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學漫談(十二)
:f38: 原來已經幾年時間沒有發表易學漫談了。以前曾經寫了幾篇,本來準備發表的,但來不及發表,自已又一時大意,沒有把其存於記憶棒,結果,作業系統出了問題,所有文章都不見了。如果重寫,又要回憶一下,又要花很多時間。近期因為要組織素材寫書,重看了一下《淮南子》,有感而發,和各位談論一下一個又是很敏感的問題_宿命論。
愚認為學易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它涉及天文、地理、人文、社會…,尤其是它教導人如何去做人,如何去適應環境,如何服從客觀規律。這本經典是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集合了多位學者撰寫而成,劉安本人也是一位很有才學之人。偏偏就是這個淮南王,已經貴為王侯,仍不知足,還要違反天命,想當皇帝,結果被其姪子漢武帝處死。這麼一個有學問的人,教人們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自已卻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定數。愚不是一個迷信的人,但經歷了幾十年的人生,确實深深地體會到凡事都有定數。如果沒有定數為前題,那麼用術數進行預測便成了一句空話。《淮南子》對這個問題就有詳細的論述。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寫下: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京房也逃脫不了被處死的命運,諸葛亮也無法扭轉漢代必亡這一定數。明代大術數家劉基也同樣沒有改變了自已被毒死的結果。還有許許多多舉之不盡的例子…。愚這麼說一定會被人罵是宿命論者,不錯,愚就是認為不管什麼事,都有定數。這正是客觀規律,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有那麼一些人就是不相信宿命,就是要在命運的迎頭痛擊下,碰到頭破血流,但仍不回頭。這不奇怪,因為命是你自已的,如何選擇,悉隨尊便,別人代替不了。很多人會問,既然什麼事都是定數,那麼學術數又有什麼用?這正如孔老夫子所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國內著名易學學者黃鑒先生也說過一句很滑稽的話,他說:命運是注定的,但也是可改變的,可改變也是注定的。這也難怪黃先生這麼說,因為他是在內地從事易學的教學和研究,要受到一定的制約。但他說的那句話,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本來這個老話題很多人都不願意去談,但老朽就是要冒讓人罵的風險,再把這個問題寫出來與各位討論。更希望能看到各位的高見。
Log in to reply.