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術與術家之術

  • 道術與術家之術

    Posted by 劉銳山 on 27 6 月, 2011 在 3:54 上午

    [font=標楷體]道術與術家之術

    道教有丹經,而丹經常有鼎器,爐鼎之說,以示說明火候藥物造化之妙,有說上乘丹法,以天地為鼎爐,中乘丹法以乾坤為鼎爐,下乘丹法以心腎為鼎爐[/font]
    [font=標楷體]
    鼎爐 2.jpg

    我們參考一下張紫陽祖師葆光瓶合鼎爐圖,是教人修練陰陽之道,以及性命之道,而入天人合一之境界,「領悟了性命以脫生死,而非執生死以滯幻形」.而術家之法(見銳山太極圖),主在助人了厄運以脫困,而非執人以富貴虛名,或有異曲同工之妙![/font]

    [flash]https://forum.shusquare.com/non-cgi/usrRMnOEMvH8/12/12_1_12.swf[/flash]
    [font=標楷體]而葆光瓶圖揭示四層功法之象數,歸為一體,驟眼看去似曾相識,似懂非懂,似虛非虛.

    最底一層會三性於玄宮,天性,地性,人性,如鼎之三腳,這三腳舉足輕重,不能做到就等於不穩健,蕭天石云:「修道之要訣就是人品,而人品都未修好又如何修練仙,修佛,修聖?而那有神仙品德不好?那又如何超凡入聖?超聖入神?」是故「天道以立人道,盡人道以合天道,人牟於天,天人合一也」

    再對上一層,木角,水羽,金商,火徵,土宮,這層就如煮食器皿下之柴火,如缺一不可,從字面來解說,使我們聯想到五音:宮,商,角,徵,羽;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形:尖,圓,方,直,曲…而「修道需日損」,少一分就超脫一分,多一分負擔一分,這裡或是指名與利,富與貴.今人學道學道委實不太多人也做不到,而道有說五障,就是事障,理障,法障,道障,偶障,多一障不可,不明此理,所以無法認識天性,人性,地性,與開始一層互為相扣.

    待續![/font]

    94162783 replied 13 年, 10 月 前 8 Members · 12 Replies
  • 12 Replies
  • 黔山秀水

    會員
    27 6 月, 2011 在 6:29 上午

    原帖由 銳山 於 2011-6-27 11:54 AM 發表。
    道術與術家之術

    道教有丹經,而丹經常有鼎器,爐鼎之說,以示說明火候藥物造化之妙,有說上乘丹法,以天地為鼎爐,中乘丹法以乾?br />
    86310

    我們參考一下張紫陽祖師葆光瓶合鼎爐圖,是教人修練陰陽之道,以及性命之 …

    占个位子洗耳恭听。

  • 法伊

    會員
    27 6 月, 2011 在 8:14 下午


    有得必有失
    有失必有得

    有得才有失
    有失才有得

    :pig10:

  • 劉銳山

    會員
    29 6 月, 2011 在 6:07 上午

    [font=標楷體]術家之法其一納音,如七十二龍法以四維八干之正湊成七十二位,有謂寶鏡穿山透地,其法坐穴之甲子納音與山頭生剋,有以坐山之甲子納音五行起十二長生,總總類類都以以五行生剋制化為主.

    而是圖不以五行中土剋水,或水生木,這以形的炁之功法,其「音生,主人心者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以六律六呂萬事為根本,以耳齊「聲」分辨宮,商,角,徵,羽五音,是以天籟之聲為準繩,這是悠來以久.「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與《悟真篇》後序「有其身則有其患,若無其身,患從何有?夫欲免乎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是共同的思維,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的持續發展.

    待續![/font]

  • jinshange

    會員
    6 7 月, 2011 在 7:22 下午

    原帖由 銳山 於 2011-6-29 01:07 PM 發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Oc0tBsc91s&feature=relmfu 1分鐘之後的那一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nR35CrWVLE&feature=related
    讓自己的性靈淋浴吧﹗ 此歌手來自 “西藏”﹗

    [ 本帖最後由 jinshange 於 2011-7-7 02:31 AM 編輯 ]

  • tanqiurui

    會員
    7 7 月, 2011 在 7:34 上午

    :pig12: 洗耳恭聽

  • 日日晉昇

    會員
    14 7 月, 2011 在 4:40 下午

    太深奧了, 雖然不太理解, 期待銳山師傅繼續發表!:pig8:

  • 94162783

    會員
    13 10 月, 2011 在 2:34 下午

    原帖由 銳山 於 2011-6-29 02:07 PM 發表。 淮南子 卷一原道訓

    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於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於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故有像之類,莫尊於水。出生入死,自無蹠有,自有蹠無,而以衰賤矣。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肅然應感,殷然反本,則淪於無形矣。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所謂一者,無匹合於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葉,累而無根,懷囊天地,為道關門,穆忞隱閔,純德獨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於無,實出於虛,天下為之圈,則名實同居。音之數不過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和不過五,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色之數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其全也,純兮若樸;其散也,混兮若濁。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淵,汎兮其若浮雲,若無而有,若亡而存。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其動無形,變化若神;其行無跡,常後而先。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于公。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形而不明;以知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是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放準循繩,曲因其當。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瘖,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size=5]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則通於神明。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中之得,則五藏寧,思慮平,筋力勁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無所大過而無所不逮,處小而不逼,處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嬈,湫漻寂寞,為天下梟。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復反。迫則能應,感則能動;物穆無窮,變無形像。…………………….

    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氣,馳騁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門戶者也。是故不得於心而有經天下之氣,是猶無耳而欲調鐘鼓,無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勝其任矣。故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size]

    [ 本帖最後由 94162783 於 2011-10-13 10:45 PM 編輯 ]

  • archi

    會員
    4 11 月, 2011 在 4:45 上午

    [font=仿宋]摘自《楞严经》 对仙人的论述:[/font]
    [font=仿宋]08-22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size=22pt]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er3)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交遘(gou4)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size][/font]
    [font=仿宋][size=22pt]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size][/font]

  • archi

    會員
    4 11 月, 2011 在 8:49 上午

    [font=DFKai-SB]與《悟真篇》後序「有其身則有其患,若無其身,患從何有?夫欲免乎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font]
    [font=DFKai-SB][/font]
    [font=DFKai-SB][/font]
    [font=DFKai-SB][/font]
    真心,是永远常住不灭的。所以不要太宝贵这个不清净的肉身,不要执著它。宣化上人-楞严经 浅释

    指掌录说:”识之所以为恶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误认以为真,遂不复更求真本,终将如来藏性,日洎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会认作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永沉幻果,尘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务令了识是妄。后之会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当如来讲完七大之时,阿难及在法会大众,都得到佛的微妙开示,说明破妄显真的道理。大家都觉得,身心空空荡荡地一点都无所挂碍。各人都自觉知,妄身和妄心本来是虚妄空幻,真心自性的本体,则遍满十方法界,看见十方虚空,犹如看手中所持的树叶一样地渺小。这是说:真心能包罗万法,将十方世界,缩大为小,好像看自己手里所持的叶物一样。
      阿难最初认为识就是心,经世尊逐一破剖识是妄心后,就舍妄求真,求世尊说明真心。世尊就指’见’是心,说明见性是不动不灭、不失不还、不杂不分、无碍、超情、离见–作十种显示妙明真心。再为会合四科: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事即理。又融会七大,全相皆性,普融万法,分析真心包罗万方,真心极微细而奥妙。所以阿难和大众,都能了然明白,顿开天眼,领悟到十方虚空都在自己真心里,都不出现前一念心。所以心法是妙不可言,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
      为何我们不能荡荡然,了无挂碍?就是因为放不下,心里还有执著。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烦恼,不高兴。没有接到男友或女友来信,就天天惦挂。其实惦挂有何用?只会把头发变白,自己弄老而已。好像我以前在香港建寺,太过担心,头发就都变白。现在什么都不挂,头发又变黑了。又好像现在我和你们讲经,讲完就算,看书亦一样,看完就算,全无执著。遇有困难问题,即想办法当场解决,从不放在心头,不是故意忘记,只是自然而忘。这就是能看开,对一切事都很平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遇一切灾难都不怕,就是山崩屋塌,亦无惊恐。为何你有惊恐?就是因为放不下,怕伤害,其实灵性是完整的,什么都不能伤害它!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上四句是万法唯心,下二句是心包万法。及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所有的物相,皆是正觉妙明,真心自性所变现真心是纯一无杂染,而且周遍圆融,能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迷惑时,将自己的法身,埋没在色身中。现在已明白,法身广大遍满十方。再反看父母所生的肉身,犹如虚空中,吹起一粒微尘,若存若亡,至渺至小,终归都会灭亡的。又好像在湛然澄清的大海上,飘浮著一点点的水泡,忽起忽灭,无从知道。幻妄的色身就是这样无常,现在经世尊开示后,已了然明白,本自具足的灵妙真心,是永远常住不灭的。所以不要太宝贵这个不清净的肉身,不要执著它

  • 94162783

    會員
    7 11 月, 2011 在 10:11 下午

    此乃一家之見, 以偏蓋全。佛家對道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何必越俎代庖, 強扮发言人呢 ?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

    神無方, 道無体, 敢問例如呂祖應屬那一种仙 ?

    🙂

    原帖由 archi 於 2011-11-4 12:45 PM 發表。 

    94162783

    會員
    7 11 月, 2011 在 10:39 下午

    [quote]原帖由 archi 於 2011-11-4 04:49 PM 發表。 

    宣化上人-楞严经 浅释

    指掌录说:”识之所以为恶者,因不知其妄”。因不知其妄,所以就误认以为真,遂不复更求真本,终将如来藏性,日洎没于情尘之中,从迷积迷,浩劫不返。若果知道是妄,不会认作真,还须会归如来藏性。如不然者必至全体灰泯,反将含吐十虚之妙觉明用,永沉幻果,尘劫莫升。故知前之正破旁破,务令了识是妄。后之会相融性,即要返妄成真。

    辨《楞严经》十种仙 (陈撄宁 – 圓頓子 )

    http://tieba.baidu.com/f?kz=175999564

    http://wenwen.soso.com/z/q289538741.htm

    許多爭議都是不在其位, 偏求其政的人, 以一家之見指指点点, 張冠李戴, 無中生有的 !

    這种人往往都是我執太大, 不能放下已見, 虛心下問的站在他人立場, 換一个個角度看問題 !

    (難怪許多人單是[消业障], 如[口业] 一項, 就終其一生/多生都消不完, 反而愈消愈有, 源源不絕, 遑論修仙了 — ^ O ^ 笑一笑, 萬慮消 🙂

    所有不同門派的掌門人, 無不是胸襟闊大, 和而不同, 尊重他人的 !

    難道呂祖和佛祖見面, 不是彼此謙讓, 而是劍拔弩張, 爭做一哥嗎 ?

    唉 !

    [ 本帖最後由 94162783 於 2011-11-8 07:15 AM 編輯 ]

  • 94162783

    會員
    7 11 月, 2011 在 10:44 下午

    辨《楞严经》十种仙

    陈撄宁

    附告:《楞严》十种仙说,自唐至今,约一千二百三十年。历代以来,仙学中人读《楞严》而灰心变志者,其对于仙佛二门略有所得者,亦仅认仙道为学佛的一种方便之过渡,最后仍当以归佛为究竟,如《性命圭旨》等书,即其代表之作。目下全国居士界,嗜仙学者颇不乏人,屡被浅识的佛教徒所诃斥,每藉《楞严经》为泰山压顶之神威,而居士辈遂噤若寒蝉,不敢抗辩矣。余纳闷已久,亟欲一吐为快,因作此篇,聊伸己见。既脱稿后,删之又删,改之又改,理论虽不妨驳诘,辞气则倾向和平。盖已预留仙佛两家将来妥协之余地,故未忍出全力以相搏,免致佛教学理上基础之动摇。世倘有得他心通或宿命通之大善知识乎,畏前因而泯后果,必能深谅于愚衷。

    《楞严正脉》云:夫仙道起于众生厌惧无常,想身常住,妄设多途,无非志于长生不死,不知此身乃真心中颠倒错认。(略)今因怖死而又妄修长生,是错之又错,展转支离,迷不知返,可胜惜哉。

    撄宁按:世上人都是醉生梦死,很少有志于长生不死之人。吾国四万万同胞,心中真正希望达到长生之地步者,全国至多不满一千人。就算他们是妄想,何故普通人连这点妄想也没有?难道除却一千人而外,其余三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人,都成了正觉吗?都把妄想消除净尽吗?老实说一句,这般无志气无魄力可怜的群众,他们认为有生必有死,是天经地义,非人力所能反抗,老早就服服帖帖,心甘情愿,听宇宙定律所支配。问到他们的结局,若不是追随释迦牟尼同入大涅盘,便是被阿弥陀佛把他们全数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用不着大和尚为他们担忧。

    再按:释迦牟尼当年出家修行之动机,何尝不是因为厌惧无常而起?出东门在路上遇着一个老朽,出西门在路上遇着一个病夫,出南门在路上遇着一个死尸,然后才发心入山,勤修苦行。可惜他老人家鸿运欠佳,不投生于中国,而投生于印度,所遇到的两位导师,学问不见得怎样高明,故对于免除老病死三苦,实修实证的工夫,尚未能十分彻底。他老人家一出拿手好戏,摇旗呐喊,鸣锣击鼓,整整唱了四十九年,就是一个“觉”字。我并非说人生不应该有“觉”,所引为遗憾的,就是除了一“觉”以外,没有丝毫免除老病死的方法。参禅吧、修观吧、诵经吧、持咒吧,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徒然一觉,又有什么用处呢?现在的人们,更来得干脆,索性连“觉”也不要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立刻把你送上西天。

    《楞严正脉》云:西竺上古外道,宗摩醯首罗天为主,及佛出世,号一切智人,随机权立,尚列人乘,岂无仙道?亦闻观音为仙乘教主也。

    撄宁按:摩醯首罗天,即所谓大自在天,乃印度民族所崇拜之神,与中国人不相干涉。佛虽然号一切智人,亦只能了解印度事情,而不能了解中国事情。佛教人乘,比较儒教,欠缺实多,而且佛并不知有仙道。观其结局,生老病死四件事,亦无异于常人,岂不与当年出家修行之初心相违悖吗?若说这些现象都是示现,而非真实,请问世间事那一件不是示现?只许佛教示现无生,不许仙教示现长生,吾人说到长生,就要受佛教徒种种批评,“守尸鬼”、未出三界、终堕轮回,这些恶语,未免太不公平。

    观音在这个世界,无历史可考。民间传说是妙庄王第三女,名曰妙善,在汝州龙树县白雀寺为尼,死而复活,又到惠州澄心县香山隐身修炼等语,尽属无稽。非但我们不信,连佛教自己人也不信此说。观音只可以为一般念佛善女人的教主,不可以为仙乘教主。因仙乘教主要有历史可考,又要有仙学著作流传,我们方能承认,不是随便就能做的。
    《楞严正脉》云:顾此方大乘机纯,小乘犹不传习,岂务杂乘?故藏教未闻其至也。

    撄宁按:吾国人性习,喜空言而畏实践,故特别欢迎大乘而厌恶小乘。因为小乘佛教虽不敢说决定能免除老病死诸苦,却也要做一番工夫。懒惰的人们,只晓得唱高调,而不肯下苦功,所以到今日样样事都落了后尘。试观魏晋之间,何晏、王弼、王衍诸公,放弃世务,专谈玄理,浸成风气,遂以清谈误国,此即大乘佛教之前驱。宋儒虽极力排佛,但说到心性二字,总与佛教纠缠不清,甚至堕入佛教大乘经义圈套中而不自觉,明排之,适以暗助之,而大乘佛教遂俨然把握着吾国人心性界无上之权威。所最不可解者,秦汉以前,佛教未入中国,唐虞三代之政治淳良,民情敦厚,远非后世所能及,而且版图一统,无河山破碎之羞。自佛教东来以后,将如此大乘高深之哲理,薰陶全国亿兆之人心,更应该功迈唐虞,德超三代。何故国步日益艰难,民俗日益浇薄,民生日益憔悴,民气日益衰颓,有五胡十六国之乱华,有南北朝之分裂,有后五代之割据,有辽金辱国之耻,有元清灭汉之痛,有列强侵略之虞。所谓此方大乘机纯者,亦不过如此而已。

    《楞严正脉》云:此方仙道与儒同源,而老庄皆儒之太上清净者也,学仙者附会及之。

    撄宁按:吾国仙道,始于黄帝,乃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学术,对于儒教无甚至关系,而比较老庄之道,亦有不同。后来仙学书籍,固不免有附会老庄之处,但只采取老庄一部份修养方法,而非全部接受他们的教义。老子“大患有身”、“绝学无忧”之旨,庄子“谬悠曼衍”、“荒唐諔诡”之辞(见《庄子·天下篇》),对于后世制造佛经的工作,其助力实非浅鲜。本是舶来,偏称土产,于是释迦文佛遂成为老子之化身;本是国货,冒列洋装,于是《起信》、《楞严》遂高踞丛林之讲座(《大乘起信论》、《楞严经》二书,在今日佛学研究家多数人眼光中,认为二书都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楞严经》本文云: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正脉》云:从人者,但从人身修,即人身证,非局前十类之人。正觉即本觉真心,三摩地即首楞正定。不如是正觉正修,而邪悟五蕴身中有性命可修养之使长不死,所谓存想固形。十类修法不同,而存想固形乃总妄念也。

    撄宁按:世上人们,不想靠自己力量,实修实证,而妄念西方有个极乐世界,妄念死后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去,妄念往生净土求免轮回。把自己死后杳无凭据之妄念认作实事,把别人生前实修实证之功行当作妄念,何其颠倒是非乃尔。

    《楞严经》本文云:阿难,彼诸从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正脉》云:此言饵者,盖炮炼和合为丸作饵之意;于此服食而得功效,故曰食道圆成;地行仙者,但百体康壮,寿年延永,而未得轻飞,止于地上行者也。

    撄宁按:果如《正脉》所言,有此功效,亦不过像世上人吃几料膏丹丸散大补药,使身体强健,多活几年而已,充乎其量,不过到百岁左右,名之为仙,未免过分。此种人只能安居于城市山林,不能如后文所言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亦不能有千万岁之寿命。做《楞严经》的人,是门外汉,遂致理想与事实不合。

    《楞严经》本文云: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正脉》云:草木,如紫芝、黄精、菖蒲、松柏之类,久服身轻,行步如飞。

    撄宁按:这一类是吃生药而不吃烟火食的人,几百岁寿命,不成问题,若如后文寿千万岁之说,却非事实。
    《楞严经》本文云: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正脉》云:坚固金石,如烹煎铅汞、炼养丹砂,号九转大还者是也;化道游行者,化销凡骨而成轻妙之身,瞬息万里,周行不怠者也。

    撄宁按:这一种可以算是真正地仙,今世很少得见。而佛教净土宗死后生西者,则多至不可胜数。
    《楞严经》本文云: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正脉》云:此悟通化理,能大幻化,如刘根、左慈之类。甚至移山倒水,妙绝一世者,故称绝行仙也。此中觉悟如庄子观化、谭子达化之悟,非正觉中真悟。

    撄宁按:刘根、左慈之变化,是工夫到了那种程度,自然就会运用那种神通,并不是凭空觉悟出来的。学仙的人们,只讲工夫,不讲觉悟,决不会单由觉悟中就能得到神通变化。因为神通变化是与物质有密切关系,而觉悟则离开物质境界太远,就让你觉悟到极顶,而身外之物质仍旧一丝一毫不能改变,移山倒水,谈何容易?据余所知,只有大地震的威力可以移山,只有月球的吸力可以倒海,古今修炼成功的仙人,未必有这样大的法力。纵然有之,亦等于魔术或催眠术一类的障眼法而已,非真能使(器世间)改变其位置。觉悟两个字,已是捕风捉影之谈,水月镜花之比,何况于其中尚有正觉、非正觉、真悟、非真悟这许多糊涂印像。仙家只讲工夫,不讲觉悟,作者把佛家帽子戴在仙家头上,可谓冤哉枉也!

    《楞严经》本文: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撄宁按:此段乃《楞严经》十种仙之结论,学佛的人往往根据此等见解而轻视仙道,学仙的人亦常有听讲《楞严》或阅诵《楞严》而受其愚弄,遂至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是与吾辈所提倡之学说大有妨害,故不能不辨。

    第一辨 炼心与修正觉二者,其中界限,颇难划清。如何是心?如何是觉?如何叫做炼?如何叫做修?心与觉其不同处何在?炼与修其不同处又何在?如何可以断定十种仙只会炼心而不会修正觉?或者只肯走炼心这条路而不肯走正觉这条路?是不是一修正觉就把仙人的资格丧失了?一方面修正觉,同时一方面做仙人,又有什么冲突?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来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并不怎样容易。

    第二辨 寿千万岁之说,意义亦不明显。究竟是千岁呢?是万岁呢?还是一千个万岁呢?这三种寿命长短相差太远,须要分析清楚,不可含糊其辞。

    第三辨 十种仙中如第一种坚固服饵,是吃熟药的;第二种坚固草木,是吃生药的;第四种在动止上施功,第五种在津液上运用,第六种坚固精色,第九种坚固交遘。他们都是有肉体留存于世,并且都是在肉体上做工夫,那些工夫的效力,仅能延长寿命,未必就能得到什么神通。假使能够活到千万岁,总不能躲过世间人的耳目,他们决不会隐身术障眼法一类的把戏,何以世间人丝毫没有闻见?现今环球交通,极其便利,倘若深山海岛之间,有这许多拖着死尸走路的仙人,老早就被那班探险家拍出照片,传播全球了,何以除却生番、人猿、猩猩、狒狒这些人不像人兽不像兽的动物而外,没有一个半个千万岁仙人出现呢?

    第四辨 佛经中常喜用“轮回”二字概括六道众生,如天上、人间、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名为六道,又叫作六凡。以为这些众生都不免轮回之苦,都是凡夫境界,只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种圣界,方能永远脱离轮回。彼等制造佛经的诸位沙门不认识“有世界即有轮回,无轮回即无世界”这个根本原理,遂以私意安排,把六凡界放在轮回之中,把四圣界放在轮回之外,俨如秦楚交兵,诸侯皆作壁上观的态度。又若中国各省起革命,租界居民置身事外的心理。请问结果能幸免否?亦不过暂时苟安而已,终久是要波及的。无论他们入涅盘也罢,生净土也罢,都不能逃这个轮回公例。

    第五辨 假使成仙是妄想,我们也可以说成佛是妄想;假使休止深山海岛是妄想流转,我们也可以说往生西方净土是妄想流转。大家都是一样的妄想,请免开尊口罢。
    第六辨 “三昧”之义,即是禅定。“不修三昧”,即是不做禅定的工夫,而做别种工夫,遂招惹佛教徒的批评。其实此等批评也是一偏之见,就等于拿外国法律来裁判中国人民,那是永远行不通的。

    第七辨 “报尽还来,散入诸趣”二句,只可以说六道众生,不可以说十种仙。彼十种仙所用十种不同样的方法,是否就能够成仙,这是专门仙学上的问题,暂置不论。今姑且依《楞严经》之说,一概承认他们都有仙人资格。但这种资格是由工夫上得来的,不是由福报上得来的,比较佛书所说生前修十善业,死后投生天界,报得天福者,大大不同。譬如甲乙二人,各有财产万圆,甲之财产自父母遗传,不劳而获,乙之财产得自本人储蓄,积少成多。经过数年之后,甲必定贫穷,而乙必定巨富。因为不劳而获者,由于前生修善之福报;积少成多者,由于今生勤俭之工夫。福报有尽时,何况加之以挥霍,故贫穷立待;工夫无止境,何况用之于勤俭,故巨富可期。所以五戒十善,死后生天,报尽则堕,即甲之类也;坚固不息,仙道圆成,永不退转,即乙之类也。须知仙道门中只讲工夫,不讲福报,讲福报者,是门外汉。“报”之一字,尚不欲闻,“报尽”之说,更无着落矣。生天与成仙,本是截然两事,未容混作一谈。

    《楞严正脉》:上之十种,乃修门各别,此之炼心,乃操行总同。如持戒积德,救济累功,而言不修正觉者,以不达本心真常万形自体。又不了死因生妄、生死二非,顾乃怖死留生。长生为号,岂觉言长仅以胜短,说生终以待灭,讵识无生之至理,本常之妙体哉,故云不修正觉也。别得生理者,谓于正觉外别得延生妄理,寿千万岁者,妄修功满,妄理相应也。

    撄宁按:“炼心”二字之义,若果如《正脉》所谓持戒积德、救济累功,是不仅图一己之长生,而且兼能利人济物,岂不甚善?何必故意鄙视长生,而别唱无生之高调?寿千万岁之说,亦不过一种希望而已,未必真能办到,就让他们真能达到这个地步,也不能算是犯罪的行为。宇宙之大,何所不容,短命众生,数量已非微尘所能计算,仅此区区十种仙人号称长寿,然比较无量众生,已如沧海之一粟,听其隐藏在深山海岛中自生自灭可矣,而必欲一网打尽,使这班长寿仙人都变成短命而后快。天下最不近情理之事,尚有甚于此者乎?交光大师既不达万化从心、我命由我,又不了生因灭起、生灭互根,顾乃怖生趋灭,短命为荣,岂觉言短己不敌长,说灭终以待生,讵识长生之至理,神仙之妙体哉?

    《楞严正脉》:问:世无不贪生为乐,恶死为苦,今罗汉菩萨动经累劫方成,纵一生得归净土者,亦不免于现死,忽闻仙道现世寿千万岁,志见不定者多兴苟就之心,何以示之?

    撄宁按:世上人都是醉生梦死,并无真正贪生恶死之人。若果贪生,决不肯纵戕生之嗜欲;若果恶死,决不敢启自杀之战争。然而人类事实所表现者,每每与此相反,他们无所谓志见,更无所谓苟就。只认定生老病死是人之常理,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几时死,几时算了,不管什么罗汉、菩萨、净土、仙道,他们眼光中看来并没有分别。像这样人在世上占绝对的多数。

    《楞严正脉》:答:妙哉问也,谁不为斯言所误哉。盖彼言现世长生者,亦约多生功满,至末后一生方见其现得也。若推彼前身,其苦修不得而死者不知其几世也,岂人人初修而即现得哉?若但观其果之现成,而不推其因之久积,则佛惟六年成道,而佛会闻法者,立谈之间,证果入位,不可胜数,岂独神仙现世可成哉?

    撄宁按:仙道之方法,就是今生现得,学仙者之志愿,亦希望今生现得,以现得之希望,行现得之方法,总不能说他们是错误。至于前身究竟修过几世,似无讨论之必要。今生能否一定成功,亦看各人努力与否以为断,徒有希望而不实行,或虽实行而不努力,亦属无济。譬如我们有一处目的地,相距百里之遥,走得快,一日可到,走得慢,二三日或四五日可到。修仙原不限定一世成功,所怕的就是南辕北辙。仙佛两家之争论,盖为彼此目的之背驰,非因成功时间之快慢。

    《楞严正脉》:问:初修何知必不现得?答:初修者,前生已成短寿定业因种,或数世仙业未圆,则无生成仙骨,故不现得。必宿世仙道染心,生生苦积功力,乃成长寿定业因种,方得生有现骨,自然现求现得矣。是知末后成仙,必不易形方得长生,纵令尸解,亦是隐形而去,非真死也。吴兴谓其命终转生,非是。

    撄宁按:交大师能见到此,其学识亦自不凡。普通佛教徒常将死后生天之说解释仙道,故有命终转生之笑话,果真是命终转生者,与凡夫何异,尚配称为仙人乎?虽然,交大师亦只能识得长寿定业生成仙骨之仙,而不晓得尚有金丹换骨转移定业之仙,毕竟不能脱离佛教的窠臼。学仙者若果为定业所拘,仙亦不足贵矣。

    《楞严正脉》:休止下,明其不杂人居,亦非天上,宛然自为同分耳。斯亦下,方是正判轮回。是知神仙千万岁满,但是后死,非真不死。譬如松柏,但是后雕,非真不雕,第以过人之寿,人不见其死而已矣。

    撄宁按:人生寿命,有长有短,平均计算,不满五十岁。在一千年中,可容纳五十岁的二十倍,在一万年中,可容纳五十岁的二百倍。如此看来,仙人的一世,足抵凡人的二十世或二百世,我们自然愿意做仙人,不愿意做凡人。无论将来后死与否,但求在这个一千年或一万年中,免却许多投胎转世的麻烦,生老病死的痛苦,于愿己足。世有不厌麻烦不畏痛苦的人,尽管随着大化轮转去,我们决不来强迫你们定要走仙道这条路,彼此各行其志可矣。

    《楞严正脉》:妄想流传者,以身中本无性命主宰,而迷执为有,生死俱如梦幻,而妄生爱憎,非妄想而何?
    撄宁按:妄想流转者,以西方本无极乐世界,而迷执为有,净秽二土俱如梦幻,而妄生爱憎,非妄想而何?

    《楞严正脉》不修三昧者,不习住楞严定也;报尽受轮者,以仙劣于天,天尚不出轮回,况于仙乎。

    撄宁按:修行法门,千差万别,岂但仙佛两家法门不同,就以佛教本身而论,亦复分裂十宗,各执一说。自己教内尚且不能统一,如何能统一教外之思想?不习住楞严定,未必就犯了什么罪过,请问全国佛教徒有几个住楞严定的?不去警告自己,偏要警告别人,可谓多管闲事。论及仙劣于天,不过一句空谈,并无实在证据,吾等亦可说佛劣于仙,闹到结果,不过彼此互相轻视而已。总而言之,仙有仙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有世界即有轮回,无轮回即无世界。若要免除轮回,必先毁灭世界,世界如果毁灭,仙佛众生,同归于尽,则轮回不出而自出矣。请问佛教徒愿意照办否?哈哈!!

    《楞严正脉》:夫初修不能现得,得之不出轮回,何如念佛求生西方,一生即得,金身浩劫,永出轮回。而无缘不信者,痛哉!痛哉!

    撄宁按:以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五百七十余字的大文章,和仙道争论不休,我起初认为交大师当真有什么高见,谁知仍旧是老僧常谈,到此处方才露出马脚,简直像一般市侩拉生意的口吻。其意若曰,你们仙道门中的货色,初买不能现得,得之又不耐用,何如我佛门西方老店,价廉物美,一求即得,坚固耐用,永不变坏,但是你们无福消受,可痛呀,可痛呀。像这种论调,我们学仙的人要同他辩论,可谓浪费笔墨,只有请基督教徒对付他们,堪称半斤八两。今试模仿基督教口吻如下:夫念佛不能得救,得救不能生天,何如信主耶稣,祷告上帝,求生天国,一生即得,永享快乐,不堕地狱,而愚迷不信,痛哉痛哉。

    《楞严正脉》问:修仙者妄谓释教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惑此言者甚多,请此附辩,以觉深迷。

    撄宁按:“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这几句是吕纯阳真人《敲爻歌》中之语。此歌是否吕祖所作,我们也不能判断,但是这几句话却未曾说错。说者本非妄,听者亦不惑,斥为妄讥为惑者,彼等自己已不免妄且惑矣。

    《楞严正脉》:答:彼所说性命,二俱非真,盖指身中神魂为性,身中气结命根为命,故说单修性者,但得阴魂鬼仙,无长生身形,兼修命者,方得轻妙长生之身,而夸形神俱妙。

    撄宁按:极端唯物派的科学家只承认我们一个肉体,至于人类的意识作用,不过肉体中一部份物质在那里冲动,并无所谓灵魂。等到肉体毁坏,物质分解,不能团结时,人类的意识也就随之消灭。谈到肉体以外还有性命,他们笑你是说梦话。我们仙学家想争这口气,必定要下一番苦功,实实在在做到形神俱妙的地步,方能令科学家折服。须知仙学家的劲敌是科学家,而宗教的敌人也是科学家,但是将来世界上足以同科学家对抗的,独许仙学家有这个希望。

    《楞严正脉》:安知佛所说性,是人人本有真如性海,乃无量天地无量万物之本体。证此性者,岂惟但能现无量妙身,兼能现无量天地万物。其所现者,岂惟但能令住百千万岁,虽尘沙浩劫亦可令住,且欲收即收,一尘不立,欲现即现,万法全彰,得大自在,得大受用,方谓真如佛性。斯言信不及者,请细阅前文显性处,自然悟彼无知而妄谤矣。

    撄宁按:仙家所谓“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是指做工夫的流弊而言,意欲调和于性命二者之间,不欲有所偏执,反惹起此处一大段噜苏。要晓得这是做工夫,不是做文章,何必卖弄笔尖儿,把一个“性”字讲得天花乱坠。我似乎自见《老子》、《庄子》、《淮南子》书上讲“道”字之全体妙用处,其广大精微,甚过此段文章百倍。吕纯阳是唐朝进士,未必没有读过《老》、《庄》、《淮南》等书,倘若他要做起文章来,恐怕比交大师更加玄妙。交大师除了把“道”字改作“性”字而外,尚有何新发明呢?佛教徒既可以改“道”为“性”,仙学家自然不妨改“性”为“命”,彼等安知仙所说“命”,是人人本有“长生命蒂”,乃无量天地无量万物之本体,修此“命”者,岂但能现无量妙身,兼能现无量天地万物,……方谓“长生仙命”。斯言信不及者,请细阅仙经论“命”处,自然悟彼浅识之徒无知而妄谤矣。

    神仙一派,极端自由,早已跳出佛教六道轮回之外,《楞严经正脉》所谓“不杂人居,亦非天上”,却是实情。若将神仙判同人道,一则生活状况不同, 二则寿命长短不同,三则明明说是“绝于人境”,如何能再以普通人类的眼光看待?若将神仙判归天道,亦有困难之点。因佛教中所谓天道者,都是死后投生,命终转世,而神仙家永远不肯命终,绝对不说死后,并且不一定希望上天。虽偶有白日飞升或阳神冲举之现象,似乎可以承认他们是上登天界,然而飞升乃肉体腾空,冲举是阳神脱壳,虽同为升天,又不合佛教天道中转世投生之原则。可见仙家所向往之天决非佛教天道所能统摄。弄得这班中国的印度思想家进退失据,既不能将仙道判同人道,又不能将仙道判归天道;设若于六道之外,别立仙道,则六道变成七道,显然有破坏自己教义之嫌;若将仙道纳入四圣道内,则不免认凡作圣,佛教徒又不甘心,他们素来以“圣”自命,而以“凡”视人,如何肯与人平等?况仙佛两家,宗旨相反,很难觅得调和之机会,到此地步,伎俩已穷,无可奈何,只有将仙道痛骂一顿,稍泄气愤而已。所以历代佛教徒批评仙道,总是隔靴搔痒并无学理可言,盖在印度民族脑筋中根本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神仙思想。释迦当年创教,只有六道轮回,而无七道轮回之说,于是中国神仙遂享有治外法权,而不受佛教法律之裁判矣。这个缺点,只能怪彼自己的教义组织颇欠完密,至中国一般漏网的神仙,逍遥法外,不能怪我辈仙学家手段太滑,野性难驯也。

    余观历代谤仙之书,当推《楞严经》为巨擘,因其不动声色,淡淡而叙,款款而谈,能使学者于无形中改变其思想,而不觉察经文理论之错误。加之法师们到处演讲,全国从风,而仙家资格因此坠地。修出世法者,遂鄙弃仙道,视为畏途,不敢涉足,除却保持宗教迷信,聊以安慰自心而外,毫无他策。追原祸始,《楞严》十种仙之流毒最深,则知余今日之辨实非得己。贤哲君子,尚其鉴诸。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