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和西曆

  • 國曆和西曆

    Posted by feifei on 26 4 月, 2004 在 5:59 上午

    請問有人知國曆和西曆有何不同嗎,謝謝 :emm02:

    癸海 replied 21 年, 2 月 前 3 Members · 8 Replies
  • 8 Replies
  • feifei

    會員
    26 4 月, 2004 在 1:59 下午

    請問有人知國曆和西曆有何不同嗎,謝謝 :emm02:

  • lo

    會員
    26 4 月, 2004 在 2:25 下午

    一. 曆法時間之起源
    古代人們從事農牧, 出入作息, 耕耘收穫均和時間季節有關, 故早就有計算時, 日之週
    期觀念, 後來社會組織進步, 為了政治上之管理方便, 便製定了統一制度, 由於日月星辰運
    行有規則週期性, 故成為時間之自然單位. 而如何安排年月日之長短, 次序關係, 就是編製
    曆法. 準確之曆法, 有賴於對天象之詳細觀測, 精密之計算預推. 天文學之開始階段,
    主要就是做此種觀象授時之工作. 而為了達成精密推算, 發明了許陊測量器具, 及各種計
    算方法, 這也促成了機械, 材料, 物理及數學方面的進步.
    由於月球繞地, 地球自轉, 及繞日公轉有一定之軌道及週期, 故自然成為計算時間之標
    準, 但亦有微小之變動, 此種些微之誤差造成各時期曆法之變動, 而也由各代天文學者研究
    此變動之本質造成天文學, 物理學之重大發現.
    二. 天文現象與曆法的單位
    (一) 地球公轉與年
    1.地球繞日一週為一年, 吾人看到太陽在眾星之移動, 運行一週而歸回原位, 此為一
    恆星年, 古稱為 “年”, 古人是觀察日沒或日出時出現的星座, 或北斗七星的指向,
    決定一年的始終. 例如詩經: “斗柄東指天下皆春”, 堯典: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一年的長度是365.2564日. 由於不易準確測定, 於現代不再為人所用.
    2.由於地球自轉與公轉平面相差23.5度, 而公轉中仍維持自轉軸指向, 故形成公轉期間
    各地點的日照角度變化, 就地面座標視之, 太陽會南北移動, 造成氣候變化, 此即 ”
    四季”. 太陽由南往北再回復極南之週期, 即兩個冬至間稱為一回歸年, 此為目前之
    “年”, 古稱為 “歲”.
    我國以農立國, 重視季節變化, 古代使用圭表測量日影, 記錄長短變化, 決定歲的長短
    及始終, 一回歸年長度是365.2422日, 年和歲之間有歲差現象是地球自轉軸指向移動形
    成的.
    我國在晉朝時, 虞喜注意到冬至時太陽在斗宿, 而非戰國時的牛宿, 而發現了歲差.
    (二) 年的劃分 —– 中國的 “節氣” 與西洋的 “月份”
    1.由於一年時間稍長, 為了配合一年中各項事須要, 如農耕, 放牧等, 常將一年分
    為若干小段, 我國古代使用節氣劃分, 是在二個冬至間, 分成二十四份, 早期是採用
    均分法即 “平氣法” , 每等份時間相同, 而近代(唐朝以後)則以太陽沿著黃經每行15
    度為一節氣, 這樣較符合實際的日照角度變化, 由於地球繞日公轉軌道為橢圓, 造成
    了太陽巡行疾緩現象, 因此每個節氣的間隔不等, 我國古代就知道此現象,而使用太陽
    實際到達黃經位置製定節氣, 此稱為 “定氣法” .
    由於節氣是實際測定太陽位置而定, 只要太陽運行到黃道經度 15 的倍數之剎那, 就
    定當時的日期為某節氣. 因此每年節氣的日期都會變動, 但大致和現行西曆的日期是
    符合的, 例如清明節約為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左右.
    由於節氣根據陽光回歸而定, 其名稱反映了當時氣候與週遭環境, 故沿習數千年為我
    國農民作為農耕行事的依據, 而政府也重視節氣, 古代以冬至為歲首, 並於立春時由
    皇帝親自耕田祭祀.
    2.現行的陽曆, 起源自古代埃及, 埃及人觀察天狼星和太陽同時上升(即恆星年), 預測
    尼羅河氾濫 (受季節即回歸年因素影響大), 這週期大致是 365.25 日, 公元前238年
    , 埃及王PTOLEMY 訂一年為 365.25日, 每四年閏一日, 並分一年為 12 個 “月” , 每
    “月” 30日, 年尾 5日為休假, 逢閏年則休假 6 日. 這個 “月” 與月球運行是無關的.

    同一時期的羅馬共和體曆法很亂, 以春天的第一個新月為年首, 每個月30天, 每年設
    有 10 個月 300天, 剩下的 65 日子不算入月. 以後再增加二個月, 共計12個月, 這
    些 “月” 也和月亮並沒有對應關係, 而年的長度和也不符合. 到了凱撒時代, 征服埃
    及後, 採用埃及曆法的年長度 (365.25), 把羅馬的月份重新排定次序及大小月.
    使得一年有12個月, 大月31天. 小月30天, 定二月平年28天. 閨年29天, 使平年共365
    天, 閏年則有366天, 而後來因政治關係, 月的名稱及大小次序略有變動.
    隨著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發展, 此曆法(儒略曆)逐漸推廣. 公元325年, 君士坦丁大帝
    引入 “星期七分法”, 公元六世紀, 開始用耶蘇紀元計算年數. 但年長度仍是365.25日
    , 比真正的回歸年略長 . 到了公元1582年, 春分比公元 0 年落後十餘天, 此時教皇
    格里格來決定修改曆法, 採用新的閏法, 使年長度變成 365.2425 日, 將該年十月四
    日的次日定為十月十五日, (10/5 — 10/14 不見了), 使春分日落在3月21日, 這個曆
    法稱為格里曆, 首先推行於天主教國家, 隨後是東正教, 新教. 英國及其殖民地,
    最後是亞洲的日本. 中國等, 但至今仍有許多國家, 如中東回教國家不用此曆法. 我
    國是民國成立後採用的, 稱此新曆為國曆, 西曆或公曆, 而稱舊曆為中曆或農曆.
    3.格里曆的年長度為365.2425日, 和回歸年略有誤差, 一萬年後, 節氣的時間將比現在
    提前數日. 格里曆中將月亮週期忽略, 所稱的 “月” 與天文現象無關, 而年的首尾,
    月份的排列, 更不知具何種意義.
    (三) 月球繞地與陰曆的月
    1.月球繞地公轉,又隨地球繞日公轉, 故月相有盈虧朔望之別, 一般以兩次朔間為一朔望
    月, 即現在之陰曆一個月, 由於月相是最容易辨識的天文景象, 具有規則的週期.
    故古來就是一個曆法基礎, 尤其在季節不明顯的地域, 從事漁牧, 商業的民族, 重視
    陰曆甚於陽曆. 我國古代在前述的 “陽曆” 系統外, 並行實施依據月相的 “陰曆” 體
    系. 定日月同經度的 “朔” 日為月初一, 由於朔望月平均週期為29.53日, 故月長有30
    30天 (大月). 29天 (小月) 之別. 在早期測定朔日 (即日月會合) 技術困難, 故使用
    平朔法, 讓大小月規則排列, 但偶會有初一出現新月, 或日蝕發生不在初一之事, 後
    來規定以推算得朔之日為每月初一, 此即定朔法. 定朔法需以日蝕驗證, 隨時找出誤
    差, 算出新的推算公式.
    由於月球繞地軌道橢圓度大, 且受太陽, 地球引力潮汐作用, 其他行星攝動影響, 軌
    道路徑及週期變動很大, 因此計算朔日排列月份很困難. 必須依靠日月蝕及掩星觀測
    掌握月球精置位置來推算月朔時間. 不可能有簡單的公式可作陽曆. 陰曆的轉換.
    2.月球繞地公轉, 吾人看到月在星空繞行一週稱為一 “恆星月”, 又月球軌道有近地, 遠
    地點, 二次通過近點之時間為一 “回歸月”, 由於月球軌面和黃道形成 5 度交角, 吾
    人可看到月在南方或在北方, 二次通過交點時間稱為一 “交點月”, 此三種週期不如月
    相的朔望明顯, 不易測定, 故不方便使用, 但我國古代也有 “秋深月當頭” , “月離於
    畢, 則滂沱矣” …. 等根據月球位置而得到的季節現象描述.
    3.我國自古即實行月與節氣合一的陰陽合曆制, 為了調節二者的週期, 採用 “閏月法”,
    大約十九年添加七閏月, 其次, 也根據節氣時間排定月序 (如一月為含有”雨水”之月)
    , 閏月的位置 (如閏月置於無中氣的月份) , 這些都是比他國曆法還複雜的.
    依上述原則, 農曆的閏八月, 九月較少見.
    單純實施陰曆的話, 就沒有閏月的問題, 但會有 “年” 的始終, 月的排序之問題.
    4.我國民眾對陰曆十五很重視, 但實際上望(滿月)不一定在陰曆十五, 中秋月最圓. 最
    大, 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四) 地球自轉與日:
    1.地球一面自轉一面公轉, 因陽光照射形成晝夜之分, 因而有 “日” 的單位, 這是與天
    文現象有關的最小週期. 稱為太陽日. 而地球自轉亦造成恆星之東升西落, 故可以相
    同的恆星二次通過子午線之時間定為一日, 稱為恆星日, 即地球自轉之週期.
    2.一回歸年共有365.2422個太陽日, 或366.2422個恆星日, 太陽日是以太陽下中天(即
    半夜) 為一日之始, 而恆星日以赤經0度之星空通過子午線為準.

    3.由於地球是以橢圓形軌道繞日公轉, 造成日行疾緩有別現象, 使得太陽日之長短不同
    , 如近日點( 1月4 日左右)時太陽日較長, 再者地軸傾角, 亦造成太陽在赤道上移動
    速度不同, 亦影響太陽日之長短(真太陽日) 故吾人為方便定一年之365.2422分之1 為
    平均太陽日, 即現稱之一日, 真太陽日與平太陽日誤差不超過15分, 不致造成不方便.
    , 古人所用的日晷, 竿影測時測定的是 “真太陽日”, 而現代的鐘表則為平太陽日, 二
    者間可用均時差表修正, 用手表的時間會有日正當中時, 卻不一定是正午12時.
    (五) 時. 分.秒之制定
    1.為了方便一日間之作息, 將一日細分為若干部份, 最古時只分割白天: 如日, 朝, 禺,
    , 夕, 昏等, 後來分十二時刻, 目前則分二十四時, 而時下又有分. 秒, 早期採用均
    分制. 但因一日長度會改變, 故現在時, 分, 秒已脫離日而獨立定義, 和天文無關.
    2.秒為時間之最小單位, 1955年以前定為平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 1955年定為 1900年
    一年長度之 31556925.9747 分之一為一秒, 稱為 ET (曆秒), 其缺點是不能實測,
    後來原子鐘研製成功, 乃定義一曆秒為銫(Cs) 原子振動週期之9192631770 倍, 稱為
    一原子秒, 其優點為於宇宙各處均可測定.
    3.閏秒之由來: 由於地球自轉不均勻, 故一日之長短有別, 目前每年約慢0.6秒, 長久下
    來, 社會上習用的平太陽秒, 和原子秒產生累積誤差, 一旦超過0.7秒, 則於 1月 1日
    或 7 月 1日作整秒調整, 此稱為閏秒.
    (六) 各時間單位之長度如下:
    回歸年……..365 日 5 時48分46.0秒…….365.2422日
    恆星年……..365 日 6 時09分 9.5秒…….365.2564日
    近點年……..365 日 6 時13分53.0秒
    朔望月…….. 29 日 12時44分 2.8秒…….29.53059日
    恆星月…….. 27 日 7時43分11.5秒
    回歸月…….. 27 日 7時43分 4.7秒
    交點月…….. 27 日 5時 5分35.8秒
    1 恆星日….. 23時56分 4.091秒
    1 平太陽日…. 24時 3分56.555恆星秒
    (七) 其他天體
    1.五大行星亦有繞日的 “公轉週期”, 與地球間的 “會合週期” 以及配合行星位置的
    “回歸週期” ,但因行星目視軌道怪異多變, 週期難以精密測定, 只有在古代注重五星
    占卜之朝代才被列入官方曆法中使用.
    在我國古代, 五行陰陽玄學家根據天人合一理念演繹, 這些週期數據, 將之採納為五
    行八卦體系中做為計數單位, 用於占測事件褔禍. 人事興哀等. 但他們的理論與行星
    的本質及真正運行戕況完全脫節, 不貝任何科學上的意義.
    2.現行之星期記日和天文無直間關係, 是由宗教典故衍生而來, 其演變如下:
    在人類早期的歷史上, 並沒有星期日. 星期一……星期六這些名稱. 但是等到人類
    閞始建立大城市的時候, 他們就需要有一個特別的日子, 定期來做買賣, 我們稱之為
    市集. 古代巴比倫人訂定第七天為市集的日子, 那一天大家都不工作, 只是做買賣,
    交換貨物或者舉行宗教等活動.
    猶太人遵循了巴比倫人的這種例子, 明定每第七天為宗教活動日.
    就這樣, 星期的概念就慢慢出現了. 猶太人給這七天各取了個名字, 其實也只是以他
    們的安息日(猶太教的星期六)為準, 各給後面的六天一個數目字而已. 譬如星期三就
    叫做第四天(安息日後的四天).
    埃及人採用了這種七天為一星期的方法之後, 就以五大行星, 太陽和月亮來命名這七
    天. 羅馬人也使用埃及人這種命名方法, 把一星期的七天命名為: 太陽日, 月球日,
    火星日, 水星日, 木星日, 金星日和土星日.
    此種命名是把七個星體視為天上的神明, 排出輪流值日的次序, 這和實際的星空中.
    行星大小. 排列狀況是完全無關.

    三. 曆法之要素與測定方法:
    (一) 年之測定
    1.回歸年: 利用圭表或日晷測正午時日影長度, 最長時表示冬至, 二次冬至間為一年.
    2.恆星年: 測定半夜時中天星, 同一星於半夜中天之時間為一年, 現代用子午儀可以
    準確測定.
    (二) 月之測定:
    藉觀測滿月弦月之相隔時間算朔月之長度, 藉日月食驗証朔之時間.
    (三) 節氣之測定:
    就回歸年中太陽之視黃經位置測定之. 現代用子午儀可測定之.
    (四) 日之測定:
    用子午儀測定太陽或恆星二次中天之時間長度即可.
    (五) 時. 分. 秒:
    用原子鐘或石英鐘測定, 古代則白天用日晷, 晚間用漏刻. 箭壺等測定.
    四. 現行農曆之編製法
    (一) 編製機關:
    現由中央氣象局計算節氣, 朔望之時刻, 內政部據以頒布國民曆, 以陽曆為主,
    含有節氣時刻, 陰曆方面, 只算朔日 (舊曆之初一), 但月份之排列, 閏月之位置
    則不記載. 目前民間之通書陰曆自清代流傳之萬年書傳抄而來, 其缺點為:
    1.推算年份只到民國55年左右.
    2.以北平子午線為準, 非東經120 .
    (二) 農曆之陽曆部份編製法:
    1.引用公曆為排列日期之基準.
    2. 24節氣以太陽之 視黃經度 每15度為一氣, 節氣. 中氣間隔排列.
    3.推算氣之時間(定氣法)排列入公曆日期資料內.
    4.中國古代以冬至為一年之開始, 象徵冬去春來, 現在則予忽略.
    (三) 陰曆部份:
    1.推算月球之朔望兩弦(定朔法)時間, 推列入公曆日期資料內.
    2.以朔發日為陰曆初一, 兩朔之間為一陰曆月.
    3.陰曆月1之公曆日數為29, 則為小月, 如為30則為大月.
    4.陰曆月在一年中之次序以其合有之中氣次序定之, 以此合有雨水之月為正月.
    5.因陰曆月較太陽月為短, 故有時無法包含中氣, 此種月稱為閏月, 藉其前一個月之
    次序, 稱為閏幾月.
    6.閏月之加入是調合陰曆年和陽曆年之相關長度, 以免年久而脫節, 大約每 19年有
    7 個閏月.
    (四) 干支部份:
    1.干支以甲子, 乙丑……癸亥等六十個干支依序排列, 只為計數用和天文現象無關
    2.年, 月, 日, 時長均有獨立之干支排列.
    3.閏月不列入干支.

    五. 地理位置與時區制度
    (一) 地理經度與天體時角:
    地球自轉一週24小時, 一週為360 , 因此沿自動方向劃分之地理經度含有時間的
    意義. 不同經度的地方, 觀測天體的出沒, 中天時刻不一樣, 相隔經度15度, 則時
    間相差 1 小時, 如台中. 花蓮間經度相差0.93 度則太陽中天相差3 分44秒.
    (二) 地方時與時區
    由於各地所見太陽中天時刻不一, 各地根據所見的平太陽位置製定的時間稱為地方
    平太陽時, 但如果每個地方都用各自的時間, 則為不可思議之事, 因此一方面顧到政
    治上管理方便, 又要兼顧時差之事實, 就實施時區制度, 於各時區內使用同一鐘面時
    間, 該時間通常為和格林威治時間相差為整數者, 例如台灣地區使用東經 120 度之
    平太陽時, 即較格林威治早 8小時, 而台北之地方則較之更早 6分 2秒, 而如日本,
    則使用東經135 度平太陽時較本省早 1小時, 但其全國各地地方時差別甚大, 達 1 小
    時以上.
    (三) 地理緯度和夏令時間:
    於高緯度地區, 夏日長而冬日短, 為了利用白天時間常於夏日將鐘面時間撥早, 而
    秋冬時恢復, 此稱為日光節約時間, 而低緯度地區則因晝夜相差不明顯而不使用.

  • lo

    會員
    26 4 月, 2004 在 2:28 下午

    [這篇文章最後由lo在 2004/04/26 02:30pm 第 1 次編輯]

    天文學常被稱中國最古老的自然科學,也曾經有過輝煌的成就。但翻開現代的天文學教本,除了討論超新星遺骸「蟹狀星雲」時,偶而會提及北宋至和元年的「天關客星」外,幾乎很難找到討論古中國天文學成就和發現的篇幅。
    古中國為世界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許多的天文發現,領先西方文明達數百年之久。回顧過去的歷史,除了讓我們再次沈浸在過去榮光的餘暉外,也讓我們在進入歷史的敘述前,試著回答 “中國古天文學” 到底出了什麼差錯?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答案也沒有定論。筆者從過去讀過的資料和文章中,試著列舉一些可能的原因,以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話題材。對「中國天文史」有興趣的同好,不妨多造訪 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的網頁。
    以下為「中國古天文學」為什麼沒有在當代天文學的發展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些可能原因:
    中國與西方在地理環境或政治所造成的隔閡,導致中國天文發現並未即時傳到西方,對西方天文學的發展基本上並無影響。
    改朝換代時,常採取全盤否定的方式,燒毀前朝的典籍,殺戮前朝的精英份子 (包括天文官)。使得經驗和知識常無法累積,需得從頭開始,並使天文學的進展停滯不前,逐漸為西方文化趕上和超越。
    篤信天人感應,相信天象和人世間的事物相互呼應,使得天文學、星占和術數緊密結合,而具有濃厚的非科學色彩。皇室為了保衛政權,將天文異象的解讀 (或天文知識)視為機密,限制世襲的天文官才能學習天文知識,阻礙了天文學的普及和生根。世襲的天文官未必對天文學有興趣,對所觀測的天象。常只記錄天象但並沒有系統性的了解,空累積了大量數據,而沒較完整的天文知識。過度相信星占導致政治目的高於忠實的天文記載,常因政治的需要,而偽造和篡改天文記錄。特例舉兩例以為佐證:
    五星聯珠:
    五星聯珠在古書中稱為「五星聚舍」,它是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夜空上幾乎連成一直線的天象。「星占學」將此種天象解讀為「明君出現」和將「改朝換代」的預兆。現代的天文軟體,可以很精確地往回推算過去「五星聯珠」出現的年月日。據黃一農教授的推算,漢代以後史籍記載的「五星聚舍」,有十多次可能觀測條件不佳,不可能實際觀測到。而有十多次應觀測到的「五星聚舍」天象,卻未見史籍記載。史書記載發生在漢高祖元年的一次「五星聚舍」,據推算實際發生在登基後的第二年。可能是為了強調劉邦得天下的必然性和正當性,篡改了天象記載。另外,在漢朝呂后和唐朝韋后當政時,也應出現過「五星聯珠」,但可能後世對這兩位女主的評價不高,和「五星聯珠」天象的詮釋抵觸,所以史書略而不提。
    熒惑守心:
    在中國古天文學上,「熒惑」即是火星別稱。在星占學上,「熒惑」為勃亂的象徵,所以火星常和殘賊、疾、喪、飢、兵等惡象有關。《史記.天官書》中云:「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這也顯示古人相信「熒惑」和君主的天命關係非常密切。
    圖一 (黃一農教授: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

    心宿為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屬東宮蒼龍,共三星。依星占家的說法,中央大星代表天王(即皇帝),又名大火,前後星則分指太子及庶子。「熒惑守心」的天象,指的是熒惑在心宿發生由順行(自西向東)轉為逆行(自東向西)或由逆行轉為順行,且停留在心宿一段時期的現象。火星的逆行自秦曆以後始為天文家所知,並被解釋為凶兆。黃一農教授檢索「二十五史全文資料庫」,找到正史中有關「熒惑守心」的記事共有二十三則,但卻有十七次未曾發生過。而又據電腦推算,從西元前三世至四元十七世記之間,每隔50年就會發生「熒惑守心」的天象,共計發生三十八次,但絕大多數的「熒惑守心」的天象,正史未曾記載。從這些觀察可以佐證,史籍中天象記載的可靠性,有時必需細加考證。
    在有些特例中,偽造的天象竟然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其中最著名的案例發生在漢成帝綏和年間。這個假天象造成當時權傾一時的丞相翟方進,為塞「熒惑守心」災異而自殺。事件後,政爭的勝利者王莽獨掌大權,挾孺子嬰而號令天下,漸露代漢的野心,後來更滅東漢而立新朝。當然東漢之亡,未必和「熒惑守心」的偽天象有關,但在回顧這則公案的過程中,我們對古人的星占觀會有較深刻的體會。
    據《漢書》的記載:「綏和二年春,熒惑守心。二月乙丑,丞相翟方進欲塞災異自殺,三月丙戌,宮車晏駕。」
    這段表面看來沒有什麼不尋常敘述,其實背後隱藏一起血淋淋的政爭。因為據黃一農教授的推算,「熒惑」在綏和二年的2月1日左右留角宿後,轉為逆行,至4月22日留軫宿後,又轉成順行。所以綏和二年春,並不曾發生「熒惑守心」的天象。可能是有人 (王莽?) 買通了當時的天文官,捏造了這個子虛烏無「熒惑守心」的天象,呈報到漢成帝面前。以當時星占學說的詮譯,「熒惑守心」的當災者應該是皇帝,代表皇帝將受天譴而死亡。但在漢代的宰相,除了輔佐皇帝之外,還要肩負「理陰陽,順四時」的特殊使命。當災異發生時,則是丞相未克盡輔弼之責,修德不敏,以致人民怨懟上達天庭。為了保命,漢成帝只有移罪給當時的丞相翟方進。漢成帝下了一份嚴厲而冗長的詔書,文中看似他和丞相,必需共同承擔歷年來所有災異的責任。不過卻自認為自己的罪過已改,將所有的過錯全推卸給丞相翟方進。在此情形下,翟方進只有服毒自盡以塞天譴。不過更諷刺的是翟方進之自殺,表面上並沒有達到轉移災異的目的。次月,正當壯年的成帝暴崩,死因不明。
    在天人感應和星占的枷鎖下,後來又加上科舉制度的夾擊,中國古天文學的宿命,其實也就不難預料。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特色: 回大綱

    曆法的編篹帶動了整個天文學的發展。
    參見中央氣象局之天文百問(曆法篇)
    在中國古代社會,頒曆法為皇權的象徵之一,故改朝 換代,也往往要改年號、改曆法。自秦漢以降,約有 一百多種曆法。
    古人相 信天象為國家命運、氣勢的指針,故重視太陽、月亮 的運行,日、月食的推算,五大行星﹙水、金、火、木 、土﹚的出沒,各節氣長短推定,每月南中天星象 ,及各種天文異象的記錄、判讀與解析,是以中國古曆 法為天文曆法。
    古人也深信星占,認為國家興衰與 皇權持有人的運勢,皆可由天文異象中預測、解讀出 來,故天文知識常被視為「國家機密」,嚴加保密, 阻礙了天文學的普及化與發展。
    以代數方法作為處理天文數據的基本計算方法,與西方的幾何方法不同。
    古人認為盤古開天閉地 為宇宙(或稱天地) 的啟源,又認為天地都在一層球殼上運行。
    以自己意識形態觀念給星空分區和恆星命名如:
    二十八星宿,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 歲星(木星),鎮星(土星)。
    註:土星繞日的周期為29年,故稱為年鎮一宿的鎮星略為牽強。
    我國古採用365 1/4度的周天分劃,西方通用360度周天 制。
    我國古天文儀均以赤道坐標系統標定恆星位置,西 方採黃道系統。
    我國古代全天恆星總數以陳卓的283官1464星為準,分 屬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個天區。西方以托勒密 (Ptolemy)的1022星為定數。
    古曆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
    中國占星術的哲學觀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注重實際,勤於觀測詳細記錄,對異常天象的出現尤其 重視。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系統的。

    中國天文學大事記: 回大綱

    遠古時期(-404 BC):
    《尚書·堯典》已有年、月、日、旬、四季、閏月的概念,並有以星象定季節的 描述。
    《大載禮記·夏小正》相傳記載了夏朝的曆法,按月記載中星、斗柄指向、氣候的變化。《夏小正》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曆法。
    甲骨文中已有六十干支表,並有日、月蝕 ,新星 、恆星(甲骨文有「鳥星」、「大歲」等名字) 的記錄。
    哈雷慧星在中國的最早記錄–《左傳》魯 文公十四年(613 BC)。
    由秦始皇七年(214 BC)到西元1910年共有29次哈雷彗星回歸的記錄,一次不漏,惜並無人發現它是同一顆彗星。
    戰國時期(403 – 256 BC):
    戰國時期舉凡曆法、天象記錄、 天文儀器製造、宇宙理論皆已相當完備。
    陰陽合曆: 陽曆(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朔望月)之間的周期為十九年(加七個閏月)?
    星空的命名:二十八宿。
    研究太陽,月亮,行星的運動。有日、月蝕?新星爆炸的觀測記錄。
    秦漢時期(246 BC – 219 AD):
    漢《太初曆》─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較完備的曆法。
    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已記載在漢代《淮南子.天文訓》裡。
    已製造了測角儀器—渾儀﹙落下閎﹚。
    漢張衡─渾天說﹙見于《渾天儀圖註》﹚。
    已有太陽黑子,極光的記錄。
    最早的天文著作:馬王堆帛書《五星占》,漢《周髀算經》。
    魏晉南北朝(220 – 477 AD):
    虞喜發現歲差。
    祖沖之將歲差的影響引進《大明曆》中。
    發現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導至二十四節氣的 安排由均勻發展到不均勻。
    陳卓編全天星圖共1464星,著名之天文教材《步天歌》以陳卓的星圖為基礎。
    唐代(618 – 904 AD):
    張遂﹙一行和尚﹚製造天文觀測儀器,發動全國規模的天 文大地測量,重測二十八宿及其他許多恆星的位置,據之以 編製《大衍曆》。此次工作可視為古代天文學工作的第 一次全面檢閱,並留下載于《新、舊唐書》裡的《大衍曆議 》與《大衍曆術》等兩份重要天文學資料。
    宋代(960 – 1279 AD):
    多次製造大型儀器─渾儀、渾象、水運儀象﹙渾儀、渾象、計時器之總成﹚。 
    北宋至和元年﹙西元1054年﹚超新星的記錄。
    蘇州石刻天文圖─世界上最古的全天星圖之一。
    註:渾儀–天文觀測儀器。渾象﹙渾天儀﹚–天象模擬儀器。
    元代(1297 – 1368 AD):高峰期
    郭守敬簡化複雜的觀測渾器而製成簡儀,另設計建造仰儀 、玲瓏儀、正方案等重要天文觀測儀器。進行第二次 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是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工作的第二 次全面檢校。於實測的基礎上編制《授時曆》,為我國古曆 的最高成就。
    明清兩代(1368 – 1911 AD):
    整理舊說,制作新式天文儀器,翻譯介紹近代天文知識。
    民國以後(1911 – ):
    台灣:
    近期的主要活動有:國家天文台﹙二米口 徑﹚尋址階段﹙鹿林前山?﹚,參與夏威夷Mauna Kea 次微八陣列計劃,成立連續觀測太陽震波的日震觀測網(Taiwan Oscillations Network, TON)。
    大陸:於小行星、彗星的發現觀測較有所成,1989年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站口徑2.16公尺之光學望 遠鏡啟用。

    中國之星座: 回大綱

    為了便於辦認星星,進行天象的觀測、記錄與研究,中國古代把星空中若干相鄰的恆星組合在一起,並以人世間的事物或職位的名稱,來加以命名。這種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與西洋的星座有同工之妙。每一星官中的星數不等,少至一個,多則可達數十顆之多。
    三國時代吳國人陳卓,為我國古星象圖的集大成與奠基者。他以甘德、石申與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圖為厎本,將星空分別283官共有1465顆星。283官含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
    星官的命名極富天人合一的色彩,舉凡出將入相、市井、酒舖、九州地名及皇室家族的成員、皆可成星官之名。
    二十八宿:天上的賓館,也就是太陽、月亮的宿舍。
    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黃道帶一周,是我國古代對在赤道和黃道一帶恆星的分群系統。 這二十八個星官,在漫無邊際的空間中,就好像太陽、月亮的宿舍。二十八宿的距星大 多數是暗星,一等星只有一顆,而四等星以下達八顆 之多,「鬼宿一」為肉眼難辨的六等星﹙這是否與中 國人傳統之「光廳暗房」相合?﹚。
    二十八宿又分成四個大星區,用動物來命名叫做四象,就是:
    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
    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
    西洋星座與中國星座的對照,請參見李欣哲先生的中國古代星座簡介。
    中國星座、星名與西洋星座、星名的對照,請參考邱國光先生所編的「天文星圖」﹙可在台北市環河路的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資料館購得﹚。
    在唐代一些銅鏡的背面,形象逼真地鑄造著四象圖,說明二十八宿位置。
    有關二十八宿的說明:東漢王充《論衡?談天》:「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
    張衡:「蒼龍連蜷于左,白虎猛距于右,朱雀奮翼于前,靈龜圈首于後。」

    二十四節氣: 回大綱

    在西洋的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四個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兩次穿越赤道與最北與最南的四個時刻,以作為四季的中心。而我國農曆裡則把節氣分得很細,定出了二十四節氣,相鄰兩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度。它們的名稱大都反應物候、農時或季節的起點與中點,很明顯是以方便農耕為考量的曆法。由於節氣實際反應太陽運行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故二十四節氣為陽曆的自然衍生的產物,與陰曆無關。
    地球繞橢圓軌道公轉,在近日點附近(冬至)的運行速度較快,而在遠日點(夏至)附近運行速度較慢,所以以地球的觀點,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運行15度所須的時間自然有別,因此兩節氣之間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也不同。冬天的節氣較密,而夏季的節氣較疏。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完全按迴歸年的長度。
    為了調合迴歸年(陽曆)與朔望月(陰曆)之間的差異,農曆把二十四節氣中,雙數的叫中氣,單數的叫節氣,而且規定每一個中氣標定在一個農曆的月份,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穀雨必定在三月,其餘依此類推。另月名也必須和相對應的中氣相合。
    朔望月一般比太陽在黃道上運行30度的時間短,故經過數月後,按朔望月排出來的月份,就有一個輪不上任何中氣,而這個月在農曆裡就定為「閏月」,由於它沒有月名,所以仍沿用上一個月的月名,而稱為閏某月,例如著名的1995年閏八月。此種置閏的方法,可以保持季節與月份相差不會太遠。是以,每年的春節最早不會在陽曆1月23 日之前,而最遲不會晚於陽曆2月21 日,因為正月的中氣「雨水」一般定在陽曆2月20 日左右。 (註:規矩上是不閏正月,過兩次農曆新年拿兩次壓歲錢,可能只有兒童會讚同。對必需把舊債還清,並發出壓歲錢的成人來說,這可是惡夢中最糟的一種。)
    下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與其物候: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這一天春天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水將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們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稱春分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明潔晴朗,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雨水增多,適時的降雨對穀物生長很為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萬物漸將隨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籽粒飽滿,麥類等夏熱作物這時開始結籽灌漿,即將飽滿。
    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這一天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古代又稱這一天為日北至或長日至。
    小暑:暑是炎熱,此時還未到達最熱。
    大暑: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
    立秋:秋天開始,植物快成熟了。
    處暑:處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為止。
    白露:地面水氣凝結為露,色白,是天氣開始轉涼了。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間,這一天晝夜相等,同春分一樣,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水露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
    霜降:見霜。
    立冬:冬是終了,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開始降雪,但還不多。大雪: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這一天中午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長,白天最短, 黑夜最長,古代又稱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此時尚未冷到頂點。
    大寒:寒冷到頂點。
    二十四節氣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與冬至等八節氣最為重要。它們之間大約相隔46天。一年分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分」與「至」表示正處於這季節的中間。
    現代我國所使用的曆法,皆依迴歸年製定,二十四節氣基本上是一致的,前後的相差不會超過一兩天。有興趣記這些節氣的人,可用下列的速記調(每節氣取一個字) ,或許有幫助。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年二月開始算,最多相差一兩天。

    中國古代主要天文學家略傳 回大綱

    張衡(78 – 139 AD)
    張衡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對于天文學(渾天儀)、數學(圓周率3.162)和地震學﹙候風地動儀 ﹚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在世界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其《兩京賦》亦為文學佳作。

    祖沖之(429 – 500 AD)
    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在數字、機械製造、樂律等方面都有研究,特別是 在數學方面著有成就,天文曆法也是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大明曆》就是他這方面的代表。

    張遂(一行和尚)(683 – 727 AD)
    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為僧,法名一行,唐玄宗時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 、氣象、地震等工作,支持「渾天說」。製黃道游儀 、水運渾儀等精巧天文儀器,以進行我國古代第一 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所得之數據後用以編成《大衍曆》。

    郭守敬(1231 – 1316 AD)
    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不但是個傑出的天文學家,而且還是個水利學 家和機械製造專家。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 AD)任工部郎中,借 調至太史局主持曆法改制工作,簡化複雜難用的舊式 渾儀,而成精度高而結構簡單的簡儀﹙明代複製品現 存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主導我國古代第二次全國 性的天文大地觀測,以實測所得之數據編成《授時曆 》,為我國古曆法的最高成就。

    徐光啟(1562 – 1633 AD)
    引進、翻譯許多西方天文學與數學書籍 。

    王錫闡(1628 – 1682 AD)
    清初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一生從事天文研 究工件,吸收中西曆法之精華,更經二十多年的辛勤 天象觀測後撰寫成《曉菴新法》。從未獲得清朝廷 之資助,經常處於飢寒交迫之中,有時甚至須著僧衣 ,冒充和尚去化齋。

    王真儀(1768 – 1797 AD)
    清代女天文學家,辭世時年僅二十九歲 。精通天文、地理、數學、醫學、詩文繪畫與氣象, 但以天文學最有造詣。相傳生平共有著作六十四卷, 惜大多遺失而不傳。

  • feifei

    會員
    26 4 月, 2004 在 5:11 下午

    -_- 汗 —-
    0甘…….jack係呢……唔好意思呀……國曆是否等於西曆呀咁 :em17:

  • 癸海

    會員
    22 7 月, 2004 在 8:06 上午

    ***** 板主模式 *****
    該文章是管理員從四柱八字轉移過來的!

  • 癸海

    會員
    22 7 月, 2004 在 8:12 上午

    下面引用由feifei2004/04/26 05:11pm 發表的內容:
    -_- 汗 —-
    0甘…….jack係呢……唔好意思呀……國曆是否等於西曆呀咁

    ● 國曆 VS 西曆
    ▲只是(曆法)不同,,,,
    就時空(干支)而言,,,,它是處在(同一)定點,,,,

  • 癸海

    會員
    22 7 月, 2004 在 8:24 上午

    下面引用由癸海2004/07/22 08:12am 發表的內容:
    ● 國曆 VS 西曆
    ▲只是(曆法)不同,,,,
    就時空(干支)而言,,,,它是處在(同一)定點,,,,

    ●也就是說,,,,
    一個(國曆),,,,必有另一個(西曆)來對應,,,
    也會有(其他)種種不同的 (曆法)來對應,,,

    ●例如,,,,今天,,,

    甲 壬 辛 甲
    辰 寅 未 申 *** 甲申年 ***

    ▲此刻是(辰)時,,,,

    不管用什麼曆法,,,
    就時空(干支)而言,,,,它是處在(同一)定點,,,,

  • 癸海

    會員
    22 7 月, 2004 在 8:33 上午

    下面引用由癸海2004/07/22 08:24am 發表的內容:
    ●例如,,,,今天,,,
    甲 壬 辛 甲
    辰 寅 未 申 *** 甲申年 *** ▲此刻是(辰)時,,,,
    不管用什麼曆法,,,
    就時空(干支)而言,,,,它是處在(同一)定點,,,,

    陽曆: 2004 / 7 / 22 / 8
    陰曆: 2004 / 6 / 6 / 辰
    星期 4
    甲 壬 辛 甲
    辰 寅 未 申 *** 甲申年 ***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