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巒頭者必須上的第一課

  • 習巒頭者必須上的第一課

    Posted by felicity on 4 9 月, 2004 在 6:34 上午

    誰能吃得了這種苦?

     ■野外穿越
      野外穿越是探險旅遊的一種形式。野外穿越是指自帶裝備與給養,在基本沒外援的情況下,徒步或借助交通工具進行的陸上穿越活動。其種類按照穿越地域特點劃分,有山地叢林穿越、沙漠荒原穿越、雪原冰川穿越;按照進行方式劃分,有徒步、騎自行車、駕駛機動車穿越等。徒步穿越是一切穿越活動的基礎。一般穿越選在地形複雜多樣、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明確的路標指示方向,只有依靠地形圖、指南針、海拔表、再加上自己的頭腦來判斷方位。
      穿越與登山不同,登山都有相對固定的營地,可以貯存給養,提供支援;而穿越由於不走回頭路,通常不設中轉營地,所有吃、穿、住、行所需,皆一囊以括、肩負而行。發生意外情況,也要靠自己或同伴互助來解決。比起普通的旅行,野外穿越要艱苦得多。
      穿越集登山、攀岩、漂流、溯溪、定向野越、野外生存等於一身,難度較高。穿越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堅韌頑強、膽大心細、處變不驚,還要注重團隊精神,樂於助人。同時,穿越者還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地形圖的使用、野外生活、攀登、各種裝備的使用等。
      ■野外穿越小貼士
      攜帶物品要精練。一般人負重不超過體重的1?5時,可以較輕鬆地承受;負重達到體重的1?4時,長時間行進會感疲勞;負重到體重的1?3時,靈活性受很大影響,完成攀登、跳躍等動作很困難。所以,野外活動中負重以不超過體重的1?4為宜。
      秋冬季進山不可吸煙,不要在野外用明火,以防引起林火。
      注意保護環境。所有金屬、塑膠等不易降解的垃圾,應攜帶進城再扔,絕不能就地焚燒。
      出發前應有較詳細的活動計劃,並留一份給自己的親友。每到一地應儘量與家中聯繫,告知行程,或者在沿途村落留信。這樣,萬一發生意外能夠迅速準確地展開救援。
      初學者最好不要單獨進山,以三至五人結伴為宜。

    學習風水很辛苦, 不是開玩笑的, 有心於斯道者, 沒有體力, 智慧, 和沒有足夠的毅力, 時間 , 想學好風水中重重之重點 – 巒頭, 看來都是瞎掰的多. 因為, 許多時候都須要獨自上山玩穿越.

    htqueck replied 16 年, 3 月 前 15 Members · 25 Replies
  • 25 Replies
  • felicity

    會員
    4 9 月, 2004 在 2:34 下午

    誰能吃得了這種苦?

     ■野外穿越
      野外穿越是探險旅遊的一種形式。野外穿越是指自帶裝備與給養,在基本沒外援的情況下,徒步或借助交通工具進行的陸上穿越活動。其種類按照穿越地域特點劃分,有山地叢林穿越、沙漠荒原穿越、雪原冰川穿越;按照進行方式劃分,有徒步、騎自行車、駕駛機動車穿越等。徒步穿越是一切穿越活動的基礎。一般穿越選在地形複雜多樣、人跡罕至的地方。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明確的路標指示方向,只有依靠地形圖、指南針、海拔表、再加上自己的頭腦來判斷方位。
      穿越與登山不同,登山都有相對固定的營地,可以貯存給養,提供支援;而穿越由於不走回頭路,通常不設中轉營地,所有吃、穿、住、行所需,皆一囊以括、肩負而行。發生意外情況,也要靠自己或同伴互助來解決。比起普通的旅行,野外穿越要艱苦得多。
      穿越集登山、攀岩、漂流、溯溪、定向野越、野外生存等於一身,難度較高。穿越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堅韌頑強、膽大心細、處變不驚,還要注重團隊精神,樂於助人。同時,穿越者還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地形圖的使用、野外生活、攀登、各種裝備的使用等。
      ■野外穿越小貼士
      攜帶物品要精練。一般人負重不超過體重的1?5時,可以較輕鬆地承受;負重達到體重的1?4時,長時間行進會感疲勞;負重到體重的1?3時,靈活性受很大影響,完成攀登、跳躍等動作很困難。所以,野外活動中負重以不超過體重的1?4為宜。
      秋冬季進山不可吸煙,不要在野外用明火,以防引起林火。
      注意保護環境。所有金屬、塑膠等不易降解的垃圾,應攜帶進城再扔,絕不能就地焚燒。
      出發前應有較詳細的活動計劃,並留一份給自己的親友。每到一地應儘量與家中聯繫,告知行程,或者在沿途村落留信。這樣,萬一發生意外能夠迅速準確地展開救援。
      初學者最好不要單獨進山,以三至五人結伴為宜。

    學習風水很辛苦, 不是開玩笑的, 有心於斯道者, 沒有體力, 智慧, 和沒有足夠的毅力, 時間 , 想學好風水中重重之重點 – 巒頭, 看來都是瞎掰的多. 因為, 許多時候都須要獨自上山玩穿越.

  • felicity

    會員
    4 9 月, 2004 在 2:47 下午

    活 動 可 能 遇 到 的 危 險

    http://parks.afcd.gov.hk/newparks/chi/hiking/hike_safety_c.htm

    5.1 斜 滑 山 徑

    斜 滑 的 山 徑 , 好 像 濕 滑 的 石 面 、 泥 路 或 滿 佈 沙 粒 的 乾 爽 劣 地 , 均 容 易 使 遠 足 人 仕 在
    下 坡 時 滑 倒 受 傷 。

    5.1.1 安 全 指 引

    穿 著 有 護 踝 及 鞋 底 有 凹 凸 紋 的 遠 足 鞋 。
    攜 帶 行 山 手 杖 , 在 有 需 要 時 使 用 。
    避 免 行 走 在 濕 滑 石 面 , 泥 路 或 滿 佈 沙 粒 的 劣 地 上 。
    5.1.2 應 變 措 施

    在 滑 倒 受 傷 時 , 檢 查 有 沒 有 扭 傷 、 擦 傷 或 其 他 傷 勢 。 需 要 時 、 立 即 進 行 急 救 。
    有 時 骨 折 並 不 容 易 由 表 面 察 覺 , 若 發 現 傷 處 紅 腫 或 痛 楚 , 不 繼 續 行 走 。
    若 傷 者 可 以 繼 續 行 走 , 用 手 杖 幫 助 或 行 友 扶 持 , 不 可 以 強 行 獨 自 行 走 , 以 免 加 重 傷 勢 。
    在 扭 傷 或 行 動 困 難 時 , 利 用 流 動 電 話 或 派 人 求 救 , 並 將 傷 者 移 至 陰 涼 而 平 坦 的 乾 爽地 面 上 , 用 衣 物 覆 蓋 保 溫 , 等 待 救 援 人 員 到 達 。

    5.2 山 洪 暴 發

    一 般 遠 足 人 仕 不 應 低 估 山 洪 暴 發 的 威 力 和 速 度 。 小 溪 的 流 水 往 往 由 於 上 游 降 下 大 雨 , 雨 水 會集 湧 而 下 , 於 數 分 鐘 內 演 變 為 巨 大 山 洪 , 如 遊 人 適 在 溪 中 , 極 易 為 洪 水 沖 走 , 引 致 傷 亡 。
    5.2.1 安 全 指 引

    不 要 沿 溪 澗 河 道 遠 足 。
    夏 天 雨 季 , 或 暴 雨 後 切 勿 涉 足 溪 澗 。
    不 要 逗 留 在 河 道 休 息 , 尤 其 在 下 游 。
    開 始 下 雨 時 應 迅 速 離 開 河 道 , 往 兩 岸 高 地 走 。
    切 勿 嘗 試 越 過 已 被 河 水 蓋 過 的 橋 樑 , 應 迅 速 離 開 河 道 。
    5.2.2 應 變 措 施

    發 現 流 水 湍 急 , 混 濁 及 夾 雜 沙 泥 時 , 是 山 洪 暴 發 之 先 兆 , 應 迅 速 遠 離 河 道 。
    如 果 不 幸 掉 進 湍 急 的 河 水 裏 , 應 抱 或 抓 緊 岸 邊 的 石 塊 , 樹 幹 或 籐 蔓 , 設 法 爬 回 岸 邊 或等 候 同 伴 救 援 。
    5.3 山 泥 傾 瀉

    暴 雨 時 或 經 連 日 豪 雨 , 天 然 或 人 工 斜 坡 經 滲 進 大 量 雨 水 後 , 極 易 引 致 山 泥 傾 瀉 。
    5.3.1 安 全 指 引

    暴 雨 時 或 連 日 豪 雨 後 , 避 免 走 近 或 停 留 在 峻 峭 山 坡 附 近 。

    斜 坡 底 部 或 疏 水 孔 有 大 量 泥 水 透 出 時 , 顯 示 斜 坡 內 的 水 份 已 飽 和 , 斜 坡 之 中 段 或 頂 部 有 裂
    紋 或 有 新 形 成 的 梯 級 狀 , 露 出 新 鮮 的 泥 土 , 都 是 山 泥 傾 瀉 的 先 兆 , 應 盡 快 遠 離 這 些 斜 坡 。
    如 遇 山 泥 傾 瀉 阻 路 切 勿 嘗 試 踏 上 浮 泥 前 進 , 應 立 刻 後 退 , 另 尋 安 全 小 徑 繼 續 行 程 或
    中 止 行 程 。

    5.3.2 應 變 措 施

    如 隊 友 被 山 泥 掩 沒 , 切 勿 隨 便 嘗 試 自 行 拯 救 , 避 免 更 多 人 遇 到 傷 亡 , 應 立 刻 通 知
    有 關 當 局 帶 備 適 當 工 具 進 行 救 援 。

    5.4 山 火

    在 乾 燥 的 天 氣 , 山 火 於 較 斜 的 草 坡 上 順 風 向 上 蔓 延 速 度 極 快 , 遠 足 人 士 絕 不 可 輕 視
    山 火 的 威 力 。
    5.4.1 安 全 指 引

    為 己 為 人 , 和 保 護 大 自 然 的 生 物 及 美 景 , 任 何 時 間 都 應 小 心 火 種 。
    切 勿 在 非 指 定 的 燒 烤 地 點 或 露 營 地 點 生 火 煮 食 ﹔ 吸 煙 人 士 應 避 免 吸 煙 ﹔ 煙 蒂 和 火 柴 必 須完 全 弄 熄 才 可 拋 棄 於 垃 圾 箱 內 。
    由 於 山 火 於 日 間 比 較 難 於 看 見 , 應 隨 時 留 意 飛 灰 和 火 煙 味 。 如 發 現 山 火 , 必 須 盡 速 遠 離 火 場 。
    緊 記 山 火 蔓 延 速 度 極 難 估 計 , 如 發 現 前 路 山 下 遠 處 有 山 火 , 也 不 應 冒 險 嘗 試 繼 續 行 程 ,以 免 為 山 火 所 困 。

    5.4.2 應 變 措 施

    遇 到 山 火 時 應 保 持 鎮 靜 , 切 勿 驚 慌 。
    切 勿 試 圖 撲 滅 山 火 , 除 非
    a. 山 火 的 範 圍 很 小 。
    b. 你 確 實 處 於 安 全 的 地 方 。
    c. 你 有 可 逃 生 的 路 徑 。

    估 計 以 下 情 況 , 以 便 迅 速 離 開 火 場 。
    a. 山 火 的 蔓 延 方 向 ‘; 避 免 跟 山 火 蔓 延 的 同 一 方 向 走 避 。
    b. 附 近 小 徑 的 斜 度 ‘; 選 較 易 逃 走 的 小 徑 。
    c. 附 近 植 物 的 高 度 及 密 度 ‘;’; 選 擇 少 植 物 的 地 方 。

    沿 現 有 的 小 徑 逃 生 會 比 較 少 障 礙 , 且 走 得 更 快 。
    若 山 火 迫 在 眉 睫 又 無 路 可 逃 , 則 應 以 衣 物 包 掩 外 露 皮 膚 逃 進 已 焚 燒 過 的 地 方 ,
    這 樣 可 減 輕 身 體 受 傷 的 機 會 。 如 情 況 許 可 , 切 勿 往 山 上 走 , 因 會 消 耗 體 力 。
    切 勿 走 進 矮 小 密 林 及 草 叢 , 山 火 在 這 些 地 方 可 能 會 蔓 延 得 很 快 而 且 熱 力 也 較 高 。

    5.5 雷 殛

    雷 電 通 常 會 擊 中 最 高 的 物 體 尖 端 , 然 後 沿 著 電 阻 最 小 的 路 線 傳 到 地 上 。
    遠 足 人 士 如 遭 電 擊 , 大 多 會 因 而 肌 肉 痙 攣 , 燒 傷 , 窒 息 或 心 臟 停 止 跳 動 。
    5.5.1 安 全 指 引

    留 心 電 台 或 電 視 的 天 氣 報 告 。 避 免 在 天 氣 不 穩 定 時 進 行 遠 足 , 雷 暴 警 告 生 效 時 更 不 宜 。
    在 戶 外 , 應 穿 著 膠 底 鞋 或 靴 。
    切 勿 接 觸 水 質 或 潮 濕 的 物 體 。
    5.5.2 應 變 措 施
    切 勿 站 立 於 山 頂 上 或 接 近 導 電 性 高 的 物 體 。 樹 木 或 桅 杆 容 易 被 閃 電 擊 中 , 應 盡 量 遠 離 。
    閃 電 擊 中 物 體 之 後 , 電 流 會 經 地 面 傳 開 , 因 此 不 要 躺 在 地 上 , 潮 濕 地 面 尤 其 危 險 。
    應 該 蹲 著 並 盡 量 減 少 與 地 面 接 觸 的 面 積 。
    遠 離 鐵 欄 或 其 他 金 屬 物 體 , 身 上 的 金 屬 物 件 例 如 金 飾 亦 應 暫 時 除 去 。
    在 可 能 情 況 下 , 躲 入 建 築 物 內 。
    切 勿 游 泳 或 從 事 其 他 水 上 運 動 。 離 開 水 面 及 找 尋 地 方 躲 避 。
    避 免 使 用 帶 有 插 頭 的 電 器 。
    切 勿 接 觸 天 線 、 水 管 、 鐵 絲 網 或 其 他 類 似 金 屬 裝 置 。
    切 勿 處 理 以 開 口 容 器 盛 載 的 易 燃 物 品 。
    應 提 防 強 勁 陣 風 吹 襲 。

    5.6 迷 途

    於 天 氣 不 佳 或 準 備 不 足 的 情 況 下 , 最 容 易 引 致 迷 途 。 選 用 有 明 確 路 標 的 山 徑 及 於 出 發 前小 心 計 劃 行 程 , 都 可 以 減 少 意 外 的 發 生 。
    5.6.1 安 全 指 引
    選 用 有 明 確 路 標 的 山 徑 及 於 出 發 前 小 心 計 劃 行 程 。
    遠 足 人 士 應 留 意 當 天 的 天 氣 報 告 , 避 免 在 天 氣 情 況 不 佳 時 進 行 遠 足 。
    緊 記 帶 備 必 需 物 品 , 例 如 地 圖 、 指 南 針 、 食 水 、 食 物 、 電 筒 、 雨 具 、 收 音 機 、 急 救 葯 箱 、哨 子 、 流 動 電 話 、 記 事 簿 和 筆 等 。
    5.6.2 應 變 措 施

    應 利 用 指 南 針 及 地 圖 設 法 找 出 所 處 位 置 。
    設 法 記 憶 曾 經 過 之 途 徑 , 並 經 原 路 折 回 起 點 。 若 不 能 依 原 路 折 回 起 點 , 應 留 在 原 地 等 候 救 援 。
    切 勿 再 往 前 進 , 以 免 消 耗 體 力 及 增 加 救 援 的 困 難 。
    若 決 定 繼 續 前 進 , 尋 路 時 應 在 每 一 路 口 留 下 標 記 。
    如 未 能 辨 認 位 置 , 應 往 高 地 走 , 居 高 臨 下 較 易 辨 認 方 向 , 亦 容 易 被 救 援 人 員 發 現 。
    切 忌 走 向 山 澗 深 谷 , 身 處 深 谷 不 易 辨 認 方 向 , 向 下 走 時 雖 容 易 , 但 下 山 危 險 性 高 ,
    要 再 折 回 高 地 時 也 困 難 , 以 致 消 耗 大 量 體 力 。
    如 果 天 氣 寒 冷 而 禦 寒 裝 備 不 足 、 雷 雨 時 或 遇 到 山 火 , 可 暫 離 高 地 待 情 況 好 轉 時 , 再 到較 高 位 置 等 候 救 援 。
    發 出 「 國 際 山 難 求 救 訊 號 」 ( 見 下 文 第 6 段 ) 。
    5.7 中 暑

    當 環 境 溫 度 高 , 而 人 體 無 法 籍 出 汗 調 節 體 溫 時 , 便 會 中 暑 。 患 者 感 感 到 熱 、 暈 眩 、
    不 安 寧 、 甚 至 不 醒 人 事 。 體 溫 可 能 升 上 40oC 以 上 。 皮 膚 乾 燥 而 泛 紅 , 呼 吸 和 脈 搏 加 速 , , 嚴 重 者 會 休 克 , 應 盡 快 降 低 患 者 的 體 溫 及尋 求 醫 療 援 助 。
    過 熱 亦 可 能 引 致 熱 衰 竭 , 通 常 是 在 炎 熱 潮 濕 的 氣 候 中 運 動 , 尤 其 未 能 補 充 水 所 流 失 的 水 份和 鹽 份 時 發 生 。 患 者 體 力 衰 竭 、 頭 痛 、 暈 眩 及 惡 心 及 可 能 肌 肉 抽 筋 , 其 面 色 蒼 白 , 皮 膚濕 冷 , 呼 吸 和 脈 搏 快 而 淺 弱 , 體 溫 可 能 正 常 或 下 降 。
    5.7.1 安 全 指 引

    行 程 中 有 適 當 的 休 息 , 不 應 過 勞 , 以 免 消 耗 體 力 。
    避 免 長 時 間 受 到 太 陽 直 接 照 射 。
    要 多 喝 水 。
    5.7.2 應 變 措 施

    讓 患 者 躺 在 陰 涼 處 , 脫 除 衣 物 , 雙 足 翹 起 , 若 患 者 是 清 醒 , 便 給 其 攝 取 流 質 飲 品 , 不 要讓 人 群 阻 礙 空 氣 流 通 。
    如 有 必 要 可 加 用 浸 水 、 敷 濕 衣 及 風 吹 等 能 迅 速 降 低 體 溫 的 方 法 , 直 至 症 狀 消 失 為 止 。
    繼 續 補 充 水 份 及 馬 上 求 救 以 便 及 早 治 理 。
    如 果 患 者 大 量 流 汗 、 抽 筋 , 可 在 水 中 加 鹽 每 半 公 升 水 加 半 茶 匙 鹽 。
    5.8 暴 寒

    身 處 寒 冷 的 地 方 又 沒 有 足 夠 的 衣 服 , 致 體 溫 下 降 , 久 了 甚 至 會 致 命 , 稱 為 體 溫 過 低 。 即 使 在 夏 天 , 因 突 然 而 來 的 寒 雨 或 暴 雨 , 致 氣 溫 急 降 , 也 容 易 引 致 暴 寒 。
    暴 寒 的 徵 象 : 疲 倦 、 無 精 打 采 、 皮 膚 冰 冷 、 步 履 不 穩 、 發 抖 、 肌 肉 痙 攣 、 口 齒 不 清 、 產 生 幻 覺 等 。

    5.8.1 安 全 指 引

    遠 足 前 一 晚 必 須 充 份 休 息 。
    如 身 體 不 適 , 就 不 應 參 加 。
    出 發 前 吃 一 頓 豐 富 有 營 養 的 飽 餐 , 途 中 可 吃 高 熱 量 食 物 , 如 朱 古 力 。
    帶 備 保 暖 用 的 維 生 袋 、 睡 袋 或 禦 寒 衣 服 。
    帶 備 一 套 乾 衣 服 , 以 備 更 換 。
    勿 帶 過 重 的 物 品 , 以 免 消 耗 體 力 。
    行 程 中 有 適 當 的 休 息 , 不 應 過 勞 , 以 免 消 耗 體 力 。
    5.8.2 應 變 措 施

    找 地 方 躲 避 風 雨 。
    迅 速 更 換 濕 衣 服 。
    用 衣 服 或 維 生 袋 、 睡 袋 把 頭 、 面 、 頸 和 身 體 包 裹 以 保 暖 。
    以 熱 飲 及 高 熱 量 食 物 , 保 持 體 溫 。

    5.9 蛇 咬

    香 港 現 時 常 見 的 毒 蛇 有 金 腳 帶 , 銀 腳 帶 , 過 山 烏 , 眼 鏡 蛇 , 青 竹 蛇 等 等 , 牠 們 通 常 會在 春 , 夏 , 秋 季 出 沒 。
    差 不 多 所 有 的 蛇 都 非 常 羞 怕 人 , 只 要 給 予 機 會 , 牠 們 多 會 逃 走 。
    5.9.1 安 全 指 引

    遠 足 人 仕 應 穿 著 長 褲 和 有 護 的 靴 。
    沿 有 經 常 維 修 的 小 徑 行 走 , 切 勿 自 行 闖 路 , 走 草 叢 和 雜 樹 林 。
    5.9.2 應 變 措 施

    遇 蛇 時 , 保 持 鎮 定 不 動 , 讓 受 驚 的 蛇 盡 快 逃 走 。 蛇 的 視 力 很 好 , 受 到 快 速 動 作 刺 激 時 ,多 數 立 刻 反 擊 。
    如 被 蛇 咬 後 , 應 注 意 的 事 為 :
    a. 不 要 割 開 傷 口 的 皮 膚 吸 吮 或 洗 滌 。 讓 傷 者 躺 下 , 停 止 傷 處 活 動 , 但 不 要 抬 高 傷 處 。 不 可 喝 酒 ,
    亦 不 應 作 不 必 要 的 活 動 。
    b. 在 可 能 情 況 下 , 用 繃 帶 縛 紮 傷 口 以 上 的 部 位 。 如 傷 口 在 手 腳 , 可 用 寬 闊 的 繃 帶 包 裹 傷 口 以 上的 部 位 。
    c. 應 安 慰 傷 者 。
    d. 盡 快 到 醫 院 求 治 。 如 有 可 能 的 話 , 辨 別 毒 蛇 的 種 類 , 顏 色 和 斑 紋 , 如 咬 人 的 蛇 已 被 捕 捉 ,應 一 併 送 往 醫 院 , 以 便 醫 護 人 員 辨 認 , 使 用 適 合 的 血 清 。

    5.10 蜂 螫

    在 郊 野 地 方 , 間 中 會 發 現 蜜 蜂 , 大 黃 蜂 或 胡 蜂 的 出 沒 , 小 心 避 免 誤 觸 蜂 巢 , 引 致 蜂 群的 攻 擊 , 而 受 螫 傷 。

    5.10.1 安 全 指 引

    使 用 有 經 常 維 修 的 山 徑 , 切 勿 自 行 闖 路 , 避 免 走 蕨 叢 , 那 通 常 是 昆 蟲 和 黃 蜂 聚 居 的 地 方 。
    不 要 打 擾 蜂 窩 , 切 勿 以 樹 枝 小 棒 拍 打 路 邊 樹 叢 。
    在 身 體 和 衣 服 上 噴 塗 防 蚊 油 。
    避 免 使 用 芬 芳 的 香 體 品 , 因 可 能 吸 引 蜜 蜂 。
    5.10.2 應 變 措 施

    若 遇 蜂 巢 擋 路 , 可 繞 路 前 進 。
    若 遇 一 、 兩 隻 黃 蜂 在 頭 上 盤 旋 , 可 以 不 加 理 會 , 如 常 前 進 。
    如 有 螫 針 , 可 用 鉗 子 拔 除 , 但 不 要 擠 壓 毒 囊 , 以 免 剩 餘 的 毒 素 進 入 皮 膚 。
    若 遇 群 蜂 追 襲 , 可 坐 下 不 動 , 用 外 衣 蓋 頭 、 頸 , 以 作 保 護 , 捲 曲 臥 在 地 上 ,
    待 蜂 群 散 開 後 , 才 慢 慢 撤 離 。
    嚴 重 螫 傷 應 盡 快 求 醫 。
    可 以 冷 水 濕 透 毛 巾 , 輕 敷 在 傷 處 , 減 輕 腫 痛 。
    5.11 危 險 植 物

    山 野 間 常 見 有 些 植 物 會 對 遠 足 人 仕 構 成 危 險 。 例 如 :
    漆 樹 — 令 皮 膚 敏 感
    兩 面 針 — 剌 傷 手 腳
    野 菇 / 野 果 — 有 毒 , 進 食 會 致 命
    5.11.1 安 全 指 引

    避 免 走 入 生 長 茂 密 的 叢 林 中 。
    遠 足 時 應 帶 備 手 套 。
    必 要 穿 過 叢 林 時 , 用 手 巾 或 衣 物 包 裹 頭 面 , 或 外 露 的 皮 膚 。
    切 勿 用 手 接 觸 漆 樹 。
    用 手 抓 植 物 時 , 留 意 是 否 有 針 刺 。
    不 可 隨 便 採 摘 野 菇 / 野 果 食 用 。
    5.11.2 應 變 措 施

    接 觸 漆 樹 , 引 起 皮 膚 敏 感 時 , 應 立 刻 求 醫 診 治 。
    誤 食 野 灸 菇 / 野 果 中 毒 , 應 立 即 求 醫 診 治 。
    5.12 蚊叮
    郊野是蚊子的自然生長環境之一,若遇蚊叮,一般可致短暫痕癢;但如被白紋伊蚊叮過,則有可能染上登革熱症。 登革熱症是一種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白紋伊蚊吸吮人血把病毒傳入人體。
    5.12.1 安全指引
    穿上長袖衣服及長褲,減少蚊叮的機會。
    避免在樹蔭、草叢及隱蔽的地方等長時間逗留。
    塗上蚊怕水、防蚊膏等。
    切勿隨處棄置空飯盒、汽水罐及膠袋等可貯水的廢物。
    不要在郊野貯存空桶或空樽等作盛水之用。
    5.12.2 應變措施
    留意郊遊地點附近環境,應與蚊子可能滋長的地點保持適當距離。
    若曾被白紋伊蚊叮過,留意三至十四天內是否出現登革熱病徵如:發燒、嚴重頭痛、關節及肌肉酸痛、眼窩後疼痛、惡心、嘔吐;嚴重者可能會休克、出血,甚至死亡。如有懷疑,應立即求診。詳情可參閱衛生署網頁:www.info.gov.hk/dh

    6. 在山野發生意外時之處理方法及登山活動意外求救書

    遇有行友或任何人士在郊野嚴重受傷時,應立即施行急救。
    發出國際山難求救訊號(見下文第6.1段),直至有救援人員到達為止。
    在可能情況下,應安排一名伙伴陪伴及照料傷者,另外兩人結伴往求救。
    為免延誤救援工作,前往求救之人員應將意外之詳情、地點及傷者之狀況用紙筆記錄,
    並記下地圖座標/最近之標距柱號碼(見下文第6.2段),減低求救者因緊張、迷途受困,
    或口頭傳訊含糊不清致求救訊息不能準確地傳達。
    如於登山遇有意外而需救援,於求救時要儘量提供下列資料:
    a.意外性質?肇事原因。
    b.肇事時間?地點。
    c.位置?方格座標?最近之標距柱號碼。
    d.附近地形或特別景物。
    e.傷者資料,包括姓名、年齡、性別、電話、地址。
    f.傷勢。
    g.已施行之急救。
    h.天氣情況。
    i.同行者情況?動向。
    j.其他事項。

    6.1國際山難求救訊號

    在一分鐘內,連續發出6次長訊號,停頓一分鐘後,重複同樣訊號,不要中斷直至
    有救援人員到達為止。(即使已被救援人員從遠處發現,也要繼續發出訊號,使救援
    人員知道求救者之正確位置。)
    發出訊號的方法:
    a.吹哨子。
    b.用鏡或金屬片發出。
    c.夜間用電筒發出閃光。
    d.揮動顏色鮮艷明亮的衣物。

    SOS求救訊號
    在可能情況下,在平坦的空地上用石塊或樹枝堆砌SOS大字母。(每個字母最少6米×6米)

    6.2 標距柱

    漁農處已於主要的長途遠足徑包括麥理浩徑、鳳凰徑及港島徑每五百米設有標距柱。
    讓使用長途遠足徑之人士得悉所處位置。遇有緊急事故,可利用就近之標距柱上號碼
    說明其位置,以協助搜索及救援行動。

    尋龍點穴, 請小心為上 :em02:

  • wusheng

    會員
    4 9 月, 2004 在 8:09 下午

    所以庸师, 俗师特多, 舍难取易, 个个坐在家里抄龙经看地图装大师 . 保守估计这类师傅超过九成以上, 到处都是.
    凿来一托长老讽刺之句:曰:庸师,恶师,与人寻龙扦坟,亦是替天行道…

  • 依山伴水

    會員
    4 9 月, 2004 在 11:38 下午

    请F兄多多发帖!

  • jacquemotti

    會員
    5 9 月, 2004 在 1:22 上午

    那﹐請 F 兄要小心唷﹐﹐﹐

    不要像這位:em24:
    再次提醒﹐飛來的MM ………….記得擋 :em01:

  • felicity

    會員
    2 11 月, 2004 在 9:45 下午

    下面引用由jacquemotti2004/09/05 01:22am 發表的內容:
    那﹐請 F 兄要小心唷﹐﹐﹐
    不要像這位
    再次提醒﹐飛來的MM ………….記得擋

    謝謝提醒!

    發乎情, 止乎禮
    當僅記! :em02: :em10:

  • felicity

    會員
    2 11 月, 2004 在 9:51 下午

    下面引用由依山伴水2004/09/04 11:38pm 發表的內容:
    请F兄多多发帖!

    等兄發了幾張龍穴照片, 弟跟著就是, 不過不能保證是名墓或大地.
    順便建議依山兄最佳拍攝位置在穴位, 和對門朝山上, 要不弟睡眼惺忪時不好欣賞.

  • felicity

    會員
    2 11 月, 2004 在 9:53 下午

    下面引用由wusheng2004/09/04 08:09pm 發表的內容:
    所以庸师, 俗师特多, 舍难取易, 个个坐在家里抄龙经看地图装大师 . 保守估计这类师傅超过九成以上, 到处都 …

    兄言重啦.
    這話兒不好說!
    :em11:

  • 笑到彎腰

    會員
    2 11 月, 2004 在 11:15 下午

    最近網上發現許多標題著”玩點穴”的在找大師免費幫忙點地, 看來並非 “練手”那麼簡單. 願者上钩 哈…

  • felicity

    會員
    19 11 月, 2004 在 11:35 下午

    連 行山老前輩都是死在征途上

    1993年7月16日
    青山
    旅行界人仕陳廣源在青山花香爐古道失足跌死.

    這些都是 “陳伯”行山後寫的文章.
    http://www.hkfca.org.hk/chan/index.htm

    不管有沒有經驗的同好們, 切忌獨行玩野外穿越
    感嘆古代先賢的巒頭學問得來不易. 亦非短期內速成可通達.
    一點感概!

  • 小樓

    會員
    20 11 月, 2004 在 2:47 上午

    別人登山旅行帶「指北針」
    我們登山涉水帶「羅經」…………………………….. :em21:

  • 洛子

    會員
    20 11 月, 2004 在 10:02 上午

    尋龍點穴玩穿越, 其樂無窮, 不過的確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本人就試過獨自登山時碰上了大蟒蛇, 蟠龍而據時直徑寬至兩米, 大蟒身軀比我的大腿還要粗, 離我不到3米遠。. 許多行山人士都說蛇怕人, 可是這種蛇卻毫無動靜. 用”打草驚蛇”的方法絕對沒有用。 如果在茂密草叢裡萬一誤踩蛇身給它纏上則呼叫無門, 隨時一命嗚呼。 :em17:

  • sanandshui

    會員
    20 11 月, 2004 在 11:21 下午

    一直以為蜂巢都是掛在樹上,多年前到南圍睇成氏祖墳,誤踼在地上的竹蜂巢,
    五肢多處被?吻,發了一晚燒,幸好只有二、三十隻,否則後果堪虞。
    從此知到原來地上也會有蜂巢的。
    (五肢是手腳及頸)
    成氏祖墳葬於同治年間,前朝海水囊聚,但後人好像不似有這麼好的祖墳。

  • felicity

    會員
    23 11 月, 2004 在 3:56 下午

    下面引用由sanandshui2004/11/20 11:21pm 發表的內容:
    一直以為蜂巢都是掛在樹上,多年前到南圍睇成氏祖墳,誤踼在地上的竹蜂巢,
    五肢多處被?吻,發了一晚燒,幸好只有二、三十隻,否則後果堪虞。
    從此知到原來地上也會有蜂巢的。
    ..(五肢是手腳及頸).

    第五肢是指那頭?
    弟曾在大埔沙螺洞和大帽山頂附近見到三兩只野豬出沒. 覺得很嘈, 大概覺得豬的叫聲不好聽之故. :em02:
    而小蛇則經常見啦!

  • 洛子

    會員
    28 11 月, 2004 在 9:26 上午

    跑山除了會碰到猛獸, 個人認為最危險的是一些惡劣的地貌, 例如:
    如落花面的石山石脈; 有衰退氣象的滑坡深溝, 一不小心摔傷都會頭破血流.
    一點淺見!

Page 1 of 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