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Page 4 of 104
  • HAU

    會員
    21 4 月, 2012 在 4:07 下午 in reply to: 觀世音菩薩

    金剛纂

    俗刻諸經。有金剛經纂。自讚功德。謂誦纂一遍。勝經萬遍。此訛也。金剛經所以有不思議功德者。謂其極談空理。一法靡存。般若威神。津梁萬類云爾。豈謂文中纂出佛若干。須菩提若干。何以故若干。如是等字數為功德耶。其流之弊。遂有愚僧受人嚫施。不誦全經。而以一纂當之。搆地獄無窮之苦。皆此說誤之也。編輯邪書。為害如是。又世有大乘金剛論亦是偽造。乃至妙沙分珠血盆等種種邪偽。瑣不足辯。

    高王觀世音經

    又高王觀世音經。世傳高王誦之脫難。此訛也。其經鄙俚。不成文義。不知譯自何代。以理斷之。即是法華普門品耳。高王仗此脫難。故以為名。後人不知。別造偽語。稱高王經。因名迷義。俗所不覺。

    觀音香山卷

    卷中稱觀音是妙莊王女。出家成道而號觀音。此訛也。觀音過去古佛。三十二應。隨類度生。或現女身耳。不是纔以女身始修成道也。彼妙莊既不標何代國王。又不說何方國土。雖勸導女人不無小補。而世僧乃有信為修行妙典者。是以發之。

  • HAU

    會員
    21 4 月, 2012 在 3:59 下午 in reply to: 觀世音菩薩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嶮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叚叚>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呪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HAU

    會員
    21 4 月, 2012 在 3:41 下午 in reply to: 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

    如是我聞:

    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爾時,如來於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

    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

    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

    又與無量護世四王俱,提頭賴吒,而為上首。

    又與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龍王,而為上首。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

    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

    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

    於是總持王菩薩,見此希有之相,怪[末>未]曾有。即從座起,叉手合掌,以偈問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以偈問曰:

    「誰於今日成正覺?  普放如是大光明,
     十方剎土皆金色,  三千世界亦復然。
     誰於今日得自在?  演放希有大神力,
     無邊佛國皆震動,  龍神宮殿悉不安。
     今此大眾咸有疑,  不測因緣是誰力?
     為佛菩薩大聲聞?  為梵魔天諸釋等?
     唯願世尊大慈悲,  說此神通所由以!」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

    「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說是語已。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呪,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呪,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

    「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呪,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復生歡喜,踊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由持此呪故,所生之處,恒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無南>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  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  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  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  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呪。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上>土],隨願皆得往生。」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呪,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呪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呪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呪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呪,即得除滅。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唯除一事,於呪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復白佛言:

    「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呪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也。其惡死者:一[切>者],不令其飢餓困苦死。二者,不為枷禁杖楚死。三者,不為怨家讐對死。四者,不為軍陣相殺死。五者,不為犲狼惡獸殘害死。六者,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八者,不為毒藥所中死。九者,不為蠱毒害死。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十一者,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十三者,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誦持大悲神呪者,不被如是十五種惡死也。

    「得十五種善生者: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純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者,龍天善神,恒常擁衛。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種善生也。一切天、人應常誦持,勿生懈怠。」

    觀世音菩薩說是語已,於眾會前,合掌正住,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開顏含笑,即說如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神妙章句陀羅尼”曰: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口*耶](一) 南無阿唎[口*耶](二) 婆盧羯帝爍鉢囉[口*耶](三) 菩提薩跢婆[口*耶](四) 摩訶薩跢婆[口*耶](五) 摩訶迦盧尼迦[口*耶](六) 唵(上聲)(七) 薩皤囉罰曳(八) 數怛那怛寫(九) 南無悉吉利埵伊蒙阿唎[口*耶](十) 婆盧吉帝室佛囉[口*楞]馱婆(十一) 南無那囉謹墀(十二) 醯唎摩訶皤哆沙咩(羊鳴音)(十三) 薩婆阿他豆輸朋(十四) 阿逝孕(十五) 薩婆薩哆那摩婆伽(十六) 摩罰特豆(十七) 怛姪他(十八) 唵阿婆盧醯(十九) 盧迦帝(二十) 迦羅帝(二十一) 夷醯唎(二十二) 摩訶菩提薩埵(二十三) 薩婆薩婆(二十四) 摩羅摩羅(二十五) 摩醯摩醯唎馱孕(二十六) 俱盧俱盧羯懞(二十七)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二十八) 摩訶罰闍耶帝(二十九) 陀羅陀羅(三十) 地利尼(三十一) 室佛囉耶(三十二) 遮羅遮羅(三十三) 摩摩罰摩囉(三十四) 穆帝囇(三十五) 伊醯移醯(三十六) 室那室那(三十七) 阿囉嘇佛囉舍利(三十八) 罰沙罰嘇(三十九) 佛羅舍耶(四十) 呼嚧呼嚧摩囉(四十一) 呼嚧呼嚧醯利(四十二) 娑囉娑囉(四十三) 悉利悉利(四十四) 蘇嚧蘇嚧(四十五) 菩提夜菩提夜(四十六) 菩馱夜菩馱夜(四十七) 彌帝利夜(四十八) 那囉謹墀(四十九) 地唎瑟尼那(五十) 波夜摩那(五十一) 娑婆訶(五十二) 悉陀夜(五十三) 娑婆訶(五十四) 摩訶悉陀夜(五十五) 娑婆訶(五十六) 悉陀喻藝(五十七) 室皤囉耶(五十八) 娑婆訶(五十九) 那囉謹墀(六十) 娑婆訶(六十一) 摩囉那囉(六十二) 娑婆訶(六十三) 悉囉僧阿穆佉耶(六十四) 娑婆訶(六十五) 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六十六) 娑婆訶(六十七) 者吉囉阿悉陀夜(六十八) 娑婆訶(六十九) 波陀摩羯悉哆夜(七十) 娑婆訶(七十一) 那囉謹墀皤伽囉[口*耶](七十二) 娑婆訶(七十三) 摩婆利勝羯囉夜(七十四) 娑婆訶(七十五)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七十六) 南無阿唎[口*耶](七十七) 婆嚧吉帝(七十八) 爍皤囉夜(七[ >十]九) 娑婆訶(八十) 唵悉殿都曼哆囉鉢[默>馱]耶(八十一) 娑婆訶(八十二)」

    觀世音菩薩說此呪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竪,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爾時,大梵天王,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大士!我從昔來,經無量佛會,聞種種法、種種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唯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我等大眾,願樂欲聞!」

    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作如是問。汝今善聽,吾為汝等,略說少耳!」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大梵王言:「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失。」

    觀世音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呪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呪,莫令斷絕。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旛、然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

    「是時當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無量神仙,來為作證,益其効驗。我時當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從是以往,所[是>有]世間經書,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術、韋陀[與>典]籍,亦能通達。誦持此神呪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亦能使令一切鬼神,降諸天魔,制諸外道。若在山野,誦經坐禪,有諸山精、雜魅、魍魎、鬼神,橫相惱亂,心不安定者,誦此呪一遍,是諸鬼神,悉皆被縛也。

    「若能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我時當勅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迹,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已命。」

    說偈勅曰:

    「我遣密跡金剛士,  烏芻君荼鴦俱尸,
     八部力士賞迦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摩醯那羅延,  金剛羅陀迦毘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婆馺娑樓羅,
     滿善車鉢真陀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薩遮摩和羅,  鳩闌單吒半祇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畢婆伽羅王,
     應德毘多薩和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梵摩三鉢羅,  五部淨居炎摩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釋王三十三,
     大辯功德婆怛那,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提頭賴吒王,  神母女等大力眾,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毘樓勒叉王,
     毘樓博叉毘沙門,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金色孔雀王,  二十八部大仙眾,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摩尼跋陀羅,
     散支大將弗羅婆,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難陀跋難陀,  婆伽羅龍伊鉢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脩羅乾闥婆,
     迦樓緊那摩睺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水火雷電神,  鳩槃荼王毘舍闍,
     常當擁護受持者。

    「是諸善神及神龍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屬,大力夜叉,常隨擁護,誦持大悲神呪者。其人若在空山、曠野,獨宿孤眠,是諸善神,番代宿衛,辟除災障。若在深山,迷失道路,誦此呪故,善神龍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龍王護故,化出水火。」

    觀世音菩薩復為誦持者,說消除災禍,清涼之偈:

    「若行曠野山澤中,  逢值虎狼諸惡獸,
     蛇蚖精魅魍魎鬼,  聞誦此呪莫能害。
     若行江湖滄海間,  毒龍蛟龍摩竭獸,
     夜叉羅剎魚黿鼈,  聞誦此呪自藏隱。
     若逢軍陣賊圍繞,  或被惡人奪財寶,
     至誠稱誦大悲呪,  彼起慈心復道歸。
     若為王官收錄身,  囹圄禁閉杻枷鎖,
     至誠稱誦大悲呪,  官自開恩釋放還。
     若入野道蠱毒家,  飲食有藥欲相害,
     至誠稱誦大悲呪,  毒藥變成甘露漿。
     女人臨難生產時,  邪魔遮障苦難忍,
     至誠稱誦大悲呪,  鬼神退散安樂生。
     惡龍疫鬼行毒氣,  熱病侵陵命欲終,
     至心稱誦大悲呪,  疫病消除壽命長。
     龍鬼流行諸毒腫,  癰瘡膿血痛叵堪,
     至心稱誦大悲呪,  三唾毒腫隨口消。
     眾生濁惡起不善,  厭魅呪詛結怨讐,
     至心稱誦大悲呪,  厭魅還著於本人。
     惡生濁亂法滅時,  婬欲火盛心迷倒,
     棄背妻婿外貪染,  晝夜邪思無暫停,
     若能稱誦大悲呪,  婬欲火滅邪心除。
     我若廣讚呪功力,  一劫稱揚無盡期。」

    爾時,觀世音菩薩,告梵天言:

    「誦此呪五遍,取五色線作索,呪二十一遍,結作二十一結,繫項。

    「此陀羅尼,是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彼等諸佛,為諸行人,修行六度,未滿足者,速令滿足故;未發菩提心者,速令發心故。若聲聞人,未證果者,速令證故。

    「若三千大千世界內,諸神仙人,未發無上菩提心者,令速發心故。若諸眾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羅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種子,法芽增長。以我方便慈悲力故,令其所須,皆得成辦。

    「[大>若]三千大千世界,幽隱闇處,三塗眾生,聞我此呪,皆得離苦。有諸菩薩,未階初住者,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十住地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修行、書寫此陀羅尼者,以質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門果,不求自得。

    「若三千大千世界內,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涌沸;須彌山及鐵圍山,能令搖動;又令碎如微塵,其中眾生,悉令發無上菩提心。

    「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於三七日,淨持齋戒,誦此陀羅尼,必果所願。從生死際,至生死際,一切惡業,並皆滅盡。三千大千世界內,一切諸佛、菩薩、梵、釋、四天王、神仙、龍王,悉皆證知。

    「若諸人天,誦持此陀羅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眾生,得此人浴身之水,霑著其身,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消滅,即得轉生他方淨土,蓮華化生,不受胎身、濕卵之身,何況受持讀誦者?

    「若誦持者,行於道路,大風時來,吹此人身、毛髮、衣服,餘風下過,諸類眾生,得其人飃身風,吹著身者,一切重罪、惡業,並皆滅盡,更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

    「當知受持者,福德果報,不可思議。誦持此陀羅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惡,一切天魔、外道、天龍、鬼神聞者,皆是清淨法音,皆於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誦持此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所愛惜故。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身>藏],一切如來光明照故。當知其人,是慈悲藏,恒以陀羅尼救眾生故。當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攝一切諸陀羅尼門故。當知其人,是禪定藏,百千三昧常現前故。當知其人,是虛空藏,常以空慧觀眾生故。當知其人,是無畏藏,龍天善神常護持故。當知其人,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當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災惡劫不能壞故。當知其人,是解脫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當知其人,是藥王藏,常以陀羅尼療眾生病故。當知其人,是神通藏,遊諸佛國得自在故。其人功德讚不可盡。

    「善男子!若復有人,厭世間苦,求長生樂者,在閑淨處,清淨結界。呪衣著。若水、若食、若香、若藥,皆呪一百八遍,服,必得長命。

    「若能如法結界,依法受持,一切成就。其結界法者,取刀,呪二十一遍,劃地為界。或取淨水,呪二十一遍,散著四方為界。或取白芥子,呪二十一遍,擲著四方為界。或以想到處為界,或取淨灰,呪二十一遍為界。或呪五色線二十一遍,圍繞四邊為界。皆得。

    「若能如法受持,自然剋果。若聞此陀羅尼名字者,尚滅無量劫生死重罪,何況誦持者?若得此神呪誦者,當知其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廣種善根。

    「若能為諸眾生,拔其苦難,如法誦持者,當知其人,即是具大悲者。成佛不久,所見眾生,皆悉為誦,令彼耳聞,與作菩提因,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讚不可盡。

    「若能精誠用心,身持齋戒,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亦自懺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利根有慧,觀方便者,十地果位,剋獲不難,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

    「若欲使鬼者,取野髑髏淨洗,於千眼像前設壇場,以種種香華、飲食祭之,日日如是,七日必來現身,隨人使令。

    「若欲使四天王者,呪檀香燒之。

    「由此菩薩大悲願力深重故,亦為此陀羅尼威神廣大故。」

    佛告阿難:

    「若有國土,災難起時,是土國王,若以正法治國,寬縱人物,不枉眾生,赦諸有過,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大悲心陀羅尼神呪,令彼國土,一切災難,悉皆除滅,五穀豐登,萬姓安樂。

    「又若為於他國怨敵,數來侵擾,百姓不安,大臣謀叛,疫氣流行,水旱不調,日月失度。如是種種災難起時,當造千眼大悲心像,面向西方,以種種香華、幢旛、寶蓋、或百味飲食,至心供養。其王又能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陀羅尼神妙章句。外國怨敵,即自降伏,各還政治,不相擾惱,國土通同,慈心相向。王子百官,皆行忠赤,妃后婇女,孝敬向王。諸龍鬼神,擁護其國。雨澤順時,果實豐饒,人民歡樂。

    「又若家內,遇大惡病,百怪競起,鬼神邪魔,耗亂其家,惡人橫造,口舌以相,謀害室家,大小內外不和者,當向千眼大悲像前,設其壇場,至心念觀世音菩薩。誦此陀羅尼,滿其千遍,如上惡事,悉皆消滅,永得安隱。」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呪名何?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如是神呪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羅尼。如是受持。」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菩薩摩訶薩,名字何等?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

    佛言:

    「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

    「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

    「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佛告阿難:

    「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呪,真實不虛。若欲請此菩薩來,呪拙具羅香[>(拙具羅香,安息香也)]三七遍,燒,菩薩即來[(拙具羅香,安息香也)>]。

    「若有猫兒所著者,取弭哩吒那(死猫兒頭骨也)燒作灰,和淨土泥,捻作猫兒形,於千眼像前,呪鑌鐵刀子一百八遍,段段割之,亦一百八段,遍遍一呪,一稱彼名,即永差不著。

    「若為蠱毒所害者,取藥劫布羅(龍腦香也),和拙具羅香,各等分,以井華水一升和煎,取一升,於千眼像前,呪一百八遍,服,即差。

    「若為惡蛇蠍所螫者,取乾薑末,呪一七遍,著瘡中,立即除差。

    「若為惡怨橫相謀[書>害]者,取淨土、或麵、或蠟,捻作本形,於千眼像前,呪鑌鐵刀一百八遍,一呪一截,一稱彼名,燒盡一百八段,彼即歡喜,終身厚重,相愛敬。

    「若有患眼睛壞者,若青盲眼暗者,若白暈、赤膜,無光明者,取訶梨勒果、菴摩勒果、鞞醯勒果,三種各一顆,擣破細研。當研時,唯須護淨,莫使新產婦人及猪、狗見。口中念佛,以白蜜、若人乳汁,和封眼中。著其人乳,要須男孩子母乳,女母乳不成。其藥和竟,還須千眼像前,呪一千八遍,著眼中,滿七日,在深室慎風,眼睛還生。青盲、白暈者,光奇盛也。

    「若患瘧病著者,取虎、豹、犲、狼皮,呪三七遍,披著身上,即差。師子皮最上。若被蛇螫,取被螫人結[月*寧],呪三七遍,著瘡中,即差。

    「若患惡瘧,入心悶絕欲死者,取桃膠一顆,大小亦如桃顆,清水一升和煎,取半升,呪七遍,頓服盡,即差。其藥莫使婦人煎。

    「若患傳屍鬼氣、伏屍連病者,取拙具羅香,呪三七遍,燒熏鼻孔中。又取七丸如[免>兔]糞,呪三七遍,吞,即差。慎酒肉五辛及惡罵。若取摩那屎羅(雄黃是也),和白芥子印成鹽,呪三七遍,於病兒床下燒,其作病兒,即魔掣迸走,不敢住也。

    「若患耳聾者,呪胡麻油,著耳中,即差。

    「若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脚不隨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呪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又方取純牛酥,呪三七遍,摩,亦差。

    「若患難產者,取胡麻油,呪三七遍,摩產婦臍中及玉門中,即易生。

    「若婦人懷妊,子死腹中,取阿波末利伽草(牛膝草也)一大[雨>兩],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呪三七遍,服,即出一,無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藥,即差。

    「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名“遁屍疰”,取君柱魯香(薰陸香),乳頭成者一顆,呪三七遍,口中嚼咽,不限多少,令變吐,即差。慎五辛、酒肉。

    「若被火燒瘡,取熱瞿摩夷(烏牛屎也),呪三七遍,塗瘡上,即差。

    「若患蛔蟲齩心,取骨魯末遮(白馬尿也)半升,呪三七遍,服,即差。重者一升,蟲如綟索出來。

    「若患丁瘡者,取凌鎖葉擣取汁,呪三七遍,瀝著瘡上,即拔根出,立差。

    「若患蠅螫眼中,骨魯怛佉(新驢屎也)濾取汁,呪三七遍,夜臥著眼中,即差。

    「若患腹中痛,和井華水,和印成鹽三七顆,呪三七遍,服半升,即差。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彌葉(苟[[木*巳]>杞]葉也),擣濾取汁,呪三七遍,浸青錢一宿,更呪七遍,著眼中,即差。

    「若患畏夜,不安恐怖,出入驚怕者,取白線作索,呪三七遍,作二十一結,繫項,恐怖即除。非但除怖,亦得滅罪。

    「若家內橫起災難者,取石榴枝,寸截一千八段,兩頭塗酥酪蜜,一呪一燒,盡千八遍,一切災難悉皆除滅,要在佛前作之。

    「若取白菖蒲,呪三七遍,繫著右臂上,一切鬪處、論義處,皆得勝他。

    「若取奢奢彌葉枝柯,寸截,兩頭塗真牛酥、白蜜牛酥,一呪一燒,盡一千八段,日別三時,時別一千八遍,滿七日,呪師自悟通智也。

    「若欲降伏大力鬼神者,取阿唎瑟迦柴(木患子也),呪七七遍,火中燒,還須塗酥酪蜜,要須於大悲心像前作之。若取胡嚧遮那(牛黃是也)一大兩,著瑠璃瓶中,置大悲心像前,呪一百八遍,塗身、點額,一切天、龍、鬼、神、人及非人,皆悉歡喜也。

    「若有身被枷鎖者,取白鴿糞,呪一百八遍,塗於手上,用摩枷鎖,枷鎖自脫也。

    「若有夫婦不和,狀如水火者,取鴛鴦尾,於大悲心像前,呪一千八遍,帶,彼即終身歡喜相愛敬。

    「若有被蟲食,田苗及五果子者,取淨灰、淨沙或淨水,呪三七遍,散田苗四邊,蟲即退散也。果樹兼呪水灑者,樹上蟲不敢食果也。」

    佛告阿難:「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若為種種不安求安隱者,當於羂索手。若為腹中諸病,當於寶鉢手。若為降伏一切魍魎鬼神者,當於寶劍手。若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當於跋折羅手。若為摧伏一切怨敵者,當於金剛杵手。若為一切處怖畏不安者,當於施無畏手。若為眼闇無光明者,當於日精摩尼手。若為熱毒病求清涼者,當於月精摩尼手。若為榮官益職者,當於寶弓手。若為諸善朋友早相逢者,當於寶箭手。若為身上種種病者,當於楊枝手。若為除身上惡障難者,當於白拂手。若為一切善和眷屬者,當於胡瓶手。若為辟除一切虎狼犲豹諸惡獸者,當於旁牌手。若為一切時處好離官難者,當於斧鉞手。若為男女僕使者,當於玉環手。若為種種功德者,當於白蓮華手。若為欲得往生十方淨土者,當於[清>青]蓮華手。若為大智慧者,當於寶鏡手。若為面見十方一切諸佛者,當於紫蓮華手。若為地中伏藏者,當於寶篋手。若為仙道者,當於五色雲手。若為生梵天者,當於軍遲手。若為往生諸天宮者,當於紅蓮華手。若為辟除他方逆賊者,當於寶戟手。若為召呼一切諸天善神者,當於寶螺手。若為使令一切鬼神者,當於髑髏杖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授手者,當於數珠手。若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聲者,當於寶鐸手。若為口業辭辯巧妙者,當於寶印手。若為善神龍王常來擁護者,當於俱尸鐵鉤手。若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者,當於錫杖手。若為一切眾生常相恭敬愛念者,當於合掌手。若為生生之眾不離諸佛邊者,當於化佛手。若為生生世世常在佛宮殿中,不處胎藏中受身者,當於化宮殿手。若為多聞廣學者,當於寶經手。若為從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轉者,當於不退金輪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摩頂授記者,當於頂上化佛手。若為果蓏諸穀稼者,當於蒲萄手。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條,今粗略說少耳。」

    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呪,而擁護之:

    「南無勃陀瞿(上聲)那(上聲)迷(一) 南無達摩莫訶低(二) 南無僧伽多夜泥(三) 底(丁以切)哩部畢薩(僧沒切)咄(登沒切)檐納摩

    「誦此呪,滅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災。

    「若誦一遍,禮佛一拜,如是日別三時,誦呪禮佛,未來之世,所受身處,當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報。」

    月光菩薩亦復為諸行人,說陀羅尼呪,而擁護之:

    「深低帝屠蘇吒(一) 阿若蜜帝烏都吒(二) 深耆吒(三) 波賴帝(四) 耶彌若吒烏都吒(五) 拘羅帝吒耆摩吒(六) 沙婆訶

    「誦此呪五遍,取五色線,作呪索,痛處繫。

    「此呪乃是過去四十恒河沙諸佛所說,我今亦說。為諸行人,作擁護故,除一切障難故,除一切惡病痛故,成就一切諸善法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

    佛告阿難:

    「汝當深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廣宣流布於閻浮提,莫令斷絕。

    「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一切患苦[榮>縈]身者,以此陀羅尼治之,無有不差者。

    「此大神呪,呪乾枯樹,尚得生枝、柯、華、果,何況有情、有識眾生?身有病患,治之不差者,必無是處。

    「善男子!此陀羅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歎莫能盡。若不過去久遠已來廣種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汝等大眾,天、人、龍、神,聞我讚歎,皆應隨喜。

    「若有謗此呪者,即為謗彼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若於此陀羅尼,生疑不信者,當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萬劫,常淪惡趣,無有出期,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覩僧。」

    一切眾會菩薩摩訶薩、金剛密跡、梵、釋、四天、龍、鬼、神,聞佛如來讚歎此陀羅尼,皆悉歡喜,奉教修行。

  • HAU

    會員
    23 3 月, 2012 在 4:04 下午 in reply to: 呂祖-呂祖全書渾成集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議曰:此標仙趣也!仙道亦因修得,以不依正覺修三摩地,但依妄念存想固形,所謂修長生者,各從其術而有十種。

    二列示因果別相,分十:初地行仙: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議曰:此地行仙!因服餌所成:謂服藥餌,以此養形而得壽考。行不離地,為地行仙。

    二飛行仙: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議曰:此飛行仙!因餐松噉柏黃精芝朮之類,服久身輕而得飛舉,非吸風飲露者比。

    三遊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議曰:此遊行仙!乃煉丹沙點化五金八石,遊戲人間,故曰化道;名遊行仙。

    四空行仙: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議曰:此空行仙!常銷息陰陽之候,以子午卯酉為運氣工夫,故云:動止。久而身輕蟬脫,名空行仙。

    五天行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議曰:此天行仙!因鼓天池津液,吐故納新,日久功成,如八洞神仙之類,能謁天帝,故曰:天行仙。

    六通行仙: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議曰:此通行仙!乃吞日精月華,呼吸導引,久而壽永心通,名通行仙。

    七道行仙: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議曰:此道行仙!因持咒禁符術而得成功,如天師之類,名道行仙。此道乃禁術,非大道也!

    八照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議曰:此照行仙!以存想丹田泥丸為命元,如莊子曰泥垣之審為淵,名照行仙,非慧照也!

    九精行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議曰:此精行仙!謂固守精氣,陰陽交遘,如嬰兒奼女之類,胎息存形,名精行仙。

    十絕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議曰:此絕行仙!乃習出陽神,改形易質,往來自由,故曰:變化。久而心通,故曰:覺悟。餘仙之所不及,故曰:絕行仙。

    三結示輪迴之相,分二:初揀不解真修: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

    次示輪迴根本:

    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議曰:此結仙趣也!以此仙趣乃人中鍊心,別得生理,故勝於人;壽千萬歲,故不如天。不修正覺,故曰:妄想流轉。報盡墮落,故散入諸趣。以非天非人,故別列此趣。 上仙趣畢。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卷八

  • HAU

    會員
    23 3 月, 2012 在 3:46 下午 in reply to: 呂祖-呂祖全書渾成集

    呂巖真人

    字洞賓。京川人也。唐末三舉不第。偶於長安酒肄遇鍾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甞遊廬山歸宗。書鐘樓壁曰。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未幾。道經黃龍山。覩紫雲成葢。疑有異人。乃入謁。值龍擊皷陞堂。龍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厲聲曰。座傍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煑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這守屍鬼。呂曰。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薄訝。飛劒脅之。劒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龍詰曰。半升鐺內煑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於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龍囑令加護。後謁潭州智度覺禪師。有曰。余遊韶郴。東下湘江。今見覺公。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內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鉢之外無餘食。達生死岸。破煩惱殻。方今佛衣寂寂兮無傳。禪理懸懸兮幾絕。扶而興者。其在吾師乎。聊作一絕奉記。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請師開說西來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五燈會元

  • HAU

    會員
    23 3 月, 2012 在 3:32 下午 in reply to: 善良與痛苦

    原帖由 小咪 於 2011-8-25 12:52 PM 發表。
    愿众生如是!

    願我如是思!

  • HAU

    會員
    13 12 月, 2011 在 1:46 上午 in reply to: 與仙對話之廿一-金剛經

    震旦清信士勝觀江妙煦遺著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科經文不多,卻是結束前文。為自開口說起說至現在,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故其中義趣,甚細甚深。若只依文解義,等閒看過。則孤負佛恩矣。今欲說明云何點睛結穴,先當依文釋義。而寥寥兩行餘之文,七穿八透,妙義環生。即依文釋義,亦復不易也。

    是故者,所謂承上起下之詞也。既是通貫前來諸說,則不但上承嚴土,亦不但上承約果廣明,且不但上承詳談中生信一科。直是緊與開經處總示數語,呼應相通也。且先就近脈言之。上來先明四果,各各得果無住。次須菩提自陳得果,亦無所住。此皆小乘也。次世尊復就自身往事,以明於法實無所住。(經云:於法實無所得。即是於所得之法不住也。)此言大乘矣。然猶界於因果之間。最後更就菩薩修六度時,於莊嚴佛土,亦無所住。則非句,不住法相也。是名句,不住非法相也,則專說大乘因地矣。如此不憚苦口,層遞說之,愈說愈近。無非欲闡明此科中之應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耳。因即以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以明上來所說,皆是為生心無住,無住生心作張本。亦即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菩提心者,指示方針耳。約果廣明,原承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句來。而彼句又是結以前所說者。所以此科,與開口處善男子、善女人等句呼應相通。諸菩薩摩訶薩,即開經處所說之菩薩摩訶薩,亦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之善男子、善女人也。應者,決定之詞。無論小乘大乘,果位因地,皆當無住。可知發大心者,決定亦當無住。非此不可,故曰應也。

    此科之文,既是承上起下。則如是二字,即並指上下文。只說一邊,義便欠圓。且先約指下文說。蓋正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而不應兩句,亦兼指在內。須知不應住色兩句,乃應無所住句之前提。故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則不應兩句之義,便全攝在內矣。總之,不應住色乃至而生其心三句,皆是應生清淨心句之注腳。如是則淨,不如是則不淨。故曰:應如是生清淨心也。

    此科之文,是教導發菩提者,應當如是。何以不曰發心,而曰生心?請問發心生心,同耶異耶?曰同而不同。生即是發,何異之有,故曰同也;生之取義,比發字深,何以言之?發者,但約其已經表著,為人所知者言。生者,不但言其表著,且有推究其本源之意。因凡言生,必有其根。若無有根,云何得生。故發心之義,謂其先無而今發起。而生心之義,乃謂其本具而能現前。故生心比發心義深,此其不同也。何以得知生心之義,乃是如此。觀清淨心三字,便可了然。蓋清淨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謂自性清淨心,是也。清者不濁,淨者不染。譬如真金,辱在泥塗。用功洗滌,真金宛在。性亦如是,雖一向為無明煩惱塵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淨本性,依然現前矣。故此句之意,是說凡發無上正等覺心之人,應令清淨本性現前。故曰應生清淨心。言下有回頭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不但此也。蓋指示前來千言萬語,言不應住相者,無非欲令見性耳。清淨,即無相之意。凡夫著相,因之障性。今欲見性,相何可著。蓋凡夫著相,故不清淨。心不清淨,所以障性也。今欲見性,故應清淨。清淨其心,故應離相也。且說一生清淨心,無異說明發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謂發菩提心,曰一心清淨是已。若心不清淨,則所發者尚得謂之無上菩提乎!何則?菩提者,覺也。覺者,覺照本性也。且本性,又名大圓覺海也。當知本性一塵不染,清淨無比。既曰發覺,而又著相,則與覺字正相背馳。所謂背覺合塵之凡夫是也。故發覺心,必應合覺。云何合覺,必應背塵。背塵者,不住於相之謂也。由此觀之,此一句中,具有無數提撕警策之意。

    初發菩提心,云何便能清淨心現前。須知正因其不能,故令如是而修。云何修,下文所謂應無所住,是也。云何無所住,下文所謂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是也。此正的示無住之用功方法。不應住色兩句義趣深廣,若只略略看過,僅明其一義,真是孤負。且義蘊既未窮究,用功又豈能扼要,豈能切實,豈能入細。既是在浮面上做,則相何能離,性又何能見乎?故曰孤負也。不但孤負佛恩,直孤負自性矣。

    (一)此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舉此為言者令明若著其一,便是塵心。正與清淨心相反。此發正覺之心者,所以必應背塵,背塵而後合覺也。不應住六塵者,猶言不應合塵,合塵則背覺矣。其中消息,間不容髮。真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二)色、聲、香、味、觸、法,所謂器世間也,亦謂之境界相。今云不應住此六者,即不應住相之意。色、聲、香、味、觸、五字,包括世間一切可見可聞之境界。法之一字,包括世間一切不可見不可聞,而為心思所能及者之境界。舉此六字,一切境界相攝盡,亦即世間一切境界皆不可著。不但可見可聞者不應著,即不可見不可聞者亦不可著。此是教誡學人,世間一切,皆應不著。

    (三)不應著者,豈止境界而已。蓋表面只言一六塵,實則連六根,六識,一併說在內矣。若但就表面觀,即前云但在淨面上做,則不住二字功夫,不能徹底,亦復不能扼要。雖欲不住而不可得也。須知色是外境,本無交涉。交涉發生,生之於住。是誰住之,曰眼也。眼云何住,曰眼識也。乃至法是呆物,若不住著,毫無關係。其發生關係,固由於意。而實由於意中慣於攀緣分別之意識。由是可知,經云不應住者,令學人應於識上覺照,不起攀緣分別耳。經不但云不應住色,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而其下綴有生心二字者,正指示學人欲不住相,應在心上覺照。即是應在起心動念時,微密用功。如是乃為切實。

    (四)在起心動念時用功,此是初學者下手處,還須斷其思惑。云何斷,發大悲心,廣修六度,是也。布施、持戒,度貪;持戒、忍辱,度瞋,亦復度慢;般若則度癡;禪定既度瞋,而定能生慧,亦復度癡。而以精進之精神貫注之。且六度皆自大悲心出,則度度皆為利益眾生。此又除我之利器也。蓋因我見而起貪瞋癡慢,故易起心動念。今欲不為色聲香味觸法起心動念,必須在大悲心六度行上加功,乃為扼要也。

    (五)如上所說,仍未究竟。必須戒定堅固,生起般若正智。無明破得一分,識乃轉得一分。待得八識皆轉,乃為徹底。初學必須多讀大乘經典,般若尤不可須臾離。依文字起觀照,令其解慧漸漸增明,正是釜底抽薪之法。而解慧增明,更可以增長戒定之力。蓋戒定慧雖稱三學,實是一事,有互相資助生起之妙。而定、慧,尤不能離,定固生慧,慧亦生定也。此義不可不知。

    (六)生心二字,不但是令應在起心動念時用功,尤有深意存焉。蓋防不得意者不明用功方法,誤會不應住之意者,一味遏捺意識不令生起。如此行之,其急躁者必致發狂嘔血。即或不然,亦是禪宗呵為坐在黑山鬼窟裏作活計者,與外道之無想定何異。既然道理不明,(不知本性活潑潑地,無相無不相,是謂道理不明。)則慧不能生,惑不能除,業苦當然亦不能消。甚或轉為草本土石無知之物。須知小乘之滅盡定,並非由遏捺意識而得,乃由證性,想自不起。且到此地位,亦不應住。住則墮無為坑,焦芽敗種,亦為世尊所呵。故經文既曰不住色等,又曰生心。以示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塵相,非令心如死水也。此意正與下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互相叫應。指示學人既明且切矣。

    (七)不住六塵生心,更有一義。蓋合上句言之,是令發菩提修六度者,當揀別真心妄心。上句清淨心是真心。此二句住塵是攀緣心,即是妄心。楞嚴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外道等,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此中上句曰應,下二句曰不應,正親切指示不可錯亂修習也。須知住塵之心是識。因其攀緣,名之曰妄。而此之妄心,原是真心之所變現。云何變?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分別人我故也。故發大心之人,首須揀別真妄。不應以住塵著相之心為真心也。所以本經專重破我。不應住六塵生心,即謂不應著我也。何以著塵即是著我。譬如行六度者,若意在人知,便是住色,乃至著法。如此等等,無非我見之故也。說此兩句,原為叫起下句。

    應無所住,亦有多義。(一)即謂於六塵無所住。(二)謂根、塵、識,一切不住。不論住著者為何,心便染汙,便是塵相。(三)無所住者,一無所住之意。(四)無所住者,無其所住也。所住為色聲香味觸法。今云應於心中無其所住,非謂無有色聲香味觸法也。含有不執著,亦不斷滅兩意。復次所住之無,由於能住之空。所住指境言,能住指識言。故應無所住,猶言應令情識盡空。

    而生其心之而字,有兩義:(一)而者,而又之意。應無所住,而又生其心。此承前說無所住,兼有不斷滅意而說。即是說明上文所言不應住六塵生心者,乃是應心中無其所住之色聲等相,非謂斷滅相。不斷滅者,以心不可斷滅故。上言不應住塵生心者,是令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耳。其字可指菩提,以及六度。如是,則所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為菩提心。以其背塵離相,合於自性清淨心故。(二)而者,而後之意。此承前說應無所住,猶言應令情識俱空來。則其心即指清淨。謂無所住,令其妄盡情空,而後方能現其清淨心耳。生者,現前之意。蓋應生清淨心句,是標舉之詞。不應兩句,是修行方法。應無所住句,是功效。必須如是作種種釋,庶幾經義稍覺顯豁圓備,然亦不過大海一滴而已。上來依文解義竟。

    以上依文釋義已竟。云何是上來諸說之點睛結穴處乎?且逐層逆說而上。前科不云則非是名乎。四字之所以然,前科原未顯發,故此緊承其意而闡明之。然則如是二字,可說是正承則非是名來矣。謂發大道心者,莊嚴佛土。應觀照則非是名之義趣,生清淨心也。蓋則非句,是明應無所住。何則,生本無相。莊嚴者,其心應於六塵等相,一無所住,故曰則非。知得則非,則心淨矣。所謂欲淨佛土,當淨其心,是也。是名句,是明應生其心也。何則,但應心不住相,並非斷滅其相。故曰是名。是名者,名正言順,不能廢其事也。須知莊嚴之事相,不能斷滅。即是莊嚴之心,初未嘗息,心未嘗息,便是生其心也。總之,莊嚴而心不住相。則熾然莊嚴時,其心卻湛湛寂寂,不染纖塵。雖曰生心,實則生而無生,一心清淨。故曰應如是生清淨心。心淨土淨。所謂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是也。菩薩莊嚴佛土,如是如是。此是發大道心,修六度萬行,莊嚴佛土者之模範也。

    上生信一科,有兩要句。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此兩句不但攝上科意盡,亦復攝全部意盡,前已屢言之矣。而此中之應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是不應取法兩句之點睛處。蓋上科兩句,是分開說。至此,則將兩句之意,合而為一以說之矣。何以言之?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也。生其心,不應取非法也。今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豈不是說,雖不應取法,而亦不應取非法乎。前言不取法,應以不取非法為界,正是從此處悟得者。所以獨揀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亦因其決不致於取非法相,方堪修此不著相之般若耳。可見吾輩必應先將非法相一面,關得緊緊,絕對不取。然後修習不取法相,方合佛旨,而生般若正智,以證般若理體。不但此也。試觀應生清淨心句。清淨即是無所住。應生清淨心,猶言應生無所住心也。而無所住,是不取法。生心,是不取非法。應生清淨心,是言清淨要在生心中顯現。(但清淨,不生心,便是死水。佛法所不許。)豈不是說不取法,要在不取非法中做出乎。

    換言之,不取法,空也。不取非法,有也。無所住而生心,是明空不離有。生清淨心,是明空在有中。空不離有,猶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離不異漸合矣,然而空還是空,有還是有,是猶一而二也。若空在有中顯現,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相即,則二而一矣。此之謂空有同時。必能如是,方為兩邊不著。何以故?尚無所謂兩,從何著邊耶!不但此也。既曰無所住,又曰生其心。豈非無所住,亦應無住乎?而應生清淨心之清淨二字,即所謂無所住也。然則生清淨心,無異言生無住心。雖生而無住,是明其生即無生,即是不住於生心也。不住生心,即是不住不取非法。而不住無所住,亦即不住不取法。豈非兩邊不取亦應不取乎。故上科於兩邊不取之下,即引筏喻,以明兩邊皆捨也。上言空有同時,明其尚無有兩,邊無從著。然而猶妨著於一也。(著一即所謂但中。)今則空有俱空,一且不存,著於何有?無礙自在,是真清淨矣。不應取法兩句之真實義,至此闡發深透,故曰點睛也。他如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即是空有俱空之清淨心,亦即無為法。空有俱空,則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曰不可取,不可說。此皆顯而易見,可無煩言矣。

    上科又有要句,曰: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其所以然,亦在此中闡明。諸相非相,云何能見。若其心被塵染而背於覺,方且迷相為真,何能見得諸相非相乎。必須於六塵等相一無所住,而心清淨庶幾其可。何以故?如來是已究竟證得清淨心者。不住六塵之人,雖未能云證得。而渣滓漸淨,清光現前。譬如清淨水,能現清淨月。故曰則見如來也。蓋如來是性體之稱,必須不著相而照體,方能見之耳。

    上科開首不云乎,菩薩於法,應所無住行於布施。雖曾說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便是布施不住於相。然而必須發心布施時,其心本不是住在六塵上生起的。然後行時,方能不住於相。若其心不淨,行時豈能不著相。可知此中所說,正是說在本源上。雖上科所說,未嘗不含有心字意在。其後亦曾點明之曰:若心取相云云。實則至此乃為闡發顯明。若無此段發揮,則布施不住相,便未易得手。故曰此科是上來諸義的點睛結穴。睛既點,則全身俱活。穴既結,則萬脈朝宗。然後千言萬語,一一都有個著落。而依教奉行,事事才有個把握矣。

    總而言之,明得無所住而生心之真實義。則所謂生者,乃是任運而生。所謂無住者,無妨隨緣而住。隨緣而住者,無心於住,雖住而實無所住也。任運而生者,法爾顯現,曰生而實無所生也。果能如是,則法法都顯無住真心,物物莫非般若實相。正古德所謂塵塵是寶,處處逢渠也。所以我須菩提,前於世尊著衣乞食行坐往還時,薦得無住的妙諦,即於大眾從座而起,頂禮讚歎曰:希有世尊,善護念,善付囑。而請問發大心者,應云何住?云何降伏?我世尊即逗其機而印許之曰:應如汝所說之善護念付囑者,如是而住,如是而降也。以下復詳哉言之,譬如千岩萬壑,蜿蜒迤邐,直至此處而結之曰:應如是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清淨心者,所謂應如是住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所謂如是降伏其心也。得此中一個如是點醒,然後開口總示中所說的兩個如是,才有個著落。即是上面兩個如是,得這一個如是,其義乃更親切,更透徹。謂之遙相呼應,尚隔一層,直是融成一味矣。所以此科兩行餘文,是從開經至此的一個大結穴。如堪輿家然。千山萬水,處處提龍。若找不出個正穴來,難免在旁枝上著腳,不得要領。若尋得正穴,則砂也,水也,青龍也,白虎也,處處皆為我用矣。學佛亦然。學佛必須依教奉行,教義幽深,必應得其綱要所在。而此段,乃前來所說諸義之綱要也。應於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上,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解。無論修行何法,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庶於無住之旨,才有個入處。而自性清淨心,才能漸漸透露出些消息來。其所修之法,亦可望有個成就之期也。千萬千萬。又此段既是上來諸之綱要。解得此綱要,以行布施等法,則頭頭是道。所以下科約經功校顯中,其福德大於生信者,不知若干倍也。

  • HAU

    會員
    2 12 月, 2011 在 12:35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法語 – 論外道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1、若真有口傳密授之妙法,其人即是魔王外道,當遠避之不暇,又何可欲向彼求此法乎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48頁·復吳滄洲書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2、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44頁·復永嘉某居士書五[/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3、淨土法門,絕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蓮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親傳,乃後人擇其宏淨功深者而稱之,實則尚不止九十也……當唐宋時,尚有傳佛心印之法。今則只一歷代源流而已。名之為法,亦太可憐,淨宗絕無此事。來山尚不如看書之有益。《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16頁·復明性大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4、又貴地之外道甚多,無論是何種外道,均不可依彼法修持。若學佛而仍修外道法,則成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罪……門外漢,每每不以書中所說為是,輒求口傳心授之秘法。此乃習聞外道口傳心授,方能得道之邪說,誤認佛法亦如是。可悲可痛,切勿染此邪見。《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145頁·復梁慧棟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5、於佛一代教典中,唯依契理契機,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而修。其他高深玄妙,廣大精微,契理而不契機之各法,皆作往生以後,自行化他之根據。至於一切外道,私相授受,秘密不傳之種種邪知謬見,自命為真得佛祖心傳之胡說巴道,又何足掛齒也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128頁·歧路指歸序[/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扶乩[/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6、扶乩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神聖。鬼之劣者,或無此通力。其優者則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聰明智識而為之。紀文達謂乩多靈鬼假托,余與兄坦然扶乩,余能詩而不能書,余扶則詩詞敏捷,書法潦草,坦然扶則詩詞庸常,書法遒勁。所冒古人,問及集中奧竅,則云年代久遠,不復記憶,故知非真。然此鬼之靈,但能於人現知之心,借而為用。於識田中有,現知中無者。或此義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業盡情空之他心通,實有天淵之遠。但其氣分似之。又恐汝等或為乩教所迷,故不得不引及而並言之……近來上海乩壇大開,其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迴,小因果等,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於說天說佛法,直是胡說。吾等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遷善之過。亦不可附贊此法,以其所說佛法,皆屬臆撰,恐致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愆。《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42頁·復永嘉某居士書四[/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7、乩中多系鬼靈,絕少真仙。縱是真仙,豈能超於諸佛諸祖之上。切不可以二 林 居士尚信乩,吾人何敢不信。則錯之多多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64頁·復永嘉某居士書七[/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8、此念佛法門,一代時教大乘經典,盡皆讚揚。小乘經中,絕不提起。有不通教理者,斥為小乘。乃無知邪說,不可聽從。又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托當人之智識而作。若說世間道理,則是者尚多。若說佛法,則非己所知,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後,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乃滅人慧命,瞎人正眼,極惡無比之魔話。以此施人,罪過無量矣。《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26頁·與陳錫周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9、明末,蘇州有扶乩者,其門徒有七八人。一日,扶乩說佛法,勸人念佛求生西方,與前之所說,絕不相同。此後又來二十多次。末後乃說,扶乩乃鬼神作用,吾乃某人,此後不復再來,汝等不得再扶乩。此事載西方確指中。民國初年,香港有扶乩者,言其仙為黃赤松大仙,看病極靈。有極無生理之人,求彼仙示一方,其藥,亦隨便說一種不關緊之東西,即可全愈。黃筱偉羨之,去學,得其法而扶,其乩不動。別人問之,令念金剛經若干遍再扶。依之行,遂亦甚靈。因常開示念佛法門,偉等即欲建念佛道場,云尚須三年後辦。三年後,彼等四五人來上海請經書,次年來皈依,遂立哆哆佛學社,以念佛章程寄來。念佛後,觀音勢至後,加一哆哆訶菩薩。光問,何得加此名號。彼遂敘其來歷,謂前所云黃赤松大仙,後教修淨土法門,至末後顯本,謂是哆哆訶菩薩,且誡其永不許扶乩。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120頁·復江景春書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70、佛法與外道不同。外道專事秘傳,用煉丹運氣之工夫,絕不以敦倫盡分為事。又有扶乩降鸞,雖亦勸人為善,究屬靈鬼假冒仙佛之名。若不明理,認做真仙真佛臨壇,則其錯大矣。非絕無一次是真仙臨壇者,然亦千中難得一次耳。明末,覺明妙行菩薩,以乩開導佛法,臨去令其永斷扶乩。十年前,香港哆哆佛學社,亦然。此二,皆真菩薩,而禁止扶乩。以無甚道力之靈鬼亂說,誤人實深,故菩薩即以扶乩,而禁絕扶乩,我文鈔中亦曾說及。若有不肯丟外道工夫,及扶乩事業者,切勿令受皈依。以免世人謂佛法,與外道無異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162頁·復理聽濤書三[/size][/font]

  • HAU

    會員
    2 12 月, 2011 在 12:34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法語 – 論外道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1、末法眾生,可憐之極。不知香臭,不知邪正。既無正法,致一一悉入於煉丹運氣之中。而復妄造謠言,以自雄詡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675頁·復 鄭慧洪 居士書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2、然彼恐未熟聞淨土法門,固宜令其生真信心,發切願心,決定求於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切不可帶外道煉丹運氣之工夫,以求長生。並冀為大羅神仙等。則便可不虛此生,不虛此遇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721頁·復 朱石僧 居士書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3、凡皈依佛法之人,無論男女,必須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愛惜物命。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用外道煉丹運氣之工夫,以求長生,及生天為大羅神仙等。決定發願,求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若信願真切,人人皆可往生。若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722頁·復 朱石僧 居士書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4、皈依佛法,不可又皈依邪魔外道。當各盡各人職份……要吃素。要念佛求生西方,不可求生天生富貴家。不可念血盆經,破血湖,還受生,寄庫,此是偽造的。不可學外道煉丹運氣。若仍照無知之人如是行,則西方便不能生。以一心要做富鬼,或要成仙生天,何能得往生西方之大利益乎。《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738頁·復 袁德常 居士書四[/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5、又有愚夫愚婦,雖有好善之心,不得真實佛法,每每以煉丹運氣,當做佛法。雖有好心,或稍培世福,或趨入魔道,深為慨歎。《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801頁·宜興佛教淨業社緣起[/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6、外道謂精氣神煉之久久,則成舍利。宋人刻龍舒淨土文板,及繡經,於刀下針下得舍利。及此燈花之舍利,是誰之精氣神所煉者。應以舍利身得度者,即現舍利而為說法。《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819頁· 楊佩文 居士得舍利記[/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7、除佛法外,所有各門,皆是邪教。何但清淨門乎。各邪教,皆以煉丹運氣為正道。以唸經念佛勸善,為引人入此教之根據。《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901頁·答善熏師問[/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8、問:此間龍華先天兩教盛行,勸阻之則牢不可破,說此教亦可生西,究竟可作助因否,如果可行,將從而學之,以為又徑之徑。[/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答:汝皈依佛法,修持淨業,尚聽外道魔話,而欲學之。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925頁·答 俞大錫 居士問[/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9、徐友天性純摯,惜理路不明。以凡夫知見,妄測佛智。彼謂得丹獲神通,於人天中見母,方肯與母同生西方。此刻若以獨生,於心有不慊然者。其意雖甚善,其事與從井救人,相去不遠。一則少看淨土經論,一則未與淨土知識往還,故有此不通之愚見。夫古今緇素名人,以通經念佛濟孤者何可勝數。 徐 君未必不聞其事……今以純孝慕親之心,若能發弘誓願,稱念佛名(四弘誓願,必須普為法界眾生,以不發此心,乃凡夫情見,不易感通)。以此功德,為親消除罪業,增長福慧,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而心與道合,心與佛合。何待彼與母同生,當必母先往生,彼後往生耳。[/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  須知淨土法門利益,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徐 君何人,宜其不知,生此種不情之愚見,豈不大可哀哉。當令彼看樂邦文類此段,又當令看淨土聖賢錄等書。則盲猜瞎斷之臆見,便可消滅淨盡矣……閣下謂彼宿生有業,此語亦頗的確。彼於淨土法門無宿業障,當聞斯行之。何待人勸之再三,尚以此為皮毛,而以丹為主體乎哉。然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大丈夫生於世間,豈可任業牽縛,而一一聽命於彼乎。 徐 君若是個漢子,一聞此言,當如見母墮於水火,急求有大勢力之阿彌陀佛救援。豈肯且緩緩煉丹待成,神通具足時,方求彌陀接引乎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1032頁·復 劉觀善 居士書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秘傳[/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60、今之各外道,無不以秘傳引動無知者入彼教中。將願入時,必須發誓。以後若反其教,則得如何如何之惡報。實則多多都是騙人之法。而以發誓之故,縱有知其非者,亦不敢或有違背及與表章。甚矣,外道秘傳發誓之法之惑人深而羈人固也。吾佛無秘傳之法,一人如是說,萬人亦如是說。關門塞窗,外設巡邏,只許一人入內,而且小語不令外聞,此道焉有光明正大之事。願諸位悉知其弊,故略述之。《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669頁·復福州佛學社書[/size][/font]

  • HAU

    會員
    2 12 月, 2011 在 12:33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法語 – 論外道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1、佛法中絕無秘密不傳,亦非要口傳心授之事。外道邪徒,本無道理。以秘而不傳,誘人入彼道中。若公開不秘,則人皆知其陋劣,便無人依從彼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538頁·復 唐陶熔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2、末世外道充斥,縱有信心,多半歸於外道,以無正法之可聞故也。近來交通便利,佛法經典得以流通,實為大幸。然不得既學佛法,又修外道法,以致邪正混亂,則為害非淺。《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546頁·復韓宗明張 宗善二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3、當此時世,只可自守本分。其喪心病狂者,任彼所為,絕不與彼相爭相詰。以明理人少,糊塗人多,一有爭端,若魔黨勢重,則反增彼勢。知好歹者,勉令勿入。若不知邪正者,只可放棄。譬如狗子吃屎,以為香美。若以臭穢阻令勿吃,必懷嗔恚,謂欲奪彼佳餚。不唯無益,或招大禍。外道之法,秘而不傳。欲說而恐污我口,欲書而恐污我手。但以至誠念佛念觀世音,為轉彼之法。即不能轉,豈為彼所轉乎。外道之得以遍行全世界者,以秘密及發惡咒二種。使去此二種,則冰消瓦散矣。光本欲略說,恐忌者降禍,姑說其大略而已。魔徒熾甚,無法可設。《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516頁·復 龔宗元 居士書二

    [/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4、現今之世,乃魔王外道出世之時。若宿世中未種真實善根,有信心者,盡入魔[/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羂,以彼等群魔,皆有最希奇怪異之法子惑動人故也。江神童,乃鬼神附體之能力,非真系生知之神童……甚麼宗教大同會,什麼釋迦化身。有智識者聞之,當直下知其為顯異惑眾之魔王,豈待問人。彼同善社老師,亦在四川。凡入會必須要出錢做功德。及出錢,則雲寄至四川,由老師調派。甚麼唐煥章,甚麼鄧紹雲,皆系妖魔鬼怪之流類。引一切善男信女,同陷邪見深坑。佛法那裡教人煉精氣神。無論甚麼外道,離煉精氣神,便[/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無道可說矣。若是正人修之,亦可延年益壽。若了生死成佛,乃是說夢話。彼並不知如何是生死,如何是佛,胡說巴道一套,以騙人家男女。倘是邪淫之徒,則便借坎離交媾,嬰兒奼女交媾等名詞,誘諸少年婦女,悉為所污。且以此為傳道。而無智之人,雖受彼污,猶不以為非法,以其是傳道,不同無道之人夫婦行淫也。哀哉,世人何迷至此。[/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  靈學扶乩,乃靈鬼作用。亦有真仙降臨,乃百千回之一二。其平常俱靈鬼冒名,斷不可以此為實。光文鈔亦略談之。 江神童之道德會,亦扶乩,故與靈學會同一臭味。學佛人不應入此種會。而今之學佛人,有幾多依佛行,知佛法者。以故聞彼等之鬼怪奇特,遂如蟻烏合,蝦蟆逐鬧熱處跳了,可歎孰甚。令友 王 君入魔已深,喻如狗子吃屎,謂無上美味,彼並不知佛,亦無正知正見,一向如狗子尋屎,蒼蠅逐臭,蟻子赴膻,名為學佛,實為學魔。今之出家者,有幾多知佛法者。每每亦學煉丹運氣扶乩等。指竅之說,最為惑人之本。若遇少年女子,多被此種法子所亂,罪大惡極。邪正不兩立,正法昌明,則邪法自可消滅,今魔種遍天下,亦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也……汝且一心持戒念佛,任彼魔王外道,顯甚麼鬼本事,皆勿理會。則可不被魔徒牽入魔黨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486頁·復 蔡契誠 居士書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5、外道不知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謂為精氣神之所煉成者。此系竊佛教之名,而絕不知佛教之義,便妄造謠言也。多分屬遷化而得,如刻板繡經,及念佛口中得者,並汝燈花上得者,乃因精誠之極,佛慈加被,為之示現者。又佛舍利,更為神變無方。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時,一梵僧贈舍利數粒。及登極後視之,則有許多粒(數百)。因修五十多座寶塔。阿育王寺之舍利塔,可捧而觀。人各異見,或一人一時,有大小高下轉變,及顏色轉變,及不轉變之不同。是不可以凡情測度者。世人以凡情測佛法,故只得其損,不受其益也……且勿謂念佛必無喪生殞命之者。即喪生殞命,而靈魂所趨,各不相同。固不得以不能免劫,以為念之無益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557頁·復 楊佩文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6、所可惜者,邪正不分。初則誤以同善社所傳之法為佛法。而不知其為煉丹運氣養身體,以期其延年益壽,妄冀成仙之法耳。所言靜坐用功,皆是用運氣之功。絕無佛法氣分,妄謂此為佛法。譬如以魚目作真珠而寶貴之,謂為奇珍。及見光文鈔,雖能老實念佛,究竟不肯棄捨煉丹運氣之法,猶然謂此為佛法。口雖念佛,心中仍然注重外道。而外道皆以種種境界神奇鬼怪惑人。若閣下既知佛法,盡情棄捨先所修之煉丹法。則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當空,何有魑魅魍魎興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無存立之地。由閣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於汝身中妄現妖相。雖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認作魔鬼之妖相為是,尚有可救。倘認做得道得通,則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險極險極……[/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  從此以後,將從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丟脫,不存一絲一毫之寶貴心。至誠懇切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必須身口意三業,專注於修持淨業上。汝心中既無邪見,再加以佛名號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將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為汝作障礙乎。其作障礙者,乃汝邪心所招……汝能全依淨土法門而修,不復以先所期望者為是。則如主人明悟,知彼是賊,則彼自當遠去。如其認做自己家中人,則彼便作主人,入汝之竅,令汝著魔發狂,以致喪身殞命也。無論彼是狐是鬼,是宿世怨家,但發菩提心,持佛名號,皆當消滅。如其不消,則天地當易位,日月當倒行者。所慮者,汝心不依正理,仍存以前之邪知邪見。勿道印光所說者不靈,即諸佛所說亦不靈矣。以根本既邪,正無由施故也……凡靜坐時,但心中默念佛號。此外不加一點別的工夫,及別的念頭。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問甚麼禪定有如此之深妙乎。甚麼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閣下能依此而修,管保業障消滅,福慧增長。現生優入聖賢之域,臨終直登極樂之邦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661頁·復 徐紫昆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7、所言某君,乃煉丹運氣之流。既云皈依三寶,固當置此種工夫於度外。念佛之人,非不靜坐。靜坐仍是念佛。彼謂靜功有效,蓋是說運氣有效。汝不知彼所說之靜功為何事,故令續做。若依正理,既修淨業,當依佛教。若兼修之,則邪正夾雜,或致起諸魔事。以外道煉丹,冀其出神,倘存此念,其害不小。若論煉丹,亦非無益。然其宗旨,與佛法相反。佛令人將此幻妄身心看破。彼令人保守此幻妄身心(出神,即妄心所結成之幻相)。彼既信願念佛,當依淨土宗旨。如其以煉丹為事,又何必冒此淨土之名乎。《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666頁·復 江有傳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8、外道均假借佛法之名,然皆鄙劣不堪。若真遇佛法能了大意者,彼豈能引誘哉。所引誘者,皆無知無識之流也。汝父用心於經學多年,惜未遇佛法,仍被程朱所關閉。今既不以光言為謬,則已出關而可為儒釋二聖作使者矣。外道通通以煉丹運氣為道,其所立傳道之章程,已將其道之鄙劣,完全揭出。惜世人無知,反由此而爭先趨入。如蠅赴膻,如蛾撲火,誠可哀憫(所言揭出鄙劣者,即彼各守秘傳,及六耳不傳道,並欲入彼道,先發反道遭種種惡報之願等)。此等邪教,遍滿世界。真法既明,彼徒自無大勢力,不能昌熾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677頁·復 鄭慧洪 居士書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9、慧和之信外道,惜宿業深重,以致邪正不分,金[color=black]鍮[/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莫辨。寶魚目為明珠,欲為萬世不易之寶,而不知其一文不值也。彼等所得者,偷竊儒釋道三教之語,妄造謠言,以為道之本源,吾道得之。可不哀哉。[/size][/font][/color][font=新細明體][size=14pt]《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679頁·復 鄭慧洪 居士書四[/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50、貴地有提倡五部六冊者,此系邪見人依附佛法,傳煉丹家之法,諸位切勿陷於此中。縱昔有入者,今既學佛,當完全丟脫。倘猶兩含糊當做佛法,則其罪非小。《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667頁·復福州佛學社書[/size][/font]

  • HAU

    會員
    2 12 月, 2011 在 12:31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法語 – 論外道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1、文鈔,嘉言錄,壽康寶鑒等書。凡修持保身之法,則已具足無欠。但認真修持即可矣。至於從前所受外道之煉丹運氣法,當丟之乾淨。須知此系保身法,非了生死法。以清心寡慾保身,有益無損。以煉丹運氣保身,用之適宜,則可延年益壽,身體強健,用之不善,則瞎眼聾耳,生癤生瘡。近來同善社中人,多有身麻木而心癡呆者。切勿以有小益,而猶不肯置之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262頁·復 蔣德澤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2、談玄說妙,弄口頭,求神通,宜置之東洋大海外,方可親得實益耳。況彼猶以煉丹運氣為道者乎……切勿夾雜煉丹運氣,或頂神附鬼等,以招無知者之恭敬供養。《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278頁·復 周伯遒 居士書十八[/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3、所言次子長子婦之瘋顛,亦是宿業所使。亦或被外道以汝反彼教,役使邪鬼邪神作祟,欲汝仍崇信彼教耳。汝能不為所動,而病者亦不為所動,則彼邪鬼邪神無奈正何,故悉得愈。外道多有此種邪法,蠱惑無知無識之人。《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367頁·復拜竹居士書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4、世間愚人,每好自立門戶,竊取三教之語言,立一秘密不許為人說之道。由其秘也,人莫知其內容,故皆如蒼蠅之逐臭而投之。由其未授道前[/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須發[/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咒也,故致愚人死也不敢違背。世間一切外道,仗此二法,遍佈天下,莫之能滅。使彼等無此二法,則無一外道,能存立世間也。汝等幸出迷途,歸於正道,當敦倫盡分,恪遵佛法。《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368頁·復拜竹居士書五[/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5、汝妻既發心念佛,宜專以念佛為事。靜坐亦須心中默念,方無弊。彼同善社之坐,恐是運氣。以凡一切外道,通以運氣煉丹為秘訣。不肯與未入門者言,不知此系養色身法,於道無干。佛教人以斷除煩惱習氣,明心見性。而眾生業深慧淺,未能即生得證。故大開方便,令其信願念佛,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也。彼之靜坐,不得謂為禪定。禪名靜慮,以彼不知禪之名義,妄取正法之名,而心中夾雜邪外妄想,故致著魔發狂也(煉丹,運氣,求神通,見神見鬼,其心慮紛紜,何嘗是靜)。須知佛之教人,以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吃素念佛為事。絕無不可與人言者。彼關門閉戶,私相傳授之道。勿道其中有別的壞處,即以煉丹運氣之正者說,亦非了生死之道。況未必是正者乎。祈專修淨業,靜坐則息心默念佛號。勿帶彼之工夫。則無礙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402頁·復 陳士牧 居士書七[/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6、佛法中無一書名卷者。凡種種寶卷,皆外道借佛法中一事而瞎造者,以誘惑無知之人。其所說總以煉丹運氣為本,以三教同源為靠山。瞎拉儒佛道教經書中話,挽正作邪,以證明彼煉丹運氣之道,為無上最尊。凡入此道者,雖有好心,皆是糊塗人。使具真正知見,當遠離之不暇。況拜彼為師,而從之修學乎。《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437頁·復 易思厚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7、外道各剽竊佛經中之義,而自立為宗。如取乳投水中,或取乳投毒中,既已投水中毒中矣,何得可說是佛教之一宗乎。其不知邪正之糊塗漢耳,何問是正見否。《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451頁·復 卓智立 居士書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8、既皈依佛法,當熟讀文鈔,依之而行。自不至受庸人所誤,致求來生福報,及外道煉丹運氣,以求成仙等。汝果能領會得文鈔義,縱百千庸僧外道,亦不能搖動汝心。且勿謂此系光所說,恐不足依據。須知光乃取佛菩薩祖師善知識之意而說。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85頁·復 周智茂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9、有私相傳授之秘訣,即非佛法,即是魔王外道。彼魔王外道之徒,動則上千上萬,皆由以私相傳受之秘訣。及欲入其門,先發惡咒之術。以迷惑愚夫愚婦,同陷於邪知謬見之萬丈深坑,而莫之能出也。哀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489頁·復 蔡契誠 居士書四[/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40、知佛法人,不談道經。何以故,以道經是求人天福報之法,非了生脫死之法。《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533頁·復 劉元仁 居士書[/size][/font]

  • HAU

    會員
    2 12 月, 2011 在 12:31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法語 – 論外道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1、慧命經,乃外道專以佛法證煉丹法,反多方譭謗佛法。以閣下之高明,兼以極力宏揚,何為將此一書列於佛典。不但有誤閱者,且於閣下研究佛學名譽,大有關係。明眼人觀之,必謂閣下邪正不分,尚從事乎煉丹。且止說煉丹,尚無大害。此書全引佛經祖語,而作煉丹之證。挽正作邪,令人莫辨。其有不能合者,則改其字句。如法華唯有一乘法,余二則非真。彼以慧命雙修,且畫其圖於腎藏,書其二邊,一屬慧,一屬命,謂慧命雙修,方可成道。引法華此文為證,而改餘字作除字,謂除慧命雙修,則非真矣。凡佛經所說禪教律淨密,及六度萬行等,無不破斥。此種書,皆一班下劣無知輩,私自刊行,私相授受,正人君子見之,則焚燬之不暇。不意閣下列入詞典,其害有不勝言者。祈將現印之書,或用墨塗,或用刀剜。必期於不誤閱者,亦所以保全自己見地。下次再版,當於版上削之。則一鍋美羹,不被一鼠糞污穢矣……杭州經坊現有流通。此種流通佛經人,即佛所謂可憐憫者。而有勢力人不去禁制。則具信心而入邪法者,因茲到處皆是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90頁·復 丁福保 居士書十[/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2、此段系道家修煉法,不是佛法。參於指南(即《佛學指南》棗編者注),恐疑誤人。佛法毫善弗遺,唯不許學此。要緊之至。《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93頁·復 丁福保 居士書十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3、知閣下於三教靜坐等法,各得其宗緒。但宏揚佛法,不宜以道家煉丹運氣之事與之並存。恐彼邪見種性,援正作邪。則欲令受益,而反為受損也……道家剽竊佛典,不解其意。妄安緣中之位,而又欲與佛各異,名為黃中。其可笑一至於此。以閣下之博覽,尚襲道家謬解……足見宏法參雜,有誤人處……閣下隨道家妄說所轉……道家剽竊佛典,類多如是,當置之不論可也。若濫引之,又不別其是非,則便為邪見人之護身符矣。煉丹家每以治病等法為希奇,作煉丹運氣之證。而閣下不知其用處,又與系心之緣同論。則彼異道,遂謂佛法亦運氣煉丹矣。寶志公系法身大士,普現色身,何得與弄精魂之出神並論。此處一混,則門臼姑娘,直可與純陽呂祖覿體無二矣……回光,亦道家著跡,而不知本體之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112頁·復 丁福保 居士書十八[/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4、玉皇經,乃道家竊取佛經之義偽造之經。汝不知是偽,故認做成佛已竟,方為玉帝。玉帝乃忉利天王,是欲界第二天(下是四天王天)。上還有四天。此六天為欲界……再上即無色界四天。非非想天,乃是第四天,福壽八萬大劫,壽盡尚須墮落下界,或直墮三惡道。故曰 饒 君八萬劫,終是落空亡。況玉帝在欲界第二天乎。汝見玉皇經說得極高極深,而不知是妄人偽造之經。《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144頁·復 蔡錫鼎 居士書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5、凡皈依者,必須至誠懇切,修持淨土法門。若仍用外道煉丹運氣等工夫,則成邪正不分。或至以邪為正,以正為邪。此種人千萬不可令彼混入。若先曾學外道法,後知非正道,完全丟脫彼之修法則可。否則不可。又有相信扶乩者,此種亦不可令皈依……念佛之人,千萬不可結交此等人。《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176頁·復 王海泉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6、無垢子心經注,似是而非,不可看,亦不可流通。以彼用宗門之言句,作煉丹之表示,令未識禪家宗旨者,走入煉丹運氣一派,其誤人壞法也大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184頁·復 陸培谷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7、道院一事,汝等恐未能知其所以,彼令人做好事,及誦經念佛,亦可取。至云三教一家(三教是一家,豈無尊卑長幼),及究竟所重之道,皆以煉丹運氣為事。誦經念佛等事,彼實借此以聯絡人心。彼所注重者,煉丹運氣之道。而且極其秘密,雖父子夫妻均不肯與說。且云六祖亂傳法,以法傳與在家人,以故和尚皆無真法,真法已歸我們。世間外道名目,雖有百千萬種,究彼所注重之真道,通是煉丹運氣之道。煉丹運氣亦有好處,亦有壞處。運得好,則身輕體健,延年益壽。至言成仙,則或有之。言了生死成佛,則是胡說。運得不好,則生瘡生癤,瞎眼聾耳,亦常有之。[/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又煉丹運氣之道,不過提腎水,降心火。彼特神乎其詞,謂為坎離交[/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姤,嬰兒奼女交姤。由有此種[/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名詞,正人則亦借此以表示其法。妄人難免節外生枝。而傳道之時,關於密室,外設巡邏,一師一徒,密相告語。若是心存邪念,為女人傳道,遂指坎離嬰奼交[/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姤,為實行交姤。其初未必便是淫女,由彼種種做作,以導其欲。又加誤認與師行淫,乃屬傳道。可憐幾多無知女人,受此污辱,而猶以為是道。直是罪大惡極耳。民十一年上海護軍使何豐林之繼母來山……光謂彼立一女道院,外雖以三教一家為名,實則以燒煉為事……佛法無秘傳,佛令人萬行齊修,毫善弗遺。而煉丹運氣,乃為切戒。以宗旨與佛法相反。佛令人首先看破此身。彼令人保護此身為真。彼尚以真得佛之正[/size][/font][font=新細明體][size=14pt]法為詞,可以悉知其謬妄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227頁·復 李慰農 居士書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8、靜坐但默念佛號,切不可用煉丹運氣等工夫,此非佛法,乃葆養身體法。《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239頁·復 陳飛青 居士書三[/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9、汝皈依佛法僧三寶,欲為父母求壽,當至誠念佛,或念佛經。何得求灶王,念灶王經。灶王乃神,去玉皇尚遠得狠。玉皇去羅漢尚遠得狠。羅漢去佛尚遠得狠。汝真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念灶王經,施灶王經。灶王經,乃俗流之人所偽造之經。以佛弟子念此種偽造經,即是邪見。然汝以誠心,亦不能說無功德,乃露水一樣。念佛功德,則如大江大海。汝不知念佛,亦可憐可憫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244頁·復玉長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30、既發心皈依,須依佛法修持。凡外道之煉丹運氣等法,當屏棄之。若猶依彼外道之法修習,則成佛教罪人。譬如國民投彼寇盜。煉丹運氣,非無好處,乃養身之法耳。彼等謂此為佛法真傳,反謂佛法不如彼法,是以無知之人,便認外道煉丹運氣為佛法。誤人之罪,實超過養身之好處百千萬倍。故不得不為說破,免彼等以好心而得謗法壞法之果也。現今人民皆在水深火熱中,當以念佛念觀音為預防之策。《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249頁·復 羅鏗端 居士書一[/size][/font]

  • HAU

    會員
    2 12 月, 2011 在 12:28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法語 – 論外道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1、然須勿學外道煉丹運氣等法,若先曾學者,當完全丟去,方有實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89頁·復李樹棠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2、現今邪魔外道,不勝其多,彼皆自謂最為第一,諸位莫被此種魔子所惑。若前已經入過其門,則當捨之淨盡。切勿謂入時已發咒,恐捨之或致遭禍。須知捨邪皈正,何得有禍。不但無禍,尚有功德。《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90頁·復馮偏西鄭圓瑩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3、現今邪魔外道甚多,切不可稍存探試之心。倘有此心,必被彼所誘,一入其彀,必致喪心病狂。聞一大有聲名之法師,今則自己食肉,教人食肉,且教人毀佛像,此人已大現魔相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92頁·復 沈彌生 居士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4、汝最初學之周天大道,不但不是佛法,且不是老子之法。試觀老子道德經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外道皆以長生不老,及成大羅神仙為事。若成大羅神仙,則便於玉帝座下稱臣,謂為榮無以加。不知玉帝尚在六道中,況於玉帝座下稱臣之人乎。《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142頁·復蔡錫鼎書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5、既皈依佛法,即當照佛法中之淨土法門修,切不可兼帶煉丹運氣等法。此法最易得益,以其仗佛力故也。余皆仗自力,故與此法,相隔天淵。煉丹,乃葆身葆氣之法,非了生脫死之法也。即參禪、研教及密宗各法,亦非契機之法。法不契機,如藥不投病。唯淨土一法,普逗上中下三根之機,若聖若凡,均當修習。切不可聞禪宗、密宗之高超玄妙,而捨此修彼,致了生脫死,永無其日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161頁·復理聽濤書二[/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6、其所修持,乃外道煉丹運氣之法。彼自詡性命雙修,為得六祖之真傳,實則但是保身之法,了無了生死之氣分,彼何知性與命之意義哉。但世人不知正法,便無由抉擇真偽,難免盲從。彼之煉丹運氣之法,用之好,則血脈周流,身體強健。用之不如法,則氣滯不通,其害非小。有許多人,入同善社坐工,以致成癡呆、癱瘓、身體麻木者。皆由其法不善,以冀養身者,反以害身,可不哀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166頁·與胡作初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7、今之外道,遍世間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竊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義。遂以煉丹運氣保身之法,認做了生脫死之法。且彼等既不知生死因何而有,故瞎造謠言,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復合一處,為得道。實則完全是識神用事,心性真如實際之理體,絕未夢見。尚自詡云,六祖亂傳法,法歸在家人,僧家無有法。此語不但說之於口,而且筆之於書。以假毀真,以邪為正。無知無識之人,遂被彼所惑。而彼外道能遍傳於世者,得力有二種法。一則秘傳,謂一得明師真傳,不修即成。故神其說曰,老鼠聽見,老鼠都會成。雀子聽見,雀子都會成。故其傳道時,必須在密室中,小聲氣說,外面尚要派人巡查,恐有盜聽者。二則嚴示禁令。雖父子夫婦之親,均不與說,說之必受天譴。故於未傳道前,先令發咒,後若反道,則受如何之慘報。發咒以後方傳道。此後縱有知其非者,以其懼咒神,寧死也不敢出此道外而學佛法。假使外道去秘傳而公開,普令大家同聞,亦不令人發咒,則舉世之人,有幾個肯入彼道者乎。《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167頁·與莊慧炬書[/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8、韓歐之毒小,程朱之毒大。由程朱以後之理學,無不偷看佛經,無不力闢佛法,以致成此大亂。皆由此 諸 先生,門戶之見致之也……學佛之要,貴盡倫理,如是學佛,方為真佛弟子。若不盡倫理,則為佛教罪人。佛遇父言慈,遇子言孝,世間善法,均不遺棄,唯不許人煉丹運氣。世間外道,偷竊佛經,自造經典,反謗佛法。謂彼之法,乃六祖所傳,和尚此後均無法,法歸他們在家人。惑世誣民,莫此為甚。《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214頁·復翁智奇書一[/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19、世人欲修淨業,苦無知法之人,率歸於煉丹運氣,以求長生,及成大羅神仙之各種外道。剽竊佛經語句,以證己道為得佛法之真傳。如愚人以魚目為真珠,誠可憐憫。然佛法宏曠,不與人爭。果能力修正法,彼等自有聞風興起,改邪歸正,惠然肯來之一日。《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98頁·阜寧合興鎮蓮社序[/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14pt]20、催眠是術力,豈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者,豈肯為人催眠乎。汝今既學佛,當專志學佛。現極樂國,唯心淨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鏡,磨之及極,自然發光。用術現,則心先不淨,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塗鏡,望其發光,不知封蔽更甚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221頁·答曲天翔問[/size][/font]

  • HAU

    會員
    31 7 月, 2010 在 4:17 下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歸道人 於 2010-7-31 09:43 PM 發表。
    好多事情該从不能見不能聞的東西下功夫!

    且看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尊者傳,其中有云:
    波羅提謂曰。王既有道何斥沙門。我雖無解幸王見問。
    王厲聲問曰。何者是佛。波羅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耶。答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答曰。今現在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機處出現。答曰。若現於世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10-8-1 12:18 AM 編輯 ]

  • HAU

    會員
    31 7 月, 2010 在 3:21 下午 in reply to: 何謂道?

    原帖由 歸道人 於 2010-7-31 09:43 PM 發表。
    佛教的禪師伸出一指頭對眾人說:你們看到了嗎?
    眾人答:看到了
    禪師又將手指頭藏進衣袖,問:你們還看到嗎?
    眾人答:沒看見
    禪師就說:你們還未見性。

    眾人答說沒看到是只執著於手指,
    然而”見”性始終不生不滅!
    就算是瞎子,他也是能見黑,見性始終不生不滅矣。

Page 4 of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