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一理 – 誤把周易當易經

时下,有一些人误把周易当作易经,这种说法甚至频繁出现在了一些易学作品和易学讲座中。其实周易不等同于易经。
易经从广义角度来看,包括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易学经典。
《三字经》中说:“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很清晰地指出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便是三易,这三部易学经典总称为易经。相传八千年前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经过三代演变而成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经,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经,周易是周文王时代的易经。
《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它道出了三易的相同之处,它们都具有八个经卦——乾、震、坎、艮、坤、巽、离、兑;这八个经卦两两重叠演变成六十四卦,并且每一卦均由六个爻构成。
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对此作了解释:“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指出了三易的不同之处在于卦序的不同,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连山、归藏已经佚失,只有周易流传了下来。据传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绎六十四卦卦序,汇集历代口头流传的卦辞、爻辞,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周易的经文部分。四百多年后,孔子解释和赞颂经文的文字,形成了易经的传文部分。周易包括经、传两大部分。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孔子解释和赞颂经文的文字,被称为十翼,十翼包括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又称大象)、象下传(又称小象)、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这十部分。古人为了区别周易原文与对周易解释的文字,就把原文叫做经(即易经),解释的文字叫做传,把孔子的十翼叫做易传。因为孔子对周易的解读比较精要,后人就把周易原文和易传合到一起叫作周易,为了和易传加以区别,就把周易原文叫作易经。
狭义的易经是指周易的经文部分,它是为了区分易传而产生的。很多人误以为易经便是指周易的经文部分,不知易经如果从广义角度来看,也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易学经典。
这种错误的认识便会产生很多流弊,比如,有一句话是说易之作者:“人更三世,世历三古。”很多人的解释为易历经三位圣人而得成其形,伏羲氏观天察地,始作八卦;文王演易,重八卦为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赞易,作十翼解释六十四卦。从三易的角度来看,这种解释还是蛮有问题的。伏羲作八卦,经过夏之连山易、商之归藏易之后,方有周易。伏羲、文王和孔子之说,单从周易的形成脉络看是正确的,但忽略了连山和归藏的作者神农与黄帝。把易经与周易划等号还是比较偏狭的说法。在研究易经之前,必须要清楚易经的概念,否则,会误把周易当易经。
因错把周易当作易经,不清楚三易是指易学的三部经典,很多人便将三易和三义混淆。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学经典。三义是指易的三个特点,三易与三义根本不是一回事。
《易纬•乾凿度》中有这样一句话,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唐朝大学问家孔颖达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他明确地提出了易含有简易、变易和不易三个特点的观点。
简易是指易本身极为简单之学。比如,易学最为基本构成中的一阳一阴,图示为“——”爻和“——”爻。一阴一阳是整个易学体系中最为根本的基石,一阴一阳表面看起来极为简单的阴阳却是易之精髓。
变易是指易是讲变化的学问。学易,倘若不从变化的角度来学起,终将会走入死胡同。《周易》里就有这样的一句来说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确,变化才会使万物永恒存在。从易学的角度来看,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导致了宇宙万物的变化,以三才的知识体系来切入能把握住这种变化。从阴阳、五行、三才的角度来把握变易是诸多方法中最为直接且简捷的方法。如此才可以迈入易学殿堂。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三才大道, 易學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