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Page 11 of 34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9:47 下午 in reply to: 蔡廷锴上将父亲精風水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9:09 下午 in reply to: 蔡廷锴上将父亲精風水

    其父尋穴葬祖發上將,參自蔡廷锴自传.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8:59 下午 in reply to: 蔡廷锴上将父亲精風水

    蔡 廷 锴(1892——1968)
    蔡廷锴乳名炳南,字贤初,陆军上将。曾任第十九路军军长曾参与领导了震动世界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及“福建事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蔡廷锴是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人。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蔡天明,字晚东,除力事农作之外,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会做裁缝、看风水,还能做兽医、替人治病。蔡天明虽是两代单传,因家境贫穷,直到二十九岁,将祖传一亩田典当给人才成亲。他的母亲彭氏非常勤劳和温和,样样农活都会干,终年劳碌,难得空暇。蔡廷锴的姐姐乳名叫大妹,大弟为达锴,小弟名朝锴。
    蔡廷锴七岁起就帮助家庭做农活,九岁开始读私塾。十岁那年,母亲染上流行性瘟疫病症,突然去世,全家生活更加困苦。次年,他被迫辍学,跟着父亲务农学艺。蔡廷锴十三岁学会耕田;十四岁懂得缝衣,十五岁成 为一个熟练的裁缝和医术较高明的兽医。凡经他医治的病牛,十有九愈。
    1908年初,有一天,十六岁的蔡廷锴到罗境圩买东西,看到招考征兵的告示,便想当兵。蔡回家对父亲说:“家中如是艰难,两年来苦做,仅可糊口,长此下去,也不过如此,绝难求得发达……。清朝腐败,屡屡打了败仗,赔款割地者已不止几十次,将来难保不会割去我们罗境。我想去投军,将来或者有发达时日。”然而,他的父亲不同意。过了几天,蔡便瞒着父亲往罗境圩招兵处报考,结果考中了第三名。蔡随军赴广州,不料被 父亲发觉,在南江口被姐夫和依弟截回。是年9月初八,蔡和本地的农女彭惠芳结婚。
    1910年,蔡廷锴投入广东新军当兵。1911年,武昌起义,广东独立时,他转入省警卫军。在一次剿匪中,蔡冲在前头,击毙一名土匪,缴获步枪一支。统领贺蕴珊见蔡勇敢,长得高大,甚为欣悦,提他当班长,并赏五元钱。1918年,蔡廷锴任宝安县大鹏警察所警长。1919年,蔡先在罗定县罗镜商团任副队长,后被编入李耀汉的肇军陈铭枢营任中尉排长。此为蔡廷锴和陈铭枢结交之始。1920年,陈营改编为护国军第二军陆军游击第四十三营,归属于肇罗阳镇守使林虎。是年8月,陈保送蔡到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1921年,陈铭枢率四个营在阳江独立,所部改为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蔡于这年9月从讲武堂毕业,回陈部任上尉副官。1922年,陈部从阳江调往广州,改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初任团部中尉旗官,参加讨伐桂军沈鸿英后,调升第三营十一连上尉连长。
    是年5月,孙中山在韶关督师北伐,北伐军分三路进攻江西。在攻占信丰城战斗中,蔡廷锴奉命星夜追击退却的北军。蔡带领全连突进袭击,不顾饥饿和疲劳,一日行军一百多里,终于将敌军击溃缴械,北伐军遂占领信丰城。此役,蔡被记功一次。
    不久,北伐军向赣州城发起攻击。敌军方本仁第九混成旅,凭藉黄八岭的坚固工事顽抗,激战十日,北伐军伤亡很大。粤军第一师挑选蔡廷锴担任敢死队队长,归工兵营营长邓演达指挥,继续攻击敌军。蔡率领敢死队成员一百多人,于凌晨四时向方本仁部防守薄弱之处冲击,至七时左右,就将敌阵地突破。后继部队立即跟进,第二天,北伐军就占领了古有“铁城”之称的赣州。
    1923年5月,粤军第一师和友军第三师合攻盘踞肇庆城的沈鸿英部黄镇邦、张希栻两个旅,血战五六天,仍攻敌不破。这时,蔡廷锴又被挑选为先锋队队长。18日凌晨,当地雷队将东城城墙炸开一个大缺口时,蔡身先士卒,带领先锋队沿着缺口猛冲上去,与敌展开肉搏战,并消灭了敌人的增援部队,接着,配合后继部队扩大战果,全歼守敌,俘虏了黄镇邦,克复了肇庆城。战后,蔡廷锴升为少校连长。
    是年底,蔡所在营营长缪培堃升任第四团团长,蒋光鼐接替营长。他深感“朝里无人莫做官”,即打报告请长假,可是未获上级批准。这时,有个同事对他说:“某高级官说你妄想升营长,所以你请假不准。”蔡廷锴听到“妄想”二字,心中愤愤不平,一气之下,将全连枪械、金钱等物,点清交排长廖木云,并写了一封信给缪培堃,离开了连队。团、营派人追蔡归队,他说:“各位一番诚意,我甚感激。但俗语云:‘好马不吃回头草’,我既自行离营,万不能因将我升调,便又回去。”后应孙中山大本营补充团第一营营长邓世增所邀,任该营连长。1924年,邓升任补充团长,蔡为第一营营长。这年底,陈铭枢任粤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蔡被委任陈旅第二团第一营营长。
    1925年初,蔡廷锴营随陈济棠第二旅前往广西,援助李宗仁、黄绍竑,围歼沈鸿英。在攻击贺县时,立下战功。尔后,蔡营返广东,在梅县归还第一旅第二团建制,旋参加第一次东征及平定刘震寰、杨希闵的叛乱。
    这年10月,蔡廷锴加入南征军,讨伐邓本殷。蔡部作为南征军的先锋,在开平县单水口与数倍于己的邓部激战三昼夜,以少胜多,卒将敌击溃,缴获敌枪千余支。
    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初出师北伐,蔡廷锴升为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
    8月中旬,第四军经醴陵、浏阳、到达平江。19日,第四军向北洋军阀吴佩俘部陆澐混成旅发起攻击。蔡团此时作为右翼,独立作战,向淡江中洞岭之敌攻击前进。战斗数小时,敌军仍顽强抵抗。蔡即亲率予备队猛冲,敌不支溃败,蔡团遂占领中洞岭。他在冲锋时,不幸左手负重伤,被送往长沙湘雅医院治疗。10月初,他伤口未愈出院,参加围攻武昌的战斗。10月10日,蔡廷锴第二十八团最先攻入武昌城宾阳门。
    不久,第四军进行扩编,蔡廷锴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副师长(师长戴戟)。宁汉分裂,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离开武汉。第四军军长兼第十一军军长张发奎,调蔡为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transfer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7:23 下午 in reply to: 瓦希德祖籍地在池店仕春

    海外侨亲家谱揭谜底 瓦希德祖籍地在池店仕春

    ——————————————————————————–

    时间:2004-1-3 10:41:29 来源:晋江乡讯215期 作者:刘炳火 阅读224次

    印尼原总统瓦希德的祖籍地到底在哪里?这一问题近年来一直成为泉州市文史界关注的焦点。有的人认为在石狮市的永宁下宅,有的则认为在晋江市的池店仕春,众说纷纭,但都缺乏实物证据。

    徐仓(仕春)池仔房家谱原文
      六月二十一日,池店镇仕春村旅居新加坡侨亲、第三届世界晋江同乡会董事陈明德,寄来一本其先父陈金狮早年出国带往海外,迄今已珍藏近百年的《双凤徐仓(仕春)池仔房家谱》,其中记载了瓦希德先祖陈金汉的传略和陈氏一世至十七世的分衍情况,终于把这一谜底彻底揭开。
      该家谱这样写道:“初祖兰斋公,原名仲善,后更季良,字金汉号兰斋,次子,生明洪武癸亥年七月十五日,娶……甘氏(后改嫁),因兰斋公随中官使于南勃里(今印尼),其后莫考”,家谱还载道,陈金汉“少敏慧,习诗经,寓基(居)晋邑三十二都双凤山尾宅,喜习圣友之教,莅陈洋教堂而号兰斋,于明永乐乙酉乡试乙科(即中举人),授雷州府学训导……”

    陈氏的家谱和族谱
    ??据介绍,池店仕春陈氏族谱已在文化革命期间被烧毁,故笔者又查阅了该村借来的《梅溪陈氏族谱》(注:梅溪陈氏原由晋江迁徙),发现仕春的家谱与该族谱的记载吻合,可作互证。
      为进一步加以探讨,仕春村还邀请了泉州海交馆的刘志成,《泉州晚报·海外版》主任林少川,泉州市方志委的黄启明、晋江文化馆的曾阅等泉州文史考古界知名人士以及瓦希德的委托人李展,一道参加听证会。与会者认真查阅了有关资料,还实地考察了该村陈氏宗祠及邻近的田洋(古称陈洋)一座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伊斯兰教堂。专家们通过考察与考证,一致认为,晋江市池店镇仕春村,就是印尼原总统瓦希德先祖陈金汉的祖籍地。
    (transfer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6:08 下午 in reply to: 宋状元、宰相(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

    to be continue.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1:34 下午 in reply to: 王审邽墓

    王曾(978?1038)字孝先,肃武王王审邽六世孙。宋太平天国(976?983)间随父兄官于益都(今山东青州),贫不能归,在此定居。
    王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八岁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抚养。少时拜同里张震为师,习研经史。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联捷三元者仅见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这使泉州人值得骄傲。
    王曾初授监丞,并通判济宁。宋景德(1004?1007)间擢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大中祥符九年(1016)正月任参知政事(副相)。乾兴元年(1022)仁宗即位,刘太后听政,王曾拜为宰相。
    在朝廷,王曾敢于直谏,对政事颇有见地,受到朝臣的敬佩和尊重。
    “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始和好,每年互派使节拜年庆寿。宋对辽致书自称“南朝”,以辽为北朝,王曾对此称谓,认为有损国体,应以国号相称便当,得到朝臣的支持。
    宋真宗即位后,在王钦若、丁谓的怂恿下,大兴土木,建玉清昭应宫,制造“天书”,“封禅”。诸大臣不敢言,他却力陈“五害”,指出此举劳民伤财。仁宗即位(1023年),刘太后听政。王曾拜相,朝廷倚以为重,后因裁抑太后姻亲,罢知青州。
    明道二年(1033)仁宗亲政,王曾始被召入朝,任枢密使。景祐二年(1035)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后与吕夷简纷争屡起,四年(1037)与之俱罢,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郓州(今山东郓城)。
    宝元元年(1038)冬,王曾病逝,享年61岁,赠侍中,谥文正。“晋江县志”载:墓在晋江二十九都太和山。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transfer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12:08 下午 in reply to: 廣東九?狀元

    下面引用由ROAD2004/08/15 12:06pm 發表的內容:
    抗敌状元张镇孙
      镇孙字鼎卿,号越溪,原籍南海嘉涌乡,即今顺德市伦教镇嘉涌村。宋
    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春,张镇 …

    明朝年间,街内有一间“朱义盛”的金银首饰店,它开张挂牌时,那招牌险些挂不上去,而状元伦文叙一到此,便逢凶化吉,此后,这间“朱义盛”的首饰生意一直很兴旺,后来这条街就是为了纪念伦文叙的。”“呵呵,小学历史没学好。其实,这“状元坊”的街名,在元代已经叫开了,其真正原因,是纪念宋代状元张镇孙。当时元军压境,广州告急,粮食尽,外援绝,为保广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杀,张镇孙宁愿自己投降被俘,广州因此没有遭屠城之祸。张镇孙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岭愤而自尽。所以广州人民为张镇孙故居立了状元牌坊,将他原来住的街‘泰通里’改名为‘状元坊’,他的墓地在三元里,人们称之为‘状元坟’。”(transfer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12:06 下午 in reply to: 廣東九?狀元

    抗敌状元张镇孙
      镇孙字鼎卿,号越溪,原籍南海嘉涌乡,即今顺德市伦教镇嘉涌村。宋
    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春,张镇孙入京会考。高中状元。
      张镇孙是个有救国抱负的人,1275年,元朝入关张镇孙起兵抗战,决心
    重创元军,光复失地,1277年农历四月,广州城元军粮草不继,军心浮动张
    镇孙马上率军乘夜突袭。一举收复了陷落三个月的广州。到了十一月,元军
    逼近广州外围,张镇孙面临大敌,毫不畏惧,指挥将士乘船在珠江迎战,终
    因众寡悬殊,广州城再度陷落,张镇孙本人也在突围时被元军擒获。后在押
    解北上途中,乘人不备,自缢殉国,时年四十三岁,民族英雄文天祥听到噩
    耗,写了诗来哀悼他。(transfer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12:04 下午 in reply to: 廣東九?狀元

    mr.南洋唐客,what do you want to say?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11:18 上午 in reply to: 剑虹大六壬高级班疑难200问

    GOOD.

  • ROAD

    會員
    15 8 月, 2004 在 9:24 上午 in reply to: 广東历代状元、榜眼、探花和明清年号表

    尚有宋探花李昂英,1226年,祖地鐵灶流丹.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1:36 上午 in reply to: 廣東九?狀元

    今年农历八月十七是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一千一百六十八周年诞辰日。

      来自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以及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莫氏宗亲会代表,与广东省内各地和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的莫宣卿后裔一万多人,当天聚于莫宣卿的故乡肇庆河儿口镇锣鼓岗的莫宣卿墓前,纪念这位先祖,抄阅不久前从广西容县莫氏家谱发现的莫宣卿《家训》。

      状元祠内,锣鼓声声,鞭炮阵阵,乡亲们杀鸡宰鸭,款待来自远方的亲人。

      十七岁中状元

      唐朝文宗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农历八月十七,岭南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莫宣卿诞生在肇庆麒麟山下一条僻静的小山村。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父亲莫让仁,博学能文,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母亲梁氏,生性贤淑。据记载,莫宣卿为遗腹子,因家境困难,母亲怕孩子孤苦无依,便带着他改嫁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的莫及芝。三岁时莫宣卿开始随叔父生活,他天性迥异,闻言即悟,过目成诵。五岁赋诗,被称为神童,十二岁时举茂才(即秀才)。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年仅十七岁的莫宣卿以《兴国论》一文考取廷试第一,钦点状元,成为两广状元第一人。莫宣卿初留京入翰林,掌管秘书著作,起草机要诏诰。唐懿宗为成全其孝道,封他为浙江省台州别驾(刺史副职)。正当他回乡迎母赴任时,不幸病卒故里。据考,享年仅三十四岁。

      冒险谏诤为民解忧

      据《莫宣卿传奇》资料记载和民间流传,大中十一年起,岭南连续三年失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莫宣卿多次向宣宗面陈灾情,请求圣上减租减税,以解民困。

      此时,宣宗正被宦官与朝官之间的争斗搅得是非难分,加上年老体衰,故任何谏诤都听不进。当莫宣卿知道宣宗想吃南方土特产后,便巧妙地将家乡山上生长的薯茛(一种染料用的野生植物根块,味苦不能吃)和大薯混煮给皇帝吃。皇帝分不清薯茛和大薯,将薯茛吃到嘴里,苦不堪言。莫宣卿乘机启奏,力陈岭南贫穷,百姓就是靠吃这东西过日子,现在又不幸连年天灾,数百万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后皇帝准奏,岭南免除征粮三年。

      状元后人才子多

      莫宣卿虽英年早逝,但其原配夫人白氏在唐宣宗大中八、十、十二年分别为他生下了长子莫齐、次子莫楚和三子莫晋。莫晋曾任怀州刺史。莫宣卿的后代繁衍兴旺。

      据统计,目前,侨居国外的莫宣卿后裔约在七万三千人以上。莫氏后裔莫宗尧、莫宗舜、莫天佑在宋朝年间分别高中进士,莫天佑殿试名列三甲。莫休符当过唐融州刺史,著有《桂林风土记》等较早的地方志著作。

      据考证,莫宣卿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最年轻的状元。作为岭南的第一个状元,他在广东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莫宣卿之后,当地曾出过七个进士。

      一九七七年中国内地恢复高考至今,仅有一百一十多户人家的河儿口镇西村(乡民均为莫宣卿后裔),已出了五十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清华学子和留学国外的学生。

      如今,莫宣卿的故居已被开辟为旅游景区,其位于景色秀丽的龙山省级名胜区正中。当地还准备在莫宣卿墓建造一个具有唐代风格的状元公园,以供世人瞻仰拜谒。(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1:33 上午 in reply to: 廣東九?狀元

    封开境内,古迹不少,其中最有名气者乃”唐状元莫宣卿墓”。状元墓座落在封开渔涝镇文德乡锣鼓岗上。墓门有大字石刻”甲第开南国”,盛赞墓主才华出众,开南国 才子高中状元之先河。如此评价,决非过誉之词,而是”有书为证”的,《双槐岁抄》有云:”吾广首魁天下自莫宣卿始。”也就是说, 中国自唐氏开科取士之后,广东第一个状元是莫宣卿。莫宣卿,字仲节,于唐大和九年(835年)在封州(今封 开县)渔涝文德乡出生,家境贫寒,有隐德。在其父影响、薰陶之下,莫宣卿幼年习庭训,聪敏好 学,手不释卷, 过目成诵。但很不幸,宣卿幼年之时便丧父,其母梁氏改嫁。不幸之大幸者,继父忠厚仁慈,对宣卿鼓励有加,要其排除世俗偏见,奋发读书。宣卿也不负继父之厚望,学业大有长进。七岁那年,莫宣卿因受嘲笑,愤然题诗言志:”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我本南山凤,岂同凡 鸟群!”诗一写出,围观者众,啧啧称奇,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稍长,莫宣卿更是藻思泉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十多岁文声大振 ,远近闻名。大中五年 (851年),莫宣卿刚十七岁,他踌躇满志上京参加廷试。结果,力压群芳,鳌头独占,成为岭南第一个状元。 (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1:03 上午 in reply to: 廣東九?狀元

    (2) 不要九代状元,只要万年香烟。故老相传:唐武德年间,有一位不露姓 名的国师,寻龙追穴来到新州,被集成上洞村某财主接待。那财主为人吝 啬,招待国师不周, 国师不能忍耐, 因而来到龙山麓惠能母子住的山寮 房,受惠能母子殷勤款待。那天晚上,在家搭一板床供国师睡眠,国师就 枕因床凳高矮不齐摇动,午夜不能成眠,惠能听知,心里不安,他就潜入 国师床底,以小手垫床凳使床不摇动, 国师在床上睡着转身,惠能的手被 床凳压得太紧,忍不住痛而泄声,被国师听到,忙起床燃灯观看,见惠能 在床底下,国师很是感动,即叫他出来去就枕。第二天,国师对惠能母亲 说: “你有先人没有坟地吗?”李氏说:“丈夫卢行蹈死了已三载,尚无 坟地安葬。”国师说:“那好,我在上洞财主家时已寻得一穴地,那财主 为人不善,我未点给他,你母子这样诚意待我,该送给你家。此穴在你寮 屋的右侧,可用作葬你的丈夫,不知你们要九代状元,还是要万年香烟?” 李氏说;“他父亲当小官吏,还要从范阳贬来新州;我们安份守己,怎敢 盼九代状元,但求万代香烟,世代平安过日子。”国师乃叹说;“你儿子 是肉身菩萨,此地合该给你们葬先人。那穴形势:背山三宝佛顶峰高耸, 落脉酷似活龙蜿蜓而下,前向近则一字书案,远则笔架山横陈,气度恢宏 ,于世无双。墓穴东西正向,其后世人可以大魁天下,九代状元;我今改 线坐寅向申,则会出一位万年香烟的绝世法王。”国师去后,惠能母子按 国师点定寮屋右侧的穴位葬了卢行 蹈。后来,惠能出家成佛,又将李氏 合葬在那里,现已一千二百多年了。(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57 上午 in reply to: 廣東九?狀元

    状元林召棠故里霞街村

    ——————————————————————————–

    清代状元林召棠的故乡霞街村,是吴川市有名的大村庄,人口众多,人才辈出,文物古迹丰富。林召棠的“状元故居”和“状元坊”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游览。
      林召棠给我们留下什么呢?湛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邓碧泉在观看林召棠状元坊时说:“林召棠留下很多文化遗产。我们先进文化是什么?先进文化就是面向世界,面向现化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说的民族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民族文化进步部份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象林状元给我们留下很多文化遗产,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勤奋读书,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思想,就是文化的灵魂。我们搞文化村的建设,就是要弘扬我们传统的文化的精华。”
      林召棠于公元道光三年(1823年)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与国史馆篡修馆,陕甘下主考官,增养了不少人才。晚年后隐居于村西金莲庵,著有《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诗存》、《心亭亭居笔记》等著作。
      正是受林召棠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勤奋读书思想的影响,这个村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清朝有进士四名,举人十九名,贡生、禀生秀才数不胜数。现在有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500多人。目前村内有中学一所,小学二所,该村的吴阳中心小学被规划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村内还建有文化楼、五云楼、书画廊、灯光球场等,村民读书、看报、娱乐,逍遥自在。霞街村青年学生勤奋好学蔚然成风。
      霞街村2004年1月被湛江选为特色文化村后,大大激发了该村村民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村中外出经商的村民不但捐款100多万元建设灯光球场,铺设红砖及硬底化的水泥砂石大道三条,还组织成立“文明建设基金”,努力提高霞街的文化品位,争取把霞街建设成全省甚至全国的文化村庄。
      林召棠的第六代子孙,今年85岁的林受福兴高采烈地说:“今天,我们霞街村被定为文明村,我感到很光荣,我们的村的群众也感到很光荣,因为召棠公是我们粤西地区唯一个状元,今天大家来我这里,我感到很高兴,感到很幸福”。 (transfer

Page 11 of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