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关于杨救贫

  • [轉貼]关于杨救贫

    Posted by 易海壹黍 on 22 9 月, 2004 在 2:33 上午

    关于杨救贫
    ——————————————————————————–
    中国江西网 [ 字体:大 中 小 ] 2004-6-17 17:14:15
       
      在赣南、港台,乃至于异国他乡,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人杨救贫,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那么,杨救贫是何许人也?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他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戌时。
      唐朝晚期,统治阶级奢侈日甚,朝政腐败、赋税苛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揭竿而起,四方响应。从者如云,义旗指处,所向披靡。唐广明元年(公元八八○年)十二月初五,起义大军占领潼关、攻克长安。唐僖宗李俨在“百官皆莫知之”(《资治通鉴》卷二五四)的紧急情况下,携带三个妃嫔、四个亲王,仅有五百名神策“军”护驾,仓皇逃出长安,“奔驰不分昼夜”(同前)地逃往西川。
      这时,出身清贫,为官廉洁的杨筠松,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早已心存芥蒂。他淡泊名利、不恋权位,趁机弃官为民,远离长安,回归民间,以他平素悉心钻研的勘舆术,浪迹各地,为世人勘察,择定吉穴佳壤,营造祖先坟墓。在古代实属难能可贵。
      对杨救贫趁着兵荒马乱、逃离长安一事,历来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他在混乱中,利用曾在皇宫的琼林御库供职之便,监守自盗,将库中珍藏有关风水地理方面的经典秘籍,窃为己有,带到民间。另一种是他在朝中任职期间,与琼林御库的司库总管相处甚善,便给他提供了进库阅读甚至借出库内藏书的方便,从而使他获得潜心披阅中国勘舆学鼻祖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锦囊经》、陶侃的《捉脉赋》、一行和尚的《界水说》、司马头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机》等一大批珍贵古籍的机会,使他的勘舆理论大有长进。但在他决定弃官而去的前夕,他根本没有萌生私自吞没这些借回家的典籍书的念头,而是当着司库总管的面,一一清点、如数归还。窃以为前一种说法,与杨筠松的为人处世之道格格不入,不无以讹传讹之嫌。在这一点上,就连《四库全书》子部七中,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和总校官隆费墀等四人于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奏呈给乾隆的 “提要”中,也为杨筠松辨诬,“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至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处世。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而后一种说法,则符合他为人素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性格,因此,他才能平心静气,心安理得地回到民间,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杨筠松平素自奉节俭,布衣芒鞋,深入民间。他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以他的风水地理之术,帮助贫苦百姓,在民间有口皆碑,称之为“救贫先生”。从此,“救贫”二字的名声大振,不胫而走,而他的本名在广大百姓中,反倒知之者不多了。
      在勘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选定阴阳二宅的最佳穴址。他的学说经过发展、完善的过程,逐渐演变、形成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也称“形势派”或“峦体派”。
      他有《撼龙经》、《疑龙经》(上中下篇)、《疑龙十问》、《卫龙篇(附)、《变星篇》(附)、《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勘舆学理论著作问世,并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流传于世,给后人留下来一批宝贵的财富,后世勘舆界尊称他为“形势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的风水地理祖师,以有别于“福建派”,亦称“闽派”的“理气之法”。
      杨救贫久住于都、兴国等地,遍游赣南的名山大川、踏勘、择定了难以数计的吉穴佳壤。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的管氏宗祠(继述堂)的祠址,相传就是他择址、定向的。有一个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传说,就是叙述管氏族人说他到芒筒坝去勘定兴建祠堂的祠址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阴错阳差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杨救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他因为衣着随便,受到冷落,内心也难免极为不快,而当他意识到由于自己的意气用事,因而给对方造成无不挽回的伤害,又感到深深的内疚、不安。
      但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相当一部分传说中,人们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给一个平易近人,可亲可敬、一心为贫困百姓排忧解难的杨救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尊称他为“仙师”、“仙人”。如有的传说,把他说成可以作法,呼唤雷霆,击葬一个作恶多端的凶儒;又如有的传说,说他口中念念有词、诅咒一个恶人,后来果如其咒,恶人烂背、瞎眼……正因如此,就把人们导入了一个误区。一提起杨救贫和风水地理,便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在他的理论与实践中,往往有不少含有从实际出发,符合辩证唯物和科学的成分,不加分析地一概斥之为唯心,迷信是不公正的。
      唐天佑三年(公元九○七年),相传杨救贫为赣州的一个官吏勘踏祖坟吉穴,酒后失言,遭到猜忌,用阴阳壶盛毒酒,使他慢性中毒,在乘舟东上返回于都的途中,毒性发作,死在舟中,时船已到于都宽田的药口(亦名乐口)。《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卒于赣,葬于中乐口”,距杨公村管氏宗祠仅二华里许。
      时逾千年,梅江改道,杨救贫墓早已游入河底的不可知处,迹不可寻。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太守叶梦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从河头村急转直泻寒信峡的山嘴处,正对着杨救贫墓址,立了一块红石日照碑,以资纪念。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块碑上镌刻的“唐国师杨公”字样,仍清晰可辨(此碑现为于都县博物馆收藏,而在原处由于都县人民政府另立了一块石碑)。
      那座名为“继述堂”的管氏宗祠,现在依然屹立在梅江东岸的芒筒坝,后人为了纪念风水地理大师杨救贫,改芒筒坝为杨公坝,至今仍称杨公村。当地群众咸简称之为“杨公”,这一称谓,显然含有纪念前贤的深意在焉。
      岁月易逝,青山永存。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关于杨救贫这位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古人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茶余饭后、炎夏纳凉,隆冬围炉之时,人们津津乐道,兴味盎然。我相信,这些传说将会永远、永远地流传下去。
    注:
    1、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七“提要”云:“筠松名益,赣州人”。
     2、《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卒于赣,葬于中乐口”。于中乐口的于,繁体为“雩”,有古籍误“雩”为“云”,便成“云中乐口”。

    東離子 replied 21 年 前 2 Members · 2 Replies
  • 2 Replies
  • 易海壹黍

    會員
    22 9 月, 2004 在 10:33 上午

    关于杨救贫
    ——————————————————————————–
    中国江西网 [ 字体:大 中 小 ] 2004-6-17 17:14:15
       
      在赣南、港台,乃至于异国他乡,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人杨救贫,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那么,杨救贫是何许人也?
      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江西通志》载:“筠松,窦州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他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戌时。
      唐朝晚期,统治阶级奢侈日甚,朝政腐败、赋税苛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揭竿而起,四方响应。从者如云,义旗指处,所向披靡。唐广明元年(公元八八○年)十二月初五,起义大军占领潼关、攻克长安。唐僖宗李俨在“百官皆莫知之”(《资治通鉴》卷二五四)的紧急情况下,携带三个妃嫔、四个亲王,仅有五百名神策“军”护驾,仓皇逃出长安,“奔驰不分昼夜”(同前)地逃往西川。
      这时,出身清贫,为官廉洁的杨筠松,目睹李唐王朝的腐败,早已心存芥蒂。他淡泊名利、不恋权位,趁机弃官为民,远离长安,回归民间,以他平素悉心钻研的勘舆术,浪迹各地,为世人勘察,择定吉穴佳壤,营造祖先坟墓。在古代实属难能可贵。
      对杨救贫趁着兵荒马乱、逃离长安一事,历来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他在混乱中,利用曾在皇宫的琼林御库供职之便,监守自盗,将库中珍藏有关风水地理方面的经典秘籍,窃为己有,带到民间。另一种是他在朝中任职期间,与琼林御库的司库总管相处甚善,便给他提供了进库阅读甚至借出库内藏书的方便,从而使他获得潜心披阅中国勘舆学鼻祖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锦囊经》、陶侃的《捉脉赋》、一行和尚的《界水说》、司马头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机》等一大批珍贵古籍的机会,使他的勘舆理论大有长进。但在他决定弃官而去的前夕,他根本没有萌生私自吞没这些借回家的典籍书的念头,而是当着司库总管的面,一一清点、如数归还。窃以为前一种说法,与杨筠松的为人处世之道格格不入,不无以讹传讹之嫌。在这一点上,就连《四库全书》子部七中,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和总校官隆费墀等四人于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奏呈给乾隆的 “提要”中,也为杨筠松辨诬,“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至函秘术以逃,后往来于处世。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而后一种说法,则符合他为人素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性格,因此,他才能平心静气,心安理得地回到民间,去做他愿意做的事。
      杨筠松平素自奉节俭,布衣芒鞋,深入民间。他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以他的风水地理之术,帮助贫苦百姓,在民间有口皆碑,称之为“救贫先生”。从此,“救贫”二字的名声大振,不胫而走,而他的本名在广大百姓中,反倒知之者不多了。
      在勘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选定阴阳二宅的最佳穴址。他的学说经过发展、完善的过程,逐渐演变、形成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也称“形势派”或“峦体派”。
      他有《撼龙经》、《疑龙经》(上中下篇)、《疑龙十问》、《卫龙篇(附)、《变星篇》(附)、《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勘舆学理论著作问世,并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流传于世,给后人留下来一批宝贵的财富,后世勘舆界尊称他为“形势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的风水地理祖师,以有别于“福建派”,亦称“闽派”的“理气之法”。
      杨救贫久住于都、兴国等地,遍游赣南的名山大川、踏勘、择定了难以数计的吉穴佳壤。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的管氏宗祠(继述堂)的祠址,相传就是他择址、定向的。有一个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传说,就是叙述管氏族人说他到芒筒坝去勘定兴建祠堂的祠址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阴错阳差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杨救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他因为衣着随便,受到冷落,内心也难免极为不快,而当他意识到由于自己的意气用事,因而给对方造成无不挽回的伤害,又感到深深的内疚、不安。
      但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相当一部分传说中,人们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给一个平易近人,可亲可敬、一心为贫困百姓排忧解难的杨救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尊称他为“仙师”、“仙人”。如有的传说,把他说成可以作法,呼唤雷霆,击葬一个作恶多端的凶儒;又如有的传说,说他口中念念有词、诅咒一个恶人,后来果如其咒,恶人烂背、瞎眼……正因如此,就把人们导入了一个误区。一提起杨救贫和风水地理,便与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在他的理论与实践中,往往有不少含有从实际出发,符合辩证唯物和科学的成分,不加分析地一概斥之为唯心,迷信是不公正的。
      唐天佑三年(公元九○七年),相传杨救贫为赣州的一个官吏勘踏祖坟吉穴,酒后失言,遭到猜忌,用阴阳壶盛毒酒,使他慢性中毒,在乘舟东上返回于都的途中,毒性发作,死在舟中,时船已到于都宽田的药口(亦名乐口)。《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卒于赣,葬于中乐口”,距杨公村管氏宗祠仅二华里许。
      时逾千年,梅江改道,杨救贫墓早已游入河底的不可知处,迹不可寻。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太守叶梦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从河头村急转直泻寒信峡的山嘴处,正对着杨救贫墓址,立了一块红石日照碑,以资纪念。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块碑上镌刻的“唐国师杨公”字样,仍清晰可辨(此碑现为于都县博物馆收藏,而在原处由于都县人民政府另立了一块石碑)。
      那座名为“继述堂”的管氏宗祠,现在依然屹立在梅江东岸的芒筒坝,后人为了纪念风水地理大师杨救贫,改芒筒坝为杨公坝,至今仍称杨公村。当地群众咸简称之为“杨公”,这一称谓,显然含有纪念前贤的深意在焉。
      岁月易逝,青山永存。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关于杨救贫这位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古人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茶余饭后、炎夏纳凉,隆冬围炉之时,人们津津乐道,兴味盎然。我相信,这些传说将会永远、永远地流传下去。
    注:
    1、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七“提要”云:“筠松名益,赣州人”。
     2、《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卒于赣,葬于中乐口”。于中乐口的于,繁体为“雩”,有古籍误“雩”为“云”,便成“云中乐口”。

  • 東離子

    會員
    22 9 月, 2004 在 10:07 下午

    管氏宗祠興建年代似與楊公仙師生歿年代有異,諸多傳言,易海先生是否有解?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