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garjuna
會員論壇回覆創建
-
五祖問僧云 :「倩女離魂,那個是真的 ?」。
無門曰 : 「若向這裏悟得真底,便知出殼入殼如宿旅舍,其或未然,
切莫亂走,驀然地水火風一散,如洛陽螃蟹,七手八腳,
那時莫言不道」。
頌曰 : 「雲月是同,溪山各異;
萬福萬福,是一是二」。這是中國民間的一個通俗稱故事,傳說湖南衡陽地方,有個名字
叫張鑑的人,有一次,他打趣的當著女兒倩娘的面,對他的外甥王宙
說 :「將來我把倩娘嫁給你」。那知這句戲言在兩個小孩心中卻變
成真的,因而私相愛戀。後來倩娘長大,張鑑把女兒許給了別人,王宙
憤而離開了張家,在半夜乘船的時候,突然聽到倩娘的叫聲,原來倩娘
私奔了出來,於是兩人雙雙逃亡,過了六年的時光,也生了兩個孩子。
但倩娘時時不忘親情,決定回家省親,去乞求原諒。於是他們便回到衡陽
,先由王宙一人回家謝罪,倩娘留在船上。當王宙到達岳家,卻發現自王宙
出走後,倩娘即相思成病,六年來一直躺在床上,並未離家半步。於是王宙
便把臥病在家的倩娘帶到船上會面。兩位倩娘長得一模一樣,當她們會面
時,突然兩個變成一個。是否臥病在床的那個倩女靈魂出了竅,跑到來與王
宙結婚生子?誰都不知。究竟那個是真,那個是假,連倩娘本人也迷糊了。
五祖問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真我本只一個,可是有時我們的肉體和靈魂卻
分成了兩個,究竟那個是真的? -
有個老魔鬼看到人間的生活過得太幸福了,他說:「我們要去擾亂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個小魔鬼去擾亂一個農夫。因為他看到那農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卻少得可憐,但他還是那麼快樂,非常知足。
小魔鬼就開始想,要怎樣才能把農夫變壞呢?他就把農夫的田地變得很硬,讓農夫知難而退。
那農夫敲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還是繼續敲,沒有一點抱怨。
小魔鬼看到計策失敗,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老魔鬼又派了第二個去。第二個小魔鬼想,既然讓他更加辛苦也沒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擁有的東西吧!
那小魔鬼就把他的麵包跟水偷走,他想,農夫做得那麼辛苦,又累又餓,卻連麵包跟水都不見了,這下子他一定會暴跳如雷!
農夫又渴又餓地到樹下休息,想不到麵包跟水都不見了!「不曉得是哪個可憐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塊麵包跟水?如果這些東西就能讓他得溫飽的話,那就好了。」
又失敗了,小魔鬼又棄甲而逃。老魔鬼覺得奇怪,難道沒有任何辦法能使這農夫變壞?就在這時第三個小魔鬼出來了。
他對老魔鬼講:「我有辦法,一定能把他變壞。」
小魔鬼先去跟農夫做朋友,農夫很高興地和他作了朋友。因為魔鬼有預知的能力,他就告訴農夫,明年會有乾旱,教農夫把稻種在濕地上,農夫便照做。
結果第二年別人沒有收成,只有農夫的收成滿坑滿谷,他就因此而富裕起來了。
小魔鬼又每年都對農夫說當年適合種什麼,三年下來,這農夫就變得非常富有。
他又教農夫把米拿去釀酒販賣,賺取更多的錢。慢慢地,農夫開始不工作了,靠著經濟販賣的方式,就能獲得大量金錢。有一天,老魔鬼來了,小魔鬼就告訴老魔鬼說:「您看!我現在要展現我的成果。
這農夫現在已經有豬的血液了。」只見農夫辦了個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來參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點,還有好多的僕人侍候。他們非常浪費地吃喝,衣裳零亂,醉得不省人事,開始變得像豬一樣癡肥愚蠢。
「您還會看到他身上有著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說。這時,一個僕人端著葡萄酒出來,不小心跌了一跤。農夫就開始罵他:「你做事這麼不小心!」
「唉!主人,我們到現在都沒有吃飯,餓得渾身無力。」
「事情沒有做完,你們怎麼可以吃飯!」老魔鬼見了,高興地對小魔鬼說:「唉!你太了不起!你是怎麼辦到的?」
小魔鬼說:「我只不過是讓他擁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這樣就可以引發他人性中的貪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
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
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
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當時只是抱著姑且看看的心態,
但在看完後帶給人的震撼,卻絕不是筆墨可以表達、言語可以形容的,這篇文章分享給每一個在為夢想努力奮鬥的你,提醒我們在努力追求夢想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最初的本心。
-
一. 奇門思維依據
周易宮數 : 乾宮六 坎宮一 艮宮八 震宮三
巽宮四 離宮九 坤宮二 兌宮七
八卦方位 : 正北坎宮 東北艮宮 正東震宮 東南巽宮
正南離宮 西南坤宮 正西兌宮 西北乾宮九宮 : 即洛書之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宮
引伸配後天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之謂。十天干 : 甲乙東方木 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土地
庚辛西方金 壬癸北方水
十二地支 : 子鼠水 丑牛土 寅虎木 卯兔木 辰龍土 巳蛇火
午馬火 未羊土 申猴金 酉雞金 戌狗土 亥豬水
八卦五行 : 乾兌金 坤艮土 震巽木 坎水 離火
五行生剋 :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剋木 木剋土 土剋水 水剋火 火剋金遁甲 : 指十天干中,戊己庚辛壬癸為六儀,乙丙丁為三奇,隨時間轉移而不斷變
動,而甲恆隱于六儀之中,甲子遁於六戊,甲戌遁於六己,甲申遁於六
庚,甲午遁於六辛,甲辰遁於六壬,甲寅遁於六癸,故曰遁甲。
三奇 : 十天干中,乙丙丁為三奇,乙為日奇,丙為月奇,丁為星奇。
六儀 : 十天干中, 戊己庚辛壬癸為六儀, 甲子遁於六戊,甲戌遁於六己,甲申遁
於六庚,甲午遁於六辛, 甲辰遁於六壬,甲寅遁於六癸。
九星 : 即蓬、芮、沖、輔、禽、心、柱、任、英九星也,其中蓬任沖輔禽為陽
星,英芮柱心為陰星,輔禽心星為上吉,沖任小吉,蓬芮大兇,英柱小兇。
八門 : 指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也,其中休開生為吉,餘門視
用事而各有所宜。
八神 : 即陰符八詐,直符、螣蛇、太陰、六合、勾陳陰遁白虎、朱雀陰遁玄
武、九地、九天, 陽遁順布、陰遁逆轉。
寄宮 : 洛書之中宮,即八卦之太極也,此宮不動,故配天盤時,星門神無法排列,
故凡符使推演時臨中宮,應按節氣寄宮。
星卦相配 : 休門坎宮,死門坤宮,傷門震宮,杜門巽宮,中宮寄宮,開門乾宮,驚門
兌宮生門艮宮,景門離宮。
陰陽二遁 : 奇門陰陽之分,據全年二十四氣中,冬至後推演用陽遁,順佈六儀逆
佈三奇,按戊己庚辛壬癸丁丙乙順序,夏至後推演用陰遁,逆佈六儀
順佈三奇。
三元 : 五日為一元,一元六十辰,六十辰一周成一局,為以甲己日為符頭,用事干
支,遇符頭為子午卯酉為上元,寅申巳亥為中元,辰戌丑未為下元。
二十四節氣 : 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故一年有二十四節氣,每月兩氣,在月首
者為節氣,在月中者為中氣,茲表列如後 :
正月建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建卯 驚蟄 春分
三月建辰 清明 穀雨 四月建巳 立夏 小滿
五月建午 芒種 夏至 六月建未 小暑 大暑
七月建申 立秋 處暑 八月建酉 白露 秋分
九月建戌 寒露 霜降 十月建亥 立冬 小雪
十一月建子 大雪 冬至 十二月建丑 小寒 大寒
超接置閏 : 超神者,超過時辰也,即符頭甲子、己卯、甲午、己酉先至,而節氣
未至,因符速節遲,審日辰甲巳臨何處,用超神之法。
接氣者,迎接節氣也,即節氣先至,而符頭甲子、己卯、甲午、己酉
未至,因節先符後,驗日辰甲巳何居,行接氣之方。
置閏者,因超神、接氣運用有一定限制,超出限制則用置閏,所謂置
閏,即把芒種、大雪之後十五日,再定為芒種或大雪閏三元之謂,三
者運用限期,超神以九日內為限,接氣以五日內為限,逾此期限,則用
置閏。
地盤 : 奇門遁甲推演以日時為主,所謂由日定局,因局起元,為不變之則,故定局
起盤,先分陰陽二遁,次審何節氣,再查用事干支,係何元管轄,定在何宮
起甲子戌(即用何局配佈),是為地盤(地盤五日一換) 。
天盤 : 據地盤奇儀之配佈,再查所用之時辰,係何符頭管轄,即以其星為直符,加
於用時辰之干上,以其門為直使,加於用事時辰支上,然後中宮不變,星門
均循順時旋轉,依次定位是為天盤(天盤一時辰一易)。
二. 格局註釋
( 一 ) 奇門吉格
一. 青龍回首 : 天盤甲子加地盤丙奇。
二. 飛鳥跌穴 : 天盤丙奇加地盤甲子。
三. 天 遁 : 天盤六丙加人盤生門臨地盤六丁。
四. 地 遁 : 天盤六乙加人盤開門臨地盤六己。
五. 人 遁 : 天盤六丁加人盤休門臨地盤太陰。
六. 神 遁 : 天盤六丙加中盤生門臨地盤九天。
七. 鬼 遁 : 天盤六乙加中盤杜門臨地盤九地。
八. 龍 遁 : 天盤乙奇加中盤休門臨地盤砍宮。
九. 虎 遁 : 天盤乙奇加中盤生門臨地盤艮宮。
十. 風 遁 : 天盤六乙加中盤休門臨地盤巽宮。
十一.雲 遁 : 天盤六乙加中盤生門臨地盤六辛。
十二.乙奇得使 : 天盤六乙加地盤甲午、甲戌。
十三.丙奇得使 : 天盤丙奇加地盤甲子、甲申。
十四.丁奇得使 : 天盤六丁加地盤甲辰、甲寅。
十五.玉女守門 : 丁為玉女,六丁會天乙直使之門。
十六.天三門 : 指十二月將中,太沖、小吉、與從魁三月將而言,用本月將名
起時支求之。
十七. 地四戶 : 即十二值位中,除危定開四值位也,用時支加月建求之。
十八. 地私門 : 即十二神將中,六合、太陰、太常三將、三辰名曰地私門,
據地私門圖,將貴人加用日時支,分陰陽順逆而行,看三辰臨
何處,即是地私門。
十九.太沖天馬 : 即天馬方也,其運用方法,用天月將支加在用時支上,順數至
卯。
( 二 ) 奇門凶格
一. 青龍逃走 : 六乙加六辛。
二. 白虎猖狂 : 天上六辛加地下六乙。
三. 螣蛇夭嬌 : 天上六癸加地下六丁。
四. 朱雀投江 : 天上六丁加地下六癸。
五. 熒入太白 : 六丙加庚。
六. 白入熒惑 : 六庚加丙奇。
七. 符 勃 : 天上六丙加年月日時干。
八. 雲 勃 : 年月日時干加丙。
九. 伏 干 : 庚加日干。
十. 雲 干 : 日干加庚。
十一.大宮格 : 天上六庚臨地下六癸,加己為刑格。
十二.上宮格 : 六庚加六壬為上格。
十三.伏宮格 : 庚加直符。
十四.飛宮格 : 直符加六庚。
十五.天 網 : 六癸臨時干。
十六.地 網 : 六壬加時干。
十七.年 格 : 六庚加年干。
十八.月 格 : 六庚加月干。
十九.日 格 : 六庚加日干。
二十.時 格 : 六庚加時干,亦名伏吟格。
二十一.三奇入墓 : 乙奇臨坤宮,丙奇臨六宮,丁奇臨八宮。
二十二.六儀擊刑 : 戊在震,己在坤,庚在艮,辛在離,壬在巽,癸在巽。
二十三.五時不遇 : 指時干剋日干(陽干剋陽干,陰干剋陰干)。
二十四.反 吟 : 六儀支沖,九星飛宮與原宮對沖。
二十五.伏 吟 : 指九星居原宮不動而言,分九星伏吟,直符伏吟,與門符同
原伏吟。
-
布施,即是於內外資財,能以清淨心悉能施之,而無吝惜也。像是身、命、法,就是內財,像是世間的財物等,就是外財。
布施有三種,即是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
三、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布施時,應達到「不住相布施」,也就是「三輪體空」的境界。三輪是指:能施者、受施者、所施物,清淨是對於三輪無念無所得。是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著之相,即名「三輪體空」。
一、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豈有我為能施。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謂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資財珍寶等物,謂能體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而為所施,是名施物空。
《心地觀經》有布施偈曰:「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此偈又名「三輪清淨偈」, 於此三者不生執著,即不住於相。
《月燈三昧經》中提到,布施有十種利益:
一、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二、捨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捨之心,無有間斷也。
三、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於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布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六、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七、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八、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九、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十、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此十種利益也。 -
梵語「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亦即諸佛所得清淨究竟之理也。以其無滅無生,不變不遷,是為常住果。
肇師云: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後代諸師,皆譯為道,以大論翻為佛道故。
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
佛位圓證二轉依果,為菩提涅槃。菩提是能證無漏智,涅槃是所證的真如理。菩提是所生得,涅槃是所顯得。
智度論四曰:「菩提名諸佛道。」
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
注維摩經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
止觀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
大乘義章十八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
安樂集上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
唯識述記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
不犯十惡,則謂之十善。「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十善有二種:止及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
十善之業行,為生於善處之道,故曰十善業道。佛經中有「十善業道經」一卷,唐實叉難陀譯,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無不由心,應修十善,終明廣攝十善之功德及一切之善法。
十善業可以分為三類,即由身、語、意所造作的十善業:「身業」,是由身體、行為所造作,如:
一、不殺生 :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 :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若有人在未被應許下,拿了屬於別人的東西,或是將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時,就犯了「偷盜」。
三、不邪婬 :不邪婬者,謂不行邪婬欲事,即是止婬之善。既不邪婬,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口業」是經由語言而造作,如:
四、不妄語 :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妄語」,指的是為了使自己有所獲,或想從中得到些什麼,而說一些不真實的話,來愚弄他人,或不顧慮他人付出的代價及後果。
五、不兩舌 :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兩舌」,譬如說有兩人是親密的朋友,而外人卻另有目的、有企圖的說其中某人的不是,使得另一個人不喜歡對方,或是使某人懷疑另一個人,如此挑撥離間,製造了兩人的不和諧,這就是兩舌。
六、不惡口 :不惡口者,謂不發麤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惡口」,像是刻意的說一些話來傷害他人,讓他人感到不悅、受傷;刻意的傷害對方,這就是惡口。
七、不綺語 :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綺語」,則是說話增長了他人的染污(助長他人的執著,增長他人的無明、妒嫉心與瞋恨心等)綺語常常是也非常吸引人的--否則,就不會有人喜歡聽綺語了,因為它會增長我們的染污,製造我們的憤怒,嫉妒、執著、無明,也會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餵飽了我們的無明。「意業」,是由精神活動,由心意所造作,如:
八、不貪欲 :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如果看到某人擁有好東西、做了好事時,若你心中想,我要取代他、擁有那一切;如果別人快樂時你感到不悅,想取而代之,這是一種負面的心態,這是一種的意的不善業 ( 貪欲 ) 。正確的態度是「隨喜」,你為此人在此生中,擁有這些美好的事物而感到高興。
九、不瞋恚 :不瞋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瞋恨於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 :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若能心想:此生我所面對的一切,任何苦痛或負面的事,都是由於我過去生的業力所致,就是一種正見。若是有人不相信一點,不做此想,反而責備其他人,這就是一種邪見。
或者是你會想,此生我所值遇的種種好事,都是由於過去生累積的行善所致,如果這一切與善業有關的話,也是因為有其他人的存在,善業才可能形成。但是,持邪見者並不會這麼想,也不相信這些,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此生的成就,是我的能力,是我的榮耀,這就是一種邪見。
淨空法師在《十善業道經講記》中提到:
「我們修學這麼多年,何以功夫不得力?我們沒有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十善業道。佛教化眾生分很多等級,就像辦學校一樣,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十善業道就是佛法小學一年級的課程,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以此為基礎。
於是我們明瞭,佛教的戒行,最初級的是十善業道,這是佛教的基礎。我們要是不能做到,連幼稚園的資格都沒有,這是應該要反省的。自己學佛究竟在哪個階段、等級,自己要清楚。晚近太虛法師講的「五乘佛法」,五戒十善屬於人乘,天乘還要修四無量心,有一點定慧,才能向上提升。
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我們身體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從這裡來的;人有六道生死輪迴,也是從這裡來的。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而且六道輪迴也沒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特別強調十善業道,這是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法門,修學的共同科目。離開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特別囑咐我們,菩薩何以能成菩薩?就是晝夜常念十善,沒有間斷,思惟十善,觀察十善,不容許毫分不善間雜,就成菩薩,就超越六道,轉凡成聖。」
十善道是五乘共學的。可是如何才能成為菩薩的十善道呢?
《大品般若經》卷五:「云何名尸羅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三云:「戒是菩提心,空無不起慢,起於大悲心,救諸毀禁者。」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自行十善、讚歎行十善功德者,身壞命終上生天上。」
由這可知,菩薩持守十善是必須與薩婆若心(菩提願)、大悲心、無所得(般若性空慧)等三心相應,才可名為菩薩的尸羅波羅蜜。所以自己不但能行十善生人間、天上等善處,亦應更進一步起身力行的積極教人、讚歎行十善。 -
『無間道』與『無間地獄』乃是兩個不同的佛學名詞。無間道,指開始斷除所應斷除之煩惱,而不為煩惱所障礙之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又作『無礙道』。四道之一。乃正斷除煩惱之位,生起於加行道之後,而在解脫道之前。俱舍論卷二十五:「無間道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
凡煩惱皆於無間道斷除之,於見道十五心中,八忍皆屬於無間道。又修道所斷之惑,於九地各有九品,故能治之無間道亦各有九品。其中,斷除有頂地第九品惑之最後無間道,稱為金剛喻定。無間道通於有漏、無漏,然唯有頂之斷惑屬於無漏,而不通於有漏。無間道以斷惑(斷煩惱之種子)為目的,解脫道以證得真理為目的,因無間道之斷惑仍殘留習氣,至解脫道時,捨此而證寂滅之理,此稱為無間道斷、解脫道捨證。
而「無間地獄」則指為「阿鼻地獄」,是八熱地獄之第八,位於南贍部洲(即閻浮提)之地下二萬由旬處,深廣亦二萬由旬,墮此地獄之有情,受苦無間。凡造五逆罪的人,死後必墮於此。無間之義有五,即(一)趣果無間,命終之後,直接墮此獄中,無有間隔。(二)受苦無間,一墮此獄,直至罪畢出獄,其間所受之苦無有間斷。(三)時無間,一劫之間,相續而無間斷。(四)命無間,一劫之間,壽命無間斷。(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其中而無間隙。近來有人以「五無間地獄」來解釋「無間道」,錯誤甚大!學佛修行之佛弟子,不得不辨明清楚,否則將聖道修學之果位,誤認為三惡道之極苦處,豈不大大顛倒!
[DISABLELB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