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世家:林獻堂

  • 霧峰世家:林獻堂

    Posted by ROAD on 30 7 月, 2004 在 10:15 上午

    林獻堂,名大樁,號灌園,獻堂為其字也;霧峰鄉中正村人。光緒七年(民前三一年)十月二十二日生,民國四十五年九月八日卒於日本(東京都杉並區久我山寓所,嗣歸葬故里萬梅崦祖墳),享年七十有六。其先世林石,於乾隆年間始入臺灣,初寓彰化,數遷至大里代莊,嗣因林爽文之變而家破,遂移阿罩霧(今霧峰鄉)。祖奠國(諱天河,號景山),以軍功授知府銜,父文欽(諱萬安,字允卿,號幼山),光緒十九年恩科舉人,以功加道銜。初,林氏先世以武起家,功著旂常,至是獨捨武就文,而有聲於時。
    獻堂為人,卓犖有大志,言行率真而無矯飾。乙未割臺事起,凶鋒所至,十室九空,其時,獻堂年甫十五。奉祖母羅太夫人之命,率家四十餘口避難泉州,在此期間,驚惶困窘,蓋可想見,惟林氏處之泰然,若非天縱英才,曷克臻此。
    二十二歲被任為霧峰區長,旋辭去,復就臺灣製會社取締役(即董事)之職,民前五年(日明治四十年)春,林氏首途往遊日本東京,秋間與甘得中歸次奈良,邂逅梁任公於旅邸,是晚傾談甚歡,獻堂以臺胞爭取自由事有所請益,言下不勝唏噓慨嘆,任公有「本是同根,今成異國,滄桑之感諒有同情、、、今夕之遇,誠非偶然」云云,文字委婉動人,林氏頗受感動,幾至淚下,遂訂交焉。嗣後,獻堂之致力本省社會運動,則以此為啟蒙。
    櫟社者,為林痴、林幼春叔侄所倡設也,嗣後藝苑從風,其流益大,而所有社員,亦皆為一時之選,蜚聲騷壇,自不待言。海桑以後,士人不得志於時者,競逃於詩,以發故國之思,民前二年,獻堂乃加入櫟社,此後提攜羽翼,致力尤多。
    辛亥春,梁任公應臺灣遺民邀請,偕其女公子(令嫻)及湯覺頓來臺遊歷,林氏掃榻以待,迎往霧峰萊園之五桂樓。當其時,日人據臺已十有六年矣,而臺灣與袓國交通梗阻,所謂教育,僅舊式書房,日人所施教育,只在加強其殖民政策而已,因之任公來臺,尤富時代意義,鈊蒙啟聾,影嚮所及,誠非淺鮮;是故此遊雖只十日,而唱和無虛日,亦類多慷慨悲歌之音。溯自割臺以來,日人淫威日盛,有識之士,爭相結社,以詩文相唱酬,至是讀書感懷,罔非一洩鬱積,而故國宗社之思,油然而生。
    民國三年,獻堂捐鉅資以興學,是年春,適為其祖母羅太夫人八秩大壽,擬撥萬金以為慈善事業,惟未肯綮,遂與從兄紀堂、烈堂謀之中部士紳共創中學,以為臺人子弟進修之所,計得款二十餘萬元,既而創設臺中中學(今省立臺中一中前身),蓋堂時臺人教育未得平等,惟從此已奠下本省民族運動之墓。
    民國九年秋,林氏復赴日,歷訪日人中央政府權要,以期呼籲撤銷「六三法案」。六三法案者,乃日人之特別立法,以禁錮臺民者也,惟臺人要求待遇改善,早由臺灣同化會及臺中公立中學創立,以見其端倪,是時,東京臺灣留學生正組織新民會,以為民族運動之活動樞紐。獻堂赴日,遂被推為會長。越明年,時勢所趨,世界民族主義澎一時,臺民不滿日人長期專制政治,乃有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公推林氏首領銜,得聯署者一七八人,提出日本帝國議會,以後每年提出,簽署人數與時俱增,況而林氏返臺後,更赴各地宣傳演說,自是民心士氣大振,尋受祖國革命影響,復於十月十七日創立臺灣文化協會,群推獻堂為總理,以期民族運動更具體化之推展。從此,林氏經常奔走於臺日間,遍訪日人政要,招待記者,痛切陳辭,備受風霜,同時呼籲同胞團結,共赴時艱。
    先是,臺灣日人當局對於議會請願,雖內心深惡痛絕,基於合法程序,無可疪議,尚不敢踰檻相害,至是日見聲勢茁壯,乃大懼,即出陰狠之計,初以免去年獻堂評詳員及有關人員之公私職務,如其侮蔑、限制,無所不用其極,迨至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臺灣總督府為抵制議會願運動,大事拘補重要同志六十餘人,一時風聲鶴唳,則所謂之「治警事件」,惟林氏正養疔於關仔嶺,得倖免於難。
    獻堂自投身本省社會運動以來,先後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創立文化協會,舉辦夏季學校,主持臺灣新民報發行,並任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民眾黨顧問,其間不屈不撓,冒險犯難,為民族爭人格,為國家存正,三十年如一日,砥柱中流,可謂罄筆難記其功。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林氏組團赴南京致敬,返臺後彰化銀行改組,遂膺任董事長,其間亦曾當選臺灣省議會議員及受聘為省政府委員、顧問,臺灣省通志館長等職。民國三十八年,以高血壓赴日就醫,以迄病歿。
    遺著由海上唱和集、東遊吟草、獻堂軼詩合輯而成。林氏秉性寬厚,平易近人,所接上自顯要,下逮村嫗,莫不以誠相待,故能眾望翕然,而所作亦酷肖其人,才氣議論平實,毫無矜誇態,蓋因自小則躬親日政苛虐,一發為詩大都指陳時事,讀之令人感同身受。及中年,哀樂死生,流離顛沛,儘多故國西臺之慟。所幸晚歲目睹河山重光,詩境因之變而豁然開朗。
    此外,林氏又著有「環球遊記」一書,分十二章,為其遍遊歐美采風之作,涉獵之豐簻非一般遊記所能比擬者也。    (transfer

    洛子 replied 20 年, 11 月 前 2 Members · 8 Replies
  • 8 Replies
  • ROAD

    會員
    30 7 月, 2004 在 6:15 下午

    林獻堂,名大樁,號灌園,獻堂為其字也;霧峰鄉中正村人。光緒七年(民前三一年)十月二十二日生,民國四十五年九月八日卒於日本(東京都杉並區久我山寓所,嗣歸葬故里萬梅崦祖墳),享年七十有六。其先世林石,於乾隆年間始入臺灣,初寓彰化,數遷至大里代莊,嗣因林爽文之變而家破,遂移阿罩霧(今霧峰鄉)。祖奠國(諱天河,號景山),以軍功授知府銜,父文欽(諱萬安,字允卿,號幼山),光緒十九年恩科舉人,以功加道銜。初,林氏先世以武起家,功著旂常,至是獨捨武就文,而有聲於時。
    獻堂為人,卓犖有大志,言行率真而無矯飾。乙未割臺事起,凶鋒所至,十室九空,其時,獻堂年甫十五。奉祖母羅太夫人之命,率家四十餘口避難泉州,在此期間,驚惶困窘,蓋可想見,惟林氏處之泰然,若非天縱英才,曷克臻此。
    二十二歲被任為霧峰區長,旋辭去,復就臺灣製會社取締役(即董事)之職,民前五年(日明治四十年)春,林氏首途往遊日本東京,秋間與甘得中歸次奈良,邂逅梁任公於旅邸,是晚傾談甚歡,獻堂以臺胞爭取自由事有所請益,言下不勝唏噓慨嘆,任公有「本是同根,今成異國,滄桑之感諒有同情、、、今夕之遇,誠非偶然」云云,文字委婉動人,林氏頗受感動,幾至淚下,遂訂交焉。嗣後,獻堂之致力本省社會運動,則以此為啟蒙。
    櫟社者,為林痴、林幼春叔侄所倡設也,嗣後藝苑從風,其流益大,而所有社員,亦皆為一時之選,蜚聲騷壇,自不待言。海桑以後,士人不得志於時者,競逃於詩,以發故國之思,民前二年,獻堂乃加入櫟社,此後提攜羽翼,致力尤多。
    辛亥春,梁任公應臺灣遺民邀請,偕其女公子(令嫻)及湯覺頓來臺遊歷,林氏掃榻以待,迎往霧峰萊園之五桂樓。當其時,日人據臺已十有六年矣,而臺灣與袓國交通梗阻,所謂教育,僅舊式書房,日人所施教育,只在加強其殖民政策而已,因之任公來臺,尤富時代意義,鈊蒙啟聾,影嚮所及,誠非淺鮮;是故此遊雖只十日,而唱和無虛日,亦類多慷慨悲歌之音。溯自割臺以來,日人淫威日盛,有識之士,爭相結社,以詩文相唱酬,至是讀書感懷,罔非一洩鬱積,而故國宗社之思,油然而生。
    民國三年,獻堂捐鉅資以興學,是年春,適為其祖母羅太夫人八秩大壽,擬撥萬金以為慈善事業,惟未肯綮,遂與從兄紀堂、烈堂謀之中部士紳共創中學,以為臺人子弟進修之所,計得款二十餘萬元,既而創設臺中中學(今省立臺中一中前身),蓋堂時臺人教育未得平等,惟從此已奠下本省民族運動之墓。
    民國九年秋,林氏復赴日,歷訪日人中央政府權要,以期呼籲撤銷「六三法案」。六三法案者,乃日人之特別立法,以禁錮臺民者也,惟臺人要求待遇改善,早由臺灣同化會及臺中公立中學創立,以見其端倪,是時,東京臺灣留學生正組織新民會,以為民族運動之活動樞紐。獻堂赴日,遂被推為會長。越明年,時勢所趨,世界民族主義澎一時,臺民不滿日人長期專制政治,乃有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公推林氏首領銜,得聯署者一七八人,提出日本帝國議會,以後每年提出,簽署人數與時俱增,況而林氏返臺後,更赴各地宣傳演說,自是民心士氣大振,尋受祖國革命影響,復於十月十七日創立臺灣文化協會,群推獻堂為總理,以期民族運動更具體化之推展。從此,林氏經常奔走於臺日間,遍訪日人政要,招待記者,痛切陳辭,備受風霜,同時呼籲同胞團結,共赴時艱。
    先是,臺灣日人當局對於議會請願,雖內心深惡痛絕,基於合法程序,無可疪議,尚不敢踰檻相害,至是日見聲勢茁壯,乃大懼,即出陰狠之計,初以免去年獻堂評詳員及有關人員之公私職務,如其侮蔑、限制,無所不用其極,迨至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臺灣總督府為抵制議會願運動,大事拘補重要同志六十餘人,一時風聲鶴唳,則所謂之「治警事件」,惟林氏正養疔於關仔嶺,得倖免於難。
    獻堂自投身本省社會運動以來,先後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創立文化協會,舉辦夏季學校,主持臺灣新民報發行,並任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民眾黨顧問,其間不屈不撓,冒險犯難,為民族爭人格,為國家存正,三十年如一日,砥柱中流,可謂罄筆難記其功。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林氏組團赴南京致敬,返臺後彰化銀行改組,遂膺任董事長,其間亦曾當選臺灣省議會議員及受聘為省政府委員、顧問,臺灣省通志館長等職。民國三十八年,以高血壓赴日就醫,以迄病歿。
    遺著由海上唱和集、東遊吟草、獻堂軼詩合輯而成。林氏秉性寬厚,平易近人,所接上自顯要,下逮村嫗,莫不以誠相待,故能眾望翕然,而所作亦酷肖其人,才氣議論平實,毫無矜誇態,蓋因自小則躬親日政苛虐,一發為詩大都指陳時事,讀之令人感同身受。及中年,哀樂死生,流離顛沛,儘多故國西臺之慟。所幸晚歲目睹河山重光,詩境因之變而豁然開朗。
    此外,林氏又著有「環球遊記」一書,分十二章,為其遍遊歐美采風之作,涉獵之豐簻非一般遊記所能比擬者也。    (transfer

  • ROAD

    會員
    30 7 月, 2004 在 6:18 下午
  • ROAD

    會員
    30 7 月, 2004 在 6:25 下午

    古今來見許多世家,無非修煉;天地間第一等人品,還是讀書.

  • ROAD

    會員
    30 7 月, 2004 在 6:29 下午
  • ROAD

    會員
    30 7 月, 2004 在 6:34 下午
  • ROAD

    會員
    30 7 月, 2004 在 6:39 下午
  • ROAD

    會員
    30 7 月, 2004 在 6:47 下午

    在台湾近代史上,雾峰林家崛起于清朝治台时代,在日据时代,林家不仅是最富有的五大家族之一,而且以林献堂为代表的争取民权运动在台湾历史上写了光辉的一页。台湾光复后,林家不如昔日辉煌。
      雾峰林家真正的发迹始于第三世的林甲寅,与板桥林家迁台的第一代林应寅仅一字之差。林甲寅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同年其父林逊逝世,享年22岁。后因“林爽文之乱”,家业大受影响,林家从大里乡迁居雾峰,在祖父林石的主持下,开辟土地,重建家园。林甲寅识时务,开垦种田,伐木烧炭,置产兴业,家业渐兴,岁入稻谷4000石,成为一方巨富。这时林家已有2600公顷的土地,可谓超级大地主。后人为纪念林甲寅,在雾峰立有“甲寅村”。
      道光十八年十二月,林甲寅去世,享年57岁,其子林定邦与林奠国继承祖业,发扬光大。分产时,林定邦以长子分得1700公顷,林奠国分得800公顷。
      当时台湾处在开垦时代,抢劫、械斗时有发生。林定邦在一次冲突中被杀,二儿子林文明被虏。定邦长子林文察为父报仇,杀死凶手林和尚,救出弟弟林文明,然后向官府自首,却被清朝看重,用来对付内乱,让他率众大破基隆匪贼,后又平定闽中大盗受到重用,被封水师提督,督办台湾军务。后来,林文察在与太平军李世贤的战斗中身亡,受到左宗棠称赞。林文察的叔父林奠国在这次战役中得以生存,但后来客死福建。
      林文察死后,弟弟林文明又被彰化知县王文启暗害。这时林家有“家勇”(自卫队)3000人,但在林母要求下未进行复仇,而是向北京清政府打官司,为林文明伸冤。
      林奠国的三子林文钦,即林献堂之父,不仅继承林家遗风,垦种习武,还有经世致用之抱负。在光绪十年法军进犯台湾时,林文钦不仅率众支援官军,还提供粮草器械,堂兄林朝栋(林文察之子)也率兵与法军作战。在紧要关头,林朝栋之妻杨水萍率家将与乡勇6000余人北上支援,在基隆大败法军,林家在台声望更加高涨。法军曾记载“巾帼英雄杨水萍扬威法兰西)。林氏杨夫人后被清廷封为一品夫人。
      光绪十一年,刘铭传任台湾巡抚,对林氏家人予以重用,委派林朝栋任抚垦局局长,主持抚番开垦工作,因开拓土地数百里,功绩卓著,清廷赐以“劲勇巴图鲁”徽号。不久,刘铭传又授予林朝栋全台樟脑的专卖权及允许林氏家族在中部山线与海线开垦,林家开始步入近代产业经营时代,并成为一代巨富。
      不久,林文钦与林朝栋共同经营“林合”商号,从事贸易生意,并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林家的贸易生意早期是向大陆出售大米,当时约占台湾出口食米的十分之一。同时从大陆进口食品与纺织品,在林家的店铺销售。同时林家还在厦门、福州、上海等地购置房产。
      1895年,在清政府割据台湾给日本时,林朝栋曾高呼誓死抗议,并率军抵抗,但抗日义勇军不敌,林朝栋举家内迁,从此不再踏入台湾。林朝栋之子林祖密(字不详,不知是林家“资”字辈哪一位)也是象父亲一样,能商能武。早年随父出征,甲午战争后奉旨内渡,后一度回台置产。民国初年,不满日人统治,毅然放弃家产,返回大陆,在福建各地创业,并参加国民革命运动。1918年,被孙中山任命为闽官军司令,任命状现仍保存在林家。
      林祖密曾在闽办煤矿,后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广三铁路监督,并出任福建省水利局长。1925年7月,在漳州被北洋军阀孙传芳部围困,英勇就义。
      日据时代,雾峰林家活跃于政经界的人物首推林烈堂(1876生)与林献堂(1881年生),均为林奠国之孙。
      林烈堂与林献堂兄弟创办台中中学(今台中一中)是日本统治时代,台湾本地人自行设立的中等学校,如今是中部地区优秀人才的摇篮,影响深远。当时,参与申请设立学校的还有板桥林家、鹿港辜家等台湾名流。
      但这两兄弟却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林烈堂是当时的温和派,与日本人相处关系良好,历任台中厅参事、州市协议员、嘉义制樟脑组合长、台中制糖会社社长、台湾商工银行董事等,是位政商两界的名人,反对堂弟从事民族运动。
      林献堂也较早介入家族事业,但后来以领导台湾民族运动而闻名天下。他于1905年就出任台湾制麻株式会社的董事;1910年成为彰化银行的监察人,1935年任董事,台湾光复后于1946年被  选为首任董事长,直到1956年去世。他参与创办的南洋仓库株式会社结合了台湾板桥林家、基隆颜家与鹿港辜家等大家族。林献堂还亲自创办并经营三五实业(1923年)与大安产业(1930年),经营地产、建筑与租赁业务。
      林家也是日据时代创办事业最多的大家族之一,在30年代前先后建立了近20个企业。
      林献堂受梁启超(与林家早有来往)影响,于1914年加入“台湾同化会”,1920年与在日本的台湾留学生组成“新民会”,并被推为会长,该会进而创办《台湾青年》,得到鹿港辜家、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雾峰林家四大家族与清水蔡惠如的支持。1929年,林献堂创办台湾新民报社,并出任首任董事长,到1937年已发行5万份,影响甚大。
      1921年,台湾名流蒋渭水邀林献堂在台北创建台湾文化协会,公推林献堂为总理,但活动中心却在雾峰林家家乡台中地区,常在林文钦兴建的林家花园“莱园”“夏季学校”(后来林献堂后代林攀龙创办莱园中学)进行聚会活动,台中成为台湾民族运动的中心。
      台中成为台湾有名的文化城,与雾峰林家不无关系。除了台中中学、中央书局(林献堂参与创立),同时也是诗社林立之地。林文明之子林痴仙(即林朝崧)是台湾一位有名的诗人,于1902年与连战祖父连雅堂等创立“栎社”诗社,成为台中名流会萃之处,盛极一时。林痴仙的侄儿林幼春也是栎社成员,是位诗人。叔侄两人被称为“大阮,小阮”。可惜,林痴仙在41岁时去世。
      光复后,林家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有两支,一是林献堂一系,一是林纪堂之子林鹤年一系。
      林献堂在光复后曾任省参议员,后放弃议长选举,出任新改组的彰化银行董事长一职,1952年辞职后,二公子林犹龙被董事会推为继任董事长,1954年,林犹龙去世。林献堂后因对“2.28事件”的不满,于1949年东渡日本。1955年,林献堂在日本也去世,雾峰林家的辉煌时代也宣告结束。
      林鹤年毕业于日本东洋音乐学院,1946年返台,曾任教于台中师范,1951年台湾实行地方自治,他投入政治活动,依靠林家的声望与实力,他顺利当选台中县第一届县长,后又当选过三、五届县长,成为台中县政治势力中的“林派”,显赫一时。1971年退出县长选举,出任华南银行监察人,后因受贿案而入狱,不久保外就医。后来,他斥资1000万元创办兰生仁爱之家,由“联勤总司令”蒋纬国将军出任名誉董事长,显见林家之后虽不如往日辉煌,但子孙后代众多,也有不少人在经商,继续着林家的香火。 (TRANSFER

  • 洛子

    會員
    14 11 月, 2004 在 8:01 下午

    ***** 版主模式 *****
    此文章是管理員從山法轉移過來的!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