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回覆創建
-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輱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及张仲景等名医诸部经方。又经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经熟。”
——孙思邈《大医习业》
孙思邈经历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北周闵帝、明帝、武帝、宣帝、静帝、隋帝、炀帝、恭帝、唐高祖、太宗、高宗14个皇帝的统治时期,活了141岁!!!罗日亭先生学问渊博,知医,善六壬。每遇疑难之病,必以六壬决之。徽人称之曰“半仙”。吾乡去先生之居仅二十余里,惜未及门求教,是一憾事。予姐丈之父汪又瞻先生少年得一怪病,耳中如闻人云“齐桓公、晋文公,皆霸诸侯也”,目中便见一霸字,初小后大,极于弥天匝地,而人便晕绝,次日方醒,即瞬目亦见之,每月三五次如此,群医俱莫名其病,乃延日亭先生诊之,先生诊后占曰:“此怪痰为患也!不必服药,宜饮高梁酒百斤便愈。”如其言饮之,未至百日已愈,乃不复饮。一日遇日亭先生于他处,告以未饮百斤已愈。先生曰:“尔病虽愈,但饮酒不如数,则根终未除,老年因喉痰亡。”后至七十八岁,果如其言,其脉理数学之精如此。
——程树勋《壬学琐记》 -
版主模式:用戶 六壬式 金錢36309 → 66309,
理由:good!!!。
操作者: 壬遁,本貼有金錢操作記錄。袁长于作秀,《探源》开篇拉了一大帮文人吹捧。水平最低。
韦在八字实证上下了功夫。但真的要说有多厉害,也不见得。陈雪涛说董慕节在韦之上,有一定可信度。
吴师青要比二人来得高。当年杜月笙还是相信他。但他的藏书实在没有价值。
其实民国一代,上海滩算命的,比韦高的人太多了。六壬高手张其鍠请过一个叫“小葫芦”的算命先生算过他的命,“小葫芦”谓张某年必死非命。后来吴引败军转徒豫鄂边境,张死于乱军中,谭延闿诗以哭之,有“平生误感恩”之句。卒应小葫芦之言。 -
嘿嘿,讲到《六壬秘笈》,前面大抄《说约》不提,后面几个“忆谈”,也是似曾相识啊!
-
版主模式:用戶 六壬式 金錢6149 → 36149,
理由:good!!!。
操作者: 壬遁,本貼有金錢操作記錄。治易数年,托朋友向港台地区购买了不少书。搜集之余,因为有了沙里淘金的经历,对易书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即使在古代严谨的学术气氛之下,易书依然良莠不齐。如“舟载遁甲,船装六壬”云云,可以说十本叠在一起,真的有学术价值的资料不过十页而已。更何况如今的易学界,鱼龙混杂,抄书成风。所以我觉得网友们在发资料时应该事先予以鉴别,以免误己误人。
刚才在某网站,看到鲁扬才的东西还在被转帖。如果在监狱里的鲁某知道的话,估计做梦都会开心地笑。
另一方面,由于转帖时的脱漏或以讹传讹,产生很多疏漏。有些如张冠李戴的作者和出处,尚且不算要紧。但如一些重要细节也变了样,则有走火之险。
再如一些所谓名家的作品,如吴师青等,其所出版的藏书,恕我直言,宜束之高阁。且如《六壬存验》,是《指南》的缩水版。《灵觉经》的价值,不见得比《课经》大多少。《命理用神精华》更是名不符实,压根谈不上“精华”二字。吴师青本人肯定是有斤两的。但如果想从他出版的藏书中嚼出些什么,则属徒劳。 -
鄙人上网以来,出于互通有无、切磋交流的初衷,发放了一些资料。也希望壬友们能够帮助鄙人。谢谢。
-
《协纪》一书为官方御历,壬占一术为民间雅艺,确乎不可执此而非彼。
近日整理古籍,于清人王牧夫《六壬占验存略》二卷中,发现一案,乃壬日昼贵用卯,与历代名家相异,却占验如响。
又,读清本《宋本占案》,载宋代壬占名家元轸,于辛日占贼,昼贵用午,亦与今人不同。 -
有道理。不过仅凭一隅而自成一家,必定有不少去粗存精的地方,应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关注研究之处。
-
我一直在想,金口既然被称作融三式之精华,一定有许多三式隐秘断法的痕迹。因为没有看见金口诀这本书。不知道里面有没有相关提示或者课例。只能在实践中自己摸索了。你们有没有实战成功案例?[DISABLELBCODE]
-
下面引用由潘文欽在 2005/02/03 07:57pm 發表的內容:
為何看一篇文章都一定要回復?
沒看過文章怎知內容好壞?之所以希望大家回复,是因为有时候一些网友看了帖子闷声不响,随意转帖,经历过几次后感到很心寒。其实我发帖是出于抛砖引玉,能引起一些学术讨论。如mars15兄这样的回帖。[DISABLELB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