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鏡三昧本義
-
寶鏡三昧本義
寶鏡三昧者。 洞山親印於雲巖而密授曹山者也。 洞下諸師恐屬流布。 但於室中密授。 以定宗旨。 以防滲漏。 自朱世英得之老僧。 始獲傳於世。 文有三百六十言。 於中如離六爻偏正回互數語。 為一篇之樞鈕。 然祕藏幽扄難開物解。 間有一二尊宿出其義意。 又支離失旨。 適以辱先宗而悞後學。 近見人天眼目一書載五家宗旨。 而洞宗譌舛滋多。 豈非迷此本源三昧之故與。 予友旅堂居士胡介見而傷之。 屬予考正其義。 既而居士謝世。 予蘊諸懷者數年。 一日偶因禪者勸請遂闔戶燒香三復遺言。 覺三昧精義於重離一卦中層見疊出。 因抽繹其緒作六種圖說以發明之。 初一為總。 後五為別。 葢欲闡發幽微。 非為世諦流布。 知我罪我所不暇計也。 予既慨古說紕繆。 且不欲負旅堂之託。 勉而述此。 敢曰三昧本義。 果如是乎。 惟具眼者辨之。 六種圖說者。 寶鏡三昧圖說。 正偏回互圖說。 三疊分卦圖說。 五變成位圖說。 二喻顯法圖說。 六爻攝義圖說。
寶鏡三昧圖說
向上一竅。千聖不傳。隨義悉檀。故形文彩。此在儒乘謂之太極。本不可名。強名太極。本不可狀。強作此相。凡兩儀四象以至六十四卦。皆從此相生。此相從無相生。無相無生無不生。今論此相。入我法中有種種名。華嚴名此為一真法界。法華名此為一實相。涅槃名此為祕密藏。六道眾生具此昧此。為第八阿賴耶識。名如來藏性。三世諸佛轉此證此。為第九菴摩羅識。名大圓鏡智。歷代祖師悟此傳此。為最上祕密宗旨。名寶鏡三昧。一切教乘為能詮。此為所詮。一切宗乘為能標指。此為所標指。然此中卻無能所。無名相。無言句。所謂混沌未分。黑白未兆。參玄上人當先了此。若未了此而說正說偏說明說暗。猶如話月。豈能照境。故知乖明淨之體。缺鑒照之用。雖終日寶鏡中而三昧叵得也。雖然。作此相時已屬染污。況復婆和。姑置勿論。
正偏回互圖說
此圖兩儀既判。黑白已分。以黑表正。以白表偏。所謂正中有偏。偏中有正。回互之義本此。中間仍有一虗相者。 表向上事。 今亦隱於黑白間也。 黑白是奇偶二數。 即前太極相所生。 為卦畫爻象之本。 然論所表之法。 不惟偏正。 今略配名義使不迷宗。 所謂黑者於位表正。 於相表暗。於時分表夜。於界處表內。於人倫表君父。於二家表主。於法界表理。於法門表體。於二德表性。於二嚴表智。於二智表實。於二門表本。於四十二位表果。所謂白者為偏位。為明相。為晝分。為外界。為臣子。為賓家。 為事法界。 為用門。 為修德。 為功動。 為權智。 為迹門。 為因位。 此諸二法雖各依位住。 而飛伏隱顯互相涉入。 雖互相涉入而又各住本位未甞混亂。 此非意識之境。 入此三昧。 法如是故。 此回互之義。 為一家之要旨。 洞宗學者尤宜詳之。
三疊分卦圖說
此圖已略見大意。卦有六爻。統惟奇偶二數。先聖取其回互之象以立宗旨。但其旨既幽祕。而形諸文者復引而不發。意欲學者於入道後深思而自得之耳。乃從上諸師異說紛紜。昧於三疊五變之言。向本卦外別變五卦支離配釋。大非旨也。不知本文直云。如離六爻是取正偏回互之象。非取離為心火之卦義也。而本卦中自具三疊五變天成玄妙之趣。學者苟不向外求索。於此爻象諦觀熟玩。思之思之又重思之。則鬼神將為冥通而祖意無餘蘊矣。今不攻異端直出本義。先將本卦六爻分為三疊以象三德。所謂疊而為三者也。即初二兩爻為初疊。洞上之宗貴乎回互。故順象正中偏。互象偏中正。與五變中初二兩變之爻正同。象般若德也。以三四兩爻為二疊。回互觀之。純陽無陰。但第四爻陽居陰位。是正偏妙葉。 故象正中來。 即是三變之爻。 象法身德也。 以五六兩爻為三疊。 互象兼中至。 順象兼中到。 與四五兩變之爻正同。 象解脫德也。 又內卦三爻陰陽住位。 為自受用三昧。 外卦三爻陰陽易位為他受用三昧。 其三德三昧之義。 後當廣明。
五變成位圖說
此即三疊六爻變為五位。以盡一卦理趣。 所謂變盡成五者也。 就五位中開之則有十爻。 以更互取象。 故仍不出本卦六爻之外。 疊變之巧其在茲乎。 然變有二義。 一變化義。 二變易義。 今但取變易義。 例如四十二位因果互易。 謂之變易生死是也。 既知變是易義。 則易爻不易卦。 若別出五卦。 與五位名義無涉。 況位次混亂。 圖相不合。 亦不思之甚也。 且明說如離六爻偏正回互。 奚取於多卦多爻。 千古病根只在錯看變盡成五一句耳。 洞山本意謂。 易盡六爻恰成五位。 既誤易盡為化盡。 又誤成五位為成五卦。 以故支離配釋愈出而愈謬也。 略明五變竟。 復次。 若欲配位。 不須互取十爻。 只就六爻。 五位義足。 今更悉之。 謂以初一爻為正中偏。 葢全理即事。 故此正中即有偏。 但偏相不可見。 譬如朔日之月。 暗中明相不可言無。 故參同契雲。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覷是也。 以是義故。 不須互取第二陰爻也。 次以第二一爻為偏中正。 葢全事即理。 故此偏中即有正。 但正相不可見。 譬如望日之月。 明中暗相決定是有。 故參同契雲。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是也。 以是義故。 不須互取第三陽爻也。 次以三四兩爻為正中來。 此位必須兩爻互取方成位義。 後當別明。 次以第五一爻為兼中至。 第六一爻為兼中到。 葢此二位在正中妙葉之後。 故二圖雖純白純黑。 一是妙葉而發於用。 為理事雙彰。 一是妙葉而歸於體。 為理事雙泯。 曰兼至。 曰兼到。 兼即互義。 以是義故。 不須互取四五兩爻也。 既爾。 何故疊變中皆取複不取單。 葢以單爻義雖具而相不顯。 回互之象不得灼然昭著。 且與正中來一位單複不等。 以是義故。 捨單用複。 然則據實言之。 位位回互。 爻爻回互。 單即具複。 複即是單。 單複複單彌顯重重無盡之義也。 思之。
登錄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