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朝寅的銀河出龍馬圖

《易經》文化起源,在遠古時代就是以觀察「天文星象」作為預測吉凶、福禍的起源和主要途徑,而「天文星象」的觀察方法及起始淵源,卻是賦於極其神秘的類型,被稱作為「天道示形」而流傳下來,「天道示形」即仰天觀察到天體運行的結構變化。
古人仰以觀於天文,「天道示形」以日、月、五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運行為基礎,逐漸形成了陰陽、五行思想。
《易經》隱含著關於對天象<北斗星>的敘述。〝乾〞居六十四卦之首,是天的代表,整體天文星象與〝乾、天〞較密切的是〝北斗星〞的表徵,而乾卦各爻則描繪出由斗杓所指向角宿一,成為東青龍當首的龍馬精神與哲學之論述。
〝乾〞又稱謂〝斡〞,是旋轉的意思,古人稱北斗有九星,樞、璇、璣、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及延伸出的招搖、梗河兩星繞行〝右樞〞星之天極運轉(參考圖示下),古人觀察天文星象隨北斗九星轉動,四季可見在天頂之上(高緯度)。以北斗九星為〝乾、天〞之樞紐及象徵是很自然的天象。(以上北斗九星參考自《北京天文舘1957~1999文集》尹世同先生所發表之〝北斗祭〞文獻中引用及證實。)
《漢書郊祀志》曰:「以牡荊畫龍,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天。」,北斗登龍即所謂北斗七星之杓指向青龍首之角宿(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角宿,在《史紀天官書》有記載:「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角宿亦為二十八宿之第一星宿,從漢代保留著古代以來占星學的內容,證實乾卦以北斗星象為天的體係,是有很古的淵源。
古代在子月冬至,太陽躔於斗宿。
可以觀察到位在東方夜空昇起「蒼龍角宿」的天星圖象,當時以有「龍」的形象構成類形圖象而出現在東方夜空。
乾卦 初爻曰:溍龍勿用。
古人朝向南方夜空,仰觀天文星象有昇起的東蒼龍七宿,在正南方天頂的南朱雀七宿與西方向下沉的西白虎七宿,及北方掩沒在地平線下方,等待昇出的北玄武七宿。
「觀星望斗」與中華五術做結合,是讓我們在數術上有正確的源淵依據,也更具說服力。「星宿朝寅」是古代記錄天星運行的訣竅,由於東昇西落的天星運行,「星宿朝寅」是二十八星宿在冬至日寅時,依次第順序等待昇出東方夜空的是:北玄武七宿、西白虎七宿、南朱雀七宿、東蒼龍七宿。
日陽遮蔽了天空背景的天文星象,古人正是透過日、月的運行,從細微的觀測,確立了天空背景的〝二十八宿〞天星體係,先有了〝二十八宿〞而使古人更能精確的掌握日、月、五行星的運行周期,也就是採用以天干、地支作單位而建立起曆法體系,同時分陰陽、五行之學說,做為依憑數據,才發展出地理風水、人事命理的五術術數。
在《周易》「乾」卦六爻即論述著蒼龍七宿之周天運轉,「仰以觀於天文」可以很具體的詳見古人對「龍馬位於銀河畔」的著述。
中國古典文獻記載,龍馬背負星象圖啟示錄,伏羲氏而晝夜仰觀天象方悟透河圖的玄機,大禹治水而有神龜背負著天書在洛水出現。從「河圖、洛書」其起源的神秘「天道示形」,「天文星象」成為所有圖緯之學的鼻祖,也就是古人對於「天文星象」的星象觀測研究結果而發現了「河圖、洛書」。
「河出圖」構成抽象與形象相同的觀察,而「銀河」自然理解成為天文學的含義。
「銀河出龍馬圖」,假如能從仰觀天文星象上找到答案,考慮將天上的「銀河」當成「河圖、洛書」所生成各種稱謂的來由,那顯然是比出於神話傳說黃河源的「龍馬圖、洛龜書」說還合於淵源。
—————
能把中華五術或「堪輿風水」帶往正式的《易經》大學殿堂,就必須溯源「天文星象」,尋找到無法抗拒的最初源頭,從「觀星望斗」之實證中讓學術大師們認同。
所以,我們不斷的「仰以觀於天文」,也就是要學習古人的直觀天星及模擬古人的思考,運用「天文星象」之圖表推算時空位置,找到印證並符合了古人創作堪輿風水的最初源頭。
古人仰觀所察,日、月之簡單象形在天地之間,日為太陽之極象,月為太陰之極象。
四時變遷,日月往來,天星二十八宿環繞一周天,經由日、月交會於天星二十八宿。
在觀察時看見天體每天移進,有似每天每晚在這天星中留宿一般,故稱這些天星「二十八宿」,預期「二十四節氣」的日、月運行在「天星二十八宿」中,影響著人類在生活中具足重大事件的發生。
對於「河圖、洛書」出現後,所有中國古代預測學都是其神秘圖象的研究發展出來,預測學就日益形成一種系統綸,從事典籍的研究「河圖、洛書」而成為專門的圖緯之學,在西漢又稱為讖諱之學。
————
因此,若是不先學《易經》,一旦「玄空風水」依附在「河圖洛書」的架構為基礎,〝三元九運〞之說,而《易經》並未載有此義,〝貪狼九星〞之九宮飛星>用法,就會是偽造《易經》之說,假藉八卦之名,人事物理屬穿鑿附會之說。
三元羅盤上的天元、地元、人元,與《易經》易理不符合,其運行之法與<天文星象>運行亦不能相合。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