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示形

古人研《易》,觀天、法象以示人,星象觀測法永遠都是一門觀測之學。

古人仰觀天文,「天道示形」以日、月、五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運行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天文星象」的「星象觀測法」如同任何的事情一樣,必要具備了星人對應的知識和基本方法,主要是更要綜合匯聚更多知識與才能。

但有一點區別的,「星象觀測法」絕對不可能是從「河圖,洛書」發端的偽天星學玄空九星(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貞星、武曲星、破軍星、左輔星、右弼星)。

「河圖、洛書」之術數非天象,如何言仰觀天文,如何言天垂象

古人仰觀所察,在天地之間,月為太陰之極象,日為太陽之極象。日、月之簡單象形,但其重要性等同「星象觀察法」,經由陰陽兩極交會「天道示形」,日月往來,四時變遷。從預期運行在「二十八星宿」中,影響著人類在生活中具足重大事件的發生。

 

《易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陽生:冬至太陽所在位置)

《易經》-繫辭:「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觀察日、月的本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根本就不用一生二。

一為陽,二為陰。那全是後續人為創造的學說。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也不是。

這是在形容觀察「」之後的發展出的「」。

又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又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所以,從觀「」,觀察日、月之運行,才產生了「」,變通配四時形成了歲實與朔策(陽曆與陰曆)。

1、歲實:冬至到冬至為一歲,其日數有365又4分之1日。

2、朔策:合朔到合朔為一月,其日數有29又940分之499。

略通現代天文之門徑,而所謂天文,多在曆法。

但是「」所列的「歲、月、日」的三個簡單比例,原來都是人為的,並不能與自然全適合。長時期推算的曆法,必漸漸與天不應,在冬至可用日影驗知,在月朔可以目視新月的始生推知,或以日月食驗知,到了差得太顯的時候,必然想著更改曆法

因此古代天子登基,皆以發佈曆法是為了權力之宣告。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古天星

相關文章

星宿朝寅的銀河出龍馬圖

《易經》文化起源,在遠古時代就是以觀察「天文星象」作為預測吉凶、福禍的起源和主要途徑,而「天文星象」的觀察方法及起始淵源,卻是賦於極其神秘的類型,被稱作為「天道示形」而流傳下來,「天道示形」即仰天觀察到天體運行的結構變化。古人仰以觀於天文,「天道示形」以日、月、五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運行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天干地支以天星為淵源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漢墓的《帛書周易》,經山東大學易經學者劉大鈞教授研究發表,認為孔子確實與《周易》有密切的關係,從《帛書周易》〈要篇〉中,清楚的記錄了孔子以〈損〉、〈益〉二卦來說解「春以授夏之時,秋以授冬之時」等等的“卦氣”論說,證實「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