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漫談(三)
-
易學漫談(三)
近日相繼貼出了多篇先賢的名箸,這對於易友來說,既可欣賞先賢的高見,也可以邊學習邊討論。藉此,愚略談一下對先賢箸作的淺見。
先賢的箸作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創,另一類是闡釋。愈是早期的箸作就愈簡潔,都是提綱挈領式的,語簡而意賅。由於沒有詳細的解釋,就留給後人很廣闊的想象空間。單就一本易經,自孔夫子開始至今,不少於六千多部闡釋箸作。各位先賢及大師都是用自己的主觀理解去做闡述,包含很多主觀意見,甚至引起不少爭論。術數類的箸作也不例外,無論占卜、堪輿、命理的箸作因後人的理解及闡釋不同而形成了許多門派。宋代京房先賢的名箸(滴天髓),自劉基大師始,一直到今,不知多少大家都對其闡釋,真是各自各精彩。所以各位易友在學習及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闡釋者的主觀見解,結合自己的見解去作綜合分析。
至於更有一類則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既有先賢的經典部份,又加上自己的經驗總結及主觀見解而寫出的箸作。這一類箸作自古至今差不多每一個有一定造詣的易學家(包括術數)都有流傳下來。這對易學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在術數方面,各代大師都繼承及總結他們的前賢經驗,再經過他們的實踐驗證而作出的口訣及斷語,無疑給後學者貢獻很大。當然在他們的箸作中肯定有錯誤的解釋及論斷,所以也要結合自己的分析,千萬不可囫圇吞棗,不要認為先賢的箸作就一定對。多作對比,多加思考,敢於創新,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對易學的責任。
Sorry, there were no replies found.
登錄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