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Page 8 of 14
  • 文抄公

    會員
    17 8 月, 2005 在 4:21 下午 in reply to: 考古、盜墓和風水——我的自供狀

    中國民間盜墓趣談

    2004年9月2日星期四

    http://www.secretchina.com

    【看中國報導】  真正的民間盜墓活動非常隱秘(亂世軍閥搞破壞不算),可以說是自成體系的,有些絕招是“決不外傳”的。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記得十多年前看過幾篇幾十年前的發掘報告,那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到現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進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達、金屬探測儀、氣體分析儀等等,但原理還是一樣的。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比如: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面上沒有土!我這樣的門外漢連想都不敢想。怎麼可能呢?!……不相信嘛!

    但後來相信了,因為實地一看就相信了。現場讓我找口子……我走來走去找不到!回頭人家說“就在你現在站的這地方……就在你腳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嚇我一跳。趕緊躲開……,然後人家找把鐵□在我站得那裡挖下去,一分鐘過後就看到一個口子,……原來我是站在一個“篦子”上了,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現在打開……只有一個污水井蓋那麼大的口子,打開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人家還講……你要是有膽子還可以下去!下面很結實,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裡。我說算了吧,四五層樓那麼高的洞子……看看就頭暈。而且更奇怪的是……這周圍都是一片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種著莊稼呢,就在青紗帳裡有這麼一個井蓋子,外面幾百米、幾裡地看出去也沒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麼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那真是誰也看不到!……盡管不知道具體做法……但必須承認這個事實!人家告訴我,這個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盜墓者打開的,一年多過去……洞子還是很結實,不會塌陷。真不知道怎麼幹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還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裡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我認識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學畢業實習的時候,被學校安排到三峽去搞過探方(對史前文化的搶救性發掘,現在三峽漲水後已被淹沒),他就對我講過……什麼樣的土有什麼樣的特點,都是很清楚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認:我們這點水平跟真正搞盜墓的沒法比,經驗上差太遠了,我們主要是理論,你挖出個什麼東西……來分析分析,看看特點、分析分析是什麼時候的東西,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話了。首先,各個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點,比如在形狀上的特點,等等。掌握了這些特點,幹起活來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誌,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腦袋裡就有個“圖像”了……棺木應該在哪裡、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裡、金屬器皿在哪裡、兩邊的耳室裡都會有什麼……等等,心裡就有數了。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裡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裡前進,東西們都在土裡)。我在上貼中提到的“左肩右腳”就是這個特點,……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裡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也就是說,墓還沒有挖,你的頭腦裡就有了整個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著你想找東西的地方去了……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有兩米多厚、會是多麼得堅固!),那就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否則打在墓頂上的話……你一個晚上很可能幹不完活,第二天你還敢來麼?說不定公安已經在等你了。

    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在開洞時要避開墓頂。反正墓的形狀已經“方”出來了,墓門、墓牆、墓頂的位置你都了解了,所以開洞子的時候你會很自然的找其他地方往下打……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後牆,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你說的“墓道石”那不存在問題。假如真的有這個東西……也早在地面上下鏟的時候就探出來了,打洞時避開……直接打到墓的後牆就行。

    一個墓,就像一輛坦克,盡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那就乾脆一個豎井外加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了……。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很輕鬆的……墓底的地板、石料、木頭等等直接就進了垂直的豎井裡了……。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

    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一般來說不用這麼費勁,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據我所知,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觀察盜墓路線的剖面……一眼就能看出那是直奔著墓後牆去的。

    古盜也很厲害,很窄很窄的洞子,但目的性相當強……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只有一個人幹,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的。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盜墓者也各有“愛好”,有些是專盜漢墓、先秦墓,你讓他盜明墓他不知道怎麼辦,實在逼急了有可能給你來個“大揭頂”……拿炸藥把墓頂炸開,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為。……還有些是專門盜明清墓的,你告訴他這裡有座漢墓,他也找不到,無論如何找不到。這兩種墓不是一種類型,方法不一樣,觀察角度不一樣,區別是很大的。

    而且兩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說銅器值錢,鼎是值錢呀!就瞧不起盜明清墓的。後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說你盜漢墓的一抓住就槍斃,太危險,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你就以為挖個鼎值錢,你挖出來敢賣麼?!……我挖個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為瓷器、金銀、字畫)……難道就不值錢麼?說不定更值錢呢,還好出手。各說各的理。

    另外,據說漢代及再以前的墓都沒有什麼氣味,聞是聞不出來的。明清墓因為離得較近,又是磚石結構,墓中會有各種氣味,這是對的。但靠著聞味道來辨別墓的年代……這樣的人我還沒見過,哈哈。我是聽人說過辨別青銅器時……有通過手指摩擦後聞味道來辨別真偽的。

    與國家有組織的保護性挖掘相比,盜墓者是極其聰明的。

    首先,國家發掘不存在“違法”,因此工作細致,甚至用刷子幹活。方式上幾乎全都是“大揭頂”(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而盜墓者不然。因為歷朝歷代對盜墓行為都在法律上給予嚴懲,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時間”概念很強、“隱蔽性”很強。

    實際上,並不是那些龐大的墓盜不開,而只是受制於時間罷了。曾有一個人對我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月的時間,算上我、只要兩個人就夠,那麼…我有把握進到驪山始皇陵。”我聽罷大驚,認為他是異想天開,但他卻告訴我曾數次到驪山觀察過,稱其“不過就是大了些罷了”。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幹,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我曾見到過那種解放前的挖掘設備,簡直就是現代打隧道的掘進器的縮水版,非常精妙。它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見過絞肉機的相關部分麼?就是那樣。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我曾以北京老山漢墓被盜掘(未遂)一事向某人“徵求意見”,結果,其人對盜掘老山漢墓的團伙不屑一顧。認為……“他們那根本不是在幹活,而是在找著挨逮呢”。我覺得當時那些人在被抓前已經快挖到墓室了,“夠可以了”,但其人強調“第一,外面不能有土,這一點他們沒做到。第二,時間拖得太久。就這兩點看來,他們不是幹這行的料!”

    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能夠做到“外面不能有土”……,其人笑而不答。只是說“這算什麼。有時下去以後還可能會碰到防盜層,就是墓周圍灌了沙子或用‘琉璃’搭成的防盜牆,不小心就會被活埋的……”我問那沙子怎麼辦?其人還是笑而不答,半晌……言“我有本事向下打洞的時候在地面上不露土,也有本事有地方擱沙子或‘琉璃’……絕對不會讓土上地面。幹完活你在地面上一點土都見不到,只有一個井蓋大的口子,簡單處理一下就行。還有……我們在下面幹活的時候,就算公安局的人在地面上旁邊走過,那也是看不到洞口的。象老山漢墓那幾個傢伙……挖出土來沒地方擱……擺墳頭,那不是找死麼。”

    現代的盜墓賊已經把盜墓工具發揚光大了……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裡。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一般來說,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誌。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而有墓磚的漢墓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七輻七券墓頂)……非常堅固。

    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漢墓、西周墓歷史久遠,標誌難尋,先有一個“找地方”的過程。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確定年代)……然後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

    盜墓賊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後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後到耳室(東倉西庫)搜羅,……至於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

  • 文抄公

    會員
    17 8 月, 2005 在 4:18 下午 in reply to: [轉貼]考古、盜墓和風水——我的自供狀 作者:lh1041

    洛陽鏟就是這個 ….在架子上的那東西

     在洛陽一家手工作坊內,一名工人在對洛陽鏟做成型處理。洛陽鏟是100多年前由洛陽的盜墓賊發明的。常見的洛陽鏟呈半圓筒形,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這種鏟子隻有洛陽幾家手工藝作坊生產,而且至今隻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裡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https://forum.shusquare.com/non-cgi/usrRMnOEMvH8/1/76/F200504041005090_1124266616.jpg
    https://forum.shusquare.com/non-cgi/usrRMnOEMvH8/1/76/F200504041008030_1124266629.jpg

    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73/40478/3291803.html
    :em14:

  • 文抄公

    會員
    17 8 月, 2005 在 4:18 下午 in reply to: 考古、盜墓和風水——我的自供狀

    神奇的“洛陽鏟”

    “洛陽鏟”很像現在用的鐵鏟,不過鏟頭部向裏側對箍成圓筒狀,鏟頭刃部呈月牙形,其柄部既有木制也有金屬製成的。洛陽鏟既可單節使用,也可連接使用。這種工具攜帶方便,可探知地層下(如幾十米左右)的文物分佈情況。“洛陽鏟”原是舊時洛陽盜墓者所創制使用的,因此得名。現在已成為考古工作者常用的一種工具。

    與使用“洛陽鏟”有關的,是察看地下土質以判斷墓葬的技術。洛陽鏟插入地下,拔上來時會帶上泥土,執鏟者可據土色、土質來判斷地下有無墓穴。尋找墓葬就是在“辨土”,以此判斷古墓的深淺和年代。

    據《華商報》

    個人對盜墓非常反感

  • 文抄公

    會員
    16 8 月, 2005 在 8:59 上午 in reply to: 考古、盜墓和風水——我的自供狀

    洛陽鏟就是這個….在架子上的那東西

     ”在洛陽一家手工作坊內,一名工人在對洛陽鏟做成型處理。洛陽鏟是100多年前由洛陽的盜墓賊發明的。常見的洛陽鏟呈半圓筒形,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這種鏟子隻有洛陽幾家手工藝作坊生產,而且至今隻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陽鏟已不再是考古界的專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鐵路、礦山等領域裡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地基灌樁和地質勘探等方面,洛陽鏟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 文抄公

    會員
    18 7 月, 2005 在 5:28 下午 in reply to: 看看…有穴嗎?認為在那兒?

    wj兄, 玩玩而已, 無須太認真!

  • 文抄公

    會員
    18 7 月, 2005 在 5:26 下午 in reply to: 这里有穴吗二

    [ 這篇文章最後由文抄公在 2005/07/18 05:34pm 第 1 次編輯 ]

    下面引用由壬子癸2005/07/18 12:27pm 發表的內容:
    但见有砂手回护,似结穴于左,看左方也已经有坟居此矣!

    只要細心看看水流方向, 就會發現該地有左勾無右搭, 護纏不足啊!
    其餘尚有諸多缺陷, 例如頂不正, 脈不強, 故形未能止 則其氣未能蓄
    一點看法 , 勿怪!

  • 文抄公

    會員
    17 7 月, 2005 在 10:45 下午 in reply to: 这里有穴吗之一

    下面引用由壬子癸2005/07/17 07:22pm 發表的內容:
    这里有穴吗?本人认为结穴之地。

    這不就在仙人下棋附近嗎? 恐怕不用勞心力!

  • 文抄公

    會員
    17 7 月, 2005 在 10:43 下午 in reply to: 这里有穴吗二

    枝葉來的, 無穴

  • 文抄公

    會員
    13 7 月, 2005 在 12:09 上午 in reply to: 這地能用嗎?

    文抄公 贈與 中信 1000 美元以示鼓勵

    下面引用由中信2005/07/12 11:56pm 發表的內容:
    兄眼光也很絕,剛好今天了解到,紅點下之一穴為澳門之億萬富翁.但卻無儿有女.也是絕丁了

    :emm05: :emm05: :emm22:
    WJ兄的中國絕學果然很絕 :em02: :em11: :em21:

  • 文抄公

    會員
    12 7 月, 2005 在 11:59 下午 in reply to: 尋龍尋到了恐龍?

    [ 這篇文章最後由文抄公在 2005/07/13 00:00am 第 1 次編輯 ]

    下面引用由q8202005/07/12 01:01am 發表的內容:
    不会有穴吧?

    有的, 是一結在山巔的無水天巧穴。 位置就在這堆石頭上面一約500平米寬的平地中。格局就像 人子須知中的馬蹄穴, 好像又名扶桑一點紅。

  • 文抄公

    會員
    11 7 月, 2005 在 8:35 下午 in reply to: 恭賀饒云翔先生榮昇區版主

    [font=標楷體]恭喜, 恭喜! [/font]

  • 文抄公

    會員
    11 7 月, 2005 在 8:13 下午 in reply to: 尋龍尋到了恐龍?

    香港真的有可能發現恐龍, 請看:

    在 1 億 6 千 4 百萬年至 1 億 4 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期,香港發生了多次強烈的火山爆發,每次噴出數十立方千米的熔岩。微細火山灰將廣泛地面掩埋,並在火山口慢慢冷卻,形成呈六邊形的長石柱。現時果洲群島和萬宜水庫均有此奇觀,而香港約有一半的岩石是由火山灰和岩漿所形成的。
    未有噴發到地面的熔岩在地底深處慢慢冷卻凝固,形成大顆粒的花崗岩。由於地殼隆起和侵蝕所致,三成的香港地表有這些帶有粗礦物顆粒的岩石外露。
    白堊紀時期 (the Cretaceous Period) 距今 1 億 4 千萬至 6 千 5 百萬年前,恐龍逐漸絕跡,被子植物漸露頭角。香港重要的地質活動有:地殼褶皺和斷裂。
    約 1 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香港是一片荒漠,內地火山帶的河道偶爾出現洪流,把礫石、沙粒和軟泥沖積到荒漠上的平原。現時香港東北部的赤洲和烏蛟騰一帶的山嶺,都可發現這類紅色的岩石層。
    可能由於這一帶非常乾燥和荒蕪,岩石裡並無古生物的痕跡,但從廣東發現的恐龍化石,顯示白堊紀時期香港附近可能曾有恐龍出沒。
    約於 8 千萬年前至 5 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和第三紀早期,由於氣候變得潮濕,香港地區逐漸形成一個遼闊的淺湖。每當雨季的來臨,湖底便會積聚一層很薄的軟泥。到了乾旱的季節,湖水蒸發後,鹽份會凝結於軟泥上。如是者年復年的循環累積,至今仍可在東平洲的岩石見到數不清的粉砂岩薄層。
    湖泊周圍滿佈各種植物,並有大量昆蟲棲居。因此,今日的粉砂岩中仍保留著樹葉、花粉、植物孢子和昆蟲的化石。粉砂岩層上也有由淺水中的波浪所造成的岩石漣漪紋,及因湖泊乾涸而產生的裂紋。
    第三紀時期 (the Tertiary Period) 距今 6 千 5 百萬至 2 百萬年前,草原出現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香港重要活動有:地殼上升和岩脈侵入活動。
    陸地的隆起發生於約 5 千萬年前的第三紀時期,其後的侵蝕開始塑造今日的地形景觀。當時的氣候跟現時一般的溫暖潮濕,風化作用侵蝕岩石表層,形成軟黏土和土壤,導致今日一些結合力弱和風化嚴重的斜坡不斷受到山泥傾瀉的威脅。
    第四紀,距今 2 百萬年前至現在,氣候變化,經歷冰河時期,人類開始在非洲大陸出現。香港重要的地質活動有:地表沉積。
    開始於 2 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時期,大片冰原由兩極向前推進,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當 1 萬 8 千年前最後一次主要冰期達到高峰時,海面比現時低 130 米,海濱線在現今香港以南 120 公里處,令香港地貌新添了一些山谷。
    全球氣候和暖和冰原消退後,海平面回升,新形成的山谷遭海水掩沒,造成現今香港迂迴曲折的海岸線,以及無數的海灣,小港和 260 多個島嶼。
    * 資料節錄自香港歷史博物館

  • 文抄公

    會員
    11 7 月, 2005 在 8:12 下午 in reply to: 尋龍尋到了恐龍?

    嘴巴尖尖的, 背上有角片, 身上有鱗片, :em17: 像甚麼恐龍?
    :em02:

  • 文抄公

    會員
    11 7 月, 2005 在 8:09 下午 in reply to: 尋龍尋到了恐龍?

    這是小弟無意中發現的奇怪石頭, 近看極像恐龍, 請大家研究 :em02:
    https://forum.shusquare.com/non-cgi/usrRMnOEMvH8/8/39/A5kC1u2_1121083710.jpg

    :em02:

  • 文抄公

    會員
    11 7 月, 2005 在 6:06 下午 in reply to: 後天來龍先天向

    [ 這篇文章最後由文抄公在 2005/07/11 06:06pm 第 1 次編輯 ]

    [引言]
    看你所寫的那些東西,我也知道你是六法的人!跟你說一句話,學六法的人根本就不在我眼裡。 [/引言]
    這是他所說過的一些話! 紀錄在案! :em02:

Page 8 of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