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空圖》蓮池心法

標籤: %1$s ,

  • 《元空圖》蓮池心法

    Posted by 劉銳山 on 23 3 月, 2004 在 4:55 下午

    河洛兩圖先後二天皆括其中.

    易之為書也冠六經而元空之圖傳於方外儒者罕能通其義竊嘗擬之於太極, 而太極不足以盡之, 蓋太極明其理, 而元空則致其用也, 顛倒乾坤, 轉移星斗, 以先天明理氣, 而不用先天, 以後天正方位, 而不用後天, 在丹家取坎填離, 金木合併以之, 成真不難, 況地學乎哉此所以變動不居而精義入神不可思議也故曰元空.

    《元空圖》開首以”不可思議”為結尾, 將後學們引進迷離虛幻世界, 以元空二字, 概括”以先天理氣不用先天, 後天方位不用後天, 以太極不足以盡其理, 方外儒者罕能通其義”, 從整段重點架構, 建立在顛倒乾坤, 取坎填離, 金木合併已知成法則下.

    文中提到”先天”與”後天”, “太極”, “取坎填離”, 我們可以從這幾部份去順滕摸瓜, 條理探索樽頸.

    《太極圖》首倡者周敦頤, 而先天之學說首倡者邵雍, 而蓮池心法在《元空法鑑》跋後段述”棄邵子先天之六十四卦圓圖不用”, 我們可以推索, 他的中心思路始末, 並未能超脫北宋.

    “太極”, 翻開歷史看, 首先提倡《太極圖》北宋周敦頤.而太極原於道藏, 並非儒家正宗, 而後來朱熹及諸家對太極圖著解而演變成現今我們太極摸樣.

    “太極而無極, 而後來朱熹及諸家對太極圖著解而演變成現今我們太極摸樣.

    “太極而無極, 太極動而生陽, 動極而靜, 靜而生陰, 陰而復動, 一動一靜, 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 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佈, 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 陰陽一太極也,太極, 本無極, 五行之生也, 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 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 化生萬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據陳希夷以先天圖傳種放, 放傳穆修, 而穆修將先天卦位圖傳給李之才, 而李之才傳邵雍.而另一圖式傳周敦頤, 而周子太極圖源自河上公, 此人乃方士,而此圖是傳自魏伯陽《參同契》. 而”抽坎填離”此詞, 正出於《參同契》, 《元空法鑑》也有一幅抽坎填離圖, 三陰脫盡, 變為純乾.

    成書於漢末之《參同契》中心思維, 是吸取京氏易衍生而來, 例如”月相納甲法”及”十二消息卦”, 它的納甲與京氏易基本相同, 而筆者已破譯了京氏易是以洛書數架構而成, 而整個變爻方法, 是以六子來變化, 從乾坤父母所最後一變是坎離.而《參同契》也脫離不了河洛數理.

    《參同契》是道教易學非常重要典籍之一, 它述納甲七八數十五, 九六亦相應, 四者合三十, 易氣索灰藏, 七為火之成數, 位於南;八為木之成數,位於東;九為金之成數,位於西;六為水之成數, 位於北;四者之和合一月三十日, 洛書外圈為六七八九, 象徵天道陰陽, 內圈一二三四為地道陰陽.

    《參同契》特色以乾坤坎離, 象徵天地結構, 練精化氣, 練氣化神, 練有形之精化為微芒之氣, 使貫徹於五臟六腑, 而中層之左木火右金水, 中土相聯絡之一團, 名為”五氣朝元”, 行之而得也, 水火交媾而為孕, 名為”抽坎填離”.而《參同契》以木火為侶, 火反生木, 金與水合處, 水反生金, 這種逆五行顛倒法質, 是否意味著《法鑑》中心思緒呢?又如何從練丹轉化為風水技法呢?續課解說.

    後話:相傳陳希夷卒於989年, 有百多歲長壽, 而楊筠松卒於909年, 換言之, 陳希夷以一百歲計算, 十八歲當年楊筠松還活著, 而另一傳陳希夷師傅麻衣道人, 又傳呂洞賓授徒於陳希夷等人, 一眾在華山修練,這種瓜葛是否牽涉到互相傳承呢?而此眾人並非儒並非釋,來自道教弟子, 而楊筠松是道教中人.

    如有錯誤,請斧正!

    劉銳山 回答 20 年 前 1 會員 · 0 回覆
  • 0 回覆

Sorry, there were no replies found.

登錄回覆。

Start of Discussion
00 回覆 2018 年 6 月
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