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九?狀元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12 上午

    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17 上午

    澜石街道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堪称古镇。早在宋代,澜石先人就在这里建立圩市;明清时代的商业、手工业也相当兴旺。澜石地聚灵气,名人辈出。黎冲村的“方井世居”遗址,为南汉状元简文会和明代状元伦文叙故居所在。民间流传有“一井两状元”、“一家登三元”、“烟盖三阁老”之佳话,伦文叙的诗文、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近代,澜石还出了个著名实业家简氏兄弟—简照南、简玉阶。简氏兄弟创办近代驰名中外的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我国本世纪初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爱国华侨,他们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家乡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声名远播海内外。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20 上午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的1000多年间,广州出过9位状元,其中5位在越秀区出生、读书。昨日(5月24日),记者从越秀区文化局了解到,该区目前正对状元遗迹进行普查,有待上报并申请文物保护。越秀区5位状元之一的伦文叙最为广州人所熟知。据记载,伦文叙故居在福地巷,记者特意走访了老城区里这条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小巷。

    状元旧居早已盖新楼

    据史书记载,伦文叙出身贫寒,才智过人,在当地有“神童鬼才”之誉。他14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举人,34岁考取进士第一名,成为皇帝钦点的状元。伦文叙的3个儿子考取了进士,其中一个中探花,一个中了榜眼。广州人特意建了6座牌坊庆祝,并把伦文叙一家住过的地方取名为福地巷。

    福地巷位于越秀区海珠中路附近,走上窄长的石板小巷,记者看到两边是年月久远的民居,景观和老城的其他街巷没什么两样。记者到当地居委会询问伦文叙旧居地址,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档案记载、传说都提到旧居就在巷子里,但具体位置多年来都没人知道。

    经查阅资料和多方打听,记者了解到伦文叙的具体住址并无定论,有两种说法:说法之一称伦文叙当年就住在如今的福地巷13号。这是记者向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打听时得知的。今年80多岁的李伯告诉记者,他清楚地记得,他父亲说过福地巷13号曾是伦文叙的旧居。说法之二称伦文叙的旧居在福地巷1号。据另一位老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在福地巷1号曾住着一位伦阿婆,据说是伦文叙的后人,不过该老人已去世。

    记者走访发现,福地巷13号已改建成一家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宿舍楼,丝毫看不到当年状元住所的风采。而福地巷1号的地址上现在是一栋26层的高楼——穗安楼,它的一至三层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邮币卡交易中心。

    状元母校频出高考状元

    据记载,伦文叙是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己未科的状元,是民间传说最多的传奇人物。伦文叙当年在应元书院(即现坐落于越秀山南麓的广州市第二中学)攻读,应元书院寓有会元、解元、状元之意。非常有意思的是,广州市第二中学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也不断有“状元”出现。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有16个高考小“状元”。

    据记载,其他4位出自越秀区的状元分别是莫宣卿、简文会、张镇孙、梁耀枢。目前,越秀区计划在正在进行的文物普查中将5位状元的遗址等情况调查清楚,并将向上呈报,争取为其立项加以保护。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23 上午

    简文会墓在白云区太和镇白山村金钗岭(即今和龙水库东北侧)山腰。坐北朝南,保存基本完好,为山手墓形制,分坟头(山圈)、山手、前台和后土二级护岭。全墓长17.6米,山手前端宽10.1米,前台宽7.3米。坟面正中立一块辉绿岩石碑,高81厘米、宽48厘米,碑中刻宋体字:“南汉状元及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内阁右丞相讳文会号魁冈简公诰封忠义一品夫人陈、瀛氏太夫人合葬之墓”。上款刻“本山名白云金钗岭坐癸向丁兼丑未女宿”等字,下款刻“道光三年吉旦……重修”等字。在墓的山手两边各有高30厘米、宽61厘米的大理石刻墓志铭。
      从志石记载,此墓为宋建,清康熙、道光年间进行过重修。近年简氏后人修葺,将墓表改为水刷石米批荡,已失去其原墓风貌。
      简文会,南海黎涌乡人,少年聪敏,勤奋好学,富于文采,善于诗律,远近驰名,于南汉乾亨二年(918)殿试第一中状元,累官至尚书右丞,其为官清廉,耿直不阿,政绩卓著。因见南汉中宗刘晟残暴淫佚,遂挺身而出,直言劝谏,恳切陈情,但刘晟仍将简文会贬粤北祯州(今英德县东部)任刺史。简政绩甚佳,后积劳成疾,死于任上,被安葬于此。
      该墓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37 上午

    状元郎伦文叙

    ——————————————————————————–

       [伦文叙](公元1466-1513)字伯畴、号迁冈。明代南海黎涌人。
      自幼家贫失学,附近何塾师见怜,免费收为学生。因性聪敏而又勤学,每试必列前茅。其后塾师年老病逝,伦文叙因而失生,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专心钻研经典。弘治二年(1489)23岁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试,中高等肄业入太学。弘治十二(1499)33岁时在京考试,列第一(会元),跟着殿试,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不辛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狱。后来平反昭雪,官复翰林院编撰之职。正德元年(1506)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忧没有上任。正德五年(1510)恢复翰林院原职,先后充经筵讲学官,及右俞德、翰林院侍讲等职。曾参与修玉牒(皇帝族谱)。正德八年(1513)出人顺天府主考,是年卒于京师,享年47岁。(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41 上午

    谢树钦
    在春光明媚花红柳绿的时节,我邀几位同好登上桑浦山,一路探幽揽胜,寻觅历史的踪迹。
    当我们到达粤东最大淡水湖梅林湖时,正赶上十乡八陇在湖中举行龙舟竞渡,湖岸四周,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宽阔湖面上,十几条龙舟昂首奋发猛进。望着远去的龙舟,我们绕着弯弯曲曲的田野小道,穿越过山坡果木,顺着绿树掩映的路径,登了三百六十多级石阶,走进了甘露寺。名山古刹香烟缭绕,善男信女虔诚膜拜。近年重修的佛殿隐没了石缝间的山泉甘露,只有那石壁上依稀可辨“万历丙辰孟冬吉日立”等字样,说明那久远尘封的历史。悠悠岁月芸芸众生,人生瞬间几许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斑斑陈迹,潮州大地人杰地灵,唐宋的前八贤明代的后七贤都在青史留下重彩浓墨的一笔。桑浦山间便留下了状元林大钦,进士薛侃、辜朝荐、陈一松以及兵部尚书翁万达等人的遗踪。八百多平米巨石凌空高悬构成的甘露寺是粤东屈指可数的石窟寺,它历经风灾地震海啸仍然巍然不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为地质学家留下研究的空间。那鬼斧神工的天然石室,还有壁上镌刻着“玉简书院”四个楷书大字,这就是林大钦的读书处,正是这山灵地气哺育了潮州惟一的文科状元。林大钦少年得志,遗憾的是他一生仕途坎坷,空怀为民报国心英年早逝,墓葬于甘露寺西畔坡下松林间,只有石马石羊默默地守护了几百年。玉简书院也是工部左侍郎陈一松、太常寺正卿辜朝荐辞官回乡讲学著书立说之处,然而历史悠悠,空余石室、松林任游人发思古之幽情。
    桑浦山东麓塔山脚屹立的石牌坊,是明代进士薛侃创建和讲学的宗山书院遗址。这位勤政爱民的行人司司正,辞官回家乡倡导主持开辟了贯通东西溪的人工河道,民众为纪念他称为中离溪,尽管时间过去了四百多年,至今仍发挥其灌溉农田效益。山林深处还有鲜为人知修建于1213年的白云岩宝庆寺,这里也是人们访古寻幽的好去处。
    桑浦山之旅,使我们既欣赏了名胜风光,又获得很多历史知识。
    插图 许永光摄 (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44 上午

    状元祠——黄氏大宗祠

    宗族的凝聚力往往来自宗族的实力。在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人得道,同族皆荣,祠堂的规格也有王法制度,族中有人金榜题名,“青衣换紫袍”,这个宗族盖的祠堂就能“竖旗杆”、开“三山门”、设置“门当户对”。各种设置还要与其人官位相应。在这个意义上,杏坛的“第一祠堂”要数右滩的“黄氏大宗祠”。这并不是因为它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而是因为黄氏出过顺德建县后第一位状元郎——万历状元黄士俊,且黄士俊一生官运亨通,官至宰辅,为多个皇帝重用,富贵荣华无比。他的家族祠堂,占地近二千平方米,共有3座建筑物,是三门五间三进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它历经重修,保留有各时期的建筑风格,极具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的典型艺术特点。如今的状元祠虽已陈旧,但气魄宏伟,仍可感受到当日的繁华。虽然在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中,原有的状元祠的配置已大多毁去无踪,但门前两侧记有功名的旗杆石至今仍成两排矗立,见证了黄氏家族昔日的荣耀。

    繁荣的祠堂耕读文化

    正因有光宗耀祖的追求,形成了杏坛繁荣的祠堂耕读文化。各祠堂都置有祭田,其田租收入供族人祭祀外,其余为族中男丁读书费用、童生应试卷金、会试(上京考试)路费。这无疑对较为贫困生员、举人有一定帮助。为了能在祠堂前竖旗杆,不少“族中老大”都极关心同族人的教育,常会在族中设私塾,邀有德之士行圣人之教。杏坛历史上科举鼎盛,出过两位状元、上百进士,乡民重教育、重科举,与众多的祠堂不无关系。反过来,由于读书发家的人多,祠堂也得到了更好的建设和维护,所以杏坛留下的祠堂也就特别多了。

    在解放后,杏坛许多祠堂都一度改为乡村的小学,至今仍有不少成名成家的杏坛人对在祠堂小学度过的快乐时光念念不忘。

    建筑艺术珍宝(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48 上午

    顺德在明代即有“岭南一壮县”之称,自古经济文化较发达,涌现过一批杰出人物,分类扼要简介如下。

      文武四状元
      科举时代,顺德科甲居于全省前列,出过318名文进士,2088名文举人,111名武进士,394名武举人。文状元为南宋张镇孙,明代黄士俊,清代梁耀枢,武状元为明代朱可贞。
      张镇孙(1235-1278),字鼎卿,号越溪,熹涌(今伦教镇熹涌村)人。宋咸淳七年(1271)状元。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婺州通判。宋亡后,回粤举兵抗元,诏封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兵败被俘自尽殉国。
      黄士俊,字亮垣,号玉崙,甘竹右滩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状元。由国史馆修撰选、太子洗马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一度入参机务,担任宰辅(宰相)。
      梁耀枢(1832-1888),字冠祺,号斗南,杏坛光华村人。清同治十年(1871)状元,授翰林编修。累官至侍读学士、参事府詹事。
      朱可贞,字占遇,号子庵,龙江人。明崇祯元年(1628)武状元。累官中都副留守,因触忤上官,贬广西广坐营都司。
    (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52 上午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54 上午

    莊有恭狀元墓, 清代, 黃埔區大沙鎮飛鵝嶺.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0:57 上午

    状元林召棠故里霞街村

    ——————————————————————————–

    清代状元林召棠的故乡霞街村,是吴川市有名的大村庄,人口众多,人才辈出,文物古迹丰富。林召棠的“状元故居”和“状元坊”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游览。
      林召棠给我们留下什么呢?湛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邓碧泉在观看林召棠状元坊时说:“林召棠留下很多文化遗产。我们先进文化是什么?先进文化就是面向世界,面向现化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说的民族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民族文化进步部份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象林状元给我们留下很多文化遗产,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勤奋读书,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思想,就是文化的灵魂。我们搞文化村的建设,就是要弘扬我们传统的文化的精华。”
      林召棠于公元道光三年(1823年)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与国史馆篡修馆,陕甘下主考官,增养了不少人才。晚年后隐居于村西金莲庵,著有《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诗存》、《心亭亭居笔记》等著作。
      正是受林召棠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勤奋读书思想的影响,这个村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清朝有进士四名,举人十九名,贡生、禀生秀才数不胜数。现在有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500多人。目前村内有中学一所,小学二所,该村的吴阳中心小学被规划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村内还建有文化楼、五云楼、书画廊、灯光球场等,村民读书、看报、娱乐,逍遥自在。霞街村青年学生勤奋好学蔚然成风。
      霞街村2004年1月被湛江选为特色文化村后,大大激发了该村村民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村中外出经商的村民不但捐款100多万元建设灯光球场,铺设红砖及硬底化的水泥砂石大道三条,还组织成立“文明建设基金”,努力提高霞街的文化品位,争取把霞街建设成全省甚至全国的文化村庄。
      林召棠的第六代子孙,今年85岁的林受福兴高采烈地说:“今天,我们霞街村被定为文明村,我感到很光荣,我们的村的群众也感到很光荣,因为召棠公是我们粤西地区唯一个状元,今天大家来我这里,我感到很高兴,感到很幸福”。 (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1:03 上午

    (2) 不要九代状元,只要万年香烟。故老相传:唐武德年间,有一位不露姓 名的国师,寻龙追穴来到新州,被集成上洞村某财主接待。那财主为人吝 啬,招待国师不周, 国师不能忍耐, 因而来到龙山麓惠能母子住的山寮 房,受惠能母子殷勤款待。那天晚上,在家搭一板床供国师睡眠,国师就 枕因床凳高矮不齐摇动,午夜不能成眠,惠能听知,心里不安,他就潜入 国师床底,以小手垫床凳使床不摇动, 国师在床上睡着转身,惠能的手被 床凳压得太紧,忍不住痛而泄声,被国师听到,忙起床燃灯观看,见惠能 在床底下,国师很是感动,即叫他出来去就枕。第二天,国师对惠能母亲 说: “你有先人没有坟地吗?”李氏说:“丈夫卢行蹈死了已三载,尚无 坟地安葬。”国师说:“那好,我在上洞财主家时已寻得一穴地,那财主 为人不善,我未点给他,你母子这样诚意待我,该送给你家。此穴在你寮 屋的右侧,可用作葬你的丈夫,不知你们要九代状元,还是要万年香烟?” 李氏说;“他父亲当小官吏,还要从范阳贬来新州;我们安份守己,怎敢 盼九代状元,但求万代香烟,世代平安过日子。”国师乃叹说;“你儿子 是肉身菩萨,此地合该给你们葬先人。那穴形势:背山三宝佛顶峰高耸, 落脉酷似活龙蜿蜓而下,前向近则一字书案,远则笔架山横陈,气度恢宏 ,于世无双。墓穴东西正向,其后世人可以大魁天下,九代状元;我今改 线坐寅向申,则会出一位万年香烟的绝世法王。”国师去后,惠能母子按 国师点定寮屋右侧的穴位葬了卢行 蹈。后来,惠能出家成佛,又将李氏 合葬在那里,现已一千二百多年了。(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1:33 上午

    封开境内,古迹不少,其中最有名气者乃”唐状元莫宣卿墓”。状元墓座落在封开渔涝镇文德乡锣鼓岗上。墓门有大字石刻”甲第开南国”,盛赞墓主才华出众,开南国 才子高中状元之先河。如此评价,决非过誉之词,而是”有书为证”的,《双槐岁抄》有云:”吾广首魁天下自莫宣卿始。”也就是说, 中国自唐氏开科取士之后,广东第一个状元是莫宣卿。莫宣卿,字仲节,于唐大和九年(835年)在封州(今封 开县)渔涝文德乡出生,家境贫寒,有隐德。在其父影响、薰陶之下,莫宣卿幼年习庭训,聪敏好 学,手不释卷, 过目成诵。但很不幸,宣卿幼年之时便丧父,其母梁氏改嫁。不幸之大幸者,继父忠厚仁慈,对宣卿鼓励有加,要其排除世俗偏见,奋发读书。宣卿也不负继父之厚望,学业大有长进。七岁那年,莫宣卿因受嘲笑,愤然题诗言志:”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我本南山凤,岂同凡 鸟群!”诗一写出,围观者众,啧啧称奇,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稍长,莫宣卿更是藻思泉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十多岁文声大振 ,远近闻名。大中五年 (851年),莫宣卿刚十七岁,他踌躇满志上京参加廷试。结果,力压群芳,鳌头独占,成为岭南第一个状元。 (transfer

  • ROAD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1:36 上午

    今年农历八月十七是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一千一百六十八周年诞辰日。

      来自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以及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莫氏宗亲会代表,与广东省内各地和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的莫宣卿后裔一万多人,当天聚于莫宣卿的故乡肇庆河儿口镇锣鼓岗的莫宣卿墓前,纪念这位先祖,抄阅不久前从广西容县莫氏家谱发现的莫宣卿《家训》。

      状元祠内,锣鼓声声,鞭炮阵阵,乡亲们杀鸡宰鸭,款待来自远方的亲人。

      十七岁中状元

      唐朝文宗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农历八月十七,岭南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莫宣卿诞生在肇庆麒麟山下一条僻静的小山村。

      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父亲莫让仁,博学能文,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母亲梁氏,生性贤淑。据记载,莫宣卿为遗腹子,因家境困难,母亲怕孩子孤苦无依,便带着他改嫁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的莫及芝。三岁时莫宣卿开始随叔父生活,他天性迥异,闻言即悟,过目成诵。五岁赋诗,被称为神童,十二岁时举茂才(即秀才)。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年仅十七岁的莫宣卿以《兴国论》一文考取廷试第一,钦点状元,成为两广状元第一人。莫宣卿初留京入翰林,掌管秘书著作,起草机要诏诰。唐懿宗为成全其孝道,封他为浙江省台州别驾(刺史副职)。正当他回乡迎母赴任时,不幸病卒故里。据考,享年仅三十四岁。

      冒险谏诤为民解忧

      据《莫宣卿传奇》资料记载和民间流传,大中十一年起,岭南连续三年失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莫宣卿多次向宣宗面陈灾情,请求圣上减租减税,以解民困。

      此时,宣宗正被宦官与朝官之间的争斗搅得是非难分,加上年老体衰,故任何谏诤都听不进。当莫宣卿知道宣宗想吃南方土特产后,便巧妙地将家乡山上生长的薯茛(一种染料用的野生植物根块,味苦不能吃)和大薯混煮给皇帝吃。皇帝分不清薯茛和大薯,将薯茛吃到嘴里,苦不堪言。莫宣卿乘机启奏,力陈岭南贫穷,百姓就是靠吃这东西过日子,现在又不幸连年天灾,数百万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后皇帝准奏,岭南免除征粮三年。

      状元后人才子多

      莫宣卿虽英年早逝,但其原配夫人白氏在唐宣宗大中八、十、十二年分别为他生下了长子莫齐、次子莫楚和三子莫晋。莫晋曾任怀州刺史。莫宣卿的后代繁衍兴旺。

      据统计,目前,侨居国外的莫宣卿后裔约在七万三千人以上。莫氏后裔莫宗尧、莫宗舜、莫天佑在宋朝年间分别高中进士,莫天佑殿试名列三甲。莫休符当过唐融州刺史,著有《桂林风土记》等较早的地方志著作。

      据考证,莫宣卿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最年轻的状元。作为岭南的第一个状元,他在广东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莫宣卿之后,当地曾出过七个进士。

      一九七七年中国内地恢复高考至今,仅有一百一十多户人家的河儿口镇西村(乡民均为莫宣卿后裔),已出了五十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清华学子和留学国外的学生。

      如今,莫宣卿的故居已被开辟为旅游景区,其位于景色秀丽的龙山省级名胜区正中。当地还准备在莫宣卿墓建造一个具有唐代风格的状元公园,以供世人瞻仰拜谒。(transfer

  • 南洋唐客

    會員
    14 8 月, 2004 在 12:52 下午

    [ ?篇文章最後由南洋唐客在 2004/08/14 12:57pm 第 1 次?? ]

Page 1 of 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