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一理6 – 動靜之中看陰陽之陰陽消長與轉換

阴阳对立与互根是阴阳未动之时一种状态,是静止阴阳。阴阳消长则描述阴阳二气运行、变化时的情形。

消为减少,长为增长。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当阳气增长时,阴气便减少,,当阴气增长时,阳气便减少。朱熹说:“阴阳之道,无日不相胜,只管逐些子挨出,这个退一分,那个便进一分。”退一份便是消,进一份便是长,阳消一分,阴长一分;阴消一分,阳长一分。

什么力量推动了阴阳消长?《庄子•则阳》中说:“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庄子认为阴阳消长是由阴阳之间相生相克引起。但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又是什么力量导致?《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阴阳二气相抱旋转,太极产生变易的原始动力,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阴阳二气成为方向相反的两个极点。正是由阴阳二气这两个极点的吸引,在两个极点之间的空虚之处,会产生能量流动,成为物质运动和变化之基本动力。

现代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可以说明此理,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磁场南北极是异名磁极互相吸引,两极的磁性最强,中间的磁性最弱,磁感线从北极到南极,在磁体的内部磁感线从南极到北极,如果磁体外部是阳,内部是因的话,他们是一个循环的整体。

阴阳消长是一种规律,存在于我们的大千世界之中。《管子•四时》:“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之节也。”四季是阴阳消长的一种体现,一年四季的变化可以描述阴阳消长的规律。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为阳长阴消阶段;秋冬两季,天气由暑转暖,由暖转寒,为阳消阴长阶段。

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寒暑的更替、风雷云雨的布施,以及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都属于阴阳二气的有序的消长运动。人事、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服从阴阳消长规律。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一种特殊现象。阴阳在消长进退的运动过程中,会有阴阳相对平衡、阴阳失衡、阴阳独旺独弱三种情况。阴阳相对平衡是指阴阳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势均力敌、相对均衡;阴阳失衡是指阴阳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表现为一方偏弱、一方偏强的情况;阴阳独旺、独弱是指阴阳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表现为一方达到极致而另一方完全消失。阴阳转化就是指阴阳消长中的独旺、独弱这种情况。

阴阳对立与互根是阴阳转化的种子,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动力。阴阳本属一体,两者对立,互含其根,消长变化,使阴阳不断发生量的改变,量变的积累达到了极点,开始质的转化,阳极阴生,阴极阳生。

在太极图中,以中线横分,左为天之清阳,右为地之浊阴。阳由右向下,阴由左向上,阳由大变小是由缩至张的过程,阴由大变小为由张至缩的过程,到阴阳中线,则为阴阳转化之时。

阴阳转化,可分渐变、突变两种。渐为渐渐,渐变时间较长,渐变和突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渐变分为量的渐变和质的渐变。量的渐变是指量的增加或减少,质的渐变是指新质逐渐累积或旧质的逐渐衰减。突为突然,突变的时间为瞬间,突变则是质变的一种形式,是渐进过程的阶跃,是不经过任何过渡阶段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化等,为渐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冰雹突袭,一个人突遇灾难死亡等,为突变。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文化的原典,其诸多理论来自于易经。阴阳转化思维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诸多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春温而至夏热,夏至为一年中阳盛极点,也是阳变阴的转折点,秋凉而至冬寒,冬至为一年中阴盛极点,也是由阴变阳的转折点。未至热极、寒极阶段,气候不会出现质的变化,仅表现为量的改变。《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总是由小到大,由盛而衰,盛衰至极点便会向它的反面转化。

阴阳的转化是宇宙、自然、世间的真理,不可改变,但是世上还是有很多人希望可以改变阴阳,从而使阴阳的转化不发生,或是加快阴阳转换的速度,能够多留住幸福,少一些痛苦。

 阴阳转化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阴阳运动的结果必是阴转化为阳,或是阳转化为阴。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不能改变阴阳转化,只能在阴阳转化的过程加入一些因素来使转化的速度发生改变,正如人的生命一定要有一个终点一样,这是不可改变的。不良的嗜好、不符合自身特点等一些生活起居方式会加快走向终点的速度。与之相反,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爱好等则会使人走向终点的速度减慢。

阳动欲行欲出,阴止欲藏欲入,两两相对,互相争斗,交互作用,才使宇宙万物运动、发展,阳盛极,转化为阴,宇宙万物发生了质变;阴至极,又转化为阳,宇宙万物又一次发生质变。变动阴阳,促阴转阳,因势而利导,施以人力,使之大开大启、大关大闭。在开启时抛弃、接纳;在关闭时滞留扬弃,便使阴阳转化速度发生改变。

老子说:“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尤,无执故无失。”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是这种智慧的典型运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了范蠡功成名就、全身而退之事。初散勾践之赠国,于齐国聚积产数十万;二散齐国宰相印与其财,于陶地聚积财富千万;三散黄金救次子,只是因为长子缘故,未能散成,以致于次子被杀。范蠡深谙阴阳转化之道,并在生活中运用的淋漓尽致。《国语•越语下》曾有一段范蠡与勾践的对话:越王句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

盈便是极点,盈而不溢;盛便是极点,盛而不骄;功便是极点,不矜其功。便是把持极而不走向反面,为阴阳转化之思维。勾践是“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更无一点点资本作战,范蠡劝止,勾践不听,起兵攻打吴国,结果失败。

《国语• 越语下》亦记范蠡论兵一段话,直接道出阴阳转化之运用。“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用则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刚强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彼来从我,固守勿与。若将与之,必因天地之灾,又观其民之饥饱劳逸以参之。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宜为人客,刚强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阴节不尽,柔而不可迫。凡陈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蚤晏无失,必顺天道,周旋无究。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所说:“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故后人尊范蠡为财神。

阳气阴形

阴阳对立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是把阴阳看作太极中的相含之气。在对阴阳的认知、把握、运用上,还有一种说法,值得一提。它是把太极当作阳气,把阳气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称之为阴,简称为阳气阴形。

这两种说法是否有冲突之处?阴阳二气也好,阳气阴形也罢,都是太极之气运行的具体说明,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只不过阴阳二气是太极之气的再分而已,把太极上升之气称作阳气,把太极下降之气称之阴气。

打一个比方。人有情绪,如兴奋悲哀等。兴奋使人外动高亢,可定为阳,悲哀使人内收低落,可定为阴。如果不论兴奋还是悲哀,只把情绪定为太极,情绪所导致的身体反应则为阴。阴形可见,如兴奋会使人神经冲动、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悲哀会使人身体出现局部疼痛、掉头发,失眠等。把兴奋定为阳,悲哀定为阴,兴奋或悲哀给身体带来的反应又称之为什么呢?兴奋为阳,悲哀为阴,是把太极点定在气的上升和下降上;情绪为阳,情绪所导致的身体反应为阴,是把太极点定在内气外形上,因为二者不为同一界限的事情,不可以阴阳来论。如果想继续分析,则需另定太极点。如果把太极点定在兴奋上,兴奋为阳,兴奋所导致的身体反应称之为阴,同样,悲哀也是此理。

把太极之气定为阳,把太极之气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称之为阴,这是一种阴阳观,这种阴阳观是把阳定位在一种看不见的能量、阴定位在这种能量外显的形式上。

董仲舒说:“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始终。”物为阴,“物随阳出入”便是说阳是主导,阴是阳气运行的外在表现,是阳气的运行产物。

察其阴而窥其阳。春天是阳气生之阶段,阳气逐渐释放,天地之间变暖,万物因暖而生长;夏天是阳气长之阶段。阳气释放最多,天地之间变热,万物因热而茂盛;秋天是阳气收之阶段,为阳杀,天地之间变冷,万物因冷而枯萎凋敝;冬天是阳气藏之阶段,阳气藏起来,一点也不释放,北方冰天雪地,南方也有丝丝寒意。到了下一年,仍是如此,阳气生长收藏,阴形随之变化,终而复始,如环无端。

阴阳一体,阴是外在,阳是内在,阳之运动导致了阴之形成,故阳为本,阴为末。

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本末倒置。都注重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极少去关注,其实这个很可怕的现象。从阴阳的角度看,物质世界是阴,精神世界是阳,精神主宰了物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什么,器是有形质的东西。打一个比方,从井里汲水,把水放在方形的盆子里就是方形,把水放到圆形的杯子里就是圆形,严格的说,方形的水或是圆形的水都是水的假象,是水一种外在的形式,可是很多人只是关注水是圆的还是方的,甚至去关注注重盛水的器具,而不去观注水本身。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三才大道, 易學

相關文章

實一與虛一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如海,能否有一种方法可以直入其中、直指根底?这种方法就是体用之法,体用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从体用开始,还是没有把握到根本之处,只能在门外徘徊,不能学到究竟。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为重要的一对范畴。体是指本原和本体,即本质;用是指显现和作用,即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有诸多大贤对体用的阐说。

一道一理5 – 動靜之中看陰陽之陰陽對立與互根

易从日月、其义为变是易学总纲,对于阴阳认知和运用也需从这八个字着手。太极因动生变,动与静是相对而设,变与不变,亦复如是。如此,对于阴阳的认识及运用,也可以分为静、动两种。如再加入三才理论,以动静三才之法来认知、运用阴阳,则会很为明晰而易于把握。三才为天、人、地,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天可以代表过去,人可代表现在,地可代表未来,这是三才时间表示法。如以动静,天可代表未运动,此为初静;人可代表运动中,此为动;地可代表运动结束,此为复静。

三才筮法 – 縁起

三才之学是涵盖了天道、人道、地道的整体论述,三才筮法无思而有思,无为而有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预测,学易切忌思维僵硬而不灵活。根据这样一个思路,末学对贯彻天地人的三才之学也颇多青睐,故加以研究。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