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而言之,先天八卦的內涵是氣(陰陽)及數。是立體時空。後天八卦是平面方位,是取象。
受教了。
但楼主以为“位”又该作何解呢?阴爻之位与阳爻之位有无分别呢?
以愚的理解,先天图是增长序,后天图是循环序。至于其量,都是既均衡又不均衡的,所以都会变动。 -
從前人就觀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未能分得清楚﹐故易所謂象?卦?畫?劃?爻未能分得仔細。邵雍透過先天圖的象數使這些概念清楚起來。
所謂陰陽是專就卦與象而言。剛柔是就畫?劃與爻而言。象是指三畫八卦是四象﹐亦即是小成八卦。卦是指六畫六十四卦而成卦﹐亦即是所謂大成八卦。所以傳統所謂八卦相蕩圖(即文王八卦圖)其實亦只是小成八卦底四象圖﹐其所蕩的數及方位是與九數河圖一致﹐六十四卦(六畫)才是真的八卦。
古人(大概是漢代)講的四象與 邵雍講的四象即有時被稱為八卦相摩圖的略有不同。 古人講四象是就候氣時歲這些較為抽象之時間觀念而講。
邵雍講四象則是就陰陽剛柔即日?月?星?辰與水?火?土?石較具體的物象觀念而講。故說在天成象即為日?月?星?辰此四者﹔在地成形即為水?火?土?石﹔在人成倫即為父?母?子?女。
帛書《要》篇曰:
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剛柔;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后盡稱也,故為之以上下;又(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万勿(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
六畫之卦與三畫之象都是指名物而不是指過程﹐所以《易傳》有乾﹐陽物也﹔坤﹐陰物也之說。邵雍深識此意。
自然數始于一?二即所謂一奇?二偶。一奇比如幾何學上的點。所謂劃是一奇之點的無限延續或二點之間以線連起來。把任意長度的一長劃(即一奇)分開為兩等份之兩短劃即為二偶。一奇可以成線﹐二偶可以成面﹐所以數可化象。故此說“數無奇不行﹐象無偶不立”。其實一奇之劃是取其奇零絕對而二偶是取配稱相對之意﹐所以奇偶之劃實際上是數符。
把兩種劃重疊三次而只有八個組合的即是所謂三畫而成象。重疊六次(六畫)而有六十四個組合便是所謂成卦。劃是靜態的描述﹐畫是動態的描述。
從象來說就是當三畫都是一奇時﹐即有三劃的是乾﹐而三畫都是二偶即共六劃的是坤。三畫中有兩個一奇一個二偶共四劃的是兌?離?巽﹐而一個奇兩個偶共五劃的是震?坎?艮。有三劃?五劃的組合屬陽而必以一奇為宗。有六劃?四劃的組合屬陰亦必以二偶為主。所以乾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這古傳口訣所反影的不單就是象的陰陽變化﹐更是以奇偶來劃分陰陽屬性。
三畫八卦是四象實際上是對八經卦作動態的描述。四種劃的組合是對應著爻即策數之七(單)?八(拆)?九(重)?六(交)。因此帶有策數的爻畫其實是動態的﹐所以說爻者交也。邵雍是相當重視三?四?五?六這些靜態的劃數在大衍之數中的地位﹐但他更重視交這個概念﹐故此他說物必交而後有體就是對著動態的爻而講的。爻?畫專指剛柔即量範疇﹐故有所謂斷。卦?象專指陰陽即質範疇﹐故不能謂之斷。
所以爻?劃?畫之來源其實是數﹐是基于科學與邏輯的概念而不只是基于所謂分陰分陽﹐迭用剛柔等的籠統道德觀念。雖然二者關系密切但概念與觀念宜清楚﹐學理上不能混淆
-
《易緯》中有“易簡以言其德?變易以言其氣?不易以言其位”一語。所謂易簡是指易知簡能即幾微?神感神應這些形而上之理念而絕對不是“簡單”那麼膚淺的解釋。所謂變易是指氣之變化而以數?象?理這三個屬于氣的概念性範疇來說明變化之道。至於位是指儒家獨有的人倫大統即六位(夫?婦?父?子?君?臣)。這裡說六位?六德?六職之道德的社會觀。
數?象 ?理是講變易的範疇(形而下的)。變易與不易並不難講解﹐反而簡易就比較有難度。說到易簡就不能不說《易傳》(系辭上?下傳)。易簡在儒家就是幾?微?寂感? 慎獨?神感?神應等。這些都是形而上的﹐從這裡看跟道家的頗有相通之處。何以會如此﹖這就是因為《易傳》成書之時儒道根本還未分家。易簡的問題就是生命最核心問題即生命之所以為生命。原道道統以伏羲至孔孟全副精神俱在于斯。這部份就是儒家的玄思。儒道至小在秦漢以前在這方面是一致的。
-
原帖由 老平 於 2009-8-2 03:17 PM 發表。
[table][tr][td]先天八卦排位及先天八卦圖的錯位問題
[size=13px][align=left]愚在研易過程中及用先天八卦取數時總是發覺有點不對頭,這個問題困擾了愚很長時間。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弄錯了呢?但這先賢所創,而且經歷數代著名的易學人士完善及有所發展。難道他們沒有發現問題?愚只不過是一個業餘易學愛好者,非專業研易之人,所以一直都不敢把這個問題說出來,怕被人罵為無知小子或白癡。但是愚細想一下,不應該被權威的所有說話壓服。正所謂智者千慮及愚者千慮的問題,既然愚發現其錯,就大膽說出來,錯了也沒有關系。反正可以從錯誤中學到更多知識。當然,首要的問題是說話要有根據,一定要把道理說出來,而且要解釋清楚。不然的話,真的就是胡說八道了。[/align][align=left]
先天八卦圖傳說是由宋陳希夷先賢傳下來的。傳說終歸是傳說,至於真相如何仍未有定論。反正其源就是來於《易經》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這裡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先天八卦圖的應該排位:左邊應為乾、兌、離、巽。右邊應為震、坎、艮、坤。這個排位與原來的排位就是把震巽互換。為什麼要互換呢?我們詳細分析一下:因為先天八卦圖中放的一個太極圖左邊為黑魚,為陰。右邊為白色魚,為陽。[/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原來的先天八卦圖——————————————–易位後的先天八卦圖
[size=2]圖片附件: 易位後的先天八卦圖.jpg (2009-8-2 03:19 PM, 79.43 K)
這樣互換後,我們便可以把四個陰卦擺在陰魚一邊,四陽卦擺在陽魚一邊了。另外從定位來說,天、山、雷、水,相對地、澤、風、火,也就是陰陽對待了。再從易理去闡述一下,大家都知道陽升陰降的基本原則。我們從換位後的圖也完全符合這個原則。震卦是一陽在下,然後到坎卦一陽居中,再到艮卦一陽居上。這就是陽氣上升。另一邊兌卦一陰在上,然後到離卦一陰居中,再到巽卦一陰居下。這就是陰氣下降。我們再看一下太極圖的陰陽魚,所謂陽中有陰及陰中有陽。這一點從兌、離、巽、震、坎、艮這六個卦中就明明白白地看到每一卦中都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size][/align][align=left]
我們再從乾坤縱而六子橫去說明一下。換位後的圖就十分明白表達了震為長男、坎為中男、艮為少男的排位在陽。而巽為長女、離為中女、兌為少女的排位在陰。這就順理成章。而原來的排位把震(長男)放在陰魚那邊,把巽(長女)放在陽魚那邊。這樣就於理不順。
我們再來看一下後天八卦的排位,乾、坎、艮、震四陽卦一邊。巽、離、坤、兌四陰卦在另一邊。這與換位後的先天八卦就十分一切合了。
另一方面,我們在學習易學典籍的時候,對二八易位這一句話究竟如何理解,一直找不到一個完滿的解釋。如果根據江永《河洛精蘊》把洛書配後天八卦,這是方位問題,不應該有所謂易位。只有把洛書配先天八卦,關系到氣數問題才會有易位的可能。是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愚對這方面未有作深入研究,只可以提出來作為參考。[/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這樣一改,就引來了一系列術數方面的變化。因為現在要改為乾、兌、離、巽、震、坎、艮、坤。那麼,原來的震四就要改為震五。而原來的巽五就要改為巽四。就一點對玩梅花易數及心易的朋友影響就大了。根據愚多年玩卦的經驗,就是由於發覺四數與五數經常出現偏差,而一換位後,答案就正確了。因此,才引發了愚要改動先天八卦排位這一大膽的做法。除了對玩卦,對堪輿方面也影響很大。其它方面就不再贅述了。如果認同愚的這一改動的話,可以沿著這一思路去發現更多東西。如果認為愚的這一換位是錯誤的,也希望朋友們本著互相學習的精神,誠懇地指出錯處。愚一定虛心接受。[/align][/size][/td][/tr][tr][td]
[/td][/tr][/table]http://www.fssd.net.cn/wenzhang_show.asp?id=392[table=559][tr][td][align=center]震巽兩卦在先天八卦圖中位置的探討[/align][/td][/tr][tr][td][align=center]發佈時間:2007-12-25[/align][/td][/tr][tr][td][/td][/tr][tr][td]易經是歷代群經之首,而太極八卦圖是我們老祖留給後代的傳世瑰寶。太極八卦圖歸納和總結了宇宙間的客觀規律。先天八卦圖相傳系七千多年前由伏羲氏所畫,卻一直未見原本真實的圖錄出現。幾千年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它卻一起為後人留下了一個個千古之謎。自古以來,多少帝王將相、明達文人學者,爭相推愆古太極八卦圖,創造出許多種版本、許多種畫法的圖形,直至周文王拘禁時,每日推愆太極八卦,才開創了“周易”和後天八卦圖。
伏羲推愆先天八卦時,從無極到太極,從太極而生陰陽兩儀,由兩儀而生春夏秋冬四象,而由四象愆譯為合乎宇宙間的自然現象的八卦,即(乾)天、(坤)地、(艮)山、(兌)澤、(坎)水、(離)火、(巽)風、(震)雷。八卦的排列方式,表現出宇宙間八種重要自然現象,合乎數學的有序原則,卻不能與各卦象發生緊密聯繫,尤其是將八卦排成圓卦形時,其卦名間的循環變化關係,不能與卦象間的有序變化相應。以至後來由八推愆出六十四卦時,加入了從天地到人的聯想,將其與人事相結合,加以人性化。卦有陰陽之別,人有男女之分。因此,先天八卦圖按陰陽(男女)性別組合成雙成對的四組,即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而且按照一定順逆關係,依次排列組合成卦,並與上述四組成對比組合的天、地、山、澤、風、雷、水、火等自然現像一起重合。
今天要討論的是:震、巽兩卦在先天八卦中的位置。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幾千年都過來了,它的位置不就是亙古不變的嗎?本人才疏學淺,在長期與易圖打交道中,在多年的象與數的實踐預測中,我發現震巽兩卦有相互顛倒、相互錯位的現象。作為學術上的探討,我想未嘗不可。
先天八卦的產生,它是根據“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按照陰陽對應順序排列成為:(乾)天—(坤)地、(兌)澤—(艮)山、(震)雷—(巽)風、(離)火—(坎)水四對組合。於是《周易·說卦傳》有“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簿、水火不相射”。值得注意的是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帛書上也有這段話,但第四句“水火不相射”,寫成排列整齊的“水火相射”。這裡去掉了一個“不”字,“不相射”與“相射”應是有區別的,孰是孰非,莫衷一是。我們大家知道:八卦分為四個陽卦和四個陰卦,四個陽卦分別為乾(為父)、震(長男)、坎(中男)、艮(少男);另個陰卦分別為:坤(為母)、巽(長女)、離(中女)、兌(少女)。四陽卦除乾卦是三個陽爻外,其它的一個陽爻從初爻起為震(長男),一個陽爻在第二爻為坎(中男),一個陽爻在第三爻為艮(少男);四陰卦除坤卦是三個陰爻外,其它的一個陰爻從初爻起為巽(長女),一個陰爻在第二爻為離(中女),一個陰爻在第三爻為兌(少女),按照這個順序,在先天八卦圖中,乾(為天、為父)在上面,坤(為地、為母)在下面,按順序依次應為:乾一、兌二、離三、巽四、震五、坎六、艮七、坤八。只有這樣,先天八卦圖才是完全符合陰陽、順序的排列。而現在的排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中震、巽兩個卦位置顛倒了,顯然沒有道理。作為先天八卦圖,在現實使用中應用較少,主要只取了先天八卦之數,而實際應用的是後天(文王)八卦圖。由於巽、震兩卦的位置有誤,當然也就影響到了後天八卦中的巽震兩卦的數字。
本人就上述問題曾請教過一位資深的道長,老道長很坦誠地肯定了我的想法,笑而答道:“這是邵康節先生玩的一個小秘密,丟下的一個小破綻。世上的事物,能預測85%以上準確就行了,不要有完全正確。天機不可盡洩,有許多事讓它混沌一下有好處!”有欲打破砂鍋問到底,老道長含笑藉故推辭,拂袖而去。
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圖的原圖是什麼樣子?周文王為何要演繹後天八卦圖?邵康節為何要用後天八卦圖,卻要用先天八卦之數?有許多東西,現在還不知其因?易圖,包括先天八卦圖、太極圖、河洛圖的起源,是迄今未決的老大難問題,在歷代著書中也是眾說紛紜,見之很少,連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金文及歷代出土的簡書中都未見過本來面目。甚至代表陰爻(–)、陽爻(—)符號的畫法也各有不同。有書記載的就有:結繩說、擲片說、簡字說、數甲說等等。易圖、洛書等都是宋人附會並發揮前人注易之圖而來,這些易圖又被後人互相附會發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綿延七、八百年之久,易圖據說達到數千種之多。據有說服力的有兩種觀點,一是宋人之前未見其圖,易圖之興,始於北宋初年的華山道士陳摶,後又經過了邵雍(康節)、劉牧、周敦頤、朱震、朱熹等人的推愆傳播和肯定,元明清三代學者共同繁愆發揮,終於形成了易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圖、書;二是宋代華山道士陳摶雖推愆易圖,但絕非宋人的發明,隋唐之前,梁已有之。易圖譜雖有千幅,來之不易,有的易圖,乃由青城山道觀中尋至。古太極八卦圖許多來自深山道觀之中,由資深的老道長們保管收藏。當然也有用於道家煉丹修煉和傳道,明清及民國時期,有的人把太極八卦圖作為會道門的旗幟或武館、鏢局等修煉的功法圖譜。但是,易圖的學術價值,在於它以圖譜形式去說明和探索周易的深奧含義,對於推動後世像術、義理、丹道、中醫、堪輿、占卜等方面研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先天八卦圖起源和推愆競有如此復雜,來源如此久遠,有許多還無定論。但是,這用於表示事物與太極的轉換,代表天地、山澤、雷風、水火這八種自然現象,用相對相衝、相比排列出來,還是十分科學的,反映了古代祖先們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具體體現。而後天(文王)八卦圖,除保持自然景象和人性特徵外,則完全打破了原來排列的格局,增加了時間、方位和五行生剋的內容,濃縮了宇宙時空全部信息,使之更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
現在還是回到震巽兩卦位置上來深討,既然老祖宗都搞不清楚,或者搞清楚了,或是“落簡”、或是“疏忽”畫錯了……,那麼震巽兩卦在先天八卦圖中的位置也就有可能真的繪錯了、顛倒了。震卦代表雷,大氣震動了就是雷,可謂電閃雷鳴,萬物震動,那麼相對的一面就變成氣流,就是風了。巽卦代表風,亦即是氣流、氣流震動太厲害,一磨擦又發電,又迴轉來了,這就是《易經·說卦傳》中所說的“雷風相簿”了。如果將震卦(雷)、巽卦(風)對換變動,依然還是“雷風相簿”,震(雷)靠近於乾卦(天),巽卦(風)靠近於坤卦(地) ,俗稱“天上打雷、地面刮風”,也很合乎情理。震、巽性質相近,雷風相簿,伴雨而下,符合必然的自然規律。從整個先天八卦圖來看,我們把顛倒了的震巽兩個卦再重新顛倒過來,還它原來面目。其餘“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都未變動、僅僅是震(雷)、巽(風)的位置對換了,整個先天八卦圖完美無缺、性質未變。
在當今的像數預測實踐中,一般不採用先天八卦圖,主要採用後天八卦圖,僅用先天八卦之數。因此在預測中,雖震巽兩卦的數字有些小變化,但震、巽兩卦的象與數(震五、巽四)同屬為木,五行屬性木的本質沒有改變,對於卦的預測結果,幾乎沒有影響,而且更準了。2006年8月10日
主要參考文獻:
1、《周易研究》1992年第四期劉大鈞的文章《易經圖譜解說》序;
2、《周易研究》1991年第一期李申的文章《太極圖淵源辯》;
3、《周易像數圖說》顧明編著1990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宇宙元素周易經絡圖》王錫玉著,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5、《易經雜說》南懷瑾著,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6、《易魂》黃鑑編刊學員張樹華的文章;
7、《大易集成》劉大鈞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沈持衡的文章。
論文作者簡介:
劉朴生,男,漢族,1948年4月出生,大專文化。工作單位:湖南省臨湘市政協,原文教衛體委員會主任。
1986年開始學習周易,與人合辦周易小刊,創辦臨湘市周易研究會,任副會長兼秘書長。擅長風水和奇門。現為中華周易協會理事,中美易經學會會員,中國《易魂》學員。[/td][/tr][/table]
-
:f38: 十分多謝紅塵擺渡先生及pgup先生的貼文!pgup先生所轉貼的劉朴生先生的文章愚以前沒有看過,所以不知道劉先生早在2007年已經提出了先天八卦錯位問題。愚相信可能還會有許多研易同好也提到這一問題,只不過所發表的文章可能沒有看到。愚一生人絕對不會做文盜,也十分鄙視做文盜的人。至於在研究及學習學問的過程中,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有相同的觀點,而各自有所表述,這是很正常的。而且,只有多一些這樣的交流,才會相得益彰,使學術更向前發展!
-
原帖由 老平 於 2010-6-12 10:14 AM 發表。
:f38: 十分多謝紅塵擺渡先生及pgup先生的貼文!pgup先生所轉貼的劉朴生先生的文章愚以前沒有看過,所以不知道劉先生早在2007年已經提出了先天八卦錯位問題。愚相信可能還會有許多研易同好也提到這一問題,只不過 …做學術研究,想法有時候會跟他人雷同,是很正常現象,只不過有人先知先發表了。
小的前幾年陪考,在家長休息教室等候,閒暇掌中盤推算紫微斗數時,靈機一動悟出六合關係,然事後也查知已有人發表過相關學理論述。
爾後再從地支刑沖會合穿破的纏星宮垣關係,把《諸星問答論》的疑團解開時,真是喜出望外比結婚更樂。
這一點突破了,對於解盤、共盤等種種疑點自然迎刃而解。有關老平壇主的先天八卦排位及先天八卦圖的錯位問題,尚須再詳加說明推演驗證。
盼望再看到壇主精湛論述分享。
-
一般人不理解邵雍所說的伏羲八卦圖(八卦小圓圖)其實是其易學系統最為原則性之原則 – 三畫八卦是四象。這個原則是貫穿整個先天易系統的邏輯性起點。三畫八卦是四象是講乾元之變化。這個變化是一卦生八卦成亦即是所謂一貞八悔。換句話說乾卦生出其它七卦。這個就是一般人不能理解之處。乾是如何生出其余七卦呢﹖
于此我們對邵雍之加一倍法作以下圖的闡述﹕
—–
—– 乾(道生一)
—–上圖以乾卦為乾元之理氣一元﹐在人方面來說代表超越而內在的心﹐在天道方面來講即是性。乾元仁體﹐道生一也。
—– — — 乾上爻變生兌(一生二)
—– —–
—– —–上圖乾卦三連﹐上爻一分為兌上缺。如此上爻一分而有乾?兌兩個卦﹐即第一變之一生二。這裡從卦體來說是分陰分陽而從爻用來說則是迭用剛柔。乾卦為陽因上爻分而生兌卦為陰。乾卦生是透過上爻之一分即上爻由剛變柔而兌卦成﹐換句話說是乾卦生兌卦成。于此有陰陽二卦對待。
—– — — —– — —
—– —– — — — — 乾兌中爻變生離震(二生三)
—– —– —– —–上圖乾中爻分得離卦中虛?兌中爻分得震仰盂。乾?兌中爻分﹐即第二變之二變四﹐乾兌離震即天之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二生三之謂也。從卦體來說陽卦之乾在此第二變中以中爻分而生陰卦之離。陰卦之兌在此第二變中以中爻分而生陽卦之震。陽生陰而陰生陽﹐道理井然。由于震有一剛爻而我們稱之為一陽。兌離各有兩剛爻而我們稱之為二陽。乾有三剛爻故我們稱之為三陽。所以從卦體上講二生三﹐是有其邏輯性的。另外從卦劃上講﹐乾三(句)?兌離四(股)?震五(奇)。天數二十有五與六十甲子之數亦依此等卦象而見。所以講二生三之用大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乾兌離震初爻俱變生巽坎艮坤(三生萬物)乾兌離震初爻分即全變得巽坎艮坤﹐此四變八。第三變乾陽生巽陰?兌陰生坎陽?離陰生艮陽?震陽生坤陰。卦劃上講乾三?兌離巽四?震坎艮五?坤六﹐實亦只是四種而已。數至此則周天三百六(3X4X5X6=360)與乾坤二篇之策俱見矣。巽坎艮坤仍地之四象(太柔?太剛?少柔?少剛)。天地四象之交而後物有體矣﹐即所謂三生萬物 ﹐三畫八卦是四象﹐八卦而小成也。爻用之迭用剛柔乃自上而下是天道?天命層層下降之意﹐自外而內﹐返本還元。
這個操作是一卦生八卦成﹐即一貞八悔﹐重點是生﹐是動態的量與質同步變易﹐比如生物細胞。這個規律如以坤卦來操作仍合法度﹐但內涵則不同矣。當中邏輯之緊密與寓意之深長並非一般學子所識。如依朱子之進路而從純理概念著眼的一爻自分成兩爻然後層層疊疊的往外去變成卦那不是變生而是變化。如此便無所收攝﹐不能還元。故此 邵雍講卦變是生易﹐而 朱熹講爻變是變易。明乎卦變與爻變之別則于先天易思之過半矣﹗
-
元亨利贞网上有两个旧帖子,我转来给诸位参考一下:http://bbs.china95.net/thread-701057-1-1.html,以http://bbs.china95.net/thread-58718-1-1.html。这两个帖子一个是用楞次定律来表达了先天八卦,虽然第一个原文作者在表述上有误差,但是第二个帖子对于帛书易的论述可以相互印证,补充了思路。虽然次序上稍微有点误差,但是如果在思路上稍微精确一点,就可以明白古人仰观俯察的道理了。
-
[font=楷体_GB2312]壇主所说的观点本人也发现过,但深究后仍值得反思。先天八卦震四巽五的排布原理是有理论依据的(见以下分析),以上为个人观点,请不另吝指正。[/font]
[font=楷体_GB2312]九宫数明确记载于《易纬·乾凿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居中为五,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后世冠名以“洛书”(沿朱蔡之说)之图即是九宫数之衍变。(莫逐《象数溯源》)[/font]
[font=楷体_GB2312][/font]
[font=楷体_GB2312][/font]
Log in to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