那么,某乙及其所在参照物A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子对象,运动状态的大小是 千米/秒。某乙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A的速度的大小不再是 千米/秒,而是0速度,所用的主观规定与某甲所用的1千米/秒或-1千米/秒相同的单位大小客观上也不再相同,而是有所增大或者是减小。某乙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所使用的主观上与某甲相同客观上却并不相同的单位大小,就是某乙这个子对象区别于其它子对象及总对象某甲的本质属性的大小,而其运动状态的大小 千米/秒,则是他在总对象中的外在属性的大小。
令某乙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A的0速度时客观上所使用的单位大小为 ,那么,从子对象的定义来考虑,某乙表示所有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时客观上所使用的单位大小就都是 ,所以,当他表示某甲所在参照物O相对于某乙自己所在运动状态的运动速度的大小时客观上所使用的单位大小也是 ,而不是±1千米/秒。我们知道,某甲是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大小,观测某乙所在参照物A相对于某甲自己的相对速度的大小为 千米/秒,所以,某乙客观上以 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表示某甲所在参照物O相对于某乙自己的相对速度的大小将不会再是 千米/秒,而是 个 ,与相对性原理规定的某乙观测某甲所在参照物O相对于某乙自己的相对速度的大小不一致。按照相对性原理,某甲观测某乙所在参照物A相对于某甲自己的运动速度与某乙观测某甲所在参照物O相对于某乙自己的运动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就是说,如果某甲观测某乙所在参照物A相对于自己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 千米/秒,则某乙观测某甲所在参照物O相对于自己运动速度的大小则必定是 千米/秒。所以,子对象原理所定义的某乙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与某乙观测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并不总是一致的。从相对性原理的角度来说,子对象的定义违背了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概念中的相对性原理的规定,如果某甲观测某乙所在参照物A的运动速度的大小是 个1千米/秒作为前提成立,那么某乙观测某甲所在参照物O相对于自己的运动速度的大小,则不会是子对象定义中的客观上以 为一个单位大小的 个 ,而是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大小的 个1千米/秒。子对象的大小是我们抽象地想象出的同一个单位大小的所有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是我们抽象出来的概念性的东西;而相对性原理的规定,是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这一概念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这一概念本身的客观性要求。
相对性原理不仅适用于我们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也适用于我们所要研究的所有对象,假定我们在北京测量北京到牡丹江的距离是2000公里,那么我们从牡丹江测量牡丹江到北京的距离一定会是-2000公里,一点也不会差。当我们处在我们所要研究的子对象的状态下观测总对象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不是我们所定义的子对象的客观单位大小,而是总对象的客观单位大小,我们处在总对象的状态下使用多大的客观单位大小观测这个子对象,那么我们在这个子对象的状态下,就会使用多大的客观单位大小观测这个总对象,所以,我们在总对象的状态下观测这个子对象的大小是多少,我们在这个子对象的状态下观测总对象的大小也就是多少。
所以说,从我们观测我们所要研究对象的大小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处在任何一个子对象的状态观测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客观单位的大小都是可变的,而且我们可以假定其变化的规律是均匀的,只有在观测我们所处的子对象的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时,我们才使用我们所定义的子对象的客观单位大小。其实我们不只处在子对象的状态时,客观上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是可变的,我们处在总对象时客观上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同样是可变的,只不过我们为了逻辑的方便,而可以规定我们处在总对象的状态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不论怎么变,都假定其为±1。所以,爱因斯坦的以太的状态不存在的推论从数学上来说,是成立的。 -
[原创]大小反思录 谷子相对论之三 数字0所表示的两种大小与四种存在方式
我们的口号:如果你否定等光速,说明你算术没学好;如果你找不到超光速,说明你正负数没弄通;如果你不懂《相对论》,说明你初中没毕业。我们的任务:使仅懂得正负数四则运算及匀速直线运动的初中水平的人,能从数本源上搞通《相对论》理论,从而引导您步入《易》理的殿堂,前提是您要有足够的耐心。
首发: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50&id=492
三、0速度大小的两个运动状态的四种表现形式例如,在牛顿运动学中,如果我们所要研究的总对象是观测者某甲及其所在的参照物O在某一运动状态时,某甲所观测到的所有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那么,某甲所观测到的每一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都是一个子对象状态的大小。
有一点牛顿运动学中没有注意到,某甲观测物体运动速度的正负,是由某甲所面对的方向的正负与某甲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正负决定的,由于牛顿运动学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相对论》力学遇到了超光速的直尺与钟表的单位大小变成了虚数的问题时,而无从认识,不可理喻。
我们先不理会某甲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的正负以及某甲以数字0的大小为单位大小观测物体运动的情况,当某甲面对速度的正方向时,只能用正的单位大小观测到远离自己而去的正速度的运动,以及用负的单位大小观测到向自己迎面而来的负速度的运动;当某甲面对速度的负方向时,只能用正的单位大小观测到远离自己而去的负速度的运动,以及用负的单位大小观测到向自己迎面而来的正速度的运动。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令某甲在这个运动状态下,观测所有远离自己而去的也就是面对速度的正方向时观测到的正速度与面对速度的负方向时观测到的负速度的大小所使用的单位大小都是标准的1千米/秒,观测所有向自己迎面而来的也就是面对速度的正方向时观测到的负速度与面对速度的负方向时观测到的正速度的大小所使用的单位大小都是标准的-1千米/秒,某甲面对正速度的方向观测到的某一大小的速度与面对负速度的方向所观测到的这一大小的速度是同一大小的运动状态的两种表现形式。
把上述结论推广应用到某甲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那么,当某甲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时,自己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也就会存在两个大小的运动状态的四种表现形式。当某甲面对速度的正方向时,就会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观测到自己所在参照物的正方向的0速度,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观测到自己所在参照物的负方向的0速度;当某甲面对速度的负方向时,就会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观测到自己所在参照物的负方向的0速度,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大小,观测到自己所在参照物的正方向的0速度。某甲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相对于自己运动状态的正方向的0速度与负方向的0速度,是两个不同大小的速度,是两种运动状态,某甲完全有理由根椐自己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规定自己沿速度的正方向观测到的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为+0,沿速度的负方向观测到的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为-0;或者根椐自己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大小,规定自己沿速度的正方向观测到的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为-0,沿速度的负方向观测到的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为+0。
某甲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的大小与-0速度的大小,与观测其它大小的速度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相同,都是1千米/秒或-1千米/秒,某甲在这个总对象中以1千米/秒与-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表示所有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所以,某甲所观测到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与某甲从总对象的角度表示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是一致的。
-
[原创]大小反思录 谷子相对论之二 用数表示与记录研究对象本身的方法
我们的口号:如果你否定等光速,说明你算术没学好;如果你找不到超光速,说明你正负数没弄通;如果你不懂《相对论》,说明你初中没毕业。我们的任务:使仅懂得正负数四则运算及匀速直线运动的初中水平的人,能从数本源上搞通《相对论》理论,从而引导您步入《易》理的殿堂,前提是您要有足够的耐心。
首发网址: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50&id=490
二、用数表示与记录研究对象本身的方法
既然我们在表示不同状态下的自己所在的大小的状态的数字0的相对大小所用的主观上观定相同的单位大小在客观上却并不相同,那么我们处在不同的大小的状态时,表示我们所要研究对象的所有的相对大小时所用的主观上规定的相同的单位大小在客观上显然也就不同。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抽象地想象出无数条表示我们所要研究对象的大小的数轴,每条数轴上的所有各点,表示以主观上规定为某一大小在客观上却可能是另一大小的大小为单位的大小,所堆砌与分割出来的所有的大小,这样,这条数轴上所有的数字所表示的所有的大小所使用的单位大小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也就都是相同的,使用相同的单位大小表示的所有的大小,为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子对象的大小的系统,所谓子对象,是指我们使用一个确定的单位大小,表示我们所要研究对象的所有大小,不同数轴上的数字所表示的大小,使用的单位大小主观上相同而客观上却并不相同,每一条数轴都表示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不同的子对象的大小的系统,所有的数轴组成了我们所要研究的总对象的大小的系统,每一个子对象中的数字0所处的大小的状态,对应于一个总对象中的数字所表示的大小,不同子对象中的数字0所处的大小的状态,所对应的总对象中表示大小的数字也就不同,总对象中的数字所表示的大小,也就是各子对象所处的状态的大小。
每一个子对象的系统,都是一个绝对大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可以主观抽象地规定我们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不同,但在理想状态下,却不能使我们所使用的单位大小产生客观的变化。在每一个子对象中,不论我们主观抽象地规定使用多大的单位大小表示这个子对象的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这个子对象的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都是同一个大小,而不象这个子对象的其余的大小那样,可以主观抽象地规定使用不同的单位大小,用同一数字表示不同的大小。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与其它数字所表示的大小之间的这个矛盾,在绝对大小中的主观抽象地规定的不同的单位大小中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在相对大小中的主观上规定的相同的单位大小在客观上却并不相同的单位大小中才能解决。只有在相对大小中,如果我们“用同一数字表示不同大小,则我们所用的单位大小则必定不会相同”这一结论,才会适用于任何数字所表示的大小,并且这里所说的“我们所用的单位大小则必定不会相同”,是指我们主观上规定的相同在客观上却并不相同的单位大小。
总对象大小的不同,决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子对象之间的状态大小的不同,而各个子对象之间的状态大小的不同,决定我们在客观上要使用不同的单位大小表示各个不同的子对象的大小。也就是说各个子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单位大小在客观上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子对象之间质的区别。所谓用数表示与记录研究对象本身的方法,就是表示与记录所要研究的子对象的状态大小的数字,从而了解我们正在研究的子对象的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在总对象中的状态的大小。易学数理学的方法,就是以整个世界为总对象,通过找到各子对象天地万物所对应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性质大小即阴阳度的大小的状态的大小,对各子对象天地万物之间进行数学运算,从而了解各子对象天地万物之间的相生相克、旺相休囚等规律。
-
[原创]大小反思录 谷子相对论之一 主观上规定相同在客观上却并不相同的单位大小
我们的口号:如果你否定等光速,说明你算术没学好;如果你找不到超光速,说明你正负数没弄通;如果你不懂《相对论》,说明你初中没毕业。
我们的任务:使初中仅懂得正负数四则运算及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的人从数本源上搞通《相对论》理论,从而引导您步入《易》理的殿堂。首发网址: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50&ID=489&page=1
大小反思录——谷子相对论
一、主观上规定相同在客观上却并不相同的单位大小
所谓的数,是表示我们所要研究对象性质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细等程度的不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这种不同,所以可以说数是一个适用于我们所要研究的任何对象的概念。目前,一般而言,人们模模糊糊地对这种不同有如下三种理解的方式:
1、自然的大小:应该也是人类最本源的对数的理解。例如,我们说有5个苹果,但不一定就是5个绝对一般大的苹果,苹果个体的大小与苹果的个数无关。这种对数的理解,每个数都是表示一个确定的大小,包括0也是一个确定的大小,0就是表示无,表示一无所有,所有其它的大小都是与这个0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了0所表示的无的大小,其它表示有的大小也就不存在、没意义了。
2、绝对的大小:先令某个大小为标准的单位大小,而把其余的大小都看作是这个标准的单位大小的简单的堆砌或分割形成的,例如,我们把某个2两重的苹果规定为标准的一个苹果的单位大小,那么另一个4两重的苹果也就不是一个苹果了,而是2个苹果,而1两重的苹果也不是一个苹果,而是0.5个苹果。这种观念应当是乘除法思想的产物,有了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人们也就不必拘泥于堆砌与分割的观念了,而是可以用任何相当于堆砌与分割的概念来表示我们所要研究对象的大小。例如,当我们需要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时,我们可以用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位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其中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位移就相当于堆砌的概念,而物体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当于分割的概念。这时,就产生了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与其它数字所表示的大小之间的矛盾。其它数字所表示的大小都可以看作是这个标准的单位大小简单地堆砌或分割而形成的,是一个确定的数,而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本应是这个标准的单位大小简单分割而产生的大小,可是不论你把这个标准的单位大小分割成多少份,都无法形成数字0所表示的无的大小,所以说数字0所表示的无的大小是个例外,无法用这种简单地分割法得到。在这种大小定义的观念里,数字0表示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大小,而其它数字所表示的大小却都是一个确定的大小,从而形成了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与其它数字所表示的大小的不确定大小与确定大小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个矛盾否定了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的确定性,所以也就直接地威胁到了我们对数字0的最本源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自然的大小中所说的数字0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大小,而由于自然的大小中的其余的大小都是与数字0所表示的确定的大小相比较而存在,而有意义,所以,这个矛盾也直接地威胁到了自然的大小本身是否存在的意义。所以,在数学家的眼里,既使高斯等人反对数字0是一个数,但总的来说,在绝对的大小观念中,数字0仍然是一个确定的大小,只不过无法用这种简单的分割法得到罢了。
3、相对的大小:本质上是指其它研究对象状态的大小与我们自己所在状态的大小相减之差的大小,例如在物理学中,其它物体所在运动状态的速度的大小与观测者所在运动状态的速度的大小之差,就是观测者所观测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观测者所在的参照物与观测者的运动的状态永运相同,所以观测者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也就永远是0。由于观测者的运动的状态可以是任意速度的大小,所以观测者也就可以以任意速度的大小为0速度。而这一性质,是世界万物的普遍性质。世界万事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只是由于人类对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相对大小感受最直接、最真切,所以西方科学首先从这一概念上取得了突破,产生了《狭义相对论》的理论,虽然目前的《狭义相对论》的理论还只是适用于与运动这一概念相关的诸物理概念,并且舍本逐末,纠缠于时空的可变不可变之末节而不能自拨,在逻辑上还不太完善,但对于有心人来说,完全可以把《相对论》中的关于运动及其相关的诸物理概念的大小的意义,类比到世界万物的大小的意义上来,从而解决绝对的大小中的0与其它大小的矛盾。
在绝对大小的观念中,隐含着这样一条假设,除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外,其余的数字所表示的大小,如果我们所使用的单位大小不同,则表示这个大小所用的数字也就不同,反之,如果我们用同一数字表示不同的大小,则我们所用的单位大小也就必定不会相同;而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无论你用多大的单位大小,这个大小都是用数字0来表示,虽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大小来表示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但这些不同单位大小的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却是同一个大小,而不是不同的大小。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与其它数字所表示的大小之间的这个矛盾,仅在绝对大小的观念里是解决不了的,因为在绝对大小的观念中数字0只表示无的大小,没有包含不同的无之间也有不同大小的观念。而如果我们能结合相对大小的观念,这个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在相对大小的观念里,我们所在状态的大小是可变的,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大小的状态里,就会以什么样的大小的状态为数字0的相对大小,我们永远以与自己所在的大小的状态相同的大小为数字0的相对大小。不同大小的状态,大小当然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规定我们自己所在的大小的状态不同,我们表示自己所在的大小状态的数字0的相对的大小所使用的单位大小也就不同,从而解决了上述矛盾。
我们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不同,有两种不同,一种是我们主观随意规定的不同,例如我们既可以规定一千米为一个位移单位的大小,也可以规定一米为一个位移单位的大小,既可以规定一秒为一个时间单位的大小,也可以规定一小时为一个时间单位的大小,所以,由位移与时间的单位大小组成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大小也是可以主观随意规定的;另一种是客观产生的实际上的不同,而我们主观上并不一定能感受意识到这种不同,例如由于我们所用的直尺因热胀冷缩变长了或变短了,所用的钟表由于某种原因走得快了或慢了,但在排出了外界干扰的理想状态下,我们所用的单位大小的这种客观上的变化则不会产生,在排出了外界干扰的理想状态下,只有我们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的大小产生了客观上的变化,才会使我们在观测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单位大小产生变化。这种因为我们所在的大小的状态不同产生的我们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不同,是我们根椐我们所在的大小状态的数字0所表示的大小的不同,相比较而产生的客观不同,不是我们主观随意规定的不同,其客观性的表现方式就是:我们主观规定的相同的单位大小,随着我们自己所在大小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实际上的客观不同,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同大小状态下的不同的单位大小,称为主观上规定相同在客观上却并不相同的单位大小。
-
下面引用由小玄子在 2005/02/25 09:41pm 發表的內容:
兩小兒辯日 列子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这个问题还是用物理学解释起来最直接。在易理中的天圆地方结合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也可解,麻烦些,不过现在术数界的人好象大多数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