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書

  • 通書

    Posted by bng888 on 18 8 月, 2004 在 5:36 上午

    通書

    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誠上第一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
    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誠下第二

    誠,無為,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
    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復焉執焉之謂賢。
    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誠幾德第三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閒者,
    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聖第四

    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
    悉邪矣。邪動,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動。慎動第五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道第六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
    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不達」。
    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
    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
    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覺覺後覺,
    闇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
    而天下治矣。師第七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
    則可賢。幸第八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
    ,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
    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
    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又曰:「知幾其神乎!」思第九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
    舜,一夫 不得其所,若撻於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
    「三月不違仁」。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聖,
    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志學第十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成,義也。故聖人在上,
    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
    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故天下之眾,本在一人。
    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順化第十一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哉!
    曰,純其心而已矣。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
    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純心要矣,用賢急焉。治第十二

    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禮樂第十三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
    務實勝也。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小人則偽而已!
    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務實第十四

    「有善不及」?曰:「不及,則學焉。」問曰:「有不善?」
    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有語曰:
    「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
    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彼豈無畏耶?
    烏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眾善,無弗愛且敬焉。愛敬第十五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混兮闢兮!其無窮兮!動靜第十六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
    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
    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
    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
    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
    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樂上第十七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作樂,
    以宣暢其和心,達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太和焉。
    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衹格,鳥獸馴。樂中第十八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艷辭之化也,亦然。樂下第十九

    「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
    「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聖學第二十

    公於己者公於人,未有不公於己而能公於人也。明不至則疑生。
    明,無疑也。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公明第二十一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
    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理性命第二十二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
    天地閒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賊處之一也。
    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顏子第二十三

    天地閒,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
    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師友上第二十四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
    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師友下第二十五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 而忌醫,
    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過第二十六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
    人也。天乎?人也,何尤!勢第二十七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
    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
    行之不遠。」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
    不從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
    噫!弊也久矣!文辭第二十八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然則聖人之蘊,微顏子殆不可見。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
    顏子也。聖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
    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聖蘊第二十九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
    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易何止五經之源,
    其天地鬼神之奧乎!精蘊第三十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
    「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冶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家人離,必起於婦人。
    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也。
    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媯汭,舜可襌乎?吾玆試矣。
    是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
    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
    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故無妄次復,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家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
    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富貴第三十三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
    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陋第三十四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擬之而後言,
    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擬議第三十五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焉,
    故得秋以成。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
    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
    故得刑以冶。情偽微曖,其變千狀。茍非中正、明達、果斷者,
    不能治也。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
    噬嗑 曰:「利用獄」,以「動而明」也。
    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刑第三十六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公第三十七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
    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
    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孔子上第三十八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
    孔子下第三十九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
    再三則瀆矣,瀆則不告也。「山下出泉,」靜而清也。
    汩則亂,亂不決也。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
    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蒙艮第四十

    yandianqi replied 11 年, 11 月 前 17 Members · 17 Replies
  • 17 Replies
  • bng888

    會員
    18 8 月, 2004 在 1:36 下午

    通書

    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誠上第一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
    明達也。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故誠則無事矣。
    至易而行難。果而確,無難焉。故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誠下第二

    誠,無為,幾,善惡。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
    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謂聖。復焉執焉之謂賢。
    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誠幾德第三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閒者,
    幾也。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誠、神、幾,曰聖人。聖第四

    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
    悉邪矣。邪動,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動。慎動第五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守之貴,行之利,廓之配天地。
    豈不易簡!豈為難知!不守不行不廓耳。道第六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
    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不達」。
    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
    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
    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覺覺後覺,
    闇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
    而天下治矣。師第七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
    則可賢。幸第八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
    ,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
    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
    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又曰:「知幾其神乎!」思第九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
    舜,一夫 不得其所,若撻於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
    「三月不違仁」。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過則聖,
    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志學第十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成,義也。故聖人在上,
    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
    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故天下之眾,本在一人。
    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順化第十一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眾哉!
    曰,純其心而已矣。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
    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純心要矣,用賢急焉。治第十二

    禮,理也;樂,和也。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禮樂第十三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
    務實勝也。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小人則偽而已!
    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務實第十四

    「有善不及」?曰:「不及,則學焉。」問曰:「有不善?」
    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有語曰:
    「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其不能改?
    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彼豈無畏耶?
    烏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眾善,無弗愛且敬焉。愛敬第十五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混兮闢兮!其無窮兮!動靜第十六

    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
    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
    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
    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
    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
    古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樂上第十七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作樂,
    以宣暢其和心,達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太和焉。
    天地和,則萬物順,故神衹格,鳥獸馴。樂中第十八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艷辭之化也,亦然。樂下第十九

    「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
    「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聖學第二十

    公於己者公於人,未有不公於己而能公於人也。明不至則疑生。
    明,無疑也。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公明第二十一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
    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理性命第二十二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
    天地閒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
    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賊處之一也。
    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顏子第二十三

    天地閒,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
    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師友上第二十四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
    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師友下第二十五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 而忌醫,
    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過第二十六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
    人也。天乎?人也,何尤!勢第二十七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
    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
    行之不遠。」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強之,
    不從也。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
    噫!弊也久矣!文辭第二十八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然則聖人之蘊,微顏子殆不可見。發聖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
    顏子也。聖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
    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聖蘊第二十九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蘊,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
    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蘊,殆不可悉得而聞。易何止五經之源,
    其天地鬼神之奧乎!精蘊第三十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
    「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冶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家人離,必起於婦人。
    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也。
    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媯汭,舜可襌乎?吾玆試矣。
    是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
    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不善之動,妄也;
    妄復,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故無妄次復,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家人睽復無妄第三十二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
    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富貴第三十三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
    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陋第三十四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擬之而後言,
    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擬議第三十五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焉,
    故得秋以成。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
    民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
    故得刑以冶。情偽微曖,其變千狀。茍非中正、明達、果斷者,
    不能治也。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
    噬嗑 曰:「利用獄」,以「動而明」也。
    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刑第三十六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
    」公第三十七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
    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
    宜乎萬世無窮,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孔子上第三十八

    道德高厚,教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乎!
    孔子下第三十九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
    再三則瀆矣,瀆則不告也。「山下出泉,」靜而清也。
    汩則亂,亂不決也。慎哉!其惟「時中」乎!「艮其背,」
    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蒙艮第四十

  • 癸海

    會員
    18 8 月, 2004 在 3:51 下午

    thanks,,,

  • 剃柢剎

    會員
    19 8 月, 2004 在 8:40 上午

    看看

  • rj

    會員
    19 8 月, 2004 在 8:45 上午

    古人以诚为本,以义为准,以仁行天下,而今人难望其项背矣!

  • 沈蓮舟

    會員
    26 8 月, 2004 在 12:04 上午

    :em22: :em22: :emm46: :emm01:

  • jamesgao

    會員
    22 9 月, 2004 在 9:41 上午

    3q very much~~~~~~~~~~~~~~~~~~~~~~~~~~~~~~

  • 木棉花

    會員
    27 9 月, 2004 在 6:46 下午

    :em22:

  • stone6382

    會員
    25 4 月, 2005 在 2:14 上午

    good :em11:

  • civilcarl

    會員
    25 4 月, 2005 在 11:12 上午

    :emm46:
    :em22: :em22: :em22:

  • han11342000

    會員
    6 5 月, 2005 在 1:18 下午

    :em001:

  • 插泥劍楊添發

    會員
    17 6 月, 2005 在 11:45 下午

    [font=細明體][/font]
    真的是修心養性通達天理的書! :em22: :em001: :em21: :emm05: :emm12:

  • GeeGee

    會員
    18 6 月, 2005 在 12:29 下午

    :em21: :emm01: :em21: :emm01: :em21: :emm01: :em21: :emm01:

  • ciyigi

    會員
    20 6 月, 2005 在 2:01 上午

    :em21: :em21: :em21: :emm46:

  • jackiefung

    會員
    28 10 月, 2005 在 6:32 上午

    thanks

  • ysmaster

    會員
    24 4 月, 2009 在 12:52 上午

    謝謝分享 !

Page 1 of 2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