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Page 9 of 104
  • HAU

    會員
    7 8 月, 2007 在 2:59 下午 in reply to: 顏氏家訓

    卷第二
      風操 慕賢
       風操第六
      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皆有節文,亦為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為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汝曹生於戎馬之閒,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禮曰:「見似目瞿,聞名心瞿.」有所感觸,惻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益知聞名,須有消息,不必期於顛沛而走也.梁世謝舉,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為世所譏.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元經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几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不省取記,多廢公事,物情怨駭,竟以不辦而還.此並過事也.
      近在揚都,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沈氏交結周厚,沈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稱;厲王名長,琴有修短之目.不聞謂布帛為布皓,呼腎腸為腎修也.梁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鍊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或有諱雲者,呼紛紜為紛煙;有諱桐者,呼梧桐樹為白鐵樹,便似戲笑耳.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至若衛侯、魏公子、楚太子,皆名蟣蝨;長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連及,理未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北土多有名兒為驢駒、豚子者,使其自稱及兄弟所名,亦何忍哉?前漢有尹翁歸,後漢有鄭翁歸,梁家亦有孔翁歸,又有顧翁寵;晉代有許思妣、孟少孤:如此名字,幸當避之.
      今人避諱,更急於古.凡名子者,當為孫地.吾親識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和、諱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聞者辛苦,無憀賴焉.
      昔司馬長卿慕藺相如,故名相如,顧元歎慕蔡邕,故名雍,而後漢有朱倀字孫卿,許暹字顏回,梁世有庾晏嬰、祖孫登,連古人姓為名字,亦鄙事也.
      昔劉文饒不忍罵奴為畜產,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有指名為豚犢者:有識傍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
      近在議曹,共平章百官秩祿,有一顯貴,當世名臣,意嫌所議過厚.齊朝有一兩士族文學之人,謂此貴曰:「今日天下大同,須為百代典式,豈得尚作關中舊意?明公定是陶朱公大兒耳!」彼此歡笑,不以為嫌.
      昔侯霸之子孫,稱其祖父曰家公;陳思王稱其父為家父,母為家母;潘尼稱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風俗,言其祖及二親,無云家者;田里猥人,方有此言耳.凡與人言,言己世父,以次第稱之,不云家者,以尊於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則以夫氏稱之;在室,則以次第稱之.言禮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孫不得稱家者,輕略之也.蔡邕書集,呼其姑姊為家姑家姊;班固書集,亦云家孫:今並不行也.
      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書,稱彼之母與自稱己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修書,則過節束帶以申慰.北人至歲之日,重行弔禮;禮無明文,則吾不取.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穀,自茲以降,雖孔子聖師,與門人言皆稱名也.後雖有臣僕之稱,行者蓋亦寡焉.江南輕重,各有謂號,具諸書儀;北人多稱名者,乃古之遺風,吾善其稱名焉.
      言及先人,理當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江南人事不獲已,須言閥閱,必以文翰,罕有面論者.北人無何便爾話說,及相訪問.如此之事,不可加於人也.人加諸己,則當避之.名位未高,如為勳貴所逼,隱忍方便,速報取了;勿使煩重,感辱祖父.若沒,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皆變於常.若與君言,雖變於色,猶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北土風俗,都不行此.太山羊侃,梁初入南;吾近至鄴,其兄子肅訪侃委曲,吾答之云:「卿從門中在梁,如此如此.」肅曰:「是我親第七亡叔,非從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風俗,乃謂之云:「賢從弟門中,何故不解?」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從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對其前,呼其母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與他人言,對孤者前,呼為兄子弟子,頗為不忍;北土人多呼為姪.案:爾雅、喪服經、左傳,姪雖名通男女,並是對姑之稱.晉世已來,始呼叔姪;今呼為姪,於理為勝也.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為東郡,與武帝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甚以惻愴.」數行淚下.侯遂密雲,赧然而出.坐此被責,飄颻舟渚,一百許日,卒不得去.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目猶爛然;如此之人,不可強責.
      凡親屬名稱,皆須粉墨,不可濫也.無風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與祖父母同,使人為其不喜聞也.雖質於面,皆當加外以別之;父母之世叔父,皆當加其次第以別之;父母之世叔母,皆當加其姓以別之;父母之群從世叔父母及從祖父母,皆當加其爵位若姓以別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間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識.
      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同昭穆者,雖百世猶稱兄弟;若對他人稱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雖三二十世,猶呼為從伯從叔.梁武帝嘗問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當時雖為敏對,於禮未通.
      吾嘗問周弘讓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稱之?」周曰:「亦呼為丈人.」自古未見丈人之稱施於婦人也.吾親表所行,若父屬者,為某姓姑;母屬者,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士大夫謂之王母、謝母云.而陸機集有與長沙顧母書,乃其從叔母也,今所不行.
      齊朝士子,皆呼祖僕射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對面以相戲者.
      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孔子弟子記事者,皆稱仲尼;呂后微時,嘗字高祖為季;至漢爰種,字其叔父曰絲;王丹與侯霸子語,字霸為君房;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為字,字固呼為字.尚書王元景兄弟,皆號名人,其父名雲,字羅漢,一皆諱之,其餘不足怪也.
      禮閒傳云:「斬縗之哭,若往而不反;齊縗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發於聲音也.」孝經云:「哭不偯.」皆論哭有輕重質文之聲也.禮以哭有言者為號;然則哭亦有辭也.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山東重喪,則唯呼蒼天,期功以下,則唯呼痛深,便是號而不哭.
      江南凡遭重喪,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弔則絕之;除喪,雖相遇則避之,怨其不己憫也.有故及道遙者,致書可也;無書亦如之.北俗則不爾.江南凡弔者,主人之外,不識者不執手;識輕服而不識主人,則不於會所而弔,他日修名詣其家.
      陰陽說云:「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論衡云:「辰日不哭,哭則重喪.」今無教者,辰日有喪,不問輕重,舉家清謐,不敢發聲,以辭弔客.道書又曰:「晦歌朔哭,皆當有罪,天奪其算.」喪家朔望,哀感彌深,寧當惜壽,又不哭也?亦不諭.
      偏傍之書,死有歸殺.子孫逃竄,莫肯在家;畫瓦書符,作諸厭勝;喪出之日,門前然火,戶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所當加也.
      己孤,而履歲及長至之節,無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則皆泣;無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
      江左朝臣,子孫初釋服,朝見二宮,皆當泣涕;二宮為之改容.頗有膚色充澤,無哀感者,梁武薄其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問訊武帝,貶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禮不死也.」
      二親既沒,所居齋寢,子與婦弗忍入焉.北朝頓丘李構,母劉氏,夫人亡後,所住之堂,終身鎖閉,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廣州刺史纂之孫女,故構猶染江南風教.其父獎,為揚州刺史,鎮壽春,遇害.構嘗與王松年、祖孝徵數人同集談讌.孝徵善畫,遇有紙筆,圖寫為人.頃之,因割鹿尾,戲截畫人以示構,而無他意.構愴然動色,便起就馬而去.舉坐驚駭,莫測其情.祖君尋悟,方深反側,當時罕有能感此者.吳郡陸襄,父閑被刑,襄終身布衣蔬飯,雖薑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廚.江寧姚子篤,母以燒死,終身不忍噉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為奴所殺,終身不復嘗酒.然禮緣人情,恩由義斷,親以噎死,亦當不可絕食也.
      禮經:父之遺書,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政為常所講習,讎校繕寫,及偏加服用,有跡可思者耳.若尋常墳典,為生什物,安可悉廢之乎?既不讀用,無容散逸,惟當緘保,以留後世耳.
      思魯等第四舅母,親吳郡張建女也,有第五妹,三歲喪母.靈床上屏風,平生舊物,屋漏沾溼,出曝曬之,女子一見,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薦席淹漬,精神傷怛,不能飲食.將以問醫,醫診脈云:「腸斷矣!」因爾便吐血,數日而亡.中外憐之,莫不悲歎.
      禮云:「忌日不樂.」正以感慕罔極,惻愴無聊,故不接外賓,不理眾務耳.必能悲慘自居,何限於深藏也?世人或端坐奧室,不妨言笑,盛營甘美,厚供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盡無相見之理:蓋不知禮意乎!
      魏世王修母以社日亡;來歲社日,修感念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今二親喪亡,偶值伏臘分至之節,及月小晦後,忌之外,所經此日,猶應感慕,異於餘辰,不預飲讌、聞聲樂及行遊也.
      劉縚、緩、綏,兄弟並為名器,其父名昭,一生不為照字,惟依爾雅火旁作召耳.然凡文與正諱相犯,當自可避;其有同音異字,不可悉然.劉字之下,即有昭音.呂尚之兒,如不為上;趙壹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
      嘗有甲設讌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乙子稱其父已往.時以為笑.如此比例,觸類慎之,不可陷於輕脫.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鍼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讌享焉.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歿之後,此事亦絕.
      人有憂疾,則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諱避,觸途急切.而江東士庶,痛則稱禰.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蒼頡篇有侑字,訓詁云:「痛而謼也,音羽罪反.」今北人痛則呼之.聲類音于耒反,今南人痛或呼之.此二音隨其鄉俗,並可行也.
      梁世被繫劾者,子孫弟姪,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子孫有官,自陳解職.子則草屩麤衣,蓬頭垢面,周章道路,要候執事,叩頭流血,申訴冤枉.若配徒隸,諸子並立草庵於所署門,不敢寧宅,動經旬日,官司驅遣,然後始退.江南諸憲司彈人事,事雖不重,而以教義見辱者,或被輕繫而身死獄戶者,皆為怨讎,子孫三世不交通矣.到洽為御史中丞,初欲彈劉孝綽,其兄溉先與劉善,苦諫不得,乃詣劉涕泣告別而去.
      兵凶戰危,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喪服以臨師,將軍鑿凶門而出.父祖伯叔,若在軍陣,貶損自居,不宜奏樂讌會及婚冠吉慶事也.若居圍城之中,憔悴容色,除去飾玩,常為臨深履薄之狀焉.父母疾篤,醫雖賤雖少,則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梁孝元在江州,嘗有不豫;世子方等親拜中兵參軍李猷焉.
      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一爾之後,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比見北人,甚輕此節,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觀貌,不擇是非,至有結父為兄,託子為弟者.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見者七十餘人.晉文公以沐辭豎頭須,致有圖反之誚.門不停賓,古所貴也.失教之家,閽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號善為士大夫,有如此輩,對賓杖之;其門生僮僕,接於他人,折旋俯仰,辭色應對,莫不肅敬,與主無別也.

        慕賢第七
      古人云:「千載一聖,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髆心.」言聖賢之難得,疏闊如此.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於我,便足貴之.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飢渴.校其長短,覈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於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梁孝元前在荊州,有丁覘者,洪亭民耳,頗善屬文,殊工草隸;孝元書記,一皆使之.軍府輕賤,多未之重,恥令子弟以為楷法,時云:「丁君十紙,不敵王褒數字.」吾雅愛其手跡,常所寶持.孝元嘗遣典籤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祭酒問云:「君王比賜書翰,及寫詩筆,殊為佳手,姓名為誰?那得都無聲問?」編以實答.子雲歎曰:「此人後生無比,遂不為世所稱,亦是奇事.」於是聞者稍復刮目.稍仕至尚書儀曹郎,末為晉安王侍讀,隨王東下.及西臺陷歿,簡牘湮散,丁亦尋卒於揚州;前所輕者,後思一紙,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業,臺門雖閉,公私草擾,各不自全.太子左衛率羊侃坐東掖門,部分經略,一宿皆辦,遂得百餘日抗拒兇逆.於時,城內四萬許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許由,讓於天下;市道小人,爭一錢之利.」亦已懸矣.
      齊文宣帝即位數年,便沈湎縱恣,略無綱紀;尚能委政尚書令楊遵彥,內外清謐,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無異議,終天保之朝.遵彥後為孝昭所戮,刑政於是衰矣.斛律明月齊朝折衝之臣,無罪被誅,將士解體,周人始有吞齊之志,關中至今譽之.此人用兵,豈止萬夫之望而已哉!國之存亡,係其生死.
      張延雋之為晉州行臺左丞,匡維主將,鎮撫疆埸,儲積器用,愛活黎民,隱若敵國矣.群小不得行志,同力遷之;既代之後,公私擾亂,周師一舉,此鎮先平.齊亡之跡,啟於是矣.

  • HAU

    會員
    7 8 月, 2007 在 2:59 下午 in reply to: 顏氏家訓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後娶 治家
        序致第一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複,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凊.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荼蓼,家塗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屬文,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脩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盪.二十已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後車耳.

        教子第二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子生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鍼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云.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齊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後竟坐此幽薨.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兄弟第三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則易怨,地親則易弭.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卹,風雨之不防,壁陷楹淪,無可救矣.僕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
      兄弟不睦,則子姪不愛;子姪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僮僕為讎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於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之相望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閒者,鮮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國劉璡,嘗與兄瓛連棟隔壁,瓛呼之數聲不應,良久方答;瓛怪問之,乃曰:「向來未著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江陵王玄紹,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嘗,孜孜色貌,相見如不足者.及西臺陷沒,玄紹以形體魁梧,為兵所圍;二弟爭共抱持,各求代死,終不得解,遂并命爾.

        後娶第四
      吉甫,賢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賢父御孝子,合得終於天性,而後妻閒之,伯奇遂放.曾參婦死,謂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王駿喪妻,亦謂人曰:「我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並終身不娶,此等足以為誡.其後,假繼慘虐孤遺,離閒骨肉,傷心斷腸者,何可勝數.慎之哉!慎之哉!
      江左不諱庶孽,喪室之後,多以妾媵終家事;疥癬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鬥鬩之恥.河北鄙於側出,不預人流,是以必須重娶,至於三四,母年有少於子者.後母之弟,與前婦之兄,衣服飲食,爰及婚宦,至於士庶貴賤之隔,俗以為常.身沒之後,辭訟盈公門,謗辱彰道路,子誣母為妾,弟黜兄為傭,播揚先人之辭跡,暴露祖考之長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姦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眾矣!況夫婦之義,曉夕移之,婢僕求容,助相說引,積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
      凡庸之性,後夫多寵前夫之孤,後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婦人懷嫉妒之情,丈夫有沈惑之僻,亦事勢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與我子爭家,提攜鞠養,積習生愛,故寵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學婚嫁,莫不為防焉,故虐之.異姓寵則父母被怨,繼親虐則兄弟為讎,家有此者,皆門戶之禍也.
      思魯等從舅殷外臣,博達之士也.有子基、諶,皆已成立,而再娶王氏.基每拜見後母,感慕嗚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視.王亦悽愴,不知所容,旬月求退,便以禮遣,此亦悔事也.
      後漢書曰:「安帝時,汝南薛包孟嘗,好學篤行,喪母,以至孝聞.及父娶後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號泣,不能去,至被毆杖.不得已,廬於舍外,旦入而洒埽.父怒,又逐之,乃廬於里門,昏晨不廢.積歲餘,父母慚而還之.後行六年服,喪過乎哀.既而弟子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引其老者,曰:『與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廬取其荒頓者,曰:『吾少時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其朽敗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數破其產,還復賑給.建光中,公車特徵,至拜侍中.包性恬虛,稱疾不起,以死自乞.有詔賜告歸也.

        治家第五
      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則天之兇民,乃刑戮之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
      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
      孔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卹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產;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但家無鹽井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梁孝元世,有中書舍人,治家失度,而過嚴刻,妻妾遂共貨刺客,伺醉而殺之.
      世間名士,但務寬仁;至於飲食饟饋,僮僕減損,施惠然諾,妻子節量,狎侮賓客,侵耗鄉黨:此亦為家之巨蠹矣.
      齊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嘗嗔怒,經霖雨絕糧,遣婢糴米,因爾逃竄,三四許日,方復擒之.房徐曰:「舉家無食,汝何處來?」竟無捶撻.嘗寄人宅,奴婢徹屋為薪略盡,聞之顰蹙,卒無一言.
      裴子野有疏親故屬飢寒不能自濟者,皆收養之;家素清貧,時逢水旱,二石米為薄粥,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無厭色.鄴下有一領軍,貪積已甚,家童八百,誓滿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錢為率,遇有客旅,更無以兼.後坐事伏法,籍其家產,麻鞋一屋,弊衣數庫,其餘財寶,不可勝言.南陽有人,為生奧博,性殊儉吝,冬至後女婿謁之,乃設一銅甌酒,數臠獐肉;婿恨其單率,一舉盡之.主人愕然,俛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責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貧.」及其死後,諸子爭財,兄遂殺弟.
      婦主中饋,惟事酒食衣服之禮耳,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幹蠱;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必無牝雞晨鳴,以致禍也.
      江東婦女,略無交遊,其婚姻之家,或十數年間,未相識者,惟以信命贈遺,致殷勤焉.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此乃恆、代之遺風乎?南間貧素,皆事外飾,車乘衣服,必貴整齊;家人妻子,不免飢寒.河北人事,多由內政,綺羅金翠,不可廢闕,羸馬悴奴,僅充而已;倡和之禮,或爾汝之.
      河北婦人,織紝組紃之事,黼黻錦繡羅綺之工,大優於江東也.
      太公曰:「養女太多,一費也.」陳蕃曰:「盜不過五女之門.」女之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蒸民,先人傳體,其如之何?世人多不舉女,賊行骨肉,豈當如此,而望福於天乎?吾有疏親,家饒妓媵,誕育將及,便遣閽豎守之.體有不安,窺窗倚戶,若生女者,輒持將去;母隨號泣,使人不忍聞也.
      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寵婿,則兄弟之怨生焉;虐婦,則姊妹之讒行焉.然則女之行留,皆得罪於其家者,母實為之.至有諺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報也.家之常弊,可不誡哉!
      婚姻素對,靖侯成規.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或猥婿在門,或傲婦擅室,貪榮求利,反招羞恥,可不慎歟!
      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濟陽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齊,然後得起,故無損敗,人不厭其求假焉.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汙,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吾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敬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
      吾家巫覡禱請,絕於言議;符書章醮亦無祈焉,並汝曹所見也.勿為妖妄之費.

  • HAU

    會員
    16 7 月, 2007 在 4:53 上午 in reply to: 基礎儒學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雖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 HAU

    會員
    12 7 月, 2007 在 3:00 下午 in reply to: 基礎儒學

    弟子規

    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弟子規終

  • HAU

    會員
    25 5 月, 2007 在 1:29 下午 in reply to: 信佛与治病

    原帖由 董鬼谷 於 2007-5-24 10:54 PM 發表。

    自無始以來.心靈本是清靜圓陀陀的光.

    再經輾轉輪迴.貪著喜惡.漸漸光明黯淡.(病了)

    人道有八苦.非一世修佛可恢復本性…:pig4:

    肉體病了.有些病仍然醫生束手無策…..

    更詭異的-治療癌症 …

    http://www.ouyi.mymailer.com.tw/ouyihtm/015/015-3.htm

  • HAU

    會員
    24 5 月, 2007 在 2:23 下午 in reply to: 信佛与治病

    原帖由 joyinjoy 於 2007-5-23 09:59 PM 發表。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688個美元。

    嗯,就简单点说,
    如果佛教徒:比丘,和尚,尼姑
    生病了,那是否就医?

    就我所知,醫藥可由供養而得。
    其他詳細的規定,
    非我所知。

  • HAU

    會員
    22 5 月, 2007 在 2:18 下午 in reply to: 信佛与治病

    原帖由 joyinjoy 於 2007-5-18 07:48 PM 發表。
    一直有一个说法,说信佛的话,如果生病了就算业障,诚心念经就会好。
    不知是否真得如此?

    此說法一般人大多不識。
    須了解何為﹝信佛﹞?
    何為﹝業障﹞?何為﹝誠心念經﹞?
    若不知,則不可評論。

    原帖由 joyinjoy 於 2007-5-18 07:48 PM 發表。
    虽然知道有很多癌症患者是靠吃素念佛恢复健康的。
    但是真得不需要药物吗?不动手术吗?

    先不談其他,若要動手術,也需要遇到好的醫生,好的醫療團隊。
    若真誠心吃素念佛,則善緣得已發生。
    故較容易遇到好醫生,好的醫療團隊。

  • HAU

    會員
    19 5 月, 2007 在 5:31 上午 in reply to: 癌症讓我活得更健康

    定課

    念佛人的早晚課是很好的定心丸。我很得力於黃念祖老居士對定課的主張。就因為有定課,我一個人獨自修行,才不至於像斷了線的風箏。忙了一天回到家,打開燈,第一件事就是到佛堂點香拜佛念佛,就不至於跟著妄念跑了,心也就很安了。另外就是利用閒時散念佛號,黃老居士用的蓮花念珠很好計數,珠不離手,也就比較能夠佛不離口,佛不離心。

    〈註:黃念祖老居士是無線電工程學教授〉

    聽經

    善知識講經的錄音帶是我病中良藥,時時提醒,時時教誨,增長信願,開示正路,如黑夜明燈,有時一兩句話,就能掃盡一切。工作忙碌,很少能有時間恭恭敬敬地聽,上下班的車程中,就是我聽經的時間。做家事一有空檔,就馬上靜下來聽經,不斷浸沐於法水,不斷用佛之知見,修正自己的凡夫知見。

    運動

    要恢復健康,就要把運動排進自己生活作息之中。開始運動會很累,很辛苦,但是一旦得到運動的好處,血液循環良好,全身舒暢,體力日增,臉色越來越好看,就能持之以恆。我嚐試過很多運動:步行、慢跑、保健操、柔軟操、爬山、太極拳。總之,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運動。而「拜佛」是我一直持續不斷的選擇。很喜歡密教的大禮拜,卻因為開刀,右手不能吃力太多,拜多了,很不舒服,好像要脫臼一般。最近,依道證法師的拜佛講義拜佛,得前所未有的歡喜舒暢。

    〈註:「拜佛方法與醫學原理」,道證法師另有專集圖解〉

    排毒

    生活幾十年,自然有許多廢物堆積體內,排毒就能改變體質。所以自然療法和中醫都很強調排毒。自然療法首要素食,以天然無農藥蔬果、五穀類、堅果為佳。我得病之後,先依自然療法喝小麥草汁(須注意用量)、生食,雖然五穀飯越吃越多,飯碗從小碗換成大碗,人也覺得很清、很鬆;但體重一直掉,掉到四十九公斤。而李豐醫師也因為生食體重掉到三十七公斤。當她停止生食,我仍在猶豫觀望。直到有一天,怎麼覺得走路時,迎面而來的空氣,好像有阻力一般。這時我才停止生食,體驗到生食須依體質條件作調整,如同服藥,須視病況,而作調適。這是我生食一年半之後的事。其後,我就依中醫的路線排毒,既然可以用中藥排毒,再有補藥,不傷元氣,穩當多了,體重也慢慢回升。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點:要排毒,那麼平日飲食就不要再攝取含有毒素的食物。乃至內心也要排除貪、嗔、痴、慢、疑五大類—會產生毒素的念頭。

    保健

    依中醫理論保健,我比較有心得的一點是,盡量讓自己生活自然,不要使用機器營造的非自然生活環境。譬如說,不吹冷氣、不吹電扇,熱了就讓身體自然流汗,流汗之後,身心都很舒暢,也就不熱了。天黑了就早早睡覺,不要用電燈營造的非自然環境,久久不眠。即使很熱,也不要喝機器做出來的冰水和冰塊,盡量吃接近自己的體溫的食物和飲料。吃自然界當季的食物,不要吃依新技術生產的非季節性的食物。如果不得已,須生活在機器營造的環境,也不必生懊惱、排斥之心,或耽心受害,只要隨遇而安,隨緣歡喜感恩念佛,保持心情良好,就是最佳保健法—以良好心念—電波,產生良好物質,引導全身細胞,發揮良好功能。

    感恩再感恩

    我從得病到康復,分外的順暢,我十分感激冥冥之中加持護佑我的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和諸大祖師。還有埔里寺廟的師父們,她們的慈悲照顧,是我生生世世難忘的,她們使我好像回到娘家,可以很放鬆,孩子氣天真地過日子,臉上也能綻放出笑容,這對我的康復,絕對有很大的幫助。也感恩女兒的勇於承擔,樂於配合,當時我唸大三的女兒,突然承受了這個重大的變故,我在埔里住了九個月,她也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記得那年的年夜飯,還是她煮的。事後,我發現女兒比我能幹,也比我堅強,這一點還蠻欣慰的。感激念佛的蓮友、系裡的同事、我的親朋好友、以及協助我康復的醫師。願將一切功德迴向所有癌症的病友,願他們都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離苦得樂,同生極樂。

    http://book.bfnn.org/books/0988.htm

    防癌手冊:
    http://book.bfnn.org/books/0877.htm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07-5-19 01:35 PM 編輯 ]

  • HAU

    會員
    19 5 月, 2007 在 5:31 上午 in reply to: 癌症讓我活得更健康

    不要被妄念拖著跑

    但是,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功夫不夠,明明道理很清楚,卻不能時時觀照,有時候還是會被妄念拖著跑,停不下來。記得剛出院回家不久,手術後身體比較虛弱,一時又想起癌症的可怕,不能停止,佛號念不下去。正在無助之際,隨手拿起「淨土資糧」,翻了幾頁,赫然幾個大字:「您當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一切不管,一切不問,心中孤零零地單提這一句名號。一句念完,又是一句」。就這簡單的幾句,當下清涼,佛號一起,妄念頓息。記得在那段時間裡,也常念頌夏老居士的一首詩「大病中口占二偈辭世」:

    生已無可戀,死亦悉足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了知諸法空,始信一切有;西方有極樂,有佛無量壽。

    「不要被自己的妄念拖著跑」是我當時用來克服恐懼的方法,而怎麼能不跟著妄念跑呢?就是在妄念中要迅速地提起覺照,立刻念佛。

    要生活品質?還是要活久一點?

    癌症病患除了要孤苦無靠地面對死亡之外,傷口還未癒合,馬上要面對要不要接受化學治療的困惑。記得,當時我坐在電梯口前的日光室,默默地數著念珠念佛,抬頭一看,是主治醫師,他說:「等一下就打一針,作化療。」我一楞、馬上想到,李豐醫師和我的對話。我在開刀的前一天中午,去臺大醫院的佛堂拜佛,就在那裡,第一次見到李豐醫師,我的好同學病歷室的范主任陪我一起去佛堂,她就介紹我認識了李醫師。開刀後,我到李醫師的研究室找她。

    她問我:「有沒有學佛?」「有!」

    又問:「修淨土嗎?」「是。」(大概是看到我的念珠,平時我盡可能的珠不離手。)

    又問:「怕不怕死?」「不怕!」

    再問:「要生活品質,還是要活得久一點?」「要生活品質。」

    就說:「那我是你,就不作化療和電療。」「啊?!」

    所以,當主治醫師要給我作化學注射時,我就推說要等病理報告出來再做。主治醫師說:「你的癌組織那麼大(7公分X3公分),不用看報告,也要做。」我還是推拖,醫師只好作罷。後來,病理報告出來,很特殊,切除下來的癌組織雖然很大,但是外面不是癌細胞,是很硬的結締組織,把癌細胞緊密地封鎖起來,乳房上的淋巴都沒有轉移,所以,主治醫師也就同意我不做化療。這個事實,讓我得到很大的紓解。對自己的免疫系統有了信心,同時,也對自然療法有了信心。我在開刀前,吃素至少有三、四年了。一般的說法是,吃素能增強免疫力,或許,我的幸運就是來自素食吧!

    〈註〉:癌細胞在體內長出,長到能檢查出或摸到,其實都已「歷史悠久」了,而人常不覺有症狀,可見我們未「發現」時,體內免疫功能就已覺察,而且悄悄在處理癌細胞了。有的癌,甚至在體內潛藏十幾、二十年,甚至一直到其人遇意外災害死亡作屍體解剖才被發現,生前都毫無症狀。可知,當「免疫系統」功能良好時,是可以自行處理癌細胞的。

    人體免疫功能甚奇妙,辦法也甚多(本性佛力不可思議),對癌細胞,有的能「吞噬、消化、改造」;有的能「包圍隔離」;有的能改善條件使之「良性化」。天然素食可加強此良好免疫功能。

    而可惜的是,這本來良好的免疫功能,常被我們自己戕害破壞了,醫學研究,心中恐懼、懷恨、生氣、憂鬱、壓力、生活不合理,飲食不當都會破壞免疫功能,才會使癌擴散。這些因素是該由自己負責調適的。

    若能恢復自體免疫功能,自能康復。而免疫功能之根源,在「心」!心安定,寬鬆、歡喜念佛就是「妙藥」!

    有趣的處分單

    之後,我決定依「自然療法」治療,放棄了醫師建議的電療和藥物治療(吃荷爾蒙強制停經)。李醫師給我的處方是:

    ◎離開台北(工作和家庭)一年(後來,我在埔里寺廟住了九個月)

    ◎每日步行四小時(後來,我只有每日步行不到二小時)

    ◎每日打坐三小時(這一項做得比較好,打坐念佛)

    ◎每天要笑(一直做得不太好)

    ◎凡事要往正面看(也一直做得不太好)

    ◎要依自然療法(還算盡力而為)

    開刀至今,已經五年又七個月了。雖比以前清瘦(160公分、53公斤;以前是56公斤),體力反而比以前好很多,爬山四小時,不覺得太吃力,絕少失眠,胃口普通,白頭髮很少,還不用戴老花眼鏡。比以前會笑,當然,還笑得不夠。想法比較正面。總之,手術後是「佛法」、「自然療法(包括飲食和運動)」和「中醫」帶領我走過了癌症。同時,走得很順暢,幾乎沒有什麼痛苦。下面,總結我親身經驗的一些康復的要點,提供大家參考。

    懺悔

    得病之後,一定要自我反省,懺悔改過,重新塑造一個新的生活和新的自己。絕對不能存著這樣的想法:「我這麼努力認真誠心學佛,怎麼還會有這種果報呢?」這個想法,就是不明三世因果,就是「疑」,也就是非常非常嚴重的謗法。懺悔方法很多,我主要是依夏蓮居居士的「寶王三昧懺」的法本拜懺。自己反省下來,還是很不夠,菩提心不足,隨順眾生做得很差,身口意三業時常都在供養「我執」,仍有待努力,徹底反省懺悔,打碎再造。

    檢視內心?慚愧祈願

    有些統計數字顯示,得右乳房的癌症病人,多半是和先生過不去,而我的乳癌就正好是在右邊。反省起來,我得癌症,和我死不認錯,自以為是,很執著又很悶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對我先生,我一意從自己的觀點去想,對他只有排斥和不滿,從來沒有考慮他的處境和心情。

    認識我們夫婦的人,都覺得是一對很奇怪的匹配,因為我們二個幾乎沒有一點點相似之處。他高大英俊瀟灑,很有書卷氣,唱歌跳舞都是一流的,人很聰明能幹,個性強悍而尖銳,正直無私,十分講求理性。而我從不打扮,穿著很隨性,長相和個性都有點像露西蒙哥瑪麗筆下的小時候的安雪麗,一個迷糊卻又有個性的鄉下孩子,喜歡靜靜看書,聽古典音樂,做事很迷糊,又不理性。記得,在小學一年級時,老師選我在遊藝會中擔任跳舞節目,我就嚇得哭著回家,要外婆去跟老師說:「我家這個孩子是不跳舞的」。我們夫妻倆個性和興趣都很不相像,好在也都是知識份子,在一個屋簷下也還能相敬如賓。不過,他常常說:「我們家有兩個先生和一個阿巴桑(幫我照顧家務的一位管家女士,我們一起相處了十九年),就是沒有太太。」他說這話的心境是很苦的,只是我沒有去體會他。

    雖然在我十歲時,全家就由南亭老和尚授了三皈依,但一直到我四十歲時才聽到淨空法師的「彌陀要解」和「普賢行願品」,得前所未有的大震撼和歡喜,才發現自己以前活得很渺小,原來人生還有一片這麼廣闊的天地。

    但是他的因緣還沒成熟,還沒有機會深入佛法的妙理,所以他非常不能忍受像我這種學科學的高學歷的人,居然會這麼「迷信」,幾次衝突之後,我就不再試圖溝通,而瞞著他學佛。這就是我開刀前的情況,我只覺得他反對學佛,是我學佛的障礙,怎麼從來沒有替他想過,有一個想法和他差距很大的老婆,他的日子也是很不好受的。我並沒有用阿彌陀佛的精神去體諒他,讓他也有緣感受到佛心的慈悲柔軟,也沒有用阿彌陀佛的耐心,讓他也有機會體會佛法智慧的深奧廣大。

    開刀後,因為我信阿彌陀佛,情緒上很平靜,而生來又是自閉而不愛表達自己情緒的個性,所以沒掉過一滴眼淚。倒是我先生整天守在病床邊,動不動就擦眼淚,兩眼紅得像兔子。很想幫我做些事,像是扶我下床、用餐等,但是我恢復得很快,一切都自己來,也不會撒撒嬌,裝作要人照顧。在我最需要照顧的手術後二十四小時,是由我們家族中最善於照顧病人的專業護士(我的乾姐,護專講師兼實習主任)負責照顧我。

    學佛的蓮友們每天一大早就來醫院陪我念佛,帶給我些湯食,一直到晚上很晚才走。我很感念她們的照顧,也很喜歡和她們在一起,現在回想起來,與其說一些感謝我先生的話,不如說是應該好好的懺悔,因為,當時我一點也沒有想到他的心情和處境,把他冷落在一邊,看他整天紅著兩隻眼睛。我心裡還嘀咕著:「大男人一個,怎麼這麼愛哭?」尤其是最近讀道證法師的書,看到法師在靈鷲山的祈願文:「請幫助我,讓我能體會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讓我真正地流下了懺悔的淚水。我和他相處這麼多年,一直就只知道埋怨他的剛愎自用和霸道,而從沒有想過要去體念他的苦處,更不用說去感同身受了。

    後來,在台大住院的後期,我看他在一旁紅著眼睛,就請他去找李豐醫師。他見了李醫師回來,好像換了一個人,因為李醫師讓他知道癌症不是絕症,另外還是有康復的路可走,就硬要我去見李醫師。在她的指導下,我走了一條很特殊的治療路程,就像我前面介紹的。在我出院的時候,李醫師給我十多本書,都是有關自然療法克服癌症的書。回到家裡,我也只顧念佛,懶得看,後來這些書都是他一一細讀,然後告訴我應該怎麼注意飲食,以及自然療法的一些基本的道理。也開始陪我吃素,因為他是很理性的人,只要對身體有益,不會嫌那些生菜和沒油沒鹽的水煮菜難吃。這一點是很難能可貴的,很感謝他。〈大眾也感恩這理性的照顧,使謝教授健康〉

    另外,由於他的理性,他很支持自然療法,所以對於我要不要接受化療和電療,以及以後要不要做持續追蹤檢查,都很尊重我的想法,完全沒有給我任何壓力。也放了我九個月的假,讓我去埔里寺廟過一段修行日子。記得當時我剛開完刀,稍一恢復體力,還沒拆線,就吵著要去埔里,而且堅持就在回診後當天下午就要開車去埔里,他也就依我的意送我去埔里山上。第二天又開車去埔里鎮上幫我找小麥草。竟然不但找到了小麥草,還找到了會種小麥草的人,又去請教怎麼種小麥草。這些慈悲照顧我都應該相當感激他。然而,當時並沒有以禮敬,恒順的心,深深感恩。

    法師要我們學習感恩,發菩提心、要念恩、報恩,而修慈、修悲須由周圍最近的人修起。

    我真正感謝我的先生,他像一面鏡子,隨時隨地清楚地照出來我是一個很差勁的佛弟子,這些年學佛只是在「我執」上加工,貪嗔癡慢都沒有減少,尤其是缺少一顆真實的慈悲心,和本師的心全然不相應。但是本師還是平等慈悲地攝受,我只能慚愧地祈願:

    「阿彌陀佛,請幫助我,讓我生起真正的懺悔心,向一切曾經被我傷害過的眾生懺悔!讓我生起真實的慈悲心,善待一切曾經被我傷害過的眾生!讓我生起無私的平等心,不讓一己的私念有意無意地傷害任何一個眾生。阿彌陀佛!」

  • HAU

    會員
    19 5 月, 2007 在 5:30 上午 in reply to: 癌症讓我活得更健康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904個美元。

    無常—每個人都有一本帳,

    翻出下一頁是什麼,誰也不知道

    在民國八十三年冬,沐浴時無意中觸摸到右邊乳房有一顆龍眼般大小的硬塊,就到台大醫院就診。週五下午看門診,週六照超音波,次週一就通知週二住院,週三作切除手術。因為手術前無法判斷是惡性還是良性腫瘤,所以手術時先作局部切除,立刻送病理化驗,而我就躺在手術台上等待化驗結果,誰知一等就等了將近二個小時。手術室很冷,心裡又七上八下,應該是很難熬的一段時間。所幸,學佛七年,平日以念佛為定課,就一句接一句地念著阿彌陀佛,慢慢地就平靜下來,也不覺得難捱了。終於,手術室裡的電話鈴響了,醫生走近,上了麻醉,作了癌症切除。

    一夕之間,我就成了一個癌症病患。當時,我四十七歲,身體狀態算是不錯的,很少感冒,也沒有這兒痛那兒痛的毛病,早睡早起,吃長素,體力也還不錯,偶而還去捐血。在台大資管系擔任系主任兼所長的工作,資管系在當時是創系第四年,碩士班第一屆:而博士班也在籌備之中,準備次年招生。工作雖不輕鬆,但也還勝任愉快。再怎麼想也想不到會得癌症,事後,讓我深切地體會夏蓮居老居士的話:「每個人都有一本帳,誰也替不了,翻出下一頁是什麼,誰也不知道。要謹防業力發動。」世事無常,誠然不虛。

    死去的恐懼來自自己的妄念

    癌症病患第一個要面臨的是死亡的恐懼,和對臨終前疼痛的恐懼。家母不到六十歲就患乳癌,切除後復發肝癌,三年就走了。我的姨母是子宮癌移轉到胃癌,二年就走了。她們二位臨終都沒有疼痛。而一位遠房舅媽,在美國患大腸癌,又移轉,不知開了幾次刀,九年後走了。據舅舅說臨終前三個月疼痛非常,連嗎啡也止不住。當我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很奇怪的,第一個念頭,居然不是恐懼,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感覺:「啊!我終於可以不用再活下去了!」但是,這個感覺只持續了幾個小時而已,接著而來的就是「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臨終前痛苦的恐懼,割捨不下自己未完成的學佛的功課和心願、以及家人。這些恐懼和憂愁,檢討起來,其實都是自己的「妄念」。但是,人總是那麼無可奈何地,不能自主地被自己的妄念拖著走。回想起來,我是怎麼克服這些恐懼和憂愁呢?

    淨土行人,一生所求就只是臨終的那一剎那,佛來接引

    當年,我有一群念佛的蓮友。念佛人最期待的就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當我們一起念佛的時候,曾經半正經半開玩笑地談論,得癌症也是預知時至。而淨土行人,一生所希求的就只是臨終的那一剎那,佛來接引。我就在這裡,找到了真實的依靠,而能無懼於死亡。所以,當我同病房的患者,哭泣憂愁的時候,我還能夠泰然自若,就是因為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一生所希求的就是臨終接引往生。往生對淨土修行人而言,就是夢寐以求的解脫。我是在佛法中,認識了死亡,對死亡有所準備,以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為依靠,而能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

  • HAU

    會員
    19 5 月, 2007 在 2:40 上午 in reply to: 信佛与治病

    在此先轉貼天台三祖南嶽尊者的傳記,給各位參考:

    三祖南嶽尊者。諱慧思。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寬慈。頂生肉髻。耳有重輪。象視牛行。勝相莊嚴。與世自異。甞夢梵僧勉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入道。奉持守素。梵行清潔。及稟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別施。迴栖幽靜。杜絕將迎。誦法華等經。所至小庵被人所焚。隨顯癘(音例。疫病)疾。求誠乞懺。還創草室。持經如故。其患平復。仍夢。梵僧數百形服瓌(公回切。大也)異祈請師僧。加羯磨法。具足成就。驚寤方知夢受。勤務更深。無棄昏曉。又夢。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華。心自惟曰。我於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感傷悲泣。豁然覺悟。轉復精進。靈瑞重沓(達合切)供養嚴備。若有天童侍衛因讀妙勝定經歎禪功德。發心修定。時北齊禪師聚徒數百。眾法清肅道俗高尚。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性樂苦節。營僧為業。冬夏供養不憚勞苦。晝夜攝心。理事籌(音儔。算也)度。訖此兩時。未有所證。又於來夏。束身長坐。繫念在前。始三七日發少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倍復勇猛。遂動八觸。發本初禪。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行步。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淨。所苦消除。又發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歲。慨(口概切。太息也)無所獲。自傷昏沈。生為空過。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霍(忽郭切。揮霍也)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捨徐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研練愈久。前觀轉增。名行遠聞。四方欽德。學徒日盛。機悟實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眾雜精麁。是非由起。怨嫉鴆(直禁切。以毛歷飲食能殺人)毒。毒所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為害。乃顧徒屬曰。大聖在世。不免流言。況吾無德。豈逃此責。責是宿作。時至須受。此私事也。然我佛法不久應滅。當往何方以避此難。時空聲曰。若欲修定。可往武當南嶽。是入道山也。以齊武平之初。背此嵩陽。領徒南逝。初至光州。值梁孝元傾覆國亂。前路梗塞。權止大蘇山。數歲之間。歸從如市。每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真。由是供以事資。誨以理味。秖欲學者悟自本心。因以道俗福施。造金字般若金字法華琉璃寶函。眾請講二經。即時玄敘隨文造盡。莫非幽賾。後命大師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大師有疑。師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一心頓發諸法。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遂咨受法華行法三七境界。大領玄旨。又諮師位即十地耶。曰非也。吾十信鐵輪位耳。然其謙退言難見實。本迹叵詳。後在大蘇。弊於烽警(上音峯。烽燧候表也。邊有警則舉火。晝曰燧。夜曰烽)山侶栖遑不安其地。將四十餘僧徑趣南嶽。時陳光大二年歲次戊子夏六月二十二日也。至即告曰。吾止此滿十年耳。先是梁僧慧海居衡嶽寺。及見師欣如舊識。以寺請師止之。海遷他所。師復徙眾方廣。靈蹟懋異具如別記。甞曰。吾前世曾履此處。因遊嶽頂。遲立林泉。其處竦淨。若有所憶。尋指巖叢曰。吾前身於此入定。賊斬吾首。眾共掘之。獲聚骨。果無首。今名一生巖者是也。復指盤石曰。此下亦吾前世骸骨。眾舉石驗。果得紅白骨。聯若鉤鎖。即其地累石瘞(於罽切。埋也)骨。危其巔為二生塔。徘徊東上見石門窅隩(上音杳)曰。此靈巖幽戶過者必增道力。乃古寺也。吾先亦甞捿托。因斧蒙密處。果得僧用器皿堂宇層甓(並的切。甎也)之基。其地爽塏(高明之地曰爽塏。左傳曰。請更諸爽塏。文選曰。處高泉而爽塏)適大嶽心。於是築臺。為眾說般若。因號三生藏。事驗非一。陳朝碩學莫不歸宗。時有異道。懷嫉密告陳主。誣師北僧陰受齊券掘斷嶽心。勅使至山。見兩虎咆憤。驚駭而退。數日復進召師。師謂使曰。尊使先行貧道續來。師飛錫而往至京。四門俱見師入。監使同時共奏。帝驚異引見。勅承靈應。乃迎下都。止栖玄寺。一無所問。先有小蜂。飛螫師額。尋有大蜂。咬殺小者。銜首師前。飛揚而去。不久謀罔一人暴死。二為猘(居例切。狂犬。宋書曰。張收甞為猘犬所傷。食蝦蟆鱠而愈)狗嚙死。蜂相所徵。於是驗矣。師往瓦官。遇雨不濕。履泥不污。僧正慧暠(音杲)與諸學徒相逢於路曰。此神異人如何至此。舉朝屬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徹敬重之至。奉以犀枕。別將夏侯孝威往寺禮覲。在道默念吳儀同所奉枕。欲得一見。比至師所。將行致敬。師便語威。欲見犀枕。可往視之。又於一日忽有聲告。洒掃庭宇。聖人尋至。即如其語。須臾師到。威懷仰之。言於道俗。故貴賤皂素悉歸向之。趣歸南嶽。不敢延留。帝餞以殊禮。目為大禪師。人舡供給送到江渚。師曰。寄跡南嶽。止十年耳。期滿當移。時眾不識其旨。及還山。每歲陳主三信參勞。供施眾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大小。或寂示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舉。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告眾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行是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吾當遠離。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眾[歛>斂]念。泯然命盡。小僧靈辯見師氣絕。號吼大叫。師便開目曰。汝是惡魔。我將欲去。眾聖相迎。論受生處。何意驚動。妨亂吾耶。癡人出去。因更攝心。諦坐至盡。咸聞異香滿室。頂煗身軟。色如生。春秋六十有四。即陳太建九年歲次丁酉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驗十年。宛然符合。師平日服布素。寒則實以艾。徒屬服章率皆如此。凡有著作。口授成章。無所刪改。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諍行門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于世。南山律師贊曰。自江東佛法弘重義門。至於禪法。蓋蔑如也。而南嶽尊者慨思南服。定慧雙開。晝談義理。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遠。因定發慧。此旨不虛。南北禪宗罕不承緒。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見者回心。不覺傾伏。善識人心。鑒照冥機。訥於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徒服章率皆以布。寒則艾。衲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唯斯南嶽慈行可歸。余甞參傳譯。屢覩梵經。討問所被法衣。至今都無蠶服。縱加受法。不云得成。若乞若得。蠶綿作衣。准律結科。斬捨定矣。約情貪附。何由縱之。唯南嶽獨斷高遵聖檢(居奄切。書檢印窠封題也)者也。

  • HAU

    會員
    18 5 月, 2007 在 2:49 下午 in reply to: 信佛与治病

    欲治病,先要知病何來?

  • HAU

    會員
    14 4 月, 2007 在 6:13 上午 in reply to: 天下太平之根本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1197個美元。

    【二十六】昨接來書,言及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可謂見理透徹。周之開國,基於三太。而文王之聖,由於胎教。是知世無聖賢之士,由世少聖賢之母所致也。使其母皆如三太,則其子縱不為王季、文王、周公,而為非作奸,蓋亦鮮矣。而世人祇知愛女,任性憍慣,不知以母儀為教。此吾國之一大不幸也。人少時常近於母,故受其習染最深,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為急務,勿曰:「此異性之人,吾何徒受此憂勞哉。」須知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屬莫大功德。況女能德鎮坤維,其子女必能肖其懿範,榮何如之。況自己子孫之媳,亦人家之女呼?欲家國崛興,非賢母則無有資助矣。世無良母,不但國無良民,家無良子。即佛法中賴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賢,斷不至下劣一至於此,惜哉。(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

    ※ ※ ※ ※ ※

    【二十七】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實行之方法,必先從事於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須以婦女為主體。蓋世有賢母,方有賢子。伊古賢母,從事胎教,鈞陶於稟質之初,化育於未生以前,而必期其習與性成也。如周之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陰相其夫,胎教其子,皆女中之聖人,實開周家王業之基。予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者,即指克盡婦道,相夫教子而言也。乃今之女流,多不明此義,而妄欲參政攬權,思做大事,遂將家庭培植根本之道,置之度外。此真聚萬國九州之鐵,也鑄不成此一箇大錯,深可概也。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維何。即凡教子女,必在於孩提之時,先須使知因果報應之說,則一切悖惡行為,自有所畏而不敢為。講因果之書,莫善於感應篇及陰騭文。此二書,能為之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蓋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兒習焉,久則成性,及既長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於此。故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亂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養成之也。蓋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後,根本一壞,遂泛濫而不可收拾。於是非孝無親之說,家庭革命之談,乃昌言而不諱。馴至朋友則利交而貨賣,夫婦則獸合而禽離。廉恥道喪,天理絕滅,洪流滔天,未知所屆。即起孔子釋迦於今日,亦無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則將奈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為子女講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獲善果,庶將來人心丕變,風俗漸淳,天下國家,其有太平之望乎。(續編示殷德增母子法語)

    ※ ※ ※ ※ ※

    【二十八】人生世間,善惡各須輔助,方克有成。雖天縱之聖,尚須賢母賢妻,以輔助其道德,況其下焉者乎。以故太任有胎教,致文王生有聖德,故詩讚其:「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然此但約文王邊說。若論太姒之德,固亦可以輔助文王之道。如兩燈互照,愈見光明。兩手互洗,方得清淨。觀思齋太任,太姒嗣徽音之說,可以知矣。由是言之,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母,與賢妻也。良以妻能陰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況初生數年,日在母側。親炙懿範,常承訓誨。其性情不知不覺為之轉變,有不期然而然者。余常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又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謂此也。以天姿高者,若有賢母以鈞陶之,賢妻以輔翼之。自可意誠心正,明明德,止至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即天姿平常者,亦堪循規蹈矩,作一守分良民。斷不至越理犯分,為非作奸,以忝所生,而為世害也。惜世人夢夢,不以盡倫守分教女,使日唯從事于妝飾,此外則一無所講。異日為人妻,為人母,不但不能相夫教子,以成善士,或反相之教之以成惡人。由是言之,教女一事,重于教子多多矣。而余所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及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語實語也。近世學風大開,女子入學,多被不知教本之教員所誤。從玆不以盡倫守分,宜室宜家,相夫教子為事。各各皆欲操政權,作長官。越分計慮,習為狂妄,亦可慨也。安得為長民者,極力提倡,令其在家庭中培植,俾修齊治平之效,出于不知不覺,了無形跡中,則何幸如之。(正編馮平齋宜人事實發隱)

    ※ ※ ※ ※ ※

    【二十九】汝家屬甚多。倘諸弟婦令妹令女等,學堂歸來,宜以因果報應,及念佛利益,與之談論。俾彼等各各心中自知己心與天地鬼神相通,與彌陀慈父相通。由玆斷除惡念,增長正信。俾彼現在堪為人之賢妻,將來堪為人之賢母。以此風于鄉邑,是亦治天下國家之根本法輪也。菩薩隨俗利生,并不另起爐灶。對病發藥,令彼各各就路還家而已。現今學堂中婦女,多多妄生異圖,擬操政權,不知「各守本分,相夫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以故周之王業,基于三太,彼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聖人。但以陰相其夫,胎教其子為事。今人不此是學,其所計慮,皆為亂天下之媒蘗,可勝道哉。光本世外人,何論婦女事?以汝家女眷多故。亦願將來師表女流,儀型閨閫,以揚佛日之光耳。(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

    ※ ※ ※ ※ ※

    【三十】世有賢母,方有賢人。古昔聖母,從事胎教,蓋鈞陶於稟質之初,而必期其習與性成也。世以「太太」稱女人者,蓋以太姜、太任、太姒三聖女,各能相夫教子,以開八百年之王業者,用稱其人焉。光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嘗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者,蓋指克盡婦道,相夫教子而言也。無如今之女流,多皆不守本分。妄欲攬政權,做大事,不知從家庭培植。正所謂聚萬國九州之鐵,也鑄不成此一箇大錯。以故世道人心,愈趨愈下。天災人禍,頻頻見告。雖屬眾生同分惡業所感,實由家庭失教所致。以故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于頑民。使各得賢母以鈞陶之,則人人皆可為善士。窮則獨善,達則兼善。夫何至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弊竇百出,民不聊生乎哉。(正編江西歸事略發隱)

    ※ ※ ※ ※ ※

    【三十一】語云:「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以天下乃合眾一家而成。使家家夫婦,皆知道義,及與因果,敦本重倫,躬行不渝。則所生子女,習見習聞,如水入器,如金就型,其性情自成賢善,必不至暴戾恣睢,以惡為能也。然人之賢否,資于母者,比父為多,以胎時稟氣,幼時觀感,有不期然而然者。故朱子著小學,開章即明胎教,而文、武、周公、孔、孟,皆資賢母而為成德達才作聖之本。是知「女子相夫教子之權,實不亞於男子行政治民之道」。而世之昧者,倒行逆施,不令于此致力,而令參政服官,是何異執刀於刃,能不立見截手乎。(正編李母黃太夫人墓誌銘)

    ※ ※ ※ ※ ※

    【三十二】 吾常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以母賢,則兒女皆賢。在胎則稟母之氣,幼時則觀母之行,聞母之言,以熏陶於讀書之前。及其讀書,則一一措之躬行,而為賢人善人故也。又曰:「教子為治天下之本,而教女為尤要」。以無賢女,則無賢妻賢母,因之亦無賢人矣!(續編復張純一書)

    ※ ※ ※ ※ ※

    【三十三】 世道之亂,人心之死,在於不講「因果」,不講「家庭教育」。果能注重此二事,則人人知因果,家家有教育,一切法語巽言,均成家常茶飯,無一人肯一日離者。光常曰:「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教子為治國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為重要也。」以有賢女,方有賢婦賢母。賢母所生之兒女,皆為賢人。此三太之所以興周,而後世稱女人為「太太」之來源也。故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以母教為本也。(續編蟄園札記序)

    ※ ※ ※ ※ ※

    【三十四】節欲一事,其理甚深,其關係甚大,其話甚不易說。夫天生男女,聖人法天立則,令男女居室,以為人倫之最大者。以上關風化,下承宗祧。豈為人日圖快樂,而常以欲事為事乎?貪欲之人,其精薄而無力,如秕種不能生芽,故難生。即生,多多皆未成人而夭,即幸而不夭,亦必單弱柔懦,無大樹立。若能保養精神,節欲半年,待其婦天癸發後,擇良宵吉期,相與一交,決定受孕。從此永斷欲事,則所生之子,不但性行貞良,欲念輕薄。而且體質龐厚,無諸胎毒痘疹疾病等患。天癸,即經水也。經水盡後方受孕,餘時多不受孕。經水未盡,斷不可交。交則婦即受病成帶,勿望受孕矣。人之大倫之事,豈可惡日惡時而行,故須擇良宵也。禮記月令篇,記聖王於仲春,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奮木鐸以令兆民者,令地方官聲鐸以告百姓也。容止,猶言動靜。不戒容止,謂行房事也。生子不備,即五官不全等。世每有生子,或異人類,或形體缺損,皆坐此故。必有凶災,言其父母,尚有凶禍災殃。如惡病、夭壽等,不止生子不備也。古聖王重民生,故特注意其事,奮木鐸以告之。不但震雷當忌,即大風大雨、惡星值日、及天時交節、佛聖誕期,皆所當忌。此實尊天敬聖,遵王制而敦人倫之大道。惜世人概不肯出諸口,俾其子子孫孫體質,一代劣于一代。或者少年早夭。或由欲事過度,雖不早夭,竟成衰殘,無大樹立。多半皆乃父乃母,不知人倫之道所致也。乃父乃母之不知,由於乃祖乃妣之無教也。子女成人時,當以節欲保身等,委曲開導。父教女不便,母則無妨。能如此,方為真愛子女。而世之愛者,多皆任其縱欲,則其害更有甚于殺子女者,可不哀哉。聖人重胎教,于此致意,乃未胎而預教也。(正編與永嘉某居士書)

    ※ ※ ※ ※ ※

    【三十五】同室之人,固宜於閑暇無事時,委曲宛轉,開陳至理,令其心知有是非可否。則心識不知不覺,漸摩漸染而為轉變。至其愚傲之性發現時,可對治,則以至理名言,和氣平心以對治之。否則任伊,一概置之不理。待其氣消,再以平心和氣,論其曲直,久之則隨之而化。若用強蠻惡辣手段,斷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侍者子女也。)兼失子女觀法之訓。(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

    ※ ※ ※ ※ ※

    【三十六】此種大會,何可特設女會。女會一立,將必全國女人,戮力爭權。事事皆須男女一體,果皆如虞之二妃,周之三太,則實為大幸。否則其弊有不可勝言者。以天生非常之奇人,而開此弊端,實為不慧所痛惜。吾嘗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聖希賢,大立德業。無天姿者,亦可循規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捨此不講,而專欲操權與男人同,則是亂天下之第一大禍也。(正編復張伯巖書)

    ※ ※ ※ ※ ※

    【三十七】女人能從小常念佛,及觀音聖號,後來決無產難之苦。或一受孕即念,或將產三四月前即念,或臨產始念,均得安然而生。若難產之極,將及殞命,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立刻即安然而生。切不可謂此時裸露不淨,念之恐有罪過。須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譬如兒女墮於水火圊廁之中,呼父母以求救,父母決不以彼衣服不整齊,身體不潔淨,而棄之不救。菩薩救眾生之心,深切於世之父母愛兒女之心,奚啻百千萬億恆河沙倍。是以臨產之婦,能朗念菩薩名號者,為極靈極效之最上妙法。不但無罪過,且令彼母子,同得種大善根。此義係釋迦佛於藥師經中所說,非不慧杜撰。凡有念者,無不安然而生。近來難產者甚多,一因宿世惡業,一因現生不知節欲所致。然菩薩救苦,固不計彼之若何為因,而平等救之。(續編復周伯遒書)

    ※ ※ ※ ※ ※

    【三十八】女兒出嫁,則減輕負擔多多矣。祈與彼說,須盡婦道、孝公婆、敬丈夫、和妯娌、惠婢使。仍守念佛之道,勿以嫁而置之。又須婉勸其夫,令其念佛,及觀世音,以為前途恃怙。能如此者,則人敬之,神護之,災障不侵,福祥俱集。豈但汝自己有光榮,人亦當由汝而敬及汝之生身父母。謂某人有家教,故其女從小即皈依佛法,喫素念佛,今如是如是之好。豈但父母有光榮,并所皈依之師,亦有光榮。若不賢孝,則汝必為人所惡,尚是小事。人必謂汝父母無德行,故生此不賢不孝之女,則汝父母必被人常辱罵之。并汝所皈依之師,人亦以為不能教化汝行孝敬,而受責備也。願彼等現為賢女,出嫁為人賢婦,後來為人賢母,則何幸如之。祈慧察,與彼等詳說之。(續編復李仲和書)

    ※ ※ ※ ※ ※

    【三十九】小女翠娜,亦甚有宿根,取名慧妙。妙者,合宜適當之謂。倘以聰明用之於無益有損之事理中,則成劣慧,不名妙慧。能所施各適其宜,方名妙慧。今之聰明人,每每以自己聰明,施之於誨盜誨婬,越理衊倫之小說中,以自矜文才。不知其一氣不來,後經若干劫,不知能知天地父母之名字與否。使此等人無此劣慧,何至其苦如是之極?!故宜栽培,令其一舉一動,咸歸正道。將來母儀閨閫,師範女流,均可於此卜之矣。慧妙之義,如是,如是。(續編復王壽彭書)

    ※ ※ ※ ※ ※

    【四十】大女事,但勸彼認真念佛,餘無足慮。天定者勝人,人定者勝天。實則世人所得之苦樂吉凶,多半屬人所造,有幾人一本于命乎。大約「作惡而不能如命者多」,「修善而反更勝命者少」。是二者,皆人定勝天者。世人每有一念之善,即可轉禍為福,轉凶為吉。況終身喫素,念如來之萬德洪名,而不能轉回造化乎。但令彼常存敬畏,發菩提心,則即此尚可作超凡入聖之前導,況其餘小小福事之不能得乎。福與禍相為倚伏,欲其純福無禍,亦唯在自己努力修持耳。汝女之婚事,家人不願意,當再斟酌,并問汝女有決定意見否?若汝女有決定意見,則無礙。汝女無決定意見,後來或嫌窮,嫌約束緊,再被一班嫌窮者喧怨之,則或致不吉,此又不可不預計也。宜先問汝女,再問佛,以作定章。世間人為兒女計,多多皆在家財上計,不在人品上計。富家子弟,不數年即飢寒而死者何限?一貧如洗,成家立業,舉國推崇者又何限?(此約商界說,軍閥不在其內。)以汝說及,因不得不為汝說其慎重辦法也。汝女得此好人家,實為大幸。其不滿意之年月,乃天也。然而修持在我,命自我立。果能常存敬畏,一心念佛,及念觀音,則無業不消,無福不臻,此人定勝天之大義也。儻彼懶惰懈怠,心中不以不滿意之年月為事,則成天定勝人矣。祈將此立命修身之大義,與彼說之,則必能洗心滌慮,戰競修持。超凡入聖,尚有餘裕,況年月之小疵乎。二女若未許人,當為擇一信佛人家,令其早些出閣,以卸擔負,而免憂慮。宜與彼說,今時人心不古,人家越富貴,越危險。切不可不洞事,尚欲揀人家,以期其大享富貴也。貧家祇要人守本分即好,縱時局變動,亦不至過于慘悽。若富貴家,或至身命莫保耳。(續編復念佛居士書)

    「欣猒謹案,以上分論家庭教育教子之要。」

    夫家庭教育者,非止為治國、平天下之根本,即振興佛法,亦有賴焉!蓋以幼受庭訓,長而為僧,雖不能弘闡法化、師表人天。亦不致破齋破戒、撥無因果,賴佛偷生,為世詬病也。是知斯書之有關世道人心,及住持佛法綦巨。深願見聞之者,令其展轉傳布於天壤間,俾賢才蔚起、德人挺生;世皆完人、僧咸龍象,世法與佛法並永;國運同法運齊隆也!

    [align=right][align=right]欣猒行者錄畢敬跋 [/align][/align]

  • HAU

    會員
    14 4 月, 2007 在 6:13 上午 in reply to: 天下太平之根本

    【二十二】教小兒,當詳示為人須自立志,嚴責非其所宜。以今時學說,推翻舊規,儻一嚴責,或致被彼無知者一誘,則便因恩成怨。彼年已十五,果能將其利害,與彼說之,必不至于毫無感動。如此不感動,則同木石無知,縱嚴,亦愈成反對矣。彼殺父自雄,以取獎譽者,皆以向受約束,擬欲一洩其忿,而不知其永陷畜生地獄之中,而莫能出也。四書,當全讀。書經,文理甚好,亦宜全讀。易之道大,或可從緩。然欲成學問,尤當致力于現象知法之理。易六十四卦之大象,可集之一篇,以作座右銘。極顯豁,極親切。彼廢經者,不知其人之知見作何領會也。詩可從緩,以非大聰明之資格,不能善會其意。禮記、左傳,則選其于身心有益,于世教有大關係者讀之。(續編復念佛居士書)

    ※ ※ ※ ※ ※

    【二十三】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讀過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於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為辛苦。古語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時若錯過光陰,後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者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於我於親於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於人物,無害於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醜像置之於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醜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正編與周法利童子書)

    ※ ※ ※ ※ ※

    【二十四】小兒愛偷人東西,須平日為彼說,人不可做屈心事。若做屈心事,縱使人始終不知,而自己常時心中抱愧。況天地鬼神佛菩薩,無一不知。汝何以不知自勉,做此下流事。以後再要偷人東西,定規要領你去向人家磕頭道罪,還人家東西。那怕不值一文錢的東西,也要如此辦。又要求人家,再有偷東西事,盡管打。不可看我面情不肯說,以致彼越發覺得偷東西沒關要緊,常常想偷也。你試想想,人縱再下作,若有人說他好,他就歡喜,說他不好,他就不喜歡,你為什麼要做叫人唾罵輕賤的事體?我若遮護你,就是我教你做賊,你後來簡直不能成人了。所以我對你說,你從此以後,若偷我的東西,我定規要打你,若偷別人的東西,我定規領你向此人磕頭道罪,并將東西還人。不但你沒面子,實在我比你還難受,以想你成人,不得不以此制伏你。你知過痛改,勉力學好,使人皆敬重你,因之敬重祖宗父母。你要是不肯改,即同你自己日日罵祖宗父母一樣,雷都要打了。此我之大慈大悲愛護你處,你要知好歹。如此,或有效果。(續編復念佛居士書)

    ※ ※ ※ ※ ※

    【二十五】生子非難,教子尤難。許多不洞事之人,無子求菩薩。及其得子,唯知寶貴,從玆養成廢器者多多。譬如種稻,只知求好種子,及其苗茁之後,則所有除莠、澆灌等手續,概一不用。其稻種雖好,尚能望其收穫否?光聞百有九十九,無子及多子之人,均是此種結果。唯閻丹初(敬銘)之父,為天下古今第一愛子之人。故以初輩鄉紳,令其子點翰林、拜相。其教子之嚴,亦是天下古今所未有。一邊培德,一邊竭力以教,此其所以為真愛也。其他之愛,每有甚於殺者,以殺但一死耳。失教之子,無業不造,則永墮三途惡道,此一死之酷,何止天淵相懸。(續編復張雲雷書)

    「欣猒謹案,以上分論家庭教育教子之要。」

  • HAU

    會員
    14 4 月, 2007 在 6:12 上午 in reply to: 天下太平之根本

    分論

    【首篇】人未有不願生好兒女者。然十有八九,將好兒女教壞,後來敗家聲,蕩祖業,作一庸頑之類,或成匪鄙之徒。其根本錯點,總因不知愛子之道。從小任性慣,大則事事任意,不受教訓,多多狎暱匪類,為社會害。今之天災人禍,多由此不知為父母之道者所釀成。使彼失教者,最初得賢父母之善教,則為害之人,均是興利之人。導惡之人,盡是勸善之人。世道不期太平,而自太平。此「匹夫匹婦」,預培「治世」之根本要道也!汝於提倡佛法時,兼為一切有緣者,詳示此義。俾彼等各各自盡其為父母之道,其利益大矣。女子關係更大,斷斷不可養而不教。俾現在有礙於自家,(不教,則反令兄弟姐妹,同趣於不依規矩,任意自肆。)將來攪亂夫家,後來教壞兒女,俾子子孫孫,染此惡習。此義人多忽而不察。欲家道好,子孫好,均當於此善教兒女中求之。(續編復吳慧濟書)

    ※ ※ ※ ※ ※

    【二】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醜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無論何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穀、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天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續編一函遍覆)

    ※ ※ ※ ※ ※

    【三】富貴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於愛之不得其道,或偏與錢財,或偏令穿好衣服,錢隨彼用,則必至妄吃致病。若為彼存以生息,餘不得者,於父母生嫌心,於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錢,出嫁必以錢自驕,或輕其夫,或不洞事,以錢助夫為不法事。欲兒女成賢人,當為培福,不當為積財。財為禍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無錢,自勤而來,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屋一空。故古人云:「遺子黃金滿嬴,不如教子一經」。能讀則讀,不能讀,或農或工或商,各有一業,為立身養家之本。女子若有錢,明道理,錢固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則害其女,并害其婿,并害其外孫孫女矣。汝母善理財,幸汝家祖德深厚,故兄弟姊妹,皆賢善和睦。或於一人,有偏私偏愛,亦不至彼此計校,然不可以此為法。須令兒女永無計校之嫌隙可生,及倚恃之驕情長起,庶幾家道興而子孫通皆循規蹈矩矣。光之性情多絡索,以汝兄弟以光為師,恐後來或致兒女受害,故為絮叨及之,切勿謂所說無因,視作廢言,幸甚!(正編復周孟由昆弟書)

    ※ ※ ※ ※ ※

    【四】張奐伯教子女之事,乃知體而不知用,不可全取為法。至於幼時,又須以因果報應之事,與淨土法門之利益,於學堂回時,諄諄訓誨。則子女現時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將來以為立家立業,及滅罪得福之本。若全不與學堂交涉,則不諳時務。縱有作為,亦難進步,況庸常者乎。在家人必須先要得一謀生之法。奐伯之舉,可用於三十年前,不可用於今日。今之時,是何時也。乃偽妄排擠,互相競爭之時。倘與伊等全無交涉,必受其欺侮,而難以安身矣。(中略)名者,實之賓。必須常垂訓誨,令諸子女知世間道理,知佛法道理,將來為人父母時,自能為子女立規立法。不至雖有上等天姿,如俗某某,僧某某者。皆以堪作佛祖之姿,為自他塞人天之正路,掘地獄之深坑。其源皆由於乃父乃母初未嘗以因果報應之若事若理,以啟迪之故也。「因果」不講,則名實絕不相應矣,而況欲得為聖為賢,成佛作祖之實效乎哉。「因果」二字,為今日救國救民之正本清源,決定要義。捨此則無術矣!況教子女乎哉!(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

    ※ ※ ※ ※ ※

    【五】教子女當于根本上著手。所謂根本者,即孝親濟眾,忍辱篤行。以身為教,以德為範,如鎔金銅,傾入模中。模直則直,模曲則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預知,況入模乎。近世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無天姿者,復歸頑劣。以于幼時失其範圍。如鎔金傾入壞模,則成壞器,金固一也,而器則天淵懸殊矣,惜哉!(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

    ※ ※ ※ ※ ※

    【六】來書所說,誠為切要,然尚有始終所應注意者,為「因果輪迴」,及「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者,母教尤重,若於兒女初開知識時,其母即以「因果報應」,及做人之理事為訓,則大時便知好歹,不被惡黨邪說所惑,而為賢人善人。若小時任性嬌慣,大則無主宰,便隨邪說而靡,欲其反正,百難得一矣!當今之時,若不以「因果報應」,為「救國救民」之專劑,則縱有作為,無大功效。以彼不以實行為事,但以空談敷衍了事。「因果」,乃「標本同治」之法。凡夫初發心,如來成正覺,皆不出因果之外。狂人以因果為小乘而輕藐之,乃為自便於肆無忌憚之惡作,與空口快活之大話耳。(續編復江易園書)

    ※ ※ ※ ※ ※

    【七】世人愛兒女者,均是害兒女者。不肯教誨學好,一味任性嬌慣,俾好好天姿,均成頑庸敗類,天下由玆而亂,皆此等不知為人父母者所養成。今欲兒女賢善,當於初開知識時,即以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事理為說,令其實行,則兒女必定為賢人善人。其為榮也,世世無窮!(續編復理聽濤書)

    ※ ※ ※ ※ ※

    【八】兒女雖小,萬不可任性憍慣,必須對彼常說因果報應,使彼心中常存畏懼,自然不至將來作傷天損德之事,此提倡「因果報應」,及「善教兒女」,乃「天下太平」之根本法輪,對一切人,皆當以此相勸,非但為女人言。(正編復喬智如書)

    ※ ※ ※ ※ ※

    【九】令郎法名福永,乳名德徵。福永,不知與姊兄有重否?重則以德徵為法名。佛天加被汝,汝當認真教育,俾成正器。世間不知多少好天姿兒女,均被不知教育之父母,養成敗類,令其永墮阿鼻地獄,此吾國之一大不幸也。汝當移愛於善教,則福壽均可永常,而為祖宗與汝積德之徵據。(續編復曹培靈書)

    ※ ※ ※ ※ ※

    【十】即如愛子女之病,決不能斷。不妨即以此愛為本,必欲使子女生為正人,沒生淨土。此其愛,乃以世間凡情,成就出世間聖果。若不善用愛,任性嬌養,則與殺其身,過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倍者多多也。國之滅亡,民之塗炭,皆此種不洞事之父母釀成之,可不哀哉!(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

    ※ ※ ※ ※ ※

    【十一】姑論幼幼,幼幼在於以身作則,蒙以養正,一言一行,毋許越規。必期於為賢為善,有益於國家,無害於社會而後已。否則縱令不惜資財,供給學費,學業大成,而不以道義是務,皆不得名為真幼吾幼。吾幼尚不能真實是幼,況旁人世人之幼,又何能容心於其間哉!(續編上海市佛教會慈幼院添建房屋落成發隱頌并序)

    ※ ※ ※ ※ ※

    【十二】人之幼時,教養為急,良以知識初開,熏習易入。習於善,則為善士;習於惡,即成惡人。(續編上海市佛教慈幼院序)

    ※ ※ ※ ※ ※

    【十三】竊謂父母愛子,無所不至,唯疾病患難,更為嬰心。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福臻於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跡。俾習以成性,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正編復永嘉某君士書)

    ※ ※ ※ ※ ※

    【十四】人無不愛兒女者,倘令兒女自小即念佛、念觀音,則不知不覺,消除惡業,增長善根。況自己臨終,常念佛者,必能不加擾動。更以念佛相助,便可決定往生西方。現生念佛、念觀音,逢兇化吉,是定規的。(續編復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

    ※ ※ ※ ※ ※

    【十五】凡皈依佛法之人,於倫常道理,必須格外認真,盡誼盡分,可謂真佛弟子。儻於倫常有缺欠,便難以感化同人。汝現無父母,而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分上,尤須注重。今世亂已極,其源皆因世之為父母者,不知教子之道,不知以道德仁義,因果報應教兒女。但以溺愛憍養,機械變詐相教。故致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於頑愚,以至越禮犯分之事,時有發現也。使為父母者,各盡其教子之道,則世道何至如此。以前兒女教不好,尚無大要緊,不過不孝順,不成器而已。今若教不好,則其禍實有不堪設想者!此說,宜與一切人說之。(續編復楊慧昌書)

    ※ ※ ※ ※ ※

    【十六】所言敦倫盡分者,即力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謂也。必須實行於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者。然為人子之職分,尚易盡易知,為人父母之職分,則難盡難知。今之許多瞎搗亂之人,雖是其人之罪,究其來源,皆因其父母,未嘗以為人之道理,并因果之事實相告。所教者,皆主於機械變詐之計慮,故致如此其惡劣也。由是言之,人果能善教兒女,自可家道興隆,天下太平矣。願於兒女初知事時,即以為人應行之事,及善惡因果之實驗,常與說之,則兒女之子子孫孫,通皆賢人善人矣。此所以為父母之分,校為兒女之分為難盡也。(續編復沈來澐書)

    ※ ※ ※ ※ ※

    【十七】富貴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禍亂,則必至無以自立。今全去用人,親自操作,一則習勞,而能和血脈,二則少閒,而消諸妄念,實為愛兒女之根本辦法,善何如之。(續編復慧龍居士書)

    ※ ※ ※ ※ ※

    【十八】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續編復金益平書)

    ※ ※ ※ ※ ※

    【十九】現在後世,已知人事,即當為彼說葆精保身之道。若知好歹,自不至以手淫為樂,以致或送性命,或成殘廢,并永貽弱種等諸禍。未省人事不可說,已省人事,若不說,則十有九犯此病,可怕之至。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他疾,均無甚關係,冶遊、手淫、貪房事,實最關緊要之事,故孔子以此告之。而注者不肯說明其大厲害處,致孔子之話,亦無實效,可歎也!(續編復念佛居士書)

    ※ ※ ※ ※ ※

    【二十】玆知欲居通州之意。雖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慣。且無論無天姿無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祇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學富五車,而其所作所為,皆仗此聰明,以毒害生靈,毀滅道義者。其原皆由初無家教以為之肇也。文王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與大學欲治天下國家者,必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門教人希聖希賢之無上秘訣。舍是而求,皆其末耳。為今之計,子女當能言語知人事時,即於家庭先令認字塊(女子雖不必令其造大學問,斷不可不識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識字通文理,則所生子女,便易為學矣。)每一塊紙方,祇寫一字,不可兩面俱寫,若兩面寫,則便同記口歌矣。日限幾字,每日將認過熟字,又須遍認一二過。不上年餘,便認許多。後讀書時,凡讀過者,通皆認得,不致有祇記口歌之弊。凡彼力能為者,必須令其常做以習勤。(如洒掃執侍等。)凡飲食衣服,勿令華美。但凡拋撒五榖及損壞什物,無論物之貴賤輕重,必須告其來處不易,及折福損壽等義。倘再如此,定遭撲責,決不放過。如此則自能儉約,斷不至奢侈暴殄。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於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於江浙,歷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

    欣猒謹案,老人之論讀書,先居家館,讀四書五經,後方入現時學校。以免隨潮流所轉,與不諳時務之弊。斯法甚善,平津間,世家者多若此。其子弟之成人者,無論為何業,類皆有古道風。

    ※ ※ ※ ※ ※

    【二十一】凡發科發甲,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後,不如不發之為愈也。歷觀古今來大聖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德所致。大富大貴亦然。其子孫生于富貴,止知享福造業,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從玆喪祖德以蕩祖業,任期貧賤。此舉世富貴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蘇州范家,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來,直至清末,八百餘年,家風不墬,科甲相繼。可謂世德書香之家。而長洲彭家,自清初以來,科甲冠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雖狀元宰相,猶日誦感應篇、陰騭文,以為誠意正心,致君澤民之鑑。彼狂生謂此等書,乃老齋公、老齋婆之所從事者。非但不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並不知人之所以為人。生為行肉走尸,死與草木同腐。而且惡業難消,永沉惡道。彼囂囂然自命為博雅通人,致令後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聞者,何可勝數。欲子孫之不趨敗途。共入正道者,當以感應篇彙編、陰騭文廣義,為定南針。則世俗習染之惡浪滔天,黑雲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趨,而載胥及溺。否則縱令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亦難保不入洄澓,而隨即沉溺矣。況絕無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須知「陰德」二字,所包者廣。成就他人子弟,令入聖賢之域,固屬「陰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聖賢之域,亦是「陰德」。反是,則誤人子弟固損德,誤己子弟亦損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則且就家庭日用云為,以作為聖為賢之先容。正所謂即俗修真,現居士身而說法者。祈以此意,與令友,及一切知交,愷切言之,亦未始非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正編與永嘉某居士書)

    「欣猒謹案,以上分論家庭教育教子女之要。」

Page 9 of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