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的墓地

  • 张廷玉的墓地

    Posted by 何宗陽 on 13 11 月, 2004 在 1:07 下午

    说起桐城张家可了不得,明清时期先后有20几个兴帮济事之才在皇帝身边转悠呢,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张英张廷玉父子才华横溢、处事严谨,先后位跻宰相之列,军国大政多出其手,为清初固国安邦,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实现康乾盛世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得三朝皇帝的器重和同朝官员的敬佩,据说当时桐城张姚(张家世婚亲戚)两姓在朝廷的大小官员都过了半!天下还有谁家比他牛啊?只是人家可没用裙带关系鸡犬升天什么的手段,张氏子孙如此显赫名声,一方面得益于桐城丰富的地域文化感染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良好家训家风的熏陶教诲,刻苦攻读经科举取士才进入仕途的~~~~
    。。我们首先去了张廷玉的墓地。 墓地在城外几十公里外的青山之中,并不豪华排场,但墓前两行站立的文官武将 、站或跪的各类动物石刻,其规格数目都是宰相的待遇,所以也威严气派,周围的地势更是非同一般,据说他归隐后去世前走遍了桐城周围的山山水水,自己选的墓址,用风水先生的眼光看,那真是举国难寻的一块宝地,什么龙脉龙椅龙背龙扶手啦我具体也难以描述,只有你身临其景,加上懂行的朋友指点其中奥妙,你就会惊叹此地的非凡了~~~
    。。下山回到城中去看了那条著名的六尺巷。
    。。据说当时张家和吴家比邻而居,中间以三尺宽的巷道相隔,后来吴家翻修房屋,把院墙外移三尺占了巷道,张家人很不服气,一封十万火急的书信发往京城,不久宰相老爷的回信来了,打开一看四行字:
    。。。。一封家书只为墙,
    。。。。让它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于是掀了自家屋顶,把宅墙后退了三尺,于是又有了三尺宽的巷道。这倒让吴家人惭愧万分了,也把自己刚建好的房拆了,把宅墙也后退了三尺重新砌墙,于是原来的三尺巷成了六尺巷,也留下了一段令后人传颂至今的佳话。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已不是当初的巷和墙了,前两年政府搞城市改建,张家的古宅被拆了,原始的巷道和墙也拆了,不知出于什么心态,又在离原址不远处重新砌了50多米长相隔6尺的两段墙在那儿立着,不伦不类的。唉!深深的悲哀和叹息~~~~~~
    。。桐城还有一样特产令我惊讶——一种名字叫“桐城小花”的茶叶!去朋友家,他特意上街买了当年的明前茶招待我们,同行懂茶的朋友一品:“恩?怎么绿茶隐隐有股兰花的幽香?”原来,桐城周围的茶山上长有许多野生的兰草,由于山上终日云遮雾罩气候湿润,即使花开了香味也久久不能散去,倒让近水楼台的茶树吸取了精华,制出茶来也有了兰花的香味了~~~~
    。。小小桐城,宁静青幽,人杰地灵,让我难忘~~~~~~~~

    ——
    transfer

    CZP replied 14 年, 12 月 前 9 Members · 12 Replies
  • 12 Replies
  • 何宗陽

    會員
    13 11 月, 2004 在 9:07 下午

    说起桐城张家可了不得,明清时期先后有20几个兴帮济事之才在皇帝身边转悠呢,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张英张廷玉父子才华横溢、处事严谨,先后位跻宰相之列,军国大政多出其手,为清初固国安邦,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实现康乾盛世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得三朝皇帝的器重和同朝官员的敬佩,据说当时桐城张姚(张家世婚亲戚)两姓在朝廷的大小官员都过了半!天下还有谁家比他牛啊?只是人家可没用裙带关系鸡犬升天什么的手段,张氏子孙如此显赫名声,一方面得益于桐城丰富的地域文化感染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良好家训家风的熏陶教诲,刻苦攻读经科举取士才进入仕途的~~~~
    。。我们首先去了张廷玉的墓地。 墓地在城外几十公里外的青山之中,并不豪华排场,但墓前两行站立的文官武将 、站或跪的各类动物石刻,其规格数目都是宰相的待遇,所以也威严气派,周围的地势更是非同一般,据说他归隐后去世前走遍了桐城周围的山山水水,自己选的墓址,用风水先生的眼光看,那真是举国难寻的一块宝地,什么龙脉龙椅龙背龙扶手啦我具体也难以描述,只有你身临其景,加上懂行的朋友指点其中奥妙,你就会惊叹此地的非凡了~~~
    。。下山回到城中去看了那条著名的六尺巷。
    。。据说当时张家和吴家比邻而居,中间以三尺宽的巷道相隔,后来吴家翻修房屋,把院墙外移三尺占了巷道,张家人很不服气,一封十万火急的书信发往京城,不久宰相老爷的回信来了,打开一看四行字:
    。。。。一封家书只为墙,
    。。。。让它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于是掀了自家屋顶,把宅墙后退了三尺,于是又有了三尺宽的巷道。这倒让吴家人惭愧万分了,也把自己刚建好的房拆了,把宅墙也后退了三尺重新砌墙,于是原来的三尺巷成了六尺巷,也留下了一段令后人传颂至今的佳话。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已不是当初的巷和墙了,前两年政府搞城市改建,张家的古宅被拆了,原始的巷道和墙也拆了,不知出于什么心态,又在离原址不远处重新砌了50多米长相隔6尺的两段墙在那儿立着,不伦不类的。唉!深深的悲哀和叹息~~~~~~
    。。桐城还有一样特产令我惊讶——一种名字叫“桐城小花”的茶叶!去朋友家,他特意上街买了当年的明前茶招待我们,同行懂茶的朋友一品:“恩?怎么绿茶隐隐有股兰花的幽香?”原来,桐城周围的茶山上长有许多野生的兰草,由于山上终日云遮雾罩气候湿润,即使花开了香味也久久不能散去,倒让近水楼台的茶树吸取了精华,制出茶来也有了兰花的香味了~~~~
    。。小小桐城,宁静青幽,人杰地灵,让我难忘~~~~~~~~

    ——
    transfer

  • 何宗陽

    會員
    13 11 月, 2004 在 9:19 下午

      王文成公之父海日先生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致政时,值文成公平宸濠。先生自题书室一联云:“看儿曹整顿一作旋转乾坤;任老子婆娑风月。”如此福分,如此襟期,自当只千古而无对。我朝桐城张文端公及见子文和公晋揆席,自题门联云:“绿水青山,任一作让老夫消磨一作逍遥岁月;紫袍金带,一作紫宸黄阁看吾儿燮理阴阳。”正袭海日语。按:海日语又似从谢太傅对客语中化来,特不如其蕴藉,而张语则风味又减矣。
      无锡嵇文敏公曾筠及文恭公,父子相继为宰相。门联云:“主圣臣贤,两朝宏硕辅;父先子后,一气转洪钧。”桐城张文端文和,亦父子宰相。门联云:“二世三公,太平宰相;一堂五代,富贵神仙。”按:我朝韦平济美者,满洲人为多,惟尹文恪公尹泰、尹文端公尹继善、庆文恪公庆桂三世蝉联为最盛。汉人则山左刘文正公统勋、文清公墉及嵇氏、张氏皆以父子相继,此外无闻焉。记宋尤玘《万柳溪边旧话》载其家自文献辉、文简袤科名接武,尝筑圃西湖,度宗幸其堂,御笔题楹间一联云:“五世三登宰辅;弈朝累掌丝纶。”朝绅荣之。知盛事亦自古所仅见矣。transfer

  • 何宗陽

    會員
    14 11 月, 2004 在 7:51 下午

    张英(1637-1708)先后任《一统志》《渊鉴类涵》《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等的总裁,对易经也极有研究。说到张英人们不一定熟悉,说到他的儿子张廷玉就会很熟悉了。《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的长篇电视剧中,就没有少得了他的。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为官于康雍乾三代,共50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上也是少见的。《明史》的编成,就是他任总裁时的成果。他是张英的第三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的进士;张英的五子张廷3是雍正时的进士,官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内阁学士。因此在桐城当地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长江下游历来重视文化,热衷读书,在科举时代,“功名”多为这一带的咳硕岬谩U攀弦幻趴梢运凳且桓龅湫汀?
      康熙雄才大略,一生充满斗争风险,除鳌拜,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巩固蒙藏,平定葛尔丹,开创了盛世之初;雍正在位时间较短,但也是一位厉行改革的君主,他一生勤政务实,不辞勤劳。在位13年,没有像秦皇汉武那样屡巡东方拜祭泰山,也没有像康熙乾隆那样几下江南,而常守在宫内。他自己说:“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堂,披览各处奏章,目不停视,手不停批。”他也最爱西洋传来的眼镜。可以说雍正是中国古代500多个皇帝中最勤于政事的君主。他“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廷玉说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上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吃掉。乾隆也是文治武功全盛的皇帝,所以才有康雍乾盛世。但是,皇帝终归是皇帝,他们是以个人喜怒为核心的,“伴君如伴虎”。加上满汉隔阂,皇帝提防汉人作乱,大兴文字狱,稍有不慎,就会招祸。张英能够在官场上挥洒自如,特别是张廷玉,三朝高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50年官场不倒,恐怕不无秘笈。一是严谨慎勉,二是低调处世,“是非皆为强出头”,万事谦让,不与人争。
      雍正时,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雍正说:“朕选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张廷玉说:“普天之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雍正受到感动,将其子降为三甲第一名。说明张家一门有谦让之风。
      张英在桐城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双溪草堂”,书斋门联为“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也给双溪草堂题了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倒也说出张家一门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的处世哲学。张英、张廷玉父子看完荷花,在荷亭共撰一联曰:“白藕入泥,斜插玉簪通地理。红莲出水,倒悬朱笔点天文。”务实,勤勉,志在高处。
      所以,“六尺巷”现在成了名胜古迹,也使世人从中学到东西。如果当年张英以官势压人,也就没有今天的六尺巷了。
    transfer

  • 沈蓮舟

    會員
    15 11 月, 2004 在 12:17 上午

    人在公門好修行… :emm05:

  • 洛子

    會員
    16 11 月, 2004 在 9:31 上午

    ***** 版主模式 *****
    此文章是管理員從輕鬆小品轉移過來的!

  • 何宗陽

    會員
    19 11 月, 2004 在 3:07 下午
  • calab

    會員
    17 2 月, 2006 在 1:11 下午

    沒有墓穴相片, 只有文字, 實難意會其境……..可惜矣!

  • a0668

    會員
    5 10 月, 2009 在 11:40 上午

    :pig6: :pig6: :pig6:

  • sxt123

    會員
    12 10 月, 2009 在 3:37 下午

    谢谢分享。

  • conan135

    會員
    21 5 月, 2010 在 5:50 上午

    :pig5:

    原帖由 sxt123 於 2009-10-12 11:37 PM 發表。
    谢谢分享。

  • 鬼谷子上山

    會員
    14 8 月, 2010 在 1:29 下午

    张廷玉的墓地

  • CZP

    會員
    8 10 月, 2010 在 12:51 上午

    閱张廷玉的墓地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