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站在古人的模式來看好了….
古時候的銅壺滴漏把一天十二個時辰分成100刻,每刻為60分,所以一天共有6000分(這裡分的定義和現代不同)
將6000分平均給十二時辰,則一個時辰為500分、也就是一個時辰為8刻20分
而古代將八刻又分為前後,即前四刻為「初四刻」、後四刻為「正四刻」、
而剩餘的二十分又再分為前後,即前十分為「初初刻」、後十分為「正初刻」….(這樣的分法我也覺得很怪)
那,應該要怎麼把天干地支排進去才恰當?
另外干支要怎麼確立,才能擁有五行的真義?
例如一月寅屬木,後人研究會屬木是因為該五行氣為春天木發芽
那時分的干支呢?五行要如何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