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i07172000
會員論壇回覆創建
-
九轉內丹術
屬於道教氣功養生法,由陳樸所創。陳樸,號沖用,唐末五代初人,受道於鍾離,與呂洞賓同時,著有《陳先生內丹決》。陳樸的內丹術,頗有特色,它以中醫學的臟腑經絡學說爲基礎,與一般功法不同,著重於任脈一路的運煉,從第一至第七轉,活動的範圍始終是上下於心腎三焦之間,直至第八轉才由泥九過夾脊,由上沿督脈下行,複歸丹田;功法系統完整,從煉氣養膽入手,依次煉心、腎,再行養陽、養陰之功,最後煉骨、煉肉、煉臟腑,直至丹成功圓;內氣的運行部位,所曆經絡穴位,怎樣呼吸吐納,如何采天地日月之精華,一步一環,毫不含糊,轉轉有成。一般人依法行之,修煉下輟,久必大有益於身心,也會産生本質上的變化,超乎平常人,這就是“仙”。所謂“內丹”,是由人身內心腎精氣交媾而成。心藏神屬火,腎藏精屬水,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神精相合,氣在其中,三寶合煉,即成內丹。“內丹之功,起于一而成於九……轉而成九者,九爲陽數之極,數至於九,則道果成矣”,從一到九之數,表示事物經過一定的量變,就會産生質的變化。內煉先通膽腑之氣入手,“天地生氣萌之於春,萬物得生氣然後能生,人之得生氣藏之於膽,人能通膽之氣,然後內丹成就九轉之功”。在煉內丹的過程中,也強調遵循天地日月運行、陰陽消長規律修養方法。自然氣候變數的特定組合,即氣候、時節、地磁、光線等基本自然條件的綜合變化。對於人的生命活動是至關重要的,與體內調節生命節律、控制生長衰老的生物鐘息息相聯。在特定的節氣時辰,按照特殊方法鍛煉,就能使自己的體質逐漸發生變化,返還生命的最佳狀態。
第一轉: 降丹
功法:
時間選在每日二更盡三更初(子時左右),先少量飲食,避免過饑、過飽;洗漱定神,調和心緒,排除雜念。然後盤膝而坐,閉目存神,候息出入調勻,先以舌倒卷定舌根兩竅,閉住呼吸,漸覺左右太陽經有兩道氣從大牙根沖上,貫兩太陽穴;次入頂門,感覺兩氣相交合,即爲一次。每次畢,開目稍待,然後再閉目,複行法如前,候氣至頂部泥丸宮即止。如此,每夜行三次。
功效:
行至數夜或數日之間,漸覺氣從泥丸宮流入腦,沿喉嚨透夾脊,串尾閭,貫膽臍沖心胸,覺胸中溫煦舒暢,是真氣下降的徵兆。再練數夜,感覺氣抵心中,心中溫煦微動,此溫氣又從心而上,過喉嚨,入舌下。口中微覺苦昧,就是膽氣生升,陰陽調和,內丹將降的徵象。此時應注意,練功之時切勿受人或動物驚擾,並應在坐前置一小桌,以備在出現突然氣行,感覺身形漸大、精神興奮,漸覺房舍人物山河在自己身中,手足不知所在之時,手有所按托。出現這種情況時,當以手扶桌,閉目。這時,可能覺得心頭一團光亮如日墜于下丹田之中,這就是內丹下降的體現。丹降之後,不可立即睜眼。先漸漸收拾意念,然後使四肢復舊、睜眼。有條件的內服人參湯,晨起飲熱粥;沒有條件的單飲熱粥亦可。將養一二天,就完成丁第一步降丹功法。降丹功法有消百病、增體力的效果。
第二轉,交媾:
練法:
選初九、十九、二十九日正午時分,端坐在靜室之中,盤足瞑目,叩齒九遍。待神志安定、內氣調和,然後行閉息之法。以一呼一吸爲一息,每一閉八、九息。一閉完畢。緩開雙目,恢復呼吸,再行閉息法如前。初閉時息數可少至一次二次,漸熟悉後五次,極熟練後九次。
效應與注意事項:
依法行之,待閉息之法極熟練時,便是體內火候周足之時。此時,自覺心中溫熱,四體舒適,心神翕動,一道熱氣下流丹田,此是內丹入丹田的徵象。丹氣漸成,靜坐之際時有神光從眼而出,此乃丹光,體質進一步加強。
第三轉.養陽:
功法:
選初六、十六、廿六日半夜,洗漱畢,入靜室端坐,盤膝,叩齒六遍,凝神瞑目入息。入息者,微吸不呼。每一入六息,如此六遍。待月盡之日半夜時分,依前法於靜室中閉目盤足而坐,先以左手按摩頂門,右手按摩尾骶,各四十九轉。按摩時,緊閉氣息,至次數完滿,稍事休息,再閉氣息,再按摩,如此三次。
功效:
行功之後,覺五臟中其熱如火,乃火行之候。在二十六日或月盡之時,覺左脅內動搖,或微微有聲,一道熱氣橫過丹田,直入右脅之下,其熱如火,動搖許久方消失。若靜坐內觀,可見左脅下有”一顆明珠,如火輪之狀”;還可聽到天地和諧之聲。此外,生理上也可會發生一些變化,如二便減少,一月僅十餘次,男性生殖器漸縮,腸胃亦覺微縮。
第四轉.養陰:
功法:
選初六、十六、二十六日半夜時分,洗漱畢、入靜室閉目盤坐,叩齒三十六遍,寧神閉息。這時期閉息,與前不同,直使鼻內無出入之息,直候體內真氣充滿,氣貫舌竅,口中津液滿溢,然後緩緩咽之,意念其歸心。歸心之津液激動心神之火,溫煦全身,五臟覺熱,遺體微汗,四肢舒適。如此爲一遍。每至二十六日,如此行功三遍,止功。
功效:
此功行後,可覺右脅有聲如雷鳴,一道熱氣流入丹田,鼻中火光迸出。此功練成後,于靜坐之時,能感覺內丹的神光從頂門放出,如一輪明月,罩籠身體;身體不畏寒暑風霜,四季如一。
第五轉.換骨:
功法:
選初九、十九、二十九日正午時分,面南盤膝,閉目,對日而坐。候氣定,閉息使氣無往來,充滿于內,意念內外真火相交通,-身上下通紅,光明滿坐。二三十分鐘後,漸覺丹田一道涼氣(真水)上貫於心,如水晶一團在心上。然後睜眼呼吸,由鼻向日吸日華之氣,意念歸其心,與真水相激。如此行九九八十一次而止。
功效:
「凡骨隨汗而消」,「陽砂換骨」。吸日華氣歸心、與真水相激,便覺心頭氣動,丹田如魚湧躍。此功行三載數足,則能脫胎換骨,只覺夜間汗出如白膏。
第六轉.換肉:
功法:
選每月十五日夜半子時,洗漱畢,對圓月而坐,閉日盤膝,調和氣息,而後合嘴閉息,意念真氣充滿六腑,體內腎之真明之氣與空中月精之氣相互交通,身形瑩如水晶,湛然明朗。二三十分鐘後,漸覺一道熱氣(心神之火)降入丹田,如一團火輪在玻璃盤中。然後緩緩睜眼呼吸,由鼻向月吸月華之氣,意念其歸入丹田,月華真明激動丹田真水、水火相交,如沸池之狀,如此行八八六十四次而止。
功效:
吸月華氣歸丹田,與丹田真水相激。便覺四體汗出,百脈舒暢。如此功行二載,則能換去「凡肉」。采月之精華納入丹田,結爲「陰粉」。一年之後其「陰粉」化入肉中,其反應是”但覺大小便常有紫血隨氣換下”。
第七轉.換五臟六腑:
功法:
「遠離塵世,人深山之中岩間。」此功需在絕對清靜純化環境中修煉,練功環境選定後,冥坐,閉息凝神,口鼻絕往來之息,意其真陰真陽交於腹中,歸於四體。
功效:
七轉之功練千日,可覺頂門竅開,出紅黑之氣,此乃五臟換成胎氣,胎氣發散的體現。待感覺頂門竅合,是胎氣出盡,七轉功滿的徵兆。此時的身體日間便現形影通明,色如紅玉,甚至可以騰空飛行。如果丹火太盛,五臟發熱,可於初九、十九、二十九三天, 入水洗浴,此際可見「真丹光明,如火輪之狀」從陰戶而出;良久舌下生津,丹光又自陰戶而入。一直練到八轉,即可不浴。
第八轉.育 火:
功法:
內丹功練至八轉,便形成了上接舌下兩竅、貫於口中,下接腹臍的體內穩定不消的內景聯繫,稱爲「地帶」,似嬰兒之臍帶。若遇丹火內發,五臟燥熱之時,即閉目冥坐,在閉息之後,意念口銜「地帶」,息氣內通。丹田真水漸長。至第九日,真水長至喉嚨,便覺內丹浸于此水之中。半夜,冥坐閉息,吸此水上入泥九官,沿督脈下行,過夾脊,複歸丹田。
功效:
功成之後,內火歸真,永無熱毒之患。
第九轉.飛升:
「九轉逍遙道果全……足躡祥雲謁九天」,「道果圓成」,功至九轉,無法無訣,任其逍遙。神清體輕,永無疾病,老者返童,養生達到最高境界。
功法特點:
一般人宜練一轉、二轉、二轉、四轉,可增強體魄,預防常見病。
五、六、七轉難度很大,非專門養生家,摒絕世務,專事修煉,不可實行。
至於八轉、九轉,非一般人所能及,冰山絕頂之寶,需特殊人去修煉。 -
LBSALE[100]LBSALE[ 這篇文章最後由sai07172000在 2005/09/17 07:55pm 第 1 次編輯 ]
與別不同[UploadFile=A4BBA6rB3Z_1126958127.doc]
-
LBSALE[1000]LBSALE[UploadFile=A4EC2E0A4BAA4A6B_1126957769.doc]
-
漫談中國武術與書法
邱文頊
邱文頊先生,是武術界的奇人,傳習客家古拳法?流民拳,曾獲全台書法比賽第一名,歷任過文化大學散打隊教練,對武術的技擊實戰頗有心得,目前到國外進修博士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中華武術與書法藝術在歷史的恆河中綿延流長歷久不衰。在中國古代社會,祭祀和征伐被認為是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此武術與軍事有不解之緣,武術的主要作用在於提升國家軍隊武力、整軍備戰、抵抗外辱,而今精銳武器取代了它的地位與重要性,雖然如此,中國武術依然深植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學習武術不僅益於身體之鍛鍊,更有助於精神之修養,並融匯哲學、生理、心理、醫理、拳理、兵法、藝術於一爐。
遠在二千多年前中國秦代發明毛筆,數千年來便以此為書寫的工具,而西元前五十年有人利用鵝毛筆,沾上墨水寫字。1780年英國人哈里遜發明以金屬製作筆尖,不久法國人利用石墨和黏土攪拌製成鉛筆,1884年英國製造出第一支鋼筆,1914年美國人在筆尖處鑲上一個金屬的鋼珠,書寫時鋼珠會滾動把油墨帶出,這就是原子筆。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於民國初年鋼筆、鉛筆與原子筆傳入中國,改變中國數千年以毛筆書寫的習慣。鋼筆、鉛筆與原子筆雖然取代其實用便利性,但其藝術欣賞的價值卻未因此而泯滅。
中國武術與書法藝術相互輝映,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各有其各自獨立的內涵、規律、法則乃臻師法自然,形成中華民族不同特點的藝術,雖然各有其特殊性,亦有其相通之處。中國武術與書法博大浩瀚非以下幾點所能涵蓋,然而筆者孤陋寡聞、見識不豐,僅就個人拙見粗略歸納幾點:一、論勁與力
武術太極拳中所謂「勁」乃是自踵至頂,即其起於腳根,發於腿,主宰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由腳而腿而腰,一氣呵成;意即由足心、踝、膝、胯、腰、脊、肩、肘、腕、指,各關節貫穿所釋放的一種力的表現。
發勁時要求勁整,所謂「周身合下成千斤」如此方能借力使力、四兩撥動千斤。勁與力之別在於:「力散勁整,力滯勁活,力斷勁連,力浮勁沉,力鈍勁速…。」清代李亦畬?五字訣:「…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不丟不頂。如此做法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武術講究「不用力」並非「不要力」,其實「用意不用力」,是指運用思想去支配行動,而無須時時刻刻留意於用力方面,因為勁力是隨著招式技巧而產生。武術中若缺乏勁力的拳腳功夫只能說是花拳繡腿、僅供觀賞,而毫無內涵可言,習武之我輩不得不察;誠如明代武將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所言:「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敵本事,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
書法的點、劃無不是勁力的表現,晉代衛夫人?筆陣圖:「下筆點畫,撥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傳為王羲之?書論:「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至於東漢蔡邕?九勢:「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清代蔣和:「字無一筆可以不用力,無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牽絲使轉亦皆有力。力注筆尖而以和平出之,好善舞竿者,神注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林韞?撥鐙序中云:「盧肇謂林韞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宋代書法名家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余既心儀遒麗之旨,知點畫細如絲髮,皆須全身力到。始歎前此十年,學成提肘,不為虛費也」。書法之筋、骨、神、氣鋒勢備全,都流露著內在的勁力,也就是筆力,勁力絕非靠用力捉筆或是刻意做作所能取得的,必需熟練技巧更需依賴全身之力才能達到,而缺乏勁力的書法像春蛇秋蚓般索然無味不足為觀。
綜觀歷代書法名家與武術名家的立論中,對勁力的詮釋皆一致認為:勁力的發揮須仰賴全身各處之力貫串融會方能達到。北代米南宮?論書佳句:「無往不收,無垂不縮」,董其昌譽為書法理論之八字真言,書法用筆有收有放,每往必收,每垂必縮,含蓄蘊藉而鋒芒不露,不輕挑浮躁。每一點劃,筆鋒是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與太極拳中: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向前之勢必有後撐,前後左右,內外相合,筆牽意連,虛實相間,靜中生動,陰陽協調。武術中拳打、腿踢在於勁力未盡之前,拳腿即刻收回,如此勁力方能收放自如。
書法與武術的勁力彼此息息相關,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中答熙載九問中云:「學書如學拳,學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對骨,出手起腳,必極筋之所能至,使之內氣通而外勁出。予所謂臨摹古帖,筆畫地步,必比帖肥長過半,乃能盡其勢而傳其意者也。至學拳已成,真氣養足,其骨節節可轉,其筋條條皆直,如對強敵,可以一指取之於分寸之間,若無事者。書家自運之道,亦如是矣」。
武術與書法兩者之間不僅強調勁力,更將勁力巧妙靈活運用,在書法中是利用提、按、頓、挫等技巧,在武術中則是透過踢、打、拿、摔等表現出勁力的技巧。二、論氣
舉凡具有動能力量作用,而為目所不能見之物,稱之為「氣」,氣是宇宙萬物發生變化的動力。因此古人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皆是由氣之運動變化而產生。氣是構成、維持人體生理機能活動之動力,亦是維持生命活動之基本物質」。孟子?公孫丑篇云:「志壹則氣動,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再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於景岳全書所云:「人之有生,全賴此氣」。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老子道德經?第十章中:「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管子?內業篇:「搏氣如神,萬物備存」。
「氣」在中國是運用得很廣泛,內涵相當豐富的範疇。武術中對「氣」相當重視,以意導氣,力從氣出、氣隱力厚,氣運力實。武術拳經有所謂的氣在骨中行;更有所謂的氣沈丹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等都說明氣在武術中的重要性。少林拳譜云:「捶打十分力,力從氣中出,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緩急神其術,盡在一呼吸」。藝以習而精,氣以用而出,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久練則妙自出。沈壽在氣通三關訣中云:「起根、順中、達於梢,意到氣到勁自到。意不在氣,氣不滯,氣通三關勁始到,鬆開肢體十五關,引活氣血是正道。氣血暢活體自健,白髮老翁勝少年」。陳式太極拳拳譜中云:「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心為令,氣為旗,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習武者須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處,氣為奉令而行之所,一舉一動皆要用意不用力,意到而後動,如此方能意到氣到,氣到勁至,久練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深入的功夫。
書法亦講究氣,氣是通過線條的律動而傳達出來的節奏,元代書法家陳繹曾列舉書法中,氣的種種情況:「清和肅壯,奇麗古澹,互有出入者是。窗明几淨,氣自然清;筆墨不滯,氣自然和;山水仙隱,氣自然肅;珍怪豪傑,氣自然奇;佳麗園地,氣自然麗;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閑適,氣自然澹。故書不獨稽其點畫也,亦想見其高山流水之志焉。」;以上八種交相為用,變化又無窮矣。又云:「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疏,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疏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也。」偉大的書法家,也是透過筆墨技巧到用氣的高層次。
中國拳法歷來強調以氣功為始終之則,在外為拳,在內為氣;又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臨寫書法之一點一劃無不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張懷瓘?書斷:「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獻之)深明其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氣脈是維繫章法整體的生命線,沒有氣脈,或氣脈不連貫,就無法構成書藝章法渾然天成的美,由此可知書法與武術拳理兩者是相通的,彼此在理法上有著相互借鑒之處。三、論骨與神
「神」在易經上是所謂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形與氣的昇華。莊子?養生主庖丁所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凡練武術須重練神,神貫通全身自然能獲輕捷,手足身腰便敏捷靈活,以功練氣,以氣練神,以神還虛、以神行意。
東晉衛鑠?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唐李世民在論書中云:「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又云:「緩則滯而無筋,急則病而無骨,橫豪側管,則純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思與神合,同乎自然」。唐顏真卿?述張旭筆法十二意:「張旭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顏真卿對曰:豈不謂(走歷)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解大紳云:「臨書先習骨體,後追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其血其膚,側鋒內外之際;其力其筋,毫髮生成之妙。臨摹既久,豁然貫通,不知物我之有間也」。孫過庭?書譜云「假令眾妙攸歸,務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枎疏,凌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日而相暉。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云闕,而體質存焉。若遒麗居優,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橤,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北宋蘇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疏證中曾有這樣的論述:「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潔,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以上姿態奇逸是比較偏向結構的美感,其餘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針對書法線條之美而言。
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書法塑造的每一個字不僅是骨力,血脈調和,血肉豐盈,而且必須是充滿精、氣、神、骨,是從健全的形質而至於奕然的神采。古代書論中把沒有神采的書法比之為廟宇中的泥塑木雕,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一種洋溢的生命力與生動性情的抒發。
書法中力透紙背、氣溢空間筆千錘而入化境,墨百鍊而純青,筆挾千鈞墨分五彩,筆以行氣而如生,墨錘千年而猶濕,可謂神矣。四、論方圓
明代項穆?書法雅言:「圓為規以象天,方為矩以象地。方圓互用,猶如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既曰規矩,又曰之至。是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無論學習何種武術皆有其準確之法則,毫釐不差,夫運用之妙,初習武術要養成守規矩之習慣,於運用之際方能從心所欲不逾矩。武術中各門各派都是方中寓圓、圓中帶方,若僅就拳術外型而言:太極拳、八卦掌等是謂圓,少林洪拳形意拳則是方多而圓少。若就其內在本質而言:則視個人之識見與心神領略,圓多方少、方多圓少並無定論,亦無法論定何者為佳?
崔瑗?草勢:「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南宋姜夔?續書譜:「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貴方,草貴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斯為妙矣。然而方圓、曲直,不可顯露,直須涵泳一出於自然。如草書尤忌橫直分明,橫直多則字有積薪、束葦之狀,而無蕭散之氣。時參出之,斯為妙矣」,如民國書法家于右任之草書方圓參半、筆力雄健、大氣磅礡、沉著痛快具雄豪之氣。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
「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法也;外拓者隸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沈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挈。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挈出之。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頓則滯;圓筆出之險則得勁,方筆出以頗則得駿。提筆如遊絲裊空,頓筆如獅狻蹲地。妙處在方圓並用,不方不圓,亦方亦圓;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或筆方而章法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晉書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圓筆居多,聖教序用方筆,二帖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唐代歐陽詢大小字皆方;虞世南則大小字皆圓;褚遂良則大字用方小字用圓。究竟方圓,仍是並用。以結構言之,則體方而用圓;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為一定之理。又晉人體勢多扁,唐人體勢多長。合晉唐觀之,惟右軍、魯公無長扁之偏,而為方圓之極則」。方勢,圓筆不能單從筆畫之曲、直來區分,因為曲與直甚為微妙,可以分為向背,而難顯曲與直,如筆運行時,筆勢垂直紙面則更不見圓曲,而見平直。
太極拳名師鄭曼髯曾云:「書異方圓規矩同,要從篆隸發童蒙,安排橫直猶樑棟,率爾支撐是賤工。」不論是篆、隸、楷、行、草書皆是圓中帶方或方中帶圓,書法與武術均要得法、不逾矩。四、論虛實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古代哲學著作「老子」運用以上車轂、器皿、門窗中空之處以為「虛」,輻條、埏埴、房屋是為「實」,來說明虛實有無之辨證法則。唐太宗李世民曾云:「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春秋時代兵法名家吳起?料敵篇:「用兵必審敵虛實而趨其危。」虛與實是矛盾關係的一種型態,在諸多的情形下虛與實是相互包容不可分開的,我們常把虛看做是假,實當作是真,事實上虛也是一種真實的行動,這種行動常常以虛假的表面掩飾真實的行動,因此虛實相配使敵手不辨真假,即可置敵手於被陷阱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武術家在面對敵人時有實有虛,虛虛實實,變化無窮,一般情況下以實示虛、以強示弱容易達成;以虛示實、以弱示強則屬不易。要使戰術之虛實運用巧妙,需熟稔敵手之戰術特點,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虛與實是瞬息萬變的,掌握虛實是運用戰術的前提,只有明察虛實才能選擇正確的戰術,如孫子所言: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於形,而莫知吾所以致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因此要具有才智、靈活、主動、膽大、心細,此為武術格鬥應曉之理。
空白,是書法]的結體美與章法美的重要組成部分。空白的「虛」和筆墨的「實」比較起來,前者更難於把握與處理。然而只從虛白處求美,又無異是緣木求魚。因此老子云:「知其白,守其黑」。這對書法的結體、章法是很好的啟示。要使虛處空靈,英求實處工穩。須著眼於空白的「虛」,立足於筆墨的「實」。不僅把「字」當作實看;並且把空白處也當做是「字」,因此便有的計白當黑、知白守黑論,從而達到虛實辯證的藝術統一。
五、論剛與柔
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云:「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春秋吳子:「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更以為:「純剛純強,其國必亡,純柔純弱,其國必削。」在中國武術中沒有純剛無柔的拳法,也沒有純柔無剛的拳法。純剛硬則力盡而少蘊蓄容易傷,過柔軟則綿弱而乏勁勢,純剛硬或過柔軟都有悖于拳理,論語先進篇中云:「過猶不及」便是這個道理。向逵云:「硬中有軟不破,快而能穩不破。」硬中有軟,就是剛中有柔,剛柔並濟之意,快而能穩,也含有亦剛亦柔亦韌亦爆的成分。在中國武術中剛柔並濟表現彈、抖、崩、發之勁,其發也速,其去也疾,其勢也猛,其力也透,如太極拳的鬆柔勁、形意拳的旋按勁、八卦掌的搬扣勁、少林拳的冷脆勁等,均是蓄而後發。
舉凡武術皆貴乎柔,柔並非軟,不癟不丟。柔以克剛,剛以制柔。柔中寓剛,若棉裹鐵,剛外有柔,如膠似漆,優秀的武術家,是遇虛則剛,臨實則柔,運柔而成剛,亦剛亦柔,變化萬千。老子所謂:「牝嘗以靜勝牡」就是以柔克剛之理,而一般習武者大多剛多柔少只會使蠻力,有剛而無柔;或是柔多剛少。易筋經?貫氣訣云:
「勢無三點不落,氣無三點不盡。蓋落處、盡處氣聚血凝止歸之所。純用剛法,則氣補滿身,牽拉不利,落點必不勇猛。純用柔法,則氣散不聚,無有歸著,落點必不堅硬。應剛而柔,則氣散而不聚;應柔而剛,則氣聚而不散。皆不得相濟之妙。故善用剛法,點落即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善用柔法,遇氣如風輪旋轉,滾走不停。若是剛柔相濟得宜,方無氣歉不實、澀滯不利之患也」。
書法能使軟綿之筆鋒入木三分亦講究剛柔之法,書法家姚孟起:「書法要百鋼練化成繞指柔,柔非弱,剛極乃柔」。粱武帝蕭衍評定王羲之之書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從字面上可看出王羲之書法的秀雅風格,”龍躍天門”是活潑秀美,“虎臥鳳闕”是內含骨力,說明羲之書法秀而不柔、剛而不硬,正是所謂的剛柔並濟。六、論動與靜
老子道德經?六十一章中:「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武術之功用,以動而求靜、外動而內靜,以靜內為動外功。內不動外不發,外不催內不發,內外皆動,是為武術之功用也。動靜之作用者,由靜而求動。靜者外,動者內,外不靜,內不動。故佛家云:「靈魂欲其靜而悟,軀殼欲其動而通。非靜則無以證悟而成佛,非動則無以行血而走氣。故體須勤動,使筋暢神怡,而後靈魂無拘殢瘁弱之苦。」可見武術之動靜,乃是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其靜如動,動靜循環相連不斷,故動靜本一體不可切割為二。換言之,靜極而動,動極而靜,動靜相生也。
亦有節奏鮮明動作快速有勁力:靜則穩如磐石,動則快如閃電,動、靜有韻律如: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疾如風。少林拳在技術運用上是內靜外動,故有所謂:「守之如處子,犯之如猛虎」。武術十三勢行功心解:「..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清代李亦畬?五字訣:「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
書法藝術是線條運動的結果,表現節奏的美妙。書法講究動與靜,遲與速,行與留,澀與疾辯證關係的藝術處理。使力與美、氣與勢、神與精,灌輸其間。七、論心意
易經?繫辭傳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數,皆從太極分散而來。太極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人為萬物之靈,能感通諸事之應,是以心在內而理周乎外,物在外而理俱于心,是故心意誠于中,而萬物形于外,在內為意,居外為形,合於術數。形易拳大師姬際可云:「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意者心之所發;心者藏神之所。車毅齋云:「心意拳,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隨意轉,意自形生。」內外合一,形神俱妙,講求心定、生慧,以有為為無為,化有為為無為。岳武穆所言:「運用之妙則在一心」。武術家亦云:「全憑心意練功夫;內動於心,百體從令;意氣為君骨肉臣…等」。十三勢行功心解云:「以心行氣務令沈著…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淨,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學習武術講求心意專一,心意渙散則難登大雅之堂、難成大器,須悉心悟性、變化,以心為性靈,要心性與意靜,從而臻於上乘功夫。
學習書法亦若是,揚子?法言問神中云:「書,心畫也」。清代宋曹:「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大要執筆欲緊,運筆欲活,手不主運而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運筆」。王羲之云:「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在書學中亦強調用筆之力不在於力,而在於意,其與武術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八、論合
內心沈靜毫無雜念是謂心與意合,經由心與意合而動作時,便能氣脈相連是謂意與氣合,能氣脈貫串,氣到勁隨是謂氣與勁合,「合」乃是武術達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
在武術中講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勁力、呼吸、節奏等要素的合一;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內外如一,謂之六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右胯與左肩相合,反之亦然,總而言之,一合而無不合,一動則無不動,五行百骸悉在其中。此時武術儼然是一個整體,心性意力貫通,雖泰山崩於前而面色不改,亦能鎮定處之敏於應付,方能克敵致勝。
書法家亦講求「合」,唐代書法家孫虔禮在其論注的書譜中云:
「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欄,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古人習書亦多有同感。
宋代黃庭堅(山谷)云:「蘇子瞻(東坡)一日在學士院閒坐,忽命僕人備筆墨,寫『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兩句,大字、小楷、行草書共八紙,擲筆太息曰:『好!好!』散其紙予僕人,此為偶然欲書也」。
書法講求動靜、剛柔、舒斂、陰陽、虛實、離合。王澍云:「勁如鐵,軟如綿,圓中規,方中矩使盡氣力,至於沈勁入骨,筆乃能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朱和羹云:「作行草書最貴虛實並見。筆不虛則欠圓脫,筆不實則欠沈著,專用虛筆,近似油滑,僅用實筆,又形滯笨。虛實並見,即虛實相生,書法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若與武術相較,二者關係十分密切。書法注重陰陽虛實武術亦然,太極拳師陳鑫云:「太極兩儀,天地陰陽,閨辟動靜,柔之與剛,屈伸來往,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武術之陰陽合乎蔡邕於九勢中云:「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立矣」。書法兼具陰陽之美,沈著屈郁,陰也,奇拔毫達,陽也。
九、結語
習武學書乃古代武將文人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古人發現武術與書法有相通之處。練功習武可使揮毫落墨猶如神助,書之空靈飛動、勁健勢足;練字學書可使氣定神閒、洞悉敵我優劣,百戰不殆。
人稱書聖的東晉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曾以戰陣、刀槊、鍪甲、城池、將軍、副將、謀略等軍事用語,比喻書法中之紙、筆、墨、硯、心意、本領、結構等;以殺戮、斬斫等武術動作比喻書法中屈、折、點、畫等筆法,在書寫實更力達於毫端入木三分。有些書法家在觀看武術表演之後,受到啟迪,因而書藝大進,唐代被譽為草聖的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後,得到書法的神韻。人稱詩仙、劍仙的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是文武雙全的代表。他不僅有斗酒詩百篇的才氣,而且酷愛劍術,經常「高冠配雄劍,錦帶橫龍泉」。唐代名將顏真卿的書法有劍拔弩張的氣勢,被評為:「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瞋目,力士揮拳」。
以上所論述各點,雖各有其特點,然而均非單一獨立存在,中國武術與書法均需以上各點相互融合與博學多聞方能有成。昔晉代王羲之書學草聖張芝、衛夫人等諸家,博采眾長溶於一爐。形易拳大師姬際可精通槍法,且天資聰穎又能融會貫通,易槍法之勁意神勢為拳法,創立神技十二大勢,清代董海川吸收少林、太極、形意三大拳種之精華創立八卦掌,中國武術與書法不僅要博學多聞匯集各家之所長;更需武外求武,書外求書,方能成為武術、書法大家。作者礙於才疏學淺,論述中疏忽謬誤之處,尚希前輩先進予以批評指正,為幸。
參考書目
陳振濂(1996),書法美學,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P116-145。
邱少華(1998),邱少華談書法,台北:采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振濂(1996),書法美學,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P116-145。
郝文勉(1999),書法鑑賞,鄭州:大象出版社。P116-145。
康有為(1985),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196-208
包世臣(1980),藝舟雙楫疏證,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4、P80。
山馬青演(1994),書學寶篋,台北:崑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68。
金學智(1990),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182-223
沈尹默(1987),書法論叢,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38-60
馬國權(1990),書譜譯註,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77
柳曾符(1995),柳曾符書學論文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P52-56
梁披雲(1984),書譜,香港:大昌興印刷有限公司。五十六期,P18-45
萇乃周(1969),萇氏武技全書,台北:華聯出版社。P16。
陳芑洲(1992),武術正宗,台北:宏益印刷廠。P93。(未出版)
中華民國武術拳協會(1984),武術拳圖解,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P237-242。
沈壽(1999),武術拳論譚,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陸草(1996),中國武術,廣東:廣東旅遊出版社。P40-85。
佟慶輝、萬懷玉(1992),散打與孫子兵法,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P164-184。
邱金松(1999),古拳譜輯錄形易拳,桃園:林口體育學院。
P1-184。
梁寶貴(1990),少林寺內外功真傳,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P22-92。
任海(1998),中國古代武術與氣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管子內業篇
陳鼓應註譯(1992),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74、231
傅紹傑註譯(1993),吳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97、128
史次耘註譯(1995),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P58。
馬美信註譯(1992),莊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P58、P78
徐志銳(1995),周易陰陽八卦說解,台北:里仁書局。 -
(一)淵源、人物分佈。
相傳流民拳始于長江以北,身懷絕技之人被官府追捕,南逃有志之士,到處奔流。由北向南、由東向西,變化演變成為有南方特色的地方拳種。因是出逃流民所教,而形成另一種風格的地方拳種—流民拳。
梅州市五華縣所流傳的流民拳,據說在晚清時期,由袁壽士傳給陳亞九夫婦,由其兩人發展創編,苦練有成。因此,流民拳流傳下來。
(二)風格、特點和內容。
流民拳的特點,只有拳術對折,與短兵器鐵尺、長兵器的槍。拳法多用箭拳、切掌、馬指手,在步法上有四平大馬,丁馬步、方步、蝶步;在身法上以低馬之尖為主,步法上要求穩健扎實,左右變化多端,動作都是剛柔相濟,以柔帶剛,守攻兼備。
[UploadFile=ACyA5C1AEB1_1126954144.doc] -
流民拳雖然勁道強大,但是卻巧妙地利用發勁定點,不會讓筋骨拉傷、扭傷,達到運動兼具保健的效果,有的人甚至還可以把舊傷練好。
很久以前,在台灣桃竹苗一帶的內山小徑上,幾個客家青年肩挑糧食準備上市集販賣,行至半路,樹叢裡突然跳出一群土匪,個個凶神惡煞,手中揮舞著白刃,嚷嚷著要這一行人留下買路財。
客家青年不從,土匪頭兒一怒之下便揮刀砍向一個身材矮小的少年,誰知那少年身子一斜,肩頭的扁擔頓時滑落至雙手,當場使出一招「追風棍法」,一棍砸碎土匪頭兒的手指。少年力道之大、出招之迅速,讓所有的土匪都傻了眼。
土匪頭兒右手重傷,他氣得大吼要把少年剁成八大塊,遂左手提刀衝向少年。少年馬步紮牢,手中的扁擔一頭點地,等到土匪頭兒衝到面前,便將扁擔由下往上使勁一挑,這招「鎖喉棍」,迅猛地頂住敵人的喉嚨,土匪頭兒登時斃命。其他土匪見頭兒被打死,嚇得趕緊逃跑。
這位客家少年使的正是「流民拳」之中的流民長棍。
◆義勇之拳 但求自保
「流民」顧名思義,指的是因為天災人禍轉徙四處的人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客家人。客家人自五胡亂華以來,由北至南遷徙,在顛沛流離、兵荒馬亂的避難歲月中,為了保命、求生存,隨時要比鬥,和當地人鬥、和盜匪鬥、和猛獸鬥,也因此他們不得不練習刀槍拳腳,用以自衛拒敵。
由於流民拳秉承忠義族風,歷代相傳以教忠尚義、保家衛民、守衛鄉土家園之義舉而流傳,被客家族群譽為「義勇之拳」。
流民走過的地方多,見聞亦廣,只要他們發現某種招數好用,立刻加以吸收,也因此各門各派的拳術精華自然而然融入他們的系統之中,經過數代的變遷,流民拳變成一種非常特殊而且實用的拳派。
◆招不過三 速戰速決
說到目前台灣的流民拳大師,中華流民拳協會理事長李光銘可說是首屈一指。他除了在民間積極推廣流民拳,更受聘為法務部調查局、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維安特勤隊、憲兵特勤隊、陸戰特勤隊、空降特勤隊等單位的武術教官。
李光銘表示,流民拳強調「招不過三」,也就是三招內便要對方倒下,原因是流民為過客且人數少,在外若不速戰速決離開現場,恐有敵兵增援而命難保,所以此拳法威力十分剛猛且重實戰。
因此流民拳訓練的理想目標,是動如脫兔、靜如泰山,不出手則已,一出手絕不留情,速戰速決,招招致命。為了要達到這種境地,拳腳的勁道與速度必須練得比常人大數倍。訓練過程中會特別加強腕力、指力、抓力、拉筋,以身負五十公斤重物爬樓梯,或者以五指扣抓酒潭等方式增強自己的力量。
此外,流民拳特別重視在實戰搏擊時能派得上用場的動作,而不是套路花招,困死自己。「許多人練了某種套路,表演起來好看,一旦遇到危險,竟然用不出來,就是犯了這個禁忌。」李光銘說。
◆養生保健 復療舊傷
流民拳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實用招數融入平常練習,練久了變成自然的反射動作,一遇狀況,不經大腦思考,就可以有正確的防守或閃躲、攻擊的本能。
李光銘認為,在流民拳的訓練方式之下,除了很快可以把勁道練出來,同時練的招數又相當實用,故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進入雙人自由搏擊的階段,「也就不必像一般人說的練武要花上十年八年的時間才能打出個本事。」
就是這樣的剛猛實戰訓練,讓李光銘調教出來的流民拳代表隊獲得「第四屆全國中正盃國術擂台賽總冠軍」、「第一屆世界武術散打錦標賽世界金牌」。
過去為了自保演變而成的流民拳,在現代社會中會不會不盡時宜?李光銘自信滿滿地表示,現代人講求健康、注重運動,然而大部分的運動和武術共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運動傷害,尤其是越進入專業領域,運動所造成的傷害就越大。流民拳雖然勁道強大,但是卻巧妙地利用發勁定點,不會讓筋骨拉傷、扭傷,達到運動兼具保健的效果,有的人甚至還可以把舊傷練好。
此外,流民拳也有一套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條理之道,李光銘將其整理歸納,也傳授給想要健身的中老年人。近期李光銘更打算開一間全台最大的現代化武道館,盡全力推廣發揚流民拳。
-
中國的拳術和功夫,在中國流傳了約二千年,後漢的華佗,勸人勞動養生,傳授五禽之 戲,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練成中國功夫,可以除去疾病。多年前,李小龍 的拳術和中國功夫,震驚了世界,中國功夫也名聞 天下。外國人紛紛來中華民國學習中國拳 術和功夫,數年來,相關單位每年都派遣文化訪問團 到北美洲、中南美洲及歐洲各國訪問, 除了歌詠、戲劇、舞蹈、技術種種的精采表演以外,尚有中國拳術和功夫的表演,這些表演 中國拳術和功夫的青年,都是由梅花門的十六代宗師張武臣所訓練出來的。
梅花門是中國拳術和功夫的宗派之一,以梅花拳稱。梅花門和梅花拳,著實值得向中外 人士介紹一番,也可藉此進而了解中國拳術和功夫的奧秘。
梅花門屬於道家武班正統,清朝初年,梅花門與北少林寺,合議反清復明。不幸被道家 的叛徒白眉老道出賣,清兵把北少林寺燒了,梅花門掌門師兄和北少林寺方丈,都不幸喪生 。倖存的少林寺高僧和梅花門人乃成立秘密組織,從事﹁替天行道﹂的工作。梅花門人,富 於民族情感道義,都為保家衛國、安內攘外而奮鬥。發揚豪傑俠義胸懷,都為服務人群、濟 弱鋤奸而努力。故被人稱為「俠義道」,也稱為「白道」。
梅花門經過國家許多次盛衰起伏之後,已傳到第十六代(合字輩),由宗師張武臣掌理梅 花門,他是山東定陶人,早年參加過抗戰戡亂的戰役,為全國擂臺賽副主吳體胖先生得意傳 人,負責發揚北少林、梅花門白家支梅花拳。他擔任中華民國國術會梅花拳總教練,中華民 國梅花拳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今有第十七代門人二百餘人,第十八代門人四十餘人,個個 身體強健,奮發有為。由於門人遵守門規,少與人爭,而且不隨便炫耀,社會上知道的人很 少。自從參加教育部文化訪問團選拔後,隨團到海外宣慰僑胞,得到各地僑胞對梅花拳和中 國功夫的好評,始被世人重新認識。
梅花拳又稱「梅花神拳」,熟習梅花拳之人,在攻守的過程中,能表現出手法俐落,步 法靈活,連消帶打,輕重有度,綿綿密密,制敵機先,達到陰陽隨意、從容自然的境界,恰 似神來之筆,繪畫寫景,栩栩如生。
梅花拳是怎樣產生的?明代太極祖師張三豐於練就北少林梅花樁之後,為求簡化,乃捨 棄北少林總拳(龍、虎、鶴、豹、蛇),僅採擷其核心(陰、陽)另成太極一支。一般北派少林寺 僧在修習階段,必須先將龍、虎、鶴、豹、蛇五種拳術練全之後,再練梅花樁,在樁上有輕 、重兩種功夫,輕者為超越功(輕功),重者為下沉功(即千斤墜,乃是將浮動樁木踏入土中的 一種功夫),總稱為北少林全拳。
自火燒北少林寺後,少林寺僧為了隱形匿跡,乃將北少林全拳,揉合道家以陰陽為主的 內涵,獨創梅花招式和太極精華自成一家,即成為融合中國武學精髓而具內外兼修的梅花拳 。
梅花拳異乎尋常之處,在其優異的攻防原理──三角形戰鬥原理,在其手法步眼的每一 動靜之中,均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始終以三角形為單元,由兩個單元合成方形以本體為中 心,則五個單元形成梅花,經梅花多次交錯,即發展成為圓形,而完成一個層面,以同一幾 何原理,依三方天、地、人(上、中、下),而擴充成為左右上下與四面八方,無所不包的五 層立體攻防結構。
一段南派少林的攻防層面,僅止於中、上兩路,而北派少林為人所通曉的是下、中、上 三路。一般的少林寺僧,只能修習三才中的「人才」部份,各堂執事以上的高僧,才可以修 習「天才」的超越功和「地才」的地堂功(非下沉功),梅花拳即俱備綜合此天、地、人三才 五─個層面的攻防特色。
由於梅花門對此優異的拳術,非常重視,一向採行單傳制度,只傳內定掌門,父不傳子 ,更不傳女性,及至第九代(露字輩)中興祖師白金斗先賢,有鑑於單傳導致武術式微與門戶 派別分歧的弊病,為了挽回此一絕學沒落的情勢,乃一面整理中國武學遺產,憑其高度智慧 思考,經多年的融合創新,使梅花拳更臻完美境地。一面將梅花拳加以系統化,建立梅花拳 組合運用的法則,以強化學習效果和縮短修習過程。從此梅花門自第九代起,廢除了單傳制 度,並廣擇良才,加以傳授。
梅花門雖然放棄單傳制度,但不喜歡招搖,主張師徒緣分和實施嚴謹的擇徒原則,故三 百餘年以來,得真傳的人為數不多,究其原因,梅花門在明末以前,屬道家傳統,遵奉清靜 無為作風。到清代初年,因與北少林合力反清復明失敗,遂成佛道一家,以後為了逃避清廷 緝補,隱藏身份,故特別嚴謹選徒授徒以待復國機運。
為了記取復明大業失敗之痛,梅花門永遠恪遵先人遺訓,一、不得離經叛道(白道),一 切作為,須以強種復國為圭臬。二、雖有重金利誘,亦不得傳授外邦。三、雖屬良材美質, 亦不得傳授佞人。
世界拳王喬路易知道中國武學精深,民國四十年十二月十三日,特別到臺灣來,想以西 洋拳術印證中國武學,報紙已有記載。當時梅花門第十三代(來字輩)宗師吳體胖先賢正在臺 北,他之前在大陸時,曾任中華國術會第一任會長,擔任過全國擂臺賽副主,喬路易經人介 紹,在當天晚間,拜訪吳先賢,因不大客氣,被吳先賢一招制住,嘆服不已,次日,願意以 美金五十萬元拜師學技,為吳先賢謝絕,就是遵守梅花門先人遺訓第二條的明證,次日上臺 ,不敢公開較量,各自下臺。
在現有的門人中,許多人在入門前,原是罹患重病,醫院無法醫治,拒收進入醫院的人 ,經過張武臣宗師用內功手法控制病情,以免繼續惡化,再令其依法修習後,不僅醫好重病 ,恢復健康,而且人人都得到一身益智強身的功夫和正確的人生觀,可證明梅花拳內外兼修 的實效,以及選徒不一定要有良材美質,但要求具有良好品德和強烈國家民族觀念,這一遺 訓的正確。
基於梅花拳的三才五層立體結構,其中手、眼、身、法、步的配合,為異常精細而具有 威力。梅花拳具有四大基礎功架(俗稱母拳,分靜、動、超越與綜合)地堂、兵器與內功,為 中華文化中,內容最為完整的武學。因此古老的修習過程,頗為冗長。
梅花拳教學法,早期採取分段漸進式,需要十二年才可修習完成。即三年功架(靜、動 、超越),兩年拳術(綜合上手拳與地堂拳),三年兵器,兩年規矩與拆解(各種拳術),待學完 上述十年外功以後,才修習兩年內功與教學法,時至今日,事事講求科學與速度,過去十二 年的修習時間未免嫌長,梅花門為配合時代大眾的需要,幾經研究與試驗,把十二年的修習 過程,改為現在的五年修習過程,其功效完全一樣。
在近三、四年來出國的文化訪問團,被挑選參加出國的梅花門人所表演的節目,有精湛 的拳術和武術,真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在他們的腹部,一經運氣,一、二分鐘之後,內 部充實如整塊的硬橡膠,在腹上放數十斤的大青石,以大鐵鎚把大青石用力敲得粉碎,躺著 被敲的人,面不改色,假如旁人的拳頭敲在這堅強的腹部上,一定是拳腫骨痛不已。更令人 驚奇的是手掌上的內功吸力,一個直徑五、六寸,高二、三尺的大花瓶,表面光滑得沾不上 一些灰塵,他們可以用掌心,把這大花瓶吸起來,不但一隻手可以吸,二隻手也可以同時吸 。當表演以後,有人懷疑他手上有強力沾劑,但檢查以後,發現真的毫無所有,才驚訝稱奇 !這只是內功的初段,一般人在一、二年之內就可以練成,至於較高深的二、三、四、五段 ,還有令人更驚奇的功力。
當然我們練習這些中華文化中的傳統功夫,不是說可以用來抵擋新式武器,但可以強健 身體,治好某些不易治的痼疾(如某些半身不遂之類),這也對強國強種,有很大的好處。公 開表演的目的,只是讓世人對中國功夫有直接的了解。自然這種內功氣功常被﹁科學﹂迷信 家斥責為不科學,其實,這真是最不科學的想法,既有事實存在,一定有其道理,必定是合 乎真正科學的原理,只是科學迷信家對此一無所知而已。
有一位在美國研習應用科學的青年,在美國時(民六二 ~ 六五年),看見美國尼克森總統 訪問大陸後,在美國掀起了吸收中華文化的狂熱,如孫子兵法、易經、國藝、國醫和國術, 都是多人研習的目標。他在民國六十五年回國後,公餘尋訪不為外人所知中華文化的精髓, 先涉獵一些傳統醫學,到民國六十七年,才知道國內尚有上乘武學「梅花拳」的存在,於是 設法投到梅花門宗師張武臣的門下,經過一年多的心性考驗方才收錄。
這位青年修習梅花拳的時間不到一年,就已經腹部堅實,去年已赴德國修習高級學位。 他自從練習梅花拳之後,縱然在冰天雪地的德國,連稍微的感冒或胃部不適,都不曾有過一 次。他在德國時,以習得粗淺的內功與方法,替幾個被德國醫生認為無法治療的氣喘、手腳 麻痺、心臟與腎臟病的德國友人,治好了他們的痼疾,交上了一些德國朋友。
這一來,他信心十足,在德文先修班的說話課上,以一篇「中國功夫的真諦」,解釋所 謂的「中國功夫」實際上是一種自救救人的方法,把外國人始終認為中國功夫只是像武俠電 影所表現的那種以打殺為主的錯誤觀念,加以消除。講完以後,班上有一位學過跆拳道的韓 國同學,頗不以為然。這位我國青年,就請他上臺,並請他在我國青年身上,盡其全力,加 以重擊。結果,韓國同學的手都打腫了,我國青年卻一點反應也沒有,博得全體師生的一致 喝采。
梅花拳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效,這短短的篇幅,只能略舉上述的一點小事實,稍作例證 。也讓世人知道中國的傳統國術,仍是存在於中華文化復興基地──中華民國的臺灣省,我 們應該將它加以推廣或訓練,使它能有進一步的發展,也許對人類會有更大更高的貢獻。 -
強身保健、延年益壽的簡易甩手運動操
一.甩手運動的方法:
甩手療法是由「易筋法」變化而來的。此種方法很好,對心臟病也有很好的療效,不妨一試,但要持之以恒。甩手時,身體要站直,兩腳分開的距離約等於肩寬,腿伸直,腳趾用力抓住地面,使下半身固定不動。兩臂同方向前後搖甩,向後甩時,手要用點力氣。手掌向後如划水動作,向前不用力,隨力自行擺回。兩臂伸直,眼睛向前看,心中不懷雜念。只默數數目,或默念經文。開始時甩手二.三百次(約五.六分鐘),然後逐漸增加,適可而止;亦有人做到每次一千多次至二千多次(每分鐘約做三十~五十次)。二.甩手運動簡介:
甩手運動是一項十分有益的健身運動,由於甩手能使筋脈一張一弛,氣血活躍,所以可治療慢性病,能健身也能使身材健美。但是要有恆心。三.注意事項:
甩手運動宜在空腹時做,才不會傷到腸胃。甩手次數多少並無一定標準,應視各人身體狀況而定,一般人每天早晚各做十分鐘就夠了。如果做太多次,恐怕肩部關節吃不消。四.甩手特點:
上虛下實,動作柔和,精神集中,兩手搖動。這樣可以改變體質上盛下虛的狀態,使下部堅固,上身輕鬆,疾病自去。五.甩手十六訣:
上宜虛.下宜實.頭宜懸.口宜隨.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軸.臂宜搖.肘宜沈.腕宜重.手宜划.腹宜實.跨宜鬆.肛宜提.跟宜穩.趾宜抓。六.反應問題:
針炙推拿有反應,甩後更有反應。反應就是氣血在起變化,反應規律是胸腹鬆了, 腳生熱了,四肢末梢原來血液不足的地方走到了,三焦打通了,打呃.放屁.酸麻.冷熱.蟲爬蠕動等等!病區反應都是正常的.有益的;只要不斷勤練,持之有恒,是可以改善體質的。七.甩手何能治癌:
人體內的主要矛盾是什麼?中醫認為「氣血」有了問題,以致百病叢生,從量變到質衰;反之;「氣血」通暢,疾病自去。根據這一原理,甩手能根本改變血氣,改造體質,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病根就迎刃而解了。八.甩手治癌:
▲每天上午甩二○○○次,下午甩二○○○次,晚上甩二○○○次,不間斷地甩五個月可消除肺癌。
▲患關節炎,大便後流血,同時患食道癌,甩手後兩種疾病見好,食道癌也可逐步消除。
▲頸部生淋巴癌,每日甩一○○○次,便可胃口大開,淋巴癌逐漸消失。
▲甩手幾個月,可治癒半身不遂及肺癌。
癌到底是什麼?癌與瘤都是氣血的凝聚,經絡阻塞不通的結果,,也是應吐的「故」,由於血液流轉緩慢,致使淋巴、粘液、胞汁等發生變化。血液動力功能不足,熱量不足,就排不出去,消不脫。甩手後胃口開,新血增,肩胛勁,上部負擔(僵硬)解除,腹部橫隔膜因甩手而升降活躍,使胃腸間韌氣發生,腎間動氣有興奮與抑制作用,到了血液產生熱量,有利於吐故納新,補氣益血。九.甩手治肝病:
如果是肝硬化晚期腹水也能治。為什麼?因為這是氣血的問題。肝病不適是氣 肌不舒,有積水,不能排出,當然難過,影響胃.脾膽等;而甩手則能解決問題,一甩 馬上打呃.放屁,立見效果。在中醫理論上說,是三焦通了,新陳代謝改變的緣故。肝硬化了,就是死了 ,還能改變嗎?當然能!硬化是質變,機能萎靡不振是事實, 但主要是氣血動力不足,甩手一張一弛,能使氣血活耀,開胃增新血及通竅,.毛孔 一開,肝就從停滯狀態逐步新生。沒有硬,也沒有塊。硬變軟,軟變硬都是有變化的,甩手的貢獻是能使「硬化」的肝產生新生作用而變軟,是中醫一個傑出的創造發明。十.甩手治眼病:
▲患高血壓影響了眼睛,經過甩手後,血壓恢復正常,就不必戴眼鏡了。
▲患白內障者,每天甩兩次:早上甩八○○次,晚上甩一○○○次,四週以後就可以看見東西了。
▲沙眼、色盲、眼皮上生小瘤,甩手後體質增強,體重增加,眼睛就沒有毛病了。
甩手對眼睛有益。有的人戴三五百度的眼鏡,練甩手後就不戴了。有的人看書、看報很吃力,看不清,練甩手後就看得清了。內經中說日受血而能視,可見這是氣血的問題。氣血走不通,當然會引起各種疾病。
甩手後普遍的現象是:能走路、能睡覺、大便通,證明新陳代謝起了變化。十一.甩手治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是頭重腳輕,也就是上實下虛,大都是因中風、高血壓引起的。這是由於身體內部氣血不平衡,影響流轉分佈,使經絡、肌肉、骨節起了變化。
特點是兩手脈搏跳動的次數不一致,有時每分鐘相差一、二十次,而且往往一邊的手腳會有酸痛、麻木的反應。甚至上下身也有問題,上身充血,下身氣血走不到。
甩手對這個疾病有特效,甩手不獨能治,而且還可以預防中風。
中醫有「脈從跟腳起」的講法,甩手之所以有作用,在於甩手後脈有變化,脈代表五臟六腑。十二.手歌:
1.用腳踏實肩下沈,上三下七有恆心,能去頭重腳輕病,精力充沛體輕鬆。
2.甩手治病的原因,勝以推拿與金針,氣血不通起百病,氣和心平病難侵。十三.甩手與脈的變化:
按脈是中醫一大發明。古代醫學家對脈理作了很精細的研究,有輝煌成就,從脈 的變化中可以了解五臟六腑的變化.體質的強弱。甩手之所以能治病,關鍵在於能改造體質;體質一發生變化,當然也就從脈理反應出來。
(1).心臟病.高血壓大都脈浮高而快;血壓越高跳得越快。因此心臟病與高血壓有密切的關係。一般正常的脈博跳動次數是60至80次,均長而有力;心臟病.年老體弱的脈搏則跳動60次,脈息微弱。
(2).神經病.精神分裂症.腎臟病,一般脈搏快而滑.浮,中醫叫心腎不交。
(3).血液病、淋巴病,一般脈搏慢而弱;有的按之不動,有的左右兩手的脈搏跳動次數不一致。
(4).中風的人兩手脈搏跳動的次數也不一樣,有時甚至每分鐘相差20次,與關節有關的一邊不通,一邊則壓力增加。十四.甩手之後能改變,為什麼
脈太快的病是血不能控制氣,使氣損失,這是因為血分不足的關係。甩手能夠補 血,就有控制氣的作用。血如何補?可從按摩腸胃等處以加速蠕動,盡力吸收營養上去補。脈跳太慢的,是血流轉有阻礙和血量不足,甩手時四肢牽動;背.胸.腹,打通了阻礙,消除了淤血,身體就正常了。脈的改變是經路的改變。怎樣改變?脈從腳跟起,甩手重心在脈,腳用勁,如老樹生根和打樁一樣地打下去,使腳裡的氣血起按摩作用,因此通達全身。「上三下七」,上虛下實,這是明確地規定虛實的程度和用勁的比例。
上面三分,下面七分,手裡三分,腳裡七分,出手三分是虛,回手(下來)七分是實。 -
LBSALE[100]LBSALE完美的人體系統—一套內建的修復與再生機能
所有的疾病都是我們錯用了身體的結果
我們需要的不是靈丹妙藥
而是一本正確的
人體使用手冊 吳清忠著
這將是一本令您驚訝的未來書
不要在現在就對它下評語
這本書正確的評論
一百年後才可能出現
人體使用手冊
人體使用手冊
目 錄
自 序5
開場白10
我們的健康理念19
第一篇、人體的系統25
第一章、人體的系統25
第二章、什麼是經絡?41
第三章、人體的硬體結構:五臟六腑49
第四章、人體的血氣模型53
第五章、症現於四肢五官,病存於五臟六腑63
第六章、血氣能量的儲存70
第七章、如何觀察血氣的水平和趨勢74
第八章、結論78
第二篇、日常保養80
第一章、調養血氣的一式三招80
第一節、敲膽經81
第二節、早睡早起87
第三節、按摩心包經92
第二章、養血氣以外的兩個養生方法98
第一節、生氣是慢性病最主要的根源之一98
第二節、保持潔淨的腸胃103
第三節、養生功法結論108
第三篇、減肥110
第一章、肥胖不是吃得太多,而是排得太少110
第二章、脾虛是肥胖最主要體質117
第三章、增加身體的能量,是減肥的第一課120
第四章、減肥實例128
第五章、結論131
第四篇、慢性病的調養133
第一章、過敏性鼻炎的保健135
第二章、嬰、幼兒的寒氣138
第三章、失眠的調養142
第四章、再生障礙性貧血146
第五章、哮喘及長期咳嗽151
第六章、坐骨神經痛156
第七章、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出血159
第八章、骨質增生(骨刺)162
第九章、尿毒症164
第十章、糖尿病176
第十一章、腫瘤及癌症183
第十二章、結論191
後記192[UploadFile=A4HC5E9A8CFA5CEA_1121574387.doc]
-
版主模式:用戶 sai07172000 金錢5721 → 25721,
理由:提供資料。
操作者: 小小朋友,本貼有金錢操作記錄。中風是由於腦的血流受阻至腦受損引起
的,有可能是因身體其它部位的栓塞跑到腦動脈
或由於腦血管出血所致;中風後,腦的缺氧將導
致神經元死亡而導致傷害;接著在24 到72 小時
後腦發生水腫及膨脹。
A 、分型:
1 、栓塞性中風(THROMBOTIC STROKE)
栓塞性中風通常是由於嚴重的動脈硬化,
造成腦血流受阻,通常在中風之前,病人會經歷
一次或更多次「暫時性缺血性中風」(TIAs),
TIA 是一種由於腦缺氧造成可恢復性、短暫性腦
功能混亂, TIA 的發生有可能是因為已經動脈硬
化的血管收縮或是腦的需氧量增加,而相對地供
氧量因動脈硬化無法充分提供,依照 定義而,
TIA 持續時間不超過24 小時,經常性的TIA 有可
能栓塞性中風。
栓塞性中風一般發展時間需要超過24 小,
在這個中風進行的階段,我們可以說該病人正在
受中風演進之苦,到這個階段結束時,該個體可
以說是接受已完成的中風。
2 、栓子中風(EMBOLIC STROKE)
栓子中風是指從腦以外來的栓子塞住腦血
管;一般常見的栓子來源有:心肌梗塞後的心
臟、心房顫動、頸總動脈或主動脈。
3 、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STROKE)
當腦血管破裂,導致缺氧、缺血時,稱
為出血性中風,其原因有高血壓、血管瘤破
裂以及動靜脈畸形。
B 、臨床特徵:
臨床症狀的表現取決於那一區腦缺血而
定,心智、情緒、說話或運動都有可能受
阻,許多改變是不可逆性的。出血性中風通
常伴有嚴重頭痛和意識喪失。
C 、併發症:
如果個體遭遇的大中風有波及到呼吸或
心血管中樞,則個體容易死亡。
D 、治療方法:
栓子性中風需要抗凝血治療。出血性中風
則需強調止血及預防再出血,有時需要外科
手術。
所有的中風都應臥床及減低外界刺激,
以減低腦對氧氣的需求,任何降低腦水腫和
壓力的方法應該開始做。
二、內科學簡介
1 、CVA(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定
義:為中樞神統系統受到供其血液的血管發
生梗塞、破裂時,所引起的一系列的Neurological
disorder ,最主要的原因與動脈粥
狀硬化、高血壓有關。
A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急
性大腦梗塞
B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AH)腦內
出血
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蜘蛛
膜下腔出血
2 、病理變化:
A 、病灶的局部變化,可分為急性期和復原
期。
急性期乃腦溢血或梗塞,導致細胞缺氧,細
胞缺氧則神經細胞異常興奮,並啟動自殺機
制。血管內皮細胞、和腦神經細胞死亡,並
釋出引發血管收縮物質。血管收縮甚則痙
攣,此外細胞毒性水腫導致顱內壓升高增加
血流阻力,導致受傷區域的血液灌流更加減
少,因而加重病灶的損傷程度,並使日後復
原更不樂觀。
復原期乃巨噬細胞浸潤到病灶,吞噬壞
死的腦實質,同時進行血管新生、梗塞區域
外圍進行旺盛的修復與聯結,而梗塞區域進
一步地軟化及液化,漸漸梗塞區域完全成空
洞化。
B 、全身症狀:
因為各人的側支循環發展不同、和受損
血管的部位、大小、程度不同,使得即使為
同一部位的病變,在臨床表現上有程度上的
差異。例如:前交通枝發展良好者,可承受
內頸動脈緩慢的栓塞,而無明顯症狀或以
(Transient ischemic episodes)呈現;相
反的,如前交通枝發展不良,則可能出現對
側感覺及運動能力缺失、視覺喪失…等。
大腦前動脈栓塞:對側下肢運動及感覺缺
失,亦可能出現尿失禁。
大腦中動脈栓塞:對側運動、感覺缺失。如
涉及主宰半球,則出現失語;如涉及非主宰
半球,則會產生忽略症候群;對側的同側偏
盲。
大腦後動脈栓塞:對側的同側偏盲。如涉及
主宰半球,產生聽、讀、寫的異常。
椎動脈或小腦後下動脈栓塞:可出現以下幾
點症狀 1.Wallenberg syndrome:臉、四
肢、軀幹、及頸出現疼痛與溫度感覺的同側
喪失;同側Horner syndrome(瞳孔收縮、
眼瞼下垂、缺汗);聲嘶、暈眩、複視、同
側運動失調、及同側味覺喪失。 2.動作不
協調。3.神經性肺水腫。
3 、囊中風(Capsular stroke)與其復
原:
內囊內含錐體徑、皮質球徑。故當內囊發生
血管意外時,上述二路徑就會發生中斷,因
而出現下列症狀。如對側上下肢與對側下顏
面肌肉的痲痺、對側舌頭與軟顎出現暫時性
的衰弱。或出現高肌肉張力(痙攣性偏
癱),尤其是抗地心引力的肌肉(上肢屈
肌、臀與膝深伸肌、腳與趾的足底屈肌)。
或肌伸張反射(Myotatic Reflex)高度活
躍,甚則陣攣(過度活躍的伸肌反射)。或
者皮膚反射狀況異常(Barbinski
response)。
復原期病人很容易恢復頸與軀幹的運動,因
此運動並不太依賴錐體徑。又因於皮質脊髓
徑給予的影響增加,從四肢近端到遠端部分
的功能恢復,會變得愈來愈慢、愈來愈不完
全。
三、中醫中風的病因
中風的發生主要因素是,患者平素氣血虧
虛,與心、肝、腎三臟的陰陽失調,加以憂
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
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脈絡
失于濡養,或是陰虧於下,肝陽暴張,陽化
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絡,蒙
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繫的
危急症候。
1、積損正衰
年老體衰,肝腎陰虛,肝陽偏亢。或思慮煩
勞過度,氣血虧損,真氣耗散,復因將息失
宜,致使陰虧於下,肝陽鴟張,陽化風動,
氣血上逆,上蒙心神突發本病,所以常見中年中
風,因為在長期勞累工作,若是突然加重工作一段
時間後,每每誘發中風。而老年精力衰退,油燈枯\n竭,又如千年枯木,易於自燃,所以陰液不足,陽
亢於上。然而並非高年者必中風,筆者以為是老年
衰退過程,如果是陰陽俱衰就不會,如果陰液虧損
太過、太快,而陽氣仍強,陰液不足以羈糜陽氣,
而使陽亢於上,就會出現中風。
2、飲食不節嗜酒肥甘,飢飽失宜,或形盛氣
弱,中氣虧虛,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鬱化熱,
阻滯經絡,蒙蔽清竅,這一段原因,可以見諸於中
風高危險群的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糖尿病的發生,
經筆者觀察,在婦女方面常因頗高的生育數所導致
肝腎陰液過早匱乏,在男性方面每每因為中年一段
時間內不分日夜的工作應酬,飽飢失宜,使胰臟在
消化上過度使用,加上酒色交加,淘空地基,而在
事業有成後消渴,當然如果控制不佳,中風是在所
難免,所以中風原因歸咎於飲食失節,尚不足以取
信於人,所以略加引伸使讀者明白。
3、情志所傷
五志過極,心火暴盛,或素體陰虛,水不涵
木,復因情志所傷,肝陽暴動,引動心火,風
火相煽,氣血上逆,心神昏冒遂至卒倒,這個
原因連續劇常用,臨床也常見,尤其在情志上
有反常行為時尤需注意,例如原本活潑好動,
轉變為沈靜寡言,或是原本內斂少話,突然聒
噪不安,常是引動心火的前兆,必須加以防
範。
常見中風的病人,過度悲傷,眼淚不斷,或仍
然是憤怒異常,筆者見過全身已經無法動彈,
生起氣來還可以吐家人口水,這些情志失控,
都大大地不利於病情的恢復,又會加重已經發
生的症狀,所以真是得不償失。
4、氣虛邪中
氣血不足,脈絡空虛,風邪趁虛,中於經
絡,氣血痺阻,肌肉經脈失於濡養,或形盛
氣衰,痰濕素盛,外風引動痰濕,痺阻經絡
而致偏枯,這個病因雖歸於中風範圍,但是
筆者認為最常見於顏面神經麻痺,其原因不
明,可能與皰疹病毒感染有關,這可以解釋
為外邪侵襲。也有可能是因為局部營養神經
的血管,因受冷而發生痙攣,導致神經缺
血、水腫、受壓迫而致病,所以血管對冷熱
適應力的退化,是因為功能的不足,衍生為
正氣虛也無不可。
四、中醫中風的分類:
中風的分類,是根據於實際的觀察,以神志昏
迷與否為界,有昏迷者為中臟腑。無昏迷者為
中經絡。中臟腑又有脫證與閉證之分,閉證因
熱象的有無,又有陽閉與陰閉之別。
1、閉證
突然昏撲,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
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
A、陽閉:又有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
寧,苔黃膩,可鼻飼至寶丹,或安宮牛黃
丸,
併用羚羊角湯加減,或用通腑化痰法,選用
大黃、瓜蔞實、膽星、芒硝、枳實、菖蒲等
藥,而有一竅通而諸竅皆通的功效,對症情
的減輕,和後遺症的出現均有幫助。
B、陰閉:兼有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
溫,痰涎壅盛,苔白膩,可用蘇合香丸鼻飼,
併用滌痰湯。
2、脫證
突然昏撲,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
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遺,肢體軟癱,舌
痿,可用大劑參附湯合生脈飲。
3、內閉外脫證
神志不清,口開目閉,撒手遺尿,汗出痰
湧,脈沈微滑數,用參附竹瀝湯(吉林參、
生段龍牡、炮附子、鮮竹瀝、鮮薑汁數滴)
和導痰湯、至寶丹或可救急於萬一。
4、中經絡
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少寐多夢,突然發
生口眼歪斜,舌強言語困難,或手足重滯,甚
至半身不遂,舌質紅或苔膩,脈弦細數或弦
滑,是因為肝腎陰虛,風陽上擾,所以滋陰潛
陽,熄風通絡,可用鎮肝熄風湯加減。後遺
症,中風經救治後,多半留有後遺症,今根據
主要症狀施治。
5、半身不遂
因為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以治宜補氣活
血,通經活絡,可用補陽還五湯治療。
6、言語不利之症可分為三類
風痰阻絡者,需去風除痰,宣竅通絡,可用
解語湯。腎虛精虧者,兼見心悸氣短腰際酸
軟,治宜滋陰補腎利竅,可用地黃飲子。肝
陽上亢,痰邪阻竅者,可與天麻鉤藤飲或鎮
肝熄風湯。
五、中醫治療
治療原則
急性期:以穩定生命現象為主,應擴張氣管、
化除痰飲、止血和穩定生命中樞。栓塞性中風
可加活血化瘀藥,栓子中風和出血中風則應慎
重考慮。(降低腦內壓方面,出血未止者,
不
可驟降,應維持高壓140mmHg左右,以避免再次出
血,使病灶區擴大。)
復原期:以恢復病人受損機能為主,可提升病人代
謝機能和活血化瘀並刺激腦細胞和促進其神經活
化。再加以針灸和復健,以達最大功效。
用藥
急性期:
龍骨、牡蠣、石決明、羚羊角、真珠粉、磁石、硃
砂、鉛丹可鎮靜神經和血管解痙。牛黃、麝__________香、蜈
蚣、全蠍、石菖蒲可興奮大腦。大小薊、三七止
血。菊花、半夏、桔梗、沙參、陳皮、朱貝擴張氣
管、化除痰飲。丹參、赤芍、紅花、川芎、益母
草、地龍、桃仁活血化瘀。天麻、鉤藤、澤瀉、白
朮、蒼朮、茯苓、車前子、白茅根降腦內壓。
復原期:
附塊、黃耆、參類提升新陳代謝。石菖蒲、半夏、
陳皮、枳實穩定自律神經。三黃丸、防風通聖散經
由顱薦系統興奮大腦。補陽還五湯活血化瘀。
地黃飲子促進神經生長。配合推拿針灸使受傷機能
恢復。
中風:人百病 首中風 驟然得 八方通 閉與脫
大不同 開邪閉 續命雄 回氣脫 參附功 顧其名
思其義 若捨風非其治 火氣痰 三子備 不為中
名為類 合而言 小家伎 瘖喎邪昏仆地 急救先
柔潤次 填竅方 宗金匱
小續命湯:恢復期使用。重建血管系統。
參附湯:增加心肺功能\n防風通聖散:經由顱薦系統興奮大腦。
補中益氣湯:脊髓神經興奮作用
二陳湯:化痰。
金匱喉氏黑散:治週邊神經失常。
金匱風引湯:穩定神經,防止痙孿。
地黃飲子:促進神經生長。
化痰通絡湯:化痰通絡。
天麻鉤藤飲:降腦壓。
雲南白藥:止血。
牛黃清心丸:開竅。
補陽還五湯:活血化瘀。
大秦艽湯:恢復期保養用。
黑錫丹:栓塞型中風可用。
蘇合香丸:芳香醒腦。 -
版主模式:用戶 sai07172000 0 → 1,
理由:連續好文,嘉惠網友.。
操作者: 沈蓮舟,本貼有威望操作記錄。LBSALE[1000]LBSALE整理過
整合起來的家庭保健自我治療快來下載吧![UploadFile=AEaAExABOB0B7A6D_1120671830.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