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
其实二进制只碰对了易数之标,还未见易数之本,还未达数本源。好在二进制是外国人发明的,所以能被易学界的人士普遍接受与推崇,如果是国人的发明,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
这应是宋儒的那些东西吧?对京房法没什么意义。对易经本身的揲蓍法可能有意义,但现在没人用了。
-
本报讯(记者 罗社宏 庄坤)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右,本报新闻热线8113000骤然响起,众多市民致电本报纷纷反映天空出现红白两道亮光,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飞去,而且还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
当日晚11时36分,在红固窑街往永登拉煤的司机张先生首先拨通热线称,他驾车驶至永登县通远乡时,突然一道亮光在头顶闪过,面前突然豁然大亮,感觉如同白昼一般。他急忙将车靠边停住,看到一个如同初升太阳般大的火球拖着长约3米“尾巴”由西向东而去。在兰工坪某单位值夜班的冯先生告诉记者,他看到突然院子变得通红,急忙出院查看时看到头顶天空一片红色的雾状物在移动,接着就听到两声巨响。家住西固西柳沟的米先生告诉记者,他正在休息,突然被两声巨大的爆炸声惊醒。起床发现窗户还在嗡嗡地响,当时他还以为地震了。家住中山铁桥附近刘女士拨通本报热线询问是不是铁桥附近发生爆炸了,整个天空一片通红,还伴随着剧烈爆炸声。
12月12日凌晨零时许,七里河某学校的学生听到两声巨响后怀疑是地震,纷纷裹着被子涌出宿舍,校方的值班负责人拨通本报新闻热线请求帮助。为了安抚惊慌不安的学生,校方将记者的推测性解释在校园广播上播出,告诉大家安心休息,并没有发生地震。榆中定远镇刘先生拨通本报热线反映不少居民听到巨响后以为发生地震,纷纷起床往外搬东西,一片慌乱。截至12月12日凌晨1时30分,本报新闻热线兰州各个县区及定西目击者打来的询问电话。
根据市民对不明飞行物的描述,记者立即登录天文网站查找有关详情,记者根据相关资料推测,不明飞行物可能是坠落在地球的陨石,由于其闯进大气层后与大气产生摩擦导致其发光。但截至记者发稿时,记者的推测还没有得到有关专家的证实。
当日晚12时许,记者从兰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获悉,警方也接到不少市民的报警,但报警市民说法不一,有的称是地震、有的称是空难。由于目前对不明飞行物尚无定论,110指挥中心已经通知各个分区及派出所对辖区进行细致排查,安抚因此而惊慌不安的群众。记者随后与119指挥中心取得联系,据火警值班人员告诉记者,当晚119指挥中心并没有接到相关警情。
陨石夜袭兰州 记者目击UFO
当晚10时38分,记者正在榆中定远镇蒋家营一工厂院内采访,突然间天空亮如白昼,一抬头看见空中一个满月大小的白色球状发光体由西向东快速的划过天空,朝榆中东北方向的山区飞去。记者看到发光球体形如满月,发出耀眼的白光,在球体后面带着一个约3米长的锥形“尾巴”,在不明飞行物消失约40秒后,空中传来连续不断的轰隆隆如同打雷的声音。
流星还是大气现象
就在记者看到这一奇特现象后不久,本报热线随后也相继接到了许多市民看到不明飞行物的报料。当晚11时36分红古窑街的张先生首先打进本报热线反映看到不明飞行物,两分钟后记者在榆中定远镇也看到了这一景象。从窑街到定远镇直线距离约为120公里,记者不明飞行物的当时的速度大约为3600公里每小时。不明飞行物发出的亮光持续40秒后记者才听到了雷鸣般的响声,大致可推断不明飞行物当时的的高度大约在13000米左右。
据悉,著名的双子座流星雨又要光临地球?我国处在全球最佳观测位置。今年双子座流星雨的活动范围是12月8日至14日,也许光临兰州市上空的不明发光体是双子座流星雨中的一颗,也许它是一种大气现象,但这一切目前都是一种推测。
警方紧急出动搜寻
不明物体出现后,兰州市110指挥中心也立即接到了无数个报警,因为不少群众称不明物体掉到了市内,110指挥中心立即指令红古、西固、安宁城关以及榆中等五个县区的公安民警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就在记者和公安民警全力寻找的同时,指挥人报警称,不明物掉到了榆中定远镇,而且烧毁了该镇的一个村庄。记者立即再次赶往定远镇,但当地警方和119指挥中心并没有接到报警。与此同时,西固警方接到报警称,不明物在西固华工街着陆,但记者赶到西固时,派出所民警也没有找到不明飞行物。
随后,记者登陆天文网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资料表明,当晚空中出现的不明飞行物有可能是火流星。截至记者发稿时,警方仍在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的下落。本报记者 唐学仁 邢剑扬
相关链接: 火流星
火流星看上去非常明亮,像条闪闪发光的巨大火龙,发着“沙沙”的响声,有时还有爆炸声。有的火流星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火流星的出现是因为它的流星体质量较大(质量大于几百克),进入地球大气后来不及在高空燃尽而继续闯入稠密的低层大气,以极高的速度和地球大气剧烈摩擦,产生出耀眼的光亮。火流星消失后,在它穿过的路径上,会留下云雾状的长带,称为“流星余迹”;有些余迹消失得很快,有的则可存在几秒钟到几分钟,甚至长达几十分钟。 本报记者 唐学仁 邢剑扬 -
普遍性与特殊性、同途与殊归的关系而已。从阳光普照万物来讲,自然应引申出众生平等的观念;而地表上某一点每时每刻接收到的阳光的量不同,当然会产生尊卑观念。适当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何事众生平等,何事尊卑有别,才是智者所为。
-
天高高在上,地平坦在下,乾坤的位置就确定了。从下到上排列顺序,贵贱的地位就明确了。天动地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和阴柔就判然分明了,人以其类相聚,物以其群相分,吉和凶就产生了。在天上形成日月星辰等天象,在地上形成山川草木等形体,变化就显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楼主提到了这一段,我想就此段话的前半部分向楼主讨教一下:
前几句的原文应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是《彖辞》中圣人(人们说是孔子)对易理的自然哲学解读。《易》本为上古占噬之书,但经过后世哲人解读以后,它不仅变得可为常人通读,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我想说的是,就孔子所总结的这几句话而言,其中所表露的中国古代社会主流“天道”观以及此种“天道”与“人道”的密切关联中所呈示的尊卑贵贱意识对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强固以及因而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演进有着极大的影响。尝试论之:
一、按孔子对《易》的天道观的解读,自然秩序是一种不平等的等级秩序,如天与地有高下之分,阴与阳有尊卑之分。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古代中国人的一个普遍认识倾向是他们惯于用他们所理解的这种“天道”以况“人道”,从而从容地实现了天道观与人道观即自然哲学与社会、历史哲学的关联。因此,天道上的天尊地卑和阳尊阴卑就与人道上的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相关联,而且,前者是天经,后者是地义。后来到了董仲舒那里,天道尊卑秩序还成了人道等级秩序的形上依据,前者不变,后者就不会变,也不能变。
二、这种等级化了的自然哲学与社会历史哲学观的合一现象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影响是,在观念层面,中国人普遍认为,正常的人道秩序就是一种各色人等处于尊卑贵贱亲疏中的等级网络秩序。人道秩序的等级性是它与兽道得以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孟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在制度层面,社会等级随着历史的演进处于一直一种不断被强化和强固的境地。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处于等级金字塔顶端的君的地位随着历史的推演不断地得到增强,而不是弱化。而且,这种趋势并不因朝代的改换而有所改变。
三、如果不是到了近代受到了另一种秩序观的冲击,中国人会继续认为这种秩序没有什么不正常的。而正是这种来自西方绝然不同的秩序观才使后来的中国人认识到,古代中国人的等级秩序观是要不得的。
四、早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希腊人从他们所体悟的天道中抽绎出了“平等”。阳光照耀着地球上所有的人:王子与贫民、自由人与奴隶、男子与女子、劳心者与劳力着。。。。。;寒冬让所有的人都得穿上厚衣,酷暑让所有的人都得脱下厚衣。。。总之,自然对人间所有的人都施以相同的待遇。与古代中国人相同的是,古希腊人也用这种平等的天道观以况人道,当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道应该平等。因此,他们认为,奴隶制是反自然的,因而也是反人道的。这种哲学观被希腊化时期的斯多葛学派发扬光大,他们提出了一个伟大的人道理想:众生平等。斯多葛的平等学说后来从两个方向影响了西方社会:通过罗马法影响了西方的世俗界,通过基督教影响了西方的宗教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几百年的历史表明,斯多葛学说已经从一种理想变成了现实。而且人们不难看出,正是这种平等观念使西方的历史摆脱自然界的循环律,而促成了人道的进化。
五、《易》文化传统的确对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制度有着极大的影响。或许,作为现代人,对这种影响进行反思才是我们的真正使命。
(上面所言只谈到了《易经》中的一个问题,即等级贵贱意识。此外值得我们反思的还有循环意识、直觉思维、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等。) -
[watermark]白话太极图、超光速的逻辑意义
保护知识产权 谷子论坛 本文网址: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38&id=129
易以道阴阳,太极图显然也是用来道阴阳的,而最原始、最直观的阴阳则莫过于日光的向背、寒暑的交替了。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原始、简单的阴阳系统:我们可以把感受者在地球上感受寒暑的交替的那一点的绕日运行的轨道想象成是一个椭圆,假如不考虑大气层及地球自转等方面的影响(想象成地球沿轨道平转),我们所感觉到的温度就是绕日轨道上的点的温度,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逻辑上我们还可以想象有个太阴位于这个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上。令太阳释放热量,太阴释放冷量,热量为正,冷量为负。由于太阳、太阴距绕日轨道上的各点的距离不同,太阳、太阴释放的热量及冷量由于路程的损耗,到达绕日轨道各点时的热量与冷量的数量也就不相同。绕日轨道上各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按正负数加法理解,也就是绝对值之差)除以这一点的体积所得到的商,就是这一点的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的冬至点的凉度最大,令其大小为-c,春分点与秋分点的温凉度为0,夏至点的温度最大,令其大小为c,见图1。
可以看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绕日轨道上的各点的温凉度,其大小的范围为-c至c,而不是太阳与太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有的温凉度。令太阳所在焦点的温度最高,为a,太阴所在焦点的凉度最高,为-a,温凉度-a至a之间的温凉度的大小表示的就是所有温凉度的大小。其中的-c至c之间的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都有,对于绕日轨道来说为有(温凉度),我们可将其大小称之为有度,温度为正有、为阳,凉度为负有、为阴;其中春分点与秋分点的温度为0,没有温凉度,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无,是有中之无,其大小也是有中之大小;而所有的温凉度的大小中的-a至-c与c至a温凉度的大小,绕日轨道上都没有,对于绕日轨道来说为无,是绕日轨道上没有的温凉度,对于绕日轨道来说,其温凉度的大小为无的大小,我们可称之为无度,其中的-a至-c为负无,为阴,为阳之无,所以如果要在绕日轨道上的有中表示它,其位置应当在阳之极中;其中的c至a为正无,为阳,为阴之无,所以如果要在绕日轨道上的有中表示它,其位置应当在阴之极中。先民通过太极图形象地记录了他们对阴阳原理的这一认识,如图2。
在图2中,白表示阳,黑表示阴。白鱼身表示阳有,黑鱼身表示阴有。其中的鱼尾尖表示温度或凉度为0。鱼头表示有度中的温度或凉度最大。黑鱼眼表示阴之极-a至-c,在白鱼头中表示阳有之无,白鱼眼表示阳之极c至a,在黑鱼头中表示阴有之无。黑白鱼形纠缠在一起表示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相抱。
当我把我这种对太极图的理解发给一些易友后,有人对我这种把阴极、阳极与零混为一谈不知如何理解。其实这是我们学问太高了的原故,失去了对数的本原认识,正如大科学家们发明了相对论后反而找不到超光速了一样。
前面我们说过,绕日轨道上某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按正负数加法理解,也就是绝对值之差)除以这一点的体积所得到的商,就是这一点的温凉度的大小,也就是有度的大小,显然,这一点的体积除以这一点所接受的热量与冷量的大小之和所得到的商,也表示一种规定的大小,相对于有度,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定称之为无度。无也是有大小的,过去我们总认为只有有度为0时才是无,是错误的。所谓的有度为0的无,按照绝对大小的理解,只不过是无度的无穷大,在我们确定了我们感受有度的单位的大小后,每一个有度的大小,同时也就是一个无度的大小,有度的大小与无度的大小永远是互为倒数的关系。既然是互为倒数关系,我们用小学乘除法的定义就能知道互为倒数是怎么产生的:所谓互为倒数,能且只能是我们把所要研究计算的某一概念的某一大小规定为1个单位的大小,当我们把这个单位的大小乘以多少倍得到一个表示大小的数时,这个数所对应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单位的大小除以同样的多少倍所得到的表示大小的数。如果把有度或无度的大小想象成实物,再假定我们把某一大小的有度或无度实物想象成一个实物的单位的大小,那么,所谓的实物有度的大小,就是把这个实物的单位的大小进行简单地堆砌多少次的乘法或简单地切割成多少份的除法。
简单分割成多少份的除法的思想适合总体考察世界,应是相对论的思想内容,只是科学家们用惯了高等数学的手段,忽略了能用这一低级思想解释某些逻辑问题的方法:在相对论中,光速是所有可能的物理速度的极限,是最大的速度,如果我们把光速也想象成一个实物的话,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所有速度想象成无不是这个以这个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大小,用简单分割的除法得来的,而把以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的大小简单堆砌的乘法所得到的实物的大小,与这些观测者所能观测到的实物速度的大小是一一对应的互为倒数的关系,从概念上来说,由于过去科学家们没有考虑过它们是与把以实物光速为单位大小分割相对立的对实物光速堆砌的所得,所以将其称为超光速。其实,从分割与堆砌的对立的角度来看,由于把以实物光速为实物单位大小的简单分割的除法得到的是实物速度的大小,从性质上而言,把与其对立的以实物光速为实物的单位大小的简单堆砌的乘法得到的物理规定的大小,不应再是实物速度的大小的性质,而应是与其对立的实物静止方面的大小的性质,过去我们总认为只有速度为零时才是静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相对于表示运动大小的速度,我们可暂时将这种表示静止大小的物理规定称之为缓度。
只要观测者观测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单位大小确定了,观测物体静止的单位大小也就随之确定,观测到每一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时,同时也就观测到了这个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与静止缓度的大小是一一对应的互为倒数的关系。我们知道,光速大约c=300000千米每秒,方才我们是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对论推导出,当我们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时,我们所用的位移的单位大小为 千米,时间的单位大小为 秒。暂时假定此时位移的单位为“位”,时间的单位为“时”,
1位= 千米
1时= 秒
所谓的以光速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是以1位每时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当观测者自以为把1个单位的位每时进行了简单均匀地分割减少而仅取其中的一份大小时,由于光速是最大的物理速度,所以分割出的这一份是一个物理速度,其单位为位每时,观测者就观测到了一个物体以分割光速而得到的这个物理速度的大小对于自己所做的相对运动,这个物理速度的大小的范围显然为0至1个位每时,换算成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变换成为0至300000个千米每秒;而当观测者自以为把1个单位的位每时或进行了简单均匀地堆砌增大时,其单位为时每位,观测者就观测到了一个物体以堆砌光速度而得到的这个物理缓度的大小对于自己所做的相对静止,这个物理缓度的大小的范围显然为1至无穷大个时每位,换算成1秒每千米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变换成为300000至无穷大个秒每千米。由于观测者观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所使用的是同一个直尺、同一个时钟,所以假如上述光速减少的倍数与上述光缓增加的倍数相同,则观测者所观测到的就是以光速度为物体运动速度的1个单位的大小以及物体静止缓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而产生的同一物体的运动的速度与静止的缓度。
简单堆砌多少份的乘法的思想应是原子(分子)论的思想内容,可惜科学家们没有看出它与等光速原理的因果关系,而弄出了个一摩尔的阿佛加德罗常数来,虽然计算方便了,却使得原子论的理论本源更加模糊。
现在我们再以任意的一个v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来观测物体的运动,当我们观测光速度时,我们知道,光速度为c=300000千米每秒,所以,我们此时观测光速度的大小为c/v个v千米每秒(暂时先不考虑相对论中的等光速原理),则所对应的光缓度的大小为c/v个v千米每秒的倒数即v/c个v秒每千米。可以看出,大于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的速度都可以看作是由v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简单堆砌而来,并同时产生了由v千米每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分割而来的1至v/c个v秒每千米的物体静止的缓度;反之,小于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的速度都可以看作是由v千米每秒这个单位的大小简单分割而来,并同时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物体静止的缓度,但由于等光速原理的作用,这个v千米每秒的大小却不能无限分割,最多只能分割c/v份,产生的最小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为v/c个v千米每秒,并同时产生的相应的最大的物体静止的缓度为把v千米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堆砌c/v次的c/v个v秒每千米。
上述的v/c个v千米每秒的速度换算成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时,则为 千米每秒,现在我们再以 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速度v千米每秒是由速度 千米每秒这个单位大小简单地堆砌c/v次而得来的,即v千米每秒等于c/v个 千米每秒,而其对应的缓度显然为v/c个 秒每千米,换算成以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就是 。
通常我们都是从以1千米每秒为速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1秒每千米为缓度的一个单位的大小这个角度,来研究考察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过程,则 千米每秒为速度v千米每秒的原子(分子)形式:既有简单堆砌乘以c/v成为c/v个 千米每秒即v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性质,也有简单分割除以c/v成为在以 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大小的系统中与c/v个 千米每秒相对应的v/c个 秒每千米即 秒每千米的物体静止缓度的性质。也就是说, 千米每秒既有 个1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堆砌的乘法而形成大于 千米每秒小于v千米每秒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也有 个1秒每千米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分割的除法而形成小于 秒每千米大于 秒每千米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静止的缓度。
如此形成的速度v与如此形成的与之对应的缓度 的相减之差中的 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对论》中的速度相加原理推导出的物体运动速度的观测者观测到的运动物体本身的运动速度的单位大小的减少;作为相减之差,可以按照本谷子的原子论理解成: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大小虽然还是v千米每秒这么大,但其保持这种性质的能力却只有 千米每秒这么大了。我就是因为在十三、四年前通过下面杠杆平衡的原理论证正负阴阳两极相通时得出这个结果的,随即从一本哲学书上发现与《相对论》中的直尺时钟所形成的速度的单位大小的结论相同,从此了以高中力学常识水平研究《相对论》的历史,苦哇!
如此形成的速度v与如此形成的与之对应的缓度的 相加之和中的 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相对论》中的速度相加原理推导出的物体运动速度的观测者用来观测速度v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增加;作为相加之和,也表示一种规定,表示图3中支点的作用力,具体应怎么\n表述好,我还未悟出,各位其
勉哉!
上述速度与缓度的关系,用力
学中的杠杆平衡的原理来理解
会更形象一些(如图3)。我们
知道,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
力与阻力臂有乘积,我们把速度
v的大小想象成动力的大小,缓
度 的大小想象成阻力的大小,显然,AO为动力臂,BO为阻力臂,AO/BO= /v。 表示动力臂的受力, 表示杠杆AB对支点O的作用力。
前面我们说了, 千米每秒既有 个1千米每秒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堆砌的乘法而形成大于 千米每秒小于v千米每秒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也有 个1秒每千米物体静止缓度的大小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分割的除法而形成小于 秒每千米大于 秒每千米之间的所有大小的物体静止的缓度。所以 千米每秒的动力臂的受力为零,用原子论的观点来解读,就是速度 千米每秒是速度v的原子状态,因为它虽然仍有v/c个速度v千米每秒的性质,但它保持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能力为0,已没有保持速度v千米每秒的性质的能力。
下面再谈谈超光速。按照通常的理解,超光速就是光速的继续增加,也可以理解成把光速进行简单的堆砌(不一定非得整数倍),我们前面说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堆砌的结果是缓度性质的物理规定,而不是速度性质的物理规定,得不到超光速。那么如何才能得到超光速呢?这是一个好笑的逻辑游戏,从前面我们知道,对于任意一个速度v,它的原子状态为v/c个v,把这v/c个v进行简单的堆砌,就会得到v性质的速度v/c个v至1个v,而把这v/c个v进行简音的分割,就会得到与上述速度相对应的以v/c个v为一个单位大小的1至v/c个(v/c个v)的物体静止的缓度,而这些缓度在以v为一个缓度的单位大小系统里为 个v单位大小,对应的速度为 个v单位大小,都是以v为单位大小的超光速。当v=c时, 都等于1,为光速。可以看出,除光速c以外,所有的任意一个速度v都同时表示是以某一更大的速度为单位大小的超光速。通常我们都是以自认为的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那么,我们通常认为小于1/c千米每秒的速度1?c千米每秒至 千米每秒实质上都是以v/c千米每秒为单位大小与v/c千米每秒至1千米每秒的速度所对应的物休静止的缓度1/c秒每千米至 秒每千米,这些个缓度所对应的以1千米每秒为一个单位大小的速度就是大于c千米每秒小于或等于 千米每秒的超光速。
太极图所象的有无阴阳以及任何一对阴阳概念都可参照上述物体运动的速度与物体静止的缓度概念的形式来理解,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本文从义理、数理、物理三个角度论证了我对太极图的理解,虽逻辑有待加强,但其正确性、本源性已不容怀疑,下一步就可以进行我所谓的太极图的分解与组合了。
2004年5月8日草就。
[/watermark] -
[watermark]《谷子易理解释学》
上篇:大小反思录
二、等光速原理的逻辑推导
谷洪
保护知识产权 谷子论坛 本文网址:http://www.guzi64.com/bbs/dispbbs.asp?boardid=38&id=127
自从有了数,特别是有了乘除法以后,所谓的绝对大小中的表示0的大小与其它大小的矛盾也就随之产生。本文以速度的大小为例,通过解决0与其它大小的“当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大小为0时,不论我们用来确定研究对象的大小的数值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是多少,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大小的数值都是0;而当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为其它的大小时,我们用来确定研究对象的大小的数值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不同,我们所能得到的研究对象的大小的数值也就不同”的这个数的矛盾,在速度大小中的0速度的大小与其它速度的大小中的表现,来推导论证出相对论中等光速原理的逻辑意义,从而将等光速原理纳入人类的理性的理解,而不再是一个假设的前提。从而使等光速原理所表达的理念,作为数的性质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普适的理念,适用于我们所要研究的任何对象。
在牛顿力学中,我们可以用 来表示任意一个速度 的大小,即 。
绝对速度的大小,是假定在理想状态下,某一观测者,以自己所在的参照物的状态为0,通过观测某一相对于自己所在的参照物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与参照物没有作相对运动的直尺、钟表上的刻度,并假定直尺、钟表的刻度不随所观测的物体速度的大小的不同而变化(在相对论中实际上是变化的),计算这个运动物体所经过的 与 的比值 而得到的。观测者所使用的直尺、钟表所表示的位移、时间的单位的大小,是观测者人为地随意规定的,例如,观测者既可以用1千米来表示位移的一个单位的大小,也可以用1米来表示位移的一个单位的大小;既可以用1小时来表示时间的一个单位的大小,也可以用1秒来表示时间的一个单位的大小。所以,由位移与时间的单位的大小组成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的大小,也是可以由观测者人为地随意规定的。
在牛顿力学中,假定观测者所在的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不变,除了这名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以外,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匀速直线运动,这名观测者以不同的单位大小进行观测,所观测计算出来的这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数值也就不同,反之,这名观测者若以不同的单位的大小观测到了速度的大小为同一数值的物体的运动,则所观测到的必定不会是同一物体或不同物体的同一运动,观测者用了多少个不同的单位的大小,就会观测到多少个同一或不同物体的不同的运动;所以,如果这名观测者观测到了多于一个的许多物体以同一数值大小的速度相对于自己所在的参照物运动,那么,或者是这些物体以相同的单位的大小、相同的速度的大小在做相对于自己所在参照物的不同物体的相同的运动,或者是这些物体以不同的单位的大小、相同的速度的大小在做相对于自己所在参照物的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所以,不同物体的同一运动的速度相同,观测者用来观测这些物体运动的单位的大小也相同;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如果观测者观测它们速度大小的数值相同,则观测者观测每个物体的运动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则必定不会相同。
以上的说法只是我们在观测者所在的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的习惯性的表述,当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即观测者可以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参照物上观测物体的运动时,上述结论就不一定成立了。当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即观测者可以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参照物上观测物体的运动时,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如果观测者观测它们速度大小的数值相同,则观测者观测每个物体的运动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既有不相同的可能,也有相同的可能。为了使“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如果观测者观测它们速度大小的数值相同,则观测者观测每个物体的运动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则必定不会相同”这个结论,在观测者可以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参照物上观测物体的运动时同时成立,我们引入一个表示运动物体与任意一个参照物的绝对速度大小的概念,用“观测者用相同的单位的大小测得的、速度大小的数值相同的物体的运动”替代“ 同一物体或不同物体的相同运动”这个概念,而用 “观测者用相同的单位的大小测得的、速度大小的数值不相同的物体的运动”替代“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这个概念。这样称谓虽然麻烦一些,意义涵盖的范围却更大,不仅观测者所在的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上述结论可以成立,而且在观测者所在的参照物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也同样适用,不致于引起误会。这样,我们前面所说的“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如果观测者观测它们的速度的大小的数值相同,则观测者观测每个物体的运动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则必定不会相同”,就可以重新表述为:观测者用相同的单位的大小测得的、速度大小的数值不相同的物体的运动,如果观测者观测到它们的速度的大小的数值相同,则观测者观测每个物体的运动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则必定不会相同。
在牛顿力学中,由于不论这名观测者以多大的单位的大小观测自己所在的参照物,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速度永远为0,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乍看之下似乎不具有上述性质,形成了0速度的大小与其它速度的大小的矛盾。其实,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也具有上述的性质:通过上面一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观测者来说,由于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相同,永远都是0,所以,只要我们能够使得观测者所观测到的不同参照物的0速度为不同物体之间的不同的运动,即观测者用相同的单位的大小测得的、速度大小的数值不相同的物体的运动,所谓0速度与其它大小的速度之间的这个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这一点并不难做到,这个矛盾在伽利略-牛顿运动学中几乎已经解决了,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并且在实践中证明了:物体运动速度的观测者,可以在以任意大小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上,并以自己所在的物体为参照物,观测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不论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运动的状态如何,观测者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永远是0;观测者所在的各个参照物之间的运动的状态不同,各个参照物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同物体的不同的运动,也就是观测者用相同的单位的大小测得的、速度大小的数值不相同的物体的运动;所以,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的状态不同,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的0速度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显然也就必定不会相同。可惜伽利略与牛顿未能意识到这一点,而规定不论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的状态如合,观测者所使用的观测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的大小相同,从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产生了参照物的0速度的大小与其它速度的大小之间的矛盾,功亏一篑。
这样,速度0的大小与其它大小的速度一样,也具有了“观测者用相同的单位的大小测得的、速度大小的数值不相同的物体的运动,如果观测者观测到它们的速度的大小的数值相同,则观测者观测每个物体的运动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则必定不会相同”的性质。虽然在这一点上,我们终于把0速度的大小与其它速度的大小从逻辑上统一了起来,但我们在观测者所在的参照物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观测0速度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的不同,与在观测者所在的参照物的运动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观测其它大小的速度时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不同,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的。观测者用来观测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的大小的变化,我们可以归结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是由观测者主观人为地随意规定的变化,我们前面所说的“除0速度以外,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如果观测者观测它们速度大小的数值相同,则观测者观测每个运动物体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则必定不会相同”,就是指的这种由观测者主观人为地随意规定的变化,是在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不变的前提下,观测者在观测除0速度以外的其它大小的速度时,由观测者主观人为地随意规定的变化;另一种是观测者所用来观测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单位的大小本身产生了客观的变化,不是观测者自己主观规定的,观测者自身并不一定能意识到这种变化。如果参照物的运动的状态不变,有些外界因素也可以使其产生这种变化,例如,我们观测物体运动所经过的位移时,所用的直尺因热胀冷缩变长了或变短了,观测物体运动所经过的时间时,所用的钟表走得快了或慢了等等,都能使观测者用来观测物体运动大小的单位的大小本身产生客观的变化,但在排除了外界干扰的理想状态下,则不会产生这种变化。在理想状态下,只有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才会使观测者用来观测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单位的大小本身产生这种客观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既能使观测者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产生变化,从而可以形成多个参照物之间的相互运动,又能使观测者观测自己所在参照物的运动状态永远是0速度,从而使0速度的大小与其它速度的大小具有相同的性质。不论是观测者主观人为地随意规定的单位大小的变化,还是观测者用来观测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单位大小本身产生了客观的变化,产生的效果都是可以使观测者用不同的单位的大小、观测到观测者用相同的单位的大小测得的、速度大小的数值不相同的物体的运动的速度的大小的数值相同。
令某甲以 的单位的大小测得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为0,某乙以 的单位的大小测得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为0, 。显然,如果某甲仍以 的单位的大小观测某乙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某乙仍以 的单位的大小观测某甲所在的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我们知道,某乙相对于某甲所在参照物的绝对速度与某甲对某乙所在参照物的绝对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由于 ,所以某甲测得的某乙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绝对值的大小要小于某乙测得的某甲所在的参照物的速度的绝对值的大小,违背了相对性的原理。只有某甲观测某乙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与某乙观测某甲所在的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相等,某甲观测某乙所在的参照物相对于自己的速度与某乙观测某甲所在的参照物相对于自己的速度,才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要实现某甲观测某乙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与某乙观测某甲所在的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相等,只能是无论某甲还是某乙,在观测除自己所在的参照物的0速度的其它速度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随着所观测到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我们可以假定一:物体运动速度的观测者在观测物体的运动时,随着物体相对于观测者所在的参照物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同,观测者观测这个物体运动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也就不同,观测者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随观测者观测到的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均匀变化而均匀地变化。
为了便于我们比较、对照地分析观测者所使用的单位大小的变化情况,我们假想一个所有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都是以1千米/秒为一个单位的大小组成的这样一个观测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所使用的单位不随所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变化而变化的绝对大小的系统,当然,这个系统只是为了便于我们比较、对照地分析观测者所使用的各个不同的单位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个系统本身是不存在。假定某甲所在的参照物在这个系统中的相对速度的大小为 ,某乙所在的参照物在这个系统中的相对速度的大小为 ,某丙所在的运动物体在这个系统中的相对速度的大小为 ,某甲观测某丙所在的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为 ,某乙观测某丙所在的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为 ,某甲观测某乙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为 ,因此,某乙观测某甲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为 ,显然,由于某甲与某乙观测某丙所在的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不同,并且均匀地变化,必然会有某一某丙所在的运动物体的 值,使得此时某甲观测到的某丙所在的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 ,等于某乙观测到的某丙所在的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 ,令此时 ,如图1。
对于某甲来说,由于其所观测到的运动物体在这个系统中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为 时,他所观测到的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是 ,所以,他观测这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大小时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为 ;由于他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 随着运动物体在这个系统中的运动速度的大小 的均匀变化而均匀地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假定其变化的规律为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方程(1)
……(1)
同理,我们也可以假定某乙观测物体运动所使用的单位的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并得到方程(2)
……(2)
在方程(1)中,当 时,得到方程(3)
……(3)
解由方程(1)、方程(2)、方程(3)组成的方程组,消去 得到方程(4)
……(4)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中的所谓的速度相加原理。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不仅 时 ,而且 时, 也同时成立。
那么,某丙观测某甲或某乙所在参照物的运动时的规律如何,当某甲或某乙所在的参照物运动速度的大小在这个系统中为 或 时,某丙观测它们的速度的大小又是多少呢?
按照图1,根椐相对性原理,某丙观测某甲所在参照物相对于自己所在参照物的速度的大小为 ,某乙所在的参照物相对于自己所在参照物的相对速度的大小为 。由方程(4)
[/watermark] -
触类旁通解疑谜
(2004-09-01 09:48:10)
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时,任知恕同志曾组织我们研究沈括《梦溪笔谈》,并出版了《〈梦溪笔谈〉译注?自然科学部分?》。在“笔谈”卷二十中有一条关于暴雷的记载:内侍李舜举的家曾被暴雷所击。雷火从窗口射出来,直窜到屋檐外,大家以为正房已经着火。雷停了以后,那间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熏黑了。有一个橱架,里面杂放着各种用具,有镶银的漆器,银饰完全熔化流在地上,而漆器却未曾烧焦。有一把宝刀,钢质极其坚硬,就在刀鞘中熔化为液体,而刀鞘也依然完整。人们总是认为火应是先烧着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属。现在金属却全都熔化,而草木没有一件烧毁的,这不是人们用通常的情理所能料想到的。沈括写道,“佛书上说:‘龙火遇水而烧得更旺盛,人火遇水而熄灭’,此理信然。”他说,人只能知道人类社会的事情,在人类社会以外,还有无穷无尽的事情,想要凭人世间有限的智慧和一般的常识去臆测深奥的真理,不是很难吗??
对于这一雷击事件,编写组的同志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去请教钱临照先生,他对此作出了科学解释,并亲自绘图加以说明。钱先生认为,雷雨时,天空云层较低,带有负电荷的云面感应地面,产生感应正电荷。当电位差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发生放电现象,电流可达数万安培,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高电压的放电可产生高频交变磁场,这种电磁场的能量随电流强度的平方而增长,使处在电磁场内的导体?如金属?表面产生涡电流,其强度足以使金属表面熔化,而非导体却不会焦灼。其原理和现代工业中用以熔化金属的高频感应电炉相似。钱先生指出:沈括所云“雷火自窗间出”,这一段关于球状闪电现象的纪实,是很宝贵的。但是,他受认识水平的局限,用佛书来证明这种怪异现象“非人情所测”,并断言人类不能“穷测至理”,这是错误的。
这件事至今想起来仍令人感叹。钱先生所讲的道理是普通物理学的一般原理,我们都学过,但面对略微复杂的情况时,竟不能作出解释。我们与钱先生不同的是,他能够触类旁通,进而透过扑朔迷离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科学的基本原理推知并解释看似神秘的自然现象。钱先生的睿智,渊源于科学基础的坚实和科学思维的严密,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鬼谷子·捭阖第一》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这段话的大意是,通过观察事物的矛盾运动?“阴阳之开阖”?就可以把握它的生存与消亡的关键,预测它的变化规律。“圣人”认为,万事万物,变化无穷,道理是一样的。 -
中国易学预测21人时空问答
2004-02-13 00:01易学界的同仁:
中国易学界的各位同仁、老师和广大爱好者,你们好,请在百忙之中关心这个——《中国易学预测21人时空问答》的题目,为易学发展尽一份奉献!
随着中国易学文化及其预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我们虽然不能成为易学预测界的佼佼者,但是我们决不能拉于牛后!因此通过冷静的分析之后,提出《中国易学预测21人时空问答》这个 具有实际意义和时代意义的题目,旨在凝聚易学文化及其预测行业的智慧力量,促成和气一团。
现就相关事宜叙述如下,请各位斟酌、指正、修改,群策群力。
1.点评老师:点评老师从当今易学界前辈中邀请,所邀请的老师请相互推荐为盼。点评老师也可以从各位问答人选中推荐 。
2.人选:人选由中国易学界有声望的前、真才实学者和新秀组成,人数不限定在二十一人范围中。敬请各位同仁相互推荐,增补人员,以完成 人选组成,拓展21世纪的易学文化事业。
3.问答内容:
A.目标:从易学文化及其预测学的历史到研究应用,再到发展新趋向的目标确立等。
B.宣传:利用参选人员的各自门户网站及属地刊物等相关资料进行传播、交流。
C.结果:待人选及点评老师名单全部确定之后,首先由我方打印、邮寄交流资料,后由操办人员共同结集成书,广为流传 。
D.形式:参选人员请寄个人简历和文论稿。简历含照片1张,500字以内的简介。文论稿题材不限,形式不限,字数控制在3千字左右。最后 根据实际的情况,我方承担费用,举办一个“21世纪易学高峰研讨会” (具体事宜另行商榷,各门各派,荣辱与共) 。
4.建议:诚恳欢迎各位同仁对这一个小小的“创意”给予支持,相互转告,共同推荐人员,并且准备自己的“时空问答”题目与内容等。推荐时,请务必写请人选的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 。初步的网络、资料费用由我方承担,请各位老师放心!
2004年2月13日甲子日初气将至 杨牧青于中国西部兰州合十
联系方式:E-mail:gsymq@sohu.com (邮箱回信,请标明主题,防止误删)
电 话:0931-8887058 0931-3750926 联系人:李小姐
承 办:中国杨牧青经济文化艺术国际网 http: //www.chinayeca29.com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555#兰空二所410室 邮政编码:730000 -
以下是引用外来人在2004-9-24 14:15:01的发言:
扬振宁不懂易,看他这几句话就知道他是外行中的外行。。。
呵呵,扬振宁对易学是有贡献的。刘大钧的第一界易学研讨会,要不是请到了他与李政道先生,那档次可就差远了低多了,不可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易还是封建迷信,邵伟华要跳出来,也没那么容易的。
想当年,他与李政道可是易学的门面人物,刘大钧虽是招集人,小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