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盜墓和風水(三)——上古葬式(上)
-
慚愧汗顏
感謝前輩指導
在下又有一問
煩請前輩雅量, 寬宥在下多言
歲差在計量上, 好像是以26000年為準
可否推算出, 當時與現今天文上的差異
另由此點
能否假設青龍及白虎方, 其天文座標下有另一葬墓群.
因為此種葬法, 應有傳承以及連續性(畢竟氣吞山河之輩, 不只ㄧ個)
-
戈巴契夫:
劉銳山大大安安:
小弟在尋龍點穴上是全然不通, 但看了此文此圖後, 有些感想, 應可以參考參考
1:古人應當有東向龍, 西向虎的⑥野i能是以星宿位差來評斷距離, 而非現下的距離丈量
於此謝謝~~~感恩!!!
戈巴契夫先生的論點中,除了第3點我個人不能認同外,第1.2.4三點看法很有價值。
-
lh1041:
戈巴契夫先生的論點中,除了第3點我個人不能認同外,第1.2.4三點看法很有價值。
lh1041大大安安:
老大哥您辛苦了, 打了那麼多字, 也著實讓小弟歎為觀止, 大開眼界啊
其實第三條的部分, 確實是個謎, 小弟也搞不清楚, 到底是何用途, 是誤放嗎, 好像又不太可能, 當然更不可能放兩條腿當作烤肉嘛!!!所以才想是不是台階, 或著是該童犯錯, 若有小弟想歪的地方, 還請見諒…^_^…
於此謝謝~~~感恩!!!
-
lh1041:
戈巴契夫先生的論點中,除了第3點我個人不能認同外,第1.2.4三點看法很有價值。
第三點嘛
感性些的說法是(還是有些殘忍)
截下雙足為憑記
指引東龍是為的
免失路逕可醒惕
輪迴來世再結膩.
-
沈蓮舟:
慚愧汗顏
感謝前輩指導
在下又有一問
煩請前輩雅量, 寬宥在下多言
…
我們先來談歲差的定義,這可能有助於我們的思考,哈哈,老頭子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十份準確。應該是准的:
嵗差是指地球自轉軸的進動引起春分點位移的現象。 在日、月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的空間指向並不固定,呈現為繞一條通過地心並與黃道面垂直的軸線緩慢而連續地運動,大約25800年順時針向(從北半球看)旋轉一周,描繪出一個圓錐面。 此圓錐面的頂角等於黃赤交角23.°5。 於是天極在天球上繞黃極描繪出一個半徑為23.°5的小圓,也使春分點沿黃道以與太陽周年視運動相反的方向每25800年旋轉一周,每年西移約50.“3。 這種由太陽和月球引起的地軸的長期進動(或稱旋進)稱為日月歲差。 此外,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公轉軌道平面不斷地改變位置,這不僅使黃赤交角改變,還使春分點沿赤道產生一個微小的位移,其方向與日月歲差相反,這一效應稱為行星歲差。 行星歲差使春分點沿赤道每年東移約0.“13。 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綜合作用使天體的座標如赤經、赤緯等發生變化,一年內的變化量稱為周年歲差。 此外,根據廣義相對論,旋轉物體的自轉軸會在空間產生相對論性進動,稱為測地歲差。 地球的測地歲差為1.“98/世紀,方向為逆時針向。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概念:章動。
章動是指在天文學上天極相對於黃極的位置除有長週期的歲差變化外,還有許多短週期的微小變化。 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地球相對於月球和太陽的位置有週期性的變化,它所受到的來自後兩者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週期的變化,使得地球自轉軸的空間指向除長期的緩慢移動(歲差)外,還疊加上各種週期的幅度較小的振動,這稱為章動。 歲差和章動的共同影響,使得真天極繞著黃極在天球上描繪出一條波狀曲線。 月球軌道面(白道面)位置的變化是引起章動的主要原因。 月球軌道對黃道的升交點黃經的變化週期約18.6年,章動中最主要的一項就具有這一週期。 章動使得春分點在黃道上和黃赤交角對於各自的平均位置產生週期性的振盪,振幅分別可達17“2和9”2。 因而使得天體的座標如赤經、赤緯等都發生變化。
從以上出發就可以貫徹您的意圖了。
-
研究京氏:
啟征西河.《紀年》云.
《北堂書鈔》卷一三帝王部
案:《存真》、《輯校》作“二十五年,征西河”.所據為《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帝王世紀》︰(啟…
研版主,現在沒人了。我可以好好整理思路了,哈哈,雖然神交已久,還是要說一聲“遲復為歉”!
我的意見是“堯陽城也可能在濮陽”。因為“禹陽城在王城崗”是不能推翻“堯陽城在濮陽”的,要證明您這個學説是偽的,必須找正面資料,而正面資料對您是有利的,參見我在第一頁的帖子裏的地望根據。因為上古時代人群時常大規模遷徙,比如到商代時還有“商都八遷”的説法,那麼在比商朝更遙遠的時代,遷徙是經常的,因此“堯陽城”與“禹陽城”不在一個地點是完全沒問題的。問題是您怎麼回答堯的年代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堯是墓主人,那麼堯在6500年左右就必須存在,這樣如何解釋這個推論與文獻年代的矛盾呢?這纔是問題所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說如果您這個學説成立,中國上古史的年代學標尺就要推倒重來。
哈哈!現在我成了您的學説的辯護者了。
-
好,我們來討論一下:《左傳.昭公十七年》“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
1.您的意見是翻譯成:“現在(指春秋時)衛國的範圍,是顓頊的墳墓,以前是五帝的墳墓。”
我覺個這句話這樣翻譯有些奇怪,因為在顓頊以前,五帝還沒有全部出場呀,怎麼就說顓頊“以前”這個地方是五帝的墳墓了呢?要是說這裡的“以前”二字指的是昭公十七年説話者為起算點之前,那麼這句話不就有點重復了嗎?又説是顓頊的墳墓,又説是五帝的墳墓,這好像有點兒沒話找話。
2.我的意見是:“現在(指春秋時)衛國的範圍,是顓頊的墳墓,所以把它叫做帝丘。”
又或者是:“現在(指春秋時)衛國的範圍,是顓頊的統治中心所在,所以把它叫做帝丘。”
這裡的第二种譯法,把“虛”作為“城市”、“居民聚居點”這個意義來理解,因為我覺得“虛”,比如“殷墟”乃商都所在,作為“城市”、“居民聚居點”解亦無不可,再看《山海經》“虛”或“墟”作為“城市”或者“居民聚居點”來理解也可以。
-
好,我們先來看看早期農業的“三年輪耕制”的證據:
重建的華北原始耕作方式必須與我國古代文獻互相印證.古籍中所言土地耕方式須從菑、新、畲三詞的意涵去尋索。為方便計,先徵引《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菑。[郭璞]注: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為菑。二歲曰新田。注:《詩》曰:於彼新田。三歲曰畲。注《易》曰:不菑畲。畲音佘。
《尚書》和《詩經》有關此三名詞者,徵引如下:
《尚書•大誥》:“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疏引孔穎達《正義》曰:“…菑謂殺草,故治田一歲曰菑,言其始殺草也。”
《詩•小雅•采芑》:“薄言采芑,於彼新田,於此菑畝。”
芑有兩個解釋,一是“白苗嘉穀也”,也就是粱,但此詩所指的芑是野菜:“芑菜,似苦菜也,莖青白色,摘其葉,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為茹.”野菜的解釋是正確的,因為只有野菜才可以出現於已播種糧食的新田的邊緣和平整待播的苗畝,白苗嘉穀是不可能在待播的菑畝上出現的。動詞是采,不是獲,也明顯是指野生植物,再就是《詩•小雅•大田》:“以我覃耜,俶載南畝……。”鄭箋:“俶讀為熾。”疏:“入地曰熾,反草曰菑。”解釋“像載”較詳的是郝懿行的《爾雅義疏》:“蓋田久蕪萊,必須利耜熾菑,發其冒橛,拔彼陳根,故雲反草。江南以首春墾草為翻田,江北以初冬耕田為刷草,皆與菑義合。”橛字有多種意義;郝氏義疏中的橛,應系“禾稼之殘餘。”《詩•周頌•臣工》:如何新畲?于皇來牟。”這很明顯地說明,小麥和大麥只種在第二年的新田和第三的畲田,同時也反映第一年的菑田是不播種的。
《周易•無妄》:“不耕獲,不菑畲”不能以科學原理解釋,因為這兩短句是用以比喻為人臣之道以測吉凶的。孔穎達《正義》:“不耕獲,不菑畲”者,六二處中得位,盡於臣道,不敢創首,唯守其終。猶若田農不敢發首而耕,唯在後獲刈而已;不敢菑發新田,唯治其畲熟之地,皆是不為其初,而成其末,猶若為臣之道,不為事始,而代君有終也“。⑥
綜合《尚書》《詩經》諸節及《爾雅•釋地》菑字涵有三義:(1)第一年開墾和重新清理的土地,暫不播種。最早的資料《尚書•大誥》:“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種“最清楚地指明茁在播先。(2)所謂“反草”實際上是指翻土這一工序,翻過之後,植物殘體才會在土壤中逐漸腐爛。(3)菑的音義都含有“殺”意,就是反映翻土或“反土”的主要目的在“殺草”,也就是把所有的殘根敗葉,都化為腐質。
-
這幾天網絡不知怎麼搞的,磕磕絆絆,迫使我到現在才能回復。
研版主,我又臉紅了,我哪敢跟前輩諸位先生相比,實不敢當。
“帝堯說”甚為新穎,沒有人提過這個學説,您要是有興趣,不妨作一文章,呈諸某聲名赫赫的大家,或可一舉打開局面也未可知。只是目前學界門戶之見、彼此成見似甚深,要選對角度才行,不然會遭到主流抵制。
-
研究京氏:
多謝老伯指點:)
小的本來是訓訞出身, 對訓訞之儒沒有興 趣:)
小的只願得聞大道, 奈何國內學術界至今尚不知道是否有大…
您看我在這三篇文章裏講的經歷,就明白中國真正的傳統術數在民衆之中,“禮失而求諸野”是也,比如那幾個盜墓賊出身的老頭於相墓之術研究極深,只是他們沒什麼“文化”或者乾脆說沒有“學歷”上不得臺面而已。 卜筮之術,您現在已經很精深了,而要是能得一隱於人群中的高人稍加指點,則由此入於道矣。 至於學界諸大家,或囿於門戶之見,或限於師傳之說,或慾以此牟利,或徒負盛名而屍位素餐…… 如此種種,皆非求大道之人,不足與語也。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