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命理相关的中医知识

  • [轉貼]命理相关的中医知识

    Posted by 三月 on 2 6 月, 2005 在 2:42 下午

    网上得此一篇,不敢专美,与大家共赏~~~
    命理相关的中医知识
    一 五脏

    1.藏血
    《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这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体内各部分的血液,常随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当休息和睡眠时,人体
    各组织器官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大量的血液便储藏于肝。当劳动或工作时,人体各组
    织器官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便输出其贮藏的血液,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王冰在
    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关于”故人卧血归于肝”时指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
    行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正是说明肝具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
    功能。
    由于肝脏具有调节血量的功能,所以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与肝脏有密
    切关系。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人体正常活动,同时也易致血液方
    面的病变。例如肝血不足,可常见两眼昏花、视物模糊、筋脉拘孪、屈伸不利,妇女
    月经量少,甚至经闭等证。若肝气横逆而不能维持藏血作用,则可见吐血、妇女血崩
    等病变。
    2.主疏泄
    疏泄,疏通畅达的意思。肝主疏泄,指肝具有调节情志和协助消化的功能。古人
    认为肝属木,其生理活动应似树木的舒展自然,升发畅达。它既不应抑鬱,也不宜亢奋
    ,而应保持一种活泼自然的生机,故有”肝喜调达而恶抑鬱”之说。其疏泄功能主要表
    现在:
    调节精神情志
    人的情志活动,除了由心主管外,肝脏在某些方面也起调节作用。在肝气疏泄正常
    、气机调畅的情况下,则人体气血和顺,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条,就可引起情
    志活动的异长变化,表现为抑鬱或亢奋。肝气抑鬱,则见胸胁胀满,鬱鬱不乐,多疑善虑
    ,甚至自悲欲哭;肝气亢奋,则见急燥易怒,头胀头痛,失眠多梦等症。反过来说,如果外
    界的精神刺激过甚,引起精神抑鬱,又常可导致肝的疏泄失常,而出现肝气鬱结,气机不
    调的病变。
    促进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促进脾胃之气的正常升降,以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并与胆汁的分秘有关。如《脉诀刊误》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馀气溢入于胆。”所以
    ,肝之疏泄作用,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肝失疏泄,则可影响到脾胃
    的消化和胆汁的分秘、排泄,出现胸胁胀满,嗳气、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肝胃不和
    或肝脾不和等证。若影响到胆汁的分秘,则可出现黄疸。
    3.主筋,遗华在爪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
    《素问.上股天真论》说:”丈夫(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都说明肝与
    筋有着生理、病理上的联系。筋,是一种附着于骨、关节、肌肉,并主管四肢关节
    运动的组织。爪,即指甲,是筋的外露部分。肝主筋,是指筋有赖于肝的精气的滋养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气于肝,淫气于筋。”肝的精气充盈,则筋
    的活动功能正常,四肢关节运动自如,指甲坚韧有华。如果肝的精气不足,筋失所养
    ,就会出现筋软无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若热伤津血,则可出现四肢抽搐,甚
    则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的”肝风内动”之证,《素问.至真大要论》所说:”诸风掉
    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都属于这种病机。
    肝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筋的运动,同时也影响到指甲的荣枯。如果肝的精气不足
    则指甲色枯不泽,甚至变形或脆裂。
    4.开窍于目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这是说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
    联系,但主要是肝。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篇说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如果肝的阴血不足,则两目乾塞或视物不清,
    甚至夜盲;若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目斜上吊等。

    心[附 心包絡]
    1.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統帥各個臟器,使之相互協
    調,共同完成各種複雜的生理活動。《靈樞.邪客》篇也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
    也。”都肯定心在臟腑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心主發生病變,則其它的臟腑的生理活動
    也會出現紊亂而產生各種疾病,故《素問.靈蘭秘典論》又有”故主(心)明則下安,主
    不明則十二宮危”的論說。
    神明,即是指心(思維活動器官)在正常情況下,具有思考、分析問題和辨明是非
    的功能。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心主神明的
    功能正常,表現為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如果一但發生病變,則可出現心悸
    、失眠、多夢、健忘等心神不寧的症狀,甚則煩亂、譫語、神志昏迷,或善悲、喜笑
    不休等證。
    2.主血脈,其華在面
    《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脈,是五體之一,其作用是包裹血液,使之
    循著一定通道,周流全身,以營養四肢百骸。正如《靈樞.決氣》篇說:”壅遏營氣(
    血液的組成部分,這裡指血而言),令無所避,是為脈。”心主血脈,主要指心有推動血
    液在脈道內運行的作用。這種推動作用,又是心氣功能的體現,《素問.平人氣象論
    》所謂”心藏血脈之氣”即指心氣而言。所以,只有心氣充盛,血液才能在脈道中運行
    不息,以供應全身的需要。由於心、血、脈密切關聯,面部脈管豐富,所以心氣的盛衰
    ,可以從脈搏的變化和面部的色澤的表現來反應出來。如心氣旺盛,則脈搏和緩有序,
    面色紅潤光澤;心氣不足,則脈虛或細弱,面色蒼白無華;若心氣虛弱,則可導至血行無
    力,心血瘀阻,出現胸悶、心痛、心悸、面色青紫、脈澀等證。故《素問.六節藏象論
    》說:”心者….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3.開竅於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在竅(指體表的孔竅)為舌”,《零樞.脈度》篇
    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矣”。都說明心與舌在功能上密切相聯。從經絡聯繫
    上看,心經的別絡上行於舌,故心氣、心血通過經絡而上榮於舌,心的生理、病理也可
    從舌上反應出來。心的功能正常,心血充盈,則舌體柔軟紅潤,活動自如,味覺靈敏;如
    心血不足,則舌侃Φ?谉o華;心血瘀阻,則舌體紫暗或有瘀點;心經有熱,則舌有苦味,舌
    侃?t絳,或舌體糜爛,甚至舌卷、舌硬、轉動不利等。因此,又有”舌為心之外候”之說。
    [附]心包絡
    心包絡亦稱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外圍的一層衣膜,因膜上分布著明顯的脈,故名心包
    絡。它有護衛心臟的作用,並具傳導心主的命令之職。故《靈素.脹論》說:”膻中者,
    心之宮城也。”《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膻中者(指心包絡),臣使之宮”。
    古代醫家認為,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關不容邪侵。故凡寎邪犯心,則由心包絡起而
    護衛,所謂”代心受邪”,以防其直接傷害心主而危害生命。如《靈樞.邪客》篇說:”心者
    ,….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
    ,皆在於心之包絡”。所以,溫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等心神失常症狀,稱”邪入心包”
    由痰濁蒙俾心神而致神志模糊、意識障礙,或精神錯亂者,稱為”痰蒙心包”。但實際上,
    心包受邪所表現出來的病症與心主神明所的病變是一致的。所以心包絡與心的關係主要
    體現在病理方面。

    1.主運化
    脾主運化,是指脾有主管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運輸水穀精氣,、水濕等功能。
    《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素
    聞.厥論》又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這都說明脾有運化水穀精氣,並有把精
    氣輸布到全身各處的功能,脾的這種功能強盛,稱為”健運”,脾得健運,則消化、吸收
    、運輸功能正常;脾失健運,便會出現腹滿,腸鳴,飲食不化,便溏,或不思飲食,食則
    脹滿,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肌肉消瘦、精神疲乏等證。
    脾氣虛弱,失卻運化水濕的能力,可使水濕停留而出現各種病症。如水濕停於腸
    胃不得吸收,則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水濕停於肺胃,可以釀成痰飲;水濕溢於肌膚,則
    身重,膚腫,這就是《素問.宜明五氣論》所說:”脾惡溼”,以及《素問.至真要大論
    》所說:”諸濕腫滿,皆鼠於脾”的意義。
    脾主運化的功能,主要是”脾氣上升”的體現。脾之所以能將水穀精氣\”上歸於肺”
    “而輸布於全身,就是具備這種”升清”作用的結果。如果脾氣不升,甚或下陷,則可引
    起頭昏目眩,久瀉脫肛或內臟下垂等病證。
    2.主統血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運行於經脈之中,不致溢於
    脈外的作用。即《難經.四十二難》所謂”脾裹血,溫五臟”的意思。如果脾氣虛弱,
    統血功能失常,則血液離開脈道而成出血之病證。如長期便血、婦女崩漏,以及皮下
    紫班等。
    3.主肌肉、四肢
    肌肉的生成,主要依賴脾的運化水穀精氣而獲得,故《素問.陰陽應化大論》說:
    “脾生肉”,《素問.痿論》也說:”脾主身之肌肉。”因此,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關
    係到肌肉的豐腴或瘦削。臨床受對某些肌肉瘦弱或四肢乏力的病證,都歸入脾病的範
    圍。《素問.太陰陽明論》說:”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秉水穀氣,氣日
    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充分說明肌肉、四肢鞏能是否正
    常,與脾的運戶水穀精氣是密切相關的。
    4.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是指脾的運化功能與飲食口味是密切聯繫的。脾氣健運,則飲食旺盛
    ,口味正常;若脾失健運,則表現為不欲進食,口淡乏味,並易制濕邪困脾而出現口膩、口
    甜等症。故《靈樞.脈度》篇說:”唇舌者,肌肉之本也。”所以唇色的變化,也能反應出
    脾氣健運的狀況。如脾運正常,則肌肉豐滿堅實,唇色紅潤光澤;脾氣不健,氣血不足,則
    唇色淡白或晦滯不澤,正如《素問.五藏生成篇》所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1.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包括兩方面的功能,即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
    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主管呼吸。《素問.陰陽應相大論》說:”天氣通於肺”,
    《醫宗必讀》又說:肺是”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
    它說明了人體通過肺的運動,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使體
    內外的氣體不斷得到交換,從而保證人體的生機,維持各方面的生理活動。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吸入之清氣與水穀之精氣相結合,形成”宗氣”。宗氣積於
    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又通過心肺而散布全身,以營養各臟腑組織,故肺起到了
    主持一身之氣的功用。《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於肺”,就是指此而
    言。
    肺主氣的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果肺氣不足,則呼吸功能減弱,
    同時影響宗氣的生成,因而出現呼吸無力,或氣少不足以息,語言低微,身倦無力等
    症。
    2.主宣發,外合皮毛
    宣法,指散布的意思,。肺主宣發,是指肺有輸布衛氣和津液至體表,起溫潤肌
    肉皮膚的作用。《領樞.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
    露之溉,是謂”氣”,所謂”上焦開發”,即指肺的宣發作用。皮毛位於體表,是人體抗
    禦外邪的屏障,由於得到肺所宣發衛氣、津液的溫養與滋潤,使皮毛汗孔開闔正常,
    能夠發揮其禦邪的作用。《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肺之和皮也,其榮毛也。”說
    明了肺與皮毛在生理上的聯繫。另外,皮毛汗孔也有散氣調節呼吸的作用,故《素
    問.生氣通天論》稱汗孔為”氣門”。
    由於皮毛與肺有聯繫,所以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開闔正常,外邪就不易入侵
    ;如肺氣虛弱,則皮毛禦邪能力減弱而易致感冒。外邪入侵以後,影響了肺氣的宣暢
    ,可引起咳嗽、氣喘等。《素問.咳論》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
    氣以從其合也。”指出了皮毛與肺的病理影響。
    3.主肅降,通調水道
    肅降,是為清肅、下降的意思。肺乃外通天氣的清靜之所,不容污穢之物,有則
    必清肅去之,故又有”肺為清虛之臟”之說。肺在五臟的位置中最高,其氣以下降為
    順。若肺失清肅,氣不得降,則可引起胸悶、咳嗽、氣喘等肺氣上逆的病變。
    水道,指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水道的通暢與調節,需藥依靠肺氣肅降的功能
    ,才能使上焦的水液不段下輸於膀胱,從而保持小便的暢通與調節,所以有”肺主行水
    “、”肺為水之上源”之說。如果肺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則可使水液瀦流,引起小便
    的不利、尿少,水腫等水液輸布障礙的病變。
    宣發和肅降,是肺臟的兩種生理功能,兩者是相互協調的。宣降正常,則肺氣出入
    通暢,呼吸調勻。如果兩者失去協調,就會發生”肺氣不宣”或”肺失清肅”的病變,而出
    現咳嗽、氣喘、胸脅脹滿等證。
    4.開竅於鼻
    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肺”開竅於鼻”。
    鼻的通氣和嗅覺的功能,與肺氣的暢通有關,如《靈樞.脈度》篇說:”肺氣通於鼻,
    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正由於鼻為肺竅,所以外邪犯肺,一般多為鼻口而入,在病
    理表現上,如風寒束肺,肺氣不宣,每見鼻塞流涕,嗅覺失靈;若肺熱壅盛,則常見鼻翼
    煽動之症。
    5.與喉嚨、音聲的關係
    喉嚨居於肺管之上,是呼吸的門戶,又為發音的器官,肺的經脈循行於喉,故喉的
    通氣與發音,直接受到肺氣的影響,肺部有了病變往往會引起喉嚨的疾病,或引響到喉
    音的變化,甚至語音不出。如風邪鬱阻,痰實氣壅的患者,往往兼有喉痛或聲音嘶啞,
    因肺在五行屬金,所以就稱為”金實不鳴”肺癆病後期,由於陰虛火旺每續發喉痹而出
    現聲音嘶啞的現象,這又叫做”金破不鳴”。

    腎[附]命門
    1.藏精氣,主生殖、發育
    腎臟所藏的精氣,是腎生理功能的物侃??A,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侃ΑT谂K腑
    學說中腎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為五臟之本,生命之源,故《醫宗必讀》稱”腎為先天
    之本”。
    腎藏精氣的來源:一是先天之精氣,它稟受於父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
    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決氣》篇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均指此而言。一是後天之精氣,它來源於飲食,由脾胃所化生而歸於腎,《素問.上
    古天真論》說:”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氣而藏之。”先天之精氣與後天之精氣是
    相互為用,相互促進的,當人出生之前,先天之氣的存在,已為後天精氣之攝取準備了
    物侃Φ幕?A;出生以後,後天之精氣又不斷供養先天之精氣,主要是從其來源而言,實
    際上是渾然一體,並非腎中藏有兩種精氣。
    綜上所言,腎精是由先天之精氣和後天五臟之精氣所轉化而成,藏之於腎,故精
    的生成、儲藏和輸瀉,皆由腎主宰。所以腎不藏精,可見遺精、滑精或精少不育之等
    證。
    腎有主管發育、生殖的功能,這主要是腎藏精氣的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說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天癸,是一種與生殖有關的重要物侃?,任脈
    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丈夫八歲腎氣
    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動,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
    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
    ,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
    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又說”有其年老而有子者,何也?….此其天壽過
    度,氣脈通常,而腎氣有餘也。”這充分的說明腎的精氣在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
    等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所以,腎的精氣不足,可以引起男子的不育,女子不孕,小兒發
    育遲緩、筋骨痿軟等病證。
    2.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
    腎的精氣,從其作用來說,包含著腎陰、腎陽兩個方面,腎陰又叫為”元陰”、”真
    陰”,是人體陰液的根本,對各個臟腑起著濡潤、滋養的作用;腎陽又稱為”元陽”、真
    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溫煦、鼓動的作用。腎陰與腎陽在人體內
    也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藉以維持生理上的動態平衡。這一平衡的狀態遭到破壞
    ,即形成腎的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變化。如腎陰偏衰,不能制陽,出現陰虛陽亢的病變
    時,則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等症;若腎陽偏衰,溫煦和鼓動的
    功能不足時,則見形寒肢冷,腰痠膝軟,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冷不孕等證。如果症見腎
    虛而無明顯的寒象或熱象者,一般常稱為”腎氣虛”或”腎精虧損”。由於腎陰虛與腎陽
    虛本侃Χ际悄I的精氣不足,所以兩者有其內在聯繫,在病變過程中常互相影響,即腎陰
    虛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腎陽,腎陽虛到一定程度也可傷及腎陰,導至陰損及陽或陽所及
    陰的陰陽兩虛證。
    3.主水
    人體內水液的輸布與調節,與脾的運化肺的通調有關,已見前述。而腎則是這一生
    理活動的主要臟器,故稱”腎主水”。《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素問.逆
    調篇》說:”腎者水藏,主津液。”腎的這一功能是由腎陽主管的。如水液由肺的通調下
    降於腎,必須再經由腎陽氣化而泌別清濁,清者上生復歸於肺而為津,散布全身繼續為各
    臟腑組織所用;濁者下輸膀胱為尿而排出體外。若腎陽不足,可使水液停留而出現尿少、
    尿閉,以至水腫的病變,如《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
    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如果腎氣虧損,不能故攝
    水液,也可出現尿頻或遺尿之證。
    4.主納氣
    人的呼吸運動雖由肺所主,但是還是有賴腎氣的攝納,也就是說腎也鞋調肺臟完成
    呼攜運動的功能,如《難經.四難》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類證治裁》也說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腎氣衰弱不
    能納氣,則見動則氣喘呼吸困難的肺腎兩虛之證,臨床稱之”腎不納氣”。
    5.主骨、生髓、充腦,其華在髮
    腎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居骨中,骨又賴髓以充養。所以《素問.宣明五氣篇》說:
    “腎主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腎精充足,則骨髓的生化有源,骨
    骼得到髓的充分滋養而堅固有力,如果腎精虛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養骨,便會出現腰
    痠膝軟甚至腳痿不能行動,以及小兒發育不良,囪門遲閉等證。
    腎主骨,而”齒為骨之餘”,所以牙齒也有賴於腎精的充養,因此腎精充足,則牙齒
    堅固腎精不足,則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髓有脊髓和腦髓之分。脊髓上通於腦,腦由髓聚而成,故《靈樞.海論》說:”腦
    為髓海”。腎精足則髓海盛,表現則為耳聰目明,輕勁多力;腎精虛則髓海虧,則出現頭
    暈、目眩、耳鳴、健忘、倦怠無力等症。
    毛髮的生長與掉落,潤澤與枯槁與腎經的盛衰亦有密切關係。因腎藏精,精能化
    血,精足則血旺,血旺則髮盛,故髮有”血餘”之稱。髮的營養雖來源於血,但其生機根
    於腎氣。如青壯年腎精充沛,毛髮茂密而秀密;老年人腎氣虛衰,毛髮枯白而脫落。
    故《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
    6.開竅於耳,司二陰
    《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素問.陰陽應象大
    論》說:”腎主耳…在竅為耳”。都指出腎與耳有直接聯繫。腎精充足,則聽覺靈敏,
    如果腎的精氣不足,耳失所養,便可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等症。老年人腎精
    虛衰,故多聽覺失聰。
    二陰,指前陰和後陰。前陰有排尿和生殖的功能,後陰有排出糞便的作用。腎司
    二陰,是指大小便的排泄、外生殖器的勃起、排精等,都是腎的機能。如腎陽不足,可
    以引起小便的不利或頻尿、尿多,大便溏泄,陽痿,早泄等;若腎陰虧損,則能導致小便
    如脂膏,下消病,大便秘結,遺精等。

    [附] 命 門
    “命門”一詞,首見於《靈樞.根結篇》:”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這顯然是指目。而將內臟作為命門者,則從《難經》始。如《難經.三十六難》
    說:”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又者為命門。”其後,在漢、晉、隋、唐的醫籍中
    ,論此者極少,至明、清時代,才為醫家所重視。但對命門的具體位置和功能等,則有
    不同的認識。如明代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傳忠錄》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
    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認為命門的功能包括了腎陰、
    腎陽的作用。而趙獻可則提出命門的位置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並認為命門即為
    腎陽,命門火即為人體陽氣。如《醫貫》說:”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
    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化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
    ,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
    ,而萬事不能應矣”陳士《石寶秘錄》說:五臟六腑”無不借命門之火以溫養之”,指出
    了命門是人體陽氣的根本等等。從臨床實踐看,所謂命門火衰的病人其病證與腎陽不
    足之病證多屬一致治療時補命門火的藥物又都具有補腎陽的作用,因此,可以認為命門
    火與腎陽基本相同,之所以稱”命門”,無非是強調腎中陽氣的重要性而已。

    二 六腑

    (一) 膽
    膽附於肝,與肝相連,主要功能是與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即膽
    汁),是由肝的餘氣積聚而成,如《脈訣刊誤》註說:”故膽之精氣,則因肝之精氣溢入
    於膽”。因膽汁清淨,與其餘五臟所貯為水穀、便溺等物不同故又稱為”中精之腑”。
    但膽主要為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助脾胃的升降而利於消化飲食物,這又與腑的傳輸功
    能相同,所以膽又屬於”奇恆之腑”。如果肝膽之氣鬱滯,疏泄失職則會影響膽汁的輸
    注,可以出現協痛、口苦,氾吐苦水,厭食油膩,以及膽汁外溢身目發黃的黃疸等病證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
    說:”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所謂”中正”,指不偏不倚;”決斷”,只作出決定。這說明膽
    在人體是參與思維活動的。而”取決於膽”則又包含了膽識、膽量之義,故臨床上對
    驚悸、膽怯、失眠、多夢等症,亦常從膽來治療。

    (二) 小腸
    小腸上連於胃,下通大腸。其主要功能就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如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諸病源候論.諸淋
    候》說:”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也”。指出小腸接受、貯盛來自經胃初
    步消化的飲食物,再加以進猗步消化,並吸收其具有營養作用的精華部分,歸之於
    脾,轉輸五臟,同時,又將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滓穢下送大腸,最後分別從前、
    後陰排出體外。也正如《醫學入門》所說 :”凡胃中腐熟水穀….自胃之下口傳
    入於小腸…分別清濁,水液入膀胱上口”。說明小腸泌別清濁,與大小便的貯存和
    排出有密切關係。所以,當小腸有病時,除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外,還會出現
    大小便異常。但小腸的這些功能,又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之中。
    (三) 胃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分上、中、下三部。上口為賁門,稱為上脘;
    下口為幽門,稱為下脘;上下脘中間名為中脘。統稱為”胃脘”。其主要功能為\”受納
    “和”熟腐”水穀。即接受飲食並進行初步消化,經胃熟腑而產生的水穀精微,通過脾
    的運化,以供應全身的需求,故《靈樞.玉版》篇說:”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
    氣血之海也。”胃的這種功能叫做”胃氣”,胃氣宜合、宜降。只有胃氣合降,才能消
    化水穀,並向下推送入小腸,否則便會導致飲食停滯,出現胃腕脹痛,噯腐吞酸,甚為
    疼痛,以及嘔吐,呃逆,噯氣頻作等症。由於胃是接受飲食、供應營養的重要器官,
    所以《靈樞.五昧》篇又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
    氣於胃。”正由於胃氣在生理上的重要,所以臨床上診察疾病時,應十分重視”胃氣”
    ,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平人之常氣(脈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
    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後世醫家更明確提出”有胃氣則生,為胃氣則死”的理論,以
    此做為判斷疾病預後的一個重要依據。
    (四) 大腸
    大腸上端接小腸,其交換之處稱為闌門;下端為肛門。其生理功能是傳洩槽粕。《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所謂傳導,是指輸送食物殘渣
    的意思;變化,指大腸能把來自小腸的食物殘渣,進一步吸收水分,使之變化成形為大便
    以排出體外的作用。所以,大腸有病則傳導失常,便會出現腹瀉、痢疾;若燥化太過,津
    液耗傷,可出現便結、便閉等症,故《脾胃論》有”大腸主津”的說法。

    (五) 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它接受由腎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貯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者裡所說的津液,是指小便而言。人體的水液,從飲食攝入後,通過肺、脾、腎諸臟的作用,散布周身,以供營養,在被各部分利用之後,除一部分由體表排泄(即汗液)外,大部分則經三焦水道,下輸膀胱而成尿液,再通過膀胱的氣化作用,然後排出體外。《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遺尿候》指出:”小便者,水液之餘也”,所以津液、汗液、小便三者存在著互為消長盈虛的關係,如小便過多,則體內的津液必少,而在汗出過多或劇烈吐瀉使津液大量耗傷時,則小便的數量也就減少,甚至無尿。又如天熱時汗多而尿少,天寒時汗少而尿多,這些現象即是”津液藏焉”說的由來。在病理狀況下,若膀胱氣化不行,可出現小便不利或癃閉;若膀胱失於約束,又可見尿頻、小便失禁等症。

    (六)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為六腑之一,但與其它五腑不同,因為它不是一
    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所以又有”孤腑”和
    “外腑”的別稱(“孤腑”是指其大於五腑;”外腑”是說它為五腑以外”有名而無形”的腑)
    。今按文獻記載,簡述如下:
    1.三焦的部位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出於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之中…上至
    舌,下足陽明””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不上不下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都指出上焦的範圍是從胃上口上至舌下,包括胸膺部分及
    心、肺兩臟;中焦的範圍是從胃上口至胃下口,包括上腹部分及脾、胃;下焦的範圍是
    從胃下口下至二陰,包括下腹部分肝、腎、大小腸、膀胱等臟器。
    2.三焦的功能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難經》第三十一難和
    三十八難有”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等論述。或說明
    三焦的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及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
    動等。《靈樞.營衛生會》篇則概括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所謂”上焦
    如霧”,主要指心肺輸布氣津的作用,這種作用有如霧露的瀰散滋潤萬物一樣;”中焦如
    漚”,主要指脾胃消化、吸收,轉輸水穀精微,話生氣血津液的作用,這種作用有如農田
    漚肥一樣;”下焦如瀆”主要指腎與膀胱的運行水液和腸道傳送大便的作用,這種作用有
    如排水渠道必需通暢一樣。
    在病理狀況下,上焦並包括心、肺的病變,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指肝
    腎病變。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脾
    心主血,藏神;脾主运化,统血。心血的生成,又赖于脾所转输的水谷精微,并藉
    脾气的统摄作用,使血不致于溢出脉外,以保证血行的正常;而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
    于心血的滋养,并在心神的统辖下正常进行。若脾气虚弱,失其健运之能,则血的生
    化来源缺乏,可以导致心血不足之证,表现为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等症。
    如脾虚不能统血,便可以出现”血不循经”的出血证。反之,若心气虚弱,心血不足,或
    心神失常,均可引起脾运失健,而致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的”心脾
    两虚证”。
    2.心与肾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肾在下焦属阴、属水,水火阴阳相互为用。心火必需下降
    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亦需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一关系叫做”心肾相交”或”水火
    既济”。若心阳不振,不能下煦肾阳,则使水寒不化而反上凌于心,可出现心悸、水肿
    等”水气凌心”等证候;如果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以制心阳,则心阳独亢,出现心悸、怔
    忡、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3.肝与脾
    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并能转输水谷精微以应生血的需要。肝所藏之血,有
    赖于脾的滋生;脾的运化,又需肝的疏泄协调。如果脾运不健,血液的生化之源匮乏,
    则可引起肝血不足,临床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证;若肝气
    鬱结,疏泄不利,则可影响脾运而造成脾气壅滞,出现腕腹胀痛,食减,便泄的”肝脾不
    和”之证。故《难经.七十七难》有”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心实其脾气”的理
    论。
    4.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为子母之脏,肝血必需依赖肾经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
    血所化之精的填补,精与血是互相资生的,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乙癸)同源”的
    说法。又肝肾的阴阳之间也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如肾阴不足,可使肝阴不足不能
    制阳而肝阳上亢;肝阳偏亢,亦可消烁肝阴而下劫肾阴,从而出现头晕、头痛、目眩、
    耳鸣、腰、遗精和女子月经不调等阴虚阳亢之证,甚至引起肝风内动,出现筋肉跳
    动,肢体麻木等证。
    5.脾与肺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此气乃”自然清气”与脾所上输于肺的”水谷精气”相结合
    而生成,故脾有助益肺气的作用;而脾所吸收的水谷精气,又赖于肺气以输布周身,其
    运化的水液,亦赖肺气的肃降而通调下行。如脾气虚弱,可致肺气亦虚儿出现体倦无
    力、少气、懒言之症;脾失健运,水湿不行,又会聚而成痰,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咳嗽
    、痰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肺失通调,则可使脾运不健,致
    湿停中焦,而见腹胀,水肿,纳呆,便溏等证。
    6.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亦依赖肾阳的温煦,而肾精、肾阳
    也需要候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而化生,若肾阳虚弱,可影响脾的健运,出现形体恶寒
    、肠鸣、腹泄之证;而脾运不健,亦可导致肾精、肾阳亏虚,出现腰、膝冷,头晕耳
    鸣,身倦等证。由于脾胃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故有”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之说。
    7.肺与肾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前人将其概括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也就是说,
    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完成,肾藏精可以不断滋养肺阴,所以,若肾气虚弱
    ,肾不纳气,可以出现呼吸不利,动则气喘;肾阴不足,则能导致肺阴虚而见潮红,乾
    咳。又由于肺为肾之母,如果肺阴不足,也可导致肾阴不足,而致肺肾阴虚,出现颧
    红、潮热、盗汗、乾咳音 、腰腿软等证。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心手少阴经脉属心,络小肠;小肠手太阳经脉属小肠,络心,两者构成表里关系。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时前阴灼热等小肠实热证
    。反之,若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及心,见心烦、舌赤,甚则舌体糜烂等证。
    2.肝与胆
    胆附于肝,肝胆的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它们在生理上同主疏泄,协助脾
    胃消化;病理上也不能截然分开,常同时出现变化,如肝火旺或胆火旺的患者,都可出
    现胁痛、口苦、咽乾,性燥易怒等症。肝胆湿热而致的黄疸,既有发黄、口苦之胆汁
    外溢症,又有胁痛、纳呆等肝气鬱结的表现。
    3.脾与胃
    脾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熟腐,脾主运化、转输,
    胃为脾的运化做准备,脾为胃行津液而输布精微,故脾胃又同称为”水谷之海”与”后
    天之本”。如果胃的受纳失常,可以出现纳呆或嘈杂易饥;脾的运化不健,则常见食后
    腹胀,大便溏泄等症。脾属阴,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胃属阳,喜润而恶燥,得阴乃安
    。脾气主升,升则使水谷精气上输心肺而散布周身;胃气宜降,降则使受纳、熟腐水谷
    下行于肠腑。阴与阳,湿与燥,升与降,都是相互依赖、相反相成,从而维持了脾胃正
    常的生理功能。因此,若脾运不健,久则影响胃纳;胃纳失常,亦可影响脾运,故临床常
    见脾胃同病,如腕腹胀痛、呕吐、便泄、食慾不振等症。
    4.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肺的肃降和大肠的传导功能互相影响,即
    肺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通畅,若肺有火热之邪,气机壅塞,肃降失职,则可引起大肠
    实热,壅滞不通,而见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肠积热,津亏液燥,大便秘结,传导阻滞,亦能
    影响肺气肃降,而使肺气壅盛,出现咳喘等症。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有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共同完成水津的调节和排泄。
    肾脏下流的水液,必须由膀胱贮存和固摄,再经膀胱的气化作用为尿而排出体外。膀胱
    的这些功能,又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盈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谢;若肾气
    不足,气化不利,则膀胱开合失常。故临床上对小便不利、癃闭不通,或尿频、尿多甚
    尿失禁等病证,常对膀胱与肾同时进行治疗。
    此外,心包络与三焦,虽在经络上有络属关系,但心包和心的病变是一致的,三焦与
    其分属脏腑的关系,前面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覆。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化物。在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彼此密切联
    系,互相作用,共同完成这一生理活动。
    饮食入胃,经胃的熟腐,下降于小肠,再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清者为精微以养
    全身,其中的水液则渗入膀胱,经气化作用,排出体外为尿;浊者为糟 ,进入大肠,经
    燥化与传导作用,成为粪便由肛门排出。这一过程还有赖于胆的疏泄以助消化,三焦
    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同时与大肠、三焦也有关;排泄功能则
    是膀胱、大肠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六腑这种相互协作关系,正如《灵枢.本脏
    》篇所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也”。由于六腑传化水谷,不断地纳受、消
    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不宜滞,所以前人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
    补”。的论点。
    六腑在生理上的联系,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例如胃有实热,消灼津
    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肠燥便秘,也可影响胃的和降而使胃气上逆,出现
    恶心、呕吐、食不下等症。又如胆失疏泄,常可犯胃,而见泛恶、纳差、口苦的胃失
    和降之证。总之,某一腑的病变,可以涉及他腑而导致消化或吸收、排泄等方面的功
    能紊乱。

    fcry replied 19 年, 2 月 前 7 Members · 7 Replies
  • 7 Replies
  • 三月

    會員
    2 6 月, 2005 在 10:42 下午

    网上得此一篇,不敢专美,与大家共赏~~~
    命理相关的中医知识
    一 五脏

    1.藏血
    《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这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体内各部分的血液,常随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流量。当休息和睡眠时,人体
    各组织器官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大量的血液便储藏于肝。当劳动或工作时,人体各组
    织器官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便输出其贮藏的血液,以供机体活动的需要。王冰在
    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关于”故人卧血归于肝”时指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
    行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正是说明肝具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
    功能。
    由于肝脏具有调节血量的功能,所以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与肝脏有密
    切关系。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人体正常活动,同时也易致血液方
    面的病变。例如肝血不足,可常见两眼昏花、视物模糊、筋脉拘孪、屈伸不利,妇女
    月经量少,甚至经闭等证。若肝气横逆而不能维持藏血作用,则可见吐血、妇女血崩
    等病变。
    2.主疏泄
    疏泄,疏通畅达的意思。肝主疏泄,指肝具有调节情志和协助消化的功能。古人
    认为肝属木,其生理活动应似树木的舒展自然,升发畅达。它既不应抑鬱,也不宜亢奋
    ,而应保持一种活泼自然的生机,故有”肝喜调达而恶抑鬱”之说。其疏泄功能主要表
    现在:
    调节精神情志
    人的情志活动,除了由心主管外,肝脏在某些方面也起调节作用。在肝气疏泄正常
    、气机调畅的情况下,则人体气血和顺,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条,就可引起情
    志活动的异长变化,表现为抑鬱或亢奋。肝气抑鬱,则见胸胁胀满,鬱鬱不乐,多疑善虑
    ,甚至自悲欲哭;肝气亢奋,则见急燥易怒,头胀头痛,失眠多梦等症。反过来说,如果外
    界的精神刺激过甚,引起精神抑鬱,又常可导致肝的疏泄失常,而出现肝气鬱结,气机不
    调的病变。
    促进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促进脾胃之气的正常升降,以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并与胆汁的分秘有关。如《脉诀刊误》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馀气溢入于胆。”所以
    ,肝之疏泄作用,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肝失疏泄,则可影响到脾胃
    的消化和胆汁的分秘、排泄,出现胸胁胀满,嗳气、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肝胃不和
    或肝脾不和等证。若影响到胆汁的分秘,则可出现黄疸。
    3.主筋,遗华在爪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
    《素问.上股天真论》说:”丈夫(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都说明肝与
    筋有着生理、病理上的联系。筋,是一种附着于骨、关节、肌肉,并主管四肢关节
    运动的组织。爪,即指甲,是筋的外露部分。肝主筋,是指筋有赖于肝的精气的滋养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气于肝,淫气于筋。”肝的精气充盈,则筋
    的活动功能正常,四肢关节运动自如,指甲坚韧有华。如果肝的精气不足,筋失所养
    ,就会出现筋软无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若热伤津血,则可出现四肢抽搐,甚
    则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的”肝风内动”之证,《素问.至真大要论》所说:”诸风掉
    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都属于这种病机。
    肝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筋的运动,同时也影响到指甲的荣枯。如果肝的精气不足
    则指甲色枯不泽,甚至变形或脆裂。
    4.开窍于目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这是说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
    联系,但主要是肝。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篇说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如果肝的阴血不足,则两目乾塞或视物不清,
    甚至夜盲;若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目斜上吊等。

    心[附 心包絡]
    1.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統帥各個臟器,使之相互協
    調,共同完成各種複雜的生理活動。《靈樞.邪客》篇也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
    也。”都肯定心在臟腑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心主發生病變,則其它的臟腑的生理活動
    也會出現紊亂而產生各種疾病,故《素問.靈蘭秘典論》又有”故主(心)明則下安,主
    不明則十二宮危”的論說。
    神明,即是指心(思維活動器官)在正常情況下,具有思考、分析問題和辨明是非
    的功能。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心主神明的
    功能正常,表現為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如果一但發生病變,則可出現心悸
    、失眠、多夢、健忘等心神不寧的症狀,甚則煩亂、譫語、神志昏迷,或善悲、喜笑
    不休等證。
    2.主血脈,其華在面
    《素問.痿論》說:”心主身之血脈。”脈,是五體之一,其作用是包裹血液,使之
    循著一定通道,周流全身,以營養四肢百骸。正如《靈樞.決氣》篇說:”壅遏營氣(
    血液的組成部分,這裡指血而言),令無所避,是為脈。”心主血脈,主要指心有推動血
    液在脈道內運行的作用。這種推動作用,又是心氣功能的體現,《素問.平人氣象論
    》所謂”心藏血脈之氣”即指心氣而言。所以,只有心氣充盛,血液才能在脈道中運行
    不息,以供應全身的需要。由於心、血、脈密切關聯,面部脈管豐富,所以心氣的盛衰
    ,可以從脈搏的變化和面部的色澤的表現來反應出來。如心氣旺盛,則脈搏和緩有序,
    面色紅潤光澤;心氣不足,則脈虛或細弱,面色蒼白無華;若心氣虛弱,則可導至血行無
    力,心血瘀阻,出現胸悶、心痛、心悸、面色青紫、脈澀等證。故《素問.六節藏象論
    》說:”心者….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3.開竅於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在竅(指體表的孔竅)為舌”,《零樞.脈度》篇
    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能知五味矣”。都說明心與舌在功能上密切相聯。從經絡聯繫
    上看,心經的別絡上行於舌,故心氣、心血通過經絡而上榮於舌,心的生理、病理也可
    從舌上反應出來。心的功能正常,心血充盈,則舌體柔軟紅潤,活動自如,味覺靈敏;如
    心血不足,則舌侃Φ?谉o華;心血瘀阻,則舌體紫暗或有瘀點;心經有熱,則舌有苦味,舌
    侃?t絳,或舌體糜爛,甚至舌卷、舌硬、轉動不利等。因此,又有”舌為心之外候”之說。
    [附]心包絡
    心包絡亦稱心包,是包裹在心臟外圍的一層衣膜,因膜上分布著明顯的脈,故名心包
    絡。它有護衛心臟的作用,並具傳導心主的命令之職。故《靈素.脹論》說:”膻中者,
    心之宮城也。”《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膻中者(指心包絡),臣使之宮”。
    古代醫家認為,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關不容邪侵。故凡寎邪犯心,則由心包絡起而
    護衛,所謂”代心受邪”,以防其直接傷害心主而危害生命。如《靈樞.邪客》篇說:”心者
    ,….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
    ,皆在於心之包絡”。所以,溫熱病中出現的神昏、譫語等心神失常症狀,稱”邪入心包”
    由痰濁蒙俾心神而致神志模糊、意識障礙,或精神錯亂者,稱為”痰蒙心包”。但實際上,
    心包受邪所表現出來的病症與心主神明所的病變是一致的。所以心包絡與心的關係主要
    體現在病理方面。

    1.主運化
    脾主運化,是指脾有主管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運輸水穀精氣,、水濕等功能。
    《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素
    聞.厥論》又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這都說明脾有運化水穀精氣,並有把精
    氣輸布到全身各處的功能,脾的這種功能強盛,稱為”健運”,脾得健運,則消化、吸收
    、運輸功能正常;脾失健運,便會出現腹滿,腸鳴,飲食不化,便溏,或不思飲食,食則
    脹滿,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肌肉消瘦、精神疲乏等證。
    脾氣虛弱,失卻運化水濕的能力,可使水濕停留而出現各種病症。如水濕停於腸
    胃不得吸收,則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水濕停於肺胃,可以釀成痰飲;水濕溢於肌膚,則
    身重,膚腫,這就是《素問.宜明五氣論》所說:”脾惡溼”,以及《素問.至真要大論
    》所說:”諸濕腫滿,皆鼠於脾”的意義。
    脾主運化的功能,主要是”脾氣上升”的體現。脾之所以能將水穀精氣\”上歸於肺”
    “而輸布於全身,就是具備這種”升清”作用的結果。如果脾氣不升,甚或下陷,則可引
    起頭昏目眩,久瀉脫肛或內臟下垂等病證。
    2.主統血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運行於經脈之中,不致溢於
    脈外的作用。即《難經.四十二難》所謂”脾裹血,溫五臟”的意思。如果脾氣虛弱,
    統血功能失常,則血液離開脈道而成出血之病證。如長期便血、婦女崩漏,以及皮下
    紫班等。
    3.主肌肉、四肢
    肌肉的生成,主要依賴脾的運化水穀精氣而獲得,故《素問.陰陽應化大論》說:
    “脾生肉”,《素問.痿論》也說:”脾主身之肌肉。”因此,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關
    係到肌肉的豐腴或瘦削。臨床受對某些肌肉瘦弱或四肢乏力的病證,都歸入脾病的範
    圍。《素問.太陰陽明論》說:”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秉水穀氣,氣日
    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充分說明肌肉、四肢鞏能是否正
    常,與脾的運戶水穀精氣是密切相關的。
    4.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是指脾的運化功能與飲食口味是密切聯繫的。脾氣健運,則飲食旺盛
    ,口味正常;若脾失健運,則表現為不欲進食,口淡乏味,並易制濕邪困脾而出現口膩、口
    甜等症。故《靈樞.脈度》篇說:”唇舌者,肌肉之本也。”所以唇色的變化,也能反應出
    脾氣健運的狀況。如脾運正常,則肌肉豐滿堅實,唇色紅潤光澤;脾氣不健,氣血不足,則
    唇色淡白或晦滯不澤,正如《素問.五藏生成篇》所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1.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包括兩方面的功能,即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
    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主管呼吸。《素問.陰陽應相大論》說:”天氣通於肺”,
    《醫宗必讀》又說:肺是”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
    它說明了人體通過肺的運動,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故納新,使體
    內外的氣體不斷得到交換,從而保證人體的生機,維持各方面的生理活動。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吸入之清氣與水穀之精氣相結合,形成”宗氣”。宗氣積於
    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又通過心肺而散布全身,以營養各臟腑組織,故肺起到了
    主持一身之氣的功用。《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於肺”,就是指此而
    言。
    肺主氣的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果肺氣不足,則呼吸功能減弱,
    同時影響宗氣的生成,因而出現呼吸無力,或氣少不足以息,語言低微,身倦無力等
    症。
    2.主宣發,外合皮毛
    宣法,指散布的意思,。肺主宣發,是指肺有輸布衛氣和津液至體表,起溫潤肌
    肉皮膚的作用。《領樞.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
    露之溉,是謂”氣”,所謂”上焦開發”,即指肺的宣發作用。皮毛位於體表,是人體抗
    禦外邪的屏障,由於得到肺所宣發衛氣、津液的溫養與滋潤,使皮毛汗孔開闔正常,
    能夠發揮其禦邪的作用。《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肺之和皮也,其榮毛也。”說
    明了肺與皮毛在生理上的聯繫。另外,皮毛汗孔也有散氣調節呼吸的作用,故《素
    問.生氣通天論》稱汗孔為”氣門”。
    由於皮毛與肺有聯繫,所以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開闔正常,外邪就不易入侵
    ;如肺氣虛弱,則皮毛禦邪能力減弱而易致感冒。外邪入侵以後,影響了肺氣的宣暢
    ,可引起咳嗽、氣喘等。《素問.咳論》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
    氣以從其合也。”指出了皮毛與肺的病理影響。
    3.主肅降,通調水道
    肅降,是為清肅、下降的意思。肺乃外通天氣的清靜之所,不容污穢之物,有則
    必清肅去之,故又有”肺為清虛之臟”之說。肺在五臟的位置中最高,其氣以下降為
    順。若肺失清肅,氣不得降,則可引起胸悶、咳嗽、氣喘等肺氣上逆的病變。
    水道,指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水道的通暢與調節,需藥依靠肺氣肅降的功能
    ,才能使上焦的水液不段下輸於膀胱,從而保持小便的暢通與調節,所以有”肺主行水
    “、”肺為水之上源”之說。如果肺失肅降,不能通調水道,則可使水液瀦流,引起小便
    的不利、尿少,水腫等水液輸布障礙的病變。
    宣發和肅降,是肺臟的兩種生理功能,兩者是相互協調的。宣降正常,則肺氣出入
    通暢,呼吸調勻。如果兩者失去協調,就會發生”肺氣不宣”或”肺失清肅”的病變,而出
    現咳嗽、氣喘、胸脅脹滿等證。
    4.開竅於鼻
    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肺”開竅於鼻”。
    鼻的通氣和嗅覺的功能,與肺氣的暢通有關,如《靈樞.脈度》篇說:”肺氣通於鼻,
    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正由於鼻為肺竅,所以外邪犯肺,一般多為鼻口而入,在病
    理表現上,如風寒束肺,肺氣不宣,每見鼻塞流涕,嗅覺失靈;若肺熱壅盛,則常見鼻翼
    煽動之症。
    5.與喉嚨、音聲的關係
    喉嚨居於肺管之上,是呼吸的門戶,又為發音的器官,肺的經脈循行於喉,故喉的
    通氣與發音,直接受到肺氣的影響,肺部有了病變往往會引起喉嚨的疾病,或引響到喉
    音的變化,甚至語音不出。如風邪鬱阻,痰實氣壅的患者,往往兼有喉痛或聲音嘶啞,
    因肺在五行屬金,所以就稱為”金實不鳴”肺癆病後期,由於陰虛火旺每續發喉痹而出
    現聲音嘶啞的現象,這又叫做”金破不鳴”。

    腎[附]命門
    1.藏精氣,主生殖、發育
    腎臟所藏的精氣,是腎生理功能的物侃??A,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侃ΑT谂K腑
    學說中腎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為五臟之本,生命之源,故《醫宗必讀》稱”腎為先天
    之本”。
    腎藏精氣的來源:一是先天之精氣,它稟受於父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
    夫精者,身之本也”,《靈樞.決氣》篇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均指此而言。一是後天之精氣,它來源於飲食,由脾胃所化生而歸於腎,《素問.上
    古天真論》說:”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氣而藏之。”先天之精氣與後天之精氣是
    相互為用,相互促進的,當人出生之前,先天之氣的存在,已為後天精氣之攝取準備了
    物侃Φ幕?A;出生以後,後天之精氣又不斷供養先天之精氣,主要是從其來源而言,實
    際上是渾然一體,並非腎中藏有兩種精氣。
    綜上所言,腎精是由先天之精氣和後天五臟之精氣所轉化而成,藏之於腎,故精
    的生成、儲藏和輸瀉,皆由腎主宰。所以腎不藏精,可見遺精、滑精或精少不育之等
    證。
    腎有主管發育、生殖的功能,這主要是腎藏精氣的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說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天癸,是一種與生殖有關的重要物侃?,任脈
    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丈夫八歲腎氣
    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動,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
    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
    ,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
    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又說”有其年老而有子者,何也?….此其天壽過
    度,氣脈通常,而腎氣有餘也。”這充分的說明腎的精氣在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
    等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所以,腎的精氣不足,可以引起男子的不育,女子不孕,小兒發
    育遲緩、筋骨痿軟等病證。
    2.主滋養和溫煦各臟腑組織
    腎的精氣,從其作用來說,包含著腎陰、腎陽兩個方面,腎陰又叫為”元陰”、”真
    陰”,是人體陰液的根本,對各個臟腑起著濡潤、滋養的作用;腎陽又稱為”元陽”、真
    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溫煦、鼓動的作用。腎陰與腎陽在人體內
    也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藉以維持生理上的動態平衡。這一平衡的狀態遭到破壞
    ,即形成腎的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變化。如腎陰偏衰,不能制陽,出現陰虛陽亢的病變
    時,則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男子遺精、女子夢交等症;若腎陽偏衰,溫煦和鼓動的
    功能不足時,則見形寒肢冷,腰痠膝軟,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冷不孕等證。如果症見腎
    虛而無明顯的寒象或熱象者,一般常稱為”腎氣虛”或”腎精虧損”。由於腎陰虛與腎陽
    虛本侃Χ际悄I的精氣不足,所以兩者有其內在聯繫,在病變過程中常互相影響,即腎陰
    虛到一定程度可以累及腎陽,腎陽虛到一定程度也可傷及腎陰,導至陰損及陽或陽所及
    陰的陰陽兩虛證。
    3.主水
    人體內水液的輸布與調節,與脾的運化肺的通調有關,已見前述。而腎則是這一生
    理活動的主要臟器,故稱”腎主水”。《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素問.逆
    調篇》說:”腎者水藏,主津液。”腎的這一功能是由腎陽主管的。如水液由肺的通調下
    降於腎,必須再經由腎陽氣化而泌別清濁,清者上生復歸於肺而為津,散布全身繼續為各
    臟腑組織所用;濁者下輸膀胱為尿而排出體外。若腎陽不足,可使水液停留而出現尿少、
    尿閉,以至水腫的病變,如《素問.水熱穴論》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
    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如果腎氣虧損,不能故攝
    水液,也可出現尿頻或遺尿之證。
    4.主納氣
    人的呼吸運動雖由肺所主,但是還是有賴腎氣的攝納,也就是說腎也鞋調肺臟完成
    呼攜運動的功能,如《難經.四難》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類證治裁》也說
    :”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腎氣衰弱不
    能納氣,則見動則氣喘呼吸困難的肺腎兩虛之證,臨床稱之”腎不納氣”。
    5.主骨、生髓、充腦,其華在髮
    腎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居骨中,骨又賴髓以充養。所以《素問.宣明五氣篇》說:
    “腎主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腎精充足,則骨髓的生化有源,骨
    骼得到髓的充分滋養而堅固有力,如果腎精虛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養骨,便會出現腰
    痠膝軟甚至腳痿不能行動,以及小兒發育不良,囪門遲閉等證。
    腎主骨,而”齒為骨之餘”,所以牙齒也有賴於腎精的充養,因此腎精充足,則牙齒
    堅固腎精不足,則牙齒鬆動,甚至脫落。
    髓有脊髓和腦髓之分。脊髓上通於腦,腦由髓聚而成,故《靈樞.海論》說:”腦
    為髓海”。腎精足則髓海盛,表現則為耳聰目明,輕勁多力;腎精虛則髓海虧,則出現頭
    暈、目眩、耳鳴、健忘、倦怠無力等症。
    毛髮的生長與掉落,潤澤與枯槁與腎經的盛衰亦有密切關係。因腎藏精,精能化
    血,精足則血旺,血旺則髮盛,故髮有”血餘”之稱。髮的營養雖來源於血,但其生機根
    於腎氣。如青壯年腎精充沛,毛髮茂密而秀密;老年人腎氣虛衰,毛髮枯白而脫落。
    故《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
    6.開竅於耳,司二陰
    《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素問.陰陽應象大
    論》說:”腎主耳…在竅為耳”。都指出腎與耳有直接聯繫。腎精充足,則聽覺靈敏,
    如果腎的精氣不足,耳失所養,便可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甚至耳聾等症。老年人腎精
    虛衰,故多聽覺失聰。
    二陰,指前陰和後陰。前陰有排尿和生殖的功能,後陰有排出糞便的作用。腎司
    二陰,是指大小便的排泄、外生殖器的勃起、排精等,都是腎的機能。如腎陽不足,可
    以引起小便的不利或頻尿、尿多,大便溏泄,陽痿,早泄等;若腎陰虧損,則能導致小便
    如脂膏,下消病,大便秘結,遺精等。

    [附] 命 門
    “命門”一詞,首見於《靈樞.根結篇》:”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這顯然是指目。而將內臟作為命門者,則從《難經》始。如《難經.三十六難》
    說:”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又者為命門。”其後,在漢、晉、隋、唐的醫籍中
    ,論此者極少,至明、清時代,才為醫家所重視。但對命門的具體位置和功能等,則有
    不同的認識。如明代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傳忠錄》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
    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認為命門的功能包括了腎陰、
    腎陽的作用。而趙獻可則提出命門的位置在”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並認為命門即為
    腎陽,命門火即為人體陽氣。如《醫貫》說:”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
    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化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
    ,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
    ,而萬事不能應矣”陳士《石寶秘錄》說:五臟六腑”無不借命門之火以溫養之”,指出
    了命門是人體陽氣的根本等等。從臨床實踐看,所謂命門火衰的病人其病證與腎陽不
    足之病證多屬一致治療時補命門火的藥物又都具有補腎陽的作用,因此,可以認為命門
    火與腎陽基本相同,之所以稱”命門”,無非是強調腎中陽氣的重要性而已。

    二 六腑

    (一) 膽
    膽附於肝,與肝相連,主要功能是與肝共同發揮疏泄作用。膽內貯藏”精汁”(即膽
    汁),是由肝的餘氣積聚而成,如《脈訣刊誤》註說:”故膽之精氣,則因肝之精氣溢入
    於膽”。因膽汁清淨,與其餘五臟所貯為水穀、便溺等物不同故又稱為”中精之腑”。
    但膽主要為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助脾胃的升降而利於消化飲食物,這又與腑的傳輸功
    能相同,所以膽又屬於”奇恆之腑”。如果肝膽之氣鬱滯,疏泄失職則會影響膽汁的輸
    注,可以出現協痛、口苦,氾吐苦水,厭食油膩,以及膽汁外溢身目發黃的黃疸等病證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
    說:”凡十一臟取決於膽”。所謂”中正”,指不偏不倚;”決斷”,只作出決定。這說明膽
    在人體是參與思維活動的。而”取決於膽”則又包含了膽識、膽量之義,故臨床上對
    驚悸、膽怯、失眠、多夢等症,亦常從膽來治療。

    (二) 小腸
    小腸上連於胃,下通大腸。其主要功能就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如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諸病源候論.諸淋
    候》說:”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也”。指出小腸接受、貯盛來自經胃初
    步消化的飲食物,再加以進猗步消化,並吸收其具有營養作用的精華部分,歸之於
    脾,轉輸五臟,同時,又將糟粕中的水液,滲入膀胱,滓穢下送大腸,最後分別從前、
    後陰排出體外。也正如《醫學入門》所說 :”凡胃中腐熟水穀….自胃之下口傳
    入於小腸…分別清濁,水液入膀胱上口”。說明小腸泌別清濁,與大小便的貯存和
    排出有密切關係。所以,當小腸有病時,除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外,還會出現
    大小便異常。但小腸的這些功能,又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之中。
    (三) 胃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連小腸。分上、中、下三部。上口為賁門,稱為上脘;
    下口為幽門,稱為下脘;上下脘中間名為中脘。統稱為”胃脘”。其主要功能為\”受納
    “和”熟腐”水穀。即接受飲食並進行初步消化,經胃熟腑而產生的水穀精微,通過脾
    的運化,以供應全身的需求,故《靈樞.玉版》篇說:”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
    氣血之海也。”胃的這種功能叫做”胃氣”,胃氣宜合、宜降。只有胃氣合降,才能消
    化水穀,並向下推送入小腸,否則便會導致飲食停滯,出現胃腕脹痛,噯腐吞酸,甚為
    疼痛,以及嘔吐,呃逆,噯氣頻作等症。由於胃是接受飲食、供應營養的重要器官,
    所以《靈樞.五昧》篇又說:”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
    氣於胃。”正由於胃氣在生理上的重要,所以臨床上診察疾病時,應十分重視”胃氣”
    ,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平人之常氣(脈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
    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後世醫家更明確提出”有胃氣則生,為胃氣則死”的理論,以
    此做為判斷疾病預後的一個重要依據。
    (四) 大腸
    大腸上端接小腸,其交換之處稱為闌門;下端為肛門。其生理功能是傳洩槽粕。《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所謂傳導,是指輸送食物殘渣
    的意思;變化,指大腸能把來自小腸的食物殘渣,進一步吸收水分,使之變化成形為大便
    以排出體外的作用。所以,大腸有病則傳導失常,便會出現腹瀉、痢疾;若燥化太過,津
    液耗傷,可出現便結、便閉等症,故《脾胃論》有”大腸主津”的說法。

    (五) 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它接受由腎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貯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者裡所說的津液,是指小便而言。人體的水液,從飲食攝入後,通過肺、脾、腎諸臟的作用,散布周身,以供營養,在被各部分利用之後,除一部分由體表排泄(即汗液)外,大部分則經三焦水道,下輸膀胱而成尿液,再通過膀胱的氣化作用,然後排出體外。《諸病源候論小便病諸候.遺尿候》指出:”小便者,水液之餘也”,所以津液、汗液、小便三者存在著互為消長盈虛的關係,如小便過多,則體內的津液必少,而在汗出過多或劇烈吐瀉使津液大量耗傷時,則小便的數量也就減少,甚至無尿。又如天熱時汗多而尿少,天寒時汗少而尿多,這些現象即是”津液藏焉”說的由來。在病理狀況下,若膀胱氣化不行,可出現小便不利或癃閉;若膀胱失於約束,又可見尿頻、小便失禁等症。

    (六)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為六腑之一,但與其它五腑不同,因為它不是一
    個具體的臟器,而是人體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臟腑的概括。所以又有”孤腑”和
    “外腑”的別稱(“孤腑”是指其大於五腑;”外腑”是說它為五腑以外”有名而無形”的腑)
    。今按文獻記載,簡述如下:
    1.三焦的部位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出於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之中…上至
    舌,下足陽明””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回腸,注於膀胱”。不上不下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都指出上焦的範圍是從胃上口上至舌下,包括胸膺部分及
    心、肺兩臟;中焦的範圍是從胃上口至胃下口,包括上腹部分及脾、胃;下焦的範圍是
    從胃下口下至二陰,包括下腹部分肝、腎、大小腸、膀胱等臟器。
    2.三焦的功能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難經》第三十一難和
    三十八難有”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等論述。或說明
    三焦的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敷布原氣,及主持諸氣,司人體氣化以推動臟腑的功能活
    動等。《靈樞.營衛生會》篇則概括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所謂”上焦
    如霧”,主要指心肺輸布氣津的作用,這種作用有如霧露的瀰散滋潤萬物一樣;”中焦如
    漚”,主要指脾胃消化、吸收,轉輸水穀精微,話生氣血津液的作用,這種作用有如農田
    漚肥一樣;”下焦如瀆”主要指腎與膀胱的運行水液和腸道傳送大便的作用,這種作用有
    如排水渠道必需通暢一樣。
    在病理狀況下,上焦並包括心、肺的病變,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變,下焦病主指肝
    腎病變。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脾
    心主血,藏神;脾主运化,统血。心血的生成,又赖于脾所转输的水谷精微,并藉
    脾气的统摄作用,使血不致于溢出脉外,以保证血行的正常;而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
    于心血的滋养,并在心神的统辖下正常进行。若脾气虚弱,失其健运之能,则血的生
    化来源缺乏,可以导致心血不足之证,表现为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等症。
    如脾虚不能统血,便可以出现”血不循经”的出血证。反之,若心气虚弱,心血不足,或
    心神失常,均可引起脾运失健,而致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的”心脾
    两虚证”。
    2.心与肾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肾在下焦属阴、属水,水火阴阳相互为用。心火必需下降
    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亦需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一关系叫做”心肾相交”或”水火
    既济”。若心阳不振,不能下煦肾阳,则使水寒不化而反上凌于心,可出现心悸、水肿
    等”水气凌心”等证候;如果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以制心阳,则心阳独亢,出现心悸、怔
    忡、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3.肝与脾
    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并能转输水谷精微以应生血的需要。肝所藏之血,有
    赖于脾的滋生;脾的运化,又需肝的疏泄协调。如果脾运不健,血液的生化之源匮乏,
    则可引起肝血不足,临床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模糊,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证;若肝气
    鬱结,疏泄不利,则可影响脾运而造成脾气壅滞,出现腕腹胀痛,食减,便泄的”肝脾不
    和”之证。故《难经.七十七难》有”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心实其脾气”的理
    论。
    4.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为子母之脏,肝血必需依赖肾经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
    血所化之精的填补,精与血是互相资生的,所以有”精血同源”、”肝肾(乙癸)同源”的
    说法。又肝肾的阴阳之间也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如肾阴不足,可使肝阴不足不能
    制阳而肝阳上亢;肝阳偏亢,亦可消烁肝阴而下劫肾阴,从而出现头晕、头痛、目眩、
    耳鸣、腰、遗精和女子月经不调等阴虚阳亢之证,甚至引起肝风内动,出现筋肉跳
    动,肢体麻木等证。
    5.脾与肺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此气乃”自然清气”与脾所上输于肺的”水谷精气”相结合
    而生成,故脾有助益肺气的作用;而脾所吸收的水谷精气,又赖于肺气以输布周身,其
    运化的水液,亦赖肺气的肃降而通调下行。如脾气虚弱,可致肺气亦虚儿出现体倦无
    力、少气、懒言之症;脾失健运,水湿不行,又会聚而成痰,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咳嗽
    、痰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肺失通调,则可使脾运不健,致
    湿停中焦,而见腹胀,水肿,纳呆,便溏等证。
    6.脾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亦依赖肾阳的温煦,而肾精、肾阳
    也需要候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而化生,若肾阳虚弱,可影响脾的健运,出现形体恶寒
    、肠鸣、腹泄之证;而脾运不健,亦可导致肾精、肾阳亏虚,出现腰、膝冷,头晕耳
    鸣,身倦等证。由于脾胃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故有”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之说。
    7.肺与肾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前人将其概括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也就是说,
    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完成,肾藏精可以不断滋养肺阴,所以,若肾气虚弱
    ,肾不纳气,可以出现呼吸不利,动则气喘;肾阴不足,则能导致肺阴虚而见潮红,乾
    咳。又由于肺为肾之母,如果肺阴不足,也可导致肾阴不足,而致肺肾阴虚,出现颧
    红、潮热、盗汗、乾咳音 、腰腿软等证。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心手少阴经脉属心,络小肠;小肠手太阳经脉属小肠,络心,两者构成表里关系。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时前阴灼热等小肠实热证
    。反之,若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及心,见心烦、舌赤,甚则舌体糜烂等证。
    2.肝与胆
    胆附于肝,肝胆的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它们在生理上同主疏泄,协助脾
    胃消化;病理上也不能截然分开,常同时出现变化,如肝火旺或胆火旺的患者,都可出
    现胁痛、口苦、咽乾,性燥易怒等症。肝胆湿热而致的黄疸,既有发黄、口苦之胆汁
    外溢症,又有胁痛、纳呆等肝气鬱结的表现。
    3.脾与胃
    脾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熟腐,脾主运化、转输,
    胃为脾的运化做准备,脾为胃行津液而输布精微,故脾胃又同称为”水谷之海”与”后
    天之本”。如果胃的受纳失常,可以出现纳呆或嘈杂易饥;脾的运化不健,则常见食后
    腹胀,大便溏泄等症。脾属阴,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胃属阳,喜润而恶燥,得阴乃安
    。脾气主升,升则使水谷精气上输心肺而散布周身;胃气宜降,降则使受纳、熟腐水谷
    下行于肠腑。阴与阳,湿与燥,升与降,都是相互依赖、相反相成,从而维持了脾胃正
    常的生理功能。因此,若脾运不健,久则影响胃纳;胃纳失常,亦可影响脾运,故临床常
    见脾胃同病,如腕腹胀痛、呕吐、便泄、食慾不振等症。
    4.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肺的肃降和大肠的传导功能互相影响,即
    肺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通畅,若肺有火热之邪,气机壅塞,肃降失职,则可引起大肠
    实热,壅滞不通,而见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肠积热,津亏液燥,大便秘结,传导阻滞,亦能
    影响肺气肃降,而使肺气壅盛,出现咳喘等症。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有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上共同完成水津的调节和排泄。
    肾脏下流的水液,必须由膀胱贮存和固摄,再经膀胱的气化作用为尿而排出体外。膀胱
    的这些功能,又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盈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谢;若肾气
    不足,气化不利,则膀胱开合失常。故临床上对小便不利、癃闭不通,或尿频、尿多甚
    尿失禁等病证,常对膀胱与肾同时进行治疗。
    此外,心包络与三焦,虽在经络上有络属关系,但心包和心的病变是一致的,三焦与
    其分属脏腑的关系,前面已有叙述,这里不再重覆。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化物。在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彼此密切联
    系,互相作用,共同完成这一生理活动。
    饮食入胃,经胃的熟腐,下降于小肠,再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清者为精微以养
    全身,其中的水液则渗入膀胱,经气化作用,排出体外为尿;浊者为糟 ,进入大肠,经
    燥化与传导作用,成为粪便由肛门排出。这一过程还有赖于胆的疏泄以助消化,三焦
    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同时与大肠、三焦也有关;排泄功能则
    是膀胱、大肠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六腑这种相互协作关系,正如《灵枢.本脏
    》篇所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也”。由于六腑传化水谷,不断地纳受、消
    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不宜滞,所以前人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
    补”。的论点。
    六腑在生理上的联系,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例如胃有实热,消灼津
    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肠燥便秘,也可影响胃的和降而使胃气上逆,出现
    恶心、呕吐、食不下等症。又如胆失疏泄,常可犯胃,而见泛恶、纳差、口苦的胃失
    和降之证。总之,某一腑的病变,可以涉及他腑而导致消化或吸收、排泄等方面的功
    能紊乱。

  • setiufo

    會員
    10 6 月, 2005 在 2:28 下午

    @@”…太專業了… :em13:

  • 明中茶

    會員
    13 1 月, 2006 在 5:51 上午

    這篇尊文是出自(黃帝內經)。
    陰陽、五行,五行是事物本質及對立,陰陽是變化轉換交提。

    當(陽梁昌祿,是祿存或是天梁化祿,是兩碼子事)。

    斗數的星曜陰陽五行是有值根於內經的總概低 當你深究中醫,對一個命盤來戶印中醫理論時,你會發現斗數是何精妙巧趣,愧對前人用心之苦:f19:。

  • tiger27

    會員
    14 1 月, 2006 在 5:08 下午

    face0face0face0
    辛苦您了
    非常精彩,感謝大大的無私奉獻。 感恩!!!功德无量
    功德无量:f19::f19::f19::f19:

  • trendy711

    會員
    25 5 月, 2006 在 8:08 下午

    good~:抱抱:

  • sanya

    會員
    19 7 月, 2006 在 4:16 上午

    功德無量…感恩

  • fcry

    會員
    2 8 月, 2006 在 8:58 上午

    :抱抱:超强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