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Page 5 of 104
  • HAU

    會員
    31 7 月, 2010 在 2:15 下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歸道人 於 2010-7-31 09:43 PM 發表。
    好多事情該从不能見不能聞的東西下功夫!

    非是如此!

  • HAU

    會員
    31 7 月, 2010 在 2:14 下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歸道人 於 2010-7-31 09:43 PM 發表。
    佛教的禪師伸出一指頭對眾人說:你們看到了嗎?
    眾人答:看到了
    禪師又將手指頭藏進衣袖,問:你們還看到嗎?
    眾人答:沒看見
    禪師就說:你們還未見性。

    好多事情該从不能見不能聞的東西下功夫!

    閣下看的懂禪師說的是何意嗎?

  • HAU

    會員
    31 7 月, 2010 在 6:28 上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釋迦文佛以文設教。故文殊師利。以文字三昧輔釋迦文。而用揀擇之權。於楞嚴會上。進退二十五聖。獨選擇觀音當機。無有敢議其私者。觀世音雖彌陀輔佐。亦以聞思修入。近乎文字三昧。
    故釋迦文佛。亦退三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獨進觀世音。豈非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歟。
    若文字三昧。不以音聞為體。是猶花不以春為神。豈真花也哉。
    葢文字根於音聞。音聞根於覺觀。覺觀又根於無覺無觀者。佛意欲一切眾生。因有分別心。入文字三昧。因文字三昧。入音聞之機。因音聞之機。入無覺無觀。無覺無觀既入。則最初有分別心。至此不名有分別。而名無覺無觀矣。
    夫無覺無觀者。所謂正因佛性也。正因佛性既變而為情。苟不以了因契之。則正因終不能會也。了因雖能契正因。若微緣因熏發之。則了因亦不能終自發也。
    緣因。即文字三昧之異名也。
    了因。即音聞之機之異名也。
    學者苟能觸類而長之。則文殊文字三昧。與觀音音聞三昧。皆不在文殊觀音與釋迦文佛。在我日用而已。
    故老龐曰。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柴水即老龐文字三昧也。神通即老龐音聞之機也。
    惟吾自偶諧。即老龐了因契會正因佛性者也。即此觀之。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觀照般若。不通觀照般若。必不能契會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即正因佛性也。觀照般若。即了因佛性也。文字般若。即緣因佛性也。
    今天下學佛者。必欲排去文字。一超直入如來地。志則高矣。吾恐畵餅不能充饑也。且文字佛語也。觀照佛心也。由佛語而達佛心。此從凡而至聖者也。由佛心而達佛語。則聖人出無量義定。放眉間白毫相光。而為文字之海。使一切眾生。得沾海點。皆得入流亡所。以至空覺極圓。寂滅現前而後已。
    若然者。即語言文字。如春之花。或者必欲棄花覔春。非愚即狂也。有志於入流亡所者。當深思我釋迦文。以文設教所以然之意。如其明之。即文字語言可也。離文字語言可也。如其未明。即文字與離文字皆不可也。非即非離亦不可也。

  • HAU

    會員
    31 7 月, 2010 在 6:10 上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知二偈。旨趣無別。旣惟心造。皆是有為。旣惟有為。皆如夢幻。然有為有二。一有為有漏。卽六凡法界。二有為無漏。卽四聖法界。十界聖凡雖別。究竟皆惟心造。而有為有漏如夢幻。有為無漏順法性故。非夢幻也。何謂六凡皆唯心造。若一念與上品十惡相應。則法界舉體而為地獄。一念與中品十惡相應。法界舉體為畜生。一念與下品十惡相應。法界舉體為餓鬼。一念與下品十善相應。法界舉體為修羅。一念與中品十善相應。法界舉體為人道。一念與上品十善相應。法界舉體為天道。此六道者。不但三塗。及下界人天。生死往還。如幻如夢。假饒非想非非想處。不免墮落空亡。皆如夢幻也。何謂四聖皆唯心造。若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勤修戒定慧品。得證偏真涅槃。則法界舉體而為聲聞。能諦觀流轉還滅十二因緣。而得覺悟。則法界舉體為獨覺。能以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廣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則法界舉體為菩薩。然四聖中。二乘雖出生死。但證偏真。不達心性全體。僅名有為無漏。諸佛菩薩。能證心性全體。故約全性起修。卽名有為無漏。可也。若約全修在性。卽名無為無漏。可也。金剛經如幻如夢者。為破凡外二乘我法二執言之。夫夢境雖空。而夢心卽是覺心。幻事雖虛。而幻本亦不全虛。泡雖無實。而非無水。影雖無實。而非無質。則知六凡生死往還。雖如幻夢。而佛性亦不斷滅。但日用不知耳。菩薩了知現前一念心性。亘古亘今。本不生滅。上等諸佛。下等眾生。雖欲不上求下化。不可得也。

  • HAU

    會員
    31 7 月, 2010 在 5:38 上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現前一念。虛妄無明。而虛妄無明。正眼觀來。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閒。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不在未來。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耳鼻舌身意。當下卽是真空實相。但由眾生不了。自生迷倒。流轉無窮。所以諸佛出現。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非破此二種根源。秖如二祖見初祖云。我心未安。乞師安心。初祖云。將心來與汝安。二祖良久云。覓心了不可得。初祖云。與汝安心竟。只此覓心了不可得一語。大須著眼。莫似鸚鵡禪。但能學語。我且問你。旣了不可得。又誰為覓心者。且如現前此身。不出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身中堅相是地界。溼相是水界。煖相是火界。動相是風界。骨節毫竅及腑臟疎通處卽是空界。見聞覺知分別妄想是心識界。若謂堅相能覓心者。則大地皆能覓心。溼相能覓心者。江河海水皆能覓心。煖相能覓心者。燈灶火乃至劫火。皆能覓心。動相能覓心者。大小風乃至毘嵐。亦能覓心。空界能覓心者。現前虛空亦能覓心。見聞覺知能覓心者。又喚甚麼作見聞覺知。眼如葡桃朶。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都是色法。如何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意如暗室見。昏擾擾相。自不明了。如何能知。見聞覺知旣不可得。安能覓心。如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皆不能覓心。畢竟誰為能覓心者。若是箇有血性的男子。到者裏。分疏不下。體會不來。決要討箇分曉。拶到水窮山盡處。如銅牆鐵壁相似。老鼠入牛角。直至沒興路頭窮。向有意無意閒。忽然打失娘生鼻孔。方知能覓所覓。果然了不可得。方是宗門最初一步。若謂此外別有修行。便是天魔外道。若謂此後更無修行。便當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貶向阿鼻地獄。何以故。如二祖半世弘法。將大法付與三祖後。更復混迹塵寰。濫同乞士。以自調心。咄。旣覓心了不可得。何故又說調心。終非二祖前後自語相違。當知此事。大不容易。溈山祖師云。此宗難得其妙。切須仔細用心。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古來宗匠。於此一大事因緣。何等慎重真切。豈似末世穢濁狂禪。纔得一知半解。便向人前妄開大口。自誑誑他。壞我祖意。貽禍無窮。當知若從了不可得處安心。則更無一物可貪。卽是隨順修行施波羅蜜。更無一塵可染。卽是隨順修行戒波羅蜜。更無人我是非可論。卽是隨順修行忍波羅蜜。更無懈怠夾襍。卽是隨順修行精進波羅蜜。更無散亂妄想。卽是隨順修行禪波羅蜜。更無顛倒愚癡。卽是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者箇方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除此心性法門外。何處有戒可持。有教可看。有禪可參。況如來所制大小律儀。皆為斷除現在未來有漏。直下安心。本是至圓至頓。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皆是破除我法二執。直下安心。亦是至圓至頓。祖師千七百則公案。皆是隨機設教。解黏去縛。斬破情關識鎖。直下安心。亦是至圓至頓。若不能斷有漏法。卽不知戒意。不能破我法二執。卽不知教意。不能斬破情關識鎖。卽不知祖師西來意。旣不知戒意教意祖意。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性業遮業。悉皆清淨。止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縱三藏十二部。無不淹貫。談說五時八教權實本迹皆悉明了。止是貧人數他寶。身無半錢分。縱公案爛熟。機鋒轉語。頌古拈古。上堂普說等。一一來得。秖足長慢飾非。欺誑人天。皆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故圓覺經云。末世眾生。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未得令得。未證令證。此之謂也。

  • HAU

    會員
    31 7 月, 2010 在 4:01 上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清水石上流 於 2010-7-26 10:06 PM 發表。

    當然不是!!
    如身與心……
    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要認清真假……
    不要流於俗世環境~
    也就是…..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人~

    既然不是,那麼四相從何而來?
    若謂本來就有,何以佛眼觀之即無?
    若謂本無,何以凡夫處處皆著相?

  • HAU

    會員
    25 7 月, 2010 在 3:56 下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清水石上流 於 2010-7-25 11:44 PM 發表。

    萬物。。。。
    有四著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您的意思是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才有萬物嗎?

  • HAU

    會員
    25 7 月, 2010 在 3:42 下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清水石上流 於 2010-7-25 11:30 PM 發表。

    凡視。。。
    世間物。。。
    皆為無象。。。。
    即見如來。。。。

    萬物了了在目前,如何可謂無象?

  • HAU

    會員
    25 7 月, 2010 在 2:55 下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清水石上流 於 2010-7-25 10:17 PM 發表。

    當有中無有;所有既無?
    您認為呢??。。。。

    何謂有中無有;所有既無?
    請打個比喻吧。

  • HAU

    會員
    25 7 月, 2010 在 2:57 上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清水石上流 於 2010-7-24 10:30 PM 發表。
    [size=13px]可有可無….[/size]

    [size=13px]兄弟,
    『可有可無』此句是您自己添加的吧?
    加上此句可謂畫蛇添足矣!
    人常以為意識為心,卻不知此為意識而已。
    [/size]

  • HAU

    會員
    24 7 月, 2010 在 2:17 下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心在何處?

  • HAU

    會員
    7 5 月, 2010 在 3:23 下午 in reply to: 大乘金剛經(十)

    大乘涅槃有二。(一)有餘,已斷枝末無明,(即見思惑,)尚餘根本無明未斷,(即業識,即是最初之不覺自動。亦名生相無明,又名住地無明。)故名有餘。(二)無餘,業識皆空。(即轉識成智之謂。)無明更無餘剩矣。(此與小乘之有餘無餘異,彼謂所學已辦,尚餘苦報身未盡者,為有餘依涅槃。所謂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是也。盡此報身,則名無餘依涅槃,所謂灰身滅智是也。)無餘涅槃,為究竟覺果之稱。以等覺尚有最後一分無明未盡故也。(即微細業識,所謂生相無明是也。)

    涅槃梵語具云般涅槃,不生不滅之意,謂性體也。亦譯滅度,亦譯無為。(觀此,可知內典是借用有之向名,其義與儒道兩家迥異矣,即彼兩家,亦大不同。老子之無為,謂因勢利導,不圖赫赫之功,不取赫赫之名。以其絕不現有為之跡,故名無為,亦謂之清靜。自曹參誤認清靜無為為不事事,遂滋為儒者所詬。曹參之時,本宜休養生息,雖誤會而有益。晉之清談,則誤國大矣。甚矣真義不明之為禍烈也。孔子之無為,則是形容堯舜,知賢善任,端拱垂裳而治,及蕩蕩民無能名之意。)入者證入也。即令眾生證入究竟覺果之意。滅者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度者,度其分段,變易兩重生死也。此處不舉梵音,而舉其義為言者。一以明所謂入無餘涅槃者無他,滅識、色、欲之生滅心,便度生死海,而達涅槃彼岸矣。二則便於立言,如下文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如換滅度為涅槃,則不易明瞭矣。此譯筆之善巧也。無餘涅槃,法相家譯為無住處涅槃。明其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此譯與什譯,各有取義,皆妙。至謂修行人逝世為涅槃為入滅者,乃藉以明其不住相而入寂。世人多誤會涅槃入滅為死之專名,宋儒更誤認寂滅為一事不為,差之遠矣。

  • HAU

    會員
    6 5 月, 2010 在 3:29 下午 in reply to: 大乘金剛經【七寶布施 第三十四】

    原帖由 pgup 於 2010-3-23 05:46 PM 發表。
    不貪是布施。

    噫!不貪豈是布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貪只是應無所著而已,還需行於布施才行!

  • HAU

    會員
    6 5 月, 2010 在 3:14 下午 in reply to: 大乘金剛經(八)

    肉眼者,即此血肉之軀所具之眼。蓋勝義淨根,依肉體而有所照見,名曰肉眼。此眼所見有限,惟能見障內(對障外言。)之色。勝義淨根者,清淨見性之別名也。所見有限者,為煩惱所障故也。

    天眼,有由業力得者,如欲天以福業得之。有由定力得者,色天、無色天、皆是定力。定力者,謂作觀想,想障外境。(障外,對肉眼所見之障內言。)觀想成故,見障外事。(即肉眼不能見之事。)名為天眼。不必定生天也。即在人間,得此定力,便能有之。此指專修此定而言。若生欲天者之天眼,則是由修福業而得。生色天以上之天眼,或由修他種定而得,則皆為報得也。凡夫齊此二眼。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有。

    慧眼者,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亦名真諦。)智即是慧,故名慧眼。根本智,異名甚多。如實智、真智、正體智、如理智等等,以其能生起後得智,故名根本智。二乘聖賢,所見齊此。得此則天眼亦得,而過於天眼,能見天眼所不能見。然亦有所限,不及佛之慧眼也。

    法眼者,以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即是俗諦。)亦有種種異名。如權智、俗智、遍智、如量智等等,以得根本智後,方能得之,故名後得智。得此智者,不但證真空理,通一切佛法,並通世俗一切法,及通一切眾生因因果果,起心動念等差別事相,故名法眼。然猶不及佛之法眼也。菩薩所見齊此。前三種眼,菩薩皆有,自不待言。惟無佛眼耳。

    佛眼者,智無不極,照無不圓。惟佛有之。故名佛眼。古德有頌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照異體還同者,謂但約照見之殊勝,名為佛眼。實則其體非於前四之外別有也。故前四約佛邊言,雖名肉眼,而見無數世界。不同凡夫之有所限,只見障內也。以天眼言,凡夫天眼,只見肉眼所不能見。二乘天眼,惟見一三千大千世界。菩薩天眼,雖勝二乘而不及佛。惟佛之天眼,能見恒河沙數佛土。以慧眼言,二乘慧眼,惟能照見我空。地上菩薩慧眼,亦是分證法空。佛之慧眼,則圓照三空,洞徹真性。以法眼言,菩薩法眼,所知障未盡,地地之中,各有分限。惟佛法眼,所知障盡,無法不知,故無生不度也。由是可知約佛邊言,不過名為四眼,表其隨感斯應耳。其實惟一佛眼而已。故古德曰:前四在佛,總名佛眼也。

    佛眼智無不極,照無不圓者。以俗諦言,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乃至一極微細眾生,死此生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後果,千差萬別極微細之事相,無不悉知,無不悉見。以真諦言,聲聞定多慧少,故但照我空,不見佛性。菩薩慧多定少,雖見佛性,而猶未盡明。蓋證佛性,以慧為因,以定為緣。因親緣疏,故定多不及慧多。然定慧既未均等,故菩薩但分證法空,分見佛性。唯佛與佛,定慧均等,了了見性,如觀掌中庵摩勒果也。

  • HAU

    會員
    6 5 月, 2010 在 2:54 下午 in reply to: 大乘金剛經【六波羅密 第十四】

    六度之義,應當略知。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此六度不外戒、定、慧,對治貪、瞋、癡。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以飲食衣服醫藥等日用物施人者,必須用金錢,曰財施。為人講經說法。或印贈經典。乃至世間典籍,祇要於人有益,用以布施者,曰法施。無畏施即救苦救難。眾生在災難中,必有驚恐,吾去救他,令之無畏。祇要能救,即捨身命亦不顧,曰無畏施。三即一,一即三。如救人苦難,使之無畏,不外用財施法施。是可見施財時,法施、無畏施,亦在內。又為人說法,是法財。授人經典,使之增長福慧,即無畏施。再開之,有內施、外施,乃至究竟施。如華嚴經中所說,名目至多,合之則一。修布施,是破慳貪心。貪必慳,慳必貪,此能造種種業,長在生死苦海之中,故必破之。

    戒,是戒律。持字與守字不同,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為持。戒有在家,出家之別。在家有三皈:五戒,菩薩戒,密宗之三昧耶戒。出家有三皈: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五戒雖祇殺、盜、淫、妄、酒五條,而為一切戒之根本。即出家戒,亦依據此五條,惟分析特為詳細耳。出家之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佛為出家者制定。亦許在家人受此戒,不過須自己審量,能受得了方可。否則佛有為優婆塞,優婆夷所制之菩薩戒,比出家者稍簡,是六重二十八輕。故在家者,以受此戒為宜。

    持戒為學佛之基礎,最為重要。如造屋然,非先固基礎不可,否則必崩壞。故本經言,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可見一切佛法,皆建築在戒律上。戒條雖多,不外二門。一止持,一作持。止持,在消極方面用功。作持,在積極方面用功。止持即諸惡莫作。作持即眾善奉行。此二語世俗用濫,實出佛經。學者先在止一方面持,再進而在作一方面持。如不殺固好,然但是止持。再進而勸人亦戒殺,即是作持。不但戒殺,並要放生,更是作持。有人說,我能戒殺、戒盜,此豈易易。如戒殺必對蚊蟲蒼蠅亦不害其生命方可。假如某事不曾對人說明,而以為是我所為,即犯盜戒。又如在公共機關,因私事而濫用公家一信封一信箋,亦犯盜戒。淫戒,佛制在家人但戒邪淫,亦是方便法門,實則必須斷淫,因此是生死根本也。妄語戒,加惡口,兩舌,綺語,開而為四。惡言罵詈為惡口,播弄是非為兩舌,描寫男女情感為綺語,文人最易犯。佛最初制根本大戒,原祗殺盜淫妄四者,後以酒能亂性,復加此戒。前四為性戒,後一為遮戒。故酒戒有時可開,如因病須用酒時,佛亦許用。持戒須明開遮之理,開則不遮,遮則不開,有時許開,開即不犯。故須將開遮辨清,否則持戒不能圓滿。佛定戒律,比世間法更嚴密。如祗受初步戒者,以上戒律,即不許閱看,看則為盜法。以出家人言,沙彌不許看比丘戒,比丘亦不許看菩薩戒。蓋持法有不同,故不受則不許看。出家戒律,在家人不許看者,蓋以出家戒繁重已極,如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八十四戒,何故在家人不許看,此佛之苦心,恐在家人因此造惡業也。蓋眾生總犯一種大病,責人則詳,責己則恕。比丘戒實為難持,動輒犯戒。恐居士閱之,自己並不受,而責備出家人反更甚也。又佛制戒律,不似世間法之僅有條文,如說某戒條,必先將應持之理及事實,詳說在前,方定此條。當時佛門有許多程度已高之弟子,尚不免犯戒,恐學者以為彼尚犯,吾曹可恕,故不許看也。持戒則貪瞋癡均為破除。如分別言之,戒殺治瞋為多,戒盜治貪為多,戒淫治貪癡為多,戒妄語亦治貪癡為多,戒酒則治貪瞋癡是也。最初持戒,重在事實。若受菩薩戒後,則心中一動念,即為犯戒。

    忍辱亦譯安忍,忍辱是安忍之一。忍不作忍耐解,乃順受之意。故安忍者,安心順受也。他人侮辱我,最不能忍,辱而能忍,則無事不能忍,故舉忍辱以概其餘也。又忍不但對辱而言,佛經中尚有法忍,無生法忍。如佛說法,吾人能遵照實行,絲毫不參差,為法忍。又如生本無生之理,吾人能明瞭,能實行,絲毫不參差,為無生法忍。忍辱是破除瞋心。

    精進謂前進,有精細精密二義。雖前進而並不盲從,是精細。按步前進而不躐等,是精密。精進是破除懈怠。

    禪定是梵漢雙舉,梵語禪那,漢語曰定,所以雙舉,令人知是佛門之定,非外道之定也。猶之懺悔,懺是梵語懺摩,悔是漢語,所以雙舉,明佛家之懺悔,有禮拜等種種方法,與普通之悔過不同也。寄心一處,久後得定,得定即稱三昧。禪定是對治散亂、昏沈、掉舉等。

    般若是譯音,表明性體上發生之正智,與世智辯聰不同。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也。恐與世間智慧混亂,故不譯智慧而用般若。般若是對治愚癡。

    說六度實則是戒定慧,餘三度乃補助此三學也。雖說六度,而主腦是般若。故般若不發生,餘五度亦不能稱波羅蜜。是以佛說五度是足,般若是目。布施乃至禪定,世法亦有之。佛法之精微廣大,能普度眾生出一切苦,了二重生死,乃至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皆非般若正智不為功。故般若不明瞭,不能入佛門。

    梵語波羅蜜,義為彼岸到。順此方文字,應曰到彼岸。印土古俗,凡所作究竟,皆云到彼岸。猶此方方言,所謂到家也。若約佛法言之。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是也。故波羅蜜亦是喻詞。

Page 5 of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