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後天八卦與月相納支考

  • advtop

    會員
    1 11 月, 2008 在 6:10 下午

    [size=13px]可惜權限不夠﹐無緣拜讀尊文[/size]

  • 二泉映月

    會員
    27 11 月, 2008 在 7:11 上午

    可怜我的级别啊。怎么还不够啊。我都是老朋友了啊。

  • jyasasas

    會員
    28 11 月, 2008 在 2:27 下午

    [size=13px]可怜我的级别啊。怎么还不够啊。:pig4: [/size]

  • 黔山秀水

    會員
    8 12 月, 2008 在 3:12 下午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像地球一样,月球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凹陷约400米。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月球这种奇特地自转结果是:月球总以同一半面向着地球,而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只有靠探测器才能揭开月背千古之谜,人类的这个愿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实现了。 当今大型天文望远镜能分辩出月面上约50米(相当于14层高楼)的目标。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免(著意登楼瞻玉免,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font=PMingLiU]古人從八卦取象中尋找事物變易之規律,其基礎是因為八卦體系中同一卦名的多義性,能互相類比。在探討納甲法原理時,尤須注意同一卦名所表示的不同對象,諸如方位、月相、時辰等等。[/font]
    [font=新細明體]  在此基礎上,參對月體在天空的運行規律,把握住以月體位於中天作為時辰排序的開始,就不難復現納甲法中各卦的六爻納支排序。[/font]
    [font=新細明體]納支中太陰運行的描述是以八卦中的乾、巽、艮、坤、震、兌六個基本元卦實現的。由這六個基本元卦組成的卦位圖是:[/font]
    [font=新細明體]  [/font]
    [font=新細明體]     乾[/font]
    [font=新細明體]   兌   巽[/font]
    [font=新細明體]   震   艮[/font]
    [font=新細明體]     坤[/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同一卦名,會同時代表不同的含義:[/font]
    [font=新細明體]   震  兌  乾  巽  艮  坤  [/font]
    [font=新細明體]從方位看:   東北 東南 南  西南 西北 北     [/font]
    [font=新細明體]從月相看:   蛾眉 上弦 滿月 凸月 下弦 朔月 [/font]
    [font=新細明體]從計時順序看: 子丑 寅卯[/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辰巳 午未 申酉 戌亥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Times New Roman]一.[/font][/font][font=新細明體]乾月:滿月。申時出,辰時沒,子時中天位(乾位)。全天運行以子時作起啟,卦位震,陽卦順行。六爻納法為:[/font]
    [font=新細明體]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font]
    [font=新細明體]    震   兌   乾   巽   艮   坤  [/font]
    [font=新細明體]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Times New Roman]二.[/font][/font][font=新細明體]巽月:凸月。戌時出,巳時沒,丑[/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寅時中天位(乾位)。全天運行以丑時作起啟,卦位震,陰卦逆行。六爻納法為:[/font]
    [font=新細明體]    初六  九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font]
    [font=新細明體]    震   坤   艮   巽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乾   兌   [/font]
    [font=新細明體]    丑   亥   酉   未   巳   卯  [/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Times New Roman]三.[/font][/font][font=新細明體]艮月:蛾眉月。子時出,申時沒,辰[/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巳時中天位(乾位)。全天運行以辰時作起啟,卦位乾,陽卦順行。六爻納法為:[/font]
    [font=新細明體]    初六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font]
    [font=新細明體]    乾   巽   艮   坤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震[/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兌[/font]
    [font=新細明體]    辰   午   申   戌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子[/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寅[/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Times New Roman]四.[/font][/font][font=新細明體]坤月:朔月。寅時出,戌時沒,午時中天位(乾位)。全天運行以未時作起啟,卦位巽,陰卦逆行。六爻納法為:[/font]
    [font=新細明體]    初六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font]
    [font=新細明體]    巽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乾[/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兌   震   坤   艮   [/font]
    [font=新細明體]    未   巳   卯   丑   亥   酉  [/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Times New Roman]五.[/font][/font][font=新細明體]震月:蛾眉月。辰時出,子時沒,未[/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申時中天位(乾位)。全天運行以申時作起啟,卦位艮,陽卦順行。六爻納法為:[/font]
    [font=新細明體]    初九  九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font]
    [font=新細明體]    艮   坤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震[/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兌[/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乾   巽  [/font]
    [font=新細明體]    申   戌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子[/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寅[/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辰   午[/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Times New Roman]六.[/font][/font][font=新細明體]兌月:凸月。午時出,寅時沒,戌[/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亥時中天位(乾位)。全天運行以亥時作起啟,卦位坤,陰卦逆行。六爻納法為:[/font]
    [font=新細明體]    初九  九二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font]
    [font=新細明體]    坤   艮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巽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乾[/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兌   震      [/font]
    [font=新細明體]    亥   酉[/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未   巳   卯   丑    [/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font=新細明體]下面離坎二卦排法較特殊,它們不是月相的基本元卦位,要通過前面六個基本元卦位來實現定位。[/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Times New Roman]七.[/font][/font][font=新細明體]坎月:下弦月。子時出,巳時沒,寅[/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卯時中天位(乾位)。全天運行以寅時作起啟,卦位兌,陽卦順行。六爻納法為:[/font]
    [font=新細明體]    初六  九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font]
    [font=新細明體]    兌[/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乾   巽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艮   坤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震[/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新細明體]    寅[/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辰   午[/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申   戌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子[/font]
    [font=新細明體][font=Times New Roman]八.[/font][/font][font=新細明體]離月:上弦月。巳時出,子時沒,申[/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酉時中天位(乾位),寅[/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卯時在底位(坤位)。全天運行以卯時作起啟,卦位兌,陰卦逆行。六爻納法為:[/font]
    [font=新細明體]    初九  六二  九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font]
    [font=新細明體]    兌   震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坤   艮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巽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乾[/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    [/font]
    [font=新細明體]    卯   丑 [/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亥   酉[/fon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font=新細明體]未   巳    [/font]
    [font=新細明體] [/font]
    [font=新細明體]  至此已完整重現了京房納支的推演過程。對照現在通行版的納支排法,基本吻合,只有震兌二卦稍有不同。對比如下:[/font]
    [font=新細明體]        [/font]
    [font=新細明體]震:通行版: 子寅辰午申戌    [/font]
    [font=新細明體]月相版: 申戌子寅辰午[/font]
    [font=新細明體]兌:通行版: 巳卯丑亥酉未    [/font]
    [font=新細明體]月相版: 亥酉未巳卯丑[/font]
    [font=新細明體]對於震卦的錯誤,業界一向已有所懷疑,或因是千年傳承過程中的口誤筆誤所致,現經月相推演,該是還其本來面目的時候了。<納甲歌>中的兩句:“震木庚子庚午臨”和“兌金丁巳丁亥憑”改正為“震木庚申庚寅臨”和“兌金丁亥丁巳憑”,就沒有問題了。[/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 本帖最後由 黔山秀水 於 2008-12-8 11:13 PM 編輯 ]

  • 黔山秀水

    會員
    8 12 月, 2008 在 3:28 下午

    古代曾以卦纪年,两卦值一年,六十四卦恰值三十二年。

    《易纬·乾凿度》说:“法干乾坤,三十二岁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拆,复于贞也。” 以上是说,每年两卦合一岁周天之数,即36O”,三十二对卦值三十二年即: 36×32=1152O(策)《易·系辞》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的说法。

    上述用六十四卦演绎的三十二年是公度年,实际上的回归年三十二年不足,朔望年三十二年有余。而干支周期每年皆闰(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则为三十。 1152O÷36O=32(公度年) 1152O÷365=31.56(回归年) 1152O÷354=32.54(朔望年) 11520÷384=30 事实上回归年即干支年,31.56回归年亦即31.56干支年。而这里为了求其可公度性,特以闰年计之。

    总之,六十四卦作为可公度性、全息性的数学结构模式将回归周期与朔望周期严谨有序地统摄起来: 23O4O÷360=64(公度年) 23O4O÷365=63.13(回归年) 23O4O÷354=65.08(朔望年) 23O4O÷384=60 干支与公度法密吻(6O×6= 360°)。然而干支日与回归年欠5天,5.25×70=367.5天(多2 天 )。

    可见,七十年干支与回归周期大致吻合。关于三十年与六十年周期,《素问·天元纪大论》论之更详:”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气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孟喜与》:”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

    古代物候五日为一候,五日又是时辰干支之周期。5×6=30天( 360时辰),而卦气六日七分为一卦,一月五卦,6×5=30天,再乘十二月为岁式。这样,卦气与干支周期融为一体。而三十年为月干支甲子周期之六周(五年为一周),六十年为月干支周期之十二周,亦为年干支周期之全数。三十年与六十年中含七百二十气与千四百四十气。气即节气,1个节气为十五天,那么求其一年公度: 720×15=10800 10800÷30=360o 1440× 15=216O0 2I600÷60=360o 由上可知,上述方法皆采用360o公度年测量方法。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关于一年、十年、六十年三种周期的记载。其中一年分五段,每一段为七十二天;十年也分为五个阶段,每段为七百二十天。六十年亦有千四百四十气,恰合一周六十岁。六十年周期之法与《内经》完全相同,无须讨论。我们看一年与十年之法: 72天×5=360天 720天×5=3600天上述一年、十年五分法合之为360天与3600天,非天也.乃度也。亦即: 72o× 5=360o 720o× 5=3600o 这样,周天360o 恰为一个公度年,3600o 恰为十个公度年。这羊,我们重温六十四卦卦纪之辞,就会豁然开朗,疑团顿失。

    《如易传·乾文言》初九曰”不见是”,日中为”是”(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是)。子午线之上为正南方,下为正北方,日中影必正,影正则左右自分为两,即左阳而右阴。而乾卦初九处地之下,潜藏之象,故曰”不见是”。又如《周易·未济》上九爻日”有孚失是”,未济上卦为离,日中则昃,上九已亢,故曰”失是”。以上言64卦、384爻以乾初九、未济上九(亦即易之第1爻与第384爻),以此”是”为始终,的确意味深长。进而言之,在64卦公度年中,朔望已过65年,而回归却也过63年,不见太阳回归,何能见是,故曰”不见是”,”有孚失是”。因未济卦之后,复又从乾初九始,按5 天 ×64=336天,尚须行 336°始能合六十四回归大数。在此之前,不见太阳回归,何”是”之有?而既济为第63卦,正合63回归年,故《杂卦传》曰;”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即济卦辞”初吉终乱”,皆与大周期吻合。再以涣卦与节卦为例,涣卦为 59卦,节卦为60卦。59×6=354°,60×6=360°,涣卦恰一个朔望年周期,而距回归年尚缺11天,故谓之涣卦(涣者,离也,散也)。而节卦360爻(360°),恰好一个公度年,”度数,节也”,故名节卦。而至未济卦384爻,恰为置闰之年。让我们以帛书64卦与通行本序卦对照,发现二个本子只有三卦序号相同;即乾卦(帛书名键)、恒卦及中孚(帛书名中复),亦即乾(键)卦l、恒卦32、中孚(中复)卦61。

    我们这里不论帛书序卦与通行本序卦何以如此大异,而问二个本子何以第1、第32之第61卦完全一致?乾为天,”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故为第1。恒卦为64卦之半,亦64公度年之半: 32×360°=11520 以公度年乘32,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故谓之恒。至于中孚(中复)61(61公度年)恰合60回归年大数(亦60干支年周期),恰在冬至夜半。由此足证六十四卦公度法确为上古圣贤之法。

    《周易》之名,实指周期循环,终则有始的宇宙天象运行规律。三代易学家尚秉和力主此说,他在《周易尚氏学》中指出:”周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唯杨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而于玄首,则释其所以然,其罔、直、蒙、酋、冥,即元亨利贞,故以中羡从为始,更晬廓为中,减沈成为终。循环往来,无不周之理。” 总之,易卦、干支、律历、物候、节气、星宿等等皆统摄于周天框架之中,以公度法来推衍其周天循环之道。我国彝族少数民族古代曾使用太阳历,彝族古典《宇宙人文论》记载有以六十三年为周期的太阳历,这与六十四公度年不谋而合。

  • 黔山秀水

    會員
    8 12 月, 2008 在 3:33 下午

    [font=PMingLiU]不同的月相,其出沒時間並不相同,出沒的精確方位也不一樣(隨春夏秋冬四季變化而異),但是,它在最高點(中天)的方位是相同的,而且,不同月相到達中天的時間是很有規律的,這就是納甲法的關鍵性的依據。[/font]

  • 陳sir

    會員
    12 12 月, 2008 在 2:48 上午

    學習學習:pig5: :pig5:

  • feelccx

    會員
    12 12 月, 2008 在 9:33 上午

    :pig4: :pig4: :pig4: GOOD!!

  • 飛龍在天

    會員
    18 12 月, 2008 在 3:36 下午

    月相就是陰曆…月圓就是15…海潮計算日子…

  • 金木水火土

    會員
    19 12 月, 2008 在 7:57 上午

    好资料i,我一定要看看

  • feelccx

    會員
    23 12 月, 2008 在 3:54 下午

    :pig4: :pig4:

  • 大千世界

    會員
    24 12 月, 2008 在 1:50 下午

    :pig7: 呵呵,我:pig2: 赶紧把耳朵洗净

  • cjbjob

    會員
    25 12 月, 2008 在 2:51 上午

    :pig6: :pig1: :pig2: :pig3: :pig5: :pig8: :pig7:

  • 中孚

    會員
    26 12 月, 2008 在 9:11 上午

    什么叫有量纲数?就是与度量衡规定的单位值相比而产生的数值,如几斤几两,离开斤和两它数值毫无意义。
    无量纲数,一般是一种相对值,因此没有单位,如欧拉数,雷诺数等,
    月相假如以百分比的形式而不是以表面积若干公里的形式出现,就是一种无量纲的表达方式,以百分比的形式表达的月相可以与先天八卦建立对应关系。

  • 古易居士

    會員
    1 1 月, 2009 在 2:57 下午

    [size=13px][size=13px][font=標楷體]甲先後天八卦與月相納支考good

    [/font][/size][/size]

Page 11 of 1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