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崎等九乡郭姓始祖墓

  • 百崎等九乡郭姓始祖墓

    Posted by ROAD on 18 7 月, 2004 在 5:52 上午

    郭仲远墓
      郭仲远(1348?1422年),名泰,字仲远,号毅轩。其父、祖系元代来泉州经商的阿拉伯人。仲远于元末为避乱迁居惠安,仍业商,为百崎等九乡郭姓的开基始祖,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妻陈氏,生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卒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墓在惠安县,夫妇合茔。依山势辟成上窄下宽铺砌石板的墓埕3层,有石阶上下相通,前沿设“月池”,左、右两侧有排水孔。顶层墓埕左、右分置伊斯兰教徒葬制的须弥座式辉绿岩墓盖2座,盖座各层均雕刻云纹和缠枝花纹,其中左座上层周刻阿拉伯文《古兰经》经句。该墓建造风格体现回、汉民族文化风俗的融合。
      1992年,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炬 replied 16 年, 9 月 前 4 Members · 12 Replies
  • 12 Replies
  • ROAD

    會員
    18 7 月, 2004 在 1:52 下午

    郭仲远墓
      郭仲远(1348?1422年),名泰,字仲远,号毅轩。其父、祖系元代来泉州经商的阿拉伯人。仲远于元末为避乱迁居惠安,仍业商,为百崎等九乡郭姓的开基始祖,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妻陈氏,生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卒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墓在惠安县,夫妇合茔。依山势辟成上窄下宽铺砌石板的墓埕3层,有石阶上下相通,前沿设“月池”,左、右两侧有排水孔。顶层墓埕左、右分置伊斯兰教徒葬制的须弥座式辉绿岩墓盖2座,盖座各层均雕刻云纹和缠枝花纹,其中左座上层周刻阿拉伯文《古兰经》经句。该墓建造风格体现回、汉民族文化风俗的融合。
      1992年,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ROAD

    會員
    18 7 月, 2004 在 2:04 下午

    回族中的郭姓,早期见于元代福建泉州和惠安等地。据
    1967年在泉州通淮门外法石乡发现的“惠(惠安县)白奇(白
    奇乡)晋(晋江县)坡庭(法石乡内)郭氏世祖坟茔”中的波斯文
    所记,该墓的主人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著名的),”即
    郭氏先祖郭广德(波斯语译汉姓“郭”音为“贡”,且顺序是名在
    前,姓在后,故郭广德译后为“德广贡”)。今泉州和惠安白奇
    乡万余名回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之子郭
    子洪、郭仲远的后裔。(可参见《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郭氏奇
    山义房家谱》、《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
    家谱》)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等地。 (transfer

  • ROAD

    會員
    20 7 月, 2004 在 12:18 下午

    而歌兄有時間能給大家拍照否?

  • 而歌

    會員
    20 7 月, 2004 在 12:51 下午

    下面引用由ROAD2004/07/20 12:18pm 發表的內容:
    而歌兄有時間能給大家拍照否?

    小弟住县城,该地及有些泉州地区的明墓要抽空去看看,大热天,象吴墓,近郊,可去,远的,改天吧!

  • ROAD

    會員
    20 7 月, 2004 在 1:33 下午

    墓在惠安县百崎回族乡下埭村北50米之龙头山南坡.

  • ROAD

    會員
    20 7 月, 2004 在 1:35 下午

    thanks.

  • 而歌

    會員
    21 7 月, 2004 在 12:36 上午

    ——====== 百崎历史人文旅游区 ======——

    百崎历史人文旅游区位于百崎回族乡白奇村的百崎家庙为“九乡郭”祖祠,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后有重修。庙坐于朝南,占地674平方米。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凹斗门、两廊和祀厅组成。围墙大门偏西而设。祀厅面阔五间,进深六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硬山层顶,现庙前尚存午门遗迹,规模崇宏。庙保留清代建筑艺术风格,有研究价值。位于百崎乡下埭村的郭仲远墓是郭仲远与其妻陈氏合葬墓,建于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郭仲远祖系元代来泉经商的阿拉伯人。墓座东北朝西南。石铺三层埕台,第三层台为墓区,中置伊斯兰教风格的辉绿岩墓盖二具,周雕云纹和莲枝纹,南侧上层阳刻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句,后墙半月形,中嵌云月图案石刻。在百崎回族乡白奇村西700米处的石亭俗称“接官亭”,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泉州后渚港对岸,为昔日惠安对外交往的渡口之一。相传百崎回民为迎接明代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禀访百崎而建,亭坐北朝南,占地60平方米,面阔、进深各二间,清乾隆、光绪年间重修。

  • 而歌

    會員
    21 7 月, 2004 在 12:37 上午

    墓,网上贴来的!

  • 而歌

    會員
    21 7 月, 2004 在 12:41 上午

    伊斯兰教圣墓

    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办事处圣茂村灵山南坡。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唐武德中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来泉传教,卒葬于此。元至治二年(l322)重修。两墓东西并排于石构墓亭内,坐北朝南,上有阿拉伯式名墓盖,墓后东、西、北三面依山建有石构回廊拱卫,廊的正中立有元代重修圣墓的阿拉伯文石碑一方,记载公元

    1322年一批居住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修缮了这座被祝福的坟墓。右有明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来此处行香的石碑一方,系地方官蒲和日为之勒碑为记。上书“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还有清代重修碑刻四方。

    墓前方五有风动石一块,上有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和清代提督马建纪题刻的“碧玉毛求”、“天然机妙”等。墓前两侧还有数以百计的明清以来泉州穆斯林的祖坟,拱绕在二位先贤墓的周围,成了中阿人民友好相处的历史象征。

     



  • 而歌

    會員
    21 7 月, 2004 在 12:57 上午

    郭仲远
      名泰,字仲远,别号毅轩,生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惠安百奇回族开基祖。
      阿拉伯人后裔,先世落籍于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郭氏家谱》载: 其祖父郭德广(回名“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31年),“以宣差微禄,奉命来泉,督糈供应。其时干戈扰攘,弗克还朝,遂纳室于泉而家焉”。洪武初,援例占籍于晋江法石,后以疾终于传舍。郭德广“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子:长和卿公,分支江西;次仲远公,开基白奇;三季渊公,居于法石”(《华山四房郭氏家谱》)。
      郭仲远居家勤俭,待物宽宏,铢积寸累,而底有成,乃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率妻、子 从泉州法石(东海石头街)来惠安,择地筑室,卜居二十三都白奇铺奇山之下。暇则优游泉石,而构轩于别业,匾其轩曰毅轩,遂以为号。
      平昔喜吟咏,尝著作,不浮靡,恒存仁恕之心。好施与,或遇困乏告贷者,不责其偿。地连海埭,不时垫溺, 郭仲远捐金珠而造石桥,以济人之涉者。自佣砌石路,约三百余步,以利人之行者。乡邻死而无所归者,公则施以棺木而殡殓之。且建都立里,荒度周围山界,听人葬埋。不责以赀。生则无病涉之患,死则全归于土。创置荡所,恣都人朝夕取给,赖以资生,不计多寡。凡所谓养生送死无憾矣。于时檄荐,郭仲远辞谢,众皆悦服。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保太监郑和奉命第五次下西洋,船队中途停泊刺桐港。身为回民的郑和在清净寺认识了一同礼拜的郭仲远,方知隔江对面的螺阳廿三都有回民居住,便带领随从,过江探望,得到郭仲远的热情接待,言投意洽,相见恨晚,成莫逆之交。
      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享寿七十有五。葬于本都吉圃下埭间龙头山阳。
    郭仕源
      名铁,字仕源,号笃庆,郭仲远之次子。生于明·洪武癸丑年(1373年),于洪武九年(1376年)随父母从泉州法石搬迁至惠安二十三都百奇铺埭上村。后迁居里春,开创海水养殖业和航海业,形成向海发展的观念,其子孙繁衍后又向白奇、后海、加坑以至浙江沿海、南洋群岛等地开发。
      郭仕源自幼勤奋有学识,深受郭仲远器重,长大后让他经营管理洪武十四年购置的孙府埭田,即从里春、梁墓以东至苦莲溪两岸、福社脚等。郭仕源有感于农业收益少,而里春的后面海域宽大,滩涂广阔,又有三条深港,沿海岸有多处良港,便致力于发展海水养殖和航海业。
      他利用三条港沟及支沟一带千年沉积坚硬的壳层,顾长工置蚵埕,开发为种植牡蛎的蚵株埕地;又利用成片海滩,发展养蛏业。郭仕源重义诚信,教训下辈尊重长辈,团结族亲,其子孙继承其美德,尊重居住白奇长房的兄长,所以也就产生了里春人到白奇卖蚵不带杆称而用碗量数,这种传统保留数百年至五一围垦后牡蛎业废除为止。
      里春后面海的后头坑、后塘澳至浔头港,在当时是个可行大商船的良港,富于航海经商意识的郭仲远后裔抓住机遇,投入巨资购置船只,重操旧业发展航海经商。当时后面海深,但没有航标,船只入港难,郭仕源则勘测船只从白奇海经深港仔向加坑方向入后面海港道(当时后海尚没有村落),测定海边一砂堆对准加坑宫,奠定了里春航海业的重要航线。港道勘测后,船只进后塘澳入澳抛锚也得有标识,郭仕源请来山家看风水,山家说:“里春背山面海(当时村前是海埭),风水极好,但横头山与鹦哥山之间坡度偏低,东甲卯失,对风水不利,必须建塔镇风。”郭仕源即在梁墓旧宫后的岭脊建“镇风塔”,既是风水宝塔又是船只入港抛锚的针字标识。自此,后塘澳、后海湾的航海有了航线,又有船只停泊抛锚标识,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这些良港水深,无礁石,南有群山档风,成为良好的避风港。
      郭仕源到里春后为开创这地区的养殖业、航海业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惜其在精力旺盛的中年于永乐丁亥年(1407年)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五岁。
    郭仕敏
      名全,字仕敏,号靖轩,郭仲远之四子,回族。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卒于正统十年(1445年)。是郭仲远携夫人及长子、次子、三子由泉州法石(今石头街)迁居惠安廿三都(即今百崎回族乡)后才出生的。
      郭仕敏自幼聪敏过人,入塾后,喜览诸子群书。父兄视其可造,又送其入少林寺学艺。迨及弱冠,即成父兄得力助手,常年经山营海,联系商务,奔走于晋安、陈埭。业余青灯黄卷,练武习艺。由于郭仕敏忠诚老实,精于商务,善行孝义,兄友弟恭,武艺高越,广结豪友,远近推崇。嗣后,四位兄弟搬到邻近村落寻求发展,郭仕敏自愿留在父辈旧居地埭上村奋力开拓,箕裘继志。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保太监郑和(回民)第五次下西洋,船队中途停泊刺桐港,结识郭仲远,过江到螺阳廿三都探望,成莫逆交。郑和对倭寇在沿海一带滋乱骚扰早有所闻,本想在停泊期间,乘机扫灭倭寇。来时方知盘踞在克圃“倭番城”内的倭寇已被 郭仕敏带领乡民歼灭(现有两座倭番坟可作证),对 郭仕敏等人倍加钦佩,于是决定派其士兵(当地回民称郑和军)协助筑建两条海堤,斩断滔滔江水,围垦成良田,回民就称此堤岸为“郑和堤”。
    郭谏评
      又名干平,乳名崇儿。明·永乐己亥年(1419年)生于惠安百奇埭上村。为郭仲远之孙、郭仕敏之长子,惠安百崎回族第三代传人。
      郭谏评自幼端凝聪颖,受“谨守礼法,勿习怠荒;世从回教,恪遵不忒;乐善布德,广博为怀”的家庭教育薰陶。长大后“晓文墨,善墨菊”,性坚毅,谋事果决。
      十三世纪,倭寇猖獗,骚扰东南沿海诸地,杀人越货,民苦不堪言。郭谏评目睹斯状,笃意继承父志,决心杀贼为民除害。在其父郭仕敏的悉心指导下,经数年砺志苦练,膂力过人,刀枪棍棒无所不通。
      明·成化初年,倭寇侵扰尤剧。一次,倭寇从秀土港登陆,向下埭村进发。据《闽书》所载:“郭干平,惠安百奇人,有武勇,兼能墨菊。成化初,海寇登岸,卒至其家,干平操梃御之于门。贼退,追及隘巷中,擒其渠魁并党从,无一遗者。自是贼不敢犯境。有司上功,给冠带。”明·宪宗(成化皇帝)“下诏征辟”,郭谏评绍承父祖遗风,不愿入仕。宪宗体恤其意,钦赐“捕盗官”之衔,冠带荣身,以褒扬其功。《泉州府志》及嘉靖《惠安县志》之“武绩”卷均有类似记载。
      郭谏评于成化丁未年(1487年)卒于家中,享年六十九。葬于克圃龙头山之阳东山仔,为伊斯兰教塔式三合土墓座(破损后堆土为圆墓)。墓侧路左竖立一花岗岩墓道碑,正中镌刻“大明钦赐捕盗官郭公墓道”,左上方镌刻“岁成化丁未年”,右下方镌刻“仲冬月旦立”。该碑现移至墓东北50米处之大路口,属县文物保护单位郭仲远墓管理区范围内。
    郭子佩
      号逸庵,明·惠安百奇人,郭仲远六世孙。生于明·弘治乙卯年,卒于万历戊寅年,享年八十四。
      惠安人张岳(字维乔,号净峰,谥襄惠)高中解元,回家后继续潜心力学,四处探访名师拜教,以期来日传胪唱名。时有本地名儒江师昭台,设馆于岙厝村,授徒有方,名扬惠邑。一日 张岳造拜江师,共磋程朱理学,江师即求题一言。 张岳见堂下书声朗朗,挥毫而书“一堂春色,万里书香”。江师见罢,言谢不已。郭子佩少从江师,敏求好学,聪慧脱群,常有佳句,甚得江师赞赏,时亦在座。见 张岳所书曰:“张解元真乃书文双绝,晚愚不才,斗胆乞教。” 张岳曰:“但言无妨。”曰:“张解元若将所书之‘里’字改为‘古’字,如何?” 张岳闻而拍案曰:“妙哉!‘万里’差之‘万古’万里矣。君乃吾一字之师也。”言毕,举笔重书,是为:“一堂春色,万古书香。”江师将其张挂于学堂。临别, 张岳曰:“他日定当重来讨教。”未几年, 张岳高中进士,奔忙于仕途。
      明·嘉靖年间,有晋江蔡姓,恃强扰占百奇海域,此海域系郭仲远于永乐初年备资承买,且存有字契及海域图册为据。族人因是共推郭子佩前往与之理论,未果,告之府衙,知府受蔡姓之贿,着意袒护。郭子佩甚为愤懑,誓曰:“不争得吾族之海权,死不返乡”。乃于嘉靖壬寅秋,只身独往京都,告求于张岳。及郭子佩抵京,适值张岳外巡未遇,郭子佩旅居京都两载以等候。一日闻朝廷迁张岳为右副都御史兼两广巡抚,郭子佩甚喜,暗自庆幸此乃上天之助,值张岳抵京,乃直造府邸前曰:“吾欲见张岳”,门人传入,张岳闻而惊起,误为皇上微服驾临或尊师前来,急至门前以迎,及见立于门前者乃一衣冠破旧之寒儒,似曾相识而未甚相识,因问:“君自何来,胆敢直呼本官名讳,不怕本官治罪?”郭子佩答曰:“张大人尚记得‘一字师’否?”
      张岳随即想起三十年前之事,急延郭子佩内厅就坐,问因何到此。郭子佩详言来由。张岳即刻书信一封,由郭子佩带回予泉州知府。知府见有张岳手札,据实重判,令蔡姓强占海域即日归还百奇郭氏,从此而后,不得侵扰。
      郭子佩返乡,诉说始末,举族感戴欢呼,言郭子佩“为吾族争得海权,堪当北方崖岸。”因而称郭子佩为“北崖公”,亦称为“争海公”。
    郭宏隆
      清·惠安百奇铺贺厝乡(即岙厝村)人,百奇回族第八世传人,郭慕程之子。为人倜傥志大,谋事果决,而伦纪克敦,有开基祖郭仲远之遗风。为重兴百奇清真教重要人物。
      《百奇郭氏族谱》记载:“我祖自开基百奇以来,曾贮天经三十部,创建礼拜寺,尊重经教,认主为本……孰意传及五世后,遭兵燹之间关,掌教失传,遂至迷染外教之风,竟朦昧正教之则”。百奇回族传至第六世、第七世出教,迨郭宏隆时几于微之甚。
      郭宏隆原居百奇铺贺厝乡(即岙厝村),因强干弱枝之分,子孙衰微;因念先代昔从清真教,遂迁居以敦手足之爱,入教以体昔从之心,搬入泉城通淮街关夫子庙下寄居,既而复迁于礼拜寺内寄居,谅以泉城之居为停住,犹未离桑梓之乡。父郭慕程先时已经出教,郭宏隆入教后修墓,再将郭慕程之葬在棺木改作回葬。康熙己丑年(1709年),都督陈有功仕于泉中协参府,重兴清真教门,百奇叔侄来城贸易,复入教者多矣,由是子孙“诚斋礼拜之风”。
    郭拔萃(1758-1787年)
      字超然,号竹圃,清·惠安百崎十一世回民,是一位十分虔诚的穆斯林。
      《忠节郭公实录手谱》载,郭拔萃“天资卓轶,禀性刚毅,早岁读书,晦明精勤,有志罔懈”,少受业于蔡禹洲,复从师于王尔奇。乾隆戊子科亚元林聪《忠节郭公墓誌铭》也载,郭拔萃“著作文艺,超脱不群,翰墨文章,挥洒如意”,且“少有奇气奇才,志趣不凡,勤修武艺”,“则武备从文事中得力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应试,郭拔萃年方二十有一,而“拔帜冠军,受知于沈宗师”;翌年己亥(1779年)恩科乡试考取中式第二十四名武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会试,挑选一等第一,授武德骑尉。
      乾隆四十八年(1783),郭拔萃“挂标厦门”,受水师提督黄仕简器重,曾 “奉命巡视台湾、澎湖等处海口”二次。 时经常往返于厦、泉、台、澎间,每至圣墓拜谒二位先贤,见陵墓日久坍塌,遂于是年夏历十月鸠工重修,并勒石以志。现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柱廊外东侧石壁上嵌有一块花岗岩石碑,宽27.5厘米,高66厘米,粗糙的碑面上阴刻4竖行汉文:“乾隆癸卯年阳月重修 圣墓 特恩 己亥科举人郭拔萃立”,此乃第三次重修圣墓的确凿记载。
      郭拔萃“武艺超群,知勇兼全”,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考拔授台湾安平左营左厅,“任事果敢,人所畏葸而不敢前者,郭拔萃皆毅然以往”,受镇台柴大举所属目。莅任未几,则奉命往广东海口带领哨兵旋台,镇守笨港等地。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台湾义军首领林爽带领义军围困诸罗县,郭拔萃奉命领兵星夜前往救援,被义军火炮击中阵亡,时30岁。
      嗣后,清·高宗(乾隆皇帝)钦赐祭葬,追号忠节,例赠宣武大夫,降旨将诸罗县易名为嘉义县,创建昭忠祠崇祀,京师春秋致祭,并恤郭拔萃后裔袭云骑尉之职。《皇清乡进士武德骑尉忠节郭公墓志铭》载:“公虽亡又胜,故斯县改名嘉义,为邑中之持义可嘉”。
    郭用锡
      字敷若,号乔斋,清·惠安百崎后海村回民,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
      郭用锡早年往返于唐山与南洋两地,经营瓷器及大米生意,日臻殷实,富甲一方。且“气量宽厚,世务洞达”,“知大义而即勇为义,好行德而不自见德”,热心公益。《郭用锡墓誌铭》载:“先是丁亥岁,邑有城工役,公捐重资以倡。嗣建文峰书院,又踊跃输助,命儿子金榜董其役”。
      道光七年(1827年),惠安知县仝卜年倡捐筹建文峰书院,“邑人输助至一万一千九百余金,择邑东门外附郭地建造。”郭用锡令官为盐运司知事的儿子郭金榜捐资白银二千两,并差人用箩筐挑往县城上交,一时轰动全县,郭金榜遂被聘为建造文峰书院的16位襄事之一(事见《惠安县续志》)。
      此义举后经层层上达,“以闻于朝”。道光十五年(1935年),清·宣宗颁发诏令,封赐郭用锡夫妇。“道光敕命”曰:“尔郭用锡,乃议叙盐运司知事职衔郭金榜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赐封尔为修职佐郎,锡之敕命。”“尔骆氏,乃议叙盐运司知事职衔郭金榜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赐封尔为八品孺人。”这通“道光敕命”现藏于惠安县档案馆,其长165cm,宽32cm,为黄绢质地,用汉、满两种文字墨书,卷头织有“奉天敕命”四个篆字,绕以双龙戏珠图案。
      郭用锡卒于道光丙申(1836年),受封修职郎虚衔距去世只有五个半月的时间。显然,这是临终前对其热心公益、捐资兴学的褒奖。郭用锡卒后还追赐“乐善好施”碑坊,何绐基又亲笔题写“父子恩荣”牌匾,此二匾分别悬于其旧居厅前及大门三楣上,后毁于“文革”。
    郭忠福
      安溪县金谷镇人。据传于五代后晋时化佛,宋绍兴以降累封至“威武英烈广泽尊王”。其父母因荫封, 俗称“太王”,坟在河美村蜈蚣山麓, 俗称“太王陵”,亦称“圣王公墓”。
      太王陵两圹并列,各竖半月形碑石,分别朱书“太王”、“太妃”;中间立一石,勒“圣旨”两字。墓陵规模宏大,结构古朴,构式罕见。墓陵四周,十八重峰峦叠峙,峥嵘多姿:或似雄蛳怒吼,或香案祭天,或山鹰啄蛇,或母鸡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
    郭宗磐(1541-1607年)
      明·石狮石湖人,回族。
      隆庆庚午年(1570年)、辛未年(1571年)联捷进士,授新安推官,擢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处州知府,迁广西副使。史载:郭宗磐任职间,能善决疑案。革除陋习,兴办教育,减轻徭役。
      精研易学,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著成《易学说海》八卷,为明代治易名著,后被收入《四库全书》。 另有《道德经》、《南华经注释》等书。
      墓葬位于泉州市区清源山北麓,现双阳镇笏石村竹仔腰,规制保存尚好,是研究明墓规制以及回族墓葬制式汉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封土堆,墓碑拱顶无字,墓前有上、中、下三埕,两侧有一对望柱,柱首狮形雕刻,柱高3.7米,两柱距1.8米。
    郭伟(1573–1620年)
      明·万历年间石狮石湖人,著名著作家,一生共著有《百子金丹》等四十余部,“海内家传户诵,珍如拱壁”。
    郭瑄第
       原名紫宵,字丙奏,号蟄庵,清·南安人。顺治九年登进士,知河南汜水县事。有《蟄庵集》传世。
    郭之垣
      字淑亭,清·南安人。乾隆十八年举人,授国子监典簿。

  • 洛子

    會員
    14 11 月, 2004 在 8:00 下午

    ***** 版主模式 *****
    此文章是管理員從山法轉移過來的!

  • 庄炬

    會員
    1 1 月, 2009 在 11:08 上午

    拜读了 谢谢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