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Page 7 of 34
  • ROAD

    會員
    17 7 月, 2005 在 6:33 下午 in reply to: 许崇智祖墓

    许氏家族后代向政府部门建议建“许地商城民俗文化村”
    许广平故居在哪里?现状如何?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位于广州越秀区高第街的许广平故居如今破旧不堪,亟待维护开发。近日,许氏家族后代起草了关于北京路高第街许地片的发展概念计划首阶段公众咨询讨论稿,并送至广州市政协等相关部门。该讨论稿中建议在高第街许地片建设一个“许地商城民俗文化村”。
    越秀区北京路高第街“许地”曾是高第街许氏家族的聚居地,鲁迅先生的伴侣、近代中华女杰许广平就出生于此。这“许地”又以一座一连五进及诸多附属建筑物组成的许氏宗祠———“拜庭许大夫家庙”为核心,房产分别向西向北及西北扩展。形成了一个氏族聚居式、极具清代岭南建筑特色“城中村”的住宅群体。但历经一个多世纪,房屋破旧不堪,景象凄凉,许广平故居的部分建筑也已被拆。
    开发高第街许地片的发展概念计划首阶段公众咨询讨论稿,由目前定居在香港的许家后代许锡彦起草。
    许锡彦先生表示,许氏家族的往昔风物及史迹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这个给历史留下巨大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的岭南第一大宅却正逐渐消失。鉴于此,他及许家的后代经过商讨后决定向政府部门正式提出建议,建一个“许地商城民俗文化村”。包括:恢复“拜庭许大夫家庙”,恢复“钟鸣鼎食”的许家祠春、秋二祭美食菜式;修缮家庙房屋顶渗漏及龙脊彩绸和所有砖雕、恢复家庙内部的陈设:如横梁上的众多牌匾等、维修和恢复“许广平故居”及其周边的建筑物的原貌和规模,收集有关许广平女士平生事迹及与鲁迅一家的历史资料供国人和国际友人自由参观学习。(羊城晚报 杨媛 陈明) transfer

  • ROAD

    會員
    17 7 月, 2005 在 5:34 下午 in reply to: 许崇智祖墓

    可有其它照片?

  • ROAD

    會員
    15 6 月, 2005 在 12:27 下午 in reply to: 将军坐大帐

    是何山向?

  • ROAD

    會員
    22 5 月, 2005 在 5:35 下午 in reply to: 司馬光家訓

    very good.

  • ROAD

    會員
    20 4 月, 2005 在 9:55 下午 in reply to: 三合水法之八煞黃泉水

    下面引用由易海壹黍2004/09/22 02:07am 發表的內容:
    山东济南东郊的房公墓:
    (chaoyiwan.com/dvbbs/UploadFile/200311291118256022.jpg)
    (chaoyiwan.com/dvbbs/UploadFile/2003112911181316570.jpg)
    (chaoyiwan.com/dvbbs/UploadFile/2003112911 …

  • ROAD

    會員
    13 4 月, 2005 在 11:10 上午 in reply to: 下屆特首應搬回禮賓府(350000呎)
  • ROAD

    會員
    12 4 月, 2005 在 6:31 下午 in reply to: 論評三元風水術中三元九宮設想的錯誤

  • r.

  • ROAD

    會員
    25 3 月, 2005 在 8:53 下午 in reply to: 蔣大鴻墓明堂合併照片, 請大家看看水路是否有問題?

    石帆山游乐区。石帆山通体岩石,呈东西向,山形扁而狭长。山岩石壁高数十丈,状如一叶顺风的帆,浮游于苍莽云海间,山名由此而来。另有一种说法是“石帆来海上”。说禹治水功成,天赐神女圣姑,圣姑从东海乘石船,张石帆来到这里。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转虫式的海侵遗迹,说明石帆山早先濒海,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现在请各位登石帆天街。天街与香炉峰遥相呼应,由石帆天梯可登山顶,这是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内第二处可以登高一览的佳地。这山顶地形天然平坦,一扇巨大的石雕船帆,是石帆天街的标志物。

      山林滑道。该滑道从石帆山顶依山势蜿蜒而下,全长1280米,其下滑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60公里以上,是浙江省第一条山林滑道。游人坐滑撬顺滑道而下,集新奇、惊险、舒适等感受于一体。

      坐过惊险的山林滑道,各位可以乘坐慢悠悠的索道吊篮来放松紧张的心情。观光索道全长1180米,有98个吊篮,从大禹陵起点,高点在石帆天街,过山起伏160米。从索道上石帆山顶远眺,若耶溪美景尽收眼底。
    TRANSFER

  • ROAD

    會員
    25 3 月, 2005 在 3:41 下午 in reply to: 蔣大鴻墓明堂合併照片, 請大家看看水路是否有問題?

    若耶樵风
    神秘而古老的若耶溪,是绍兴稽北丘陵流入山会平原的最大溪河,发源于峨嵋山茅秧岭,溪口在绍兴城南稽山桥,全长23.5公里,集雨面积136.7平方公里。历史上若耶溪曾流传着诸多的神话传说,如禹得天书、欧冶铸剑、西子采莲、秦皇望海等。而所谓樵风泾“朝南风,暮北风”的传说,便是其中极其生动和风趣的一则。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樵风泾在绍兴城东南二十五里的若耶溪中。据传汉太尉郑弘年少时曾在若耶溪边的山中砍柴为生。一次在溪边拾得一箭,不多会见有人来寻箭,郑弘当即把箭归还于他。寻箭者见其诚实不欺,聪慧可爱,便问郑经弘希望得到什么?郑弘识其是神奇之人,便回答:经常遭受若耶溪中运载柴草不便之苦,但愿若耶溪晨起南风,傍晚吹北风,以利山里人运舟载柴货之便。神人点头含笑称是,飘然而去。此后,果然在溪中出现了这种如人意愿的溪风。其后,村民长此依随风势运舟,皆大欢喜,有口皆碑,这一传说也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南风,暮北风”,当然是一种神话传说,但这一自然现象是确凿的。其造成原因是: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古代著名水利专家马稜到会稽任太守,在其主持下,建成了我省第一座高坎中型滞洪水库回涌湖。回涌湖的坎址在若耶溪下游的溪口,今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葛山村东西两则,堤长1100米。回涌湖建成后,拦截了若耶溪来水,形成了一个水面面积约8.56平方公里的狭长蓄水库,库尾一直到今平水镇附近。由于水库北段库面较宽,上丘低平,旭日映照较早,同样,温升及蒸发也早;而南部山区,群山耸立,光照相对较迟,温差不同,形成朝为南风。傍晚,北部降温较南部为快,又形成暮为北风。郑弘在历史上是一位体恤民情、政绩卓著的名宦,在越地颇有影响,又出生在若耶溪边,郑弘死后近20年,回涌湖建成,库区出现了比建库前要十分明显的“朝南风,暮北风”小气候,给当地运舟采薪带来便利。越人感念郑弘的功绩声名,又不忘其贫寒伐薪时的心愿,便口口相传塑造了郑弘在樵风泾这一传说趣话。
    “犹闻可怜处,更在若耶溪”。回涌湖增添了若耶景色,非但群山峻岭称奇,寺庵道观林立;又有湖光山色相映,猿鸣鸟唱之清幽,成了当时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地灵人杰,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有所谓“士比鲫鱼多”之称。宋代词人柳永记下了当时景象:“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语”。
    回涌湖早已不复存在,但耶溪景色闻天下。宛委山、射的山依旧深藏古越文化;峨嵋山、秦皇山仍是登攀胜地;平水江水库度假村,成了消夏度假之绝妙住处。近年来若耶溪两岸大部进行了改造,溪宽一般在40米以上,白玉长坝,绿水青山,游人如置扁舟之中,又可领略一番耶溪樵风的滋味。transfer

  • ROAD

    會員
    25 3 月, 2005 在 11:02 上午 in reply to: 蔣大鴻墓明堂合併照片, 請大家看看水路是否有問題?

    今日言会稽山,有多种指向,可以指地理学上的会稽山脉,也可以作绍兴城南边诸山的通称,但若从历史文化视角,会稽山指的却是绍兴古城东郊的宛委山,因为据历代方志记载,大禹在绍兴行祭山之礼的,唯此一处。
    从绍兴城渡东桥下船,沿若耶溪溯流而上,历史上一直是领略越中山水胜景最主要的游路。“仙穴寻遗迹,轻舟爱水乡,溪流一曲尽,山路九峰长,”历代文人雅士由此入会稽山中游历者不可胜数。
    离城之后,若耶溪一直在景色如画的田园中穿行。船行八九里,至一石板小桥,桥虽陋拙,桥名却不绝于志,日:“望仙桥”。在此舍舟登岸,向西穿越一处村落,再穿过一片间有几树梨花的桃林,便进入了被道教尊之为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阳阴洞天”。
    洞天实为一谷地,东面为谷口,其余三面环山。谷身狭长,氛围幽深清静,山径盘迥,溪涧迂曲,委实一“仙圣人都会之所”。
    山谷中部地势较为开阔,北对宛委山主峰。麓地高处为龙瑞宫遗址。遗址呈台阶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土层极厚,疑人工堆筑,顶台周方一亩许。查考古代文献,大致可以推断此台原为传说中的“禹禅会稽”、“禹会会稽”之处。遥想大禹当年,在此台致群神,会诸侯,兴社祀,建国家,是何等的雄姿英发,气壮山河!然今日登临此台,但见荒草芜杂,寂寥萧索之中令人油然而生沧桑之感。
    气势雄伟的宛委山横贯洞天北侧,重峦叠嶂,危岩峥嵘,各呈异态。尤其是主峰形同玉柱,从谷底平地拔起,直冲霄汉。峰身石阶犹如天梯。《旧经》云:“山上有石篑,壁立干云,升者累梯而至。”传说大禹曾发此石,得金简玉字之书,以知山河体势,因通治水之理。或说禹从中得赤圭如月,碧圭干月,各长一尺二寸。
    在龙瑞宫西侧一向谷中南下的山脊尾处,有一巨石,中裂为罅,据方志载,狭义的阳阴洞天专指此石,在道教中称为“玄牝”,今人呼作“和合石”,此石还有一名,即著名的“禹穴”,其附近还有“禹井”,实为一处泉眼。民俗学研究表明,禹穴、禹井和石篑,都是越族先民生殖崇拜的偶像,如此组合完整的古迹留存,弥足珍贵。
    从禹穴沿山径上登数米,又有一巨石,高4米,宽待8、8米,不规则,上有索痕三道,因为传说此石是从安息飞来,得名日“飞来石”。石上有唐宋名贤题刻多处,然已字迹模糊,惟贺知章《龙瑞宫记》一篇尚依稀可辨,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宛委山中,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胜景,多依托于石。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云:“巨者南镇,是为会稽;洞日阳明,群仙所栖。石伞如张,石帆如扬;石篑如藏,石鹞如翔。石壁匪泥,石瓮匪携;香炉自烟,天柱可梯。韫玉有笥,降仙有台;禹穴?而叵探,葛岩蜚而自来。射堂丰凶之的,宛委日月之圭;应天上之玉衡,直海中之蓬莱。”其实,宛委山中的石景之多,纵王十朋赋也不能足举。
    除石景外,宛委山中还有众多水景、林景及历代人文古迹,如郑公泉、郑公宅、射的潭、孤潭、傅公泉、莲花渚、竹箭林、叶天师龙见坛、玉门、精庐、寒泉、洞亭桥、斗牛桥、观山桥、、灵澈塔等等,不能一一详述。据村人告,对历史上阳明洞天的宗教文化之盛,世人有“千僧万道八百姑”之概。历代之苦心经营,正如《水经》所载,“疏山为基,筑林、裁宇、割涧、延流、尽泉石之好”。在这数千年的天工人力之下,会稽山一直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人们所神往。

    transfer

  • ROAD

    會員
    25 3 月, 2005 在 3:54 上午 in reply to: 蔣大鴻墓明堂合併照片, 請大家看看水路是否有問題?

    別具隻眼.墓址還在否?可有碑石在?

  • ROAD

    會員
    21 3 月, 2005 在 4:34 下午 in reply to: 北京明十三陵獵影
  • ROAD

    會員
    18 3 月, 2005 在 8:59 下午 in reply to: 化五黃

    R

  • ROAD

    會員
    18 3 月, 2005 在 1:54 下午 in reply to: 賴布衣《紹興大地八鈐》

    R

Page 7 of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