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garjuna
會員論壇回覆創建
-
謝謝 懸壺子大大鼓勵…!!!
:em22: :em22: :em22: -
一、前言
各種修行法門,由心識修行入門者,行者應需較具慧力,反之由觀塵境修入者,較利於次機者;另由根性而修入者,慧、定兩者均可兼具。然六根中以耳根圓通最能適應於一切上、中、下根基者。因耳根圓通法門有其特殊性,因其在修證過程中能定、慧兼顧。故在《楞嚴經》教中,世尊屢暗示耳根圓通法門之殊勝,最後更由觀世音菩薩來宣說,並由文殊師利菩薩加以總結並印證。
觀世音菩薩在無數恆沙劫前,有一佛名觀世音如來,教其由聞、思、修,悟入三摩地,教以耳根圓通法門悟入體性。觀世音菩薩即以耳根循聲,再迴入聞性,終悟入聞性不住聲塵,進而悟入聞性不生,聞、所聞盡,覺、所覺亦空,終悟入寂滅現前,體性一顯,得無量神通變化。故耳根(根大)圓通法門,由觀世音菩薩所宣說。
二、經文釋解
《楞嚴經》曰:「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另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佛土。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三、經文大意
觀世音菩薩即從其座位中起,行五體投地禮,頂佛之足,而白佛說:世尊!我憶念往昔如恆河沙劫以前,有一佛名觀世音如來出現於世間。我於是於觀世音古佛前發菩提心,願行菩薩道自利、利他。因之故,觀世音如來教我應從聞、思、修入道。此聞思慧,非聞經思義之聞思,亦非依所聞之聲教奉行修習。而是在修習前,探討聞性、聞根與聲塵若何,確定能聞與所聞之從屬關係;進而思考如何不聞所聞之聲,但見能聞可聞之聞性,最後依此思考所得而修習,終能證入正慧定者。
(一)、述說耳根修證中動結使滅世尊告訴我等,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選任一根而修入時,均有六結使(執著、毛病)待用功去突破,即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此六結使是眾生顛倒迷妄之本源,行者欲離迷還悟,得使此六結之生滅法回復到不生滅之境界。所謂生滅法者,動不執而滅,動滅後靜生,靜滅後根生,根滅後覺生,覺滅後空生,空滅後滅生,滅滅後則寂滅現前,此即所謂生滅法。
我開始修習耳根圓通法門時,讓聲塵自然流入耳根,而不應讓耳根逐源外塵尋求音聲。久而久之,聲源所發聲音與根性可聞之自性不相留礙。當聲塵還流匯入可聞根性中後,原由外發聲之聲塵即亡謝,實際移入根性中起聲響,此即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之動結滅之境界。
(二)、耳根修證中靜結使生
此時能聞之根性,對入流之聲塵現寂然不生之境,而其聲塵之源頭所亦亡其所,故外在聲塵之動相,與根性之聞性寂然不動,聞性會因而執取靜塵而不動。進而用功增進,可達動靜二種相,清清楚楚地,但在了然中卻無罣礙。而耳根聞性現出對諸塵相不生之境,此即動結滅而靜結生,是謂「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三)、耳根修證中靜結滅
如是用功後,能聞之根性對所聞之入流聲塵,能起不相應法行。此不相應境界若能繼續增加,最後,行者能聞的根性與所聞的聲塵相均將入破滅而盡,行者可聞到靜塵,行者當知靜塵真有其塵境,提起一念在有聲中,另有一靜塵之相,修行者當認真體驗。行者修至此境界,即能不執動靜二塵,不為動靜聲塵所擾,此即是靜結滅,是謂「如是漸增,聞所聞盡。」之境界,此時行者已破色陰區宇矣(詳色陰魔相文)。
(四)、耳根修證中根結使生滅
如是再繼續用功後,功力漸增,能聞的根性對所聞之動靜聲塵(所聞),其塵會漸漸消失而滅卻,此即聞、所聞盡。如此可聞的根性所能黏聲塵之根本相,即所謂的根結使,在此境界中同時具現。行者至此境界,再繼續用功,已能解根脫黏,不再以耳根聞聲塵,故聞根功能盡失後,體性中可聞自性生起。此時行者以聞性去聞聲塵,且此聲塵卻已無黏住聞性自性之能力,此過程是謂根結生起又滅卻,可聞之體性能脫離所聞之聲塵,是謂「盡聞不住」之境界,可謂根結滅矣。根結一滅,無有能受及所受者,即可謂受陰破矣,佛云:此根初解,即得人空。
(五)耳根修證中覺結使生滅
塵亡根滅後,則耳識分別不起作用,識泯則想陰破,靈覺現起。靈覺對外、內萬種因緣猶有法執,乃屬幻智覺知,非如來性本覺。故對諸多事端覺知歷歷,是為根滅覺生,心靈通現起。惟行者覺知諸緣而不能解脫不受,是謂覺結使。妙明靈覺本自具足無漏智慧,對所覺知之境,最後皆能化入空、轉其境,終至覺而不住覺知。至此境界,行者為使空生,將能覺之自性,對所有一切覺知之事相,均能導入空相,行者至此境界即謂「覺、所覺空」。
(六)耳根修證中空結使生滅
行者空掉一切所覺,導入體性空後,一切煩惱境界不生,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至此境界,則覺結滅矣。一切覺知入空,是為行陰破,則本藉以空一切覺知之般若法空智,至此已可不用,是為空結滅,即佛云: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此時行者即要證入「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之境界,行者初用絕對觀空智滅卻一切法的執著,當行者不為法縛時,即能反迴而面對諸覺境,有照有覺而不黏,此時行者證入相對的空境,能自在而不黏,是謂「空覺極圓」。行者修至此境界,即應將前用的絕對觀空智去除,就能將悟到空的體,面對所空的境能無礙。如此,即達「空、所空滅」之境,行者即能不入偏空理地。
行者面對諸法能理事無礙,上等解脫般若慧具足時,離一分妄覺,顯一分真空覺性,最後始覺現前,是謂見性、見法身,是為「空覺極圓。」行者所作已辦,原修習我、法二空智已得,解脫智已具,此時宜將能空一切相的般若慧與所空的一切相,均解除滅掉,是為「空、所空滅」。
(七)耳根修證中滅結使生滅—生滅法盡寂滅體性現前
六結使是生滅法,如前述: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故最後之滅結亦當解除,若不解除,恆住俱空之境,生滅不盡,如何得究竟法解脫,何證得圓通之道?此禪門所謂末後牢關,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
滅結一開,再入流照性,返窮流根,深入阿賴耶識,滅相迴脫,離斷異熟識諸種子,至諸生滅法全不起生滅。當一切生滅法悉皆滅已,則自性顯露,寂滅體性就現前矣!此時行者體性顯露,面對諸法,具足事事無礙境界,體對境有照有覺而能如如不動,此覺照不動的佛性顯露,是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之境界。
(八)無量變化神通及結酬所問
用功至此寂滅現前境界,觀世音菩薩忽然間心超越了世間、出世間生滅、不生滅之凡聖境界,自性光明圓照十方法界,遍滿十方虛空,且獲二種殊勝法。一者入不生滅門,上合十方諸佛,顯現本來妙覺真心,與諸佛如來一樣,獲得一種慈悲廣利眾生心力。二者入生滅門,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心業力,與一切眾生同一體,感受苦痛悲傷,仰望如來慈力加被。
世尊!我因供養觀世音如來之因緣故,承蒙觀音如來傳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我因修習聞外源聲塵熏習不住,再進而聞內塵修成清淨自種子,而終得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諸佛如來所具有慈悲力等同故,另我成就無量神通,具足三十二種應化身,隨眾生聲入一切國土。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本修因緣,乃因從耳門悟入如來藏真性,反聞自性,性周法界,獲得圓照三昧。以圓明心地功夫照見諸多三昧,故能緣種種心而得自在。且因入流照性,獲得三摩地正定,終究成就菩提果。
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我知妙耳門,即是圓通根。故耳根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古觀世音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名號。因為我能觀聽十方界眾生心且能妙圓照明不差。也因此觀音名號,遍滿十方界,無所不知。
四、修習方法
(一)觀聞聲如幻
行者修習觀音法門時,初以錄音帶錄製自然界中種種聲音,然後以能聞根性聽一切外塵。行者耳根面對諸聲塵,均不起分別意識相應,斷行者對外塵攀緣之執著境界。
(二)學觀入流照性
行者聞自然界聲音,或各種錄音帶聲音,行者用功時ぇ以入流照性方法,讓聲塵直入耳根,注意要不假耳根逐外塵境,漸而悟知聲塵亡去來源之所,體會聲塵與耳根同源,行者當知聲音與根性合一,聲音由頭部內產生,非由外源聲處流入。
(三)學觀靜塵
行者在氣機良好狀況下,選無任何聲塵之時間,以耳根專聽靜塵。行者聽時,注意耳根基部,返觀自性,提起耳根聞性專聽外在靜塵,注意不離聞性而聞,始悟知靜塵亦存在之道理。有如眼借光源觀見物質色相,又如眼在無光源之狀況下,亦可觀黑暗色相,並非無所見。
(四)學觀解根脫黏
行者再準備某些特別錄音帶,可使心意隨耳根聞性所聞音聲而流轉者,例如念佛號錄音帶音聲現起,行者用覺知心聞腦內現起的音聲,不向外逐聲。當行者隨佛號起心意念念佛時,至外聲源佛號不滅,而內心念佛號的心不能起念再相應,即念佛的心起不來。此時行者體知聞根已脫塵源,是謂盡聞不住,是為聞性不住聲塵之道理。行者至此境界,已達根結初解,證得人空。
(五)破受想行陰諸魔相
行者往後心身將起諸多變化,覺知一切聲塵境或法塵境,此時行者應使能覺之心與所覺之境盡空卻。修習至空覺極圓,至要空的心與所空的境亦滅。如此,行者體知一切生滅法已,悟知不生滅體性之道理,再凡聖兩忘,毫無罣礙,不住生滅或不生滅,至圓滿菩提自性。依上述聖教量言,當可證至法空智果。此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惟行者應發菩提心,圓滿福德,開發自我佛性。
五、修習優劣
因耳根能周聽,十方皆達無遺,動若邇遙,靜聽無邊際,因此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十方如來於六塵、六根與六識等十八界,種種法門修習,本無優劣之分,一一修習皆得圓滿無上菩提。奈眾生根基有別,萬門差別乃現,文殊利菩薩承佛威德力,總結諸修行法門好壞,文師殊利菩薩分析各種法門均非初心方便,惟有耳根圓通最真實。故文師殊利菩薩言:「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是故,觀音法門機被諸眾生上中下根基者,以觀音法門修習,更易有所成就,故知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大眾修習。 -
呼吸是人最重要的機能,但是人們對呼吸的了解卻很少,經常以不正確的方法進行呼吸。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人為的因素,我們的呼吸一般是任意和不規律的,大多數人呼吸淺短、缺乏規律,違反身體呼吸系統自然之律動,這樣,身體不能吸收足夠的氧氣,神經系統逐漸受損害,內分泌系統不能正常起作用,結果身體開始喪失力量和活力,產生經常性的疲勞和沮喪的感覺。
調整好呼吸,是健康的必要保證。通過肺吸入充足的氧氣供給身體,可促進心臟血液循環。并且通過血流將能量送至身體的各部。所以,若想長生,秘訣就是使呼吸自然綿長。
呼吸通常有三種方式:胸呼吸、腹呼吸、有控制的呼吸。一般人都是胸式呼吸(即淺短之呼吸),這是一種胸部運動。腹式呼吸是橫隔膜向下降的運動,是對我們的身體最有好處的一種呼吸方式。
橫隔膜呼吸練習方法
可取隨意的姿勢,仰臥、靜坐、站立均可。臥或站雙腳適度分開,雙眼輕閉,一手置于胸部,另一手置于腹部上方。以便感覺橫隔膜以及腹肌的活動。然后以鼻腔緩慢、細長的吸氣和呼氣,不可出聲振動或停息。然后加大正常呼吸的過程,當呼氣時,盡量把氣吐盡,分多次吐,然后有意使腹肌向內癟,并溫和地收縮肺部,將氣呼出。然后吸氣吸滿,但不可過于勉強,讓腹部恢復原狀。當吸氣時會發覺腹壁和肋骨下部向外推出,胸部只有些微移動。這種呼吸是借助橫隔膜的收縮和下壓形成吸氣動作。每天練習3-5次,每天3-5分鐘。
橫隔膜呼吸法三大功效:
橫隔膜呼吸不同于淺短的呼吸,能使氧氣充滿整個肺部,供應身體充足的氧氣。
橫隔膜呼吸將體內的廢氣、濁氣、二氧化碳呼出體外。
橫隔膜上下移動,猶如溫和的按摩,促進臟腑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機能。
橫隔膜呼吸法是以最少的力得到大量的新鮮空氣,因此是極其有效的呼吸方法。道家解說呼吸法
服氣養生法。靜坐要領之一。《道海玄微》:〝呼吸法又稱調息法,氣功家又 常稱吐納法。人人都會呼吸,但真懂“呼吸健康長壽法”要訣的人很少。初學靜坐 的人,以採用自然呼吸法。及鼻吸鼻呼為宜,這是練功對呼吸 煉的一個起點。上 坐之初,調身功畢,可行鼻吸口呼法七至九次,即行氣沉丹田,以誘導入靜。氣沉 丹田法,既可助成腹式深呼吸,亦為進入較深“胎息法”之功,且亦為“上虛下實 ”的技巧之一。道家講究的“虛心實腹”、“氣息歸根”、“氣息歸元”,下手訣 要,即在此一著。上虛在使頭腦清明,心神空靈﹔下實在使元陽充盈,內氣旺盛, 精力充沛,這是“深根固柢”的辦法。呼吸的要領有一“四字訣”:細、長、深、 勻。細者,以自耳不聞聲息為原則﹔長者,在減慢呼吸頻率,以一分鐘僅四五次呼 吸為初功(不能做到無礙,總以長為宜),由此而進入一分鐘一次,甚至四五分鐘 一次,切忌故意強行閉氣﹔深者,以息息達至下丹田為初功,次至會陰穴,再次至 湧泉穴或足踵﹔勻者,在使呼吸柔和均勻,前後息與息之間,節奏自然勻稱。由此 便可漸漸進入“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通常又有:正呼吸法、逆呼吸法、住呼
吸法等多種。再上而進便可進入“胎息法”、“踵息法”、“體息法”的境界。
腹式呼吸法
所謂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氣時讓腹部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正確的腹式呼吸法為:開始吸氣時全身用力,此時肺部及腹部會充滿空氣而鼓起,但還不能停止,仍然要使盡力氣來持續吸氣,不管有沒有吸進空氣,只管吸氣再吸氣。然後屏住氣息4秒,此時身體會感到緊張,接著利用8秒的時間緩緩的將氣吐出。吐氣時宜慢且長而且不要中斷。做完幾次前述方式後,不但不會覺得難過,反而會有一種舒暢的快感。實際上測定呼吸時的腦波,可以知道在吸氣時α波不太出現,但在屏住氣息的瞬間則大鳴大放,而且在吐氣時α波也持續出現。也就是說,屏住氣息可以使得α波更容易出現。
一般的呼吸方法是用肺的上半部呼吸,也就是胸部呼 吸,這是人成長後,經由社會習染,慢慢遺忘了原本自然 天生的呼吸方式。因此便無法了解我們在嬰兒時期都是用 腹部呼吸。
胸部呼吸所吸入的氣比較快但是短,現代人生活緊張精 神壓力大,希望能快速補充氧氣,也使我們養成肺部呼吸 的習慣,而一般運動亦是用胸部呼吸,除非是練瑜珈、氣 功之類才會運用到腹部呼吸。一般來說,人只有在睡眠狀 態下才會自然恢復用腹部呼吸。
胸部呼吸所造成的問題包括,一是平常吸進的氣量不足 ,需要快速地再補充空氣;二是五臟六腑的活動空間減少 ,無法使氧氣進入人體深處的微血管,而導致身體功能退 化,進而引起疾病。
腹部呼吸的好處是,第一可使橫膈膜下降,達到摩內臟 的作用;第二肺部的充氣量增加,身體血管含氧量大量增 加,身體運作功能可達到正常、平衡,人就更健康。所以 腹部呼吸又稱內呼吸,這是光用胸部呼吸所無法達到的作 用。
腹部呼吸亦稱為吐納,並不是單純的呼吸,呼吸只能維 持生命的作用,而吐納卻有「吐故納新」、促進新陳代謝 的功能。一般用胸部呼吸只能把肺部的二氧化碳等廢氣排 出體外,而腹部呼吸的吐氣連腸胃中所儲存的濁氣都能有 效的排出人體。腹式呼吸時氣能可以壓到下丹田,因而產 生平衡與按摩內臟的作用,進而激發人體「再生」的功能 ,可將內臟病變的廢物排出。
內呼吸即用腹部帶動吐納的方法,使氣血進入微循環系 統,進而產生細胞與細胞之間、臟體與血管之間的內交換 作用,產生「吐故納新」強化活化五臟六腑的養生效應, 將身體上「氣」的功能,包括食物營養、氧氣和物理層能 量場幾種氣的能量都提昇,這也就是自古中國人認為練氣 可以達到養生及強身的原因。
吐納與一般呼吸的分別,除了在於腹部與胸部呼吸的不 同作用外,也牽涉到力量的運用方法,還分正呼吸法及逆 呼吸法兩大腹式呼吸法。
近年來,在美國流行一種「呼吸延年法」。經分析,實際上就是「十六錠金」的逆式腹部深呼吸運動。每天進行這種深呼吸運動,持之以恆,確能收到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的效果。
腹式呼吸 (Abdoninal Respiration)
所謂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氣時讓腹部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正確的腹式呼吸法為:開始吸氣時全身用力,此時肺部及腹部會充滿空氣而鼓起,但還不能停止,仍然要使盡力氣來持續吸氣,不管有沒有吸進空氣,只管吸氣再吸氣。然後屏住氣息4秒,此時身體會感到緊張,接著利用8秒的時間緩緩的將氣吐出。吐氣時宜慢且長而且不要中斷。做完幾次前述方式後,不但不會覺得難過,反而會有一種舒暢的快感。
實際上測定呼吸時的腦波,可以知道在吸氣時屏住氣息的瞬間則大鳴大放,而且在吐氣時α波 也持續出現。也就是說,屏住氣息可以使得α波更容易出現。 做腹式呼吸時,體內會產生一種前列腺素的物質,可消除活性養,並且擴張血管的功能。當你做腹式呼吸法,活動橫隔膜時,它會從細胞內滲入血管及淋巴管,去除活性養的毒素、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做腹式呼吸可使腹部的各個內臟,皆得以受到呼吸節奏的刺激。這種刺激透過神經,做為一種和緩的呼吸節奏的自我調節信號傳至腦,腦在接受這些刺激之後便成為α狀態。
人靠呼吸存活,呼吸停止人馬上就會死亡,呼吸重要到幾乎等於人生,只有呼吸的人才有生機。然而一般的人大都只用淺呼吸過活(胸式呼吸),因此只使用到1/3的肺,另外2/3的肺都沉積著舊空氣。如果運用腹式呼吸法(呼吸意識化)進行呼吸,肺就能夠完全被使用。腹式呼吸能夠讓體內充分取得氣的功能,同時也攝取更足夠的氧氣。如此一來,既可淨化血液,更能促進腦細胞活性化。
所謂好的呼吸是在意識之下「緩緩」進行的,另外「深深的」也很重要。換言之,意識之下既緩且深的呼吸法是造就α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腹式呼吸法可使腦波維持在12赫茲以下,就大腦生理而言,就是α波最容易出現的時候,同時它能增進腦內荷爾蒙內啡的分泌,有助於創造力的開發。 在冥想中最重要的是呼吸法,所果未能掌握正確的呼吸法,無法實現深度冥想意識,所以,也可以說,呼吸法如何,將會決定冥想的成功與否。
最佳的深呼吸運動 —- 十六錠金
人每時每刻都不能中斷呼吸,一個人幾天不吃飯不會發生危險,但中斷呼吸幾分鐘,就會有生命的危險。
呼吸,就是吐出體內的二氧化碳,吸進新鮮的氧氣。莊子在《大宗師篇》中提示:「真人呼吸以踵,眾人呼吸以喉。」指出養生有道的人,是採用深長細勻的腹式深呼吸,故能健康長壽;一般人祇是進行短粗急的淺表的胸式呼吸,氣體交換不完全,無助於身心健康。美國霍德華.希爾博士,是一位從事研究延緩老化三十多年的專家,他認為二氧化碳是機體細胞活動後的廢物,主要依靠正確的腹式深呼吸才能清除,光靠正常的胸式呼吸是不能達到這一點的。他也主張實行增進健康長壽的腹式深呼吸運動。
本文介紹的腹式逆呼吸運動,是採道家「十六錠金」的腹式逆呼吸,是最佳的深呼吸運動,是最有效能的科學呼吸法,這可從它的十六字訣「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提便嚥,水火相見」來說明它的特殊功能。
所謂「一吸便提」,就是吸氣時稍稍用意提起肛門和會陰部,使肛門肌肉彈性增強,可使氣血暢通,防治痔瘡及攝護腺腫大,以及強固精關,提高生殖器官功能。
息息歸臍,就是吸氣時收縮腹肌使腹部凹下,呼氣時使橫膈膜下降,腹肌因而放鬆鼓起,使「氣沉丹田」。據現代分析:「氣沉丹田」是一種腹實胸空,氣聚神凝,平衡中定,身心和諧,全身鬆弛的狀態;鬆弛可以常保青春。
所謂「一提便嚥」,便是嚥津。就是在呼氣放鬆時將吸氣時所積聚於口中的口津(唾液)嚥下。因為口津中含有很多消化?,吸氣嚥津,不僅有助消化,還能與內分泌結合,起到滋潤器官,防病強身的作用。
所謂「水火相見」,就是使口津與腎水相交。中國傳統醫學稱為「水火既濟,則心腎相交,陰陽和諧,灌溉五臟、澤潤肢體,宣通萬脈,堅固長春。」操作「十六錠金」腹式逆呼吸法,其動作:
–兩腿分開與肩同寬,全身放鬆,態度安詳
–吸氣時腳跟待落地,身體漸漸向前傾約四十五度。收腹提肛;同時嚥津。
–然後深深吸氣上身恢復第一式,兩手上舉托天收腹;同時嚥津。
–當感到氣體充滿胸部快吸足時,然後雙手置於胸口前作合十狀並緩緩分開慢呼氣,雙手隨之下按至丹田下,使腹肌自然放鬆而腹部亦隨之漸漸隆起,並放下肛門及會陰部,但所有濁氣(二氧化碳)則盡量發「泗」(音斯)字聲(輕咬上下齒)由齒縫中慢慢呼出。
如此吸氣時腹部收縮,使氣充滿胸部;呼氣時,腹部鼓起,橫膈膜下降,共作十次。然後恢復自然站立,稍停一、二分鐘;再步行五分鐘,即全部完成。 -
養生哲學
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論〉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老、莊養生哲學的流變與影響,以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論〉為主。全文除了在前言簡要說明老、莊養生哲學的重要理念外,主要論題有如下述:
嵇康的〈養生論〉對老莊思想的傳承與流變
葛洪的〈養生論〉對老莊思想的傳承與流變
藉由上述二者的探討,本論文擬提出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論〉,兩者之養生觀點的異同,及其在老、莊思想的影響下,所產生的系聯與流變。
壹、前言
老、莊的養生哲學之義涵,筆者曾就「生死觀」與「形神觀」之面向加以探討,這裏,本論文擬對老莊養生哲學作一後續研究,由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論〉,來探討老、莊養生哲學之流變與影響,故即先就前作之結論作一簡要說明,爾後再切入本論文之主題,。
由老、莊的「生死觀」以探討其養生哲學,乃因養生必然要正視人之生與死,乃是不可逃避的事實,則如何超越人之悅生惡死之情執,使生命獲得逍遙自適而無偏執,也就成為老、莊養生哲學的關懷。
以老子而言,老子正視人由「生生之厚」、「益生」、「貴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適足以使「人之生動之死地」、「輕生」,因此,他提出善攝生者無死地,唯有無以生為者,亦即以不養生為養生,才能保存養生的作用。這些話頭都是違反常人的養生觀,但卻蘊藏了更深層的真理,來呈現出人在精神生命上超越物欲俗情的智慧,所以老子以知足寡欲、順其自然為養生之道。同時,老子也點示出天地萬物的長生久視之道,即在於自然無為,復歸於道。這是老子觀照天地萬物之生與死所提出的超越的形上思維。
以莊子而言,莊子之養生哲學乃由「生」與「知」的省思而發,有鑒於人之以有涯之生追逐無涯之知,騖外馳逐而不返,而萌生人之存在的悲感,自然,莊子對於天地萬物之生與死,亦有一分深刻的觀照,在《莊子》一書中可見,以「變化」的觀點來消融生與死的對立,或視死生存亡為事物之變化、運命之流行與晝夜之循環,剎那生滅,實無必然。然其終極關懷卻亦在超越世俗人心的生命情結─「悅生惡死」,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因此,莊子提出「忘」的智慧作為玄同生、死的修養工夫。最後,由超越生、死而達到「死生無變於己」、「外生死」,亦即「不知悅生、不知惡死」、「以死生為一條」、「死生存亡之一體」的境界。而莊子的養生哲學的內涵,即是由其對生死的體認而呈現,有謂「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使人對形軀生命之死生好惡的偏執,由精神生命的自我超越,而開展出不同於世俗人心的養生之道。
至於由莊子的「形神觀」以探討其養生哲學,則可見《莊子》一書的養生哲學,可由其精神實踐上的辯證超越義以呈顯。審言之,莊子的形神觀乃以「神」「形」之真宰,更由此透過人之「心齋」、「坐忘」的修養工夫而泯除我執,執於心與物的主客對立,以達到「自然無為」、「逍遙無待」的生命境界,作為養生的理論與實踐之道。
換言之,若由老、莊的「生死觀」與「形神觀」,而論其養生哲學,可知老、莊的養生哲學不同於世俗的觀點,即在於其蘊涵著人之精神生命,由泯除官能心知對自我形軀生命的執著,而有一超越相忘的境界,以不導養為養,以不益生為壽,此中所蘊涵著精神生命的辯證發展,即是老莊養生之道的特色。
貳、本論
老莊之養生哲學流傳至後世,影響頗深,此見諸魏晉時期的養生論著,如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論〉,即是在老莊思想的影響下頗具代表性的著作。
基本上,魏晉時期的玄學名士在廢名教而崇自然的時代風氣影響下,其生命情調亦契應於老莊「自然無為、逍遙自在」的價值祈嚮,因而養生思想的特色即是以受老莊思想的影響為主,然而嵇康與葛洪的養生觀雖對老莊思想有所傳承,卻另有所開展,值得作一比較,以見老莊之養生哲學在後世的流變與影響。
一、嵇康的〈養生論〉對老莊思想的傳承與流變
關於嵇康著〈養生論〉一文,見諸《晉書》列傳第十九〈嵇康傳〉有文曰:
(嵇康)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於懷。以為神仙稟之自然,非積學所得,至於導養得理,則安期、彭祖之倫可及。乃著養生論…
(嵇康)論曰:「夫稱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於矜尚;體諒心達者,情不繫於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通順,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是以大道言『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無以生為貴者,是賢於貴生也。」…
(嵇康)曰:……老子、莊周,吾之師也…
又聞道士遺言,餌朮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
康性慎言行,一旦縲紲,乃作幽憤詩,曰:…託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
從《晉書?嵇康傳》的記載可知,嵇康著養生論,其重點有二:修性與服食。修性乃得自道家哲學─「無以生為貴者,是賢於貴生也」、「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的影響;而服食則是汲引道教方術─「餌朮黃精,令人久壽」的要訣,本乎此,嵇康以為神仙雖是天賦異稟,非積學可得,然導養得理,依然可以延年益壽。
今審諸嵇康〈養生論〉一文的養生論點,所謂「導養得理,以盡性命」。其道有三,其一是,強調精神為形體之主宰,故養生首當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此〈養生論〉有文曰:
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
嵇康以為形神互恃,然精神尤為形軀之主,因此,養神之要乃在於「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亦即人生當放下世俗情執之得失,「心不存於矜尚」,「情不繫於所欲」,而入於恬淡寡欲的心境,才能使體氣順暢,平和通達。這顯然是承襲老莊的觀點而來,所謂的「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即《莊子?德充符》有謂「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的「無情」之說;而「泊然無感」則是得自《老子》有謂「泊兮其未兆」的觀點,凡此乃是將老、莊形而上的生命境界,轉為形而下的養生之道,以成就精神與形軀平和諧調的理想生命。
其二是,養生除了以精神導養為主外,尚須透過呼吸、吐納,服食、藥養,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此〈養生論〉有文曰:
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身相親,表裏俱濟也。
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身而後身存。
事實上,嵇康之論點亦見諸《莊子?刻意》有文曰: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能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在《莊子》書中載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說,此即嵇康摭取作為導引、吐納的根據,再加上服食與藥養的工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又「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以達到「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身而後身存。」的境界。此中,「綏以五弦」乃是以琴樂養生之意,見諸嵇康〈琴賦〉一文的記載(18),琴樂有「導養神氣,宣和情志」的養生功能,而〈答難養生論〉亦有文曰:
竇公無所服御而致百八十,豈非鼓琴和其心哉?此亦養神之一徵也。…以大和為至樂,則榮華不足顧也。以恬澹為至味,則酒色不足欽也。茍得意有地,俗之所樂皆糞土耳,何足戀哉?……有主于中,以內樂外,雖無鐘鼓,樂已具矣。……
鼓琴以和心,是為養神「有主于中,以內樂外」之妙道,是嵇康慧心獨具地將音樂陶養人心的功能,在養生之學上實踐。同時,由此顯見嵇康的〈養生論〉雖得自老莊哲學的影響,然其目的仍是在現實生命,而不止於精神生命之導養。
其三是,養生之道固在導養,然而亦須察識耳、目、口、鼻、四肢等生理欲望的競營馳逐,喜、怒、哀、樂等心理情緒的糾葛紛擾,適足以使人之身心外內受敵,交賒相傾,此〈養生論〉有文曰:
而世人不察,唯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驅,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另見諸《嵇中散集》卷四〈答難養生論〉亦有文曰:
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
「五穀」、「滋味」、「醴醪」、「香芳」及「聲色」─「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本是人與生俱來的食色欲求;喜、怒、哀、樂則是心理情緒,然而,人之情欲若加以「思慮」(「神慮」)意計執著之馳逐銷磨,使人之形體與精神外內受敵,備受攻竭,則有限之肉軀生命又豈能堪?故嵇康謂「養生有五難」─「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慮轉發」,皆足以造成養生之害,若不能去之,即使一味地重視調養─「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也無法使年壽不夭損;反之,若無五者之患,即使「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這也就是養生之大理所在。
嵇康此一觀點事實上與老、莊所言遙相呼應,如見諸《老子》有文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又《莊子?天地》篇有文曰: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又《莊子?庚桑楚》有文曰:
貴富險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基本上,嵇康與《老子》、《莊子》外、雜篇對於「欲」的省察的觀點一致,都是從負面的、反省的態度加予正視有生之害。而嵇康更進而提出養生當防微杜漸之道,其文曰:
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歎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猶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
一般人不知「慎眾險於未兆」,在人禍方面,縱情食色之欲馳逐外騖而不竭;在天災方面,又為風寒所災,百毒所傷,終至「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或有人自力服藥,然半途而廢,而形軀之滋養又遠不濟於情欲之揮霍;或有人抑情忍欲,然「心戰於內,物誘於外」,最後終究是徒勞無功。其文曰:
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願,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 此復敗者。
此外,嵇康對於人之意計智慮尤有深刻的省察,如見諸《嵇中散集》卷四,嵇康〈答難養生論〉有文曰:
夫不慮而欲,性之動也;識而後感,智之用也。性動者,遇物而當,足則無餘;智用者,從感而求,?而不已。故世之所患,禍之所由,常在於智用,不在於性動。
……君子識智以無恆傷生,欲以逐物害性。故智用則收之以恬,性動則糾之以和,使智止於恬,性足於和,然後神以默醇,體以和成,去累除害,與彼更生,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者也。
所以貴智而尚動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然欲動則悔吝生,智行則前識立。前識立,則志開而物遂。悔吝生,則患積而身危。二者不藏之於內,而接於外,祗足以災身,非所以厚生也。
嵇康以先天不慮而欲之「性動」與後天識而後感之「智用」,來說明傷生害性之大患,所謂「性動」乃是就人與生俱來之生理欲望與心理情緒而言,一旦獲得滿足,則無餘慮;而「智用」則是人心與外物交接,所產生之意計智慮之分別心(知識心),其與人之情欲之執著,有制約交引之關係,往往會引發情欲之盲爽狂亂,故「智用」之患尤甚於「性動」之欲,因此,「貴智而尚動」,非但不能益生而厚身,反而適足以遭悔吝而災及身。故嵇康提出以「恬」、「和」交養,使「智用」之馳逐競營,「性用」之執著陷溺,能止於「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同文曰:
故世之難得者,非財也,非榮也。患意之不足耳。……不足者,雖養以天下,委以萬物,猶未愜。然則足者不須外,不足者無外之不須也。無不須,故無往而不乏。無所須,故無適而不足。…故遺貴欲貴者,賤及之。故忘富欲貴者,貧得之,理之然也。今居榮華而憂,雖與榮華偕老,亦所以終身長愁耳。故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此之謂也。所謂「智止於恬,性足於和」,即是老、莊「去私寡欲」的生命智慧,凡此皆是承老、莊「知足」、「知止」的觀點而來(32)。最後,嵇康提出其養生之道的理想境界,有文曰:
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身而後身存。
在這一段論述文字裏,嵇康很明顯地摭拾《老子》與《莊子》書中之言,以養神作為養形的主宰,然而,就嵇康與莊子養生觀而言,兩者最大不同乃在於莊子不以好惡而內傷其身,不以益身為務,「不以導引為壽」。此見諸《莊子?刻意》有文曰: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基本上,嵇康與莊子的養生觀之所以有此不同,關鍵即在於兩者的「形神觀」有所不同,嵇康與莊子雖皆以「精神」為「形體」的主宰,然嵇康所謂的精神與形骸是人的一體兩面,是屬於形而下的心理與生理意義,所以,就形骸之導養得理,透過呼吸、吐納,服食、藥養等固不待言;就精神之導養而言,嵇康的論述雖是出自老莊思想的觀點,然實已落於第二義的說法。
因此,嵇康承襲了老莊思想而提出的養生觀,就文義而言,頗能會通道家旨趣;但就義理而言,值得注意者是,老莊的形神觀本是就人之精神生命,由有為至無為的精神超越,而開展出以「不養為養」,以「不益生」為務而說,亦即其以精神為形軀的主宰而開顯的養生哲學,其實是有一透過生命修養的辯證發展在其中,而不止是對自然生命的養生之道。
然而,嵇康對於老莊雖有一番欣趣,亦表現出精神修養上的灑然自適,然其是 以老莊的生命境界作為其人生寄託的旨歸,落實在現實生命而言,成就其養生的理論與方法,事實上與老、莊養生哲學中辯證精神的人生智慧,仍有層次上的不同,亦即嵇康摭取老莊之言以論養生,所謂「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身而後身存。」,其實是出自生活美學的態度,而遠勝於修養工夫的實踐。
換言之,此中之關鍵即在於老莊是從「心」上作工夫,老子由「致虛極,守靜篤」,莊子亦由修養工夫的漸進實踐,如〈人間世〉篇所謂「心齋」─「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如〈大宗師〉篇所謂「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而達到如〈大宗師〉篇「朝徹」與「見獨」之慧悟圓照之境界,然而嵇康在養神的說法裏,只見其把握「養生」的環節,提出理想生命的價值義,來契會老、莊的生命境界,而未見其生命修養工夫的辯證實踐。
審言之,如就莊子的義理而言,如《莊子?養生主》有謂「緣督以為經」,亦即順中以為常作為養生的前提,無偏無執,順其自然,不以成心之自我封限於有限之形軀生命之馳逐競營,則「不導引為壽」乃是必然的結果,而這與嵇康亦重視呼吸、吐納,服食、藥養與以音樂作為養生之道,是截然不同,其中如以琴樂來養生,而追求逍遙自適的情趣,這既非道家哲學亦非道教方術所言,而純屬藝術心靈的心證,以呈顯出其追求物我兩忘的生命欣趣。
所以,嵇康的養生哲學與老莊的人生哲學,雖然原本有其契應地內在一致性,然而這畢竟是衍伸的義涵,且是在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41)的才情生命裡而呈現。總之,老莊的養生哲學至後世的流變與影響,如嵇康,雖是摭拾老、莊之言以論養生,卻是開展出精神與形軀並重的養生義,尤其是美感生命的開顯,以濟成現實生命的養生之道,成就養生學之另一番貢獻與特色。
二、葛洪的〈養生論〉對老莊思想的傳承與流變
至於葛洪著〈養生論〉一文,很明顯地其內容與嵇康的〈養生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葛洪除了受道家的影響以外,不同者是,其亦吸納道教的說法作為養生之道,此見諸《晉書》列傳第四十二〈葛洪傳〉有文曰:
(葛洪)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從祖玄,吳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以其鍊丹秘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悉得其法焉。……
葛洪尤好神仙導養之法,以其鍊丹秘術傳授弟子,然今日見諸《道藏》與《宋史?藝文志》記載的「抱朴子養生論」,卻未必為葛洪所作,此今人李豐懋的考證如下:
抱朴子原本篇數較今本為多,其有遺佚,隋唐以後已然。而道藏所收駁雜,真偽不分,此養生論之見收,當如抱朴子神仙今汋經(斯字號)之例,乃雜輯成書者。故通篇乃如養生家備忘錄,多列其條目,似為置諸座右備忘之用。不類葛洪行文語勢也。然養生論雖疑非葛洪原來手筆,其內容大要則不違背抱朴子內篇的論旨。因此推論養生論的撰成,當為後人襲嵇康或顏之推標舉「養生」之例,雜輯抱朴子養生條目而成篇。……
至其內容則與抱朴子養生說相合,故可作抱朴子內篇之節本觀,養生家據此觀覽備忘。
另亦有人持不同的看法如下:
《抱朴子養生論》,《宋史?藝文志》著錄。書名冠以「抱朴子」,蓋欲使人相信為東晉名道士葛洪(號抱朴子)所撰。但全書內容除第一段文抄自《抱朴子?內篇?地真》,文字略有出入和增飾外,其餘皆抄撮自其他養生著作,並略加纂述而成。考其文體風格,不類《抱朴子》,而與北魏張湛《養生要集》和齊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相似,蓋為與張、陶同時或稍後的人託名而作。
〈養生論〉根據上述的考證,並未見於《抱朴子》內外篇一書,故疑非東晉道士葛洪所作,而是由後人雜輯託名而成篇。至於其與《抱朴子》的關聯性,如李豐懋以為「其內容則與抱朴子養生說相合,故可作抱朴子內篇之節本觀,養生家據此觀覽備忘。」,另有人則持不同的看法,以為除了首段有抄自《抱朴子》的內容,文字略有出入和增飾外,其餘皆抄撮自其他養生著作纂述而成。考其文體風格與北魏張湛《養生要集》和齊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相似,並不類於《抱朴子》。
而乃就《養性延命錄》(其內容乃取自《養生要集》)與〈養生論〉作一比較,則可見兩者之文體風格相似,乃在皆以類似座右銘、備忘錄的方式而成篇,然而其內容則顯然不同,前者以纂錄彙編前人之養生之言為主,後者則顯然與嵇康〈養生論〉的觀點類似,而且亦以老莊思想作為養生之道的應用張本。同時,再與《抱朴子》對看,筆者則同意李豐懋之說,整體而言,全文尚不離《抱朴子》養生說之原旨。故姑不論其託名而作者為誰,即以此篇作為「抱朴子內篇之節本觀」,是為葛洪養生觀點之一加以探討,以見其對老莊思想的傳承與流變。
基本上,葛洪與嵇康兩人之養生觀,在對於人的形神觀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此見諸其文曰: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設,猶宮室也;支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腠理之間,猶四衢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國。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弊國亡,氣衰身謝,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藥於未病之前,不追修於既敗之後。故知生難寶而易散,氣難清而易濁;若能審機權,可以制嗜欲,保金性命。
葛洪以「一人之身」比喻「一國之象」,有如嵇康視「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而以「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來比喻人的精神與形體(血、氣)的主從性,亦如嵇康以「神」為「形」之主。至於「至人上士乃施藥於未病之前,不追修於既敗之後」,則與嵇康防微杜漸之道如出一轍;而「制嗜欲,保金性命」(「保金」疑為「保全」之誤)則是兩者養生共同的歸趣。同時,葛洪的養生之道亦有謂善養生者,應先除六害,其文曰:
且夫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養之道徒設爾,蓋緣未見其益。雖心希妙道,口唸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短促,誠緣捨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誡哉!
所謂六害:名利、聲色、貨財、滋味、佞妄、沮嫉,與嵇康有謂養生有五難: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慮轉發大同小異,同時,兩者皆是以身外之「名利」(包括貨財)為養生首當其衝之害;聲色、滋味乃是人之食色之欲;而沮嫉同於喜怒,是為人之情緒之困;佞妄則是由人心之意計智慮所造成的禍端,此「六者不除,修養之道徒設爾」、「雖心希妙道,口唸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短促」,亦見諸嵇康有謂「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因此,葛洪在其〈養生論〉裏提出「保和全真」之道,有文曰:
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藏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納客風,多怒則腠理奔血,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愁鬢憔枯,多好則志氣傾溢,多惡則精爽奔騰,多事則筋脈乾急,多機則智慮沉迷,斯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損人之命,猛於豺狼。
葛洪「保和全真」之道─「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一言以蔽之,即是嵇康所謂「清虛靜泰,少私寡欲」,這顯然也是在老、莊養生哲學的影響下所提出的觀點,如《老子》有謂「少則得,多則惑」。另外,葛洪亦提出其養生的修養工夫之要,一者是透過精神修養的實踐工夫以達成,其文曰:
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當減筭,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樂,搆一惡則魄神歡。常以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干,生錄必書其名,死籍必削其咎,養生之理,盡於此矣。
所謂「心內澄」、「氣內定」、「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即是嵇康所謂「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之意。不同者是這裏還羼入宗教之言,以「行善」、「搆惡」作為因果報應之說,而有謂「生錄必書其名,死籍必削其咎」。
二者是透過道教房中術「鍊還丹」、「化金液」的方式以達成,其文曰:
至于鍊還丹以補腦,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蓋非食穀啗血者越分而修之,萬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誡焉。
同時,葛洪〈養生論〉最後引太上老君之言,以明養生之境界,其文曰:
老君曰:存吾此道,上士;全修延性命,中士;半修無災病,下士;時修免夭橫:「愚者失道,損其性」其斯之謂歟?
由此得知,嵇康與葛洪之〈養生論〉皆以道家哲學與道教方術,為其養生之道的導養理念,然而,葛洪所謂「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善養生者當「除六害」、「保和全真」以使心澄氣定,「寬泰自居,恬淡自守」,雖亦是承襲老莊的觀點而來,然其乃是視精神與形骸為人的一體兩面,皆屬於形而下的心理與生理意義,所以,就形骸之導養得理而言,葛洪的論述實已將老莊思想純應用化,更遑論契應老、莊養生哲學中辯證精神的智慧,而有相應的體證。
結 論
老、莊的養生哲學,由其「生死觀」與「形神觀」以探討,可見其以精神為形軀的主導,老子提出善攝生者無死地,無以生為者,亦即以不養生為養生,來保存養生的作用,呈現出人在精神生命上超越物欲俗情的智慧;莊子由超越人對形軀生命悅生惡死之我執,正視人之生死大限,而「安時而處順」,以入於「不死不生」之境界,故能不以好惡內傷其身,而全生盡年。
尤其是莊子以「神」為「形」之主,提出主體生命透過「心齋」、「坐忘」等修養工夫,而達到逍遙自適的精神境界,使人對形軀生命的價值觀不為世俗成心所封限,而產生偏執,「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以為常道,故不以益生為務,不以導引為壽,乃是莊子論養生之道的必然結果。
然而養生終究不離現實生命而言,故老、莊之養生哲學流變至後世,影響所及如嵇康者,以老莊思想的生命境界為其養神之道;另又強調呼吸、吐納、服食、藥養的工夫與以琴樂養生為養形之方,凡此皆是落於形而下的形軀生命,就心理與生理而說,未如老、莊乃是就人之精神生命之超越義而說其養生哲學之辯證實踐。換言之,嵇康由契應老莊之生命境界,作為養生之最高歸趣,雖自有其一番生命之欣趣,然心嚮往之,終不同於老、莊,其關鍵即在於嵇康對老、莊思想的契應,乃是本乎玄學名士的智悟,終究未能濟成老、莊精神修養的工夫實踐義。
至於葛洪之〈養生論〉與嵇康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兩者對於人之形神觀如出一轍,皆以「神」為「形」之主;且皆以養生當自平日防微杜漸著手為上策,因此,如何對治養生首當其衝的大患─「欲望」(尤其是名利)乃是兩者的共識,當然,彼等的對治之道皆是以老、莊的修養工夫與生命境界為主,然而不同者是,葛洪更融合道教方術之法(如:房中術),甚至是宗教因果報應之說,而開展出亦落於形而下的形軀生命,就心理與生理的層面,所提出的養神與養形之道,雖亦有其對現實生命的另一番貢獻與價值,然而亦是不同於老、莊之養生哲學,乃就人之精神生命之辯證實踐義而說,且終究是將老、莊養生哲學的智慧導向純應用化的層面…… -
佛教的修行,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行者自身欲實現佛陀體驗之境界,而專心精研修養,故特別重視修行方面,亦因而發展成各種詳細之戒律條文、生活規範與精神之修養方法。如戒定慧等三學,正見、正定等八正道,苦集滅道等四諦。此外,佛教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之稱,然其主要者,即上述五乘佛法中所說之修行德目。至於大乘佛教,則以福德、智慧二者為其總綱領。
學佛修行的目的
首先,我們必須確定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他的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而我輩眾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修行的歷程
明了確定我們學佛修行的目的後,接著必須了解修行可能經過的歷程。唐朝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大師,依「華嚴經」來告訴我們學佛成佛必經的四個階段就是「信、解、行、證」。首先須信樂佛法,其次了解佛法,進而身體力行,最後證悟得果。而大、小乘對修行的階位有不同的分判,但都可以分為「五位」來說明。
小乘五位,即:
1.資糧位,又分三位:五停心、別相念(各別觀察四念處)、總相念(總觀
察四念處)。
2.加行位,其位有四:煖位(未見智火,已得煖相)、頂位(觀行轉明,如
登山頂悉皆明了)、忍位(於四諦法忍可樂修)、世第一位(雖未能證
理,而於世間最勝),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
3.見道位,指聲聞初果斷三界見惑,見真空之理。
4.修道位,指第二、三果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
5.無學位,指聲聞第四果阿羅漢,斷盡三界見思惑,真理究竟,無法可學。
大乘五位,又作唯識五位、唯識修道五位。唯識宗將大乘菩薩之階位分為五等,即:
一、資糧位
即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稱資糧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之菩薩階位又稱大乘三賢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觀,十行偏重修事觀,十迴向多修理事不二觀。此類修行稱為大乘順解脫分,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然對於能、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此係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
二、加行位
指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住真如位,稱為加行位。即於資糧位所積集之善,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稱為大乘順抉擇分。
三、通達位,又作見道位
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稱通達位。即證得初無漏智,並體得真如理之位。此係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相當於初地之入心,故又稱見道位。
四、修習位,又作修道位
指二地至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復修習根本智,故稱修習位。即於通達位證得真如理,再反覆修習之位。
五、究竟位
指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稱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
修持的方法
一切的佛教修行方法,是可以戒定慧三無漏學來包含的。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釋迦世尊曾說十六字偈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戒學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來收攝身口意三業,以便更進一步來「自淨其意」(定學、慧學)。而五戒是消極的斷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人所應遵守的。至於出家眾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條文細密,成為專門學問,我們在家人初學佛者可不必研究。除了五戒十善外,八關齋戒、菩薩戒也都是四眾弟子所必須修學的。而這些戒律的受持,都必須先依照受戒儀軌來受戒,再進一步深入了解各各戒的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以及開遮持犯等細節,方能持戒清淨。
定學,即是修學禪定,令心專注於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靜之狀態。其修學方法,依天台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中所云,正修之前須具足二十五方便,二十五方便分為五科,即:
1.具五緣: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2.訶五欲:訶色、聲、香、味、觸五者。
3.棄五蓋:棄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法。以五法蓋覆心神,使不
能發定慧,故稱為蓋。
4.調五事:調心不沈不浮、身不緩不急、息不澀不滑、眠不節不恣、食不飢
不飽。
5.行五法:欲(即對此修行有好樂之心)、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摩訶止觀卷四中說:「此二十五法通為一切禪慧方便。諸觀不同,故方便
亦轉。」具足此方便,則進入正修行。
修定方法有多種,例如誦經、持咒、念佛、數息等皆可,但可以歸納為三種「止行」,即:
一、體真止
乃針對空觀而立。謂體達無明顛倒之妄,即是實相之真者,稱為體真止。以其徹達因緣和合諸法空無自性,故能止息一切攀緣妄想而證空理;空即是真,故稱為體真止。若達此境地,則發定、開慧眼,能見第一義,成就真諦三昧。
二、方便隨緣止
又作方便止、繫緣守境止。乃針對假觀而立。菩薩隨緣歷境,心安於俗諦而不動,稱為方便隨緣止。蓋菩薩知空非空,故能善巧方便,隨緣分別藥病,以教化眾生,並安於俗諦,心不為外境所動。此能開法眼,成就俗諦三昧。
三、息二邊分別止
又作制心止。乃針對中觀而立。指不分別生死與涅槃、有與無等二邊之相。蓋前述之第一止偏於真,第二止偏於俗,俱不合於中道。既知真非真,則為空邊寂靜;知俗非俗,則為有邊寂靜,亦即息真俗二邊而止於中諦。若達此境,則發中道定,開佛眼,成就中道三昧。
以上都是從天台宗針對空、假、中三觀所立之三種止行。若從不同宗派立場而論,則有許多不同修定、修止的方法,在此不多敘。
慧學,梵語般若,翻譯為智慧。這種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佛法與世間學問、宗教最大的不同,即在此「般若智慧」,因為一般的世間學問或宗教,都沒說「一切法無我」、「緣起性空」。故知:慧學即是修學此「緣起性空」之理,將自己的身心狀態與此空性相應,更進而明了一切萬法無非皆是「無我、空性」。
修學慧學,經論中常用修「毘婆舍那」、修「觀」來說明。若從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之天台三觀來說,係對於一切的存在,可作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即:
一、空觀
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二、假觀
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言之,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三、中觀
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若將三觀配於四教,則空觀屬藏、通二教。
藏教分析一切心物之存在為無實體,而終歸於空理,此即所謂之析空觀;通教則更進一步,直接體達一切諸法如幻即空,而入於空理,此即體空觀,此觀能斷除三界內所起之見思惑。然此等之空觀偏向於空之一理,故稱「但空觀」;對此而言,別、圓二教之空觀則稱「不但空觀」。但通教於利根、鈍根二者修觀時,有時會令利根者從但空觀而進入不但空觀,如別接通、圓接通即基於此種理由而來。
假觀屬別教之觀法。天台宗將假觀分為二種,即:(一)生死假,即癡迷眾生之情見。(二)建立假,即聖者以出世間之智眼所照之見。前記藏、通二教之空觀,從假入空時之假,屬生死假而未達建立假。別教之假觀則為以空入假之觀,於空之上,安立假差別,故為建立假。別教之特質即為觀無量四諦而建立恆沙之佛法,以出假利生。另圓教之假觀與別教之假觀不同之處,即是別教將空、中二觀別視,互不相即,且獨立假觀為對境,能斷塵沙之惑;而圓教則視空、中二觀為一,即空即中,以妙假為對境,能同時斷除三惑。
中觀屬圓教,為最高無上之觀法。乃融合空、假二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以觀中道之理而圓解三諦,稱為「不但中觀」。對此而言,別教之中觀則稱「但中觀」。別教修但中觀者,須先於十住位修空觀以破見思之惑,次於十行位修假觀以破塵沙之惑後,方修中觀(但中觀)以破無明之惑,此時三觀一心,幾同於圓教之不但中觀。
結語佛教的「修行」,可說為「以佛法道理,來修正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因此,我們必須先了解學佛修行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它值不值得去學?若您認定其價值與意義,是自己所需要的,接著就必須明白修行的方法與修行可能會經歷的過程,以確定修正身口意三業的標準何在,以免盲修瞎練,枉費功夫;或未證未得,卻自以為已證已得,在佛法上,這稱為「增上慢」,其結果是非常可怕的,且亦令人惋惜。所以,三無漏學的綱領,是可以用來判斷自己所選擇的修行方法是否正確無誤?若不合乎此「無漏」(斷煩惱、我執)的原則,皆非正法矣!
-
不邪謂之正,通達無阻謂之道。正道者,可令眾生苦集永盡,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故八正道是八種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聖道、八聖道分,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釋尊轉法輪時,所說離樂欲及苦行之二邊,趨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內容如下:
一、正見
又作諦見。即明見苦集滅道四真諦,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世有真修道人往至善處,於此世或彼世覺悟成就而證涅槃。
二、正思惟
又作正分別、正覺。一般人所發的思惟,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人,既見四諦理,當以無漏智慧發動思惟,而使真智增長,斷除迷惑,而證真性。
三、正語
又作正言。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自淨口業。
四、正業
又作正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梵行清淨,不染三毒,謂之正業。我人起心動念,無非造業。修道者須身不造殺盜婬,口不作欺妄語,意不起貪瞋癡,即謂正業。
五、正命
又作諦受。「命」謂賴以生活的生計,修道者當離五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必須以正當職業謀取生活,即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
六、正精進
又作正方便。向出世之方、涅槃之道,努力前進,稱正精進。得正精進者,不從事於徒勞無功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及外道不究竟之法。須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即謂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
又作諦意。念從心起,心不離道,即觀察身、受、心、法四者皆是不淨、苦、無常、無我;又惟念真如實相,或佛之功德相好,故稱正念。得正念,則與菩提相應,心無動失。
八、正定
又作諦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禪乃至四禪。更甚者,遠離不定,邪定,及有漏禪,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的禪定,謂之正定。得正定,則能正住於理,決定不移。
八聖道乃眾生從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稱;又如車輪之輻、轂、輞相互助車轉動,故亦譬稱八輪。又此為聖者遊行之所,故又作八遊行、八由行。反之,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稱為八邪、八邪行。 -
諦,審實不虛之義。四諦即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實不虛,故稱四諦、四真諦;又此四者為聖者所知見,故稱四聖諦。四諦大體上為原始佛教教義之大綱,乃釋尊最初之說法。四諦依次稱為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其中,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而滅與道表示證悟世界之果與因;即世間有漏之果為苦諦,世間有漏之因為集諦,出世無漏之果為滅諦,出世無漏之因為道諦。據中阿含等經論所說四諦之義,即:
一、苦諦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審實世間事物,不論精神或物質悉皆為苦;亦即對人生及環境,認為世俗之一切,本質皆苦;何故?吾人時常不得不接受各種果報與現實,在此當中,身心被迫呈現苦惱之狀態。苦諦即關於生死實是苦之真諦。
二、集諦
集,招聚之義。一切的苦果,其因乃在於吾人的煩惱與業,故能招集三界生死輪迴。業有身語意三業,煩惱有貪、瞋、癡、慢、疑、惡見,六大煩惱,其中惡見又分為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合稱十種煩惱,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集諦就是關於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諦。
三、滅諦
滅,即寂滅;是苦滅無餘的意思,以已離輪轉生死為相。我們所有的貪愛,永斷無餘,斷除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無染無著,寂靜隱沒,可入於涅槃之境界。滅諦就是關於滅盡苦、集之真諦。涅槃不是滅無,而是捨離種種業的積聚,滅卻一切痛苦,解脫三界生死苦惱,勝妙功德的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
四、道諦
道,能通之義。涅槃的境界,是由修道而證得。順此道而修,能離輪轉生死而入於涅槃。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脫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槃之境。這種道,以履中庸而求解脫,故名中道,亦曰正道。佛轉法輪時,說八正道,後又增為三十七道品,但這祇是廣略之分,內義無別。
四諦係佛陀成道之後,於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之說,為佛教中之基本教義,並為生死解脫之唯一方法。後世雖以四諦為聲聞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脫之說外,於大乘經典中亦有此四諦之說,如勝鬘經、北本大般涅槃經等,不僅附有大乘之解釋,並對四諦之深義有所發揮。 -
所謂三法印,是可作為佛教特徵之三種法門。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三項根本佛法。此三項義理可用以印證各種說法之是否正確,故稱三法印。經典若有此「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印定其說,即是佛說,否則即是魔說。此語未見於巴利語系經典,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則有類似之說法。
一、諸行無常
又作一切行無常印、一切有為法無常印,略稱無常印。一切世間有為諸法概皆無常,眾生不能了知,反於無常中執常想,故佛說無常以破眾生之常執;意謂一切世間法,生住異滅剎那不住。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這一切均屬無常。佛法中的無常,絕對不是斷滅,而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的情況,這就是人生和宇宙中,一切現象的真理。
二、諸法無我
又作一切法無我印,略稱無我印。一切世間有為無為諸法概皆無我,眾生不能了知,而於一切法強立主宰,故佛說無我以破眾生之我執。世間萬法,自時間上看,生住異滅,剎那不息,找不出有一個永恆和常住的主體;自空間上看,因緣所生法,賴眾緣和合而有,無真實之萬物,亦無真實之我。不僅有情眾生之五蘊中無我,實則無情之萬物中亦無有真實之我(主宰)。
三、涅槃寂靜
又作涅槃寂滅印、寂滅涅槃印,略稱涅槃印。涅槃,譯為圓寂,亦譯為滅。大乘義章云:「外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譯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一切眾生有我執之故,不知生死苦,而起惑造業,流轉三界,所以我執是生死流轉的根本。若無我執,則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的涅槃。故佛說涅槃之法,以出離生死之苦,得寂滅涅槃。涅槃是從無常無我的觀察中,深悟法性寂滅,而獲得的解脫。由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現象,並無任何永恆的實體存在,祇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狀態。無常是空,無我也是空,因此,釋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為根本而有的緣起觀。三法印也是以空為基礎的。 -
釋迦世尊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普度眾生。惟以眾生根器不同,如果祇說一乘法,將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得法益。故說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適應種種根基。佛如大醫王,對眾生種種不同之病源,施以種種不同之法藥而醫治之。這就使佛中有了世間、出世間種種不同的法門,這種種不同的法門,綜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乘,指道、船、車,即運載之義。為教化眾生而將之運載至理想境界之五種法門,稱為五乘。所謂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這五乘的修持和所證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1.人乘,人以三歸五戒為乘,運出三塗四趣而生於人道。
2.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人道而達天界。
3.聲聞乘,即以四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涅槃城而證
阿羅漢。
4.緣覺乘,即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運載眾生越於三界,至無餘涅槃而成辟支佛。
5.菩薩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運載眾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
提大般涅槃之彼岸而證佛果。
總之,教導、運載眾生生於人、天乘之世間法門,稱為世間乘;教導、運載眾生生於聲聞、緣覺、菩薩乘,以超越生死迷界之法門,稱為出世間乘。出世三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關於聲聞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在前文中已有介紹,聲聞乘修四諦,證聲聞四果。聲聞是親聞佛之聲教,徹悟四諦真理,漸次斷見思二惑,因而脫出世間生死苦海者,謂之聲聞。聲聞四果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辟支佛譯為緣覺或獨覺,眾生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曰緣覺。若於無佛之世,眾生無從聞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緣故,能於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或睹飛花落葉而感悟無常之相,因而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菩薩修六度菩薩道,證圓滿佛果。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覺是覺悟,自覺且又覺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是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識的眾生。所以菩薩是上求成就佛道;下化有情眾生。
要行菩薩道,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第一要無我,第二要慈悲。亦即,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所謂六度,全稱六波羅蜜多,譯作六度、六到彼岸。波羅蜜多譯為度,為到彼岸之意。即為達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之六種德目。即:
1.布施波羅蜜,又作檀那波羅蜜。有財施、法施(教以真理)、無畏施(除
去眾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種,能對治慳貪,消除貧窮。
2.持戒波羅蜜,又作尸羅波羅蜜。持守戒律,並常自省,能對治惡業,使身
心清涼。
3.忍辱波羅蜜,又作羼提波羅蜜。忍耐迫害,能對治瞋恚,使心安住。
4.精進波羅蜜,又作毘梨耶波羅蜜。實踐其他五德目時,上進不懈,不屈不
撓,能對治懈怠,生長善法。
5.禪定波羅蜜,又作禪那波羅蜜。修習禪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
6.智慧波羅蜜,又作般若波羅蜜。能對治愚癡,開真實之智慧,即可把握生
命之真諦。
以上六波羅蜜,始於布施,而終於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之偉大胸襟。
五戒是佛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不與取),(三)不邪婬(非梵行),(四)不妄語(虛誑語),(五)不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在小乘經量部中,受三歸依即成優婆塞,准許五戒分別受持;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三歸依,後具受五戒,始名優婆塞,故不許五戒分別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於仁、義、禮、智、信五常。
十善即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作十惡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綺語,即雜穢語、散亂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九)瞋恚。(十)邪見,即愚癡。遠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稱為七支業。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為根本業道。
釋迦世尊為不同根機眾生說教,廣攝群生,除出世三乘法外,尚說有人天二乘。人天二乘非究竟法,本不是世尊說法的本懷,但為憐憫眾生,使不墮惡道去受劇苦,才說此保持人身和超升天道的權巧法門。不過,我們凡夫眾生初機學佛,若連最基本為人之道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更遑論其他出世解脫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