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Page 3 of 363
  • 艮陽

    會員
    10 2 月, 2023 在 5:53 下午 in reply to: 江西西山香城寺 – 東晉時代佛門一祖師爺所選擇之廟址

    香城寺簡介

    據《西山志》載:「其盛時,雲饒霞鈸,響徹焰摩; 鳴鐘會餐,百釜齊熟,九樓十八殿“。 唐鹹通八年(868年),鎮南節度使嚴景題“鹹通香城蘭若”寺名。 此後屢毀,1998年開始重修,開明法師主持。

    路旁有巨大的青銅坐佛像,佛像位於寬闊的花崗岩高臺之上,高10多米。 過了佛像右轉,在溪流上有一座新建的吊橋。 橋頭有石頭砌成的長牆,一側有天王門,通往寺內。 入口的兩旁有巨大的四天王雕像(持刀的持國天王、抱琵琶的多聞天王、托塔的廣目天王、握龍的增長天王)。 它由廬山大林寺高僧曇顯法師始建於東晉隆安(396-401)年間。 傳說建大殿時焚香禱於山,山忽生香木無數,以木屑燃之,香聞數里,故名香城寺。

    【【都市の逃离计划 EP4】 南昌湾里航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b4y1Q74U/?share_source=copy_web

    資料取材自網絡

  • 艮陽

    會員
    10 2 月, 2023 在 3:11 下午 in reply to: 晉朝林氏宗墓

    林祿,字世蔭,生於西晉武帝太康十年(西元289年) ,西晉永嘉元年(西元307年)隨瑯琊王移鎮建鄴(今南京市),任給事中、黃門侍郎。永嘉五年,荊、湘兩州(今湖北、湖南)發生了一起比較大的農民起義。十多萬戶巴、蜀流民為了反對豪強的欺壓和荊、湘兩州刺史的屠殺,舉行起義。他門推杜韜為領袖,轉戰大江以南,屢屢擊敗晉軍。西晉王朝驚恐萬分,命重臣陶侃、王敦調重兵鎮壓。林祿跟隨王敦討伐杜韜有功,升任為招遠將軍、散騎常侍。晉懷、愍兩帝相繼被俘后,林祿因跟隨王敦擁戴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王朝有功,出任合浦太守。

    東晉泰寧三年(西元325年),晉明帝命林祿出任晉安郡太守(今福建省福州市)。林祿舉家遷居晉安因此林祿成為林氏入閩的開宗始祖。

    東晉咸和二年(西元327年〕,蘇峻、祖約起兵叛亂。鎮守尋陽的江州刺史溫嶠與庚亮共推鎮守江陵 (今屬湖北)的荊州刺史征西大將軍陶侃為盟主,移檄四方,共討蘇峻。晉安郡隸屬江州。林祿自然也起兵參與鎮壓叛亂。林祿歷經東晉元、明、成、康、穆五帝,對晉王朝可謂功勳卓著。晉永和十二年(西元356年),林祿逝世於郡所,享年69歲。

    晉王朝追封林祿為晉安郡王(將軍墓在縣北十三都龍頭岭,有石三簇,嵯峨秀異,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馬,諸峰盤旋,形勢特異,鄉人奉之甚謹,時至今日墓園仍為後人崇拜。,墓葬于溫陵九龍崗(今惠安縣塗岭)。

    資料取材自網絡

  • 艮陽

    會員
    3 2 月, 2023 在 9:22 上午 in reply to: 胡文虎故鄉胡氏宗祠考察

    資料取材自網絡

    胡氏家廟又名安定堂,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座落於中川古村落,是鬍子春、胡文虎等中川村胡姓的祖祠。被虎豹別墅光芒掩蓋了的胡氏家廟古色古香,正廳是重檐歇山頂,抬樑穿鬥混合式結構。廟內壁畫眾多,木雕精美;廟外旗桿林立,直挺高聳。胡氏家廟曾五毀五建,可謂香火不絕。較近一次修繕是1983年,由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出資。整座建築沒有用一抔土、一塊磚,全用木料和石料。由木樁承重,木板隔牆,石柱為基,石條為廊。屋脊上的彩磁浮雕,屋頂上的飛禽走獸,層檐上的玻璃翡翠屋樑上的鏤刻木雕,迴廊上的花崗甬道,甬道側的木柱支撐,門扉上的人物畫像,大門外的圍屏麒麟塑像等等,整個建築,無不給人以金碧輝煌財氣四溢之感。胡氏家廟正大門前擋牆有一幅彩磁麒麟浮雕,寓意吉祥如意,家廟裡安定堂的牌聯是:“開闢自前明五百年,岳秀山靈文武衣冠光上國;沿流及後嗣二十世,椒延瓜衍春秋俎豆祀中川”,記述了開基始祖鐵緣公自下洋遷至中川,胡氏已繁衍了二十世嗣的歷史。

    福建永定下洋中川——胡氏家廟 作者:胡劍文

    胡氏家廟建於明朝萬曆十二年(1584年),是為了祭祀中川胡氏開基始祖鐵緣公,其後裔歷時三年時間修建而成的祠堂。面對馬山崗、坐落在中川村後的虎形山麓,佔地面積4847平方米。五百年來,中川村除有明清兩代進士5人,舉人30人,貢生123人,秀才288人,監生564人,文武士官108人外。更有「三代四司馬」、「父子進士」、「七子五教授」、「兄弟兩博士」等佳話。近代還有「萬金油大王、報業巨子、愛國僑領」–胡文虎、「錫礦大王」–鬍子春、富商胡曰皆、台灣開發第一人胡焯猷、藝術大師胡一川,外交家胡成放,新聞女王胡仙等,可謂英才輩出。

    圖片

    • 胡氏家廟正廳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全部用木料、石料建成,極富建築和文史價值。
    • 「九級半台階」的故事,是中川人身份符號,如不知此「密碼」,將被認為不是正宗中川人!
    • 精美的鏤刻木雕、清代翰林巫宜福題寫的楹聯以及福建著名畫家宋省予父子的壁畫,名家名匠的作品更顯「胡氏家廟」 的博大精深。
    • 「安定堂」與大門對聯「地據蛟潭勝、家傳麟史風」相互呼應,映照了中川胡氏的人傑地靈。
    • 家廟的門坪上豎有三十六支功名石旗,氣沖雲霄。
    • 虎豹塔的光輝在熠熠閃光,照耀後人。
    • 正月十五的元宵狂歡夜,體現了中川胡氏後裔繼往開來,更體現了胡氏族人拼、親、孝、教、才、富的文化特質。
    • 「安定堂」成了胡氏族人特別是旅居海外地華僑心中的精神家園,煙火閃耀,光宗耀祖。胡氏家廟蘊含和記錄著胡氏家族自中原遷徙而來的客家史、而後又向海外遷徙而去的華僑史、繁衍史、奮鬥史、發跡史。



  • 艮陽

    會員
    28 1 月, 2023 在 10:31 下午 in reply to: 明顯陵歷史沿革
  • 艮陽

    會員
    22 1 月, 2023 在 4:34 下午 in reply to: 南宋- 史家墓 (二)

    取材自維基百科

    東錢湖墓葬群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東錢湖沿岸一批古代墓葬的統稱,包含眾多宋、元、明三代名臣學士墓道。 其中的史氏墓道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南宋墓道石刻群。 2001年以東錢湖石刻的名義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擴充並更名為東錢湖墓葬群。

    東錢湖墓葬群主要為歷代名臣學士的墓道石刻。 南宋墓葬以南宋史氏家族墓道石刻群為代表,包括越國公史詔墓道、齊國公史漸墓道、衛國忠獻王史彌遠墓道等。 明代石刻則以少傅兼太子太傅餘有丁墓道為代表。 保存南宋石刻近140件,元明時期超過40件。

    東錢湖墓葬群擁有中國現存唯一的南宋墓道石刻群。 墓道建造運用堪輿學,依照王公禮制排列。 石刻包括神道坊、石筍、石鼓、石虎、石馬和文臣武將組成,線條流暢,形態逼真,兼具寫實與寫意的特點。

    2010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海曙區鄞江鎮光溪村毛家自然村發現了一批文臣武將石刻的毛坯。 經過認定,認為這些毛坯為宋代遺留,因而這處遺蹟被認為是東錢湖石刻的產地。

  • 艮陽

    會員
    21 1 月, 2023 在 6:20 下午 in reply to: 南宋宰相_史家墓(一)
  • 艮陽

    會員
    14 1 月, 2023 在 7:10 下午 in reply to: 宋光祿大夫侍御林紹堅墓,喝形「飛天蜈蚣」

    資料補充

    【作者】 林捷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北邙山頭少閒土,盡是洛陽人舊墓。” 洛陽城以北的邙山,聚集著自東周到明清歷代無數王侯將相、才士名流的陵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稱。

    粵東的桑浦山,位於揭陽、潮州、汕頭三市市區交界處,夾在榕江和韓江之間,扼守交通要道,被譽為“潮汕第一名山”。 桑浦山之於潮汕,恰如北邙山之於洛陽,這裡自古被潮汕人視為風水寶地,分佈著從唐代至清代的眾多潮汕名人墓葬。 清明時節,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與揭陽文史學者探尋了其中的代表性古墓,為您揭開揭陽“北邙山”的神秘面紗,解密不為人知的千年文脈故事。

    2018年首播的古裝電視劇《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因其還原了宋代時期的服飾、傢俱、建築、街景而受到好評。 劇中,女主角的父親、揚州通判盛紘曾表達過自己的仕途理想:“將來混個銀青光祿大夫,能三品榮休那就很體面了。”

    在地處桑浦山南麓的揭陽空港區地都鎮南隴村,恰恰就有一位宋代銀青光祿大夫的墓葬。 在揭陽知名文史學者陳作宏和彭妙艷的指引下,記者前往探訪。

    南隴村有一條自北向南流淌的山溪,潮汕人稱山溪為“坑”,這條溪流被村民稱為“大王坑”。 驅車沿著大王坑向上游探尋,行駛至一座鬱鬱蔥蔥的小山丘時,一座小石橋出現在溪流之上。 記者下車,走到石橋上向下查看,驚訝地發現這段河床並不是天然的,湍急的溪流下,竟然隱藏著一塊塊整齊鋪嵌的石板。

    “這座橋叫’蒙亨橋’,原有橋名石刻,現已不見。 小山丘叫’蜈蚣山’,山上就坐落著宋銀青光祿大夫林紹堅之墓。” 陳作宏告訴記者。

    潮汕宋墓典型代表

    據陳作宏介紹,蜈蚣山雖然只是一座小山,卻蘊藏著豐富文化遺跡:山的西南坡,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過十余件陶器; 西坡曾發現「揭陽縣同期(唐代)而陪葬器物較多(出土陶器11件)的一座土坑墓」; 而最為珍貴的遺跡,就是山上的林紹堅墓,“蒙亨橋”正是通往墓葬的附屬建築之一。

    走過蒙亨橋,登上開鑿山岩而成的石階,沿著蜿蜒的山間小路前行,不多時,林紹堅墓驟然出現在眼簾。

    林紹堅墓位於蜈蚣山東部,坐西向東,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左右,是夫妻合葬墓。 據陳作宏介紹,墓原為宋嘉定元年(1208年)營造,明代重修後定型,具“馬蹄三級三擺踢”閩粵傳統墓式,由石板和貝殼灰混合砌成,規模之大為桑浦山所存幾座宋墓之最,其完整性也較好,保存著豐富的宋明古墓建制歷史資訊。

    墓碣體現出宋代“崇右”的觀念,碑文右側為“銀青光祿大夫侍御林公”,左側是“敕封敷安國夫人呂氏”。 “宋”和“墓”兩字分別在兩行碑文正中最高和最低位置。

    墓的兩側管柱上設置了一對貔貅,管柱上陰刻的挽聯因年代久遠已難以辨認。

    此外,墓的南邊還有敬奉“後土之神”的石牌位。

    站在古墓前的空地上,清風徐來,舉目眺望,遠山疊翠,溪流潺潺,榕江下游平原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也讓人不禁思索:林紹堅,究竟是何許人也?

    廣施善行的歷史名人

    林紹堅給今人留下的不僅是一座珍貴的宋墓,還有一筆廣施善行的文化財富。

    據彭妙艷介紹,林紹堅是舊揭陽縣15名宋代進士之一,《潮州府誌》《海陽縣誌》《揭陽縣誌》等史書都記載了這位文化名人的善舉。

    乾隆周碩勳本《潮州府志》之《人物志·僑寓》記雲:林紹堅,字民望,福州人。 紹興甲戌進士,拜侍禦史,歷銀青光祿大夫,移家潮之海陽。 開禧元年,施田六千八百四十畝入開元寺。 知軍州事趙師懿奏聞,於本寺建祠崇祀之。

    乾隆《揭陽縣誌》卷五《選舉志》將林紹堅列為宋紹興二十四年甲戌張孝祥榜進士,並附其履歷。

    雍正版《揭陽縣誌》於卷五《科舉·薦闢》記載林紹堅簡歷及職位品秩。

    光緒版《海陽縣誌》卷四十二《列傳》則詳述:林紹堅,字民望,原籍福州人,宋紹興甲戌進士,拜侍御史,歷官銀青光祿大夫,移家來潮,築室邑之鳳棲。 家雄於財,施與不吝。 開禧元年,奉宋寧宗萬壽龍牌入開元寺,歲時致祝,而以所致海陽及大埔等處六千八百四十畝施入寺中祝聖並贍僧。 郡守趙師懿奏聞,奉旨敕本寺建祠祀之。

    由史書記載可知,林紹堅來到潮汕后,於南宋開禧元年(西元1205年)在潮州開元寺設置供奉宋寧宗的萬壽龍牌,並將海陽及大埔等地的6840畝田產捐給開元寺,作供奉皇帝牌位、贍養僧人之用,體現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儒臣風範。

    此後,潮汕地方官吏每年都在皇帝壽誕之時,前往開元寺禮拜祝聖,代代相繼,直到清光緒二年丙子(1876年)在東府巷新建萬壽宮,祝聖展禮才移至萬壽宮。 開元寺由此財力大增,香火更盛,鞏固了其作為潮汕第一名剎的地位,林紹堅公也因此享受入祠開元寺的待遇。

    據相關資料,林紹堅於嘉定元年(西元1208年)三月初七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夫人呂氏生於紹興二年(西元1132年)壬子,於開禧元年(西元1205年)乙醜十一月初二去世,享年七十四歲。 潮州開元寺大殿內東北有紹堅公神龕和夫人呂氏牌位,每逢林紹堅和夫人忌日,開元寺例祀設祭。

    彭妙艷指出,在古代,佛寺承擔著一部分慈善救濟的社會功能,林紹堅為佛寺捐田的善心義舉也得到了後代子孫的傳承與發揚。 周碩勳本《潮州府志》之《人物志·僑寓》記載:(林紹堅之)孫洪毅,建州學正,建少林寺,入寺田六百八十余畝; 孫利用,元潮州路學正,重修開元寺; 孫遜,元皇慶解元,至正壬午(即至正五年)割田二百五十余畝入芒嶺苦竹院,為紹堅守墓之資; 孫崇,萬曆貢生,分先世所施開元寺田九百余畝,入萬壽宮為香火。

    “從文獻可知,作為揭陽古代歷史名人,林紹堅的歷史性成就與貢獻,在於撥巨額土地給潮州開元寺作為寺田,以助贍養僧眾,保養寺宇歷史,並讓這種善舉由子孫薪火傳承,延續幾百年之久,對形成潮人熱心積德行善的傳統產生深刻影響。 由此可見,林紹堅是個值得紀念的歷史人物。 “彭妙艷說。

    林紹堅的後人告訴記者,他們在南隴村還打聽到了村民流傳至今的一則諺語:

    “千田萬地舍給開元,子孫和尚食無碗’奄’(潮汕話指米湯)。” 意思是林紹堅給開元寺捐了千萬畝田地,子孫遇到饑荒的時候卻跟和尚討不到一碗米湯喝。

    這一村諺很可能就是潮汕諺語“錢銀舍落庵,甲和尚討無碗奄”的由來,意思是“捐錢給寺廟,卻跟和尚討不到一碗米湯喝。 “諺語辛辣的諷刺意味凸顯了潮汕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風趣,讓人忍俊不禁。

    “林紹堅墓既是揭陽歷史名人墓,也是宋代典型古墓代表,兩方面的文化內涵使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因此,應該對相關文物予以妥善保護,以示對揭陽先賢和歷史文化的尊重。 “陳作宏說。

    目前,林紹堅墓正在申請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 艮陽

    會員
    6 1 月, 2023 在 12:38 下午 in reply to: 關鳳翔風水筆記-嵩山少林寺與嵩陽書院
  • 艮陽

    會員
    6 1 月, 2023 在 11:30 上午 in reply to: 關鳳翔風水筆記-陳宏謀曾祖母地及陽宅

    陳宏謀生平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第一名舉人(解元),同年聯捷進士。 改庶吉士,授檢討。 雍正四年(1726年),授吏部郎中。 雍正七年(1729年),考選浙江道禦史,仍兼郎中。 雍正十一年(1733年)起外派,至乾隆二十八(1763)年回京,期間歷任甘肅、江西、陝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蘇等省巡撫,后成為兩廣、兩湖總督、兵部、吏部尚書。 乾隆三十二(1767)年官至東閣大學士。 乾隆三十四(1769)年多次以病請辭,但被慰留。 乾隆三十六(1771)年春病情嚴重,獲准辭職,加太子太傅,食俸如故。 乾隆帝命令其孫刑部主事蘭森侍歸,所經處有司在20里內料理護行。 6月,乘船到達兗州韓莊,卒於途中。 命祀賢良,賜祭葬,谥文恭。

    任陝西巡撫期間,興修農田水利,疏濬河流航道,提倡植樹養蠶、農事深耕,均有成效。

    陳宏謀墓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臨桂縣四塘鄉。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恩科狀元陳繼昌系其曾孫。

    其家族祖墓航拍

    https://haokan.baidu.com/v?vid=358884953307848281&pd=pcshare&hkRelaunch=p1%3Dpc%26p2%3Dvideoland%26p3%3Dshare_input

  • 艮陽

    會員
    5 1 月, 2023 在 10:07 上午 in reply to: 關鳳翔風水筆記-元朗黃氏祖墓之回龍顧袓穴

    資料補充, 節録自江靜川老師專頁

    “墓立坐艮向坤 關鳳翔云:地在元朗屏山,土名竹坑尾。其脈來自大旗嶺,逶迤而下,奔騰二三里,抵通衢大道之青山公路處過峽,起屏山,崗阜纍纍,大護正脈,復卸下平田,藏龜閃跡,若隱若現,又復崛起高崗,勢成石骨,屈折如生蛇。將入局,聳起天馬,正脈跌頓,自離趨坤入兌至坎,迨入局,脈分二枝,其一枝走向艮,成太陽金星,左骨落脈,而結金星重乳之穴,為回頭顧祖格….. 以靜川所理解此穴之來龍是由案前的左方而來,圖中圈出的地方應是大旗嶺,其案前為白虎捲案,配合堂局案前的馬鞍案山,遠處向青山正朝,凹位位置再遠朝青山作貴人峰,案前已成馬上貴人,前案幾乎能伸手摸到,《龍子經》云:「伸手摸著案,稅錢千萬貫。」”

  • 艮陽

    會員
    1 1 月, 2023 在 10:52 下午 in reply to: 關鳳翔論-仙人大座形與金龜出洞形兩穴比較
  • 浙江蔣介石故里 (帶航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UyDnp15WM

  • 艮陽

    會員
    31 12 月, 2022 在 7:04 下午 in reply to: 關鳳翔論從前香港名流張某葬父墓地
Page 3 of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