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星曜與周髀七衡

佛典星象:

貪狼一白、巨門二黑、祿存三碧、文曲四綠、廉貞五黃、武曲六白、破軍星七紫;

也就是北斗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古代天文和宗教的關係非常密切的,自從佛教傳入中土之後,佛典的星象也就廣為流傳中。最早是在漢桓帝(西元147~167)時代,中亞細亞安息國王(古波斯)的太子沙門安清來到了中土,譯有<舍頭諫經>。到了六朝時代(西元222~588)佛教盛興,隋唐時代還有印度傳來的佛典。

佛典六經在中國都有譯本出現的,<孔雀咒王經>梁代扶南-伽婆羅譯。 <大孔雀咒王經>中唐-齊州-義淨譯。<寶星陀羅尼經>初唐-中印度-波羅頗宓多羅譯。<舍頭諫經>後漢-安息-安清初譯;西晉-敦煌-竺法護後譯。<摩登迦經>吳-印度-竺律炎、大月氐-支謙合譯。<日藏經>隋-北印度-那連提黎耶舍譯。<摩登迦經>中唐-南印度-不空三藏譯。其中<摩登迦經>和<舍頭諫經>是同本異譯。

在佛典中所出現的廿八宿即是廿八星神的名稱、星數和形象。佛典也有四禽,以龍、龜、虎或獅子、孔雀為佛道之守護靈物。在祭北斗七星的曼荼羅(法隆寺星曼荼羅圖)上,於東、北、西、南四方位之上,繪著龍龜虎鳳為法,在棺槨或放置棺槨的石室四方,也繪著四禽,以鎮守往生者歸宿北方極蔭的方位,同時舉行四禽永久鎮護往生者遺骸的法式。佛教把天體看作成佛神、天神。稱廿八宿諸大王是觀世音的化身,蓋以一身顯現二十五菩薩--五百菩薩,所以把星曜看成天神。

從法隆寺星曼荼羅圖:也可證明佛教對於星象的看法(中國天文學史第150頁)。是依據唐一行撰述的<梵天火羅>,參照了其他<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千手觀音造次第儀軌>等經典而畫之。全幅極其精妙莊嚴,金碧燦爛,作者是隋代佛師,信仰之篤溢諸圖上。圖分四層,中央為觀音本師彌陀如來,第二層上部為北斗七星象,下部為九曜星象,第三層為獸帶十二星象,第四層是二十八星象守護神。

第二層北斗、九曜的名稱是根據<梵天火羅>,第二層名稱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星;也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相當於現在的大熊座北斗七星。至於九曜,除了日、月、五行星之外,還有計都、羅候,這二曜不是星,而是指白道和黃道的上交點、下交點兩位置。

第三層黃道十二宮的譯名根據<宿曜經>。和現代通用的名稱稍有出入。

 

四 餘:羅侯、計都、紫氣、月孛

在中國的舊曆書經常載有羅侯、計都、紫氣、月孛四曜的問題存在,這四曜在曆學上稱做四餘,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經有前人詳細研討過了,<新法曆書><月離曆指>都記載著所述之一般所謂星曜實際上不是星體,而是白道在黃道上的昇交點和降交點,佛典在兩點是沒有星神代表,至於月孛則表示白道上離黃道最遠的點,紫氣雖不明顯確知,依此月孛和紫氣也應當是都指白道上距黃道最遠的黃道北與黃道南兩點。

三餘加紫氣,亦謂之四隱曜,然詳求天體運行,實無紫氣,且絕無當於推步之術,故西法放棄而不錄。三餘,一羅喉即白道之正交,一計都即中交也,一月孛即月道自南溯北以交於黃道之一點,此點有本行,每日左旋三分有奇。羅喉正對之點即是計都,蓋兩規斜絡,兩交之二點必正相對也。月孛是月所運行圈極高極遠之點,謂月離於是行極遲纋,孛字云者,指其轉兩相悖之義也,故其平行右旋每日七分有奇。以上三點者,土星、木星、火星諸星本圈亦有之,名義相同.各行不同耳。古曆悉所未諳,悉置不推不錄。

獨昔日術者之流,以羅喉、計都、月孛等名皆指星曜,謂其所纆宿度,各有吉凶,用以推人祿命?豈不知周天諸道、諸點,測量揆度,立為諸率以便推算其行度耳,此皆人所設,皆天體所沒,並非實物,何與吉凶?

 

七衡六間:(參考圖表)

七衡圖是周髀家根據太陽在一歲365¼日內的運行,用來在平面上說明季節的變化。七衡圖相當於十二個月的中氣,六間相當於十二個月的節氣。

第一衡即最內衡是夏至的日道,日陽出沒在東井(參宿)。

第二衡是小滿、大暑的日道。第三衡即穀雨、處暑的日道。

第四衡即中衡,相當於春、秋二分的日道,春分日陽出沒在婁宿(室宿),秋分日陽出沒在角宿(翼宿)。

第五衡是雨水、霜降的日道。第六衡是大寒、小雪的日道。

第七衡即最外衡,相當於冬至的日道,日陽出沒在牛宿(註:現代在尾宿)。

«周髀» 卷上之二(古代天文學史編–緒論編第98、107頁)

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極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極下常無日光;故春分、秋分之日夜分之時,日光所照之適時至極,陰陽之分等也。冬至、夏至者,日道發斂之所生也,至晝夜長短之所極。春秋分者陰陽之修,晝夜之象;晝者陽,夜者陰。春分以至秋分晝之象,秋分以至春分夜之象。故春秋分之日中光之所照北至極之下,夜半日光之所照,亦南至極;此日夜分之時也。

卷上之三:七衡圖。凡為此圖,以丈為尺,以尺為寸,以寸為分,分一千里。

凡用繪方八尺一寸;今用繪方四尺五分,分為二千里。呂氏曰: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凡為日月運行之圓周,七衡周而六間,以當六月;節六月為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故日夏至在東井,極內衡;日冬至在牽牛,極外衡也。衡復更,終冬至;故曰: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歲一內極,一外極。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月一外極。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古天星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