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從日月,其義為變

易经冠居群经之首,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充满了神秘,蕴蓄了丰富的变化之理。易经因其智慧与变化的特点而为众多学问之本源。清人纪晓岚[1]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言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津、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以为说。”
孔子盛赞易经“与天地准,弥纶[2]天地之道。”古人所指的天地便是现代科学所称之宇宙,易经之道是宇宙之道,虽天地宇宙会因时空而发生改变,但其中的原理并不曾改变。易学是孔子那个时代宇宙人生的密码,可以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现在照样也可以,未来也照样可以。
孔子晚年治学,曾对上古文化做了整理,或是增订或是修改,唯独对易经做了传。在研易的过程中,曾给易经一句比较高的评价,记录在《礼记》[3]中,“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洁净是说学习了易经之后,学易者内心可以到达的一尘不染、非常纯洁的程度;精微则指学会了易经之后,学易者就具有能够探求事物的精细微妙之处的能力,进而观察人生、宇宙的自然现象,消除众多烦恼,获得身心的清净安乐,体验整个宇宙世界的奥秘,观察组成身心最微小的微粒和心念的真相,体验每一刹那中物质与精神的众多生灭变化。获得智慧与身心的安静。
易经与圣经、吠陀经、古兰经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四大元典,易经尤显其重。与其余三部元典不同,易经是唯一用符号来表达哲学思想的经典。黑格尔[4]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荣格[5]也对易经极尽赞美之词:“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当代最尖端科技为电脑和基因,电脑的二进制以及六十四位系统,生物基因六十四种氨基酸密码竟与易经六十四卦暗合,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易经是宇宙之学,现代社会可见之科技发展是宇宙的一部分,自然宇宙中任何的人、事、物都离不开易之道。电脑与基因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本源自然与易经暗含。那些还在探索中的可见未可见的现代科技产物,它们的生成原理也跳不出易经的思维模式。
对一种事物的了解,最为直接简洁的方法莫过于从概念处入手。对于易经的认知也当如此。易经二字,重点在易上,经是某一种权威的学说的经典,以说明其重要的地位。从诠释“易”字开始,让我们走入易经的神秘殿堂。
易经之易字,历来解释颇多,真正从根本上来解说此字的,唯有汉代许慎,他对易的解释颇合易之道,其他均有揣测之语之嫌。许慎[6]在《说文解字》中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他认为“易”字由上“日”下“月”构成,谓“日月为易”,即日月更迭、交相变易。
殷代甲骨文中的易字形便是日月之形。
从甲骨文的易字形看,是很明显的日月之形。这一字上半部尖顶表示初出的太阳,中间弧线,表示日月交替,下半部三斜撇线表示月亮的三种变化:新月到蛾眉月、蛾眉月到凸月、凸月到残月。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又具有什么含义?象阴阳也,这句话没有很明显的主语,许慎是说易象阴阳,还是说日月象阴阳呢?按照古文语法规则,第二分句有习惯于承上省略主语的现象,第一分句的主语是阴阳,第二分句的主语也当是阴阳,应该是日月象阴阳,那么日月怎么就象阴阳呢?
古人极喜用具有典型性的事物来代表与其相类似的整体事物,这种思维方法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典型思维。概括起来说,便是以部分来代表整体。所谓的整体是指整体或整个事物的全部,所谓部分则是整体中的局部,整体中的一些个体。用局部或个体来代表整体,是易学思维中常见的思维方式。
古人以高度概括的方式把宇宙分出两类,一类为阳,一类为阴,阳之最为太阳,故以日代表阳,阴之最为月亮,故以月代表阴。如此,“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便可以意译为:日月二字构成易字,以日月来代表阴阳,从而来说明易是通过阴阳运动、变化以及互相作用的智慧之学。
日月时时刻刻在运动,没有一刻停息;用日月代表的阴阳也在时时刻刻运动,没有一刻停息。运动之后,自然会生出变化,宇宙万物、世界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现象也均蕴含因动生变之理。易学便是以这种近似于实际的原理来描摹这种因动生变的学问。故可用“易从日月,其义为变”八个字来概括易学的整体特点。能读懂、读通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读懂易经大半。
易是阴阳的组合,是说因动而生变之宇宙真理。阴阳是怎样运动,是怎样因动生变,又是以何种方式可把握这种变化?
阴阳是以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四种方式来运动。阴阳在彼此作用的过程中会生出变化,已不是原来的阴阳,而是呈现出三种态势:具有了新的特点的阳、具有了新的特点的阴,阴阳作用之后的阴阳和合。阴、阳、阴阳和合三者合称为三才,阳为天,阴为地,阴阳和合称之为人。天为天道、地为地道,人为宇宙间万物之道。
天、人、地三才时时刻刻因阴阳的运动变化而发生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比如,日、月每天都在不停的运动,因日月不停止的运动导致了日夜交替、寒暑来往的气候变化,这种运动变化会对宇宙万物产生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因为这种影响而发生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一种现象,这便是天对人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尤其以人为主,他们的一些变化也会导致对天和地产生影响,臭氧层现象就是人对天的一种影响,填海造地、冰山融化便是人对地的影响的一种表现。
天、人、地之间的任何人、事、物,无一不是在运动与变化之中。但凡要变化的,就需动起来,否则就是死水一潭,即使是一潭死水,也会动、也会变化,只是动的程度、变化的程度比较小,很细微得以致于在短时间内看不清楚而已,时间一长,一潭清冽的水便变成令人难闻的臭水。
古人日月为易,自然是说因动而变这一易学核心思想。易经的英文翻译为“The Book of Changes”,可见西方人在翻译易经的时候,也知道易经是在说变化的。
易是通过阴阳来说明运动变化的学问,那么就用阴阳来说易,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引入五行、天干、地支和卦呢?古人在用阴阳说易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阴阳,为了使后世的子孙更好地理解这一宇宙真理,才引入五行、天干、地支和卦。如此看来,阴阳是体,五行、干支与卦皆为用,借用经传说法,阴阳就是“经”,五行、干支和卦就是“传”。
易之本源是阴阳,学易必须从阴阳入手,否则很难学到根本处。阴阳是五行、干支、卦的本源,那么阴阳的本源是什么?是太极。太极的本源是什么?是无极,无极一个无字就说明到头了,不用再追溯了。
学易欲从根本处学起,必须从无极、太极开始。但必须明白一个理,作为本源的无极、太极、阴阳不能说是易,就像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一样,不能说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就是长江,就像不能说无极、太极、阴阳是易一样。但学易必须从源头学起,只有溯源,才可以明本,只有明本,才可以一贯之。
易经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它的源头是无极与太极,河流中段是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天干、地支,最终的还是流入易学海洋之中。
让我们沿着这样的一个行走路线,一起走进易学这条充满了奇丽风光的古河流,来领略古人的智慧之光!
[1]纪昀(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乾隆三十三年(1768)受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历经十三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纪并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二百卷,每书悉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同时,还奉诏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础上,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为涉猎《四库全书》之门径,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书。
[2]弥纶(mí lún)为统摄、笼盖之意。易经之道与天地齐等,故能普遍包络天地之道。
[3]《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重要资料。《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4]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生前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全书》、《法哲学原理》,离世后友人和学生整理出版的著作有《美学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
[5] 荣格(Carl G.Jung ,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6]许慎(约58一约147),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五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推究六经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另著有《五经异义》等
推薦0建議已發表在三才大道, 易學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