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詢問、尋找答案,向各方術數同好交流
與世界術數連接

  • 讀《易》數則

    Posted by 紅塵擺渡 on 16 5 月, 2011 在 7:43 上午

    讀《易》數則

    其實《中庸》論性?《易傳》明天道此二者正正是發明夫子所不可得而聞者。故二者同參則俾益必多。話雖如此讀《易》還得註意數點﹕

    一?夫子之于《周易》

    《易》如果專指經的部份的確不為一家一人所獨有﹐故此說《易》并非儒家思想也不無道理。可是說《易傳》(系辭上下傳)則非儒家思想莫屬。此其一。

    其二﹐孔夫子治學之宗旨是述而不作﹐故他只是繼承《周易》與其它五經。至于《連山》與《歸藏》在他來說算是存而不論。三易他就專注于《周易》而已。

    六經其實都有共同關注之處即生之觀念。孔夫子之全部學問就一個“仁”字。仁兼具真?善?美與生命之意。換句話講仁就是宇宙萬物之必然純真?良善?完美的一點生幾。宇宙萬物之所以能發育就是憑這點生幾。宇宙萬物無窮無限皆因生幾是無窮無限。《周易》就是以乾元來表示生幾這實體﹐所孔夫子從實踐理性進路點出了仁而不曾規範仁。故此孟子以至宋明三系九子都可就著“仁無定用”而予以擴充。如果真正懂得“仁”則不會說“孔子生前沒有一個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活生生就是一個完整的思想体系﹐認不認得乃是後人工夫境界對應不對應﹐能不能及得上的問題。

    二?“三易”與易知簡能

    傳統講易不外是“三易”即《易緯》所謂“易簡以言其德?變易以言其氣?不易以言其位”一語。

    所謂易簡是指易知簡能即幾微?神感神應這些形而上之理念而絕對不是一般理解為“簡單”那麼膚淺的解釋。所謂變易是指氣之變化而以數?象?理這三個屬于氣的概念性範疇來說明變化之道。交易是包含在變易之中。至於位除了是指六爻外更是指儒家獨有的人倫大統即六位(夫?婦?父?子?君?臣)。這裡說六位?六德? 六職之道德的社會觀。

    《易傳》講易簡是指易知簡能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為 “簡易”即簡單容易之意。從中國文字之特性來說“易簡”與“簡易”之別就好比“虛空”之為心靈境界與空虛之為心理感覺之差異。易簡是動名詞而可作主詞使用。簡易是形容詞不能以之作主詞使用。易簡與簡易好像很相近﹐可是二者內涵與外延有著根本之別﹐所以讀《易》不小心就會出錯。

    易簡而本立﹐變易而趣時?不易而貞勝﹐純然是一氣貫穿﹐承體起用而不是今人胡亂張羅地把變易?不易?簡易無根無源的平排並舉。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講的就是寂感真幾。這是從易知簡能分析出來﹐是從“能”而不是從“所”來解釋“生”之觀念。寂感真幾從顯之一方面來說就是易知簡能﹐而從其微的一面說則是無思無為。所以不要一見無為這個詞就直接以為是道家的理念。

    宋儒周敦頤就是把握了寂感真幾而作《太極圖說》與及《通書》。他說這些都是充份發揮了《易傳》中儒家之玄思。周子之所以能開宋明儒家心性之學的傳統殊不簡單。

    觀乎《易傳》全文“易簡”之義是為最核心者﹐故讀《易》必先弄懂“易簡”然後再看其它。

    三?學庸易之連貫性

    《大學》?《中庸》?《易傳》俱是可以透過身?心?意?知?物來會通。此意由王陽明于《傳習錄》已有發明。

    《大學》著重從發用處講故提出修?正?誠?致?格等以顯工夫。《中庸》著眼于本源處講故明于天命?性?道?教等來討論本體。《易傳》則以辭?卦?象?占而確立聖人之道。以《大學》修工夫?《中庸》明本體?《易傳》通道理﹐此三者一氣貫穿。

    王陽明特就“論性不論氣則不備?論氣不論性則不明”而發揮身?心?意?知?物之義理。故此等皆有性與氣兩面說法。

    《大學》重氣之層面故就充塞處說謂之身﹐其主宰處謂之心﹐心之發動謂之意﹐意之本體處謂之知?意之涉著處謂之物。此皆就動態而為說。所以修身接下去就是齊家?齊家而治國?治國然後平天下全都是從發用上說。

    《中庸》重性(理)故理之凝聚為性﹐性之主宰為心﹐心之狻動為意﹐意之明覺為知﹐意之感應為物。此皆就靜態而為說。

    “意之明覺為知﹐意之感應為物”換轉為《易傳》之話語即為“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與“易(知)簡(能)之善配至德”。

    《易傳》謂“生生之謂易”。生生不已即天命之不已。此即《中庸》所指之至道。而至道(天命)之凝即是至德(性)故配之易簡之善。是故《大學》之止于至善亦不外是盡性也。

    《大學》發用以格物為窮理。《中庸》率性修道即是盡性。故《說卦傳》繼《易傳》即清楚表明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大學》?《中庸》?《易傳》就是如此連貫起來。

    四?“易有大恆”與“易有太極”

    在下曾指出過讀《易傳》必須從上紋下理來解讀﹐這樣才會減小錯讀之機會。

    如從上紋下理來看帛書“易有大恆”是較通行本“易有太極”來得真確。《易傳》第一章便提出易知簡能(下稱易簡)。易簡又是指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乾坤與易簡之關系鮮明。

    《易傳》最後一章亦以乾德恆易而知險?坤德恆簡而知阻﹐可見乾坤?易簡及德恆之間的密切關系。所以大恆當是合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而言。換句話說“易有大恆”一節當是重申或演繹易簡之概念。這裡並不是無原無故地加插如“太極”這般新的概念。

    如果講“易有大恆”則《易傳》前後呼應之系統性昭然若明。緊接著“易有大恆”而講“是生兩儀”即具體之天地與《易》中之乾坤是自然流暢的。這就涵接“一陰一陽之謂道”一章而繼善成性之說法亦變得通順自然。

    “大恆”與太一(大一)有可通之處。這明顯有宗教性之一面。

    相反“易有太極”之問題其實是多不勝數。首先“太極”是直接量化。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與古人之思想形態相應。古人量化必是從律數表示即所謂律以揆度。度量衡俱從律生。

    我們亦不能從“太極”分析出道德?神明或造化等之意義。“太極”在通行本只出現了一次﹐而且亦從未與易簡有任何關聯之表示。

    如果說“太極”是“宇宙生成論”之邏輯起點﹐然後再遵二進制而發展。可是我們也可以設定“乾”卦為邏輯起點來推演宇宙生成之具。這也就表示“太極”並非必然。

    所以通行本“太極”一詞是大有問題。

    紅塵擺渡 replied 14 年, 4 月 前 1 Member · 0 Replies
  • 0 Replies

Sorry, there were no replies found.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