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星與十六兩一斤
-
斗星與十六兩一斤
轉貼
古人觀察氣候及天象的變化,尤其是斗星。
斗星在民間的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有云: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有人以為「十六兩一斤」是台斤,其實是不正確的。據說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一斤是十三兩,目前金門地區也是如此,係源自南斗六曜加上北斗七星,蓋十三兩的每一兩以都以銀點表示一顆星,而南北斗係人的生死星,如果偷斤兩則你的生死星就減少了,使作生意的人不敢偷斤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改制為一斤十六兩,也就是在十三顆星之前加上財、子、壽三顆星,總共十六顆,中國歷朝歷代的公制都是一斤十六兩。
所以河洛話說:貪人一兩,你不會富有,因為財星沒有了;貪人二兩,吃不過後代,因為子星沒有了,沒有後代自然吃不過後代;貪人三兩,就會夭壽,因為壽星也沒有了,以之警惕世人不能偷斤減兩。
此由漢朝劉向所著「說苑」一書《卷十八辯物》云:度量權衡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一丈。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重一石。千二百黍為一龠,十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可資證明。
鶡冠子(註:「鶡冠子」係書名,傳為戰國時楚國隱士鶡冠子所作。《漢書?藝文志》著錄一篇,列之於道家。並云﹕「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環流第五》云:「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此為中國古代觀察天象的變化,發現斗星的形狀像杓子,當斗柄指東時天下皆春,斗柄指南時天下皆夏,斗柄指西時天下皆秋,斗柄指北時天下皆冬,而使四時(時間)與四方(空間)相結合,形成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即將春天限東方結合在一起;夏天跟南方結合在一起;秋天跟西方結合在一起;北方跟冬天結合在一起。中國的東邊靠海,富漁鹽之利,代表春生,五行屬木,色青,時序為春,鎮方獸青龍;中國的南方靠近赤道比較炎熱,物產更豐,代表夏長,五行屬火,色赤,時序為夏,鎮方獸朱雀;中國的西方主要是沙漠,荒涼蕭瑟,代表秋收,五行屬金,色白,鎮方獸白虎;北方靠近西伯利亞,寒氣來自北方,代表冬藏,五行屬水,色黑,時序為冬,鎮方獸玄武;中方係屬黃土高原,時序為長夏(即夏秋之間),五行屬土,色黃,無鎮方獸,蓋黃帝鎮守中土,此乃「(黃)龍的傳人」所居之處;五行順行即為相生,間隔其一則為相剋,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剋土、火剋金、土剋水、水剋火、金剋木,而形成中國特有的五行文化。
此外,一般的風水觀念,有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主要是古代的皇帝係坐北朝南並居中位,依五行的排列即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但吾人所以有方位的概念,乃是立足於地球,將地球的球面攤開成為平面,始有東南西北的方位可言,如果身處外太空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直在自轉,方位是不斷在旋轉,早上的東方就是黃昏的西方,而且也沒有所謂的白天晚上,沒有地球上的時間。
在西方世界,「五」亦屬極為重要之數,依聖經創世紀第一章所載,神是在第五日創造水中、地上及空中之生物,而感官亦有五種─視、聽、味、嗅、觸,故可知五與生命之生成有關。
惟西方思想,則較重視七這個數字,認為七是非常神聖的數字。蓋古代西方人也觀察天象,以肉眼觀測天上之大熊、小熊星座及昴宿星團,發現其星星均為七顆,而在一七八二年望遠鏡發明以前,人類以肉眼觀察滿天的星斗,亦只觀察到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及月亮與太陽(我國古時稱為「七政」)在群星之間運行,月亮約每二十七點三天繞天球一周,太陽則每天約移動一度,約一年繞天球一周。
又人類最主要的部位頭部有七竅,內臟主要為心、肝、胃、脾、肺和兩個腎,身體由頭、胸、腹及四肢組成,婦女月事潔淨過程約為七日,懷胎七月之早產兒易存活,八月之早產兒反不易存活。而就數目而言,從一開始,使之倍增,第七個數為六十四,既是八的平方,也是四的立方;又從一開始反復使之增加兩倍,第七次得到七百二十九,它是二十七的平方,同時也是九的立方,即從一開始無論反復使之增加多少倍,其第七次之數目必為平方數,亦為立方數。因此,聖經創世紀第二章「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故定每星期為七日,西方音樂亦有七個音階等。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