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 與 “三才”的關係

“卦”与“三才”的关系是《郭氏传家易说》论述的重点,贯穿于全书的始终,两者的关系具有很多个层面。

其一 就全《易》而言,乾尽天道,坤尽地道,余卦共为人道。

郭雍认为,《周易》六十四卦之中,乾尽天道,坤尽地道,其余六十二卦共为人道。在《释屯卦》中,其指出:“《易》为三才之书,其言者三才之道也。天地人虽均为三才,独人道杂而多端,无天地之纯全。故纯刚为乾,而尽天道;纯柔为坤,而尽地道,至于人事不齐,一卦不足以尽之,故自屯至未济,共为人道,以配乾坤。” 在《释序卦》中又言:“乾坤为天地,惟人事不齐,故自屯以往,皆为人道,然后可配乾坤,以见乾坤之大,非诸卦比也。”

其二 从“理”及“象”的角度说,一卦皆备三才之象。

在《总论》中,郭雍指出:“《易》之为书,其道其辞,皆由象出。”郭雍从“象”入手,从理、象两个角度说明乾坤尽天地之道,但不止于天地;六十二卦明人道,但也含有天地人三才。《释系辞上》云:“是以一卦之中,皆备三才之象。”

《释乾卦》曰:“说卦曰:‘乾为天。’故世之说乾者止于天,不得其道,又以天为体,乾为用。夫以乾止于天,则乾象当一画,不当有人道地道而备三才也。” 既然乾卦也有六位,就必然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中属“阳”的物都为“乾”之象。对此,郭氏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孔子曰:‘乾,阳物也。’自道言之,乾坤天地人,无非一物。是以三才阳物,皆乾之道。故《说卦》曰:‘乾为天’,在天之乾也;‘为圆’,在象之乾也;‘为君、为父’,在人之乾也;‘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马、为木果’,在地在物之乾也。以乾能备三才万物之象,而三才万物之一物不能兼乾之象,故不得独名曰天,而必名曰乾也。”(《释乾卦》)

乾、坤之外的六十二卦,虽说是明人道,但各卦之理亦通于天地之道。郭雍提出“圣人明人道本于天地”,《释节卦》云:“《易》卦虽以人事为主,亦未有不本于天地而来者。盖上下二体三才,亦皆具天地之象。圣人明人道本于天地,故《彖》之所言,或取变、或取二体三才,其称天地,亦非一道也。”文王、周、孔作《易》,都是以人道为主。但圣人随时取义,皆本于天地。《易》贯通三才,每一卦并非天道、地道、人道一方面所能囊括。其三才本为一理,天地人三才是相互交融的,天道含天、地、人,地道含天、地、人,人道亦含天、地、人。

《郭氏传家易说》在解释同人、豫等卦之中,详细论述了一卦之中皆备三才的思想。《释同人卦》云:“同人名卦,不曰同者,同大同也,大同则三才无不同。圣人明人道得失,必有所指,故名曰同人,不曰同也。然圣人虽行人道,而其道未尝不同天者,盖有同人则同天矣,人道以同人为大故也。”《释豫卦》云:“贯通三才,非止人事,故论其时,则建侯行师,论其义,则天地如之。不亦大乎!” 在《释节卦》之中也有相似的论述,“人知过盛之可节,而不知天地非节亦不能有成,是非独人事而已。故圣人因明天地节而四时成,为君者必法之以制度,故不伤财、不害民也。天地节者,刚之节柔,柔之节刚也。刚节柔,犹冬之有春;柔节刚,犹夏之有秋。不然,则大冬大夏而已,安能成四时乎?”

在注释《杂卦》“否泰反其类也”一句时,郭雍从对“类”字的解释引发一卦三才的思想。“否泰反类,而相驯致之道。故休否之道,复反其类。类谓阴阳之类,如君子小人是也。否反其类,得君子则倾也;泰反其类,得小人则乱也,在人道言之,则曰君子小人治乱而已;合三才言之,故云‘类’也。”

其三 从卦爻象而言,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

就卦象而言,一卦之中亦具有天地人三才,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释系辞上》 云:“三才之天地,天地也;卦中之天地,上下二卦,又三才之象也。”在同章中,又言道:“文王之《易》,于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是人由天地精气而生,虽有参天地之道,而无同天地之体也。”郭氏指出,文王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上体代表“天”,下体代表“地”,而“人”是由天地精气而产生的,于卦中无体,具人位者为“爻”。在《释系辞下》中,郭氏又突出了“圣人”在三才中的地位,“天地设位于上下而已,不能自成其能,惟圣人成其能,以备三才之道。此所以参天地而赞化育也。”其意指天地虽然在卦中有体,但只有圣人才能够成其用,由此具备三才之道。

关于“爻具人位”,《总论》云:“一卦之象,虽备三才,而六画之后,圣人道在成能,欲用于天下万事,故舍天地而独明人道,是以六爻皆人位,其辞皆人事。” 在《释噬嗑卦》中,郭雍从分析王弼、程颐的初、上之位的观点入手,阐述了自己的六爻皆位的观点,“伊川曰:‘初,最下;上,过尊位,皆无位也。…王弼谓无阴阳之位,非也。’雍曰:观辅嗣《传》文曰‘无位’而已,伊川谓无阴阳之位者,以《略例》言,初、上无阴阳定位故也。《易》之于爻,以二、三、四、五为人道之著,初、上虽为始终,然亦居六画之内,安得谓之无阴阳之位?若谓非有用事之象,则可也。”郭雍认为二、三、四、五爻为人道之著,初、上两爻也是“人位” ,只是未必有用事之象。

其四、从“爻之动”而言,六爻也具备三才。

《系辞》有言:“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郭氏释云:“六爻之动,动则变,所以象三极变化之道也。既象退进,又象三极者,进退特人事而,由卦全体而言,天地人之道皆具,岂独人事而已哉?”在《释系辞下》中,郭雍又论述道:“六画非他也,兼三才而两之之道也。一卦之道,各有变动,因其变动而别言之,故为爻,此言六位之辨也。” 《释说卦》云:“阴阳者,天之二道也;柔刚者,地之二道也;仁义者,人之二道也。”郭氏认为,六爻之动,不仅仅表示人事,也具备天地人三才之道。从一卦而言,六爻皆为人事,但六爻的变动,也象征着三才之道,代表天、地、人三才的阴阳、刚柔、仁义都通过爻的变动得以体现。

《郭氏传家易说》中说有关的“卦”与“三才”的关系列表如下:

三才

卦(爻)

备注

(引郭氏有关论述)

八卦之象 上爻 下爻 中 爻 包羲氏以天地人之三而其道一,故三画而成一卦。(《总论》)
六十四卦 乾卦 坤卦 六十二卦 故纯刚为乾,而尽天道;纯柔为坤,而尽地道,至于人事不齐,一卦不足以尽之,故自屯至未济,共为人道,以配乾坤。(《释屯卦》)
一卦三才(以乾为例) 在天之乾 在地之乾 在 人 之 乾 “乾为天”,在天之乾也;“为圆”,在象之乾也;“为君、为父”,在人之乾也;“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马、为木果”,在地在物之乾也。(《释乾卦》)
卦象 上体 下体 卦中之天地,上下二卦,又三才之象也。故文王之《易》,于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释系辞上》)
阴阳 刚柔 仁 义 阴阳者,天之二道也;柔刚者,地之二道也;仁义者,人之二道也。(《释说卦》)六画非他也,兼三才而两之之道也(《释系辞下》)

以上仅就《郭氏传家易说》中的“三才”思想作了初步的梳理,限于学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郭雍的易学思想尚有许多可挖掘之处。在占筮方面,其著有《蓍卦辨经》,朱熹为反驳其所主张的“过揲法”,著有《蓍卦考误》,这一辩论为历代学者所重视,清代李光地所编撰的《周易折中》有详细的引述,并认为两人的观点都有折中可取之处。在《易》理方面,郭雍以儒家正统自居,在释《易》中强调“以经解经”,用儒家诸经典和《周易》相互引证,互为发明,特别注重《易》与《中庸》的相互阐发。其友人曾伋在为《郭氏传家易说》所作的“跋”中指出:“其道则子思孟柯,一出于诚。广而充之,求为圣贤,皆有益于德也。举而措之事业,可以迪哲爽邦。则清静简易,悉本诸人情。”郭雍还在批判汉易及王弼易学的基础上提出“《易》之为书,以象为本”的观点。笔者将进一步加以研读,撰写心得,求教于方家。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三才大道, 易學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