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鳯翔風水筆記-研習堪輿術之三個境界

  • 關鳯翔風水筆記-研習堪輿術之三個境界

    Posted by 艮陽 on 31 3 月, 2004 在 2:35 下午

    關鳯翔風水筆記-研習堪輿術之三個境界
    研習堪輿術,有三個境界,此三個境界亦即三種眼界,第一個境界是俗眼,第二個境界是法眼,第三個境界是道眼.
    第一境界最難突破,曾見看山三四十年,依然停留在第一個境界之內者,類皆有三種弊病,其一是不肯虛心求明師指點,稍為涉獵,僅知皮毛,自以為得訣;其二是不能磨以歲月,窮搜極討於山水之間.其三是自恃有幾分聰明,每見一山,即以私意臆度其是非,意之所向,認為理之所在.
    何謂俗眼?簡言之,即吾粵明代大師李默齋先生闡述之「五俗」是也.
    第一種俗眼是喜歡盡龍,認為龍盡氣鍾,穴必在此,不知龍盡則局勢多散漫,龍虎不包裏,明堂必矌蕩,水口不關攔.
    第二種俗眼是最愛龍虎鉗口,不問氣胍是否融聚於此,不知砂水順逆,見有開鉗之地,即於當中點穴.
    第三種俗眼是喜歡在兩水合襟之處搜求,以為穴在是矣.不知往往合襟於前,則山嘴必尖,去水必直,龍虎必長,真氣必蕩.所以,不論來胍及穴星,而以兩水合襟為先務,則枝腳橈棹,三條五條,亦有合水者,皆可作穴乎?
    第四種俗眼是作穴一定要後枕主峰正頂,不知龍從左來,穴須右裁,龍從右來,穴須左裁之理,不明釜虛不可中心下,土實偏宜角上裁之法,不識匾大臨弦出,粗雄向側尋之道.
    第五種俗眼是喜歡闊大明堂,不知內堂要緊,外堂宜寬之理,不知明堂矌蕩,生氣散於飄風之忌.
    何謂法眼?
    第一:於群山繚亂之中,眾胍擁出之處,審其大會之情,知其正胍結作,高出雲霄而不失於孤寒,低近泥塗而不淪於卑下.或結穴在至斜至側至隱之處,而不失於險誕.雖餘氣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數里奔逸而不為嫌,雖穴前無水無田,無朝對,一臂掬轉,不見外堂,而不以為異,如所謂順騎龍,鬥斧下,斬關下,皆了然於心目中,而安然有把握.
    第二:看來龍過峽而知結穴之遠,近,高,低,大,小,穴星之形狀如何,穴中之土色如何.
    第三:能知結穴之地,葬後速發,遲發,暫發,久發,或先敗後發,或先發後敗,敗而又發,或發後即敗,敗後不復發等等.
    何謂道眼:
    乃望氣而預知盛衰,察形而預知興替.如清代曾國藩觀天象五星連珠,即上表預期太平軍之亂即可平.又如南宋傳伯通觀臨安(即今之杭州),上表有云:「金匱淩雲,雖少府有積年之聚,廉貞?主,必大臣多持柄之虞,昂日星虧,武臣多咎,鬼金位起,閹寺施權,文曲多山,俗尚虛浮而詐,少微積水,人多文飾而貪,雖云自昔稱雄,實乃形局兩弱,只宜為一方之巨鎮,不宜作百祀之京畿,駐蹕暫足偏安,建都難奄九有.」其後果如傳公之言.又如吾師張一峰,看袁世凱袓墓,指出穴前其下三丈,有伏流龍泉,掘地三尺,果然有泉水噴出.又算出是八二之數.其後洪憲稱帝,只八十二日而結束.又如霍鑑清在一九三六年發表「暢談香港地運興替之道理」一篇文章中,指出香港旺於上元二運,困於三運,敗於四運,凡此者,道眼是也.
    三國時,管輅有言:「物不精不為神,數不妙不為術,得數者妙,得神者靈.」
    及其卒也,弟子發其篋書,皆世所常有,嘆曰:「世患無才,不由無書,諒哉!」由此可知.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者亦非盡然,袛要學者不斷尋求突破,則由技而進乎道,可期也,楊曾廖賴蔣沈云乎哉,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我何不能是?

    a512030500 replied 13 年, 5 月 前 21 Members · 21 Replies
  • 21 Replies
  • 艮陽

    管理員
    31 3 月, 2004 在 10:35 下午

    關鳯翔風水筆記-研習堪輿術之三個境界
    研習堪輿術,有三個境界,此三個境界亦即三種眼界,第一個境界是俗眼,第二個境界是法眼,第三個境界是道眼.
    第一境界最難突破,曾見看山三四十年,依然停留在第一個境界之內者,類皆有三種弊病,其一是不肯虛心求明師指點,稍為涉獵,僅知皮毛,自以為得訣;其二是不能磨以歲月,窮搜極討於山水之間.其三是自恃有幾分聰明,每見一山,即以私意臆度其是非,意之所向,認為理之所在.
    何謂俗眼?簡言之,即吾粵明代大師李默齋先生闡述之「五俗」是也.
    第一種俗眼是喜歡盡龍,認為龍盡氣鍾,穴必在此,不知龍盡則局勢多散漫,龍虎不包裏,明堂必矌蕩,水口不關攔.
    第二種俗眼是最愛龍虎鉗口,不問氣胍是否融聚於此,不知砂水順逆,見有開鉗之地,即於當中點穴.
    第三種俗眼是喜歡在兩水合襟之處搜求,以為穴在是矣.不知往往合襟於前,則山嘴必尖,去水必直,龍虎必長,真氣必蕩.所以,不論來胍及穴星,而以兩水合襟為先務,則枝腳橈棹,三條五條,亦有合水者,皆可作穴乎?
    第四種俗眼是作穴一定要後枕主峰正頂,不知龍從左來,穴須右裁,龍從右來,穴須左裁之理,不明釜虛不可中心下,土實偏宜角上裁之法,不識匾大臨弦出,粗雄向側尋之道.
    第五種俗眼是喜歡闊大明堂,不知內堂要緊,外堂宜寬之理,不知明堂矌蕩,生氣散於飄風之忌.
    何謂法眼?
    第一:於群山繚亂之中,眾胍擁出之處,審其大會之情,知其正胍結作,高出雲霄而不失於孤寒,低近泥塗而不淪於卑下.或結穴在至斜至側至隱之處,而不失於險誕.雖餘氣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數里奔逸而不為嫌,雖穴前無水無田,無朝對,一臂掬轉,不見外堂,而不以為異,如所謂順騎龍,鬥斧下,斬關下,皆了然於心目中,而安然有把握.
    第二:看來龍過峽而知結穴之遠,近,高,低,大,小,穴星之形狀如何,穴中之土色如何.
    第三:能知結穴之地,葬後速發,遲發,暫發,久發,或先敗後發,或先發後敗,敗而又發,或發後即敗,敗後不復發等等.
    何謂道眼:
    乃望氣而預知盛衰,察形而預知興替.如清代曾國藩觀天象五星連珠,即上表預期太平軍之亂即可平.又如南宋傳伯通觀臨安(即今之杭州),上表有云:「金匱淩雲,雖少府有積年之聚,廉貞?主,必大臣多持柄之虞,昂日星虧,武臣多咎,鬼金位起,閹寺施權,文曲多山,俗尚虛浮而詐,少微積水,人多文飾而貪,雖云自昔稱雄,實乃形局兩弱,只宜為一方之巨鎮,不宜作百祀之京畿,駐蹕暫足偏安,建都難奄九有.」其後果如傳公之言.又如吾師張一峰,看袁世凱袓墓,指出穴前其下三丈,有伏流龍泉,掘地三尺,果然有泉水噴出.又算出是八二之數.其後洪憲稱帝,只八十二日而結束.又如霍鑑清在一九三六年發表「暢談香港地運興替之道理」一篇文章中,指出香港旺於上元二運,困於三運,敗於四運,凡此者,道眼是也.
    三國時,管輅有言:「物不精不為神,數不妙不為術,得數者妙,得神者靈.」
    及其卒也,弟子發其篋書,皆世所常有,嘆曰:「世患無才,不由無書,諒哉!」由此可知.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者亦非盡然,袛要學者不斷尋求突破,則由技而進乎道,可期也,楊曾廖賴蔣沈云乎哉,彼人也,我亦人也,彼能是;我何不能是?

  • 術數縱橫

    會員
    7 4 月, 2004 在 8:00 下午

    ***** 板主模式 *****
    此文章是管理員從綜合風水轉移過來的!

  • ciyigi

    會員
    22 6 月, 2005 在 3:08 上午

    :emm46: :em22:

  • icom

    會員
    22 6 月, 2005 在 8:52 下午

    受教了 :emm01:

  • 凡人2

    會員
    3 7 月, 2005 在 9:28 下午

    受教了 :em21: :em21: :em21:

  • 王呆子

    會員
    31 10 月, 2005 在 2:31 下午

    谢谢!学习了!:f38::f38::f38:

  • zag

    會員
    31 10 月, 2005 在 7:31 下午

    :em22::em22::em22:

  • 小新

    會員
    31 12 月, 2005 在 2:35 下午

    谢谢啊:f16:

  • tiger27

    會員
    5 1 月, 2006 在 4:51 下午

    非常精彩,感謝大大的無私奉獻。 感恩!!!功德无量 :f13:

  • 天涯浪跡

    會員
    9 3 月, 2006 在 2:35 下午

    好书,受益不浅!

  • 步懷真

    會員
    9 6 月, 2006 在 8:02 上午

    :抱抱::財神:

  • zxyzzdgyy

    會員
    4 7 月, 2006 在 1:57 下午

    字號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非常精彩,感謝大大的無私奉獻。 感恩!!!功德无量
    :抱抱:

  • samuel

    會員
    10 11 月, 2007 在 6:36 下午

    [size=13px][size=13px]謝謝大大提供喔…感激不盡 [/size]
    [size=13px]用心學習中[/size] [/size]

  • 木易士

    會員
    25 5 月, 2008 在 3:25 上午

    無私奉獻。 感恩!!!功德无量

  • patrickyan

    會員
    23 10 月, 2008 在 8:24 上午

    [size=13px]谢谢!学习了![/size]

Page 1 of 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