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參日晷夜考極星的日行跡及極星

晝參日晷、夜考極星】:一陰一陽之謂道

[晝參日晷],就是記錄著太陽運行一年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山)之位置。

【易經】最初淵源就是這陰爻、陽爻的變易,從天星二十八宿用來定太陽之方位,做為測定辨正方位。

堪輿之正學在學習過程,經由對天地、自然的認知及己知而形成的地理風水,在此是需要一番演變的,經歷當中必將會耗費時日的。然而後人採用變通取巧的方法,就是只有傳了[河圖洛書]之術數,從九宮、八卦之中,只談論玄空九星。

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知道太陽在「冬至」移到最南(日至南),「夏至」移到最北,二分「春分、秋分」時太陽在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從日行跡(如上圖示:擷取自網路,來自香港元朗區)可以得知,如果以24小時為一個單位,太陽是不會在同一個位置上。也就是說,從正午到正午的時間並非都是24小時。

而且,太陽到山到向在正午以外日出日落的時間及方位,除了要考慮不同季節的太陽在天空上的緯度,也就是赤緯度的移動之外,還要考慮「日行跡」的因素在內。

[夜考極星],就是羅盤用於中宮立極以辨方正位。太陽到山到向都是堪輿風水的重要依據,

天道示形

歷代所認定的【北極星】,已經不同及有異動,此乃因應歲差現象影響到天星二十八宿在「時間與空間」的大遷移。易經文化之源,以「天道示形」之二十八星宿,不只是用理論說說而已,如同當今五行術數堪輿師們若沒有真正觀察天星二十八宿的經驗與【易經】相關的天星學理,皆都是千古傳抄,抄襲自古聖賢哲所留下記載的理論,而不知道「北極星」的異動,早就無法驗證天星二十八宿與天干、地支之對應二十四山方位。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古天星

相關文章

星宿朝寅的銀河出龍馬圖

《易經》文化起源,在遠古時代就是以觀察「天文星象」作為預測吉凶、福禍的起源和主要途徑,而「天文星象」的觀察方法及起始淵源,卻是賦於極其神秘的類型,被稱作為「天道示形」而流傳下來,「天道示形」即仰天觀察到天體運行的結構變化。古人仰以觀於天文,「天道示形」以日、月、五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運行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天道示形

「天文星象」的「星象觀測法」如同任何的事情一樣,必要具備了星人對應的知識和基本方法,主要是更要綜合匯聚更多知識與才能。
但有一點區別的,「星象觀測法」絕對不可能是從「河圖,洛書」發端的偽天星學玄空九星(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貞星、武曲星、破軍星、左輔星、右弼星)。

天干地支以天星為淵源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漢墓的《帛書周易》,經山東大學易經學者劉大鈞教授研究發表,認為孔子確實與《周易》有密切的關係,從《帛書周易》〈要篇〉中,清楚的記錄了孔子以〈損〉、〈益〉二卦來說解「春以授夏之時,秋以授冬之時」等等的“卦氣”論說,證實「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