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準原理

  • 算不準原理

    Posted by pgup on 3 11 月, 2012 在 9:05 上午

    原帖由 ask568 於 2012-11-2 08:05 PM 發表。 https://forum.shusquare.com/redirect.php?tid=110775&goto=lastpost#lastpost
    物理簡史(六稿) 陳滌清教授

    【8.10】「或然的」力學與測不準原理:然而,舒留定格的方程式,仍然留下了很多觀念上的問題。最重要的:物質(如電子)的「本性」究竟是「波」還是「子」?如果用「波」來描述「子」,則「子」在那裡?是否像當時有人的嘲笑:「電子每逢星期一、三、五是子,二、四、六是波。」

    對這但問題,1926年德國古廷根大學的教授玻恩(Max Born, 1882-1970,他是鮑利、海森堡的老師),提出了「或然」的解釋:「波函數」的平方,與粒子在此位置的「或然率」成正比。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原理」:

    任何一個物体,其某一方向的位置之不準越小,則在同一方向的動量之不準越大。以數學式表之:∆px∆x≥ħ/2。

    (這個原理,可以用數學証明是波函數與或然解釋的結果。)所謂「不準」,在所有測量中都是必有的,通常都是因為儀器不夠精密。但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量」卻是說:無論儀器多精密,這種不準都不能避免。可以說:這根本是物体的本性!──但是因為h 很小,若質量大,体積大時,這種不準看不出來。──然而,在原子大小的物体上,這就會使一個「子」成為「雲霧狀」的一片。[color=Red]因此,我們從根本上就不可能知道一個小粒子的精確位置或速度。[/color]

    這種觀念,頗有些神祕感。電子雖然仍是一粒一粒的,但它「瞻之在前,或焉在後」。它的行動永遠不可能「確知」,最多只能知道它「或然」的行為。──這對「決定論」自然構成了嚴重的挑戰。但由波茨曼的統計力學的觀點而言:既有未知,自然有未定與或然。故量子力學與統計力學有很自然的配合(比牛頓力學與統計力學更自然。)

    一個命盤排出來,用上各種學理各門技法,可以演繹如何之如何,這個命盤是夠大了,因萬人所共有的撐起來的,很大很大,準不準看不出來。
    在個人身上,命運上,一個命運軌跡混雜在萬個命運軌跡之中,把它尋覓出來,委實不易,何況欲精準批算。

    pgup replied 12 年, 10 月 前 1 Member · 0 Replies
  • 0 Replies

Sorry, there were no replies found.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