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盜墓和風水(四)——上古墓葬(下)

  • 考古、盜墓和風水(四)——上古墓葬(下)

    Posted by lh1041 on 12 9 月, 2005 在 1:55 上午

    對不起,又遲到了。這幾天去參加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活動,看到了很多老傢伙,見面時一片“你這老不死的,還活著呀!”的招呼聲,叫人回想起當年的激情歲月,大家都是眼角濕潤、腰杆筆直!

    我生得晚了些,見識過日本鬼子的行徑,沒來得及象我父親叔父那樣,拿起槍跟他們幹過。這次參加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在一個私下場合,大夥兒正在嘻嘻哈哈各攏一堆,突然看見那幫比我們還老的老傢夥——國民黨的抗戰老兵、共產黨的抗戰老兵,還有美國飛虎隊和蘇聯紅軍的老兵走了過來,所有在場的人自動起立,一致行注目禮!——要知道,這是在私下場合,完全自發,沒有任何人安排!當時我心想,格老子!我老頭子這才真正明白什麼叫“歷史地位”,什麼叫“永垂不朽”!

    寫到這裡,我想起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時,有一位美國同行來訪,到了北京我們幾個接待他,聊著聊著,這老外突然提了個老問題:”為什麼你們這個民族被強大的敵人多次打下去後,每次都還能站起來?這種現象世界歷史上沒有過!”我們幾個覺得這個問題雖然老,但很難回答,就老實跟他說不知道,同時建議他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到各地城市鄉村看一看。他表示很高興,於是我們就叫人陪他往各地去,花了幾十天把長城內外、大河上下、江表嶺嶠都走了一遭。回來再見面時,我們問他找到答案了沒有?他說找到了,接著沉默了一會兒,才抬起頭來說了一句話:“柔軟的剛強,剛強的柔軟。”

    臨別時,他講道:“我這次來,是受了某位先生的影響,他認為從公元1840年以來的中華民族整體上都處於一個大事件中、一個大運動中,這個事件、這個運動現在還方興未艾,遠遠沒有結束,現在我真的懂了。”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從鴉片戰爭至今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民族走了很多彎路、犯了很多錯誤,我們這一代人以及上幾代人深受其苦,但無論如何,我還是發自內心地同意一位法國詩人的話:“祖國所犯的過失,一定要在她的名義下糾正過來!”

    以上數段,獻給偉大的抗日戰爭!

    這麼多天沒來,各位想必已經就所關心的問題在各類媒體上作了一些背景瞭解,儘管媒體從來都是錯誤和膚淺見解的散佈者,但是還是傳播了一些常識。好了,我在這裏就不講閒話了,直接講主題——

    先談一下墓主人身份問題。

    目前主要有五種說法:1.伏羲說。2.黃帝說。3.蚩尤說。4.顓頊說。5.帝嚳說。五種說法各有證據,暫時誰也不服誰,有待考古發掘作宏觀界定才能最後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從這個墓葬的氣勢來看,明顯表示墓主人是部落、部落聯盟的最高首腦或者人類社會早期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這一點卻是基本公認的。

    在這裏,我要強調的是:無論墓主人是伏羲、黃帝、蚩尤、顓頊還是帝嚳,最好不要在個體意義上把他和墓主人聯繫起來。這話說白了,也就是傳說時代的伏羲、黃帝、蚩尤、顓頊或帝嚳等等名稱,他們都至少帶有以下兩層含義:1.這些名稱代表著整個部落、部落聯盟或者早期國家。2.這些名稱同時還是這些部落、部落聯盟或者早期國家最高首腦的稱號,也就是說,比如伏羲,包含著伏羲一世、伏羲二世、伏羲三世……整個世系集團。這種稱謂傳統,在後世也還保留著,比如據現在發掘出來的金文資料裏,周朝政權在稱呼前代夏、商朝政權時,有時就把它們直接叫做“夏禹”、“成湯”。在這裏,“夏禹”、“成湯”和前面的上古傳說時代的史詩英雄稱號一樣,代表著一個集團,同時還代表著這個集團傳承的世系。

    到了皇權時代也一樣,無論是誰當政,稱號都叫“皇帝”,所謂的高祖、太宗等等都是在他們死後為了各個區別而安上的諡號或者廟號。但是,在上述墓葬所處的時期,人類還遠沒有達到個體意識覺醒的程度,很多部族還處於神祗崇拜階段,進步一些的處於神祗崇拜和整體意識覺醒相雜糅的階段,在那個時候人們不覺得上一代最高首腦和這一代最高首腦有什麼本質不同,他們都是這個集團所信仰的神祗的代言人,人雖代代有別,神卻萬世不易,因此在上古時人的觀念來看,區別個人就沒有必要了。

    因此,無論墓主人是伏羲、黃帝、蚩尤、顓頊還是帝嚳,他都只是某個“伏羲”、“黃帝”、“蚩尤”、“顓頊”或“帝嚳”!至於是哪個“伏羲”、“黃帝”、“蚩尤”、“顓頊”或“帝嚳”,對不起,不知道。因為傳說時代的人們還沒有辨別個體的意識,他們只會把這個世系裏所有人和重大事件放在一口鍋裏煮。現在聯合國設立的口頭文化遺產項目,整理出來的文獻表明在文明早期人類的思維的確具有上述普遍特點。

    您要是有了上述概念,那麼對上古史中那些聲威赫赫的人物,其執政時代和壽命動輒達到數百年或上百年這種現象就容易理解了,這是指這個世系執政年頭的總和。比如所謂“彭祖壽八百”就是這樣,在帝堯時期,堯封顓頊的玄孫錢鏗於大彭(今天的徐州),建立大彭國,鏗為第一任彭祖,因此“彭祖壽八百”,指的就是這個活動於徐州一帶的方國存在了八百年左右。

    至於說到誰是墓主人,我傾向于蚩尤說,但我不準備在這裏談具體的論證過程,這畢竟不是談這個問題的場合,要談到主流學術期刊上去談。不过,我第一個不能同意的就是伏羲,因為從考古發掘看,中國大概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轉變的時期,也就是約一萬多年前,是採集狩獵時代結束,農業起源、陶器和定居生活開始產生的時候。這時開始出現有系統的圖案和符號,這意味著人類已開始有意識地記載和傳承文化,而且已意識到這種方式與純粹的口頭傳承相比有更大的優勢。上述這些考古發掘與古史傳說、文獻資料關於伏羲時代的特徵吻合。由此看來,伏羲所處時代是一個草創時期,不可能有這麼嚴格規整的墓葬體系;那也是一個中國文明諸元素發軔的時期,不可能產生象這個墓葬那樣成熟的文化意象。之所以有人提出伏羲說,我想是有些人把伏羲和太昊混在一塊兒了。

    再講一下四象的起源和演變。為了容易明白,先看以下圖片——

    上面第一圖是1956-1957年于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國諸侯墓地出土的四象銅鏡拓片,自正下方逆時針旋轉依次為雀、龍、虎、鹿。其中雀、鹿二象的形象尤為清晰。

    第二圖是1978年於湖北隨縣擂鼓墩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衣箱蓋,這個衣箱的珍貴之處在于它完全是整塊原木雕成的。這個圖片大家很熟悉了,衣箱蓋正中大書一個大篆“斗”字,向四方誇張性地延長了四筆,四筆所指,正是四象中宿,正好將二十八宿分為四個象限。“斗”字周圍環繞著二十八星宿名。衣箱蓋左側為龍,右側為虎。將這個衣箱蓋與西水坡遺址M45墓室中的排列以及B1相比,其意義不言自明。

    第三圖可能沒什麼人見過。這是第二圖衣箱四面圖案的描摹圖,其中:1.曾侯乙墓衣箱蓋面,已如前述。2.衣箱東立面,位居蒼龍之下,此圖案狀如火形,正是大火星象,代表心宿。3.衣箱西立面,位居白虎之下,此圖案狀如四足岐尾大龜,《後漢書.杜篤傳》“觜”,李賢注曰:“觜,大龜。”代表觜宿。4.衣箱北面乃是雙鹿圖像,二鹿四足相抵,首尾同向。

    好了,講完了,想必各位也看明白了。

    第一組蚌圖B1中龍虎意象很清楚,我就不說了。關鍵是討論虎腹下那堆散亂的蚌殼。原來認為這是當時塑造圖案時用剩而丟棄的,後來大家一想,這完全不可能!在這麼高規格的墓葬中怎麼可能允許\隨意丟棄無用的東西?而且把這些蚌殼扔出墓室又不是什麼難事。最後把這個墓葬和曾侯乙墓衣箱蓋\聯繫起來才發覺其共同之處——虎腹下都有圖案。既然散亂的蚌殼本來就是一個蚌塑圖案,那麼圖案的本來面目就應該同曾侯乙墓衣箱蓋\上的一樣。有人要問了:“這個圖案代表什麼呢?”從曾侯乙墓衣箱蓋圖案來看,目前主流意見認為,虎腹下的圖案應該代表大火心宿二,因為考古發掘表明,心宿二都是繪製成火焰狀的。這時又有人問了:“那為什麼東宮龍象的大火心宿二回跑到西宮虎象的腹下呢?”這跟論證墓主人的身份問題有關,一講就多了,總的來說一句話,反映了虎神崇拜集團要壓倒龍神崇拜集團的意識。

    第二組蚌圖B2中有龍、虎、鹿、蜘蛛,我認為,這組蚌圖裏講的就是四象。——東宮蒼龍、北宮玄武、西宮白虎、南宮朱雀四象要在漢代以後才徹底固定下來,而在此之前,四象之神最先固定的是東宮,西、南、北三宮之神有過種種過渡形態,比如,《周禮.考工記.輈人》:“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鳥旟七斿,以象鶉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龜蛇四斿,以象營室也。”可見,北宮之神就有過以鹿而非玄武作為代表,西宮之神也有過以熊而非白虎作為代表,那麼南宮之神也應該曾經有過用蜘蛛而非朱雀作為代表。

    關於第二組蚌圖B2,有人提起已故的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先生的《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上的人獸母題》,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在他之後就沒人接著論證下去了,為啥?因為這個提法不能解釋這組蚌圖中“蜘蛛”這個圖像的存在。

    最後看看第3組蚌塑B3的圖像,對於這個圖像,目前主要有兩種看法:1.“乘龍升天”說。按照中國的上古傳說時代的先後秩序編排,在文獻記載中,最早“乘龍升天”的是黃帝,接下來依次還有顓頊和帝嚳。但是,從這個墓葬可以看出,如果按照目前主流的中國上古史年代座標,那麼“乘龍升天”的信仰,早在黃帝時代以前就成熟了。2.虎神崇拜集團希望壓制龍神崇拜集團說。因为图案中虎在上,龙在下。其实我觉得这两种说法如果结合起来就非常完美了。

    再看一看人殉問題。

    有人認為M45墓室中這三個少年不是人殉,因為其墓底平面與45號墓墓底不在一個平面上,應該是比墓主還早的時期就下葬的了。這種意見純粹是無理取鬧!現成就有實例反駁他,隨便找兩個例子:1.陝西華陰橫陣遺址墓地有三排大集體埋葬坑,每個大葬坑裏面再各自套掘三到七個不等的小葬坑。2.河南汝州洪山廟墓地,一個大葬坑套掘若干小葬坑,集中了一百多個死者的骨骸用甕棺二次埋葬在一起。

    所以說,這三個少年人殉墓底平面與45號墓墓底不在一個平面上,其實是在一個大葬坑裏面再套掘小葬坑的葬式,小葬坑的挖掘是服從於整個大墓構思設計的。

    再從人殉的擺放來看更能明白事實真相:三具人殉擺放的位置很特別,它們並不是集中擺放於墓穴北部比較空曠的地帶,而是分別置於東、西、北三處。其中東、西兩具人殉位於墓穴東、西墓壁兩處凸起的類似壁龕的地方,北面一具人殉在北壁方龕內也不是正常擺放,而特意表現出一個角度。東、西方人殉恰好位於春、秋分那天日出與日入的位置;北面的人殉頭向為東偏南三十幾度,這正是冬至太陽初升之地。如果以墓穴北部方邊為一條基本準確的東西標準線來度量人殉方向,同樣可以得到完全一致的結論。

    所以,四位人殉的性質分別象徵春分神、秋分神和冬至神、夏至神,其位置都被安排在他們所象徵的二分二至日道的外側,規律嚴整。夏至之神讓位於墓主升天的需要而擺\放在距離大墓20米遠的地方。因此,整個墓葬完整地展示了分至四神的場景。我們還可以將墓穴的實際情況與《堯典》中的古史傳說及蓋天理論一起考慮,同樣也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關於分至四神的神话記載,可以看一看《楚帛書》。

    最後講一下髀、表和圭的概念以及蚌塑斗魁、脛骨斗柄所構成的北斗。

    中國早期天文學具有鮮明的特點,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極為重視觀測終年可見的北斗星,並以北斗作為決定時間的標準星象。但是,北斗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到,如果人們需要數量化、精確化地瞭解白天時間的早晚和季節更迭,那就必須創立一種新的方法。

    上古人類觀察到,隨著正午太陽位置的高低變化,寒暑更疊往復。在夏季,烈日當空,人投下了短小的陰影;而在隆冬,冰封雪蓋,行人拖著長長的淡影。隨著季節的變化,人影的長短也跟著變化,且年年如此,這就引起了人們的思考,進而通過對太陽和人影的仔細觀察,古人學會了立人測影。

    因為立人測影不方便,就必須要製造出一種模仿人體的儀器,這就是“髀”。最早的用以替代立人測影的是人的股骨或脛骨,叫做“髀”。“髀”字從骨從卑。“卑”字表示直立狀,從這個字的最後一筆也可以看出它的原始含義。那麼支撐人直立的骨骼就是“髀”。同理,直立的石頭就叫做“碑”,《說文》就直接說碑為豎石。後來“卑”字引申為地位低下的意思,可不是麼,人家坐著,你老是站著,可不就是奴才麼?

    為什麼最早的表要用人的股骨或者脛骨來製作呢?現在有人說了,弄根人骨頭杵在那兒測日影,多血腥、多殘忍呀,換根木頭的不行麼?對不起,您這種思維是後世人的思維,上古人類蒙昧未開,他們雖然認為萬物有靈,但是也認為各個種類的事物只會眷顧同種類的事物(這個觀念是從人和動物的生存競爭以及族群、部落的生存競爭中得來的。),那麼人類要想從上天那裏得到時間的資訊,還必須從人類自己那裏去想辦法。從這一點出發,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上古人類的祭祀儀式總是伴随着血腥的人牲奉獻了。

    在被列為中國古代算學之首的《周髀算經》中,記載了人體在作為一個生物體的同時,還曾充當過最早的測影工具:“周髀,長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根據這些可知,古人把表叫做髀,它是早期測量日影的工具,它的本義就是人的腿骨。

    後來隨著文明的發展和人類思維的進步,立竿側影所用的“髀”逐漸被木制、石制或玉制的“表”代替,其中,玉制的表也叫做“圭”。这位说了:“这下我明白为什么\帝王手里总要拿着圭了。”好,如果我们用圭表占卜那叫什么?哈哈……

    濮陽西水坡M45墓中這個斗魁用蚌塑、斗柄用脛骨的北斗,則形象完美地體現了立表測影與北斗授時的統一關係。北斗通過蚌塑擺放一部分,然後又用人骨來擺放它的斗杓,這種特殊的圖形恰恰顯示了古人測量日影與觀測北斗的綜合關係,它是古人創造出利用太陽和北斗決定時間方法的結果。西水坡蚌塑星圖的設計,體現了以恒星授時並與測度晷影結合。

    所謂“斗建授時”,它與二十八宿天文學體系,與參、火授時是互相關聯的一個天文觀測授時系統,比如,春分黃昏時斗杓東指,引導人們觀測大火星的東升,秋分黃昏時斗杓西指,斗魁東指,指示人們觀測參星的東升。而西水坡45號墓蚌塑龍虎圖及北斗塑象,方位完全密合《史記天官書》的記述:杓攜龍角——作為北斗斗杓的兩根脛骨指向東方的龍星之角;魁枕參首——蚌塑三角形斗魁位指西方的虎星之首。

    從這點出發,加上這個遺址發掘出來的出土器物形制顯示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夷夏東西相融合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此墓葬主人所代表的集團採用的曆法體系是崇拜太陽和參宿、實行太陽曆和參宿授時的仰韶文化,以及崇拜北斗和心宿,實行大火曆和心宿授時的大汶口文化相融合而來的。

    所以說,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內容可以概括為立杆測影制訂太陽曆與星象觀測制訂星曆兩個系統,二者可以各自獨立但古人又常常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在西水坡45號墓,這兩個系統是被結構為一個整體的:“天圓地方”的墓穴形制以及墓穴南部圓弧部分所顯示的蓋\圖、人殉所象徵的“分至四神”,它們與太陽視運動觀測有關;而蚌塑龍虎則代表東、西二宮星象、兩根脛骨與一堆蚌殼構成的北斗圖形,它們與星象觀測有关。考慮到西水坡所處之地在上古時期是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的結合部,出現這種組合並不是偶然的,確切地反映了兩大集團融合的痕跡。

    這時有人問了:“那為什麼偏偏是夏至神的脛骨被截來作北斗的斗柄呢?為什麼不是春分神、秋分神和冬至呢?”咳!在大墓室裏三子俱全,缺的就是夏至,沒辦法,夏至居南,南為天,你擋了墓主人升天的路,只能把你挪到外頭去了,但是墓室裏四子不全總是遺憾,因此就要把夏至神的脛骨截為斗柄,夏至日斗柄指正南,這就指出了夏至神的位置——M45大墓外正南20米處。

    髀、表、圭以及立表測影和恒星授時曆法系統的源流講完了,我們於是知道,其實髀、表、圭以至碑都是立人測影的物化替代品。好,現在講從立表測影為出發點發展出來的一種宇宙模式——蓋天說。

    關於宇宙結構的學說,在秦漢之前,蓋天說一直比較盛行。自古以來,人們看見蒼天籠罩著大地,產生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這稱為“第一次蓋天說”,這個學說見諸文獻是在《周髀算經》第一章中周公和商高的對話:“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以及“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第一次蓋天說認為天不與地相接,而像圓頂涼亭那樣由八根柱子支撐著。這個“擎天柱”的概念最早來源於古人對高山直插天幕的觀察。

    對於第一次蓋天說,春秋時的曾參就提出疑問:“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屈原也曾問道:“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因為上述宇宙模式顯然經不起日漸成熟的人類的追問,所以“第二次蓋天說”產生。《周髀算經》中也提出了“天象蓋笠,地法覆盤”的第二次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蓋,二者都是圓拱形,日月星辰隨天蓋旋轉,近見遠不見,形成了晝夜四季變化。見下圖:

    不過,這兩次蓋天說只是關於宇宙模式的漸次修改的見解,在它們涵括具體的計算方法上並沒有本質區別。區別只是在精確度層面的,而這當然不是方法論層級的區別,僅僅是關乎測量和數學工具是否完善而已。

    其实,我們認為“天圓地方”第一次蓋天說,來源於立表測影,立表測影的基址必然是正方形里有一个内接圓,即“方數為典,以方出圓”,才能控制太陽東升西落的座標點,也才能保證每天太陽上中天時的表影落在同一條南北縱線上,這是產生“天圓地方”觀念的基本實踐活動。

    這種看法有考古實物支持:河南杞縣鹿台崗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正方形裏有一個內接圓的房屋基址,此基址高出建成時地面約一米,是一處內牆呈圓形外牆呈方形的特殊建築,內牆直徑4.7米,西、南各設一門道,室內有正南北、正東西方位的“十”字形通道貫穿內室延伸出外室,與房內地面土質迥然不同。內外圓形和方形房址之間狹小不可能有其他實際用途。從這個房屋基址的形制看,它就是立杆測影的地平式日晷盤;再從實際尺寸計算,可以判斷出這外方內圓的建築應是象徵天地,圓室內巨大十字則是象徵太陽。這是古人用於立杆測影的天文臺基址。

    從這個發掘實物出發,也就可以順利解釋紅山文化遺址方圓兩壇大小問題:方壇象地、圓壇象天,按照蓋天說,明明是天包裹著地,那為什麼方壇比圓壇大?(見後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圖片)因為方、圓兩壇實際上套在一起就是一個立表測影的晷影盤基址,方中套圓,當然方壇大。通過實地測量紅山文化方壇與圓壇的尺寸,也確實表明圓壇是方壇的內接圓——圓壇直徑等於方壇邊長。

    在漢代時,蓋天說遇到渾天說的激烈攻擊。漢代揚雄《難蓋天八事》是漢代乃至中國歷史上蓋、渾之爭的著名文獻。揚雄在這篇文章裏提出的八個駁難中,有的與蓋天說沒有根本的聯繫,另外的反而證明瞭蓋\天說的合理。比如在第三難中,揚雄對蓋天說的“北辰之下,六月見日,六月不見日”表示極為不能接受,但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正是北極地區情況的準確描述。此外,蓋天說還指出北極地區“夏有不釋之冰”、“不生萬物”,上古人類對北極圈地區的晝夜變化和事物生長竟然如此清楚,寫到這裏我不禁毛骨悚然,上古人類看來真的去過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而且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果說僅僅有某些人去過,帶回來的這些資訊最多只能被居住在中華大地上的人們視為類似《馬可波羅遊記》一樣的小說家言而已,不可能成為嚴肅的宇宙模式的組成部分。可是這些對於北極的描述竟然成為“蓋天說”宇宙模式的的一部分,那麼只能說明上古人類曾經長期頻繁往返於北極地區!咳!看來不能不重新撿起《山海經》了!

    揚雄八難中的其他幾難,其實不能作為真正的駁難。這幾個駁難是指責《周髀算經》的蓋圖繪製時投影不準確。因為蓋天說中“天的形體”是圓拱形的,而蓋圖以平面來表示,必然發生投影問題。平心而論,這種責難就近乎無賴了——因為在幾千年前相信人類還很難在絹帛上畫出準確的立體投影平面圖形,尤其是當這個蓋圖包括著繁複的立體圖形疊加的時候!其實只要把蓋\圖做成立體圓拱形的,揚雄這幾個駁難就不攻自破了。而這種立體蓋圖的實踐早在距今6000-5000年左右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已經作了:牛河梁紅山文化積石塚三層圓丘和三層方丘(見下圖,圖中靠上居中者為圓丘,最上者為方丘);經過測量表明,上述遺址的圓壇的尺寸是一個很好的蓋圖,其合理程度更優於按照《周髀算經》提供的資料復原的蓋圖。

    下面是圓丘和方丘的放大圖,其中圓丘小而方丘大,圓丘正好是方丘的內接圓:

    好了,看到上面第一幅全貌圖中右上角偏中間位置的圓丘了嗎?是不是明顯地有三層圓壇的痕跡?那麼它的完好模樣是怎麼樣的呢?我當然沒辦法帶你去看一個完好無缺的紅山文化圓丘了,但是我帶你去看一個實際上代表的意義與其完全一樣,而且模樣也基本一樣的——

    好了,看明白了沒有?現在北京的天壇圜丘和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一樣的三層圓壇一模一樣,只不過前者加了一些裝飾性的漢白玉欄杆。那麼它們表示什麼樣的相同意思呢?

    這兩個圆壇雖然相隔五千年左右,但所表示的意思一脈相傳,都表示“天”——別忘了“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有三重圓丘和三重方丘,北京也有天壇、地壇(地壇還是方形的)。現在有人問了?為什麼這個祭天的壇它要築三層呀?好問題!聽我說——

    蓋天說的經典著作《周髀算經》裏頭有一個重要的圖叫《七衡圖》,在裏頭繪製的是太陽視運動的七條具有重要天文意義的路徑線(詳見後文之圖),在這七條線中有三條是重中之重,也就是內衡、中衡、外衡。內衡指的是夏至日太陽視運動路徑,中衡指的是春、秋分日太陽視運動路徑,外衡指的是冬至日太陽視運動路徑,這七衡(當然也包括前面所說的三衡)是一個同心圓圖。好了,現在明白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圓丘和北京天壇圜丘的意義了麼?對!他們表現的就是一個蓋天說的蓋圖,三層圓丘表示二分二至太陽視運動路徑線。圓丘與方丘共同構成了“天圓地方”的第一次蓋天說宇宙圖景,這個宇宙圖景的物化形態,經過五千年的歲月,傳承到了今天,我們在北京城的天壇和地壇那裏依然能夠看到。

    接下來講一講蓋\天說的幾個重要概念和圖式。

    1.七衡圖之一:左圖夏至日中,冬至夜半;右圖冬至日中,夏至夜半。

    首先看C點,這是觀測點,在《周髀算經》裏頭就是地中——周王城的立表點,以C點為圓心,以r為半徑的是可視範圍,在圈裏的是白晝,在圈外的是黑夜。

    再來看O點,這是北天極,也就是地軸的延長線投影在天球上的點。以O點為圓心的圖中OB為半徑,也就是圖中最小的圓就是內衡,夏至日太陽視運動路徑線;以O點為圓心,OA為半徑,也就是圖中最大的圓就是外衡,冬至日太陽視運動路徑線。內衡和外衡是同心圓,圓心都是O點。

    再來看黃道圈,黃道圈與外衡交於A點,A點為冬至點;與內衡交於B點,B點為夏至點。在左圖中,A點表示冬至夜半,B點表示夏至日中;在右圖中,A點表示冬至日中,B點表示夏至夜半。

    現在如果我們把以C點為圓心,以r為半徑的圓從上面兩個圖上拿走,那麼剩下的就是內衡、外衡以及以AB為半徑的黃道圈,而這些都是在同一個恒星背景上的圓,他們的相對位置都是固定的,他們的旋轉,以O為中心的旋轉(黃道圈以黃極為中心旋轉,但是由於黃赤交角相對固定,通過坐標系轉換,其實可以視為以O點為中心旋轉),就演示了任意某一天的晝夜更替現象——只要您把七衡圖或者三衡圖擴張成為365衡圖就行了。

    2.七衡圖之二:黃圖畫和青圖畫。

    東漢末三國時吳人趙爽在給《周髀算經》作注時,對黃圖畫下了一個定義:“黃圖畫者,黃道也,二十八宿列焉,日月星辰躔焉。”這句話啥意思?其實就是說,恒星背景被布列在黃圖畫上,日月五星穿行於其間。對於太陽而言,它在恒星背景裏穿行周年視位移軌跡就是黃道。由於太陽是蓋天說《七衡圖》裏頭描述的主要對象,所以就說“黃圖畫者,黃道也”。當然,您要是想把其他緯星軌跡也弄出來,用這個辦法也不是不行。這時有人又打岔了:“明明人家趙爽只說了個二十八宿,你為什麼把它翻譯成‘恒星背景’了?老不死的,你別是蒙我們吧?”他娘的,我老頭子寫文章一分錢稿費沒有,我蒙你什麼了?在坐標系裏畫曲線,已知點是多點兒好呀還是他媽少點兒好呀?

    那麼黃圖畫到底是什麼樣兒的?抬頭往上看,左邊那幅,對!就是它!再想想前面那兩幅圖。再多說一句,黃道與外衡交於牽牛,與內衡交于東井,與中衡交于角、婁——別忘了“天星西移”!這幅圖裏可是幾千年前的交會圖景。

    最後,以牽牛-東井為直徑的黃道圈大小與中衡相等,二者是一個全等形。

    再說右邊那幅青圖畫,青圖畫上面已經交待過了,就是以C點為圓心,以r為半徑的圓。其中C是立表點,O點是北天極。

    這兩幅圖怎麼用?好用!說破不值錢。將青圖畫放在黃圖畫上,兩個O點重合,順時針轉動黃圖畫,當太陽轉入青圖畫範圍內時表示日出,當太陽轉出青圖畫範圍內時表示日落——當然,您要是願意,日月五星都好用,不過,您得先把圖做得夠大,刻度標得夠精確,恒星背景位置夠準確。又有人打岔了:“這下子要不要考慮天星西移呀?”您要是打定主意讓您家祖墳發個720年,那當然是要考慮的。哈哈……

    最後,提供蓋天說的一系列公理化常數。記住,這些常數在蓋天說體系裏是公理化的、不證自明的。現在我們看來以下資料當然是可笑的,但是也有其合理因素在其中,至於合理因素在哪里,已經超出本文主題,我也不談,以後在別的地方跟人聊《山海經》時再來談,以下資料要跟以上圖式合起來看:

    一、O點:北極(天中)。 二、C點:周王城洛邑立表點所在。 三、A點(牽牛):冬至日所在(日中之時)。 四、B點(東井):夏至日所在(日中之時)五、E點(角)、F點(婁):春、秋分日所在(日中之時)。 六、極下璇璣半徑11,500里。 七、夏至日道(內衡)半徑119,000里。 八、春、秋分日道(中衡)半徑178,500里。 九、冬至日道(外衡)半徑238,000里。 十、周王城立表點距北極遠近103,000里。 十一、天地距離80,000里。 十二、北極下璇璣之高60,000里。

    再來一位打岔的:“我看您說的這些怎麼那麼像活動星盤呀?”哈哈……您打了那麼多回岔,就他娘的這一回說得一點不差!乖孩子,叫版主給你一塊大洋買糖吃!

    等等——又一位殺將出來:“我們是到這兒來看風水文章的,麻煩你老不死的快點講風水好不好?”哈哈……,笑死我了,我老頭子已經說完了!所以呀,還是五十年前我的老教授那句老話:“所謂善讀書者,能於輕易處不輕易而已矣!”

    好了,為了讓諸位看得清楚一些,再來一幅圖——

    有人又打岔了:“咦,怎麼我看你這個圖黃赤交角數據不對呀?”咳!您就知足吧!6500年前,人們能算到這個地步就不錯了!難道您還要求他們真能算到23°26′不成?

    這下有人扯火了:“那麼你老不死的不是還要從這個墓葬說八卦圖的起源嗎?”哈哈,我也說了,不但說了八卦圖的起源,連五行學說的起源也一併說了,三合四正、太一行九宮……也他娘的都在裏頭,您還得回過頭去看看,我把要點都放在裏頭了,只是需要您動手推演一下就行了,當然您基礎知識要是不夠,那可不能賴我。這跟學數學一樣,基本概念定理總要自己推演一下才會變為自己的,如果連這個都疏懶,那乾脆不要將《易經》作為娛樂,幹點別的也不錯。

    這時有個明白人說了:“人家都說月相納甲,你怎麼跑去跟太陽扯到一起?”咳!月亮那點兒光還不是從人家身上借來的?不是有句俗語“給點兒陽光你就燦爛”?要是不給陽光,這龜孫還燦爛個屁呀?

    好了好了,別生氣了,不就是動手算一下嗎? 再送一圖! 這回您不罵人了吧?

    好!最後還是回到盜墓賊老頭的問題:天地是個啥?

    我們反過來問他們:“你們認為天地是個啥?”老頭子們回答:“天是個圓蓋蓋,地是個方盤盤。”媽的!這幫鄉下老頭跟六千多年前人們對宇宙的看法完全沒有差別!發展了六千多年全白瞎了!

    喬答摩.悉達多王子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 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莊周老頭子說:“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 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淮南子》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後來我又看見海德格爾說:“空間是人們的時間性籌畫。”老外說話都他娘的有些拗口,我打個比方說一下——比如您到李家莊去,走到半路遇到個老頭,您問他:“大叔,到李家莊還有多遠?”老頭回答您:“還有一袋煙工夫。”哈哈,畢竟抓一個一維向量總要比抓一個四維向量輕鬆得多吧?

    最後還有一句話:沒有天體物理學和數學背景的東西,不能作為預測參數;天體物理學和數學背景發生偏差的東西,未經校正,也不能作為預測參數。這位說了:“我到哪兒去懂得天體物理學呀?”你問我老頭子,我問誰去呀?要不,您到中國科學院再讀個博士?

    好!就這麼著!(未完待續,皇上問:“下面呢?”咳!有沒有,看吧!)

    術數 回答 1 年, 4 月 前 12 會員 · 95 回覆
  • 95 回覆
  • lh1041

    會員
    12 9 月, 2005 在 9:56 下午

    研究京氏:

    髀、碑、婢=》立

    是否可以說:

    脛、徑、經=》行

    所以取脛骨為鬥柄,象週天星宿之流行:)

    好見解!

  • 覓景

    會員
    12 9 月, 2005 在 10:29 下午

    轉頭回來慢慢看完它。終于知道彭祖八百歲怎麼來的啦,呵呵。

  • lh1041

    會員
    12 9 月, 2005 在 11:23 下午

    研究京氏[/u]在[i]2005/09/1211:07pm[/i]發表的內容:[/b]

    小的髮現《說文》、甲骨文幹支字型跟水族《水書》中幹支的象形文字非常類似,稍有變形。查《說文》等書,得:

    甲,人頭;乙,人頸;丙,人肩;丁,人心;戊,人脇;己,人腹;庚,人齎;辛,人股;壬,人 …

    好!再把干支所指的人體考慮一下,看看能不能追到干支的天文學背景?

  • lh1041

    會員
    12 9 月, 2005 在 11:33 下午

    研究京氏[/u]在[i]2005/09/1210:07pm[/i]發表的內容:[/b]

    海德格爾讀過一點,所說不外乎天地人神,很早就懷疑跟中國觀念相似。

    《莊子·桑庚楚》以前沒看懂,需要再看看。

    老伯知識面真令人乍舌,能把小的訟…

    其實我也在搞天幹地支的問題,差不多了,過一陣子有個眉目咱再說說。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12:00 上午

    研究京氏[/u]在[i]2005/09/1211:07pm[/i]發表的內容:[/b]

    小的髮現《說文》、甲骨文幹支字型跟水族《水書》中幹支的象形文字非常類似,稍有變形。 查《說文》等書,得:

    甲,人頭; 乙,人頸; 丙,人肩; 丁,人心; 戊,人脇; 己,人腹; 庚,人齎; 辛,人股; 壬,人 …

    水書極端值得研究,具有所有早期文字的特徵,文字少,只有幾百個,細究起來,卻足以支持龐大的文字體系——漢字的字根也不多! 若是能確認它是夏朝遺留的文字,那就太值得興奮了,因為這樣順理成章地水族的易學體系必然帶有連山易的內容。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12:01 上午

    歸藏易已經叫我們挖出來了,就差連山了。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12:06 上午

    研究京氏:

    曾侯乙墓的棺蓋,上麵的“鬥”字很奇怪。跟戰鬥的“鬥”字相似,卻扭轉暸。懷疑是“辰”字,踫巧《漢語大字典》裏“辰”字一頁壞掉暸。若是北鬥之“鬥”,從字型上看,貌似兩個“鬥”啊。

    這個是大篆的一種誇張變形,特意由兩個北斗星官的形狀組成,就像現在的變形美術字体。

  • 戈巴契夫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12:28 上午

    研究京氏[/u]在[i]2005/09/1208:52pm[/i]發表的內容:[/b]

    鼓掌!!

    精綵!!

    聽學術報告也沒有這么過癮啊!!

    可惜小的天文知識少,看暸半天,沒怎么懂,還要好好研讀。不過道理大概有點明白暸,是不是這樣:

    研究京氏大大安安:

    唉~~~您都看不懂, 小弟更是一團迷霧, 但小弟近日有發覺, 其實這些好像與十二長生的日辰有關耶

    大夥都知道, 地球繞行太陽一圈為365又四分之一天, 而從中小弟認為太陽的圓缺當以年計算, 因此真正的一日應該是一年, 月令來自四季, 分屬24節氣, 月沒變, 但是咱們現下所論的日, 則不是日了, 而是星了, 時間當人就是時辰, 統合來說, 日辰的十二長生應該是以年來對照星辰, 以取方位

    不過小弟以上的敘述, 目前尚在推論當中, 並無確切有力的實據以茲證明, 這點可以先跟您說一下

    於此謝謝~~~感恩!!!

    ps:年月日時=日月星辰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12:39 上午

    研究京氏:

    蔔筮中幹支類象、卦類象、爻類象、納音類象,隻要交扠,往往可用。

    其中卦類象可以說是陰陽,爻類象是事物髮展過程或者等級秩序等的糢擬,但是幹支、納音,到底源頭在哪裏?納音,古籍都說是音律之用,這 …

    您得找二十五史的律曆志,看一下律呂調陽,弄明白那個才能搞對納音問題。接下來就是《皇極經世》,這也是一本搞死人的書。干支問題,我想我抓到眉目了,到時再説。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12:44 上午

    戈先生,你提到的不同于先後天卦序的八卦圖,我們在考古發掘和民族學調查中確實發現存在這樣的圖!彟族、苗族、水族都有!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1:04 上午

    研究京氏:

    有人說《水書》就是連山。看水書二十四山,先后天八卦,跟現在的今本週易體繫,是一樣的。似乎差別在歷法方麵。要是這樣往上推,《歸藏》應該也是歷法概唸。挖齣來的歸藏,有公開的資料么?

    幹支問題還等待老伯 …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縣荊州鎮郢北村王家台15號秦墓出土了大批秦代竹簡,其中有《易占》簡394支,約4000餘字,文字形體最古,接近楚簡文字,應為戰國末年的抄本。這批竹簡經過釋讀,認定就是《歸藏》。

    以前大家都認為隋代流傳至今的《三墳書.歸藏》是偽書,現在和出土的竹簡一對,確實絕大部分是偽書,但還是有一些可以和竹簡本《歸藏》對得上,比如《鄭母經》。“鄭”通“奠”,“奠”通“尊”。“鄭母”即“奠母”,即“尊母”,以母為尊,以母為主。而幫助我們最後認定這批竹簡確實是《歸藏》的,也不是《鄭母經》,因為你不能用有疑問的書籍來考訂出土文物的確切面目。那是什麼呢?是散見在一些古代書籍中的標明是引自《歸藏》的引文,這些引文在這批竹簡中找到了出處!

    不過,我還必須說,史書上記載“《歸藏》為商易”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歸藏》的卦爻辭應該在周代時被人編輯過,現在挖出來的《歸藏》有明顯的周代人編輯過的痕跡,卦爻辭用了一部分周代歷史事件。因此,所謂的“三易”應該在周代時做過編輯整理,以便適應周代的意識形態。“三易”除了卦爻辭各有不同以外,最本質的區別應該在得卦之法不同,其中《歸藏》我們找到了,它的起卦之法可稱為“卜法”,從這一點來看,它和商易是有密切聯繫的;而《周易》的起卦之法可稱為“筮法”。

  • 戈巴契夫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2:00 上午

    lh1041大大安安:

    老大哥啊~~~

    小弟這陣子在台灣租了店面, 繁忙得緊, 所以才會那麼挽回帖, 而且至少還要再忙個一兩星期左右, 所以說, 今天回了帖, 不知道哪個時候才能再回帖, 可能就是只看不回了, 小弟讚石先與大夥離別個幾天, 等諸事底定, 一定好好的上來與各位討論討論這方面的事情

    於此謝謝~~~感恩!!!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2:15 上午

    以下轉貼自戈巴契夫先生給我的私人信件,現受委託予以貼出,請大家討論。戈巴契夫先生因事務繁忙,暫時沒有時間回帖詳加解說,望大家見諒。下面是戈巴契夫先生從M45號墓看出的卦圖。

    —————————————————————————

    艮乾離

    震 巽

    坎坤兌

    重點在, 南乾天, 北坤地, 東震龍, 西巽虎, 該卦正好與該墓所標示的一模一樣, 離坎艮兌的位置尚有出入, 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但是大致上應當是如此。

    —————————————————————————-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2:19 上午

    研究京氏:

    原來王傢臺竹簡已經論定是《歸藏》暸。以前接觸過一點,都是假設。

    蔔法、筮法的區別,好像在一片文章裏見過。一個牛肩胛骨上的燒灼痕蹟,所記數字,文章作者得卦跟週易的筮法不同,小的怎么也沒搞明白。現在看 …

    當然不是徹底定論,但是沒有什麼人咬定絕對不是,反對者的態度是存疑。

  • lh1041

    會員
    13 9 月, 2005 在 2:54 上午

    彝族八卦

    南噯父火,西南朵長女土,西舍中女金,西北哈少女禾,北哺母水,東北魯長男山,東且中男木,東南哼少男石。

    彝族八卦沒有漢族八卦中的卦畫,不過,想一想周代以前所見之六爻卦也沒有用陰陽爻,這就值得注意了。

Page 1 of 7

登錄回覆。

Start of Discussion
00 回覆 2018 年 6 月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