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國師廖均卿之墓
-
明國師廖均卿之墓
明國師廖均卿之墓
廖均卿(1350至1413年).墓在江西兴国縣錦衣鄉.有敕封?台郎玉峰公墓.萬歷43年重修.
應為衣錦鄉.
在此之前,另一位同样来自兴国三僚的廖均卿则于永乐5年应诏进京,受命在北京堪定皇陵,永乐7年,选中今昌平县东之黄土山,此后安葬着自成祖以后明代十三个帝王,世称十三陵。廖均卿主持了十三陵之首的长陵的勘测营建,今陵前勒石铭碑,记述其事,廖均卿以其特殊贡献,御碑留名。此后,廖又参与了故宫大皇城的堪址营建。
transfer
读十三陵,要读十三陵“天人合一”的美。十三陵的整体结构、建筑、走向、色彩、包括云烟、山峦、树木等起伏错落的节奏感、秩序感,是力的美的自然律动,似乎传出了风水术士、皇帝以及工匠们对宇宙变化与世事代谢的深长的参悟。我曾观汉唐帝王之陵墓,也驻足骊山脚下迎秦陵之秋风,感觉“唐因山为陵”,高阔是高阔了些,但显孤傲、寂然。始皇陵,宏大、霸气,有王者风范,但似乎缺少了什么。十三陵摒弃了前朝众多皇陵的缺点,顺乎其然,不肆破坏,重视规划、协调、比例等风格,使得陵园极具美学价值。行笔至此,真要感谢那位江西籍的风水术士廖均卿,他相中了这片“吉壤”——陵区四面环山,背后的燕山山脉,如奔腾巨龙,中部开阔,水流曲折交错。十三座陵分布在东、西、北3面山麓上,像极高明的围棋手布下的13枚棋子,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极美境界。
transfer坐落在京城北郊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是成祖朱棣宣布迁都北京后,亲自选择的陵地。为选择一块理想的“吉壤”,朱棣从全国各地召聚了一批有名的风水大师,让他们跑遍了北京周围的山峦岗地。这些风水大师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忙乎了几个月,最后遴选了五处山陵,绘出图样来让朱棣圈定。朱棣又让他最为倚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和大相士袁珙参加意见,多方斟酌,终于把风水大师廖均卿挑选出的黄土山选定为皇陵。朱棣嫌黄土山名儿不雅,遂亲改其名为天寿山。
这天寿山的确是一块难得的上乘吉壤。它首尾八十里,是燕山山脉的一个分支,来脉虎踞龙腾,悠远有致。东、北、西三面群山环绕,南边却开敞无阻,好像一个大庭院。“院子”尽头,有一对小山把门,左边称为龙山,右边称为虎山。从天寿山正中一处叫康家庄的村子后头,密林里流下一股清澈的山泉,迂回流过这片三山环抱的平坦腹地,然后从龙山与虎山之间潺潺流出,流向广阔的平原。无论山形水势,还是土层植被,均无一点可挑剔之处。朱棣选中这块陵地后,便把康家庄的村民尽数迁出,在其旁边修建了自己的陵寝,民间所传“康家庄边万年宅”,指的就是朱棣的长陵,自朱棣之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的永陵,一共八个皇帝的陵寝都在这天寿山中。正在修建中的穆宗朱载?的昭陵,是这山中的第九座皇陵了。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