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
家庭教育
總論
【首篇】世亂極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徙勞。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於此講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資聰明。
及至初開知識,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迴之轉變。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再令念佛、念觀世音,以期增福增壽,免災免難。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糟踐字紙,糟踐五穀,糟踐一切東西。不許亂喫食物。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
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則任性驕慣,養成敗類,縱有天資,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古今大奸大惡之人,皆是有好天資大作用之人。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學聖賢,躬行實踐。止令學文字,為應世謀利祿之據,其智識之下劣,已到極底。以馴至於演出廢經廢倫,爭城爭地,互相殘殺之惡劇。此種禍亂,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自己縱無大惡,而壞亂世道人心之罪,當與彼子弟同受惡報於永劫矣。
吾故曰,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為尤要。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如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以賢母由賢女而來,若無賢女,何由而有賢母。無賢母,又何由而得賢子女哉。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
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亦由幼時未聞此義,故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但只學其文字,以為謀利祿計。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自己與子孫,生生世世,受用不盡。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生得小富貴而已。諫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
人與天地共稱三才者,以有以先覺覺後覺,繼往聖開來學之功能,故得此尊稱。若不以學聖賢為事,則是行肉走尸。唯知飲食男女之樂,則與禽獸何異。人之一字,尚是冒名,況與天地共稱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無有克己復禮,閑邪存誠,及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而啟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書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經云,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幸其為堯舜、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錮蔽,永為沉淪苦海之下愚眾生乎。願世之為父母,為師長,為兒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則吾國幸甚,全球幸甚。(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
※ ※ ※ ※ ※
【二】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當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報應,雖佛菩薩聖賢俱出於世,亦末如之何矣!又曰:「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彼學堂提倡男女平權,直是不知世務。須知男有男之權,女有女之權。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其權極大。不於此講究,令女子參政等為平權,直是不識皂白者之亂統也。(正編與聶雲台書)
※ ※ ※ ※ ※
【三】天地以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聖人以男女正位,(正位者:素位而行,敦倫盡分之謂也。)建立倫紀。天地之大,人莫能名。而人生其間,蕞爾七尺,其與天地並立為三,稱為三才者,以其能敦倫盡分,繼往開來,參贊化育,不致天地徒有生物之功,此所以人為萬物之靈,而獨得至極尊貴之名稱也。儻不本道義,唯以飲食男女之欲是騁,則與禽獸何擇焉。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極。一班無知之民,被外界邪說之所蠱惑,競倡廢經廢倫,直欲使舉世之人,與禽獸了無有異而後已。其禍之烈,可謂極矣。推原其故,皆由家庭失教,並不知因果報應之所致也。使其人自受生以來,日受賢父母之善教。並知禍福吉凶,自為影響,不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即以勢脅之,令從彼邪說,否則必死,亦當以得盡倫而死為幸,決不致畏死而苟從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天下治亂之本,在於匹夫匹婦之能盡倫盡分與否。故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固一切匹夫匹婦之天職,非獨指有爵位者而言也。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資於母者獨多。居胎則稟其氣,幼時則習其儀。其母果賢,所生兒女,斷不至於不肖。譬如鎔金鑄器,視其模,即可知其器之良否,豈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國家人才,皆在家庭,儻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則不數十年,賢人蔚起。人心既轉,天心自順,時和年豐,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風,庶可見於今日。是以憂世之士,莫不以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據。(續編石印閨範序)
※ ※ ※ ※ ※
【四】今世道人心之病深矣,若只逐事而勸諭之。雖亦可以收移風易俗之效,固不如從根本上致力為得也。所言從根本上致力者,即提倡家庭教育,提倡因果報應。俾一切人,各知為人之道,各盡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果能人各如是,則家門興盛,子孫賢善矣。又須常凜福善禍淫,善惡殃慶之說。以之自修,復以之教家人,則其家人優入于聖賢之域而不自知。故孔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語非特為有爵位者言,匹夫匹婦,同一責任。古人所謂:「天下不治,匹夫有責」者,以天下人材,必從家庭中出。家庭有善教,自然子女皆賢善。家庭無善教,子女之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于頑惡,二者皆為國家社會之蠹。是知家庭教育,乃治國平天下之根本。而因果報應,為輔助教育之要道。自孩提以至白首,自一己以至社會,自為人以至為聖賢,自修身以至平天下,均須依之而得成就。實為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成始成終之大權。標本同治,凡聖共遵之大法也。(續編勸世白話文發隱序)
※ ※ ※ ※ ※
【五】吾常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曰:「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為切要。」蓋以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母。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而其夫與子之不為賢人者,蓋亦鮮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當致力於此焉。(正編李母黃太夫人墓誌銘)
※ ※ ※ ※ ※
【六】家庭教育、因果報應,乃現今挽救世道人心之至極要務。若不從此著手,則凡所措置,皆屬枝末,皆可偽為。唯從小便教以敦倫盡分之道、因果報應之理,則習與性成,及長而不為賢人者,無是理也。語云:「天下與亡,匹夫有責!」,匹夫身賤名劣,何得有此責任?須知國家天下,由一人一家而積成。彼有權力者,同室操戈,無權力者,聚黨劫掠,與夫蕩檢踰閑,作奸犯法,只圖暫時之僥倖,不顧後來之禍福者,皆由從小未受賢父母之善教,不知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己,作善者其家必昌,歿而神超善道,作惡者其家必亡,歿而神墮惡道之所致也。使知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種瓜則得瓜,種豆則得豆,既造如是因,必感如是果,決不至為求自己安富尊榮,至令殺人盈城盈野,以及國運危岌,民不聊生也。(中略)光因將挽救世道人心之要,為之點出,俾舉世之人,同注重於家庭教育,與因果報應。而家庭教育,母教最要。使賢母從兒女小時,以身率其敦倫盡分之事,又日為宣說因果報應之理,其兒女決定皆成賢人,又何有越理犯分,傷天損德等行為乎?所願匹夫匹婦,各任其責,庶可賢人傑出而匪徒革心,禮教興行而天下太平矣!明理達人,當不以吾言為謬妄也。(正編教誨淺說序)
※ ※ ※ ※ ※
【七】今欲返亂為治,若不極力提倡家庭教育,則無從下手。而家庭教育,最初當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須常談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理,則家庭所出之人才,皆為賢善矣。既家家有賢善之人才出,即有少數不賢善者,亦當受其薰陶,與之俱化。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責」,此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由治而亂,由亂而治之定論也。不依此而欲治,何可得乎。(續編佛學救劫編序)
※ ※ ※ ※ ※
【八】國之荒亂,由乏賢人,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母教更為要緊,故教女比教子關係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為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正編復江易園書)
※ ※ ※ ※ ※
【九】夫天下不治,由于家庭無善教,致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于愚頑,二者皆非國家社會之福。是知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為切要。以今日之賢女,異日即為人之賢妻賢母,人能得賢母之教育,賢妻之輔助,豈有不成賢人乎哉,故曰:「教子女為天下太平之根本也」! (正編因果為儒釋教之根本說)
※ ※ ※ ※ ※
【十】然世之不治,國乏賢人,其根本皆由家庭無善教所致。而家庭之教,母之責任更重。是以光屢言:「教子為治平之本,而教女為尤要者」,以此。倘常以此與學生說,俾同以此相倡導,則不患不見治平之世矣。(正編復安徽萬安校長書)
※ ※ ※ ※ ※
【十一】當今之世,世道人心,陷溺已極,只期自私自利,置道德仁義於不顧,幾于無可救藥。然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倘人各興起,負此責任,各各守分安命,知因識果,孝親敬兄,敦篤宗族,嚴教子女,俾成善良。十數年間,世皆賢人,賢賢互益,必召天和,尚何天災人禍之有。是知闡明因果,善教兒女,為天下太平之根本。(正編裘焯庭與其夫人雙壽序發隱)
※ ※ ※ ※ ※
【十二】今日世道之亂,為開闢所未有。究其根源,總由家庭無善教,及不講因果報應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續編復費範九書)
※ ※ ※ ※ ※
【十三】人家欲興,必由家規嚴整始。人家欲敗,必由家規頹廢始。欲子弟成人,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此一定之理。今欲從省事省力處起手,當以因果報應為先入之言。使其習以成性,庶後來不至大有走作。此淑世善民,齊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
※ ※ ※ ※ ※
【十四】世亂極矣,不堪言說。推究其由,其近因由百十年來,一切讀書居官之人,只知習舉業,求功名,不知提倡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若論遠因,實由程、朱破斥因果報應,及生死輪迴之所致也。以素未受家庭之善教,并不知人之所以為人,又習聞一死即滅,了無前生後世。一遇歐風所吹,覺此廢孝廢倫不恥,為自在無礙,遂一致進行。其根本誤人,不能不歸罪於理學諸子也。光之此語,乃的確之極,平允之至,非妄說也。為今之計,當認真提倡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此二法互相維持,方能令後之子弟,不致悉數入彼獸域。否則,縱有教育,亦難制彼不隨邪轉也。(續編復宋六湛、褚蓮淨、張子淨三居士書)
※ ※ ※ ※ ※
【十五】今之時世,壞至其極,其原由於不知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欲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以因果報應,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憑何法,皆無救藥。以心不改良,則一法才立,百弊叢生矣。(續編復卓人書)
※ ※ ※ ※ ※
【十六】須知知因果者,居心行事,唯恐或有過愆,必能敦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研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雖蟲蟻也不敢殺。不知因果者,自殺其父母,尚自誇其功,而極力提倡實行獸化,擬率天下之人,與禽獸了無有異,其心方安樂而暢快矣。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若捨因果,則聖人、佛、菩薩,亦無法可設矣。今亂至已極,欲圖挽救,務必注重家庭教育,因果報應。於兒女初開知識,始學說話時,即以因果報應等事理,循循善誘而薰陶之。俾其深信因果報應,毫髮無爽,此即致治弭災之根本也。切勿以為寬泛而忽之,則幸甚。(續編復戰德克書)
※ ※ ※ ※ ※
【十七】古之聖賢,無不戰戰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隨富貴窮通所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今之人於日用云為,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見,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權,則肆其狂妄之瞽論,以惑世誣民。已得其位,則逞其暴虐之惡念,以誤國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師友,未曾以因果報應之道,以啟迪之也。使稍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即不欲希聖希賢,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須要從淺近處著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少時栽培成性,如小樹標使壁直。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正編復洪觀樂書)
※ ※ ※ ※ ※
【十八】人與天地並稱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參贊化育之功,方可不愧。否則,行肉走尸,畢生汙穢天地,何可云三才乎。能體此意,以教童蒙,必能盡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為本,次及文藝之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常時講談,令彼知為人之道。居心動念,作事吐語,俾各淳善,便可為入聖之基。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其此之謂乎。果能以此心教人,則自己學品日進於光明,人將感而化之,不待督責,以期相從也。「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今日之國亂民困,同室操戈,競欲相戕,民不聊生者,皆家庭父母無善教,學校之先生無善教。致有天姿者,習成妄為,無天姿者,甘為匪頑。汝能秉正本清源之心,以行培植人才之事,即是不據位而行政,不升座而說法矣,何樂如之。(續編復卓智立書)
※ ※ ※ ※ ※
【十九】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者。若不節欲,則精氣薄弱,必難受孕。即或受孕,必難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決定孱弱。既無強健勇壯之身,亦無聰敏記憶之心力,未老先衰,無所樹立。如是求子,縱菩薩滿人之願,人實深負菩薩之恩矣。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須敦倫盡分,孝親敬長,善待眷屬,愍恤僕使,此行之家庭者。至于鄉黨親朋,俱宜和睦勸導。俾老者善教兒女,幼者善事親長。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喫素念佛,願生西方,永出苦輪。普為同人,懇切演說,令培出世之勝因,咸作守道之良民。能如是者,一舉一動,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為模範。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樹立。菩薩固能滿人之願,人亦可慰菩薩之心矣。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者。古昔聖人,皆由賢父母之善教而成,況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賢善。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其行必須孝友恭順。行、住、坐、臥常念觀音聖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則心歸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潔淨處併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若至臨產,不可默念。以臨產用力送子出,若閉口念,必受氣窒之病。產婦自念,家屬皆為助念,決定不會難產,亦無產後各種危險。果能如此謹身、口、意,虔念觀音,俾胎兒稟此淳善正氣,則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兒初開知識,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于害己。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及說做人,必須遵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否則形雖為人,心同禽獸矣。不許說謊,不許撒顛,不許拏人什物,不許打人罵人,不許蹧踐蟲蟻、字紙、五穀,東西。舉動行為,必期于親于己有益,于人于物無損。又須令其常念觀音聖號,以期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幼時習慣,大必淳篤,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類。如此善教,于祖宗則為「大孝」;于兒女則為「大慈」;于國家社會則為「大忠」。余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負稱為「太太」云!願求子者,咸取法焉,則家國幸甚!(續編求子三要)
欣猒謹案,以上總論家庭教育。
-
摘錄自印光大師文鈔
◎舍利者.係梵語。此云身骨.亦云靈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煉精氣神所成。此殆心與道合.心其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燒之.其身肉骨髮變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嚴欽禪師剃頭.其髮變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龍舒淨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繡佛經.針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後燒之.舍利無數.門人皆得。有一遠遊未歸.及歸致祭像前.感慨悲痛.遂於像前得舍利者。長慶閑禪師焚化之日.天大起風.煙飛三四十里。煙所到處.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餘。當知舍利.乃道力所成。(復酈隱叟書)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本妙心.輪迴生死。示生世閒.成等正覺。隨眾生根.為說妙法。普令有情.悉獲利樂。及至一期事畢.示現滅度。又以悲心無盡.特碎全身為八斛四斗舍利。分布天上人閒.以為未來眾生滅罪植福.出離輪迴度脫生死.直至成佛之無上第一不可思議因緣。由是凡有得彿舍利者.無不高建寶塔.藏于其中。普令自他幽顯.同消宿業.同種善根也。(杭州南高峰榮國禪寺重修寶塔疏)
◎中天調御.釋迦世尊.塵點劫前.旱成正覺。泯三際而住寂光.常享四德。愍九界而示受生.頻垂八相。從初出世.乃至涅槃。演偏圓頓漸之法.施種熟解脫之益。六道四生.三乘五性.聆圓音而悟道.睹妙相以明心者.雖盡世界微塵.莫能窮其數量。然機薪既盡.應火亦息。晦跡歸真.示現滅度。又以利益未來.悲心無盡。碎定慧所生丈六之金身.成金剛不壞八斛之舍利。于是八國均分.各起寶塔.普令含識.廣種福田。後一百年.摩竭提國有阿育王.統王閻浮.威德自在。一切鬼神.皆為臣屬。啟其祖阿闍世王所藏舍利.役使鬼神.以七寶眾香為末.造成八萬四千寶塔.供養舍利.散布南洲。凡佛法未至之處.則安置于地中。東震旦國.有十九處。大教西來.次第出現.即今五臺育王等是也。涅槃經云.若人以深信心.供養如來全身舍利.或供半身.四分之一.萬分之一.乃至如芥子許.是人福德.與供養佛.無二無別。以佛舍利.即佛色身.皆由無作誓願.同體慈悲之所示現。是以人天獲得.悲喜交流.竭盡心力.恭敬供養。(釋迦如來真身舍利來儀記)
◎大覺世尊.視諸眾生.猶如一子。以其一念心性.原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由迷背故.不但不能親得受用.反承此不生不滅常住佛性之力.起惑造業.輪迴六道.久經塵劫.莫能出離。因茲示生世閒.成等正覺.隨機說法.令得度脫。其有善根未熟.併未來世一切眾生.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所謂流通經教.遍示未來。及其一期事畢.即入涅槃.以大慈悲.化火自焚.碎萬德莊嚴之法身.為八斛四斗之舍利.為令眾生.禮拜供養.增長福田.作成佛因。由是天上人間.龍宮海藏.各分舍利.起塔供養。人閒一分.八國均分.阿闍世王.獨得八萬四千.供恆河中.設立劍輪.而為守護。百年之後.有其曾孫.名為阿育.統王閻浮.威德自在.承佛遺囑.振興佛法。取其舍利.役使鬼神.以七寶眾香為泥.一日之中.造就八萬四千寶塔。將欲遍布南洲.耶舍尊者.以手障日.五指放光.為八萬四千道.令諸鬼神.各捧一塔.隨光而趨.至光盡處.即為安置。凡佛法未至之處.皆置于地中。迨後法化傳通.悉皆次第出現.如育王五臺等塔是也。良以眾生在迷.不了六塵當體即是真如實相。因茲起惑造業.長劫沈淪。諸佛設教.不過就彼所迷之六塵境界.一一示其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令其轉迷為悟.識心達本。故楞嚴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三祖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東坡云。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如是則見色聞聲.告堪識心達本.況如來金口所說之經.及真身舍利.併其形像乎哉。雖此方教體.在于音聞.然其聞法獲益者.固不如見相獲益者之普遍常恆也。以故三世諸佛.無不令人建立塔廟.造佛形像。以其一經觸目.八識田中.已種成佛種子.從茲漸漸增長.畢竟得成覺道。由是歷代聖君賢相.通方哲人.多皆建立塔廟于名山勝地.令見者聞者.同種善根.此震旦塔廟之來源也。四明鄞縣東.小白嶺鎮蟒塔者.縣志.及天童寺志.皆云唐會昌初.其嶺有巨蟒.作祟肆毒.行人患之。時天童住持.厥名藏奐.滅後敕諡心鏡禪師。乃五洩之子.馬祖之孫.洵屬大士乘願示生.一生奇跡.動人景仰.實天童開宗之始祖也。聞其妖異.即往度脫.先施以食.令身安樂.次為說法受戒.令心開悟.兼有所依。所施之食.原屬有餡饅頭.以法力故.化為無量.蟒食不盡.悉變為石.遍布山間.及與地中。今其遺跡.為饅頭石.表白裏黑.形質酷肖。其蟒既受法食.又聞法要.遂得消除業障.脫離蟒身。師即依法焚化.拾其餘骨.瘞于嶺岡.建塔其上。六楞七層.高十餘丈.中藏佛像.及諸經咒.以期其蟒.仗佛慈力.速證法身.凡彼種類.皆不興作.以故名為鎮蟒塔焉。又期人天鬼神.瞻禮供養者.植菩提之勝因.結成佛之遠緣。自唐及今.千有餘年.風雨漂搖.霜雪陵捻.傾頹已半.勢將全倒。凡屬見聞.莫不嗟嘆.謂保存古跡.開墾福田者.何竟寂無其人耶。清末天童住持寄禪.亟欲重修.未及動工.賣志西逝。繼席淨心其志更切.以寺中工程甚多.力不暇及。今住持文質.急欲了此公案.乃與淨師.戮力同心.各出衣資.併募檀信.襄成勝事.由是緇素歡喜.隨力贊助。肇始于民國八年己未冬.告成于十二年癸亥夏.凡五易寒暑.故得復見寶塔.從地涌出。唯舊塔六楞實心.今作八楞空心.蓋擬如來眉間白毫。八楞中空.具足光明.眾生蒙光照觸.直下離苦得樂.近生人天.遠預聖流之義。于最上層.供五方五佛.取毘盧法身.位居十界極頂.具足四智菩提。又示從凡夫地.冀證佛果.必須腳踏實地.遵修道品.漸次增進.斷惑證真.直至智斷究竟.方可徹證本有法身常樂我淨四德實義。頂用銅鑄.作瓠□式.底節中空.內貯佛菩薩像.及大藏經目.併大乘經咒.以表一體三寶.三德祕藏.不離當處.究竟圓彰。又經是如來法身舍利.像屬如來報化二身.冀瞻禮圍繞.供養讚歎者.于未來世.同證如來所證功德。中上二節.實以淨沙.用鎮其顛。其級七層.高十餘丈.巍巍然為覺道之宏標.蕩蕩焉為迷途之良導。塔之周圍.高築院牆.庶蕪穢不入.而易為守護。塔之前面.建屋數楹.安一淨行頭陀.長時奉侍香火。共用銀圓五萬有奇.功德芳名.另刻于石。以此功德.恭祝國基永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凡倡首經營.出資運力.併現在未來.見聞瞻禮.竭誠盡敬.供養讚歎之人.同皆惑障冰釋.吉慶雲臨.富壽康寧.備膺厥躬.戒定慧道.悉具當念.業盡情空.見本來之面目.福足智朗.證常住之法身.生作娑婆自在之人.沒入蓮池清淨之會。如是則庶可滿淨文二師造塔之本願.而亦不負出資檀信贊成之盛心也。因敘緣起.用勒貞玟。(重造小白嶺五佛鎮蟒塔功德碑記)
◎眾生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由妄執故.遂成天淵懸殊。如來愍之.令修四念處觀。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此觀若熟.我執即破.我執既破.法執亦亡.見思二惑因茲而斷.便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淨佛國土.修習菩薩行願.以期上成佛道.下化眾生而後已。其有根機陋劣.現生未能如是者.待其死後.火化其身。俾彼了知五蘊本空.四大非有.一靈真性.徹底圓彰.既不屬於見聞覺知.亦無所謂我人眾壽.庶解脫乎業累.以親證夫真常。是以古之在家通人.多皆依此送終.不獨僧眾為然也。以其既令亡者得其解脫.又令存者悟其本空.其利益殊非淺鮮。既化之後.設道德高超者.必有堅固不化之舍利。即無舍利.其燼餘之朽骨.悉安置於普同塔中.亦若生居叢林.參隨海眾.凡聖同居.藉資熏陶。靈骨既多.必有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上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者。與之同居.如蠅附驥尾.亦可直達千里。亦如水歸大海.悉舍本名.同一鹹味矣。此普同塔之所由來也。嘉定烏尤寺.自唐惠淨大師開山.至今千有餘年歲月既久.其普同塔亦已坍塌破壞。幸傳度大師.住持其中.力振蓮宗.既令存者修淨業以同生西方.又欲亡者得樂所以共入海會。用是募諸善信.以成其事.命光作記.以發揮其義意。爰為頌曰.眾生受生死.皆由執有我.因玆起三毒.如蛾爭赴火。試觀念未生.我究居何所.即令既生後.我究屬甚麼。既不屬根身.亦不屬識心.以根無所知.識心因物移。眾生不了故.逐妄而迷覺.認此妄想心.常受生死縛。如來垂慈愍.令觀我本空.既知我空已.諸法盡消融。況復經火浴.四大悉分散.五蘊原無有.我從何處現。從此證無生.真我方覿面.普願法界眾.同作如是見。(烏尤山普同塔記)
-
隨著一聲新年到,『喜神大帝』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喜神大帝』贈送現金3697個美元。摘錄自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邪正品第九
爾時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四種人等應當依止耶。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我所說應當依止。何以故。有四魔故。何等為四。如魔所說諸餘經律能受持者。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四種魔。若魔所說及佛所說。我當云何而得分別。有諸眾生隨逐魔行。復有隨順佛所教者。如是等輩復云何知。佛告迦葉。我般涅槃七百歲後。是魔波旬漸當壞亂我之正法。譬如獵師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復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優婆塞像優婆夷像。亦復化作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無漏身。壞我正法。是魔波旬壞正法時。當作是言。菩薩昔於兜率天上沒。來在此迦毘羅城白淨王宮。依因父母愛欲和合生育是身。若言有人生於人中為諸世間天人大眾所恭敬者。無有是處。又復說言往昔苦行種種布施頭目髓腦國城妻子。是故今者得成佛道。以是因緣為諸人天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之所恭敬。若有經律作是說者。當知悉是魔之所說。
善男子。若有經律作如是言。如來正覺久已成佛。今方示現成佛道者。為欲度脫諸眾生故。示有父母依因愛欲和合而生。隨順世間作是示現。如是經律當知真是如來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
若有說言如來生時於十方面各行七步不可信者。是魔所說。
若復有說如來出世於十方面各行七步此是如來方便示現。是名如來所說經律。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若有說言。菩薩生已父王使人將詣天祠。諸天見已悉下禮敬。是故名佛。復有難言天者先出佛在其後。云何諸天禮敬於佛。作是難者當知即是波旬所說。
若有經言佛到天祠。是諸天等摩醯首羅大梵天王釋提桓因。皆悉合掌敬禮其足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若有經律說言菩薩為太子時以欲心故四方[1]娉妻。處在深宮五欲自娛歡悅受樂。如是經律波旬所說。
若有說言菩薩久已捨離欲心妻息之屬。乃至不受三十三天上妙五欲如棄涕唾。何況人欲。剃除鬚髮出家修道。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有隨順魔經律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經律者。即是菩薩。
若有說言佛在舍衛祇陀精舍。聽諸比丘受畜奴婢僕使牛羊象馬驢騾鷄猪猫狗金銀琉璃真珠玻璃車磲瑪瑙珊瑚虎珀珂貝璧玉銅鐵釜鍑大小銅盤所須之物。耕田種植販賣市易儲積穀米。如是眾事佛大慈故。憐愍眾生皆聽畜之。如是經律悉是魔說若有說言佛在舍衛祇陀精舍那梨樓鬼所住之處。爾時如來因婆羅門字羖羝德及波斯匿王。說言比丘。不應受畜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磲馬瑙珊瑚虎珀珂貝璧玉奴婢僕使童男童女牛羊象馬驢騾鷄猪猫狗等獸銅鐵釜鍑大小銅盤種種雜色床敷臥具資生所須。所謂屋宅耕田種植。販賣市易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治身呪術調鷹方法。仰觀星宿推步盈虛。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非男非女六十四能。復有十八惑人呪術種種工巧。或說世間無量俗事。散香末香塗香薰香。種種花鬘治髮方術。姦偽諂曲貪利無厭。愛樂憒鬧戲笑談說。貪嗜魚肉。和合毒藥治壓香油。捉持寶蓋及以革屣。造扇箱篋種種畫像。積聚穀米大小麥豆及諸菓蓏。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及諸女人。高聲大笑或復默然。於諸法中多生疑惑。多語妄說長短好醜或善不善。好著好衣。如是種種不淨之物。於施主前躬自讚歎。出入遊行不淨之處。所謂沽酒婬女博奕。如是之人我今不聽在比丘中。應當休道還俗役使。譬如莠稗悉滅無餘。當知是等經律所制。悉是如來之所說也。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
若有說言菩薩為欲供養天神故入天祠。所謂梵天大自在天韋陀天迦旃延天。所以入者。為欲調伏諸天人故。若言不爾無有是處。若言菩薩不能入於外道邪論。知其威儀文章伎藝。僕使鬪諍不能和合。不為男女國王大臣之所恭敬。又亦不知和合諸藥。以不知故乃名如來。如其知者是邪見輩。又復如來於怨親中其心平等。如以刀割及香塗身。於此二人不生增益損減之心。唯能處中故名如來。如是經律當知是魔之所說也。
若有說言。菩薩如是示入天祠外學法中出家修道。示現知其威儀禮節能解一切文章伎藝。示入書堂伎巧之處。能善和合僕使鬪諍。於諸大眾童男童女後宮妃后人民長者婆羅門等王及大臣貧窮等中。最尊最上。復為是等之所恭敬。亦能示現如是等事。雖處諸見不生愛心。猶如蓮花不受塵垢。為度一切諸眾生故。善行如是種種方便隨順世法。如是經律當知即是如來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佛所說者。是大菩薩。若有說言如來為我解說經律。若惡法中輕重之罪。及偷蘭遮其性皆重。我等律中終不為之。我久忍受如是之法汝等不信。我當云何自捨己律就汝律耶。汝所有律是魔所說。我等經律是佛所制。如來先說九部法印。如是九印印。我經律。初不聞有方等經典一句一字。如來所說無量經律。何處有說方等經耶。如是等中未曾聞有十部經名。如其有者。當知必定調達所作。調達惡人以滅善法造方等經。我等不信如是等經是魔所說。何以故。破壞佛法相是非故。如是之言。汝經中有。我經中無。我經律中如來說言。我涅槃後惡世當有不正經律。所謂大乘方等經典。未來之世當有如是諸惡比丘。我又說言。過九部經有方等典。若有人能了知其義。當知是人正了經律。遠離一切不淨之物。微妙清淨猶如滿月。若有說言如來雖為一一經律演說義味如恒沙等。我律中無將知為無。如其有者。如來何故於我律中而不解說。是故我今不能信受。當知是人則為得罪。是人復言。如是經律我當受持。何以故。當為我作知足少欲斷除煩惱智慧涅槃善法因故。如是說者非我弟子。
若有說言如來為欲度眾生故說方等經。當知是人真我弟子。若有不受方等經者。當知是人非我弟子。不為佛法而出家也。即是邪見外道弟子。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不如是是魔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
復次善男子。若有說言如來不為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無常變異。以得空法宣說無我不順世間。如是經律名魔所說。
若有人言如來正覺不可思議。亦為無量阿僧祇等功德所成。是故常住無有變異。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復有人言。或有比丘實不毀犯波羅夷罪。眾人皆謂犯波羅夷如斷多羅樹。而是比丘實無所犯。何以故。我常說言。四波羅夷若犯一者。猶如析石不可還合。若有自說得過人法。是則名為犯波羅夷。何以故。實無所得詐現得相故。如是之人退失人法。是名波羅夷。所謂若有比丘少欲知足。持戒清淨住空閑處。若王大臣見是比丘。心生念言謂得羅漢。即前讚歎恭敬禮拜。復作是言。如是大師捨是身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比丘聞已即白王言。我實未得沙門道果。王莫稱我已得道果。唯願大王。勿為我說不知足法。不知足者。乃至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默然受。我今若當默然受者。當為諸佛之所呵責。知足之行諸佛所讚。是故我欲終身歡樂奉修知足。又知足者。我定自知未得道果。王稱我得我今不受。故名知足。時王答言。大師實得阿羅漢果如佛無異。爾時其王普皆宣告。內外人民中宮妃后。悉令皆知得沙門果。是故咸令一切聞者心生敬信供養尊重。如是比丘真是梵行清淨之人。以是因緣普令諸人得大福德。而是比丘實不毀犯波羅夷罪。何以故。前人自生歡喜之心。讚歎供養故。如是比丘當有何罪。若有說言是人得罪。當知是經是魔所說。
復有比丘說佛祕藏甚深經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一闡提。若王大臣。作如是言。比丘汝當作佛不作佛耶。有佛性不。比丘答言。我今身中定有佛性。成以不成未能審之。王言大德。如其不作一闡提者。必成無疑。比丘言。爾實如王言。是人雖言定有佛性。亦復不犯波羅夷罪。復有比丘即出家時作是思惟。我今必定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之人雖未得成無上道果。已為得福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假使有人當言是人犯波羅夷。一切比丘無不犯者。何以故。我於往昔八十億劫。常離一切不淨之物。少欲知足威儀成就。善修如來無上法藏。亦自定知身有佛性。是故我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名為佛有大慈悲。如是經律是佛所說。若有不能隨順是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是大菩薩。
復有說言無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懺悔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無偷蘭遮。五逆等罪及一闡提。若有比丘犯如是等墮地獄者。外道之人悉應生天。何以故。諸外道等無戒可犯。此是如來示現怖人故說斯戒。若言佛說我諸比丘若欲行婬應捨法服著俗衣裳然後行婬。復應生念婬欲因緣非我過咎。如來在世亦有比丘。習行婬欲得正解脫。或命終後生於天上。古今有之非獨我作。或犯四重。或犯五戒。或行一切不淨律儀。猶故得具真正解脫。如來雖說犯突吉羅如忉利天日月歲數八百萬歲墮在地獄。是亦如來示現怖人。言波羅夷至突吉羅輕重無差。是諸律師妄作此言。言是佛制。畢定當知非佛所說。如是言說是魔經律。若復說言。於諸戒中若犯小戒。乃至細微當受苦報無有齊限。如是知已。防護自身如龜藏六。若有律師復作是言。凡所犯戒都無罪報。如是之人不應親近。如佛所說。
若過一法 是名妄語 不見後世 無惡不造
是故不應親近是人。我佛法中清淨如是。況復有犯偷蘭遮罪。或犯僧殘及波羅夷而非罪耶。是故應當深自防護如是等法。若不守護。更以何法名為禁戒。我於經中。亦說有犯四波羅夷乃至微細突吉羅等應當苦治。眾生若不護持禁戒。云何當得見於佛性。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九部經中無方等經。是故不說有佛性耳。經雖不說當知實有。若作是說。當知是人真我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九部經中所未曾聞。如其說有。云何不犯波羅夷耶。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說。實不毀犯波羅夷罪。善男子。譬如有人說言大海唯有七寶無八種者。是人無罪。若有說言九部經中無佛性者。亦復無罪。何以故。我於大乘大智海中說有佛性。二乘之人所不知見。是故說無。無有罪也。如是境界諸佛所知。非是聲聞緣覺所及。善男子。若人不聞如來甚深祕密藏者。云何當知有佛性耶。何等名為祕密之藏。所謂方等大乘經典。善男子。有諸外道。或說我常或說我斷。如來不爾。亦說有我亦說無我。是名中道。若有說言佛說中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若有能作如是說者。當知是人不犯四重。若有不作如是說者。是則名為犯波羅夷。若有說言我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緣我今已得成就菩提。當知是人則名為犯波羅夷罪。何以故。雖有佛性以未修習諸善方便。是故未見。以未見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義故。佛法甚深不可思議。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有王問言。云何比丘墮過人法。
佛告迦葉。若有比丘為利養故。為飲食故。作諸諛諂姦偽欺詐。云何當令諸世間人定實知我是真乞士。以是因緣。令我大得利養名譽。如是比丘多愚癡故。長夜常念。我實未得四沙門果。云何當令諸世間人。謂我已得。復當云何令諸優婆塞優婆夷等。咸共指我作如是言。是人福德真是聖人。如是思惟。專為求利非為求法。行來出入進止安詳執持衣鉢不失威儀。獨坐空處如阿羅漢。令世間人咸作是言。如是比丘。善好第一。精勤苦行修寂滅法。以是因緣。我當大得門徒弟子。諸人亦當大致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令多女人敬念愛重。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作如是事墮過人法。復有比丘。為欲建立無上正法住空閑處。非阿羅漢。而欲令人謂是羅漢是好比丘是善比丘寂靜比丘。令無量人生於信心。以此因緣。我得無量諸比丘等以為眷屬。因是得教破戒比丘及優婆塞悉令持戒。以是因緣建立正法。光揚如來無上大義。開顯方等大乘法化。度脫一切無量眾生。善解如來所說經律輕重之義。復言。我今亦有佛性。有經名曰如來祕藏。於是經中我當必定得成佛道。能盡無量億煩惱結。廣為無量諸優婆塞。說言。汝等盡有佛性。我與汝等俱當安住如來道地。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無量億諸煩惱結。作是說者。是人不名墮過人法。名為菩薩。若言有犯突吉羅者。忉利天上日月歲數八百萬歲。墮地獄中受諸罪報。何況故犯偷蘭遮罪。此大乘中若有比丘犯偷蘭遮不應親近。何等名為大乘經中偷蘭遮罪。若有長者。造立佛寺以諸花鬘用供養佛。有比丘見花貫中縷不問輒取。名偷蘭遮。若知不知亦如是犯。若以貪心破壞佛塔犯偷蘭遮。如是之人不應親近。若王大臣見塔朽故。為欲修補供養舍利。於是塔中。或得珍寶即寄比丘。比丘得已自在而用。如是比丘名為不淨。多起鬪諍。善優婆塞不應親近供養恭敬。如是比丘名為無根。名為二根。名不定根。不定根者。欲貪女時身即為女。欲貪男時身即為男。如是比丘名為惡根。不名為男不名為女。不名出家不名在家。如是比丘不應親近供養恭敬。於佛法中沙門法者。應生悲心覆育眾生。乃至螘子應施無畏。是沙門法。遠離飲酒乃至嗅香。是沙門法。不得妄語乃至夢中不念妄語。是沙門法。不生欲心乃至夢中。亦復如是。是沙門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夢行婬欲。是犯戒不。
佛言不也。應於婬欲生臭穢想乃至不生一念淨想。遠離女人煩惱愛想。若夢行婬寤應生悔。比丘乞食受供養時。應如饑世食子肉想。若生婬欲應疾捨離。如是法門當知是佛所說經律。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能隨順佛所說者。是名菩薩。若有說言佛聽比丘。常翹一脚寂默不言。投淵。赴火。自墜高巖不避險難。服毒斷食。臥灰土上。自縛手足。殺害眾生方道呪術。旃陀羅子無根二根及不定根身根不具。如是等輩。如來悉聽出家為道。是名魔說。佛先聽食五種牛味及以油蜜憍奢耶衣革屣等物。除是之外。若有說言聽著摩訶楞伽。一切種子悉聽貯畜。草木之屬皆有壽命。佛說是已便入涅槃。若有經律作是說者。當知即是魔之所說。我亦不聽常翹一脚。若為法故聽行住坐臥。又亦不聽服毒斷食五熱炙身。繫縛手足殺害眾生方道呪術。珂貝象牙以為革屣儲畜種子草木有命。著摩訶楞伽若言世尊。作如是說當知是為外道眷屬。非我弟子。我唯聽食五種牛味及油蜜等。聽著革屣憍奢耶衣。我說四大無有壽命。若有經律作是說者。是名佛說。若有隨順佛所說者。當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隨佛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經律者。當知是人是大菩薩。善男子。魔說佛說差別之相。今已為汝廣宣分別。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魔說佛說差別之相。因是得入佛法深義。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如是曉了分別。是名黠慧。
-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1303個美元。史書中有資料可以參考
晉書 卷十六?志第六 律曆上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夫神道廣大,妙本於陰陽;形器精微,
義先於律呂。聖人觀四時之變,刻玉紀其盈虛,察五行之聲,鑄金均其清濁,所以遂八
風而宣九德,和大樂而成政道。然金質從革,侈弇無方;竹體圓虛,修短利制。是以神
瞽作律,用寫鐘聲,乃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成於十二,天之道也。又協時日於晷度,
效地氣於灰管,故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飛。灰飛律通,吹而命之,則天地之中聲
也。故可以範圍百度,化成萬品,則虞書所謂「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者也。中聲
節以成文,德音章而和備,則可以動天地,感鬼神,道性情,移風俗。協言志於詠歌,
鑒盛衰於治亂,故君子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蓋由茲道。太史公律書
云:「王者制事立物,法度軌則,一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之本,其於兵械尤所重焉。
故云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及秦氏滅學,其道浸微。漢室初興,丞相張蒼首言律,未能審備。孝武帝創置協律之官
,司馬遷言律呂相生之次詳矣。及王莽際,考論音律,劉歆條奏,大率有五:一曰備數
,一、十、百、千、萬也;二曰和聲,宮、商、角、徵、羽也;三曰審度,分、寸、尺
、丈、引也;四曰嘉量,龠、合、升、斗、斛也;五曰權衡,銖、兩、斤、鈞、石也。
班固因而志之。蔡邕又記建武已後言律呂者,至司馬紹統采而續之。漢末天下大亂,樂
工散亡,器法堙滅,魏武始獲杜夔,使定樂器聲調。夔依當時尺度,權備典章。及武帝
受命,遵而不革。至泰始十年,光祿大夫荀勖奏造新度,更鑄律呂。元康中,勖子藩嗣
其事,未及成功,屬永嘉之亂,中朝典章,咸沒於石勒。及元帝南遷,皇度草昧,禮容
樂器,掃地皆盡,雖稍加采掇,而多所淪胥,終於恭、安,竟不能備。今考古律相生之
次,及魏武已後言音律度量者,以聲明於篇云。傳云:「十二律,黃帝之所作也。使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崑崙之陰,取竹之嶰谷生,
其竅厚均者,斷雨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曰含少。次制十二竹筒,寫
鳳之鳴,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以定律呂。則律之始造,以
竹為管,取其自然圓虛也。」又云「黃帝作律,以玉為管,長尺,六孔,為二十月音。
至舜時,西王母獻昭華之琯,以玉為之。」及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泠道舜祠下得
白玉琯。又武帝太康元年,汲郡盜發六國時魏襄王塚,亦得玉律。則古者又以玉為管矣
。以玉者,取其體含廉潤也。而漢平帝時,王莽又以銅為之。銅者,自名也,所以同天
下,齊風俗也。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改節,介然有常,似士君子之行,故用焉。周禮太師掌六律、六呂,以合陰陽之聲。六律陽聲,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夷則、
無射也;六呂陰聲,大呂、應鐘、南呂、林鐘、仲呂、夾鐘也。又有太師則執同律以聽
軍聲,而詔以吉凶。其典同掌六律之和,以辯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皆以十有
二律而為之數度,以十有二聲而為之齊量焉。及周景王將鑄無射,問律於泠州鳩,對曰:「夫六,中之色,故名之曰黃鐘,所以宣養
六氣九德也。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三曰姑洗,所以羞潔百物,
考神納賓也。四曰蕤賓,所以安靜神人,獻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德,平人
無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人軌儀也。為之六間,以揚沈伏而黜散越
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二間夾鐘,出四隙之細也。三間中呂,宣中氣也。四間林鐘
,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五間南呂,贊陽秀也。六間應鐘,均利器用,俾應復
也。」此皆所以律述時氣效節物也。及秦始皇焚書蕩覆,典策缺亡,諸子瑣言時有遺記。呂不韋春秋言:黃鐘之宮,律之本
也,下生林鐘,林鐘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呂,南呂上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鐘,應鐘上
生蕤賓,蕤賓下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鐘,夾鐘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中呂
。三分所生,益其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後代之言音律者多宗此說
。及漢興,承秦之弊,張蒼首治律歷,頗未能詳。故孝武帝正樂,乃置協律之官,雖律呂
清濁之體粗正,金石高下之音有準,然徒捃采遺存,以成一時之制,而數猶用五。時淮南王安延致儒博,亦為律呂。云黃鐘之律九寸而宮音調,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
故黃鐘之數立焉,位在子。林鐘位在未,其數五十四。太蔟其數七十二,南呂之數四十
八,姑洗之數六十四,應鐘之數四十二,蕤賓之數五十七,大呂之數七十六,夷則之數
五十一,夾鐘之數六十八,無射之數四十五,中呂之數六十,極不生。以黃鐘為宮,太
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徽,南呂為羽。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應
鐘,不比正音,故為和;應鐘生蕤賓,不比正音,故為繆。日冬至,音比林鐘浸以濁。
日夏至,音比黃鐘浸以清。十二律應二十四時之變。甲子,中呂之徵也。丙子,夾鐘之
羽也。戊子,黃鐘之宮也。庚子,無射之商也。壬子,夷則之角也。其為音也,一律而
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故
律曆之數,天地之道也。司馬遷八書言律呂,粗舉大經,著於前史。則以太極元氣函三為一,而始動於子,十二
律之生,必所起焉。於是參一於丑得三,因而九三之,舉本位合十辰,得一萬九千六百
八十三,謂之成數,以為黃鐘之法。又參之律於十二辰,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謂
之該數,以為黃鐘之實。實如法而一,得黃鐘之律長九寸,十一月冬至之氣應焉。蓋陰
陽合德,氣鐘於子,而化生萬物,則物之生莫不函三。故十二律空徑三分,而上下相生
,皆損益以三。其術則因黃鐘之長九寸,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實
,三其法。所以明陽下生陰,陰上生陽。起子,為黃鐘九寸,一。
丑,三分之二。
寅,九分之八。
卯,二十七分之十六。
辰,八十一分之六十四。
巳,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之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二十四。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之四千九十六。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二分之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之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之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如是周十二辰,在六律為陽,則當位自得而下生陰,在六呂為陰,則得其所衡而上生於
陽,推算之術無重上生之法也。所謂律取妻,呂生子,陰陽升降,律呂之大經也。而遷
又言十二律之長,今依淮南九九之數,則蕤賓為重上。又言五音相生,而以宮生角,角
生商,商生徵,徵生羽,羽生宮。求其理用,罔見通途。及元始中,王莽輔政,博徵通知鐘律者,考其音義,使羲和劉歆典領調奏。班固漢書采
而志之,其序論雖博,而言十二律損益次第,自黃鐘長九寸,三分損一,下生林鐘,長
六寸。三分益一,上生太蔟而左旋,八八為位。一上一下,終於無射,下生中呂。校其
相生所得,與司馬遷正同。班固采以為志。元帝時,郎中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數,上使太子傅玄成、諫議大夫章雜試問房於樂府,
房對:「受學於故小黃令焦延壽。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
皆三生四。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終於中呂,而十二律畢矣。中呂上生執始,執始下生
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事,而六十律畢矣。夫十二律之變至於六十,猶八卦之變至於
六十四也。宓犧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建日冬至之聲,以黃鐘為宮,太蔟為商,
姑洗為角,林鐘為徽,南呂為羽,應鐘為變宮,蕤賓為變徵,此聲氣之元,五音之正也
。故各統一日,其餘以次運行,當日者各自為宮,而商角徽羽以類從焉。禮運曰『五聲
、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此之謂也。以六十律分期之日,黃鐘自冬至始,及冬至而
復,陰陽、寒燠、風雨之占生焉。於以檢攝群音,考其高下,苟非革木之聲,則無不有
所合。虞書曰『律和聲,此之謂也。』」京房又曰:「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准之狀如瑟,而長丈,十三弦,隱間九
尺,以應黃鐘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房言律詳於
歆所奏,其術施行於史官,候部用之,文多不悉載。截管為律,吹以考聲,列以效氣,
道之本也。術家以其聲微而體難知,其分數不明,故作準以代之。準之聲明暢易達,分
寸又粗,然弦以緩急清濁,非管無以正也。均其中弦,令與黃鐘相得,案畫以求諸律,
則無不如數而應者矣。續漢志具載其六十律準度數,其相生之次與呂覽、淮南同。漢章帝元和元年,待詔候鐘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
準法教子男宣,原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
者,審試。不得依託父學,以聾為聰。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以律錯吹,能知
命十二律不失一,乃為能傳崇學耳。」試宣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
,宣遂罷。自此律家莫能為準。靈帝熹平六年,東觀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張光等問準意,光等不知,歸閱舊藏,乃得其器
。形制如房書,猶不能定其弦緩急。音,不可書以曉人,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
知而無師,故史官能辨清濁者遂絕。其可以相傳者,唯候氣而已。漢末紛亂,亡失雅樂。魏武時,河南杜夔精識音韻,為雅樂郎中,令鑄銅工柴玉鑄鐘,
其聲均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玉甚厭之,謂夔清濁任意,更相訴白於魏武王。魏武
王取玉所鑄鐘雜錯更試,然後知夔為精,於是罪玉。泰始十年,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張華出御府銅竹律二十五具,部太樂郎劉秀等校試,其
三具與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視其銘題尺寸,是笛律也。問協律中郎將列
和,辭:「昔魏明帝時,令和承受笛聲以作此律,欲使學者別居一坊,歌詠講習,依此
律調。至於都合樂時,但識其尺寸之名,則絲竹歌詠,皆得均合。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
,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凡絃歌調張清濁之制,不依笛尺寸名之,則不可知也。」勖等奏:「昔先王之作樂也,以振風蕩俗,饗神祐賢,必協律呂之和,以節八音之中。
是故郊祀朝宴,用之有制,歌奏分獻,清濁有宜。故曰「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此
經傳記籍可得知者也。如和對辭,笛之長短無所象則,率意而作,不由曲度。考以正律
,皆不相應;吹其聲均,多不諧合。又辭『先師傳笛,別其清濁,直以長短。工人裁製
,舊不依律。』是為作笛無法。而和寫笛造律,又令琴瑟歌詠,從之為正,非所以稽古
先哲,垂憲於後者也。謹條牒諸律,問和意狀如左。及依典制,用十二律造笛象十二枚
,聲均調和,器用便利。講肄彈擊,必合律呂,況乎宴饗萬國,奏之廟堂者哉?雖伶夔
曠遠,至音難精,猶宜儀形古昔,以求厥衷,合乎經禮,於制為詳。若可施用,請更部
笛工選竹造作,下太樂樂府施行。平議諸杜夔、左延年律可皆留,其御府笛正聲、下徽
各一具,皆銘題作者姓名,其餘無所施用,還付御府毀。」奏可。勖又問和:「作笛為可依十二律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後乃以為樂不?」和辭:
「太樂東廂長笛正聲已長四尺二寸,今當復取其下徵之聲。於法,聲濁者笛當長,計其
尺寸乃五尺有餘,和昔日作之,不可吹也。又,笛諸孔雖不校試,意謂不能得一孔輒應
一律也。」案太樂四尺二寸笛正聲均應蕤賓,以十二律還相為宮,推法下徵之孔當應律
大呂。大呂笛長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長五尺餘。輒令太樂郎劉秀、鄧昊等依律作大呂笛
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聲皆相應。然後令郝生鼓箏,宋同吹笛,以為雜引、相
和諸曲。和乃辭曰:「自和父祖漢世以來,笛家相傳,不知此法,而令調均與律相應,
實非所及也。」郝生、魯基、種整、朱夏皆與和同。又問和:「笛有六孔,及其體中之空為七,和為能盡名其宮商角徵不?孔調與不調,以
何檢知?」和辭:「先師相傳,吹笛但以作曲,相語為某曲當舉某指,初不知七孔盡應
何聲也。若當作笛,其仰尚方笛工依案舊像訖,但吹取鳴者,初不復校其諸孔調與不調
也。」案周禮調樂金石,有一定之聲,是故造鐘磬者先依律調之,然後施於廂懸。作樂
之時,諸音皆受鐘磬之均,即為悉應律也。至於饗宴殿堂之上,無廂懸鐘磬,以笛有一
定調,故諸絃歌皆從笛為正,是為笛猶鐘磬,宜必合於律呂。如和所對,直以意造,率
短一寸,七孔聲均,不知其皆應何律,調與不調,無以檢正,唯取竹之鳴者,為無法制
。輒部郎劉秀、鄧昊、王艷、魏邵等與笛工參共作笛,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聲,然後
器象有制,音均和協。又問和:「若不知律呂之義作樂,音均高下清濁之調,當以何名之?」和辭:「每合樂
時,隨歌者聲之清濁,用笛有長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調也;聲
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調也。漢魏相傳,施行皆然。」案周禮奏六樂,乃奏
黃鐘,歌大呂;乃奏太蔟,歌應鐘,皆以律呂之義,紀歌奏清濁。而和所稱以二尺,三
尺為名,雖漢魏用之,俗而不典。部郎劉秀、鄧昊等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應無射之律
,若宜用長笛,執樂者曰請奏無射;二尺八寸四分四釐應黃鐘之律,若宜用短笛,執樂
者曰請奏黃鐘。則歌奏之義,若合經禮,考之古典,於制為雅。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周禮、國語載六律六同,禮記又曰「五
聲、十二律還相為宮」。劉歆、班固撰律曆志亦紀十二律,惟京房始創六十律。至章帝
時,其法己絕,蔡邕追紀其言,亦曰今無能為者。依案古典及今音家所用,六十律者無
施於樂。謹依典記,以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之法,制十二笛象,記注圖側,如別,省
圖,不如視笛之孔,故復重作蕤賓伏孔笛。其制云:黃鐘之笛,正聲應黃鐘,下徵應林鐘,長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有奇。正聲調法,以黃鐘為
宮,則姑洗為角,翕笛之聲應姑洗,故以四角之長為黃鐘之笛也。其宮聲正而不倍,故
曰正聲。正聲調法:黃鐘為宮,第一孔也。應鐘為變宮,第二孔也。南呂為羽,第三孔也。林鐘
為徵,第四孔也。蕤賓為變徵,第五附孔也。姑洗為角,笛體中聲。太蔟為商。笛後出
孔也。商聲濁於角,當在角下,而角聲以在體中,故上其商孔,令在宮上,清於宮也。
然則宮商正也,餘聲皆倍也;是故從宮以下,孔轉下轉濁也。此章記笛孔上下次第之名
也。下章說律呂相生,笛之制也。正聲調法,黃鐘為宮。作黃鐘之笛,將求宮孔,以始
洗及黃鐘律,從笛首下度之,盡二律之長而為孔,則得宮聲也。宮生徵,黃鐘生林鐘也
。以林鐘之律從宮孔下度之。盡律作孔,則得徵聲也。徵生商,林鐘生太蔟也。以太蔟
律從徵孔上度之,盡律以為孔,則得商聲也。商生羽,太蔟生南呂也。以南呂律從商孔
下度之,盡律為孔,則得羽聲也。羽生角,南呂生姑洗也。以姑洗律從羽孔上行度之,
盡律而為孔,則得角聲也。然則出於商孔之上,吹笛者左手所不及也。從羽孔下行度之
,盡律而為孔,亦得角聲,出於商附孔之下,則吹者右手所不逮也,故不作角孔。推而
下之,復倍其均,是以角聲在笛體中,古之制也。音家舊法,雖一倍再倍,但令均同,
適足為唱和之聲,無害於曲均故也。國語曰,匏竹利制,議宜,謂便於事用從宜者也。
角生變宮,姑洗生應鐘也。上句所謂當為角孔而出於商上者,墨點識之,以應鐘律。從
此點下行度之,盡律為孔,則得變宮之聲也。變宮生變徵,應鐘生蕤賓也。以蕤賓律從
變宮下度之,盡律為孔,則得變徵之聲。十二笛之制,各以其宮為主,相生之法,或倍
或半,其便事用,例皆一也。下徵調法:林鐘為宮,第四孔也。本正聲黃鐘之徵。徵清,當在宮上,用笛之宜,倍令
濁下,故曰下徵。下徵更為宮者,記所謂「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也。然則正聲清,
下徵為濁也。南呂為商,第三孔也。本正聲黃鐘之羽,今為下徵之商也。應鐘為角,第
二孔也。本正聲黃鐘之變宮,今為下徵之角也。黃鐘為變徵,下徵之調,林鐘為宮,大
呂當為變徵,而黃鐘笛本無大呂之聲,故假用黃鐘以為變徵也。假用之法,當為變徵之
聲,則俱發黃鐘及太蔟、應鐘三孔。黃鐘應濁而太蔟清,大呂律在二律之間,俱發三孔
而徵磑□之,則得大呂變徵之聲矣。諸笛下徵調求變徵之法,皆如此也。太蔟為徵,笛
後出孔。本正聲之商,今為下徵之徵也。姑洗為羽,笛體中翕聲。本正聲之角,今為下
徵之羽。蕤賓為變宮。附孔是也。本正聲之變徵也,今為下徵之變宮也。然則正聲之調
,孔轉下轉濁,下徵之調,孔轉上轉清也。清角之調:以姑洗為宮,即是笛體中翕聲。於正聲為角,於下徵為羽。清角之調乃以為
宮,而哨吹令清,故曰清角。惟得為宛詩謠俗之曲,不合雅樂也。蕤賓為商,正也。林
鐘為角,非正也。南呂為變徵,非正也。應鐘為徵,正也。黃鐘為羽,非正也。太蔟為
變宮。非正也。清角之調,唯宮、商及徵與律相應,餘四聲非正者皆濁,一律哨吹令清
,假而用之,其例一也。凡笛體用律,其長者八之,蕤賓、林鐘也。短者四之。其餘十笛,皆四角也。空中實容
,長者十六。短笛竹宜受八律之黍也。若長短大小不合於此,或器用不便聲均法度之齊
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齊,必不得已,取其聲均合。三宮,一曰正聲,二曰
下徵,三曰清角也。二十一變也。宮有七聲,錯綜用之,故二十一變也。諸笛例皆一也
。伏孔四,所以便事用也。一曰正角,出於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也,三曰變
宮,近於宮孔,倍令下者也;四曰變徵,遠於徵孔,倍令高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
,取則於琴徽也。四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應退上下之法,所以協聲均,便事用
也。其本孔隱而不見,故曰伏孔也。大呂之笛,正聲應大呂,下徵應夷則,長二尺六寸六分三氂有奇。
太蔟之笛,正聲應太蔟,下徵應南呂,長二尺五寸三分一氂有奇。
夾鐘之笛,正聲應夾鐘,下徵應無射,長二尺四寸。
姑洗之笛,正聲應姑洗,下徵應應鐘,長二尺二寸三分三氂有奇。
蕤賓之笛,正聲應蕤賓,下徵應大呂,長三尺九寸九分五氂有奇。
林鐘之笛,正聲應林鐘,下徵應太蔟,長三尺七寸九分七氂有奇。
夷則之笛,正聲應夷則,下徵應夾鐘,長三盡六寸。
南呂之笛,正聲應南呂,下徵姑洗,長三尺三寸七分有奇。
無射之笛,正聲應無射,下徵應中呂,長三尺二寸。
應鐘之笛,正聲應應鐘,下徵應蕤賓,長二尺九寸九分六氂有奇。五音十二律
土音宮,數八十一,為聲之始。屬土者,以其最濁,君之象也。季夏之氣和,則宮聲調
。宮亂則荒,其君驕。黃鐘之宮,律最長也。火音徵,三分宮去一以生,其數五十四。屬火者,以其徵清,事之象也。夏氣和,則徵
聲調。徵亂則哀,其事勤也。金音商,三分徵益一以生,其數七十二。屬金者,以其濁次宮,臣之象也。秋氣和,則
商聲調。商亂則詖,其官壞也。水音羽,三分商去一以生,其數四十八。屬水者,以為最清,物之象也。冬氣和,則羽
聲調。羽亂則危,其財匱也。木音角,三分羽益一以生,其數六十四。屬木者,以其清濁中,人之象也。春氣和,則
角聲調。角亂則憂,其人怨也。凡聲尊卑,取象五行,數多者濁,數少者清;大不過宮,細不過羽。
十一月,律中黃鐘,律之始也,長九寸。仲冬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
班固三分損一,下生林鐘。十二月,律中大呂,司馬遷未下生之律,長四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五十二,倍之為八寸
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季冬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助宣物也。三分益一,上生夷則
;京房三分損一,下生夷則。正月,律中太蔟,未上生之律,長八寸。孟春氣至,則其律應,所以贊陽出滯也。三分
損一,下生南呂。二月,律中夾鐘,酉下生之律,長三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六百三十一,倍之為
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七十五。仲春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出四隙之細也。三
分益一,上生無射;京房三分損一,下生無射。三月,律中姑洗,酉上生之律,長七寸九分寸之一。季春氣至,則其律應,所以修絜百
物,考神納賓也。三分損一,下生應鐘。四月,律中中呂,亥下生之律,長三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六千四百八十七,倍之
為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孟夏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宣中氣
也。五月,律中蕤賓,亥上生之律,長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仲夏氣至,則其律應,所
以安靜人神,獻酬交酢也。三分損一,下生大呂;京房三分益一,上生大呂。六月,律中林鐘,丑下生之律,長六寸。季夏氣至,則其律應,所以和展百物,俾莫不
任肅純恪也。三分益一,上生太蔟。七月,律中夷則,丑上生之律,長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孟秋氣至,則其
律應,所以詠歌九則,平百姓而無貸也。三分損一,下生夾鐘;京房三分益一,上生夾
鐘。八月,律中南呂,卯下生之律,長五寸三分寸之一。仲秋氣至,則其律應,所以贊陽秀
也。三分益一,上生姑洗。九月,律中無射,卯上生之律,長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季秋氣
至,則其律應,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人軌儀也。三分損一,下生中呂;京房三分益
一,上生中呂。十月,律中應鐘,巳下生之律,長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孟冬氣至,則其律應,所以
均利器用,俾應復也。三分益一,上生蕤賓。淮南、京房、鄭玄諸儒言律歷,皆上下相生,至蕤賓又重上生大呂,長八寸二百四十三
分寸之百四;夷則上生夾鐘,長七寸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無射上生中呂,長
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此三品於司馬遷、班固所生之寸數及
分皆倍焉,餘則並同。斯則泠州鳩所謂六間之道,揚沈伏,黜散越,假之為用者也。變
通相半,隨事之宜,贊助之法也。凡音聲之體,務在和均,益則加倍,損則減半,其於
本音恆為無爽。然則言一上一下者,相生之道;言重上生者,吹候之用也。於蕤賓重上
生者,適會為用之數,故言律者因焉,非相生之正也。楊子雲曰:「聲生於日,謂甲己為角,乙庚為商,丙辛為徵,丁壬為羽,戊癸為宮也。
律生於辰,謂子為黃鐘,丑為大呂之屬也。聲以情質,質,正也。各以其行本情為正也
。律以和聲,當以律管鐘均和其清濁之聲。聲律相協而八音生。協,和也。」宮、商、
角、徵、羽,謂之五聲。金、石、匏、革、絲、竹、土、木,謂之八音。聲和音諧,是
謂五樂。夫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日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
,聽樂均,度晷景,候鐘律,權土炭,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灰除,是故樂均清,景長
極,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
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令封上。效則和,否則占。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房中外
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去;其為氣所動
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台用竹律。
楊泉記云:「取弘農宜陽縣金門山竹為管,河內葭莩為灰。」或云以律著室中,隨十二
辰埋之,上與地平,以竹莩灰實律中,以羅縠覆律呂,氣至吹灰動縠。小動為和,大動
,君弱臣強;不動,君嚴暴之應也。審度
起度之正,漢志言之詳矣。武帝泰始九年,中書監荀勖校太樂,八音不和,始知後漢至
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勖乃部著作郎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依古尺更鑄銅律
呂,以調聲韻。以尺量古器,與本銘尺寸無差。又,汲郡盜發六國時魏襄王塚,得古周
時玉律及鐘、磬,與新律聲韻闇同。於時郡國或得漢時故鐘,吹律命之皆應。勖銘其尺
曰:「晉泰始十年,中書考古器,揆校今尺,長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
律,二曰小呂玉律,三曰西京銅望臬,四曰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七曰建武
銅尺。姑洗微強,西京望臬微弱,其餘與此尺同。」銘八十二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
尺者杜夔尺也。荀勖造新鐘律,與古器諧韻,時人稱其精密,惟散騎侍郎陳留阮咸譏其聲高,聲高則悲
,非興國之音,亡國之音。亡國之音哀以思,其人困。今聲不合雅,懼非德正至和之音
,必古今尺有長短所致也。會咸病卒,武帝以勖律與周漢器合,故施用之。後始平掘地
得古銅尺,歲久欲腐,不知所出何代,果長勖尺四分,時人服咸之妙,而莫能厝意焉。史臣案:勖於千載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數既宜,聲韻又契,可謂切密,信而有徵也。
而時人寡識,據無聞之一尺,忽周漢之兩器,雷同臧否,何其謬哉!世說稱「有田父於
野地中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試以校己所治金石絲竹,皆短校一米」。又,
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史奚景於泠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為尺,相傳謂之漢官尺。以校荀
勖尺,勖尺短四分;漢官、始平兩尺,長短度同。又,杜夔所用調律尺,比勖新尺,得
一尺四分七氂。魏景元四年,劉徽注九章云:王莽時劉歆斛尺弱於今尺四分五氂,比魏
尺其斛深九寸五分氂;即荀勖所謂今尺長四分半是也。元帝後,江東所用尺,比荀勖尺
一尺六分二氂。趙劉曜光初四年鑄渾儀,八年鑄土圭,其尺比荀勖尺一尺五分。荀勖新
尺惟以調音律,至於人間未甚流布,故江左及劉曜儀表,並與魏尺略相依準。嘉量
周禮:「栗氏為量,釜深尺,內方尺而圓其外,其實一釜。其臀一寸,其實一豆。其耳
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黃鐘。概而不稅。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
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後,茲器維則。』」春秋左氏傳曰:「齊舊四量,豆、區
、釜、鐘。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四豆為區,區斗六升也。四區為釜,六
斗四升也。釜十則鐘,六十四斗也。鄭玄以為釜方尺,積千寸,比九章粟米法少二升八
十一分升之二十二。以算術考之,古斛之積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尺而圓其外,減
傍一釐八氂,其徑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秒二忽有奇,而深尺,即古斛之制也。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積二千七百寸;米一斛,積一千六百二十七寸;菽荅麻麥一斛,
積二千四百三十寸。此據精粗為率,使價齊,而不等其器之積寸也。以米斛為正,則同
於漢志。魏陳留王景元四年,劉徽注九章商功曰:「當今大司農斛,圓徑一尺三寸五分
五氂,深一尺,積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寸之三。王莽銅斛,於今尺為深九寸五分五氂
,徑一尺三寸六分八釐七毫。以徽術計之,於今斛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魏斛大而
尺長,王莽斛小而尺短也。衡權
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古有黍、壘、錘、錙、
鐶、鈞、鋝、鎰之目,歷代參差。漢志言衡權名理甚備,自後變更,其詳未聞。元康中
,裴頠以為醫方人命之急,而稱兩不與古同,為害特重,宜因此改治權衡,不見省。趙
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德殿,得圓石,狀如水碓,銘曰:「律權石,重四鈞,同律度量
衡。有辛氏造。」續咸議,是王莽時物。http://www.freewebtown.com/yny0214/a/a05/016.htm
[ 本帖最後由 HAU 於 2007-2-12 05:46 PM 編輯 ]
-
45. 予見學士堂與務下互輕也。學士曰。彼不知教。不知理。貿貿然勤作而已。非我等叢林無光輝。縉紳莫酬對矣。務下曰。我竭力而作。彼袖手而食。戒德不守。學業不成。安用是浪蕩子為哉。予傷之。私念曰。彼學士。胡不念務下之勞。實我外護。我無實行。坐亯難消。卽一切作普賢想。彼務下。胡不念我等障重。無聞熏種。彼等聰利。皆由夙因。卽一切作導師想。叢林不幾盛乎。復見禪堂與藏堂相輕也。禪輕藏曰。彼鑽故紙。圖〔貝*親〕施耳。使進而坐香。安可得。亦安可能哉。藏輕禪曰。彼坐食而身不勞。守癡而心不用。叩以了義。茫無所知。警其昏沉。瞋心震發。悟道無人。著魔接踵。何如看經種般若因。作務得人天福邪。予倍傷之。復代念曰。我堂大事未了。滴水難消。彼應和有外護功。閱藏為思修本。設我念念親切。法行亦無超干信行。儻悠悠自縱。禪誦反高出于坐禪。而藏堂人。胡不念明理不修行。說食終不飽。發心欲坐禪。勝十方論師。况謝絕萬緣。併除昏散。專心向上。窮究本參。我等散心。豈能彷彿。則法門不亦光乎。唯貢高各蘊於懷。忌尅每形於吻。致令是非蜂起。體段兩傷。皆獅子身蟲矣。
46. 凡智利宜慧行。力强宜定行。亦各有二種。慧行二者。一單從慧入。明極則誠。不煩修定而自得定。此夙因深厚。習氣微薄故也。二能發聞解。不能卽證。必依解起行。行起解絕。若不猛做一番。不能親證親到。故須定力濟之也。定行二者。一單刀直入。便能徹法源底。此亦夙因深厚正見力强故也。二但能死守。不能權變。每墮空見。或耽味禪。求脫反縛。求升反墜。必慧行濟之。方免墮坑落壍也。復有智力並僃定慧雙圓者。如佛在世時。聞法得道。及六祖等是也。若夫借宗教資牙後慧。托話頭為優免牌。慧行定行。兩無所當。皆獅子身中蟲矣。
47. 雲棲大師發揮念佛法門曰。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說者謂持名號是事一心。參誰字是理一心。亦何譌也。夫事一心者。歴歴分明。不昏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無生。洞明自性是也。是參時話頭純熟。猶屬事門。念時心佛兩忘。卽歸理域。安得事獨指念。理獨指參也。又參誰字。謂之究理則可。謂理一心不可。然非其人。卽究理亦未可輕易。何以故。事有挾理之功。理無隻立之能。幸審思之。
48. 甚矣二見之為害也。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同依於一心。而判然為二。宗乘教乘。同傳於一佛。而判然為二。法性法相。同秉於一音。而判然為二。慧解行門。同詮於一教。而判然為二。二見紛然。正見滅矣。
49. 坐禪名一。實則有六。謂圓頓禪。次第禪。利慧禪。鈍修禪。世俗禪。假名禪也。圓頓禪者。創聞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可思議。微妙理性。而發其心。此復四。一者。乍聞卽悟。頓證自心。不落階級。具足智德。二者。以未頓證。便大疑憤。畟塞虛空。當下依正兩忘。凡聖坐斷。昏散無棲泊處。智理無湊合處。儼如有氣死人。直待冷灰豆爆。三者。未能直下成片。實信得及。疑得定。雖被無始業力所纏。種種昏散障緣。不退初心。或一向單提。或道品助成。畢生不起名利心。不起餘乘心。約機卽鈍。約根亦名圓頓種子。四者。先於教典畱心。討明理性。隨起觀行。名為乾慧。次得相似理水。名入信心。次乃發心。名入正位。卽與頓悟同一智德。須知頓悟。本多生熏習。故初心不可不於至教厚植種子也。次第禪者。先以空慧修一切智。觀一切法無不皆空。次以假慧修道種智。觀一切法從空建立。後以中慧修一切種智。觀一切法非空非假。卽第一義心。利慧禪者。達一切法如幻如夢。當體全空。非空故空。鈍修禪復四。一者。為得神足行菩薩道。修根本四禪。依之發通。二者。深觀十二因緣。坐斷無明。三者深觀四諦。剎那斷惑證真。四者。雖深知苦諦。必九次第定。漸次斷惑證真。世俗禪復二。一者。凡夫以欣厭心。修上八定。二者外道計彼涅槃。修習彼定。假名禪復三。一者。雖聞圓頓名言。慕名不會義。强提一話頭。尚未解盡話頭義路。况義路窮處。是人以一句話。作優免牌。盡廢他善。死在繫驢橛上。雖稍卻昏散。且未得世俗禪定。安望圓頓。雖無大害。卻失聞熏無量功德。二者。於諸祖機緣。深求道理。廢寢忘餐。或得一義路入處。輒認為有所醒發。便作得本不愁末想。是人雖不撥萬行。常躲身無事甲裏。且以解行分作兩橛。是名謗真般若。三者。但好虛名。以機緣資牙慧。胡說亂說。自害害人。或挂虛名。言參話頭。偷安藏拙。昏散不除。憎愛恆熾。空消檀施。敗壞法門。已上六種中。共成十有五等。若再料簡。差降更多。嗟哉末季。徒取其名。莫稽其實。奈何宗教不埽地也。
50. 古謂虛舟飄瓦。則不生瞋。今亦生瞋矣。鵲噪鴉鳴則不分別。今亦分別矣。逆順境緣。安望其脫然邪。
51. 法門有七壞相。六興相。何謂七壞相。一懼命夭。知命孤。以家貧故。令出家。二避難無聊。激氣求安樂故自出家。三求清高故自出家。四以好名故受戒。五好名故聽經。六藏拙故參禪。七好名故參禪。七種雖高低不等。優劣判然。同為因地不真。壞法門一也。何謂六興相。一為生死故出家。二為大菩提故出家。三為修行基本故受戒。四為修行門路故聽經。五為了生死故參禪。六為得種智故參禪。六種雖大小不等。偏圓有殊。同為因地真正。能興正法一也。噫。凡吾同類。尚自考之。儻因地真。幸善自保持。俾終正而不入於邪。或因地未真。則痛自改悔。速反真而無溺於偽。庶幾自救。亦救法門耳。
52. 正人觀邪法。邪法亦成正。邪人觀正法。正法亦成邪。深人觀淺法。淺法亦成深。淺人觀深法。深法亦成淺。圓人觀偏法。偏法亦成圓。偏人觀圓法。圓法亦成偏。道人觀俗法。俗法亦成道。俗人觀道法。道法亦成俗。嗚呼。今之正成邪。深成淺。圓成偏。道成俗。往往矣。試各自簡點。苟知其病。必知其藥。深望之。
53. 有名同而實異者。如佛言道。謂三種菩提。老言道。謂虛無自然。儒言道。謂五常五倫。未可同語也。有名異實同者。如台宗謂之一心三觀。賢首謂之一真法界。相宗謂之勝義唯識。禪宗謂之向上一著。未始少異也。譬一帝都曰北京。曰燕都。曰順天府。有盛譚北京。鄙燕都為陋劣。或譚燕都。鄙順天為陋劣。吾知其必被嗤也。彼性相分河。南北豎黨。何以異此。
54. 松江李居士。寓天封寺。猛欲出家。予問汝欲出家。曾看經否。未也。看語錄否。稍看。何以看語錄不看經。曰。經則煩細。語錄爽快可觀。予曰。爽快可觀。無如水滸傳。三國志矣。
-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4876個美元。34. 有禪者問予。作何功夫。曰。念佛。曰。念佛何為。曰。求生西方。禪者嗤曰。何不薦取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用是妄念妄求為。予曰。汝謂阿彌陀佛在性外。極樂國土在心外邪。心性亦太局隘矣。卽汝所謂不念不求者。非惡取空邪。
35. 善知識者。猶良醫乎。良醫能兼療諸病。亦有專治一病者。兼療則應病與藥。專治非其病不醫。故皆能壽夭而生死也。若伎倆唯一。欲眾疾普收。其傷害多矣。况一伎未精哉。
36. 語云。真人前說不得假。今也假人前說不得真。悲夫。
37. 語云。三日賣不得一擔真。一日賣得三擔假。吾曰。寕使千日賣不得一擔真。不願一日賣得千擔假。
38. 人謂參禪則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則生西。未必卽能悟道。不知悟後。尚不可不生西方。况未必悟邪。又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則參禪卽淨土行也。又念佛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卽得無生法忍。豈非悟道。故參禪念佛。俱能悟道。俱能生西也。但有疑則參。無疑則念。在人下手時自酌耳。
39. 古人自牧愈卑。品愈高。今人自視愈高。品愈卑。古人自處愈小。道愈大。今人自視愈大。道愈小。古人自考愈歉。德愈完。今人自恃愈完。德愈歉。是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
40. 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夫不謂人過謂己過。有四觀焉。 眼見惡色。耳聞惡聲等。皆自業所感。非關他事故。 惡境紛紛。皆唯識所現。虛幻不實故。 眾生煩惱無量。應度應斷。己分事故。 眾生修惡。卽是性惡。眾生性惡。卽己性惡故。
41. 法性本常住。云何分正像。正像之分。全在人耳。嗚呼。時丁末季。去聖時遙。為利者十之九。為名者十之一。為己生死發二乘心者百千中一。為大地眾生發無上心者。萬萬中一。此止就禪和料簡耳。應院及俗人。又不必言矣。佛法將安恃邪。
42. 生西方以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此三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種心。輕心。忽心。將就心。此三常遊五趣。嗚呼。前三百千中或一有。後三百千中或一無。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實往生者少也。
43. 末法中病。有三不可救。喜守不喜攻。喜略不喜廣。喜同不喜異。交友有三大惡。喜順不喜逆。喜口是而心非。喜不如不喜勝。學問有三大錯。好多不好精。逐末不求本。求解不求證。
44. 古人疏經論。必為發幽微。示指歸。出綱要。明修法。故隨依一典。可了生死。上弘下化。後世畏其繁而廢棄焉。雖似善變通。實大傷教眼。如五霸尊周。周益受削。嗚呼。攀枝忘幹。罪元不在先賢。因噎廢飯。訓豈可遺後裔。扶教者曷深思之。
-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4962個美元。23. 憨大師方便語。曲為末世開助道門。契理契機。善之又善者也。或非之曰。正道不得力。更修助道。教門則可。宗乘斷不可。噫。若論向上一著。話頭亦用不著。旣許話頭。已屬方便。安得獨廢助道。必不許持呪為助。先不許提持話頭。以話頭為宗而許。是謗宗。以持呪等為教而不許。是輕教。輕教謗宗。何止得罪憨師。三世佛冤耳。
24. 今之知識。每於利者令參禪。鈍者教念佛。是參禪唯被上機。念佛唯為中下也。夫禪不曲被中下則謗禪。念佛不被上機則謗教。禪教俱謗。扇以成風。遂令禪作虛名。念無實行。可悲也。詎知參禪念佛及修教觀。各有夙根。一一根性。各分三品。禪門第一品人。觸著便了。更無餘事。夙具靈根。如時雨化。第二品人。直下不疑。深藏密養。直待瓜熟蒂落。大用現前。龍天推出。任運利生。第三品人。具大疑憤。如殺父怨。判盡平生。究明此事。念佛第一品人。頓悟自心是佛。念念圓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無量。念念滅惡。此復四種。謂念佛自性。念佛相好功德。念佛名號。念佛形像。此四各通三品也。教觀第一品人。創聞圓理。頓發初心。成正覺於剎那。示八相於百界。第二品人。信一境三諦。淨生身六根。伏住地無明。摧見思塵垢。第三品人。發圓覺於聞經。修五品之觀行。習三觀以成熏。伏五住而趣覺。由此言之。法無優劣。應病則是藥皆靈。機有淺深。執方則因藥成病。
25. 身病知憂。家不給知憂。年不熟知憂。方隅不靖知憂。獨大事未了則不憂。佛法將澌則不憂。眾生業重則不憂。或雖憂而不知所以憂。或復倍增其可憂。噫。憂寕有時也。
26. 宗乘所以超勝者。具諸功德而無所住故也。若以不具為不住。何異家無斛米兩金。而曰超勝千金之子。
27. 古者相宗易。性宗難。故玄奘捨性習相。演教易。證宗難。故神光立雪斷臂。今也不然。以宗自鳴者。教茫然也。以教自負者。相宗紊然也。嗚呼。難其所易。而易其所甚難。不能舉一羽而能舉百鈞。不能見輿薪而能察秋毫。五尺童子。不為所欺矣。
28. 予遊歴諸山。僃覽人情物態。顛倒最多。卒難悉舉。且如飲食衣服。塵勞也。惟恐不勤。持誦禮拜。勝業也。惟恐不惰。三聚淨戒。出世正因也。深厭煩瑣。百年活計。生死根本也。常虞缺略。為佛法慢幢高起。求貨利體面頓忘。乃至同一語也。謂出某經論。則棄如怨敵。謂出某語錄。則愛如珍寶。世緣中事。與道無妨。律檢教門。有違向上。嘻。吾不知其所趣矣。
29. 何謂教。何謂宗。語言施設之謂教。忘情默契之謂宗。故宗也者。雖云教外別傳。實卽教內真傳也。如以指指月。認指為月。不可也。謂所指非月。亦不可也。且諸佛言教。皆指。諸祖語錄。寕獨非指。不認佛指作月。何獨認祖指也。又祖所指是月。佛所指寕非月。言祖之所指。何獨不信佛所指也。甚矣人之顛倒也。
30. 發大心猶易。具正見更難。具正見猶易。勤修習更難。勤修習猶易。除心病更難。然心病不除。安事修習。修習不勤。安取正見。正見不具。豈真大心。則直謂之發大心難。
31. 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不破。毀譽動之。旣為得失毀譽所轉。猶以禪道佛法鳴乎。
32. 不見己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見人長。惡也。見而掩。惡之惡也。
33. 或問予。汝何願。願生西方。更何願。願入地獄。曰。是何心哉。曰。西方則上事諸佛。地獄則下度眾生。佛從彌陀始。願王勝故。生從地獄始。悲心切故。
-
隨著一聲新年到,『富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富神爺爺』贈送現金3892個美元。12. 一花拈於三藏旣說之後。達磨來自佛法盛行之時。龍畫就。一點睛則飛去也。今龍影尚無。睛何處點。
13. 邇來宗教大失。在為正法之心不切。為門庭之見熾然。詎知為正法。門庭不期高而自莫及。為門庭。正法以爭抗而愈玷污也。
14. 古者大宗匠之埽教為義學。認指為月。不見真月也。彼已具通教理。但不能親證親到。故奪其依解。俾入真通。今之學者。尚未夢見教理。何所用埽。不幾謗法之罪乎。
15. 如來應世。教隨機設。故大小兩乘。竝行不悖。其小乘者。出家受具。先以學戒為基。次讀誦坐禪。隨修一法。不必兼行。其大乘者。亦必以戒為基。次讀誦坐禪。雖隨根各分主助。而要兼修。決無一往禪思不通了義。一往持說不事觀心者。不通了義。味禪之犯必成。不事觀心。說食之譏何濟。迨夫末法三學。分張尸羅。僅成人天之福。而持犯未達。猶未保其人天。禪思每墮無聞之誚。而戒慧兩荒。多見淪於惡取。持說每為名利之媒。而戒定俱廢。罕不落於空談。噫。安得豪傑士。一振其頹者乎。身為牀座。所深願焉。
16. 末法衰敗。良以邪正不分。丁斯時者。未暇較深淺。急須甄邪正。如以深淺。則如來三昧。迦葉不知。迦葉三昧。阿難不知。乃至六群比丘。猶勝馬鳴龍樹。正法尚爾。末法可求全責僃乎。如以邪正。則頻伽在〔穀-禾+卵〕。已勝餘鳥。砒毒少許。便能傷命。安得不辨於幾微乎。故其人正。淺亦可依。其人邪。深愈當斥。正人雖淺。必害少而利多。邪人雖深。必害多而利少。欲辨邪正之致。未有出於教理二種定量者也。
17. 宗者無言之教。教者有言之宗。至言也。三藏十二部。默契之皆宗也。旣無言矣。安得謂之教。千七百公案。舉揚之皆教也。旣有言矣。安得謂之宗。故不以說證分宗教。第以門庭施設者。噇糟漢也。
18. 數見教病則思禪。數見禪病則思教。然有當互救者。亦有可各自救者。良以病在當人。非法門咎也。何謂各自救。實義虎。決不以畫餅充饑。真禪人。決不墮惡取空見。三藏十二部。無一法不勸修行。今之不修行者。皆叛教人。非學教人也。西來大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今之不務見性成佛。而妄逞邪解者。皆謗禪人。非參禪人也。旣云見性。安得撥教律於性外。旣成覺者。安得置教律於不覺。卽或未能。且以一句話頭作見性成佛方便。權置萬行門頭。必須信得及。守得定。是非莫管。身世俱忘。憤同殺父。急似燒眉。寒暑饑渴。尚無暇知。律檢教門。又何暇謗。直以一門深入。未及兼修。亦以一鏡旣懸。能含多影。故舉起話頭。萬緣俱捨卽檀。十惡俱息卽戒。境風不動卽忍。綿密不斷卽進。更無異緣卽禪。真疑歴歴。窮義路之淵源。詣離絕之境界。尋伺無棲。能所雙絕卽慧。若不能捨緣息惡。不動綿密。更無異緣。真疑歴歴者。當知不名真提話頭也。旣不真提。獨以之為優免牌。且為邪見本。豈法門咎哉。故知教禪。法無優劣。特因地不真。利名奪志。不免作獅子身蟲耳。果求其本。則禪亦無病。何求救於教。教亦無病。何求救於禪。又學人因地雖或不真。若遇正師。自能中養不中。才養不才。唯師匠自眼未明。自事未了。盲引深坑。雖正因之士。猶被其荼毒。况適相叩者哉。吾故曰。法門之壞。撐法門者壞之也。唯真宗匠。可呵教家空言。唯真義虎。可斥宗乘儱侗。否則自救不暇。何堅固鬬諍為哉。
19. 今人患不在提話頭。患不知所以提耳。患不在廢萬緣。患廢不盡耳。亦不患教人提話頭。患不知所以教耳。且萬緣旣廢。身心世界何以依然不廢。廢惡不廢善。猶在人天。廢善不廢惡。報必三惡。捨人天而趣三惡。謂之有智可乎。又身心世界。旣不能全體放下。則真實話頭。必不能直下承當。以悠悠泛泛心。而提儱侗話頭。自誑也。於悠悠泛泛人。而儱侗教提一話頭。誑人也。以誑人之師。誑自誑之弟子。法門抑何罪乎。故雲棲曰。人以為佛法復興。吾以為宗風大壞也。
20. 唯三種人可參話頭。一者。夙具靈根。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體放下。金剛寶劔。當下提起。直待大事了畢。然後或見知識。或觀契經。印證自心。接引後學。二者。雖道路未甚明白。能依真實具眼宗匠。死心參究。到歧塗處。自能為我指點。到根節處。自能為我解闢。到轉關處。自能為我拶入。三者。旣未深明道路。又無真師。必洞徹教理。方死心參究。雖不能通三藏眾典。棱嚴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獨自遠行。若不預問路程。斷斷必有錯誤。除此三種。其餘悠悠泛泛之徒。欲參禪悟道。敢保十個。錯有五雙。
21. 憨大師。以話頭喻敲門瓦子。至言也。識得本無實法。方能用法。而不被法縛。或有病其說破。令不生切心。則金剛筏喻。圓覺標指。亦有過邪。且惟說破。知瓦非寶。亟在敲門。若不說破。必忘敲門。終日玩瓦。救病神丹。而人顧病之。得無愚且狂乎。
22.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然則參禪念佛止觀。皆方便也。旣謂之門。安得同。若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則三皆一致。安得異。故真修止貴就路還家。說同說異。增益戲論。
-
-
隨著一聲新年到,『財神爺爺』看顧您了,
你獲得了『財神爺爺』贈送現金1710個美元。二、涅槃的種類
現在再來把它的種類介紹一下:涅槃有二種,一、有餘,二、無餘,要詳細明白它當分三段來講:
(一)就小乘方面:證得阿羅漢果,對於招感生死業因的見思惑,雖已斷盡而更不生起,但尚有前業所招的生死果報身未滅(生命體猶存),叫做有餘涅槃(尚有餘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滅故)。若連以前煩惱業所受之身亦滅,更不隨業受生死,叫做無餘涅槃(無餘外生死苦果可滅故)。換言之: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煩惱業惑已經解脫,即眾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現實生命體亦同稱解脫,此為無餘涅槃。以上為小乘的有餘、無餘涅槃(此有餘、無餘同為一體,因同斷見思,同證真理。其不同處,唯在有漏依身上滅,未滅上分)。
(二)就大乘方面:若變易生死因盡為有餘涅槃,變易的果盡為無餘涅槃。此為大乘的有餘、無餘涅槃。
(三)就大小相對言;小乘所證涅槃為「有餘」,因為它僅斷見思煩惱,滅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餘」的塵沙、無明煩惱未斷,變易生死未了,故曰有餘。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則為「無餘」,因為它是三惑全斷,二種生死永滅,再「無」其「餘」的煩惱可斷,生死可了,故曰無餘。此為大小相對的有餘、無餘涅槃。
又近代的學者說:果報身未滅為有餘(雖惑斷而身尚在)待果報身滅時,始稱為無餘的涅槃。
更對於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解,詳細可再分為三點說明:
1、小乘滅生死而涅槃,大乘達生死即涅槃,這叫做本性寂滅非寂滅異,此其一也。
2、小乘唯斷界內見思,大乘並斷界外(三界外)塵沙、無明,這叫做界內界外斷惑異,此其二也。
3、小乘無身無智,未徹證法身般若之德;大乘則身知具足,眾德圓備,這叫做眾德具不具異,此其三也。我來引一段經文補釋這眾德具不具的道理,使讀者易懂。
『法華玄贊』二云:「一、真如之體靈明妙覺,名為般若」;彼為覺性故也。小乘之涅槃體非覺性,故不名般若。二、真如之體出所知障,名為「法身」;彼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小乘之涅槃非為功德法所依,故不名法身。三、真如之體眾苦都盡,名為「解脫」;彼離分段變易故。小乘之涅槃唯離分段,未脫變易,故非圓滿解脫。
據上所說,小乘涅槃所斷的是見思煩惱,所滅的是分段生死,所證的是偏空真理,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見思煩惱,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為有漏煩惱感受生死所依之身)。大乘涅槃,所斷的是塵沙、無明煩惱,所滅的是變易生死,所證的是中道實相理。此則以塵沙、無明為變易生死因,空及二邊之法相為變易生死果。
二乘人滅分段生死,不受後有而入涅槃。大乘菩薩及佛雖變易生死,息妄歸真,而證無餘涅槃。或云:「佛息應身之化,歸於真身之本」謂之無餘涅槃。
總之,二乘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見思煩惱永寂,偏空真諦理顯現。菩薩所證涅槃,它的本體是塵沙煩惱永寂,但中俗諦理顯現。佛所證的涅槃,它的本體是無明煩惱永寂,實相中諦理顯現。
小乘雖然不算圓滿解脫,可是它已能了脫分段生死,因此,亦得稱為涅槃——小涅槃;三德中僅具解脫一分。至於大乘所證的涅槃,可就不同了,它是圓斷煩惱、圓滿解脫、圓證三身、圓獲三智;那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具備,常樂我淨的四德不缺。
此外還有性淨涅槃、無住涅槃,合前有餘、無餘為四種涅槃。有餘、無餘是三乘共證,凡夫無分;性淨涅槃是凡聖同具;無住涅槃是佛果獨證。今略說明之:「性淨涅槃」謂諸法自體,性本空寂,不假他修,法法平等,聖凡不二的理性。「無住涅槃」是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為它是福慧圓滿,更無所求。體雖如如而能不變隨緣;用雖生滅而能隨緣不變。又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不忍坐視沉溺生死的眾生而不救);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不被無明所迷,業力所轉),故云無住。
結語
如上所明,涅槃是學佛修行最後的歸趣,不消說它當然是個無法估價的聖果。嗟嗟!世有一班不懂教義的人,竟以涅槃認為是死的別名,這是根本錯誤的!要知道,它——涅槃,乃諸佛聖者所同證的聖果,是由歷劫辛苦,積行一切功德所換來的代價。就以小乘涅槃來說:並不是個個死了就能即證涅槃。請大家認識清楚為幸!
-
-
揚州鄧契一居士問念佛
答。世人若真為生死念佛。貴先放下萬緣。果能放下。情不戀世。於二六時中。將一句彌陀放在心裏。念念不間。念來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亂。休管生與不生。莫問佛接不接。直至臨終寸絲不挂。自然決定往生無疑矣。又問。參禪念佛同否。以偈答云。佛說一切法。莫非表顯心。安得禪淨門。妄自別淺深。一稱南無佛。心光自發宣。了此話頭源。當下達本宗。識茲佛來去。參禪證無生。動靜是如如。淨土即此間。又云。時人念佛願生西。生貴信行願力堅。懺悔現前猶放下。恆憶佛號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齊遣。直使妄念絕所緣。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齊圓。
-
復遠峰(在滇還俗)
昨接來函。驚喜交集。何也。驚者驚歎法門不幸。豈是水淺難潛鯤鯨乎。非也。若其然者。清祖豈肯棄其帝位而披緇。總之菩薩濟世。悲願宏深。隨機示現。順逆皆方便。豈定相乎。是以明祖由釋而作國主。振興大教。誰能測之。朽憶侍者於鼓山。捨雙指而奉佛。何其精進。何其勇猛。豈有我哉。為眾所欽。尤屬難得。今茲和光。豈廣孝再臨。又法門不幸之大幸也。因之喜出望外。至於大作二章令和。朽生平文字緣薄。平仄不解。音調不諧。諒已洞悉。聊附夢語一章見笑。
雁音從空來。擬議意難開。昔是吾侍者。亦或將相材。世事苦難測。善哉抑苦哉。化身無定相。何事起驚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