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世家:林獻堂
-
霧峰世家:林獻堂
林獻堂,名大樁,號灌園,獻堂為其字也;霧峰鄉中正村人。光緒七年(民前三一年)十月二十二日生,民國四十五年九月八日卒於日本(東京都杉並區久我山寓所,嗣歸葬故里萬梅崦祖墳),享年七十有六。其先世林石,於乾隆年間始入臺灣,初寓彰化,數遷至大里代莊,嗣因林爽文之變而家破,遂移阿罩霧(今霧峰鄉)。祖奠國(諱天河,號景山),以軍功授知府銜,父文欽(諱萬安,字允卿,號幼山),光緒十九年恩科舉人,以功加道銜。初,林氏先世以武起家,功著旂常,至是獨捨武就文,而有聲於時。
獻堂為人,卓犖有大志,言行率真而無矯飾。乙未割臺事起,凶鋒所至,十室九空,其時,獻堂年甫十五。奉祖母羅太夫人之命,率家四十餘口避難泉州,在此期間,驚惶困窘,蓋可想見,惟林氏處之泰然,若非天縱英才,曷克臻此。
二十二歲被任為霧峰區長,旋辭去,復就臺灣製會社取締役(即董事)之職,民前五年(日明治四十年)春,林氏首途往遊日本東京,秋間與甘得中歸次奈良,邂逅梁任公於旅邸,是晚傾談甚歡,獻堂以臺胞爭取自由事有所請益,言下不勝唏噓慨嘆,任公有「本是同根,今成異國,滄桑之感諒有同情、、、今夕之遇,誠非偶然」云云,文字委婉動人,林氏頗受感動,幾至淚下,遂訂交焉。嗣後,獻堂之致力本省社會運動,則以此為啟蒙。
櫟社者,為林痴、林幼春叔侄所倡設也,嗣後藝苑從風,其流益大,而所有社員,亦皆為一時之選,蜚聲騷壇,自不待言。海桑以後,士人不得志於時者,競逃於詩,以發故國之思,民前二年,獻堂乃加入櫟社,此後提攜羽翼,致力尤多。
辛亥春,梁任公應臺灣遺民邀請,偕其女公子(令嫻)及湯覺頓來臺遊歷,林氏掃榻以待,迎往霧峰萊園之五桂樓。當其時,日人據臺已十有六年矣,而臺灣與袓國交通梗阻,所謂教育,僅舊式書房,日人所施教育,只在加強其殖民政策而已,因之任公來臺,尤富時代意義,鈊蒙啟聾,影嚮所及,誠非淺鮮;是故此遊雖只十日,而唱和無虛日,亦類多慷慨悲歌之音。溯自割臺以來,日人淫威日盛,有識之士,爭相結社,以詩文相唱酬,至是讀書感懷,罔非一洩鬱積,而故國宗社之思,油然而生。
民國三年,獻堂捐鉅資以興學,是年春,適為其祖母羅太夫人八秩大壽,擬撥萬金以為慈善事業,惟未肯綮,遂與從兄紀堂、烈堂謀之中部士紳共創中學,以為臺人子弟進修之所,計得款二十餘萬元,既而創設臺中中學(今省立臺中一中前身),蓋堂時臺人教育未得平等,惟從此已奠下本省民族運動之墓。
民國九年秋,林氏復赴日,歷訪日人中央政府權要,以期呼籲撤銷「六三法案」。六三法案者,乃日人之特別立法,以禁錮臺民者也,惟臺人要求待遇改善,早由臺灣同化會及臺中公立中學創立,以見其端倪,是時,東京臺灣留學生正組織新民會,以為民族運動之活動樞紐。獻堂赴日,遂被推為會長。越明年,時勢所趨,世界民族主義澎一時,臺民不滿日人長期專制政治,乃有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公推林氏首領銜,得聯署者一七八人,提出日本帝國議會,以後每年提出,簽署人數與時俱增,況而林氏返臺後,更赴各地宣傳演說,自是民心士氣大振,尋受祖國革命影響,復於十月十七日創立臺灣文化協會,群推獻堂為總理,以期民族運動更具體化之推展。從此,林氏經常奔走於臺日間,遍訪日人政要,招待記者,痛切陳辭,備受風霜,同時呼籲同胞團結,共赴時艱。
先是,臺灣日人當局對於議會請願,雖內心深惡痛絕,基於合法程序,無可疪議,尚不敢踰檻相害,至是日見聲勢茁壯,乃大懼,即出陰狠之計,初以免去年獻堂評詳員及有關人員之公私職務,如其侮蔑、限制,無所不用其極,迨至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臺灣總督府為抵制議會願運動,大事拘補重要同志六十餘人,一時風聲鶴唳,則所謂之「治警事件」,惟林氏正養疔於關仔嶺,得倖免於難。
獻堂自投身本省社會運動以來,先後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創立文化協會,舉辦夏季學校,主持臺灣新民報發行,並任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民眾黨顧問,其間不屈不撓,冒險犯難,為民族爭人格,為國家存正,三十年如一日,砥柱中流,可謂罄筆難記其功。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林氏組團赴南京致敬,返臺後彰化銀行改組,遂膺任董事長,其間亦曾當選臺灣省議會議員及受聘為省政府委員、顧問,臺灣省通志館長等職。民國三十八年,以高血壓赴日就醫,以迄病歿。
遺著由海上唱和集、東遊吟草、獻堂軼詩合輯而成。林氏秉性寬厚,平易近人,所接上自顯要,下逮村嫗,莫不以誠相待,故能眾望翕然,而所作亦酷肖其人,才氣議論平實,毫無矜誇態,蓋因自小則躬親日政苛虐,一發為詩大都指陳時事,讀之令人感同身受。及中年,哀樂死生,流離顛沛,儘多故國西臺之慟。所幸晚歲目睹河山重光,詩境因之變而豁然開朗。
此外,林氏又著有「環球遊記」一書,分十二章,為其遍遊歐美采風之作,涉獵之豐簻非一般遊記所能比擬者也。 (transfer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