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子述古天星與星占學

天文是最古老的科學,早在三皇五帝創天干、地支以定〝歲〞之所在。

在堯舜時代,《堯典》月令中星定四時、齊七政、已洞悉綱要。

談到研讀《易經》的五術學者,但知曆法及斗建之說,每論及〝天文星象〞,又多以占驗之說,亂以禨祥,更有空疏之士,卻昧於天象運行,憑臆測而不憑實觀,侈談理氣。

《易經》源自古天文,是可以分成二面:星占術曆法

我論述的是《易經》的天星學之淵源,這也不是古天文的星占學。

古天文的星占學也是後續書,像「史記天官書」、「開元占經」、「五星占」、「漢、晉、唐、宋史天文志」,甚至1973年出土漢馬王堆裡的「帛書星占」,還是不能跟《易經》劃等號。

星占學只能算是古天文學的萌芽期,古代的曆法才是真正天文學的部份。

我讀到高平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鳥瞰」一文(如圖示),提到一般浮泛之尊古派果然基礎薄弱,或者援引的經籍出于作偽,或者立論的證據出於穿鑿附會,或者中國古代的發見有和其他民族不謀而合,‥‥‥

高平子也談到,人們已經明瞭天象的自然性,星占大師若還是保持古代的說法,隱然成為一種不成文的憲法,必有苦心在內。

 

有人會誤解,以「古天文學」為本體的「天星學」,在此提出說明。

我所論述的是《易經》的古天文學之淵源,並不是「星占學」的「果老星宗;七政四餘」。

若是不知道「北極星」從漢代以來異動有3次,還在學用「果老星宗;七政四餘」,這就是勞心勞力,浪費一輩子也是無法跟上「歲差現象」累進的運行差數。

 

引用《陸斌兆紫微斗數講義評註 陸在田著作》前言:

中國命理的傳統,以《七政四餘》的五星術系發展得最成熟。秦漢三國時代,五星術是主流,星占家夜觀星象,利用天文學的推步,和人生掛勾,形成一門準確的術數。可是由於天文是變化的,故精通《七政四餘》五星術者,一定要既懂得命理學,也要深明天文學。不過人才難得,懂得天文學的智者,未必有承繼《七政四餘》五星命理的機緣,而鑽研《七政四餘》五星命理者,卻可能不會通達天文,以致推步有誤。

因此,建立(天星)架構的人,不一定懂得解釋(命理)架構,懂得(命理)架構的,卻又不一定懂得建立(天星)架構。結果,《七政四餘》五星術受到最大的挑戰,如果不能回應,就要受時代的淘汰。

顯然是使用同樣的「天文星象」,「冬至日躔」歷經千年的西移,星占大師的「星占學」若沒有創新,早就會被「北極星」如圖示的三次變動而淘汰了。這「果老星宗;七政四餘」取天象而喻祿命天數,在枝節上浪費時日,自誤青春歲月。

 

 1,秦、漢代使用的北極星是「帝星」。東晉(公元330年)虞喜從古籍記載中發現已經不符合天象,但只是被存在疑惑中,而尚不知有「歲差現象」。

 2,隋、唐時期尤其在觀測及實測、實用而修整記錄北極星為「天樞」

因為「天樞不甚明顯,天星圖留下尋找北極星的口訣「四輔抱樞」。

元代時期,天文西曆漸進,明、清時代仍抄用舊制,古天文沒落。

 3,到了民國年代,拋棄了舊制曆法,使用西方曆制,北極星是「勾陳一」。

即是真正的「仰以觀於天文」或涉及天文學理的人,學習中華五術的學者大師多半也不會知曉「歲差現象」產生了「天星二十八宿」的宮度移位,也改變了「北極星」。

現代天文學理有必要知道,「北極星」的歲差圈約要25,600年才會回歸同一原點。

在認知「果老星宗;七政四餘」的星占命理,理論沿用秦、漢、晉、五代、唐、宋時代傳下來的祿命理論,論述日、月、五行星,日行黃道,月行九道,四時以太陰行度論,以推計七政的關係位置。因此,以漢、唐代的「果老星宗;七政四餘」記載天星運行的位置,到現代經過了2,000多年,受到「歲差」影嚮,根本不可能和現代天星運行的位置相符合,「北極星」都變動了,何況五行星也是不會同在一個位置了。

太陰行度訣」涉及天星二十八宿宮度,更是早就西移而有了誤差。

星占大師拿精準的現代電腦天星程式的七政配置圖來當解說祿命理論,這也不符合古代「果老星宗;七政四餘」的古傳秘訣。

因為,「歲差現象」每71.6年西移1度,會造成「北極星」、「天星二十八宿」及日、月、五行星全部都要在25,600年之後才能重新歸回原位。

「果老星宗」的秦、漢、唐、宋代天文位置圖,借由現代天文學做論述,「北極星」早就有偏差,五行星運行位置,古代星宗背景與現代的星象有了錯位。

「星占學」又說,方便於推定其人於命術中的星象,並不特別觀察實際的天文星觀,星命只是取象於天文星象?

那取象也必須取用正確的星象

也就是說,用古傳「果老星宗;七政四餘」描述唐、宋代天星位置的訣竅、論理架構,卻拿電腦模擬的現代天星位置圖,這取象的對應,豈不是兩相矛盾。

因此「星占學」顯然是觀測的是「天文星象」,任何人只要「依靠電腦天星程式」,同時花費苦心的願意蹉跎歲月,皆可抄襲充做自己熟讀知之。

「星占學」總還是古人的智慧,理論架構只是拾古人牙慧而沒有創新,必定被「北極星」淘汰了。

所謂,「星占學」之能成為大師,似乎在空性的靈界,套取命理的智慧,把「天文星象」作出演變,脫離了原來的實星(天星架構)命理學, 從而進入另一個更玄的命理領域。

 

名字鐫刻在月球上的天文學明師高平子提到:

「中國的天官、五行、星命之類可能匯成一流,或則說天文學決不能和這些相提並論。」,雖然人們已經明白了「天文星象」的自然性就是必須以實測為基礎,求物理的自然,但和人事的推測是風牛不相及的。

天文學明師高平子又提到:

「也許是人類心理上的弱點,對於不知的事物,大師如果信口開河的來一下猜謎,他人還覺得比金人緘口要夠味的多,於是科學上講不通的東西,無論中外會不踁而走了」。

天文學明師高平子更是提到:

「如果是為個人嗜好,聊可自誤,自然也不必有所主張,各以類聚,自立這一門的集會亦無不可」。

「觀星望斗」總不是自己滿意於星占學而在這角度上觀天文星象。

節録自「星占學」書籍,總覺得還是在抄襲古人的智慧,而且是千年傳抄的應該給自己用的,不是拿來給他人看或眩吧。

總是還不離而且源自「開元占經」、「史記天官書」、「五星占」、「漢、晉、唐、宋史的天文志」、「帛書星占」等等,大家都會如法泡製,只會蹉跎歲月,只要是高興的星占大師,您又有何不可,恭喜。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古天星

相關文章

星宿朝寅的銀河出龍馬圖

《易經》文化起源,在遠古時代就是以觀察「天文星象」作為預測吉凶、福禍的起源和主要途徑,而「天文星象」的觀察方法及起始淵源,卻是賦於極其神秘的類型,被稱作為「天道示形」而流傳下來,「天道示形」即仰天觀察到天體運行的結構變化。古人仰以觀於天文,「天道示形」以日、月、五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運行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天干地支以天星為淵源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漢墓的《帛書周易》,經山東大學易經學者劉大鈞教授研究發表,認為孔子確實與《周易》有密切的關係,從《帛書周易》〈要篇〉中,清楚的記錄了孔子以〈損〉、〈益〉二卦來說解「春以授夏之時,秋以授冬之時」等等的“卦氣”論說,證實「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

天道示形

「天文星象」的「星象觀測法」如同任何的事情一樣,必要具備了星人對應的知識和基本方法,主要是更要綜合匯聚更多知識與才能。
但有一點區別的,「星象觀測法」絕對不可能是從「河圖,洛書」發端的偽天星學玄空九星(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貞星、武曲星、破軍星、左輔星、右弼星)。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