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Page 15 of 104
  • HAU

    會員
    2 9 月, 2006 在 4:09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因緣

    五、印光大師對弘一大師的影響

      一日印光大師看了弘一書作後說道:「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注七:林子青編著《弘一法師年譜》(印光復大師書一)135頁

      印光大師的這段話,對弘一大師觸動極大。不久,印祖再次看到弘公所書時,印光大師便有了「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寫經」的讚語。印光大師的點撥,使弘一大師日後的書寫,更增加了一絲不苟的寫經意味,這大概就是他的書法被人譽為「佛書」的緣故吧。

      在平常,弘一大師常把印光大師作為偶像楷模,細心研究,他曾經總結過印光大師的四大懿行:1、習勞:謂印光大師最喜自作勞動,事事躬自操作乃至八十歲還是如是。2、惜福:謂衣食住等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每次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為止。3、注重因果:常語人云:「因果之法,為救國救民之急務,必須人人皆知,現在如此因,將來必有如此果。」4、專心念佛:謂印光大師不但精通佛法,而且自行勸人專心念佛。*注八:以上四端,詳見柯文輝著《弘一大師傳》224頁

      在生活中,弘一大師把這些都不折不扣地學了過來,並一一實行,東北三老的倓虛法師,在《影塵回憶錄》中回憶了他在湛山寺講律時的一些生活片斷「屋中都是他自己收拾,不找另外人收拾,窗子地板都弄得很乾淨。因他持戒,也沒有給另備好菜飯,頭一次給弄四個菜送寮房裡,一點沒動,第二次又預備一點,還是沒動,第三次預備兩個菜,還是不吃,末了盛去一碗大眾菜,他問端飯的人,是不是大眾也吃這個,如果是的話他吃,不是他還是不吃……」如此等等,都是受到印光大師的影響。學人才疏,謹記上述,以饗讀者。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因緣
    ◎智 海
    香港佛教525期

  • HAU

    會員
    2 9 月, 2006 在 4:07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因緣

    四、弘一大師普陀參拜印祖為師

      弘一大師曾多次請求印祖列為門牆,但印祖一再遜卻,最後同意所求。弘一大師《略述印光之盛德》:「大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其簡單粗略,力斥精美。」

      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五月,弘一大師自溫州慶福寺出發,前往普陀山朝禮印祖。在後山法雨寺舉行簡單而隆重的拜師儀式,並隨侍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為。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云:「初至普陀時,晨食有鹹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為僅食白粥,已三十餘年。」*注六:林子青編著《弘一法師年譜》140頁

      弘一大師用心觀察學習印祖的嘉言懿行,終於發現他老人家「注重惜福,力行習勞,深信因果,專弘淨土」的四大特徵。自此弘公操行至苦,持戒至嚴,治學至勤,修道不懈,皆以印祖為榜樣,嚴以律己,一絲不苟,最終成就無上菩提。弘公後來於一九四一年夏在晉江福林寺作(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的講演,推崇備至(收入《晚晴老人講演錄》中)。

      在普陀山法雨寺參謁印祖後,弘公在一九二四年秋,應邀到上虞白馬湖夏丏尊故居「平屋」訪問。夏老用香菰供齋,被他堅決拒絕,改用豆腐仍不就,最後祇好按照他本人的要求,白水煮青菜,用鹽不用油,方始接受,他的這一行為,是受印祖「吃粥舔碗」節約精神的影響。

      印祖和弘公是當代淨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師,雖為師徒,雙珠並耀,他們之間的因緣殊勝,在佛門中流傳甚廣。兩位大師德高望重,普度有情,成為民國年代,中國佛門的兩顆巨星。普願天下同修,以二位祖師為榜樣,精進不懈,同生極樂!

  • HAU

    會員
    2 9 月, 2006 在 4:06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因緣

    隨著一聲新年到,『喜神大帝』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喜神大帝』贈送現金4075個美元。

    三、弘一大師最服膺者是印光大師

      弘一大師對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十分敬佩,一九二四年二月,弘一大師致書王心湛居士盛讚印光大師的盛德,謂「於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印光大師。」稱他「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及他再三懇求列為弟子的經過。

      早年,他便曾要求皈依印光大師,惜未允,便「於佛前燃臂香,乞三寶慈力加被,復上書陳情」,可是被印光大師再一次的「遜謝」了,逮及晚年,方被「允納」,「歡喜慶倖,得未曾有矣。」

      他崇敬印光大師,是在內心深處嘆服:「稟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穀;憲章靈峰,步武資福,弘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二百年來,一人而已。)並向許多人推廣《印光法師文鈔》,適時並指出下手之處。*注四:為柯文輝著《弘一大師傳》(東方出版中心)217頁

      在這以前,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癸亥),師年四十四歲,是年四月,弘一大師居上海太平寺親近印光大師。這一年,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的通信最多,其原函雖不得見,但自印光大師之復書觀之,便可得知。大師此時所致力之功夫,仍以掩關並刺血寫經為主。印光大師得知,便勸其先專志修念佛三昧,然後再事寫經。大師發願刻期掩關,誓證念佛三昧,並請印光大師作「最後訓言」。印光大師遜謝,略謂「朋友往還,貧富各盡其分。」勸他「關中用功,當以不二為主。不可以妄躁心先求感通。心未一而先求感通,乃是修道第一大障。」*注五:林子青編著《弘一法師年譜》134頁(書中一共收錄印祖給弘公的四封復信。限於篇幅,未能轉錄,請參閱)

      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經》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自從善如流,以淨土法門「念佛三昧」為指歸。印光大師的行持是以「弘揚淨土」為主,「持名念佛」為行。兩位高僧,勇猛精進,嚴持戒行,互相勉勵,終成佛果。兩位大師在平凡中顯偉大,為我們樹立了楷模,我們應當很好學習,循著他們踏過的腳印,穩步前進,首先應當積聚往生淨土的信、願、行三資糧。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06-9-3 12:13 AM 編輯 ]

  • HAU

    會員
    2 9 月, 2006 在 4:05 下午 in reply to: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因緣

    二、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的初緣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姓李,初名廣侯,字叔同,亦作漱筒、瘦桐、舒統、庶同、俗同,別號息霜。後來又改名岩、岸、息、哀、嬰……大師原籍浙江平湖人,一八八○年(光緒六年庚辰)九月二十日,出生於天津河東地藏庵前陸家胡同。父親李世珍,同治進士,後來改作鹽商,家境富庶。弘一總共兄弟三人,長兄早夭,仲兄做中醫,都是異母所生,他最小,人稱「三郎」。

      弘一大師從小就勤奮好學,六七歲時,便跟隨仲兄讀《百孝圖》等啟蒙讀物。九歲,王廉為乳母講《大悲咒》、《往生咒》,他在邊上聽著,不久成誦。就從這年開始,弘一從師受業,學習《四書五經》、《左傳》、《史漢精華錄》以及《古文觀止》、《唐詩》、《爾雅》、《說文解字》等。十歲以後,弘一愛上書法。課誦之餘,經常臨摹《石鼓文》,以及其他有關碑帖。

      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戊午),舊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結束了學校的教務,決心至虎跑定慧寺從皈依師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當年大師三十九歲。從此正式名為演音,號弘一。出家後,別署很多,常見的有一音,弘裔,曇肪,論月,月臂,僧胤,慧幢,亡言,善夢等,晚年自號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同年九月,他到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從此成為一個「比丘」。

      一九二○年(民國九年庚申),弘一大師四十一歲,是年春,大師仍居杭州玉泉寺。同年,《印光大師文抄》出版,弘一大師見後,非常歡喜,並為其題詞讚歎–《印光大師文抄題詞並序》:「是阿伽陀,以療群疚。契理契機,十方宏護。普願見聞,歡喜信受。聯華萼於西池,等無量之光壽。庚申暮春,印光老人文抄鐫板,建東、雲雷囑致並詞。余於老人向未奉承,然嘗服膺高軌,冥契淵致。老人之文,如日月麗天,普燭群品寧俟鄙倍,量斯匡廓……」*注二:林子青編著《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10頁

      是年七月十三日,大師剃染二年,手書《佛說大乘戒經》迴向法界眾生,並自題記。又書《十善業道經》,並自題記。中秋節後,師移居衢州蓮花寺,結識馮君明之,聞汪居士名,致詞延召,為撰《汪居士傳》。其間又書《戒本偈》後三頌於蓮花寺。是時因寫經過多,用心過度,印光大師曾致書誡之。印光致弘一大師書:「弘一大師鑒:昨接手書並新舊頌本,無訛,勿念。書中所說用心過度之境況,光早已料及於此,故有止寫一本之說。以汝太過細,每有不須認真,猶不肯不認真處,故致受傷也。觀汝色力,似宜息心專一念佛,其他教點與現實所傳布之書,一概勿看,免致分心,有損無益。應時之人,須知時事。爾我不能應事且身居局外,固當置之不問,一心念佛,以期自他同得實益,為惟一無二之章程也。……*注三:林子青編著《弘一法師年譜》(宗教文化出版社)115頁

      一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丁卯),師年四十八歲,是年八月二十日,葉聖陶、周予同、李石岑等,宴請弘一大師於功德林素食館。飯後,弘一法師約定了去見印光大師:「誰願意去可同去,印光大師這名字知道很久了,並且見過他的《文鈔》,是現代淨土宗大師,自然很想見一見。」同去的約七、八人。……

      到新閘路太平寺,寺役去通報時,弘一大師從包袱裡取出一件大袖的僧衣來,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宇之異樣的靜穆。果然,弘一大師頭一個跨進去,便對這(印光)和尚屈膝拜伏,動作嚴謹且安詳。

      印光大師熱情地和弘一大師談了好久,使得弘一大師感觸頗深。臨別時,弘一大師又一次屈膝、拜伏、辭別。印光大師顛著頭,從不敏捷的動作上顯露出他的老態。

      在回去的路上,李石岑、周予同、葉聖陶十分感動,情不能禁,互訴對於兩位大師的感念。事後,葉聖陶先生評價兩位高僧說:「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的並肩而坐,正好是絕對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而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這段不長的記述,形象地描繪印光大師的嚴謹持重和弘一大師的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在一九四○年圓寂後建塔蘇州於靈岩山。弘一大師於一九四二年圓寂後分別築塔於泉州清涼山和杭州虎跑山。

  • HAU

    會員
    29 8 月, 2006 在 9:37 上午 in reply to: ●楊振寧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366個美元。

    【大紀元11月12日訊】中研院物理所昨日為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舉行「八秩華誕研討會」,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也特地在圓山飯店設宴為楊振寧慶壽,八十歲仍顯得神清氣爽的楊振寧謝謝台灣朋友的好意,當媒體問他八十歲會許什麼生日願望,楊振寧回答:「我的一生很幸運,沒有什麼願望尚未實現,但我希望這幸運還能維持二十年」。
      據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11月12日報道﹐雖然中研院院士的官方資料指出,楊振寧是一九二二年九月二十二日出生,但實際上楊的國曆生日是十月一日。 由於在昨日出版的「楊振寧傳」對楊和另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的合作與決裂有諸多描述,電視媒體紛紛追問楊「是否會選擇在八十大壽時與李政道重修舊好」?楊振寧淡淡地回答:「我想不見得」。

      在圓山飯店的宴末,會場特地播放了由楊振寧自己拍攝、剪輯和自選配樂的家庭錄影帶,將他和夫人杜致禮結褵超過半世紀的恩愛表露無遺。

      楊振寧指出,華人世界有很多優秀年輕人,而且都有決心向科技發展進軍,他對中華民族在廿一世紀的科技發展很樂觀。楊振寧在一九九五年在香港接受訪問時曾預測,十年內華人會出現生物領域方面的諾貝爾獎得主,二十年之內會產生華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楊振寧說,東方對小孩教育「確實訓練得太厲害」,包括台灣、大陸、香港、日本和韓國在內,都是給小孩比較多訓練,對小孩而言不容易自由發揮想像力,美國的教育政策和東方有非常顯著的不同,兩種教法各有好壞,美國鼓勵小孩活潑、獨立思考,他認為,「非常聰明的孩子用台灣的教法太死板,但不是最聰明的孩子,用美國的教法就太放任了一點。

    http://www.epochtimes.com/b5/2/11/12/n244599.htm

  • HAU

    會員
    28 8 月, 2006 在 5:54 上午 in reply to: 可否早嫁贵夫?

    原帖由 易天童 於 2006-8-28 01:24 PM 發表

    [color=#0000FF][size=3]HAU兄!言之有理!末法时代,众生刚强,的确不经得“骂”了!棒喝之法是不管用的啦!嘻嘻!再争论亦只是徒劳!多一事还 …

    呵呵~
    在下深信您絕無惡意,
    小弟亦視罵我者為貴人。
    經不起”罵”是無法成就的呢!
    在下亦看過許多缺乏”愛”的人,
    用打罵反而越糟,
    可見愛人之心相同,
    但手法卻不必執一,
    往往更有效果。:愛你:

  • HAU

    會員
    28 8 月, 2006 在 5:35 上午 in reply to: 唯心集

    家家有佛二尊。胡為世人不識。堂上父母雙親。便是釋迦彌勒。不用點燭燒香。只要鞠躬盡職。隨時菽水承歡。婉容敬順顏色。晨昏定省毋違。祇候起居晏息。恭惟鞠養劬勞。恩深昊天罔極。我今長大成人。應當盡心竭力。生事死葬以禮。春秋蒸嘗勿忒。履善惟孝為先。世間第一功德。治國齊家修身。無越者箇法則。看他反哺烏鴉。豈以人而勿及。不思孝順爺孃。此身從何而得。幸資父母生成。功業由斯而立。在家出家一般。皆承父母恩德。不解孝敬尊親。為僧亦無利益。我佛大聖仁慈。救親析肉析骨。知恩要解報恩。至孝在明明德。三教道理本同。法爾為天下式。終身惟疾是憂。敬畏小心出入。製奉寒暑衣裳。供養時鮮飲食。必也念茲在茲。無違一時一刻。回思抱恨終天。子道須當愛日。

    余幼歲出家。父早逝。唯慈母在堂。胞兄終養。世為農業。幸藉菽水無匱。余雲遊在外。未遑歸省。逮乎成立。欲報私情。詎意見背。嗚呼痛哉。恭惟鞠養生我劬勞。罔極之恩。深固高厚。生不供甘旨。歿不克烝嘗。真世間之大罪人也。每一念興。不勝悲噎涕淚。噫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友。將近耳順之年。唯是追遠之心不能[巳巳>已已]。遂作孝思篇。以自警云。

    學道如登萬仞山。孤峯頂上絕躋攀。直須行到無行處。始覺天地非人間。

    向上本來無一物。菩提非樹鏡非臺。行深般若波羅密。曠劫無明當下灰。

    明眼人前三尺暗。金剛腦後一尋光。虗空背上翻觔斗。撞倒泰山石敢當。

    正睡著時夢也無。碧天雲淨月輪孤。主人公在什麼處。跳出楊岐三脚驢。

    狗子佛性有。舌頭不出口。一喝魂膽飛。山河空裏走。

    狗子佛性無。門前叫子湖。逢人齩一口。無毒不丈夫。

    門裏出身易。身裏出門難。觸目不知道。對面九嶷山。

    我有一句子。不便與人說。舌動是非生。言詞相寂滅。

    萬法歸一。銀山鐵壁。一歸何處。心空及第。

    舉起吹毛。直截痛快。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一棒一喝。雷轟電掣。語言道斷。心思路絕。

    佛祖公案。法王正令。不透言句。學人心病。

    偽不掩真。曲不藏直。偷心不死。佛法中賊。

    智不是道。心不是佛。離相離名。水天一色。

    話頭舉起。斬釘截鐵。聖凡情盡。顛倒想滅。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當面錯過。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06-8-28 01:37 PM 編輯 ]

  • HAU

    會員
    28 8 月, 2006 在 5:02 上午 in reply to: 可否早嫁贵夫?

    原帖由 易天童 於 2006-8-28 09:36 AM 發表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2442個美元。

    [color=#FF0000][size=3]难怪我师傅说:“女人业障重!”
    难道 …

    易兄,
    恕在下多嘴?
    有許多人是經不起”罵”的?
    方法千萬種,需因材施教,
    有許多時候,”罵”反而會起反效果。
    不可不慮呢!
    至於女人業障重?
    是基於女人比較容易受感情的羈絆,
    而男人業障也是很重的,
    記得黃念祖老居士曾講過,
    在古代是男人學佛易成就,
    而現代則是顛倒,
    也不禁令人感嘆。

  • HAU

    會員
    25 8 月, 2006 在 3:29 上午 in reply to: 禪典小品

    原帖由 易天童 於 2006-8-25 10:06 AM 發表

    那些品评。。不会是沈兄。。写的吧? :查找:

    應該不是:查找:

  • HAU

    會員
    25 8 月, 2006 在 1:47 上午 in reply to: 禪典小品

    這品評實在是胡亂寫:呆若木雞:

  • HAU

    會員
    24 8 月, 2006 在 3:13 上午 in reply to: 老鼠聽經

    江西鄒子

    尹祖。為廣東兵憲。有參將。自知三世因。一世為蛇。二世為書生。三世即今職。因提兵征洞蠻。過一山。諭軍士曰。我夙世曾於此山為蛇。今欲進山視舊屬。汝輩勿驚怖也。入見洞中。蛇無數。參將作蛇語。謂之曰。我昔與爾。并生于此。只因我能念佛一聲。即得生人中。今為大將。爾等何不念佛。求脫此苦耶。蛇俯首。作受教狀。凱旋日。復入洞察之。則萬蛇皆死。應以念佛化去矣。雛公聞而異之。述其事以傳。

    杭郡普慈寺僧天一

    畜一犬。每遇蓮社。眾信齊集。誦經念佛。犬即蹲伏。而靜聽者有年矣。康熈五年六月六日。俗例猫犬同浴。徇例浴此犬于池。次早死于圊側。僧眾憐之。為說三歸依。誦呪欲焚。犬忽起立。聽法音竟。復合前爪而伏。如合掌然。一眾驚歎。犬既現此神異。則知平日蹲伏時。必竭誠信向。口雖不能言。而心自默念。其往生安養。作上善人無疑矣。天一頌曰。荒荒古苑半靡蕪。幸有靈牻義未辜。踏徧苔蘚迎善客。吠殘蘿月警頑夫。遺骸日把真心顯。公案誰參佛性無。多載盡誠緣忽謝。茶毗莫異海山狐。

  • HAU

    會員
    24 8 月, 2006 在 2:41 上午 in reply to: 老鼠聽經

    在古代還有不少動物往生,
    聞來真令人慚愧。

    明崇禎間。有吳雪崖者。為福州司理。生平虔奉佛法。其地開元寺。僧多食肉。不守戒行。雪崖請示立石。以禁之。一日坐禪堂。有雞作唱佛聲。索得之。謂僧曰。若輩謂寺中。久不養生物。如何有雞。今觀畜生。尚有佛性。汝薙染破戒。不及此君多矣。寺僧始立誓齋戒。遂攜養署中。恒念佛不輟。後遷官過丹陽。送至海會庵中。以其為接眾所。使遠近生信也。雞至庵。即念佛立化。為建塔供焉。

    又中州僧覺圓。發願廬山東林寺齋僧。立關募緣。時護關僧至華氏托鉢回。有雄雞隨至中塗。僧送還華氏。因閉其門。雞從屋上飛出。追赴關所。旋繞不去。同立關三年。後攜往東林。為之受戒。大眾上堂念佛。雞忽隨之。踰年齋僧緣畢。雞即坐化。[療-(日/小)+土]於寺傍。

    又傳載江西有聽法蛇。廬州坐化貓。峽中有有坐化猴。巢縣柘臯鎮。有立化雀。黃大參庭翠。有放生坐化豬。種種靈異。不可殫述(唐宜之巾馭乘。淨土晨鐘)總論曰。五濁惡世。染心易熾。淨德難成。故經言娑婆勇猛一日。勝於淨土百年。今以物類而較人類。抑又其難焉者矣。而一念投誠。三塗解脫。物類且然。況於人乎。

    鸚鵡

    唐河東裴氏家。有鸚鵡。以其名載梵經。常狎而敬之。告以六齋之禁。比及辰後。非時之食。終夕不視。或教以持佛名號者。當自有念以至無念。則仰首奮翼。若承若聽。其後或俾之念佛。則默然而不答。或謂之不念。即唱言阿彌陀佛。每虗室戒曙。發和雅音。穆如笙竽。念念相續。聞者莫不灑然。貞元十九年七月。悴而不懌。馴養者知其將盡。乃鳴磬告曰。將西歸乎。為爾擊磬。爾其存念。每一擊磬。一稱阿彌陀佛。暨十擊磬而十念成。[歛>斂]羽委足。不震不仆。奄然而絕。闍維。得舍利十餘粒。節度使韋臯為之記(佛祖通載)。

    鸜鵒

    宋元祐間。長沙郡人。養一鸜鵒。俗呼為八八兒者也。偶聞一僧念阿彌陀佛。即隨口稱念。旦暮弗絕。其家因以與僧。久之鳥亡。僧具棺以葬之。俄口中生蓮華一枝。或為題曰。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死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又天台黃巖正等寺觀師。畜一鸜鵒。常隨人念阿彌陀佛。一旦立死籠中。乃穴土而葬之。舌端生紫蓮華。大智律師為偈頌之(佛祖統紀)。

    白鸚鵡

    白鸚鵡。嶺南一士人所畜也。晨朝必誦觀音號。白衣呪。兼能誦歸去來辭。赤壁賦。及李白諸詩。或晨課未畢。導以詩文。不應也。一日謂士人曰。我從西方來。還從西方去。其夕奄然而化(見聞錄)論曰。一切眾生。具有如來藏性。乃至三惡道中。但有能繫念阿彌陀佛者。即得往生彼國。見佛聞法。觀鸚鵡鶴鵒事。豈不信然。經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幸得為人。六根完具。不知念佛。甚者誣且毀焉。亦可謂自暴之尤者矣。豈不惜哉。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06-8-24 10:42 AM 編輯 ]

  • HAU

    會員
    23 8 月, 2006 在 3:15 下午 in reply to: 三命通會一般版本欠缺的最後三卷———–[轉]

    隨著一聲新年到,『財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財神爺爺』贈送現金388個美元。

    原造化之始

    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列。禦寇曰:有形生於無形,天地之初,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與形質合而未離。

    曰渾淪歴紀云,未有天地之時,混沌如鷄子,溟滓始芽鴻濛滋萌律,云: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易疏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蒙泉子曰: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虛者氣之始也,太素者象之始也,太乙者數之始也,太極者兼理氣象數之始也。由數論言之,可見渾淪未判之先,只一氣混合,杳冥昏昧而理未嘗不在其中,與道為一是謂太極。

    莊子以道在太極之先,所謂太極乃是指天地人三者,氣形己具而未判者之名。而道又别是一懸空底物,在太極之先,不知道即太極,太極即道以其理之。通行者言則曰:道以其理之極至者言,則曰太極又何嘗有二邪?向非周子啓其祕,朱子闡而明之,孰知太極之為理而與氣自不相離也哉。所謂太極者,乃陰陽動靜之本體,不離於形氣而實,無聲臭不窮於變化而實有凖,則故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儀者物也,凡物未始無對而亦未嘗獨立,天以氣覆而依乎地,地以形載而附乎天有理斯。有氣陰陽之謂也,有氣斯有形天地之謂也,天地不生於天地,而生於陰陽,陰陽不生於陰陽而生於動靜,動靜不生於動靜而生於太極。蓋太極者本然之玅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陰陽者所生之本也。太極形而上,道也陰陽形而下器也。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此造化所由立焉。

    栢齋何子曰:天陽之動者也,果何時動極而靜乎?地陰之靜者也,果何時靜極而動乎?天不能生地,水不能生火,無智愚皆知之。乃謂陰陽相生不亦誤乎!蓋天地水火雖渾然不可離,實燦然不可亂,故陰之與陽謂之相依則可,謂之相生則不可。謂之互藏其宅則可,謂之互藏相生則不可。此言的有見也!

    夫天地未立,道本天地,天地旣立,則太極之理散在萬事。由是而五行生焉,五行一、陰陽五,殊二實無餘分也。陰陽一太極,精粗本末無彼此也,五行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不可窮,然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

    栢齊何子曰: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周子固謂太極不外乎陰陽,陰陽不外乎五行矣!自今論之水水也,火火也,金木水火土之交變也。土地也,天安在乎?有地而無天謂造化全可乎?若以謂天即太極,故朱子以上天之載釋太極,天道流行釋陰陽觀。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有乾有坤,則天地皆太極之分體明矣。以天為太極之全體,而地為天之分體,豈不誤甚也哉!其説似有理也。

    夫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四時之行,亦有其序。春以生之,夏以長之,秋以肅之,冬以藏之,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冬而復春,而相循無窮。

    蓋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皆不外乎陰陽,陰陽異位、動靜異時而皆不離乎太極。至於所以為太極者,又無聲臭之可言,是性之本體然也。故五行各一其性,所謂各具一太極也。四時自有其序,所謂運用一太極也。五行四時週而復始,所謂統體一太極也。而性之無所不在,又可見矣,夫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無極、二五。所以混融而無閒,所謂玅合者也。無極是理,二五是氣,真以理言,太極無妄之謂也。

    精以氣言陰陽五行不二之謂也,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蓋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聚而成形焉。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萬物,生生變化無窮矣。

    鮑魯齋曰:天地以氣交而生人物,觀其所交,則氣之所至,可以知其類之所從出矣。天氣交乎地,於人為男,於物為牡,地氣交乎天,於人為女,於物為牝,男女牝牡,又自交而生生化化不窮。人物旣生氣,隨天地之氣升降交感,人得天地之中氣,四方之氣無不感物,得天地之偏氣,而亦各隨所感,故觀天地之氣交,可以知人物之初生矣。觀天地之氣感,可以知人物之相生矣。

    朱子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凝體於造化之初,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流行於造化之後,此理之常也。若姜嫄、簡狄之生稷契,則又不可以先後言矣,此理之變也。張九韶曰:論人物始生,於天地肇判之初,則由氣化而後有形化,張子所謂天地之氣生之是也,論人物始生,於結胎受形之初,則由精氣之聚,而後有是物。朱子所謂陰精陽氣聚而成物是也。由是言之,則人也物也,氣也形也,孰有出於陰陽之外哉。

    夫命禀於陰陽有生之初,非人所能移,莫之為而為非我所能,必於是有生而富、生而貴者,有生而壽、生而夭者。有生而貧、生而賤者。有生而富貴雙全巍巍人上者。有生而貧賤兼有落落人下者。有生而宜壽而反夭閼,有生而宜夭而反長年之數者。謂由於所積而然與,亦由於所性而然與,謂由於所積則貧,可以致富賤,可以致貴夭,可以致壽。

    古之所謂人能勝天者也,謂由於所性以得乎富貴者終於富貴,貧賤者終於貧賤,壽夭者終於壽夭,古之所謂命不可移也。夫謂之積則不可專以為命,夫謂之性則不可專,以為人將以付之於所積,與未知命之所禀。富貴壽夭貧賤何如也,將以付之於所性,與未有富貴壽夭貧賤可坐待者,而人為似不可缺也。或曰命禀有生之初,誠哉是言也。

    何人生天地之中,有五行八字相同,而富貴貧賤壽夭之不一,其故何也?答曰:陰陽二氣交感之時,受真精玅合之氣,凝結為胎,成男成女得天地父母一時氣候,是以禀其清者為智為賢,禀其濁者為愚為不肖。智者賢者由是或富或貴,或壽必有所得,所謂徳足以獲福也。愚者不肖者,不能自奮日益昏蔽,則貧賤與夭有不能免,所謂下愚不移是也。

    其富貴兩全者,原禀清輕之氣,生逢得令之時,兼以財官亨通,祿馬旺相,其運與限甚吉甚祥,縱有少晦,不係駁雜。其貧賤兼有者,原禀重濁之氣,生逢失令之時,刑衝駁雜無些順美,雖無禍患侵擾,未免蹇滯不前。又有富而貧、貧而富、貴而賤、賤而貴、壽而夭、夭而壽者,又有為賢為智而反貧賤,為愚不肖而反富貴者。天地間之人萬有不齊,此亦四時五行偏正、得失、向背、淺深之氣之所致也。

    故當時元氣雖禀輕清,然而生於衰敗之時,行休囚之運,富者損失財源,貴者剝官退位,壽者夭閼不祿。其元氣雖禀重濁,其人生中和之令,行旺相之運,貧不終貧而為富,賤不終賤而為貴,夭不終夭而為壽。

    雖然修為在人,人定勝天,命禀中和性加積善,豈但一身享福已哉!而子子孫孫榮昌利達理宜然也。命值偏枯,性加積惡,非惟自身值禍已也,而子子孫孫落落人下得非報。與由前言之,雖係於命,亦在於人之積與不積耳。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殆此之謂與。耕野子曰:天一氣爾,氣化生水,水中滓濁積而成土,水落土出,遂成山川。土之剛者成石而金生焉,土之柔者生木而火生焉,五行具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矣。

    浚川子曰:天地之初惟有陰陽二氣而己,陽則化火,陰則化水,水之渣滓便結成地,渣滓成地即土也。何至天五方言:生土水火土天地之大,化金木者,三物之所自出。金石之質必積久而後結生之必同,於人物謂,金之氣生人得乎,且天地之間無非元氣之所為其性,其種巳各具太始之先,金有金之種,木有木之種,人有人之種,物有物之種,各各完具不相假借不相凌犯,而謂五行遞互相生可乎。

    今五行家以金生水,厥類懸絶不侔厥理顛倒失次,不知木以火為氣,以水為滋,以土為宅,此天然至道。而曰水生木無,土將附木於何所,水多火滅土絶木且死矣,夫安能生?周子惑於五行家之説而謂: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不知日有進退,乃成寒暑,寒暑分平乃成四時,於五氣之布何與焉?其曰: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皆假合之,論土無所歸配於四季,不知土之氣在天地内,何日不然,何處不有,何止流行於季月之晦?季月之晦,尚有而孟月之朔即滅其滅也,歸於何所其來也。孰為命之天一生水,乃緯書之辭,而儒者援以入經,水火者陰陽始生之,玅物也故一,化而為火日是也,再化而為水雨露是也。

    今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戾於造化本然之玅可乎其折,朱子以四時流行之氣,論五行天地奇偶之數,論五行太極圖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論五行,其折五行配四時,如五行家四時各主其一,春止為木,則水火土金之氣孰絶滅之,秋止為金,則水火土木之氣孰留停之,土惟旺於四季,則餘月之氣孰把持而不使之運,又安有今日為木,明日為火,又明日為土為金為水乎,按王氏之説有理而非達觀之見。

    珞琭子曰:以為有也是從無而立有以為無也,天垂象以示文,夫天垂日月、五星、三垣、二十八宿之象,觀天王會通其立名分野,是亦人為之耳而義象符合。至災祥占卜或屬類某事,或指見某方應於某年月日,如探左契雖天道玄遠亦不外人事與五行。

    陰陽家以十干十二支分為五行,因日與天會而為,歲月與日會而為,月日有三十時有十二,以人生年月日時所得干支,立為四柱以推一生吉凶,亦理之自然者也。王氏以春屬木而土何在,不知五行旺相死休囚各主,其當時不當時用事不用事而言,非為春木旺而土則無。十干十二支錯綜,為六十甲子週而復始不假安排,即造化之所在也。非為今日屬木,明日屬火,便非天道之自然。不思人立而天從之,人感而天應之,即天象立名分野之義,天人合一之道也。觀一日有早午晏晚,自有溫凉寒熱氣候,是金木水火土備於一日五行之不相離,如此謂今日木明日火又何,莫而非天道之自然也耶。

    且朝廷造曆頒之天下,其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間,一年之神煞方位每月之天行徳旺。而一日之中,又有黑黃吉凶事之宜與不宜,人遵之則福,違之則禍,是果無理强造而率天下以必從哉,又相人術觀氣色之青黃赤白黑而决禍福,應於某年月日時,青則甲乙,黃則戊巳,赤則丙丁,白則庚辛,黑則壬癸,一毫不爽察病亦然觀素問可見。

    是干支雖所以紀日,而造化不外是也,又人之精神夢寐預兆吉凶占之者,或以意斷或以物象或以字解或以音叶,皆人為之也而吉凶不能外焉。是有是人而後有是夢,因是夢而求是人造化,且不外而况干支五行,自有天地便有此理,因有此理便生是人人與天一也。

    外人以言天外天以言人皆誣矣,若伏羲畫卦仰觀俯察遠稽近,取是得天地人物之理,而八卦所由作也。今之談陰陽者,雖窮極天地之變探索,人物之微彰,往察來因著知微,與天地合其徳,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亦豈能外干支五行而別有造化,以盡天地人物之大哉。今王氏知尊易,而不信陰陽家説,是知有理而不知有數也,理數合一,天人一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耳。

  • HAU

    會員
    23 8 月, 2006 在 3:11 下午 in reply to: 三命通會一般版本欠缺的最後三卷———–[轉]

    提要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術數類五命書相書之屬

    臣等謹案三命通會十二巻,原本不著撰人姓名,巻首但題育吾山人著,明史藝文志有萬民育三命會通十二巻,與此本卷數相合。惟以通會作會通為稍異,今考世所傳星學大成專論五星者,為萬民英所撰,己著於録此。本專論子平亦出民英之手,藝文志蓋因育吾山人之號,誤以民英為民育。又通會二字傳寫互倒,遂有不同其實即此書也。

    自明以来二百餘年談星命者,皆以此本為總彚。於家有其書中間所載仕宦八字,往往及明季之人。蓋後来坊刻所攙入,亦己非原本之舊。特以其闡發子平之遺法,於官印財禄食傷之名義,用神之輕重、諸神煞所係之吉凶,皆能採撮羣言得其精要,故為術家所恒用。要有未可遽廢者,至其立論多取正官、正印、正財,而不知偏官、偏印、偏財。亦能得力知食神之能吐秀,而不知傷官之亦可出奇,是則其偏執之見未能圓徹,且胎元等論施,之今日亦多有不驗。

    言命學者,但當得其大意而變通之可矣。若所引珞琭子與今永樂大典中所輯完本其文迥殊,則其時秘冊僅存外間末由窺見,遂誤信依託之本固未足以為病也。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臣總校官陸費墀,乾隆四十四年九月恭校上

  • HAU

    會員
    23 8 月, 2006 在 11:59 上午 in reply to: 三命通會一般版本欠缺的最後三卷———–[轉]

    原帖由 pgup 於 2006-8-21 09:25 PM 發表
    太好了,版大,謝謝。

    理所當為~^__^
    請兄台看看還缺哪篇?

Page 15 of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