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日本留學生墓碑出土日強調驗證千年“友好”

  • 唐代日本留學生墓碑出土日強調驗證千年“友好”

    Posted by 何宗陽 on 12 10 月, 2004 在 5:28 下午

    ● 符祝慧(東京通訊 員)

    在中國西安出土的一個唐代日本留學生墓碑受到日本廣泛關注。 日本主要媒體昨天不僅對這個與日本有關的中國古物進行重點介紹外,更藉此大力強調古墓碑驗證日中兩國源自千年的“友好交流”。

    日本國名出現提早

    根據報導,在日本歷史上的著名高僧空海弘法大師入唐1200周年之際,陝西省前日在古城西安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共同溫故創新開拓未 來。 就在這個特殊時刻,陝西省有幸徵集到了一塊石制唐代日本留學生墓誌。 該墓誌近正方形,邊長約39釐米。 墓誌上的銘文分12行,共171字。 除部分字殘缺外,大多完整。 墓誌記載了一位名叫井真成的日本留學生。

    墓碑目前收藏在西安西北大學博物館內。 考古專家指出,唐玄宗曾下詔賜授該日本留學生“尚衣奉禦”(掌管天子衣服的職官,五品)之職。 這一官職雖然級別不高,但他屬於“皇帝身邊的人”,一般只有皇帝的親信才能擔任,可見唐王朝對井真成厚愛有加。 碑文上還刻上「國號日本」字樣,可以推斷出「日本」這個國名,最早出現在西元717年至西元731年間,比日本史料中記載的國名最早出現 時間早了幾十年,令日本學者興奮不已。

    日本奈良大學古代教授東野針對這一考古發現表示:“墓碑可作為中國在古代就承認日本在西元701年決定的國名的一最古老文物。 同時,也可看出當時的中國唐代重視前去中國留學的日本留學生。 “

    日本在中國唐代的西元630年開始,為吸取中國文化與最新技術,在200年期間,以”遣唐使“之名,16次派出留學生,技術人員,僧人的隊伍前往中國留學取 經。 最多時,派遣四艘輪船,隨行人員達500人。 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被中國唐朝封為官吏的阿倍仲麻呂以及僧人最澄和空海等。 此次,被發掘出出土的石碑,標明瞭此一日本遣唐留學生被唐玄宗授“尚衣奉禦”官職,更讓日本方面感到光榮。

    在中國出席文物新聞發佈會的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平山郁夫表示:“這可看出這一日本留學生受到皇帝的賞識,也證實中 國皇朝與皇帝非常重視日中關係。 和墓碑中的留學生真成一起到中國的日本留學生,也因為將中國先進文化引進日本,對日本起了重要影響。 或許,正因為要喚起日中必須友好,這一墓碑才在這時候出土。 “

    目前,圍繞在中日之間的問題是”經濟熱,政治冷“,要如何修復中日關係中的不平衡關係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 據瞭解,中日兩國外交部已著手推進兩國首腦在下月進行會談。 中國對日本向來強調「以史為鑒」,而日本在此一唐代日本留學生墓碑文物上,卻偏重於“以古論今”。

    大夫 回答 1 年, 4 月 前 2 會員 · 2 回覆
  • 2 回覆
  • 大夫

    組織者
    16 12 月, 2022 在 5:38 下午

    日遣唐使 吉備真備 真跡確認

    記者賴廷恆╱綜合報導

    2019年12月30日

    旺報【記者賴廷恆╱綜合報導】 被視為片假名的發明者,在日本宛若「神話」一般存在的歷史人物吉備真備,親筆所書的「李訓墓誌」,經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歷時6年考證研究後,日前正式對外發布;此一涉及中日兩國遣唐使,迄今所發現等級最高的實物,不僅在大陸、也隔海轟動日本,NHK以及各大報紙當日均大幅報導。

    「李訓墓誌」2013年由望野博物館收藏,歷經6年的潛心考證、甄別,並與中日存世中古文本、墓誌、史料比對後,確認落款的「日本國朝臣備」,為日本奈良時代的朝廷高官吉備真備(695年-775年),唐朝留學期間使用之名。閻焰的研究成果,經文物出版社印行為《日本國朝臣備書丹褚思光撰文鴻臚寺丞李訓墓誌考》一書。

    朝臣備筆跡清晰可見 墓主李訓為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主管外國留學生及外事接待等事務的官署「鴻臚寺」的從六品上官員「丞」(相當於現今外交部的「祕書長」),唐開元22年(西元734年)6月卒於洛陽。「李訓墓誌」原石35公分見方,共19行、328個字,落款「祕書丞褚思光撰文 日本國朝臣備書」字樣清晰可見。

    閻焰指出,吉備真備在日本為「神話一樣的人物」,但日本本土並未留下隻字片語,「朝臣備」的筆跡應為日本奈良時代的巔峰之作。「李訓墓誌」的出土,讓原本僅止於文本概念的「日本」,首度以日本人書寫的實物史料形式,現身於世人眼前,「這塊墓誌是中日隋唐時代的政治及文化研究以及東亞交流史的珍貴史料。」

    中日書法史空前發現 「李訓墓誌」除已向深圳市、廣東省文物主管單位申報,並正式備案登錄大陸的國家文物資料庫。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榮新江教授強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中,中日關係是重頭,也可以說是重中之重」;遺憾的是,受限於存世實物材料太少、進展並不多,「李訓墓誌」可望促進中日文化學術的交流。

    「李訓墓誌」除為中日書法史上的空前發現,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指出,「李訓墓誌」為目前中日兩國涉及遣唐使等級最高的實物資料,也是唯一存世的奈良時代遣唐使「朝臣備」本人所題寫的珍貴資料,「墓誌的發現填補了中日關係史、中日書法史、遣唐使、日本史的重要空白,為學習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新史料。」 來自日本的唐代史研究權威,東洋文庫研究員、明治大學東亞古代石刻研究所所長氣賀澤保規教授,用「激動得發抖」一詞,來形容初見「李訓墓誌」原石時的心境。當時他問及「朝臣備」為何人?

    閻焰自信滿滿地答以:「除了吉備真備,絕無他人」。 日人書國名最古字跡 氣賀澤保規腦海中隨即開啟「自動檢索」模式:開元22年(734年)秋天,第10批遣唐使團抵達中國,同年1月,與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同船,來到大唐留學的井真成在長安故去;6月李訓辭世,吉備真備書寫墓誌,10月離開生活17年的長安,踏上返國之路……。 針對「日本國」一詞,氣賀澤保規也指出,此一發現為日本人所寫「日本國」國名歷史最為久遠的字跡。

    氣賀澤保規並欣慰地提到,吉備真備老家岡山縣真備町,去年夏季因重大洪災、遭遇毀滅性的破壞,現正處於災後重建,「相信此次學術成果的公告能帶給當地民眾莫大的鼓舞」。 小靈通 遣唐使 延續日本遣隋使的傳統,派遣前往唐朝的官方使節。西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第一次遣唐使,直到西元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未再繼續;前後約264年,共計派出過十幾次遣唐使團。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隨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為知名,對唐文化、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深具貢獻。(賴廷恆)

  • 大夫

    組織者
    16 12 月, 2022 在 5:41 下午

    唐朝時期日本留學生墓誌驚現西安 2020-12-12 網易新聞

      這是唐時日本留學生墓誌的志蓋,上有用篆書寫的「贈尚衣奉御井府君墓誌之銘」的漢字(10月10日攝)。10月10日,「首次發現唐時日本留學生墓誌新聞發布會」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行。西北大學博物館於近日收藏了該墓誌。經部分專家研究初步斷定,墓主人應當是唐玄宗開元時期入唐求學的日本留學生,且跟中日交流史上著名的漢名爲晁衡的阿倍仲麻呂是同學。新華社記者馮國攝

      這是唐時日本留學生墓誌的志石,上有用楷書寫的銘文(10月10日攝)。

      新華網西安10月10日電(記者馮國)記者在10日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舉行的「首次發現日本留學生墓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西北大學博物館近日收藏的一合唐時日本人漢文墓誌,經部分專家研究初步斷定,墓主人應當是唐玄宗開元時期入唐求學的日本留學生,且跟中日交流史上著名的漢名爲晃衡的阿倍仲麻呂是同學。

      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新對墓志銘進行了考釋,並對墓誌石原來空缺的部分文字進行了補充,其內容爲:「贈尚衣奉御井公墓並序:公姓井,字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蹈禮樂,襲衣冠,束帶囗朝,難與儔矣!豈圖強學不倦,聞道未終,(雪)遇移舟,隙逢奔駟。以開元廿二年正月囗日,乃終於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囗傷,追崇有典。詔贈尚衣奉御,葬令官(給)。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於萬年縣滻水(東)原,禮也。嗚呼!素車曉引,丹旐行衰。嗟遠(逝)兮頹暮日,指窮郊兮悲夜台。其辭曰:囗乃天常,哀茲遠方。形既埋於異土,魂庶歸於故鄉!」專家認爲,墓志銘文中的「才稱天縱,故能(銜)命遠邦,馳騁上國」一句是很好的說明,能來中國學習的優秀之才當是留學生和留學僧,從唐玄宗授「尚衣奉御」官職看,墓主非宗教人士,故可知其爲留學生。

      王建新說,第8次遣唐使最初的大使是阿倍仲麻呂,是一個包括了大批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內的人數達557人的空前龐大的遣唐使團。一批優秀貴族青年被選拔來中國留學,其中包括回國後對日本古代政治和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留學僧玄昉和留學生吉備真備。「漢名叫晃衡的阿倍仲麻呂后來留居中國,世人皆知。新發現的井真成在中國與日本的文獻等方面都沒有記載,但從推斷來看,他應當跟阿倍仲麻呂等人是同學關係。」

      正在陝西參加「空海法師入唐1200周年紀念活動」的日本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平山郁夫先生參加了新聞發布會。他說,井真成是很有潛力的留學生,他們來華學習先進的中國文化、藝術等,並帶回國,其影響至今,這反映了中日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這麼頻繁、這麼高水平的交流,1000年後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進行深入、廣泛的交流。

登錄回覆。

Start of Discussion
00 回覆 2018 年 6 月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