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课 五 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 五行、五位伴五色。
1、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祥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除青、橙难得外,五色可得。五色是伴随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及东、南、西、北、中五位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西方庚辛金。金属五行,西属五位,产生的紫光属五色,红、绿、黄、蓝、紫,五色光看来使人眼花缭乱。
2、五音,令人耳聋。各种音响,震耳欲聋。这里的五音是不是讲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呢?不是,而是讲的声、光、调、音、神五音,综合五音信息自分明。东方甲乙木,木属五行,东属五位,植物一片绿,产生的绿光。
3、五味,令人口爽。各种味道,吃起来很爽口。这里讲的不是酸、甜、苦、麻、辣五味,而是凡物皆有味,各种味道皆有异。北方壬癸水,水属五行,北属五位,水养万物长,产生的蓝光。
4、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野外奔驰狩猎,活蹦乱跳的动物,当场毙命,心里有点疯狂之感。南方丙丁火,驰骋火旺,火属五行,南属五位,红光红似火,产生的红光。
5、难得之物,令人行妨。贵重的东西,人人都想得到,得不到就偷、就抢,使人防不胜防。中央戊己土,难得土长,土属五行,中属五位,杏黄旗中央,产生的黄光。
二、圣人实腹空目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圣贤之人,首先是充实自己的腹,即丹田气要足,而不是为了想看见什么,故去掉后者,采用前者。
-
第十六课 无 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
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天、地、阴、阳各界,各管各的,互不干扰,否则就会搞乱。如果需要道来干预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二、侯王守静,物自化。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侯王如果能保持守静,即修道修德,不去破坏自然环境,万物就将自然进化,自然进化,而无任何外界干预,那么万物就将自然繁殖生长,欣欣向荣。三、 老子命名:无名之朴。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将给万物自然生长繁荣的景象,命名为:无名之朴。无名就是道,也就是道之自然。无名之朴这名称的意思是什么呢?
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要达到:道之自然,还是要去掉私心和欲望,不勾心斗角,修道修德才能守静。侯王带领老百姓都来守静,这样天下将自然稳定。 -
第十七课 不 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谓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一、 道大了不好吗?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的人都说我道大了不好,为什么?你那大的道为何不给些我呢!不满足我的要求呢!所以不好嘛。如果要救命时,你的道越大越好。
夫唯大,故谓不肖。我就是大了一点嘛!所以大家都说我不好,道德是靠自己苦修出来的,不是别人给的。
若肖,久矣其细也乎。若大家都说好,唯一的办法,是陪大家一起玩,一齐打牌、钓鱼、跳舞,不修道修德了,久而久之也变得和大家一样了,没有道了。二、 修道修德的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件宝贝,经常保存着,这是修道修德的人必须具备的,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是叫慈,二是叫俭,三是叫不敢与天下的人争先。三、 按三宝做,受益非浅。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慈善就能勇於挑重担,有的人不愿干重活、脏活,你对人慈善,就敢於去承担这些重活、脏活、累活。俭朴就能集思广益,工作、生活俭朴的人,才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就能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出去,大家受益。不与天下的人争先,故能当首长,有利的事情都让给别人,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遇到推荐领导时,大家都说你品德高尚,所以你就能当上长官了。四、 不按三宝做,大祸就临头。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如果没有慈就只有勇敢,遇到坏事你也勇敢地去做,结果害人更多。没有俭就只能广种薄收,你广做好事,遇到恶人你也帮助他,结果害的人更多,助纣为虐。不愿居其后就只好抢先,大家都争先,最后只好争得头破血流,结果是自取灭亡。五、 为人慈善,天救之。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如果为人慈善,在战场上必定打胜仗,你对士兵慈善,打起仗来,士兵就为你出力、卖命,打胜仗。守城时则很稳固,你对市民慈善,军民一条心,守城稳固又放心。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遇到厄难时,上天将救助於你,以慈爱之心保护你。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你为人慈善,按三宝的要求来做,是祸也躲得过。
-
第十八课 畏 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
一、 畏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挨饥受饿,到了临死关头,对死都不怕了,为什么要用死去恐吓呢!那是吓不倒的。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如果你使人民经常处於怕死的状态中,如殷纣王朝时期,纣王施暴政,人民处於怕死的状态中,那纣王就是一个奇怪之物。象这样的奇怪之物,我将把他捉来杀了,敢不敢呢?为民除害,好得很!二、 司不司杀?
常有司杀者,杀。常有叫别人去杀人的人,本来他想要杀某某人,但自己不愿动手去杀,找杀手去杀,他躲在幕后指挥,这样的人应该杀掉。
夫代司杀者,杀。叫你杀人,你就去杀人的人,自己不加思索,这人该不该杀,你就去杀了,这样的人也应该杀掉。
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代司杀者就叫做代大工匠斫树。代替大工匠斫树的人,很少有不伤其手的。所以你代替别人去杀人,哪有不该杀的呢!
-
第十九课 畏 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一、 畏不畏威?
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人民不怕威胁时,你说抢粮食,抓住要坐牢、杀头。老百姓饿死,不如饱死,大家不怕死了,那么大祸即将临头。过去修道修德到一定程度,就要进山修练,在深山老林就会被毒蛇猛兽吃掉,这种威胁你怕不怕呢?有功能就不怕。二、 压不压呢?
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老子在民间生活了一百二十年后,乘牛西出嘉谷关,进入深山老林修练,渺无人烟,所以居处无人打搅,来去自由,日常生活又不受任何约束。
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我为何没有受到压迫呢?是因为没有人来欺侮我。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所以圣人明白这个进山的道理而口里不说,虽然也爱惜自己的生命,不被毒蛇猛兽所袭击,食野果、吸自然之气,但并不把自己看得很重。故舍其后用其前。如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看重了反而不好。 -
第二十课 善 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
一、 圣人为人民。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没有私心、欲望,所以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二、 修善德之法。
善者,吾善之。善良的人,他对任何人都很好,所以我和气地待他,一般的人都做得到。
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不善良的人,即对坏人和恶人,我也和气地待他,这就很难了。首先他对你态度就很凶,甚至於害你,这时你必须忍得住,忍的程度,就是你修德的程度,表现出对他的态度,是和气地待他,还是针锋相对,面善心恨,就看出你善德如何了。三、 修信德之法。
信者,吾信之。讲信用的人,就是言而有信,说得到就做得到的人,我信任他,这是一般的人都做得到的。
不信者,吾亦信之。信德。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这就很难了。明明知道这个人不讲信用,我可以帮助他改正错误,所以我信任他;另一方面是我要用他,但又不信任他,怎么办呢?一是我看着他做事,二是找个人盯梢,其结果很坏。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点都做不到,还谈得上修信德吗!四、 圣人助人有精神。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天下的圣人,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圣人呼吸之气就是阴阳、五行道气,谁吸了它,精力就非常充沛。
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人的手足是四梢,精气都贯注到手指尖、脚指尖了,那不是全身都贯满了吗!所以老百姓精神充沛,做事力足。看到人民有劲,圣人高兴,也像小孩一样开心。 -
第二十一课 善 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一、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善行无辙迹。善於骑车的人,过后没有车辙的痕迹。正如会走路的人,在白纸上走过,没有脚印的痕迹一样。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於说话的人,没有废话,真传一张纸,真理只有那么一点,假传万卷书,假话、废话,写万卷书还说不清楚。善於数数的人,不需要算盘,就能一口清。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於关门的人,勿需复杂的门栓,勿需现在的三保险、四保险,你就没有办法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於打结的人,不受绳子的制约,不管绳子的长短,打成的结,别人就无法解脱。
总之,上面所说的都是常见的,平淡的事情,只要你认真地去做,就可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来,各有各的专长。二、 圣贤之人,善救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所以圣贤之人:他们的专长是什么呢?经常善於救助别人,所以他不会抛弃别人。要善於救人就要认清救的是善人、好人、坏人、恶人,根据不同情况,给与救助,不管什么人,都不能抛弃他们。
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经常善於修缮的人,可以修旧利废,工作、生活用品坏了,可以修好再用,所以他没有废弃之物。这就是圣人的明智所在。三、 善不善之迷在那里?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故善良的人,说话谦虚谨慎,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俭朴。自然是不善良人的老师。
不善人,善人之智。不善良的人,即坏人、恶人,他们是如何做坏事、坑害别人的,是怎么变坏的,找到病根,帮助时便於对症下药,使善良人增长智慧。
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若不重视这些事情,即好人的表率作用,坏人增长智慧的作用,如果不爱惜这些知识,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实际是极大的迷惑。我们一定要爱惜得到的智慧,这是极其重要的妙着。 -
第二十二课 宠 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 什么叫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受宠或受辱都会感到惊慌,所谓受宠若惊,受到宠爱很高兴,睡觉就睡不着;没有受到宠爱,甚至於受到侮辱的人,心里非常紧张,惊慌失措。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呢?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对下面的人宠爱,即上级对下级,首长对部下,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受到宠爱的人则很惊奇,这下我的前途光明了,将来提拔、升官、加工资都有希望了,心里美滋滋的,晚上觉也睡不着。没有受到宠爱的人就很惊慌,领导不信任我了,将来提拔、评职称都没有我的份了,算了吧,三十六计走为上,就要求调动工作,一走了事。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二、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贵大患若身。太高贵了必然有大的忧患降临。你穿得好,身上带的金银财宝又多,别人就要想办法偷,偷不到就抢,你只有千方百计地防,整天担惊受怕,终无宁日。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了身躯,有了这一百多斤肉体,麻烦事就多了,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为了生存要做事、要走路,要躲避日晒雨淋,要房屋居住。等到我没有了身躯,也就是人死了之后,不食人间烟火了,那时我还有什么忧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人之所以高贵是由於有身躯存在,这个身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门有汽车、飞机坐,它就高贵;另一个身躯,没有吃、没有穿,没有住、出门靠走路,它就贱。三、 以爱心托天下。
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谁可以寄托天下的话,也就是说谁来当国王,治理天下大事,他就要以爱护自己身躯那样去爱天下人,以一片慈爱之心去爱护天下的老百姓,这样的人就可将天下托付给他。 -
第二十三课 治 人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一、 治人先治心。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人事在於天下人之心,老百姓心里最珍惜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劳动果实,如农民最珍惜的是粮食,工人最珍惜的是机器。你爱护他们的劳动果实,最好是吝啬一些,不随便浪费、破坏,这就治到人民的心坎上了。
夫唯啬,是谓早复。吝啬的最好办法,是每天从早晨开始。每天你一起床就要节约,绝不能铺张浪费。
早复,谓之重积德。从早到晚,不只是早上才节约,从早上一直到晚上都要节约。总之,人从出生之后,一直到死,即终生都必须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这就叫做重视积累功德。
二、积德之厚,可治国。
重积德,则无不克。如果重视积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怕,千方百计地迎难而上,战胜困难。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那么你积的德就越来越多,你就不知道功德的终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不知道功德的终极,积的德已无法统计了,不计其数,就可以统治一个国家。
三、国家有王,可长久。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国家有了国王,就不会无政府主义,谁说了都算,谁说了都不算。国家有了统一的指挥,就可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根也深蒂也固,这个根扎在人民的心坎里,上下一条心,大家创造出来的成果,就会长期延续下去。如唐朝时期统治几百年不衰败,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长生久世之道。
-
第二十四课 有 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一、 有道万物将自化。
天下有道,却走马已粪。天下的人都来修道修德,马走后粪成堆。大家都来修道处於自然状态,不去破坏自然环境,万事万物也自然生长发展,而无任何外界干预。马对人最重要,耕地用马,拉车、驮物用马,走路骑马,打仗用马,马就作为万事万物的代表,大家守静,马也舒服了,自由自在,边走、边吃、边拉,所以马走后粪成堆。二、 无道争不歇。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天下人都不修道修德,郊外都是战马。大家都按人道办,你争我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战争不停,马也不舒服了,装备起来,准备打仗。
祸莫大於不知足,吝莫大於欲得,祸害都是由於不知足产生的,人心不足,旧的欲望满足了,更高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没有满足的时候。吝啬主要是想自己获得,如过去的资本家不让工人吃饱,节省下来的粮食,自己就可多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有自知之明的人,经常处於满足的状态中,不管是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做到知足常乐。 -
第二十五课 孰 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
一、 人对待名利、地位的态度。
名与身孰亲。名誉与身体哪个最亲呢?有的人要名不要命,过去立贞节牌坊的人,就是这样;有的人要命不要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名又值几何?有的人想两者兼得。
身与货孰多。身体与货物哪个重要呢?货物拿钱就可以买得到,也就是说钱与命的关系,有的人要钱不要命,你抢他的钱,他就跟你拼命;有的人要命不要钱,你抢他的钱,都拿去好了,只要不杀他就行了;有的人不但要命,也要钱。
得与亡孰病。获得与失去哪一种最坏?一般认为获得最好,但不义之财,得到了并不好;一般认为失去了最坏,当别人有困难,你帮助别人,失去了并不是坏事,助人为乐,好得很!二、 看淡名利、地位,不追求。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爱得越深失得越多,谁都对自己的身体很爱惜,但过份了反而长得不好,疾病缠身;你想多储藏些钱,钱多别人越要借、偷、抢,甚至於丧命,结果失去的更多。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矣。知道满足的人并不是耻辱,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这样就可长期保持了。
-
第二十六课 入 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一、 十分之九入死。
出生入死,这是什么地方?是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进去了就有可能死,出来了就能生存下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有十分之三,阵亡人数有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从出生之后,去参加动乱,反对统治者,就有可能被镇压,这就是把自己置於死地,这样的人也有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为什么呢?当他出生之后把自己生命看得太重了,他认为天生我一人,必须统治人,实现此人生,激烈争斗战场行,必须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要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二、 十分之一无死地。
盖闻善摄生者,经常听见善於养生的人,也就是修身养性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也就是说修身的人,周围有较强的磁场能量,犀牛和猛虎感觉到了,就避而远之;进入部队不会被甲兵所伤。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犀牛没有用角的地方,找不到攻击的方向;猛虎没有使用爪牙之处,爪牙不知抓向何处;军队没有使刀弄枪的地方,不知道刀枪砍向何方。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由於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也就是说毒蛇猛兽,豺狼虎豹都不能伤害他,所以没有要他去送死的地方,这样就能延年益寿。 -
第二十七课 难 治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一、 人民饥饿之源。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於长官收各种杂税太多。在旧社会里,苛政猛于虎,如农民辛勤劳动一年,秋收后,给地主交地租和缴纳国税,乡、保、甲长各种杂税,缴完后一无所有,所以只有挨饿。二、 人民难治之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之所以难於治理,是由於长官强迫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如秦始皇强迫人民去修长城,人民不去,就抓、捆、押、压强迫去修,所以就没有办法治理。三、 人民轻死之根。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之所以不重视死亡,都是长官太重视自己的生存了。如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很多人到处去找灵丹妙药,不管人民的死活,所以人民就不重视死亡。四、 爱护生命之法。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只有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太重要,顺其自然生活,这就是爱护生命的最好办法。 -
第二十八课 不 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 天地发泄,万物遭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在施加不好影响的时候,因为人们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例如,森林被破坏,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灾害不断。以万事万物作为发泄的对象,万物都要遭殃。
二、圣人发泄,百姓遭殃。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施仁道的时候,由於人道搞得太厉害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都为自身利益去争斗,争得你死我活,乌烟瘴气,所以圣人往往发泄在老百姓身上。三、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从直观来看,是一个封闭的物体,中间还有空气,好像风箱一样。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静而不屈服,平时天高气爽,风平浪静,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当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好像风箱拉得越快,出的风越大,当狂风大作,如龙卷风、飓风吹时就出得越多。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多了道理就少了,真理就是那么一点,说多了都是空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多了惹事生非,还不如保持适中,该说则说,可说可不说则不说。
-
第二十九课 信 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一、 信、善、知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信的话说来是不好听的,说到自己的短处、痛处,听起来很难受,但听进去了,自己受益非浅;好听的话是不可轻信的,轻信了就容易上当、受骗。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处事不多做解释,别人误解了也无关系,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没有必要去解释;做错了事只找客观原因的是不善之人,自己做错了不认错,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原因,这种人是不善良的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什么都知道的人,天上、地下的事情他都知道,见人就吹的人,他的知识是很少的;经常说自己知道得很少的人,是谦虚谨慎、虚心处下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知识是很渊博的。二、 圣人为人、与人。
圣人不积,圣人并不把知识藏起来,不把知识据为己有,作为私人资本,达到索取个人名利的目的。
既以为人,己愈有。把知识都给别人,竹筒倒豆子,自己知道多少,毫无保留地都给别人,则自己的知识越多,信息越丰富。
既以与人,己愈多。把知识教给人家,要教会别人,得费一番苦心,反之,学生的各种理解方法,促进了教学相长,那么自己的知识越丰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上的大道,对我们来讲,太阳系的天,是属於阳性的天,不干预阴性的地,所以对人民只有利而无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道理,只做好事而不与人争斗。圣人的道德水平高,没有私心、欲望,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打算,虚心处下,凡是有利的事都让给别人,从不与人争斗。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